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质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质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一、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袁擘[1](2019)在《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的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烯在人类历史上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其生产难度低,造价低廉,综合性能良好,因此一直是世界范围内产量前几位的高分子材料之一。针对聚氯乙烯的高性化制备技术,前人已经获得了很有效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聚氯乙烯高性能化的方法主要包含共混,共聚,多层材料,自增强等,其中基于微纳层叠技术对聚氯乙烯的高性能化属于加工过程自增强技术,其不需要对聚氯乙烯配方做出更改,通过以层叠器为核心部件的高性能化装置就能对聚氯乙烯实现多方面性能的提升,因此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从目前的高性能化装置发展状况来看,对于聚氯乙烯的性能提升已经得到了很有效的成果。但是,对于在装置实现高性能化的同时又能高效率生产方面,鲜有文献进行过研究,因此,本文利用微纳层叠原理对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进行设计和性能研究。(1)采用多层叠器并联的方法设计了四个层叠器并联结构的并联高效率层叠器,并在中试线一分四层叠器基础上继续增加层叠单元数量,重新设计了一分六层叠器流道结构。(2)利用层叠单元环向布置的方法设计了环形高效率层叠器,对层叠单元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环向布置,并设计了对应的环向布置方案。与并联高效率层叠器对比后发现环形高效率层叠器拥有相同入料面积下模具体积质量小,内部流道差异性小,对装置内其他部件要求低,叠加层数上限高等优势。(3)利用Polyflow软件对高效率层叠器流道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究了高效率层叠器流道的基本流动情况;引入壁面滑移的影响模拟了流道内速度分布不均的情况,并对流道粒子进行轨迹追踪实现了速度分布的可视化;对比了不同结构流道对生产线产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同压力下环形高效率层叠器的流速是并联高效率层叠器的3.37倍;同时对不同层叠器内部层叠单元的流动差异性做了研究,发现环形高效率层叠器的流动差异性更小。(4)利用环形高效率层叠器为核心部件制作了生产级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并依据相同原理设计制作了实验级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搭建了分段式低温生产线对生产线和环形高效率层叠器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分段式低温生产线可以将连续生产温度降到150℃左右,环形高效率层叠器对聚氯乙烯样品在力学性能,抑制塑化剂迁移性能,热稳定性,结晶性能等方面均有提升效果,同时高转速下样品的性能表现也要优于低转速下的样品。

王熙宁[2](2019)在《氯乙烯悬浮聚合用原位增韧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聚氯乙烯(PVC)是产量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通用塑料。因PVC良好的耐化学品性、优异的阻燃性、较好的力学性能及价格低廉而广泛用于建材、板材、管材、膜材料等领域。但因PVC自身固有的结构缺陷,即自身的韧性不足,抗冲性能极差,侧链中活性氯原子导致其热加工时易分解出氯化氢,PVC也是所有塑料树脂中耐热形变温度最低的树脂,因此PVC成为改性研究最多的塑料树脂。其中最重要提高PVC的抗冲性能是研究最多的,其中如何在提高PVC的抗冲性同时又能提高PVC的耐热形变温度且不降低其屈服强度一直是PVC改性的永久课题。与ACR物理共混仍是目前提高硬质PVC制品抗冲性能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仍存在抗冲性能一般且改性后的屈服强度降低、耐热形变温度降低,将具有交联结构的聚丙烯酸酯弹性体的乳液直接加到氯乙烯的悬浮聚合体系中直接制取高抗冲PVC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虽然抗冲强度可超过40kJ/m2,但仍存在屈服强度低、耐热形变温度下降及聚合过程粘釜现象严重等问题。本论文首先以对悬浮聚合分散剂更稳定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CO436)为乳化剂,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为主要单体,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DBGDMA)为交联单体经常规乳液聚合制备了弹性且具交联结构的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ACR1),并将ACR1加入到悬浮聚合体系中与氯乙烯进行接枝聚合得到抗冲性能较高的改性PVC树脂(ACR1-PVC),抗冲强度可达80kJ/m2以上,且悬浮聚过程颗粒形态好、无粘釜现象,但和前人工作一样,抗冲屈服强度和软化点均降低。其次,将热可逆离子交联引入到PVC体系中,,在ACR1乳液基础上,将带有叔胺基的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或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EMA)引入到ACR1中,制备了均相交联型含叔氨基丙烯酸酯乳液(ACR2)并研究了 ACR2原位增韧PVC的聚合行为并得(ACR2-PVC),以期利用PVC上的活性氯与叔胺基形成具有热可逆交联的季铵盐交联键,以期在提高抗冲性能的同时,提高增韧改性后的PVC的屈服强度和耐热形变温度。