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机余冷量设计与分析

冰冷机余冷量设计与分析

一、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荣杨一鸣[1](2021)在《基于空分压缩余热驱动的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温空分系统能耗高、技术复杂,其投资成本在石化、冶金等行业内占总投资成本的比例较高。以钢铁行业为例,空分设备能耗成本占钢铁企业总能耗的15-20%。围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降低空分系统能耗对于实现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至关重要。从低温空分系统发展历史来看,实现空分系统节能的主要方法分别为,降低系统压力等级和减少部机压力损失两种节能途径,而对目前的第六代空分系统而言,进一步降低压缩机排气压力已经十分困难,用于减小系统压损的分子筛、增压膨胀机、规整填料等核心部机技术也基本发展成熟。空压流程作为与两种节能途径都相关的主要耗能单元,过程余热量巨大,而空分系统缺乏与之匹配的需求端,存在显着的余热“供需失衡”矛盾,亟需探索适合空分应用场合的新型压缩余热利用方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过程余热的“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的空压流程节能方案,以实现空压流程节能化技术应用,从系统设计、匹配优化和实验验证方面分别验证了系统原理、经济及技术可行性,为实现空压流程余热利用节能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设计及实验验证基础。主要工作如下:1)首次提出了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建立了针对性综合性能评价方法,验证了系统原理可行性。基于各级压缩出口余热量大且分散的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空气压缩流程基础布局的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利用有机朗肯蒸气压缩系统(ORC-VCR),回收多级压缩出口余热用于驱动制冷系统,并将制冷量反哺用于冷却各级压缩入口空气,以达到降低压缩功耗的目的。为实现该流程的综合性能评估,本文分别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系统经济性评价,给出了该系统的各类评价指标,分别讨论了能量分配、工况变化和参数设置等方面对系统热力学及经济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显示,6万规模空分系统节能率可达到3.6%,年节省成本为273万元,验证了系统的原理可行性。2)建立了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性能优化方案,揭示了内部系统因素匹配优化机理和外部环境因素的性能影响机制,验证了系统经济可行性。分析了各级余热回收与冷量分配为主的内因对自增效空压流程性能影响趋势,系统性能影响权重较大的因素主要为,二级压缩出入口回收余热量及分配制冷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高、低温蒸发器为能量分配载体的萤火虫优化算法,以各级蒸发器换热尺寸为优化参数,以生命周期内节省成本LCS和节省能量平均成本LCOE为优化目标,分别进行系统优化设计。针对典型地区杭州和银川设计的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优化设计后的节能率ESR可分别达到4.3%和3.7%,生命周期节省成本LCS分别可达到6,695和5,590万元,回收周期最短分别为4.1和4.3年,验证了该流程系统的经济可行性。3)设计搭建了国内首套ORC-VCR实验平台,开展实验研究系统的工况稳定设计方法及系统性能影响规律,初步验证了系统技术可行性。设计并搭建了ORC-VCR实验系统,针对同轴膨胀压缩机稳定运行条件进行了气浮供液稳定性测试、轴向力稳定性测试、电机冷却性能测试。轴承供液方面,膨胀压缩机中轴承压差可控制在0.53-0.63 MPa之间,气浮供液量充足;电机冷却性能方面,通过PID控制,膨胀压缩机腔温度可在开机后30 min内稳定在40℃左右;轴向力平衡方面,采用电机辅助方法,膨胀压缩机内的轴向力可保证在系统安全范围内,机腔振动值不超过0.2 mm/s,验证了实验辅助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制冷性能研究方面,系统COP基本随着高/低温蒸发压比PH/PL的升高呈现线性下降的趋势,膨胀压缩机工作负荷可通过节流阀开度,约在正常工况的40%-100%范围内进行调节。在转速26,000 rpm且旁通阀开度0%的基础工况下,系统制冷量为14.2 k W,制冷温度为14.6℃,系统COP最高为0.63,基本满足理论优化系统对制冷能力要求,验证了系统技术可行性。

