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联合血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

中药外敷联合血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

一、中药外敷配合血液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三华[1](2016)在《“脐周四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脐周四针”在针灸治疗慢性湿疹中的临床研究,观察“脐周四针”在治疗慢性湿疹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观察确诊为慢性湿疹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周四针”(水分、双天枢、阴交),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对照组取穴为:曲池、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皮损局部,两组每次均留针30分钟。每周2次(每周二、周五治疗),4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慢性湿疹皮损改善情况、瘙痒程度变化以及DLQI积分的改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瘙痒的改善方面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为82.14%,皮损改善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9.29%;两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在皮损和瘙痒以及在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方面,两组在治疗后均有疗效,但治疗组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慢性湿疹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确切,但加用“脐周四针”后,疗效更显着。研究结果表明,“脐周四针”在皮损和瘙痒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效果显着,且可以明显减少服用药物的副作用,这种方法值得全面推广。

于思杰[2](2014)在《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慢性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皮损主要以肥厚、粗糙、苔藓样化为主,同时具有瘙痒,反复发作的特点。这都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不断研究慢性湿疹的临床治疗方法,改善湿疹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广大皮肤科临床工作者的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慢性湿疹患者在外用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前后的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及皮损表现等变化,肯定其对慢性湿疹的疗效,并对该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本次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湿疹的诊断标准,共收集慢性湿疹患者33例,脱落1例。进入统计的32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组16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6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别给予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和不含中药成分的乳膏。每日3次,一周为一个疗程。观察四个疗程,并在每个疗程后判定疗效。主要观察指标有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特点(红斑,丘疹,鳞屑、抓痕,浸润、肥厚、苔藓样化)。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对试验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脱落的1例不进入数据统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16例慢性湿疹,四周后临床痊愈2例,占治疗组总患者数量的12.5%,显效7例,占治疗组总患者数量的43.75%,有效6例,占治疗组总患者数量的37.5%,无效1例,占治疗组总患者数量的6.25%。愈显效率为56.25%,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内不含中药成分的乳膏组治愈1例,占对照组总患者的6.25%,显效5例,占对照组总患者的31.25%,有效5例,占对照组总患者的31.25%,无效5例,占治疗组总患者的31.25%,愈显率为37.5%,总有效率为68.75%。经过χ2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数据比较中可看出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较好。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4周的治疗后,对浸润、肥厚、苔藓样化的改善,经过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的表现(瘙痒、皮损面积、红斑、丘疹、鳞屑、抓痕)经过t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统计数据的差值可看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仍较好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本试验样本量太小,两组间有差异但统计学不能检测出;其二,进行试验的周期太短,而慢性湿疹的皮损以肥厚、苔藓样化为主,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去除,同时皮损面积也无法有明显改善。其三,内不含中药成分的乳膏对慢性湿疹干燥、鳞屑等表现具有润肤的作用,可改善此症状,同时,内不含中药成分的乳膏也可以作为皮肤的屏障,对外界的刺激起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对不良反应的检测可以看出本试验复方苦参止痒软膏在临床观察中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外用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庞俊慧,李金娥[3](2011)在《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性、剧烈瘙痒、倾向湿化、病程迁延及容易反复发作为特点,属中医学浸淫疮范畴。本病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治疗湿

