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一、天然抗氧剂——茶多酚在食品行业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龚新怀,李明春,辛梅华,赵瑨云,赵晓杰,吕橄[1](2020)在《茶生物质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茶叶在种植、生产、加工及消费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茶剩余物,茶生物质呈中空多孔隙结构,富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及茶多酚、茶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在农牧业、医疗健康、食品、环境治理及复合板材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尤其是茶生物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得到快速和广泛发展。该文首先概述了茶生物质资源特点及其化学组成,然后综述了茶生物质填充不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茶生物质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在刨花板、仿木材料、吸声材料、制浆造纸、环境治理及功能食品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并指出今后须加强:1)茶生物质中多种组分的综合化、集成化利用研究;2)茶生物质木塑复合材料在阻燃、电学、热学及抗菌除臭等性能研究;3)茶生物质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在旅游、养生、装修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4)茶生物质生化成分变化对茶食品口味、外观及保健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陈霞[2](2020)在《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由数量转化为质量,这也给食品品质的提升和贮存保鲜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开发环境友好、安全、性能可调控的生物基可食性活性膜已成为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热点。包装材料的高效水分子阻隔(阻湿性)功能是保证食品在货架期内保持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理想的可食性包装膜内外两侧应对水蒸气分子具有选择性阻隔作用,不仅要防止包装外界水分渗透,还要保持内部食品保鲜所需的相对湿度。此外,开发可高效负载、控释天然功能性成分的活性包装已被认为是减少或防止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食品发生的氧化、褐变或微生物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的有力举措。本论文针对传统蛋白基可食性膜内外两侧无法选择性阻隔和吸附水蒸气分子及活性成分控释难等问题,采用具有功能互补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明胶(Gelatin)为成膜基质,构建多层膜体系(Z-ZG-G)和复合膜体系(ZG),开发了兼具单向阻湿性和长效控释功能的新型活性包装材料。系统研究了活性膜微观形貌结构与理化性能、及控释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将其应用于鲜切水果保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Zein的阻水特性和明胶的亲水特性,以Zein为外层,Zein/Gelatin作为中间过渡层和明胶为内层的顺序,采用逐层流延的方法制备Z-ZG-G多层膜。当中间层ZG比例为1:2时,Z-ZG1:2-G多层膜呈现出具有不同特征的三层结构,各层之间结合紧密但界面分隔清晰。该膜具有良好的透明度和机械性能,以及一定的抗紫外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水蒸气从Zein侧向明胶侧进行渗透得到的WVP值显着低于从明胶侧进行渗透的,表明多层膜两侧可对水蒸气进行选择性阻隔,进而实现单向阻湿的功能。构建了水蒸气渗透过程中结构响应(Zein疏水自聚集,明胶吸水溶胀)的物理模型,揭示多层膜单向阻湿特性的形成机制。(2)基于Zein的两亲特性和自组装行为,构建了Zein/Gelatin复合膜(ZG),并对不同比例下ZG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及特性进行研究。当Zein含量较高时(ZG比例为3:1,2:1),Zein和明胶产生宏观相分离,获得了具有明显相边界的分层结构;当明胶含量较高时(ZG比例为1:1,1:2,1:3),发生微观相分离,可获得Zein球形聚集体分布在明胶连续性基质中的隔室化结构。当ZG比例为1:2时,ZG1:2复合膜呈现致密的梯度结构,其中Zein聚集体粒径适中且倾向分布于明胶基质的空气侧。复合膜具有最低的水蒸气透过率,且其空气侧的水蒸气透过率值低于底面侧,可实现对水分子单向阻隔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节ZG比例,可实现对相分离结构的精准调控。(3)基于膜基质与活性成分不同的亲和作用机制,利用ZG1:2复合膜具有的隔室化结构实现分区共负载:分别将亲水性抗氧化剂茶多酚(TP)负载于明胶基质中,将疏水性抗菌剂牛至精油(OEO)负载于Zein聚集体中,开发了一种可控释不同类型活性成分的双功能复合膜材料。TP的引入可影响明胶规则网络结构的形成,使明胶连续性基质的表面形态较为粗糙,而OEO的包封导致Zein聚集体呈现出粗糙颗粒状的横截面形态。此外,TP、OEO分别和膜基质之间存在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当进行共负载时,ZG1:2复合膜具有更强的阻湿性和更高的TP和OEO保留率。动力学分析表明,ZOGTP膜中TP和OEO的释放机理为非Fick扩散,且接近于一级释放动力学。(4)基于分层结构对活性成分不同的滞留作用机制,利用Z-ZG1:2-G多层膜体系,对茶多酚(TP)进行浓度梯度负载。在G内层负载较低浓度的TP可起到初始抗氧化作用,在ZG中间层负载高浓度的TP作为抗氧化剂储备层,进而开发了一种具有长效控释性的多层功能膜。TP在多层膜中表现出缓释性,其释放动力学与TP的浓度梯度和每个膜层的结构响应密切相关,且其在水溶液中的释放行为表现为:前期为扩散和一级动力学的组合机制(0–175 min),中期为以浓度驱动的一级动力学机制(175-300 min),后期为以扩散主导的动力学机制(>300min)。鲜切水果试验表明,载有TP的多层功能膜在控制水分流失、防止快速褐变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保鲜效果。