贾云飞[2](2018)在《基于实测的水蓄冷系统分析及水蓄冷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逐渐攀升,我国电网用电负荷在时间和强度上的差别明显,这一方面增加了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降低了发电设备的平均效率,同时由于发电设备容量调节较为困难,也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构成了威胁。空调蓄冷技术是一种很好的调节电网峰谷差的方法,目前全世界的蓄冷空调系统中,水蓄冷系统和冰蓄冷系统最为普遍。冰蓄冷是最早发展的蓄冷空调系统,由于其蓄冷密度高、技术成熟,在蓄冷项目中市场份额最大。而随着水蓄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其具有蓄冷设备能效高、蓄冷/放冷速率高、系统简单和能量品味损失少等诸多优势,是集中空调系统下一个发展的方向。从冷量传递的角度可以把蓄冷空调系统分为冷冻水系统、蓄冷系统、制冷主机、冷却水系统和冷却塔五个子系统,本文通过实测水蓄冷项目,分析整个系统的全年能效以及典型周、典型日的各子系统能效,说明水蓄冷空调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并通过对比系统能效指标参考值来分析挖掘系统节能潜力,提高系统的能效和经济性。和常规空调系统相比,水蓄冷系统增加了蓄冷装置和相应的配套设备,蓄冷装置是实现移峰填谷的核心装置之一,它的设计与选型影响了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本文所测试水蓄冷项目为目前应用最多的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系统,通过分析其在典型日的运行效率,发现由于冷热水层的直接掺混导致实际水蓄冷罐的蓄冷效率仅为80%左右,因此对于使用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的系统而言,通过提高水罐的效率来实现节能的潜力巨大。为了避免温度分层型水蓄冷罐冷热水层掺混换热的诟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隔膜式水蓄冷罐,即通过在冷温水层之间设置绝热隔膜来隔绝不同温度的水发生换热,进而控制斜温层厚度,提高蓄冷水罐的冷量利用效率。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隔膜制作基材,通过数值计算模拟不同材料及不同厚度情况下蓄释冷过程中蓄冷罐内的温度分布,最终形成了一条确定隔膜最佳厚度的思路,为隔膜式水蓄冷罐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基础。

李金寿[3](2007)在《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线性压缩机驱动的高频脉管制冷机由于其结构紧凑、效率高、可靠性高、低振动以及无磁性干扰,在军事、空间技术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了进一步探索直线压缩机与脉管制冷机的联合运行机制,降低直线压缩机驱动的脉管制冷机的制冷温度,本文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工作:1.设计一台由直线压缩机驱动的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即斯特林型脉管制冷机。通过分析比较多级脉管制冷机的级间耦合方式,选用非等温边界热耦合方式,即通常所说的分离型。2.设计一台直线压缩机,用于驱动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通过分析比较直线电机驱动的压缩机的不同类型,此线性压缩机选用动磁式,属于电磁振动压缩机的一种。3.研究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方法,分析一些主要设计参数对脉管制冷机性能的影响。在学习理解他人脉管制冷机组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用于热耦合型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集成设计模型。4.使用回热器计算程序REGEN对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进行设计计算,确定冷头结构尺寸以及线性压缩机的排气容积。通过计算预测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的第一级单独运行时的性能。5.完成脉管制冷机冷头部件和线性压缩机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制冷机系统的装配,实验系统的搭建以及实验系统的调试。

迟永伟[4](2007)在《30W@20K单级GM制冷机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ifford-McMahon制冷机(简称GM制冷机)是一种回热式小型低温制冷机,它利用绝热放气膨胀(又称为西蒙膨胀)原理获得低温,具有结构简单、运转可靠、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等许多优点,当对重量、尺寸没有特殊要求时,在航天、材料、电子、通讯、医疗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特别是30-40K温区大冷量的单级GM制冷机可以满足国内外一些高温超导磁体冷却所需大冷量的要求,在国外已商品化,而在国内仍是空白。本文以30W@20K单级GM制冷机的研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热力学理论对制冷机的理论制冷量、回热器和穿梭等主要热损失、降温时间及最低温度进行了详细地设计计算,确定了制冷机的主要结构尺寸,并为30W@20K单级GM制冷机设计了新型狭缝式冷量换热器,为制冷机选取了气动驱动方式,设计了一台30W@20K单级GM制冷机。在设计建立的单级GM制冷机的实验平台上,对现有单级GM150制冷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分别得出旋转阀旋转角度、回热器材料、高低压力、及压缩机耗气量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从而得出一组符合设计要求的旋转阀角度,回热器填料及填充比例和高低压比的范围。为进一步完善单级大冷量GM制冷机的研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何晓英[5](2005)在《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不但能使电力负荷“移峰填谷”,缓解能源供应紧张,还能节省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空调技术。本文针对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中一些问题,通过对工程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思路的分析研究,发现较多设计者在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设计上观念还比较模糊,设计时仍未摆脱常规空调设计观念的束缚,沿袭非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导致设计保守,无法发挥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的优越性。 本文对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1.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设计中冷负荷计算、制冷机组确定、设备选择、系统控制皆有别于常规空调系统,本文对系统设计的特殊方面作了阐述和分析。 2.对影响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蓄冷率和送风温度是关系系统经济效益的两个重要设计参数,提出了求解方法。 3.阐述了系统的经济评价方法,着重探讨了优化控制模式下系统运行费用的计算方法,给出了计算的数学模型和求解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 4.采用西安四联公司软件园办公楼为工程实例,对该工程进行了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优化设计,并与常规空调系统作比较,对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进行了经济分析。