第三、为提高叔胺基的利用率和获取PVC上的更多的活性氯,设计并制得核壳型含叔氨基丙烯酸酯乳液(ACR3),在研究ACR3原位增韧PVC的悬浮聚合时引入含活性氯的单体氯代醋酸乙烯酯(VCA)得到(ACR3-PVC)。含叔氨基丙烯酸酯乳液改性得到的PVC树脂颗粒形态好,并且聚合过程无粘釜现象。本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以常规乳液聚合,考察了乳化剂类型对ACR1乳液在悬浮聚合体系下稳定性能的影响。考察了乳化剂滴加量与垫底量、pH缓冲剂加入量及引发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分散体系、ACR1乳液中EA占百分含量对ACR1-PVC树脂性能的影响。发现:1)用C0436作乳化剂制得的ACR1乳液耐氯乙烯悬浮工况好,稳定性高,无粘釜现象;2)当CO436总量为1wt%(占单体量),垫底0.6wt%滴加0.4wt%时所制得的ACR1乳液的粒径在110nm左右,乳液最为稳定,絮凝率最低;3)热引发方式制得的ACR1乳液更为稳定,得到的ACR1-PVC的抗冲强度最大,颗粒形态也最好;当分散剂加入量为2200ppm(占VCM单体量)时,可达SG-5型树脂的27倍。4)增加ACR1乳液的亲水性可显着降低悬浮聚合的粘釜现象。2.考察了叔氨单体种类对ACR2及ACR2-PVC性能的影响并发现:1)提高聚合温度、控制乳液聚合过程中的pH>8、使用分解后酸性增加极小的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可使ACR2更为稳定;2)使用疏水性更强的DEAEMA 比使用疏水性低的DMAEMA制得ACR2乳液更稳定,得到的ACR2-PVC树脂的冲击强度可达20.6kJ/m2,无粘釜、粘轴现象发生。3)用红外光谱、屈服轻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耐热分解能力表征了用ACR2改性PVC树脂中确实形成了季铵盐结构。4)得到的改性PVC的屈服强度的降低值比用ACR1的小。但耐热形变温度仍未得到有效提高,原因是PVC上的活性氯太少所致。3.考察了核壳比对ACR3乳液的聚合行为的影响,考察了 VCA加入量对ACR3-PVC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TEM对ACR3核壳结构进行了表征。控制核壳比为7:3(单体质量分数)可以制备得到较为稳定的ACR3乳液;所得ACR3-PVC树脂的表观密度和拉伸强度有所提高,颗粒形态更好,聚合过程稳定,但抗冲性能的提高很低,软化点虽未降低但也未得到有效提高,原因是引入VCA后PVC的结晶能力下降,无定形成分增加所致。

白慧[3](2017)在《热可逆交联剂锌盐的制备及其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文中指出聚氯乙烯(PVC)树脂是一种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在工业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聚氯乙烯物理机械性能和耐化学性能优良,应用广泛。但聚氯乙烯由于本身结构的特点,导致其热稳定性差。因此,一般通过添加稳定剂提高其加工时的热稳定性,同时可加入交联剂提高其力学性能。常用的稳定剂为铅盐稳定剂和钙锌稳定剂,铅盐稳定剂由于毒性而逐渐被淘汰。本实验室对PVC热可逆交联进行了长期研究,发现由于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在活性氯酯化交联过程与钙锌稳定剂稳定过程的反应存在竞争,导致交联程度偏低。为此,本文提出将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盐热可逆交联剂转化为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制备了热可逆交联稳定剂,既发挥其对PVC的酯化交联作用又在热加工时充当PVC的热稳定剂。主要研究工作为:1.分别用中和法和复分解法制备了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DZn),考察了适宜制备条件,并用FTIR、DSC和TG测试,对所得羧酸盐的结构、解二聚温度和分解温度进行了表征。2.将该盐(DZn)与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盐(DNa)分别对聚氯甲基苯乙烯(PCMS)进行交联,结果发现锌盐比钠盐具有更高交联活性,其原因是锌盐具有更好的分散性。3.将该锌盐和硬脂酸钙复配加入到PVC中,在180℃热压考察试样热稳定性,结果发现,相同添加量时,加入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的试样,色度变化小,热稳定性优于添加硬脂酸锌的试样。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与硬脂酸钙和多元醇协同时,对PVC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4.考察了相同添加量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与硬脂酸钙复配的PVC样品(DZn/CaSt2)和加入钙锌稳定剂的PVC样品(Ca-Zn)的交联程度和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在DOP添加10份时,添加DZn/CaSt2试样的凝胶含量(51.1%)远远高于添加Ca-Zn试样的凝胶含量(21.2%),且拉伸强度(54.4MPa)比添加Ca-Zn的试样(49.2MPa)提高了 10%。5.考察了不同DZn添加量对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Zn添加2份时表现出较好的热可逆交联性能与拉伸强度。这对PVC材料的热可逆交联改性以及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华伟,罗筑,于杰,陈梅红,张凯[4](2010)在《聚氯乙烯增韧改性研究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聚氯乙烯增韧改性的2种改性方法即物理共混改性法和化学交联改性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聚氯乙烯增韧改性的机制。