李淇[3](2019)在《细菌纤维素基功能性皮克林乳液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食品因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逐渐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市场上的功能性食品功能单一,过度包装,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积极开发新的原料并研究相关功能因子的作用机制对促进其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作为原材料,通过高压均质调控其物理尺寸,制备得到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Bacterial cellulose nanofibrils,BCNFs),通过物理吸附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s),进一步制备得到了不同改性程度的TPs/BC复合胶粒,进一步实现其对于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Pickering乳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BCNFs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利用高压均质这一物理改性手段,通过调控均质次数制备不同尺寸大小的BCNFs,并研究了其微观形貌以及流变特性,发现均质对于纤维素的化学性质没有影响。以BCNFs作为固体颗粒乳化剂,进一步研究了纤维尺寸大小、颗粒浓度、油相比例以及环境因素对于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HPH-40t BCNFs具有最佳的稳定乳液的能力,同时制备得到的乳液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2.改性纤维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利用物理吸附TPs,通过控制TPs的吸附量制备得到不同改性程度的TPs/BC复合胶粒,并研究了两者吸附行为以及纤维素尺寸大小、环境因素对于吸附过程的影响;通过界面流变仪研究了复合胶粒在油水界面的吸附行为以及形成界面膜的性质;进一步研究了改性纤维素颗粒浓度、改性程度、环境因素等对于其形成乳液的性能的影响;制备得到的Pickering乳液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和自由基清除能力。3.乳液体系对维生素E的包埋与保护研究:利用TPs/BC复合胶粒制备得的Pickering乳液作为载体体系,研究了改性纤维素颗粒浓度、维生素E的载量对于乳液稳定性以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引入不同种类的金属离子,进一步研究了金属离子的种类以及含量对于乳液体系的粒径大小和微观形貌的影响,发现加入适当的铁离子可明显改善乳液粒径大小。

李柯欣[4](2017)在《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食两用历史,其医疗保健作用早已被国人所熟识,对茶叶有效成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绿茶为原料,温度、时间、液料比为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研究了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牛津杯法,对浸提液中的茶多酚进行抑菌性能研究;选取细菌、酵母菌、霉菌中的代表菌种,研究了茶多酚的抑菌谱和最低抑菌浓度;研究了pH、温度、多酚氧化酶对茶多酚抑菌性能的影响;同时从对酶的抑制作用和改变全氨基酸、葡萄糖浓度两方面,初步探讨了茶多酚的抑菌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浸提的工艺流程为:绿茶→热水浸提→过滤去渣→再次热水浸提→合并两次滤液→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分析;综合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确定了茶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浸提温度85℃,浸提时间40min,料液比为1:20。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达到最大为18.84%;2、采用牛津杯法,探讨了茶多酚的抑菌性,发现其对细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即使在较低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极好的抑菌效果,抑制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mg/ml、8 mg/ml、10 mg/ml。而对乳酸菌和实验选择的真菌,茶多酚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3、茶多酚热稳定性好,耐高温,即使是较长时间高温处理,仍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这一特性,可以为茶多酚在食品中的高温处理提供保证;茶多酚酸碱适应性强,在pH3-9范围内,抑菌活性也未受影响,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性;且在多酚氧化酶处理后,对其抑菌性也无影响。这些实验为茶多酚作为天然抑菌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4、茶多酚不仅具有抑菌作用,同时还是广泛的蛋白酶和淀粉酶酶抑制剂。通过对胰蛋白酶、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实验,发现随茶多酚浓度增加,对酶的抑制率增大,酶的活力显着下降;5、全氨基酸(即水解酪蛋白)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及抑菌机理探索:在培养基中添加50g/L的葡萄糖以及大于20g/L的水解酪蛋白,茶多酚的抑菌作用开始减弱;当水解酪蛋白浓度大于30g/L时,茶多酚完全失去了抑菌作用。