王利军,李敏霞,田玉卓[6](2002)在《冰蓄冷器性能及其评价指标》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分析冰蓄冷器性能 ,提出了冰蓄冷器运行性能和经济性能评价指标———单位功率额定蓄冷量、额定容积释冷量、释冷调节性能和单位额定释冷量投资 ,指出综合应用这些指标可以比较合理地对冰蓄冷器性能进行全面评价

王力军,赵玉清,张久志[7](2002)在《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确定方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确定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方法所存在的缺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种确定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的方法。指出,本文所提出的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的确定方法是确定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的一个更一股的方法,而常规空调和全负荷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的确定只是其二个特例。

王力军,罗勇,孔垂京,李华中[8](2001)在《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提出了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的概念 ,并对冰蓄冷器的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在冰蓄冷空调工程设计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指出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对于准确确定冰蓄冷器的额定蓄冷量进而正确选用冰蓄冷器是非常重要的

刘香廷,查文杰,沈雪传,吴凯,丁曾雨,雷永元[9](1993)在《G—M/J—T闭式循环4.5K氦制冷液化装置的研制与试验》文中提出介绍了G—M/J—T氦制冷液化装置的流程设计、主要部机、调试和试验结果,以及结论。该装置最低温度达到4.4K,制冷量大于1.7W/4.5K。图6。

陈桂林[10](1973)在《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一)》文中认为遵照毛主席关于“洋为中用” 的教导,“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我们准备分三期连载刊出。本期登载的是神钢、日立、大阪的空分设备和神钢、住友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情况,系按检查小组成员、杭氧厂陈桂林同志写的小结编成。供学习参考。下期刊载机器部分。

二、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空分压缩余热驱动的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空压流程节能方法
        1.2.1 空分系统压缩流程特性
        1.2.2 空压机余热利用方法
    1.3 有机朗肯耦合蒸气压缩制冷(ORC-VCR)系统研究
    1.4 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的主要科学和技术问题
    1.5 本文主要工作
2.自增效空压流程设计及性能评价方法
    2.1 系统流程设计与建模
        2.1.1 系统原理介绍
        2.1.2 系统物理模型与计算方法
    2.2 系统评价方法
        2.2.1 热力学第一定律评价指标
        2.2.2 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指标
        2.2.3 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2.3 系统性能计算结果与评价
    2.4 本章小结
3.自增效空压流程性能影响及优化研究
    3.1 内部系统因素匹配优化方案
        3.1.1 能量回收与分配对系统性能影响
        3.1.2 自增效空压流程能量匹配优化
    3.2 外部环境因素性能影响机制
        3.2.1 杭州和银川典型工况优化
        3.2.2 原料温湿度对系统优化结果的影响
    3.3 典型地区系统全年性能变化规律
        3.3.1 杭州和银川原料空气变工况特性
        3.3.2 全年工况计算方法
        3.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ORC-VCR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4.1 系统设计及搭建
        4.1.1 系统参数设计
        4.1.2 系统设备选型与搭建
    4.2 数据测量采集及不确定度分析
        4.2.1 测量系统
        4.2.2 数据采集系统
        4.2.3 测量误差分析
    4.3 系统调试方法
        4.3.1 气密性测试
        4.3.2 系统保温
        4.3.3 有机工质灌装与回收
    4.4 本章小结
5.ORC-VCR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1.1 系统运行方案
        5.1.2 注意事项及安全预案
    5.2 系统稳定性测试
        5.2.1 气浮供液稳定
        5.2.2 电机冷却性能测试
        5.2.3 轴向力稳定
    5.3 ORC-VCR系统制冷性能
        5.3.1 稳态工况系统参数分析
        5.3.2 系统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实测的水蓄冷系统分析及水蓄冷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蓄冷空调系统简介
        1.2.1 蓄冷空调系统原理及分类
        1.2.2 水蓄冷空调技术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水蓄冷系统评价方法
    2.1 水蓄冷系统评价体系
    2.2 经济性评价方法
        2.2.1 经济性评价方法介绍
        2.2.2 经济性评价方法确定
    2.3 能效评价方法
        2.3.1 能效评价方法
        2.3.2 层次化指标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水蓄冷系统测试评价及优化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概况
        3.1.2 当地电价政策
        3.1.3 设计运行策略
        3.1.4 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运行费用分析
    3.2 测试原理及方法
        3.2.1 测试内容及仪器
        3.2.2 一级能效指标测试原理及方法
        3.2.3 二级能效指标测试原理及方法
    3.3 能效评价及优化分析
        3.3.1 能源中心能耗现状
        3.3.2 典型周能效分析
        3.3.3 典型日能效分析
    3.4 经济性评价及优化分析
        3.4.1 典型日实际运行策略
        3.4.2 典型日实际运行费用
        3.4.3 典型日运行费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水蓄冷罐测试分析及评价
    4.1 水蓄冷罐评价方法
        4.1.1 水蓄冷罐能效评价指标
        4.1.2 蓄释冷过程中的能效评价方法
    4.2 基于实测的水蓄冷罐分析
        4.2.1 水蓄冷罐设计概况
        4.2.2 水蓄冷罐温度分层分析
        4.2.3 蓄冷罐蓄释冷速率
        4.2.4 水蓄冷罐能效评价
        4.2.5 蓄释冷过程三段损失
    4.3 本章小节
5 隔膜式水蓄冷罐设计及数值模拟
    5.1 隔膜式水蓄冷罐的理论分析
        5.1.1 结构设计
        5.1.2 隔膜基材选择
    5.2 隔膜式水蓄冷罐的数值模拟
        5.2.1 数值模拟软件
        5.2.2 隔膜式水蓄冷罐的数值模拟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隔膜式水蓄冷罐的能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清单
致谢