陆俊龙[4](2011)在《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从心胆论治针刺配合刺络放血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其生存质量的评价,探讨其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在临床上推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设立的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80例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各40例,对二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中西医诊断标准做卡方检验或T检验,要求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方面无差异,然后进行治疗观察。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口服zyrtec 10mg每次1粒,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至疗程结束;急性期加用dexamethasone 0.75mg每次1粒,每日早晚各服用1次,外用clobetasol cream(每公克含clobetasol propionate 0.5mg)每日早晚涂抹2次,以4周为1疗程。治疗组除上述西药外,另加针刺加刺络治疗。针刺穴位:百会,印堂,内关,血海,阳陵泉。湿热浸淫加大肠经合穴曲池;血虚风燥,加肝俞;以毫针常规针刺,留针30分钟;针刺结束后给予刺络放血,取心俞、胆俞、委中均双侧。两组都经过2疗程8周的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详细记录所有受试者试验前后的症状与体征情况,运用设立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各组的试验效果。对所纳入的对象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价,结合中医学理论,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和非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 form-36 health survey, SF-36)对符合设立的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80例受试者进行生活质量行为等进行量化评估,并比较两种方法评价差异性。数据处理方法:统计方法:分类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采用Epi Data3.0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Graph Pad Prism4.03软件进行统计图形绘制。对生存质量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对DLQI指数、SF-36结果进行t检验,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生活质量影响因素,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有合格受试者例80例,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与治疗组(西药治疗+针灸治疗)各40例,对照组年龄为:29.7±12.0岁,治疗组年龄为:30.4±12.8岁,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0.252(p=0.802),两组年龄比较没有显着性区别。对照组,男性有16人,女性有24人。治疗组,男性有21人,女性有19人。经过卡方检验,X2=6;p=0.112。两组比较性别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病期均数为:1.3500±0.48305;治疗组病期均数为:1.2750±0.45220。通过独立T检验,p=0.476,p>0.05。两组在治疗前病期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属于湿热证有21人,脾虚证8人,血虚证11人;治疗组属于湿热证有18人,脾虚证9人,血虚证13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0.456,p=0.796,两组试验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中属于急性湿疹的有16人,亚急性6人,慢性18人;治疗组中属于急性湿疹的有19人,亚急性10人,慢性11人。卡方检验结果显示:X2=2.9467,p=0.2291,两组试验前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对照组体征总积分为:10.3500±4.64399;治疗组体征总积分为:10.4250±4.36118;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T=-O.074(p=0.941),由于p>0.05,因此两组比较,体征总积分没有显着性区别。因此在试验前两组排除了年龄、性别、病程、中西医诊断类型以及体征总积分的差异,两组在试验前具有可比性。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疗效结果比较如下:试验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着减少皮疹面积(p<0.05);在改善皮疹形态方面,两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使患者进入缓解期的作用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试验过程中对照组与治疗组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试验对象的生存质量评价,以80例湿疹患者的生活指数DLQI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病程(<8月=1,≥8月=2)、湿疹面积(<20% =1,≥20% =2)、复发情况(初次发病=1,复发=2)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指数DLQI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性别(男=1,女=2)、年龄(<45岁=1,t>45岁=2)、家族史(阴性=1,阳性=2)则未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有意义(F=14.068,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t值对应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影响生活指数DLQI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因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标准回归系数均大于0,说明各因素与DLQI为正相关关系,即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其生活指数DLQI越高,即生活质量越差。SF-36量表评分评价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6可知,病程(<8=1,>8月=2)、湿疹面积(<20%=1,≥20%=2)、复发情况(初次发病=1,复发=2)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生活指数DLQI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性别、年龄、家族史则未进入回归方程。经检验,建立的回归模型有意义(F=8.067,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t值对应的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为影响SF-36分值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因为病程、湿疹面积、复发情况的标准回归系数均<0,说明各因素与SF-36分值为负相关关系,即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其SF-36分值越低,生活质量也越差。结论1.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减少皮疹面积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显着减少皮疹面积。3.在改善皮疹形态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4.对照组与试验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两者总体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5.在使患者进入缓解期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6.湿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应积极治疗;DLQI量表和SF-36量表适用于湿疹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病程越长,湿疹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DLQI越高、SF-36越低,生活质量越差。通过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出现改善,生活质量出现提高。

曹玥[5](2011)在《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使用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法治疗慢性湿疹,缓解瘙痒症状的有效性。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口服止痒汤煎剂,100ml,每日三次;对照组32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10mg,每日一次。两组均局部外用丹皮酚软膏,每日两次。每周记录两组患者自觉症状及皮损的变化情况,于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31例完成试验,痊愈8例(25.8%),显效17例(54.8%),有效5例(16.1%),无效1例(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1例完成试验,痊愈2例(6.4%),显效9例(29.0%),有效15例(48.4%),无效5例(16.1%),总有效率83.9%。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Z=-3.601,p=0.000,p<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优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同时止痒汤对延长慢性湿疹复发时间有效。

秦宗碧[6](2010)在《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通过观察应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前、后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改善情况、瘙痒症状等的变化,了解“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将80例亚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健脾化湿汤治疗组40例和依巴斯汀片对照组40例,两组均以2周为一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52.5%,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1.健脾除湿法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法,健脾化湿汤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剂;2.健脾化湿汤能明显改善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损及瘙痒程度;3.健脾化湿汤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安全方剂。