因此,我们推测茶多酚可能的抑菌机理是:通过抑制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的蛋白酶和淀粉酶,导致微生物细胞不能从外界分解、摄取蛋白和碳水化合物来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陶阿丽,孙维矿,杨光,詹妮,张国升[5](2011)在《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是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剂。在食品、保健、医药、日化、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茶多酚的提取和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外开发"绿色工程"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重点对茶多酚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机理进行综述。

廖丹[6](2009)在《茶多酚对淡水鱼肉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淡水鱼养殖量最大的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的水产品加工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水产品加工率不足30%,其中淡水鱼加工率不到10%。由于淡水鱼产品上市期比较集中,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水分含量高,鱼体内组织酶活跃,易腐败。受贮藏加工条件的限制而造成的淡水鱼类腐败率在30%。以上我国淡水鱼加工技术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淡水渔业的发展。论文通过测定茶多酚对鱼肉过氧化值、MDA值、酸价、凝胶强度、水分含量、挥发性盐基氮,研究了茶多酚对鱼肉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不同氧化程度的鱼油,得出茶多酚对鱼油脂肪酸抗氧化的效果。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茶多酚+Vc、茶多酚+Vc+柠檬酸添加到鱼糜中,通过对冷藏鱼糜的水分含量、凝胶强度、挥发性盐基氮等因素变化的研究,探讨茶多酚对鱼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冷藏鱼糜具有保鲜效果,Vc有一定增效作用,而柠檬酸增效作用不明显。2茶多酚对冷藏鱼肉具有较好的综合保鲜作用。通过对丙二醛产生量的检测表明,添加茶多酚的组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0.01%茶多酚组优势不明显,0.05%、0.07%茶多酚组在抑制丙二醛的产生量上无显着差别,考虑成本因素,0.05%茶多酚浓度在抑制丙二醛产生中为最佳添加量。3茶多酚对脂肪酸存在一定的抗氧化作用,能较好的抑制脂肪酸的衰败。通过对脂肪酸氧化变化的研究,高浓度的茶多酚组在氧化后期能较好的抑制脂肪酸的衰败,其中对C16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效果尤为显着。

邹莹莹,杨士友,田军[7](2008)在《抗氧剂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

卢聪聪[8](2008)在《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多酚(TP)分子结构中含有众多的羟基,这既是其具有优异抗氧化作用的原因,也是其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油脂的原因。因而,在不牺牲茶多酚分子优异的生理、生物活性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化学改性制备脂溶性茶多酚(LTP),来达到增大其在油脂性环境中溶解度的目的,为茶多酚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油脂性领域提供了可能。较常见的茶多酚改性的方法是氧酰化法,即在茶多酚的酚羟基上引入酰基,从而形成LTP。本文改进了氧酰化法,选择了更优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纯化方法。去除了脂肪酰氯中的亚硫酰氯,确定了最佳反应温度为30~45℃之间,最佳的反应时间是8~9小时,以89%~91%乙醇溶液纯化反应物,获得高性能脂溶性茶多酚。考虑到氧酰化反应会减少酚羟基数量,尝试了在茶多酚的苯环结构上引入酰基,获得了一种碳酰化反应制备LTP的方法。将碳酰化制备的LTP与氧酰化LTP及其他脂溶性抗氧化剂进行特性和抗氧化性能比较。经薄层层析、脂溶性能比较、紫外吸收峰红移、总多酚含量、抑制DPPH自由基、抑制超氧阴离子和抗油脂脂质过氧化实验比较,两种LTP都与常用抗氧化剂一样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都优于除TBHQ外的其他抗氧化剂,且碳酰化LTP较氧酰化LTP具有更强的脂溶性。将茶多酚中的主要儿茶素EGCG作为模型分子,通过与棕榈酰氯的氧酰化反应来制备脂溶性的EGCG棕榈酸酯,利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对其进行初步分离,色谱条件为:采用正己烷(v )∶乙酸乙酯(v )∶甲醇(v )∶水(v )=1∶1∶1∶0.5的溶剂系统,下相为固定相,上相为流动相,流速1ml/min,转速700转/分钟。将HSCCC得到的五个峰分别以GC—MS和HPLC检测其酯化程度。质谱说明反应物中含有单酯、二酯和三酯物。HPLC分析说明每个HSCCC峰都分离出了主要成分,但没有分离出单一成分。总的分离趋势是:随着酯化程度增加,成分脂性增加,极性降低,在HSCCC脂相系统分离中,出峰时间提前,而在HPLC分析中,出峰时间延后。由他们因极性不同而使其出峰时间变化,说明他们因加上了不同数目的酯基而引起的变化。但由于不同酯化程度的各成分其母核结构完全相同,仅酯化的酯基数目不同,因此较难将单一成分完全分离,这为优化HSCCC分离系统准备了条件,也为研究不同酯化程度的脂溶性茶多酚特异的抗氧化性能提供了前提。