潘民选[5](2010)在《耐热抗冲PVC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文中认为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关于PVC改性,NBR配位硫化和高岭土改性及在塑料中的应用研究等资料的基础之上,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分别制备了PVC/NBR /CuSO4·5H2O复合材料和PVC/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两种复合材料均具有较好的抗冲性能和耐热性能。其实验研究结果主要总结如下:首先制得了两种比例的NBR/CuSO4·5H2O共混物,FTIR、溶解性和力学性能测试表明材料内部出现了交联。将该共混物与PVC及加工助剂在密炼机中熔融共混,制备了PVC/NBR/CuSO4·5H2O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分析表明,NBR/CuSO4·5H2O共混物的加入改善了复合体系加工性能,力学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入3wt%该共混物即可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较纯PVC提高9.4%和18.3%,但断裂伸长率则随共混物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耐热性能分析表明,共混物的加入可以抑制复合材料的高温降解,提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断面形貌观察发现,其断面出现了许多纳米级的类纤维丝棒状物质并穿插于PVC基体中,这一特殊形貌尚是首次发现。在制备PVC/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过程中,首先采用偶联剂处理法和大分子表面处理剂(DF)表面包覆法分别对高岭土进行了改性。FTIR表明偶联剂与高岭土发生了反应,DF也成功的包覆在了高岭土表面,极性测试表明改性后高岭土均由原来的亲水性变为疏水性,XRD分析表明改性高岭土的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其次,将改性高岭土与PVC熔融共混制备了PVC/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分析表明,改性高岭土的加入缩短了复合体系的塑化时间,且平衡扭矩减小;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测试表明,适量的改性高岭土可以对复合体系起到增韧增强的作用,其中以表面包覆改性高岭土的效果最好,添加5wt%的该改性高岭土的PVC复合材料,其拉伸强度比纯PVC提高了9.3%,冲击强度则由原来的51KJ/m2提高到113.4 KJ/m2以上,提高幅度达两倍以上;耐热性能测试表明,改性高岭土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初期热分解影响较小,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SEM观察表明,采用DF表面包覆法改性的高岭土与PVC的相容性较好。

马青赛[6](2008)在《X胺、三乙醇胺、尿素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文中提出聚氯乙烯(PVC)是目前最主要的通用塑料,对其改性的研究是塑料改性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了以聚氯乙烯树脂为基质的三种不同的胺类物质改性体系(A):聚氯乙烯/X胺;(B)聚氯乙烯/三乙醇胺;(C)聚氯乙烯/尿素。前人使用胺类物质改性聚氯乙烯时,伴随着着色反应,即首先进行脱氯化氢反应,生成共轭双键,接着所生成的烯丙基型活泼氯原子与胺反应。本文鉴于此,在聚氯乙烯脱氯化氢的温度之下,实现了三种胺类改性剂与聚氯乙烯的反应。通过拉伸强度实验,流变实验,热重分析,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红外谱图考察了所添加改性剂对聚氯乙烯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发现:三种改性体系的拉伸强度较改性前有所上升,改性后材料仍为假塑性流体,与改性前材料一样,都存在切力变稀现象,改性后流动性随改性剂添加量的增多下降。在本文中,改性前后材料的热重曲线在改性后材料的开始失重温度以下观察不到区别,对改性后材料的开始失重温度以上的热重曲线分析表明:改性后材料热稳定性下降,而在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实验结果是改性后材料热稳定性上升,因为聚氯乙烯的加工温度一般在开始失重温度以下,所以我们认为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有实际意义。聚氯乙烯/X胺改性体系和聚氯乙烯/尿素改性体系的红外谱图上出现了新峰,为N+H2的特征吸收峰,三乙醇胺改性体系的红外谱图上出现-OH的特征吸收峰。通过上面的分析推断了三种改性剂与聚氯乙烯树脂的反应机理:三种改性剂与聚氯乙烯分子链上的活泼氯原子发生反应,生成铵盐;X胺和三乙醇胺接枝在聚氯乙烯分子链上;尿素使聚氯乙烯发生交联反应。

翟朝甲[7](2008)在《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氯乙烯(PVC)作为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在我国主要来源于电石法,其价格受石油价格的影响较小,因而近年来对PVC进行改性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采用熔融混炼法分别用三种不同胺类改性剂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对PVC进行了改性。研究了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添加量对改性PVC材料的拉伸强度、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热重和常规加工温度下热稳定性分析实验,研究了改性前后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借助红外谱图和实验分析,探讨了改性剂与PVC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VC材料基本流变特性不变仍为假塑性流体。