迟慧彦[7](2008)在《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进行临床研究,综合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按纳入病例的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清热除湿口服液组)、中药对照组(龙胆泻肝丸组)、西药对照组(盐酸西替利嗪组)。2试验组32例,采用清热除湿口服液,药物组成:龙胆草、黄芩、苦参各10g、车前草、生地各30g、白鲜皮15,每次20毫升,每日口服2次;中药对照组32例,龙胆泻肝丸,每次6克口服,每日2次;西药对照组32例,盐酸西替利嗪,10mg,每晚口服1次。所有患者1周复诊1次,观察记录指标,2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时判定疗效。治疗期间暂停一切其他药物,如有明显渗出,仅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对所有痊愈患者随访1个月,观察记录指标。3观察指标:患者治疗前后的主、次症状(皮损面积,皮损形态,瘙痒程度,舌脉象等)的变化,T细胞亚群的检测,细胞因子的检测;痊愈患者的复发率;安全性指标(血、尿、便常规和肝肾功能,安全等级,不良反应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结果:临床疗效观察:1清热除湿口服液总有效率为93.8%,与盐酸西替利嗪组(81.3%)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与龙胆泄肝丸组(68.8%)相比差异显着(P<0.05)。2清热除湿口服液显效率为71.9%,与盐酸西替利嗪组及龙胆泄肝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P<0.05)。3清热除湿口服液组止痒效果与盐酸西替利嗪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优于龙胆泄肝丸组(P<0.05)。4清热除湿口服液组复发率为18.2%,明显低于龙胆泄肝丸组(42.9%)及西替利嗪组(50%)。5治疗组未发现与药物有关和可能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病人全身和局部耐受性好。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实验室检查:1对急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含量进行测定,并以正常健康人做为对照。治疗前急性湿疹患者外周血CD4+、CD4+/CD8+均低于正常人,CD8+T细胞高于正常人。经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后,急性湿疹患者外周血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0.05),CD8+T细胞均值较疗前降低(P<0.05)。2对急性湿疹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以正常健康人做为对照。治疗前急性湿疹患者血清IL-2、IL-5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IL-4、γ-IFN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经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后,湿疹患者血清IL-2、IL-5的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P<0.05);IL-4水平较治疗前着显降低(P<0.01);γ-IFN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症可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总积分,缓解瘙痒,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临床疗效好,复发率低,无明显毒副作用的优点。同时可以提高急性湿疹患者免疫功能及免疫监视功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调节急性湿疹患者的Th1/Th2分化失衡状态。

朱明芳[8](2007)在《慢性湿疹的难治性及其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慢性湿疹的难治性,滋阴活血方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对CCL17、CCL18、CCL22、CCL24、CCL26在IgE相关性慢性湿疹中的意义。方法:对慢性湿疹的难治性进行文献整理,理论分析;纳入100例肝肾阴虚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滋阴活血方治疗组、及乌蛇止痒丸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采用ELISA和RTPCR法检测CCL17、CCL18、CCL22、CCL24、CCL26的血浆水平与皮损中的表达。结果:1、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体征、EASI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治疗组、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经治疗后EASI评分均下降,治疗组EASI前后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瘙痒程度均好转,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滋阴活血方在治疗IgE相关性慢性湿疹疗效优于乌蛇止痒丸。2、IgE相关性慢性湿疹中CCL17、CCL18、CCL22、CCL26血浆水平升高,而CCL24没有。按疾病严重度分级,轻中重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而CCL24没有。IgE相关性慢性湿疹CCL17、CCL18、CCL22、CCL26血浆水平、EASI、血清总IgE的对数值两两比较,均有显着相关性,而它们与CCL24没有显着相关性。3、免疫组化检测显示IgE相关性慢性湿疹皮损中表达CCL17、CCL18。RTPCR检测显示CCL17、CCL18、CCL22、CCL26mRNA比正常者明显增强。4、采用滋阴活血方治疗IgE相关性慢性湿疹后,血浆CCL17、CCL18、CCL22、CCL26水平、血清总IgE下降,与疾病改善、皮损好转一致,而CCL24没有此现象结论:慢性湿疹难治的原因主要有:病因非常复杂且不明确,病理机制不清楚。诊断分型多样,存在多种类型。治疗药物的疗效有待提高,尤其是远期疗效。CCL17、CCL18、CCL22、CCL26的血浆水平清楚的反映了IgE相关性慢性湿疹的疾病活动性,同时强烈提示CCL17、CCL18、CCL22、CCL26有IgE相关性慢性湿疹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于德茹[9](2006)在《梅花针配合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以梅花针配合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研究方法:将11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58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为用转移因子穴位注射,同时配合梅花针局部叩刺,每4日1次,7次为1疗程;对照组为西药组,每次1片,每日1次,28天为1疗程。抽取治疗组中40例病人血液进行治疗前后CD3、CD4、CD8 T淋巴细胞亚群及IL-2、IL-4细胞因子的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有效率为72.4%,经统计学分析,P<0.01,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湿疹患者的CD3、CD4、IL-2水平低于正常,CD8、IL-4水平高于正常,说明细胞免疫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后CD3、CD4、IL-2水平升高,CD8、IL-4水平降低,说明梅花针配合转移因子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可能与其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相关。结论:以梅花针叩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显着且持久,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有关。