陈晓燕[9](2007)在《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的络合及其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木瓜蛋白酶在食品行业用途广泛,而其热稳定性差又限制了它的应用。茶多酚对木瓜蛋白酶具有络合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木瓜蛋白酶的热稳定性。本文以茶多酚为原料,采用Box-Behnken设计法,优选出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络合的最佳条件。建立了二次多项回归模型Y=2.939608—0.614889x1—1.901077x2—0.760597x22+0.671426x42;再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和模型系数显着性检验,分析发现在四个因素中有两项是显着的,分别为温度和pH值,反应时间对评价指标的影响不显着;且该二次模型能解释81.58%响应值的变化;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络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pH值6.0、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的质量比2∶1。在研究最佳工艺条件的基础上研究了木瓜蛋白酶在络合前后性质的变化,包括酶的热稳定性、抗氧化性、酶对底物的亲和力等,并研究了酶的活性中心和对络合木瓜蛋白酶的茶多酚单体进行HPLC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木瓜蛋白酶在络合后热稳定性有所增强,热失活速率由0.7288/min降低至0.2893/min;络合后的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络合物对邻苯三酚自氧化过程的抑制率由原来大的10.1%增加至16.4%,其抗氧化性明显增强;络合后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米氏常数由原来的12.38mg/ml上升到16.76mg/ml。测定木瓜蛋白酶的巯基含量,发现残留巯基含量的减少趋势和酶活性的减少趋势是一致的,表明活性中心位于巯基上;经HPLC分析发现,茶多酚中有2种单体与木瓜蛋白酶发生络合作用,其中以EGCG含量最高。在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的应用前景中,本文研究了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络合物对肉制品的影响。分别对感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菌落总数和肉制品的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络合物的添加可以使肉制品的货架期从3天增加到5天;对酸价、过氧化值均有抑制现象,储藏7天后酸价从原来的15.787mg/g降低到14.525mg/g,POV值从原来的0.105mg/g降低到0.0906mg/g;菌落总数也比对照样要少,储藏7天后菌落总数logCFU/g由8.903减少到8.602;肉制品的嫩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放置5h后用物性测试仪检测剪切力从原来的0.43N降低到0.228N。

王小军,秦福生,李小勇[10](2006)在《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肉制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组成、性质、抗氧化机理以及安全性;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茶多酚的应用前景。

二、天然抗氧剂——茶多酚在食品行业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抗氧剂——茶多酚在食品行业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茶生物质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茶生物质组成及结构特点
2 茶生物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2.1 茶生物质/脲醛树脂复合材料
    2.2 茶生物质/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
        2.2.1 茶生物质/聚丙烯复合材料
        2.2.2 茶生物质/聚乙烯复合材料
        2.2.3 茶生物质/可降解树脂复合材料
    2.3 茶生物质/橡胶复合材料
    2.4 茶生物质/其他高分子复合材料
3 茶生物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应用
    3.1 刨花板
    3.2 仿木材料
    3.3 吸声材料
    3.4 制浆造纸
    3.5 环境治理
    3.6 食品加工
4 结论与展望

(2)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蛋白基可食性膜体系研究现状
        1.2.1 玉米醇溶蛋白
        1.2.2 明胶
    1.3 单向阻湿包装的研究进展
        1.3.1 单向阻湿可食性膜的理论依据
        1.3.2 单向阻湿可食性膜的构建方法
    1.4 活性包装膜
        1.4.1 抗氧化活性膜
        1.4.2 抗菌活性膜
        1.4.3 活性包装控释技术研究
        1.4.4 天然活性成分的负载释放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单向阻湿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多层膜的设计与制备
        2.3.2 多层膜厚度测定
        2.3.3 多层膜的形貌结构表征
        2.3.4 多层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2.3.5 多层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2.3.6 多层膜的接触角测定
        2.3.7 多层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2.3.8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分析
        2.4.1 多层膜的微观形貌结构
        2.4.2 多层膜光学性能分析
        2.4.3 多层膜机械性能分析
        2.4.4 多层膜的单向阻湿性能分析
        2.4.5 多层膜的单向阻湿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G复合膜的相分离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ZG复合膜的制备
        3.3.2 ZG复合膜的厚度测定