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改性后的PVC材料拉伸强度提高、流动性变差,X胺改性后的PVC材料随添加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先上升后下降,流动性先下降后提高。X胺添加量少时,X胺接枝后PVC大分子还没有自增塑作用,添加量达到某一程度后X接枝后PVC大分子开始表现出自增塑作用,使PVC大分子间的作用力降低,大分子链缠结减少。改性前后材料的热重曲线在材料开始失重温度以下观察不到区别,对改性后材料的开始失重温度以上的热重曲线分析说明,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改性的PVC材料热稳定性有所下降。在常规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表明,在加工温度下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改性后的PVC材料热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PVC的加工温度一般在开始失重温度以下,因而加工温度下热稳定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有实际意义。通过实验和红外谱图的分析,三种改性剂与PVC分子链上的活泼氯发生了反应,推断出三种改性剂与PVC的反应方式,即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与PVC大分子形成离子型交联键,X胺以离子键接枝在PVC大分子上。

王琦[8](2008)在《三聚氰胺、聚酰胺650、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氯乙烯(PVC )是最重要的通用塑料之一,对PVC的改性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课题是用三种不同的胺类改性剂三聚氰胺(MEL)、聚酰胺650(PA650)、X胺对PVC进行改性。研究了三种改性剂的添加量对改性PVC的拉伸强度、流变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分析,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红外谱图考察了所添加改性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VC材料仍为假塑性流体。MEL、PA650改性后的PVC材料拉伸强度提高、流动性变差。X胺改性后的PVC材料拉伸强度都较未改性的高、流动性变差,但随X胺添加量的增加拉伸强度有所下降,流动性提高。X胺与DOP有良好的相容性,把部分DOP抽提出来,从而增大了PVC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链缠结增加。X胺本身对PVC有增塑作用,接枝到PVC主链上,使得接枝产物具有自增塑作用,随着X胺添加量的增多,自增塑作用也随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PVC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链缠结也有所减少。热重分析表明,在开始失重温度之上,三种改性剂都没有改善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常规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表明,改性后PVC材料的热稳定上升。聚氯乙烯的加工温度一般在开始失重温度以下,因而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分析得出的结论更有实际意义。通过实验和红外谱图的分析,三种改性剂与PVC分子链上的活泼氯发生反应,推断了三种改性剂与PVC的反应方式,即MEL、PA650与PVC大分子形成离子型交联键,X胺以离子键接枝在PVC大分子上。

马青赛,贾润礼[9](2007)在《化学交联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应用化学方法制取交联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对各种化学交联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讨论了其发展前景。

徐珊珊,王静,刘晓明,刘俊龙[10](2007)在《热可逆交联含氯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合成了含有端环戊二烯基的硫醇盐,将其作为既可以取代聚合物链上氯原子,又可通过环戊二烯的Diels-Alder反应的可逆性作为可以使含氯聚合物室温交联、高温解交联的交联剂。考察了该交联剂用量对含氯聚合物交联程度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二、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的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论
    1.2 聚氯乙烯高性能化的研究进展
        1.2.1 聚氯乙烯的机械性能研究
        1.2.2 聚氯乙烯抑制塑化剂迁移性能研究
        1.2.3 聚氯乙烯阻隔性能研究
        1.2.4 聚氯乙烯耐热性能研究
    1.3 微层挤出技术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效率层叠器结构设计
    2.1 并联高效率层叠器方案
        2.1.1 单一层叠器结构设计
        2.1.2 并联方案设计
    2.2 环形高效率层叠器方案
        2.2.1 环形高效率层叠器流道设计
        2.2.2 环形高效率叠层器模具结构
    2.3 并联结构与环形结构方案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率层叠器的数值模拟
    3.1 环形高效率层叠器流场基本流动情况
        3.1.1 几何模型部分
        3.1.2 网格模型部分
        3.1.3 数学模型部分
        3.1.4 边界条件