林颖,陈达灿[10](2005)在《近5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概况。认为辨证治疗湿疹近5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辨证分型证候不统一、中药剂型有待改进、治疗湿疹慢性期的外用药欠缺等问题;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湿疹的疗效机理,研制开发更有效的中药制剂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中药外敷配合血液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配合血液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脐周四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湿疹的中医外治法
        四、慢性湿疹的针灸疗法
    第二节 脾胃与湿疹的关联
    第三节 “脐周四针”的相关文献研究
    第四节 神阙穴的相关文献研究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一、定义
        二、湿疹的临床分型
        三、流行病学特点
        四、病因
        五、发病机制
        六、慢性湿疹的组织病理
        七、湿疹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
        四、统计方法
    第二节 临床结果
        一、临床资料
        二、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衡性比较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慢性湿疹与脾胃的相关性探讨
    第二节 选穴依据的探讨
    第三节 针灸治疗慢性湿疹的机理探讨
    第四节 脐周四针治疗慢性湿疹的可行性的分析
    第五节 “脐周四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结果分析
    第六节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现状
        1. 内治法
        2. 外治法
        3. 内外治法
        4. 特殊治疗方法
    综述二 苦参碱和蛇床子素的药理研究
        一、苦参碱的药理研究
        1. 苦参碱在皮肤病方面的药理研究
        2. 苦参碱在其他方面的药理研究
        二、蛇床子素的药理研究
        1. 蛇床子素在皮肤病方面的药理研究
        2. 蛇床子素在其他方面的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部分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法
        6. 疗效判定标准
        7. 安全性检测
        8. 数据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及分析
        1. 一般临床资料及分析
        2. 发病情况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一般临床资料及分析
        2. 发病情况
        3. 临床疗效分析
        4. 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安全性评价
        5. 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理论探讨
        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信
个人简历

(3)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及分型
2 治疗
    2.1 中药内服治疗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2.3 中药外用治疗
    2.4 中药针剂治疗
    2.5 其他疗法
3 实验研究
4 评价与展望