        3.3.3 ZG复合膜的相分离结构表征
        3.3.4 ZG复合膜的光学性能表征
        3.3.5 ZG复合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3.3.6 ZG复合膜的接触角测定
        3.3.7 ZG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
        3.3.8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ZG复合膜的相分离结构调控
        3.4.2 ZG复合膜相分离机理
        3.4.3 相分离对光学性能的影响
        3.4.4 相分离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3.4.5 相分离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3.4.6 相分离对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负载TP/OEO双功能膜的控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分区共负载TP和OEO制备双功能膜
        4.3.2 双功能膜的形貌结构表征
        4.3.3 双功能膜中的红外光谱分析
        4.3.4 双功能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4.3.5 TP和OEO保留率研究
        4.3.6 TP和OEO的释放性能测试
        4.3.7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双功能膜的微观结构及TP和OEO的分布
        4.4.2 TP和OEO与膜基质的作用分析
        4.4.3 TP和 OEO对 ZG复合膜理化性能的影响
        4.4.4 TP和OEO的保留率分析
        4.4.5 TP和OEO的释放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度负载TP多层功能膜的控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梯度负载TP制备多层功能膜
        5.3.2 多层功能膜中TP的释放性能测试
        5.3.3 多层功能膜中TP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5.3.4 多层功能膜在释放过程中的形貌结构表征
        5.3.5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试验
        5.3.6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TP在多层功能膜中的释放行为
        5.4.2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效果
        5.4.3 多层功能膜的保鲜机理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创新点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细菌纤维素基功能性皮克林乳液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乳液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1.2 Pickering乳液概述
        1.2.1 Pickering乳液的优点
        1.2.2 Pickering乳液的研究进展
        1.2.2.1 Pickering乳液的形成和稳定机制
        1.2.2.2 固体颗粒的表面改性
        1.2.2.3 固体颗粒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4 环境因素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
        1.2.2.5 多种物质协同稳定Pickering乳液
    1.3 纳米纤维素的概述
        1.3.1 纳米纤维素的种类和优点
        1.3.2 纳米纤维素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茶多酚概述
        1.4.1 茶多酚的基础理化性质
        1.4.2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
    1.5 功能性乳液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2.2.3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2.2.4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4.1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4.2 Zeta电位
        2.2.4.3 流变学性能
        2.2.5 皮克林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5.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2.2.5.2 乳液的粒径大小
        2.2.5.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2.2.5.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2.5.5 乳液的流变性能
        2.2.5.6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质
        2.3.2 乳液的微观形貌与稳定性
        2.3.3 乳液的流变学性能
        2.3.4 油相体积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改性、性质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
        3.2.4 皮克林乳液的制备
        3.2.5 改性细菌纤维素纳米纤维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5.1 纤维素与茶多酚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2.5.2 纤维素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2.5.3 环境因素对于纤维素吸附行为的影响