        3.1.5 材料模型
        3.1.6 结果与分析
    3.2 壁面滑移对流道速度不均匀性的影响
        3.2.1 前处理部分
        3.2.2 结果与分析
    3.3 不同结构流道对层叠生产线产量的影响
        3.3.1 前处理部分
        3.3.2 结果与分析
    3.4 高效率层叠器不同层叠单元间流动情况差异性
        3.4.1 前处理部分
        3.4.2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的实验验证
    4.1 生产线搭建
        4.1.1 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
        4.1.2 低温生产线搭建
        4.1.3 实验级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
    4.2 实验与样品测试
        4.2.1 实验
        4.2.2 样品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产线温度,压力,产量测试
        4.3.2 拉伸性能
        4.3.3 塑化剂迁移性
        4.3.4 热稳定性
        4.3.5 结晶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氯乙烯悬浮聚合用原位增韧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聚氯乙烯物理改性
        1.1.2 悬浮聚合原位增韧PVC进展
    1.2 提高含氯聚合物耐热性、强度和耐候性能途径
    1.3 含叔氨基乳液的应用与合成
    1.4 文献总结评述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主要原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ACR_1乳液的制备
        2.2.2 ACR_1-PVC树脂的制备
        2.2.3 ACR_2乳液的制备
        2.2.4 ACR_2-PVC树脂的制备
        2.2.5 ACR_3乳液的制备
        2.2.6 ACR_3-PVC树脂的制备
    2.3 ACR乳液性能测试及表征
        2.3.1 ACR乳胶粒TEM测试
        2.3.2 ACR乳胶粒子粒径及分布测定
        2.3.3 ACR乳液絮凝率的测定
        2.3.4 ACR乳液固含量率的测定
        2.3.5 ACR乳液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3.6 ACR乳液耐氯乙烯悬浮聚合分散体系稳定性测定
    2.4 PVC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试样制备
        2.4.2 改性PVC缺口冲击强度的测试
        2.4.3 改性PVC拉伸强度的测试
        2.4.4 改性PVC树脂凝胶含量的测试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SEM分析
        2.4.7 转矩流变分析
        2.4.8 表观密度测试
        2.4.9 热性能分析
        2.4.10 ACR-PVC热稳定性测试
第三章 橡胶型弹性丙烯酸酯乳液对PVC改性研究
    3.1 ACR_1乳液的制备及测试分析
        3.1.1 ACR_1乳液乳化剂的选择
        3.1.2 乳化剂的复配加入对ACR_1乳液性能的影响
        3.1.3 乳化剂垫底与滴加量对ACR_1乳液性能的影响
        3.1.4 碳酸氢铵对ACR_1乳液性能的影响
        3.1.5 EA单体加入量对ACR_1乳液性能的影响
        3.1.6 ACR_1乳液的TEM表征
    3.2 ACR_1-PVC树脂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3.2.1 分散剂对ACR_1-PVC树脂性能的影响
        3.2.2 ACR_1乳液引发方式对ACR_1-PVC树脂性能的影响
        3.2.3 EA加入量对ACR_1-PVC树脂性能及粘釜的影响
        3.2.4 ACR_1-PVC树脂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3.2.5 ACR_1-PVC树脂颗粒形态及冲击断面SEM表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叔氨基丙烯酸酯乳液的设计及对PVC的改性研究
    4.1 ACR_2乳液的制备及表征
        4.1.1 ACR_2乳液的设计
        4.1.2 聚合温度对ACR_2乳液的影响
        4.1.3 引发剂种类对ACR_2乳液的影响
        4.1.4 乳液聚合体系pH对ACR_2乳液的影响
        4.1.5 ACR_3乳液的设计
        4.1.6 核壳比对ACR_3乳液性能的影响
    4.2 ACR_2乳液原位改性PVC的制备及测试表征
        4.2.1 悬浮聚合引发剂加入量对ACR_2-PVC树脂性能的影响
        4.2.2 ACR_2乳液含叔氨基单体种类对ACR_2-PVC树脂性能的影响
        4.2.3 ACR_2-PVC季铵盐结构表征
        4.2.4 塑化性能与维卡软化点分析
    4.3 氯代醋酸乙烯酯加入对ACR_3-PVC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3)热可逆交联剂锌盐的制备及其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氯乙烯及其改性
        1.2.1 聚氯乙烯性质及其加工
        1.2.2 国内外聚氯乙烯生产和应用的现状
        1.2.3 聚氯乙烯的改性
    1.3 热可逆共价交联
        1.3.1 热可逆共价交联
        1.3.2 热可逆性的表征
    1.4 聚氯乙烯热稳定剂
        1.4.1 聚氯乙烯热分解机制