(3)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频脉管制冷机的研究意义
    1.2 脉管制冷机的研究进展
        1.2.1 脉管制冷机的历史
        1.2.2 脉管制冷机的理论研究
    1.3 线性压缩机的研究进展
    1.4 高频脉管制冷机在各国的最新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高频脉管制冷机的结构
    2.1 高频脉管制冷机冷头结构
        2.1.1 级间耦合方式
        2.1.2 两级高频脉管制冷机冷头结构
    2.2 线性压缩机结构
        2.2.1 线性压缩机的结构类型和工作原理
        2.2.2 动磁式线性压缩机的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计算
    3.1 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方法
        3.1.1 影响脉管制冷机性能的设计参数及其分析
        3.1.2 脉管制冷机的设计模型介绍
    3.2 高频脉管制冷机冷头结构设计计算
        3.2.1 设计目的
        3.2.2 程序中主要输入参数的确定
        3.2.3 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2.4 冷头主要部分结构尺寸的确定
    3.3 线性压缩机排气容积计算
    3.4 高频脉管制冷机性能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脉管制冷机的实验装置
    4.1 实验装置介绍
        4.1.1 压缩机系统
        4.1.2 脉管制冷机系统
        4.1.3 真空与绝热系统
        4.1.4 测量系统
    4.2 制冷机部件加工制造
        4.2.1 脉管制冷机冷头结构零部件加工
        4.2.2 线性压缩机零部件制造
    4.3 制冷机的装配
        4.3.1 冷头的装配
        4.3.2 丝网填充
        4.3.3 测量系统安装
        4.3.4 真空绝热系统安装
        4.3.5 压缩机系统安装
        4.3.6 其它部件安装
    4.4 实验系统的调试
        4.4.1 系统试压和检漏
        4.4.2 系统的真空检漏
        4.4.3 系统的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4)30W@20K单级GM制冷机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GM制冷机国内外发展状况
        1.1.1 GM制冷机产生和发展过程
        1.1.2 GM制冷机国内外发展现状
        1.1.2.1 GM制冷机国外发展现状
        1.1.2.2 GM制冷机国内发展现状
    1.2 本课题究的主要内容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单级GM制冷机的热力学基础
    2.1 GM制冷机的结构及循环过程
    2.2 GM制冷机的基本原理
        2.2.1 绝热放气原理
        2.2.2 理想GM制冷机热力循环过程
    2.3 单级GM制冷机系统热力学物理模型
        2.3.1 物理模型
        2.3.2 基本假设
    2.4 变质量系统系统守恒方程
        2.4.1 质量守恒方程
        2.4.2 能量守恒方程
第三章 单级GM制冷机的设计计算
    3.1 单级GM制冷机的设计理论
        3.1.1 GM制冷机制冷量公式的推导及计算
        3.1.2 各种冷损的计算及其特性分析
        3.1.2.1 膨胀示功图损失△ Q_E及分析
        3.1.2.2 热损失△ Q_(hloss)及其分析
    3.2 单级GM制冷机的设计计算
        3.2.1 主要技术指标
        3.2.2 整机热平衡计算和分析
        3.2.2.1 制冷量的计算
        3.2.2.2 最低温度的计算
        3.2.2.3 降温时间的计算
        3.2.3 结构参数的确定
        3.2.4 制冷机的结构设计
        3.2.4.1 气缸及活塞的选择
        3.2.4.2 制冷机回热器的设计
        3.2.4.3 冷量换热器的设计
        3.2.4.4 驱动结构的选择
第四章 单级GM制冷机实验平台的建立
    4.1 单级GM制冷机实验系统
    4.2 实验中辅助系统
        4.2.1 压缩机系统
        4.2.2 真空系统
        4.2.3 制冷机系统
    4.3 实验测试系统
        4.3.1 温度测试系统
        4.3.2 制冷量测试系统
        4.3.3 真空测试系统
第五章 单级GM制冷机热力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单级GM制冷机性能测试平台及实验仪器
    5.2 实验用单级GM150制冷机的实验参数
    5.3 单级GM150制冷机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
        5.3.2 旋转阀配气过程及对制冷机性能影响
        5.3.2.1 旋转阀配气过程
        5.3.2.2 进排气角对制冷机性能影响
        5.3.3 回热器材料对制冷机性能影响
        5.3.4 高、低压比对制冷机性能的影响
        5.3.5 压缩机耗气量对制冷机性能影响
    5.4 结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冰蓄冷空调技术
        1.1.2 低温送风空调技术
        1.1.3 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1.2 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技术的发展
        1.2.2 我国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的发展及前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和优化理论
    2.1 原始资料
    2.2 确定通风换气要求
        2.2.1 新风量的确定
        2.2.2 最小通风量的确定
    2.3 冷负荷计算
        2.3.1 房间冷负荷计算
        2.3.2 新风负荷
        2.3.3 冰蓄冷系统得热
    2.4 划分系统并选择系统类型及配置
        2.4.1 系统划分
        2.4.2 系统类型和配置
    2.5 蓄冷率的优化选择
    2.6 送风温度的选择
    2.7 低温送风系统的设计
        2.7.1 末端装置的选择和布置
        2.7.2 低温送风风管的选择
        2.7.4 空调机组配置
        2.7.5 计算冷却盘管负荷,选择冷却盘管
        2.7.6 确定风管的保冷要求
    2.8 二次冷媒系统的选择计算
        2.8.1 冷冻水管的选择计算
        2.8.2 板式换热器的选择
        2.8.3 冷冻水泵的选择计算
        2.8.4 保温要求
    2.9 冷源系统的选择计算
        2.9.1 冰蓄冷系统的流程配置
        2.9.2 冰蓄冷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2.9.3 制冷主机的选择
        2.9.4 蓄冰装置的选择
    2.10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顺序的制定
    本章小结
3 系统经济分析
    3.1 初投资
    3.2 系统运行费用
        3.2.1 冷机优先运行费用计算
        3.2.2 融冰优先运行费用计算
        3.2.3 优化控制运行费用计算
    3.3 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经济评价
    本章小结
4 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与设计参数
    4.2 选择蓄冷率和送风温度
    4.3 系统经济性的比较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附表
参考文献