        3.2.5.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2.5.5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5.6 界面张力的测定及扩散速率的计算
        3.2.5.7 界面膜扩张流变的测定
        3.2.6 Pickering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6.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3.2.6.2 乳液的粒径大小
        3.2.6.3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2.6.4 环境因素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3.2.6.5 乳液的流变性能
        3.2.6.6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Ps/BC的吸附动力学行为研究
        3.3.2 BC物理尺寸大小对于其吸附能力的影响
        3.3.3 环境因素对于TPs/BC吸附行为的影响
        3.3.4 分子动力学模拟
        3.3.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6 改性纤维素界面行为分析
        3.3.7 乳液的微观形貌及稳定性分析
        3.3.8 乳液的流变性能分析
        3.3.9 乳液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纤维素基乳液体系在维生素E的包埋及保护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制备
        4.2.4 包埋维生素E乳液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4.2.4.1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
        4.2.4.2 乳液的粒径大小及分布
        4.2.4.3 乳液的微观形貌
        4.2.4.3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4.2.4.4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改性纤维素固含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2 维生素E载量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3.3 贮藏时间对于维生素E包埋率的影响
        4.3.4 金属离子对于乳液稳定性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茶叶概述
        1.1.1 茶叶简介
        1.1.2 茶叶组分
        1.1.3 茶叶功效
    1.2 茶多酚概述
        1.2.1 茶多酚组成及理化性质
        1.2.2 茶多酚的功能和生物活性
        1.2.3 茶多酚的应用
    1.3 茶多酚的抑菌作用
        1.3.1 抑菌机理
        1.3.2 抗菌功能
        1.3.3 抗细菌作用
        1.3.4 抗真菌作用
        1.3.5 抗病毒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及抑菌性初探
    2.1 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2.1.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单因素及正交实验
        2.1.4 结果与讨论
    2.2 茶多酚抑菌性初探及绿茶、红茶、乌龙茶抑菌性能比较
        2.2.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3 茶多酚的抑菌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试验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茶浸提液与茶多酚纯品的比较
        3.2.2 茶多酚的抑菌谱研究
        3.2.3 茶多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研究
        3.2.4 茶多酚与山梨酸钾的抑菌性比较
        3.2.5 茶多酚抑菌性影响因素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与茶多酚纯品的比较结果
        3.3.2 茶多酚的抑菌谱
        3.3.3 茶多酚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3.3.4 与山梨酸钾的抑菌性比较结果
        3.3.5 温度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3.6 pH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3.7 多酚氧化酶对茶多酚抑菌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茶多酚的抑菌机理探索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茶多酚对胰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2 茶多酚对 α-淀粉酶的抑制率测定
        4.2.3 茶多酚对中性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4 茶多酚对胃蛋白酶的抑制率测定
        4.2.5 全氨基酸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效果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茶多酚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3.2 茶多酚对 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