(4)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治疗湿疹的文献综述
        1.1 中医学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湿疹的中医治疗
    2 湿疹证治用药规律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文献调研的步骤
        2.3 结果
        2.4 讨论
    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湿疹的现代医学诊断要点
        3.3 现代医学治疗湿疹概况
        3.4 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试验对象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病例资料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疗程确定
        2.4 安全性、疗效指标和方法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试验记录
        2.7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病例治疗前差异检验
        3.2 不良反应
        3.3 对照组与治疗组疗效比较
    4 试验结论
    5 讨论
第三章 生存质量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可比性分析
        2.2 DLQI研究结果
        2.3 影响湿疹患者DLQI指数的多因素分析
        2.4 SF-36量表评分
        2.5 影响湿疹患者SF-36分值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针灸方方解
结语
    1 理论依据
    2 处方与对照原则
    3 评价指标
    4 结果与分析
    5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5)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病例来源及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分组方法
        3.3 单盲法的实施
        3.4 紧急揭盲规定
        3.5 治疗方法
        3.6 观察内容和方法
    4.疗效评价
        4.1 疗效评价标准
        4.2 随访
    5.数据分析
        5.1 数据处理方法
        5.2 统计方法
    6.医学伦理问题
        6.1 病例的选择
        6.2 治疗安全性
        6.3 患者知情同意
        6.4 患者权益
    7.研究结果与分析
        7.1 一般资料
        7.2 治疗结果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评估
第二部分 讨论
    1.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2.1 内因
        2.2 外因
        2.3 发病机制
    3.方药分析
        3.1 止痒汤方药组成
        3.2 中药药理分析
        3.3 现代药理学研究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5.1 三盲的实施
        5.2 多中心原则
        5.3 对照组的设置
        5.4 随访
        5.5 实验研究
        5.6 心理疗法干预
        5.7 遗传与基因
第三部分 综述
    1.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1.1 内治
        1.2 外治
        1.3 穴位治疗
    2.西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2.1 内治
        2.2 外治
        2.3 物理治疗
        2.4 其他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4.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6)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一 中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1 古代文献对湿疹的认识
        1.1 对湿疹病名的论述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论述
        1.3 对湿疹治疗的论述
        1.4 总结
    2 近代医家对湿疹的研究
        2.1 对病名的研究
        2.2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对证型的研究
        2.4 对治疗的研究
        2.5 对湿疹的实验研究
综述二 西医学对湿疹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研究
        1.1 内部因素
        1.2 外部因素
    2 发病机理研究
        2.1 免疫学说
        2.2 细菌超抗原
        2.3 微循环障碍
        2.4 自由基代谢
        2.5 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
        2.6 5-羟色胺
    3 治疗概况及进展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3 其它疗法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情况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6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6.1 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
        6.2 瘙痒评分
    7 研究结果
        7.1 统计方法
        7.2 临床疗效比较
        7.3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组方分析
    2 相关疗效评价
        2.1 临床疗效的评价
        2.2 EASI分值的改善
        2.3 瘙痒程度的改善
    3 临床调护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和治疗进展
        1.对病名的认识
        2.对病因病机的论述
        3.治法方药的研究
        3.1 辩证分型治疗湿疹
        3.2 专方专药治疗湿疹
        3.3 日本汉方医观点:
        3.4 特定部位的湿疹治疗
        3.5 外治法
        3.6 中西医结合疗法
        3.7 针灸疗法
        3.8 其他疗法
        4.中医药对湿疹的实验研究进展
        4.1 证型研究
        4.2 药物研究
        5.小结
        参考文献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及进展
        1.湿疹的概念及分类
        2.湿疹的流行病学
        3.病因及发病机制
        3.1.相关基因的研究
        3.2 食物
        3.3 Th1/Th2失衡
        3.4 感染和超抗原的作用
        3.5 1gE的作用
        3.6 细胞因子的作用
        3.7 自身免疫反应
        4.治疗概况及进展
        4.1 治疗原则
        4.2 一般防治措施
        4.3 局部药物治疗
        4.4 系统用药治疗
        4.5 其他方面治疗研究进展:
        4.6 物理疗法
        4.7 心理疗法和健康教育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7 中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2.8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三组安全性检测及评价结果
        3.4 复发率评价:
    4.讨论:
        4.1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4.2 中医对急性湿疹的认识:
        4.3 湿疹的中医辨证证候统计
        4.4 导师治疗急性湿疹的经验
        4.5 疗效分析:
        4.6 作用机制的探讨:
        4.7 安全性分析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湿疹的难治性及其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慢性湿疹难治性研究
    1、中医对慢性湿疹病因的复杂性认识
    2、中医慢性湿疹的症候诊断多样
    3、古今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一般情况
    4、古今治疗湿疹用药总结
    5、慢性湿疹病机的现代医学研究
    6、现代医学对湿疹的治疗
    7、导师对慢性湿疹的认识及治疗思想
二、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药物制备
    3.治疗方法
    4.统计分析
    5.临床疗效结果与分析
    6.讨论
三、实验部分
    1.主要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四、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图
附录3 文献综述

(9)梅花针配合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 病例选择标准
        (二) 一般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研究要求
        (三) 疗程确定
        (四) 观察指标
        (五) 不良反应及耐受性观察
        (六) 疗效评定标准
    三、统计方法
    四、治疗结果
        (一) 临床疗效
        (二) 实验室检测结果
        (三) 不良反应
        (四) 随访结果
    五、典型病例
讨论
    一、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一) 湿疹的概念
        (二) 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中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三、疗法渊源
    四、选穴用药依据
    五、结果分析
        (一) 临床疗效分析
        (二) 检测结果分析
    六、作用机理
        (一) 抗过敏
        (二) 抗炎
        (三) 调节免疫
        (四) 抗病原微生物
        (五) 止痒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近5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治法
    1.1 经方治疗湿疹
    1.2 专方专药治疗湿疹
2 外治法
    2.1 急性期
    2.2 亚急性期
    2.3 慢性期
    2.4 特殊类型的湿疹
        2.4.1 肛门湿疹
        2.4.2外阴、阴囊湿疹
        2.4.3 耳部湿疹
        2.4.4 婴幼儿湿疹
        2.4.5手部湿疹
3 中成药和针剂治疗湿疹
    3.1 中成药
    3.2 针剂
4 其他疗法

四、中药外敷配合血液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脐周四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三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2]复方苦参止痒软膏(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于思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J]. 庞俊慧,李金娥. 新中医, 2011(07)
  • [4]从心胆论治针灸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D]. 陆俊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5]止痒汤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曹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2)
  • [6]健脾除湿法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秦宗碧.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7]清热除湿口服液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迟慧彦.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2)
  • [8]慢性湿疹的难治性及其相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朱明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梅花针配合穴位注射转移因子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研究[D]. 于德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02)
  • [10]近5年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J]. 林颖,陈达灿.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3)

标签:;  ;  ;  ;  ;  

中药外敷联合血磁极化治疗慢性湿疹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