        1.4.2 热稳定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4.3 热稳定剂的分类
        1.4.4 复合稳定剂
        1.4.5 热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5 本课题基本思路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6.1 论文的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热可逆交联锌盐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原料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复分解法制备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
        2.2.2 中和法制备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
    2.3 分析测试
        2.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3.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2.3.3 热失重(TG)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的红外表征
        2.4.2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及其盐的热分析
        2.4.3 复分解法与中和法制备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的实验结果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可逆交联剂锌盐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
    3.1 原料与仪器
        3.1.1 原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配方
        3.2.2 混炼工艺
        3.2.3 热压工艺
    3.3 分析测试
        3.3.1 稳定性表征
        3.3.2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3.3.3 分散性表征
        3.3.4 交联性能表征
        3.3.5 凝胶含量(G%)
        3.3.6 拉伸性能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与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盐对氯甲基化聚苯乙烯的交联效果比较
        3.4.2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与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钠盐在聚氯乙烯中分散性对比
        3.4.3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和钙锌稳定剂对PVC的稳定效果比较
        3.4.4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复合盐和钙锌稳定剂对PVC的交联效果及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
        3.4.5 双环戊二烯二甲酸锌盐添加量对PVC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3.4.6 热可逆交联PVC材料的热可逆性和二次加工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聚氯乙烯增韧改性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增韧机制的研究
    1.1 弹性体增韧机制
        1.1.1 剪切-屈服银纹化机制
        1.1.2 网络增韧机制
    1.2 刚性粒子增韧机制
        1.2.1 有机刚性粒子 (ROF)
        1.2.2 无机刚性粒子 (RIF)
2 物理改性增韧体系的研究
    2.1 弹性体增韧改性体系
        2.1.1 PVC/ABS体系
        2.1.2 PVC/MBS体系
        2.1.3 PVC/ACR体系
        2.1.4 PVC/NBR体系
        2.1.5 PVC/CPE体系
        2.1.6 PVC/EVA体系
        2.1.7 PVC/TPU体系
    2.2 非弹性体增韧改性体系
        2.2.1 有机刚性粒子增韧改性体系
        2.2.2 无机刚性粒子增韧改性体系
3 化学改性增韧体系的研究
    3.1 非热可逆型交联PVC
        3.1.1 辐射交联PVC
        3.1.2 过氧化物交联 PVC
        3.1.3 硅烷交联 PVC
        3.1.4 三嗪化合物交联PVC
    3.2 热可逆型交联 PVC
        3.2.1 热可逆共价交联 PVC
        3.2.2 热可逆离子型交联 PVC
4 展望

(5)耐热抗冲PVC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氯乙烯
        1.1.1 聚氯乙烯的性质
        1.1.2 聚氯乙烯的化学改性
        1.1.3 聚氯乙烯的物理改性
        1.1.4 聚氯乙烯的耐热抗冲改性研究
    1.2 丁腈橡胶的配位硫化
        1.2.1 丁腈橡胶的性质
        1.2.2 丁腈橡胶的配位交联
        1.2.3 丁腈橡胶/聚氯乙烯合金
    1.3 高岭土在高分子中的应用研究
        1.3.1 高岭土的性质及应用
        1.3.2 高岭土的改性
        1.3.2.1 高岭土的表面改性
        1.3.2.2 高岭土的插层改性