        4.3.3 茶多酚对中性蛋白酶、胃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4.3.4 全氨基酸(水解酪蛋白)和葡萄糖对茶多酚抑菌效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
    1.1 溶剂萃取法
    1.2 金属离子沉淀法
    1.3 树脂吸附分离法
    1.4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1.5 超声波浸提方法
    1.6 微波浸提法
2. 茶多酚的应用
    2.1 在医药保健中的应用
    2.2 在食品中的应用
    2.3 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2.4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3. 结束

(6)茶多酚对淡水鱼肉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1 茶多酚的结构、生物活性以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1.1 茶多酚的结构
        1.2 儿茶素的理化性质
        1.3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
        1.3.1 抗氧化活性
        1.3.2 抑菌活性
        1.3.3 抗突变活性
        1.4 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1.4.1 茶多酚对腌腊肉制品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1.4.2 茶多酚在机械去骨鸡肉中的应用
        1.4.3 茶多酚在抗油脂氧化中的应用
        1.4.4 茶多酚对鱼肉的保鲜效果研究
        1.4.5 茶多酚在水果和蔬菜保鲜中的应用
        1.4.6 茶多酚在糕点糖果中的应用
        1.4.8 茶多酚在饮料生产中的应用
    2 食品工业中,植物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涩味产生的研究机理
        2.2 啤酒果汁中浑浊产生的机理研究
        2.3 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多酚生物活性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4 预期目标及创新点
第二章 茶多酚及混合物对冷藏鱼糜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鱼糜加工方法
        1.4 试验方法
        1.5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茶多酚及混合物对鱼糜的水分含量的影响
        2.2 茶多酚及混合物对鱼糜的凝胶强度的影响
        2.3 茶多酚及其混合物对鱼糜挥发性盐基氮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浓度茶多酚对冷藏淡水鱼肉保鲜效果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肉样处理
        1.3.2 鱼油提取
        1.3.3 丙二醛(MDA)的测定
        1.3.4 过氧化值(POV值)的测定
        1.3.5 酸价(AV值)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鱼油提取方法
        2.2 丙二醛(MDA)值测定结果
        2.3 过氧化值(POV)测定结果
        2.4 酸价(AV)值测定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茶多酚对脂肪酸氧化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设备
        1.3 色谱条件
        1.4 样品甲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酯化方法的选择
        2.2 鱼油脂肪酸的组成
        2.3 鱼油脂肪酸在氧化过程中的变化
        2.4 脂肪酸各组成成分含量变化趋势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茶多酚概述
    1.2 茶多酚的组成
        1.2.1 儿茶素类
        1.2.2 花色素类
        1.2.3 花黄素类
        1.2.4 缩酸及缩酚酸类
    1.3 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1.3.1 溶解性
        1.3.2 光谱特性
        1.3.3 异构性
        1.3.4 化学特性
    1.4 茶多酚的主要生理活性和药效作用
        1.4.1 茶多酚对辐射损伤的防护
        1.4.2 茶多酚的抗肿瘤作用
        1.4.3 茶多酚对衰老的延缓作用
        1.4.4 茶多酚调节免疫功能
        1.4.5 茶多酚对肾疾患的防治
    1.5 脂溶性茶多酚
    1.6 茶多酚在食品行业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7 本课题完成的工作及意义
    1.8 创新点
第二章 茶多酚的化学改性研究
    2.1 茶多酚改性方法
        2.1.1 溶剂法
        2.1.2 乳化法
        2.1.3 分子修饰法
    2.2 茶多酚的化学改性
        2.2.1 氧酰化法
        2.2.2 碳酰化法
    2.3 氧酰化法研究
        2.3.1 反应试剂的选择
        2.3.2 优化的氧酰化LTP 制备方法
    2.4 碳酰化法研究
        2.4.1 反应试剂的选择
        2.4.2 碳酰化LTP 制备方法
    2.5 制备的氧酰化LTP 和碳酰化LTP 检测
        2.5.1 使用材料和仪器
        2.5.2 紫外光谱检测
        2.5.3 总多酚含量的比较
        2.5.4 薄层层析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活性
    3.1 油脂自氧化机制
    3.2 油脂系统中的抗氧化剂
    3.3 几种常见抗氧化剂简介
        3.3.1 迷迭香
        3.3.2 TBHQ
        3.3.3 Vc 棕榈酯