四、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空分压缩余热驱动的自增效多级空压流程设计优化与实验研究[D]. 荣杨一鸣. 浙江大学, 2021(02)
  • [2]基于实测的水蓄冷系统分析及水蓄冷罐研究[D]. 贾云飞.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3]高频脉管制冷机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李金寿. 浙江大学, 2007(05)
  • [4]30W@20K单级GM制冷机设计及性能实验研究[D]. 迟永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5]冰蓄冷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D]. 何晓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6]冰蓄冷器性能及其评价指标[J]. 王利军,李敏霞,田玉卓. 暖通空调, 2002(04)
  • [7]冰蓄冷空调制冷机设计制冷量确定方法探析[A]. 王力军,赵玉清,张久志. 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 2002
  • [8]冰蓄冷器设计残余蓄冷量及其分析[J]. 王力军,罗勇,孔垂京,李华中.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01(01)
  • [9]G—M/J—T闭式循环4.5K氦制冷液化装置的研制与试验[J]. 刘香廷,查文杰,沈雪传,吴凯,丁曾雨,雷永元. 深冷技术, 1993(02)
  • [10]赴日制氧机检查技术小结(一)[J]. 陈桂林. 深冷简报, 1973(04)

标签:;  ;  ;  ;  

冰冷机余冷量设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