        1.3.3 高岭土/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PVC/NBR/CuSO_4·5H_20复合材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制备方法
    2.2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压后NBR/CuSO_4·5H_2O复合材料性能
        2.3.1.1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2.3.1.2 复合材料硬度
        2.3.1.3 复合材料溶解性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复合材料加工性能
        2.3.4 复合材料拉伸性能
        2.3.5 复合材料抗冲性能
        2.3.6 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2.3.7 复合材料耐热性能
        2.3.8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VC/改性高岭土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1.3 高岭土的改性
        3.1.4 PVC/高岭土复合材料制备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岭土成分分析
        3.2.2 形貌观察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3.2.5 高岭土的表面性质
        3.2.6 复合材料加工性能
        3.2.7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2.8 复合材料动态力学性能
        3.2.9 复合材料耐热性能
        3.2.10 复合材料断面形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X胺、三乙醇胺、尿素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聚氯乙烯的性能与应用
    1.2 聚氯乙烯的改性
        1.2.1 物理改性
        1.2.2 化学改性
    1.3 本论文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工艺路线
    2.2 实验机理
    2.3 实验方案
    2.4 实验仪器设备与主要原料
        2.4.1 主要实验原料
        2.4.2 主要仪器设备
    2.5 试样制备
        2.5.1 物料混合
        2.5.2 物料塑炼
    2.6 测试与表征
        2.6.1 红外吸收光谱实验
        2.6.2 热失重(TG)实验
        2.6.3 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
        2.6.4 拉伸强度的测试
        2.6.5 流变性能的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X胺对PVC性能的影响
        3.1.1 X胺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1.2 X胺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1.3 X胺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1.4 作用机理分析
    3.2 三乙醇胺对PVC性能的影响
        3.2.1 三乙醇胺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2.2 三乙醇胺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3 三乙醇胺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2.4 作用机理分析
    3.3 尿素对PVC性能的影响
        3.3.1 尿素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3.2 尿素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3.3 尿素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作用机理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氯乙烯的结构性能与存在的缺陷
        1.1.1 聚氯乙烯的结构性能
        1.1.2 聚氯乙烯存在的缺陷
    1.2 聚氯乙烯的物理改性
    1.3 聚氯乙烯的化学改性
        1.3.1 共聚反应改性
        1.3.2 接枝聚合改性
        1.3.3 聚氯乙烯的氯化
        1.3.4 聚氯乙烯的交联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机理
    2.4 主要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设备
        2.4.1 主要实验原料
        2.4.2 实验仪器设备
    2.5 试样制备
        2.5.1 物料混合
        2.5.2 物料塑炼
    2.6 测试与表征
        2.6.1 红外吸收光谱实验
        2.6.2 热重(TG)实验
        2.6.3 拉伸强度的测试
        2.6.4 流变性能的测试
        2.6.5 常规加工温度下的热稳定性分析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HMTA改性PVC材料的研究
        3.1.1 HMTA 添加量对改性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1.2 HMTA改性PVC的流变性能研究
        3.1.3 HMTA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1.4 HMTA改性PVC作用机理的分析