    3.4 LTP 与常见抗氧化剂的性能比较
        3.4.1 使用材料及仪器
        3.4.2 脂溶性能比较
        3.4.3 脂溶性茶多酚对DPPH·(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抑制率测定
        3.4.4 化学发光法测定超氧负离子抑制率
        3.4.5 抗油脂过氧化性能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酰化反应主要酯化物分离分析
    4.1 分析思路及方法
    4.2 高速逆流色谱(HSCCC)分离主要酯化物
        4.2.1 高速逆流色谱法原理
        4.2.2 高速逆流色谱的优点
        4.2.3 高速逆流色谱的构成
        4.2.4 溶剂体系的准备
        4.2.5 柱系统的准备
        4.2.6 样品溶液的准备和进样
        4.2.7 检测
        4.2.8 仪器构成、分离条件及色谱图
    4.3 酯化物的GC—MS 检验
        4.3.1 GC—MS
        4.3.2 仪器及色谱条件
        4.3.3 结果
    4.4 酯化物的HPLC 检验
        4.4.1 HPLC
        4.4.2 仪器及色谱条件
        4.4.3 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附录

(9)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的络合及其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茶多酚及其结构特性
        1.1.1 茶多酚
        1.1.2 茶多酚的结构特征
        1.1.3 茶多酚在食品中的应用
    1.2 木瓜蛋白酶及其结构特征
        1.2.1 木瓜蛋白酶
        1.2.2 木瓜蛋白酶的结构特征
        1.2.3 木瓜蛋白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1.3 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络合沉淀的反应机理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之间的络合反应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试剂与设备
        2.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2.1.3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可溶性蛋白含量标准曲线
        2.2.2 相应面曲线实验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络合物的特性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1.2 茶多酚─木瓜蛋白酶样品制备
        3.1.3 实验方案的设计
        3.1.4 分析方法
    3.2 结果和讨论
        3.2.1 游离木瓜蛋白酶及其络合物的热稳定性比较
        3.2.2 茶多酚、茶多酚─木瓜蛋白酶、木瓜蛋白酶抗氧化性比较
        3.2.3 热处理对木瓜蛋白酶巯基含量的影响
        3.2.4 木瓜蛋白酶及其络合物的米氏常数比较
        3.2.5 茶多酚及其络合物中儿茶素单体的 HPLC定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茶多酚─木瓜蛋白酶络合物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试剂与设备
        4.1.2 肉样的处理
        4.1.3 实验方案设计
        4.1.4 分析方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茶多酚及其络合物对肉样感官质量的影响
        4.2.2 茶多酚及其络合物的酸价比较
        4.2.3 茶多酚及其络合物的过氧化值比较
        4.2.4 茶多酚及其络合物抑菌效果的比较
        4.2.5 木瓜蛋白酶及其络合物肉类嫩化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天然抗氧剂——茶多酚在食品行业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茶生物质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龚新怀,李明春,辛梅华,赵瑨云,赵晓杰,吕橄.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8)
  • [2]玉米醇溶蛋白/明胶可食性膜的构建及活性调控研究[D]. 陈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3]细菌纤维素基功能性皮克林乳液系统的构建及其对维生素E的包埋和保护作用研究[D]. 李淇.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4]茶多酚的提取、抑菌作用与抑菌机理研究[D]. 李柯欣. 西华大学, 2017(03)
  • [5]茶多酚的提取及应用研究进展[J]. 陶阿丽,孙维矿,杨光,詹妮,张国升. 现代企业教育, 2011(02)
  • [6]茶多酚对淡水鱼肉抗氧化作用的初步研究[D]. 廖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7]抗氧剂在药物制剂方面的应用[J]. 邹莹莹,杨士友,田军. 安徽医药, 2008(11)
  • [8]茶多酚的化学改性和脂溶性茶多酚分离分析[D]. 卢聪聪.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7)
  • [9]茶多酚与木瓜蛋白酶的络合及其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D]. 陈晓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10]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肉制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 王小军,秦福生,李小勇. 肉类研究, 2006(03)

标签:;  ;  ;  ;  ;  

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