    3.2 尼龙6 低聚物改性PVC材料的研究
        3.2.1 尼龙6 低聚物添加量对改性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2.2 尼龙6 低聚物改性PVC的流变性能研究
        3.2.3 尼龙6 低聚物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2.4 尼龙6 低聚物改性PVC作用机理的分析
    3.3 X胺改性PVC材料的研究
        3.3.1 X胺添加量对改性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3.2 X胺改性PVC材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3.3.3 X胺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X胺改性PVC作用机理的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三聚氰胺、聚酰胺650、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聚氯乙烯改性的重要性
    1.2 PVC的改性
        1.2.1 PVC物理改性
        1.2.2 PVC化学改性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2 试验部分
    2.1 实验方案和机理
        2.1.1 实验方案
        2.1.2 实验机理
    2.2 实验原料与设备
        2.2.1 主要实验原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改性PVC试样的制备
        2.3.1 实验原材料初混合工艺
        2.3.2 物料塑炼
    2.4 测试与表征
        2.4.1 红外吸收光谱试验
        2.4.2 热失重(TG)实验
        2.4.3 拉伸强度的测试
        2.4.4 流变性能的测试
        2.4.5 稳定性对比实验
3 结果与讨论
    3.1 MEL对PVC性能的影响
        3.1.1 MEL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1.2 MEL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1.3 MEL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1.4 MEL改性PVC作用机理分析
    3.2 PA650 对PVC性能的影响
        3.2.1 PA650 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2.2 PA650 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2.3 PA650 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2.4 PA650 改性PVC作用机理分析
    3.3 X胺对PVC性能的影响
        3.3.1 X胺对PVC材料拉伸强度的影响
        3.3.2 X胺对PVC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3.3.3 X胺改性PVC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X胺改性PVC作用机理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化学交联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非热可逆型交联PVC
    1.1 硅烷交联PVC
    1.2 三嗪类化合物交联PVC
    1.3 化学微交联
    1.4 过氧化物交联PVC
2 热可逆型交联PVC
    2.1 热可逆共价交联PVC
    2.2 离子型热可逆交联PVC
3 结束语

四、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氯乙烯高性能化高效制备装置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 袁擘.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氯乙烯悬浮聚合用原位增韧改性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制备及应用[D]. 王熙宁.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3]热可逆交联剂锌盐的制备及其对PVC的交联稳定效果[D]. 白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4]聚氯乙烯增韧改性研究新进展[J]. 孙华伟,罗筑,于杰,陈梅红,张凯. 聚氯乙烯, 2010(07)
  • [5]耐热抗冲PVC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 潘民选. 武汉理工大学, 2010(12)
  • [6]X胺、三乙醇胺、尿素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D]. 马青赛. 中北大学, 2008(12)
  • [7]六次甲基四胺、尼龙6低聚物、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D]. 翟朝甲. 中北大学, 2008(12)
  • [8]三聚氰胺、聚酰胺650、X胺改性聚氯乙烯的研究[D]. 王琦. 中北大学, 2008(12)
  • [9]化学交联聚氯乙烯的研究进展[J]. 马青赛,贾润礼. 上海塑料, 2007(03)
  • [10]热可逆交联含氯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研究[J]. 徐珊珊,王静,刘晓明,刘俊龙. 塑料科技, 2007(09)

标签:;  ;  ;  ;  ;  

新型热可逆共价交联剂对软质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