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

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

一、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艾[1](2021)在《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的作用。2.明确FGF19缓解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的作用。3.明确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的作用。4.探讨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1)5周与15月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FGF19组、HFD组、HFD+FGF19组。HFD组与HFD+FGF19组采用高脂饲料(HFD)喂养构建肥胖以及肌少性肥胖小鼠模型,对照组与对照+FGF19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喂养5个月后,HFD+FGF19组与对照+FGF19组小鼠分别给予腹腔注射FGF19(0.1mg/kg)每天注射一次,连续3周,对照组与HF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2)通过电子天平测量各组小鼠体重以及腓肠肌重量,电子抓力仪测量小鼠最大抓力,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小鼠体脂成分变化。(3)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检测血糖、血脂、FGF19、irisin、胰岛素的表达情况。(4)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肌肉萎缩,脂质沉积以及FNDC-5蛋白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检测肌肉萎缩(FOXO-3、Atrogin-1、Mu RF-1)、肌分化因子(MHC、Myo D、Myo G),葡萄糖代谢(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AMPK、SIRT-1、PGC-1α)相关分子指标的表达。2.细胞实验:(1)细胞分组:对照组、FGF19组(100ng/m L)、棕榈酸(PA)组(0.5m M)、FGF19+PA组(100ng/m L+0.5m M)。(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肌肉萎缩、肌分化、葡萄糖代谢、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3)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risin水平。(4)免疫荧光、2-NBDG、油红O染色检测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脂滴蓄积情况。(5)使用AMPK与SIRT-1抑制剂抑制AMPK与SIRT-1,小干扰RNA(PGC-1α-si RNA)抑制PGC-1α后,检测FGF19改善PA诱导的肌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表达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1)通过HFD喂养青年与老年小鼠,构建肥胖与肌少性肥胖模型,发现HFD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增加,脂肪质量增加,而肌肉质量与抓力明显下降。HFD组小鼠的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升高,糖耐量异常,血浆FGF19以及irisin表达水平下降。FGF19干预后可减轻小鼠体重,提高肌肉质量与抓力,恢复血糖血脂以及irisin等的表达水平,提示HFD所致的肥胖(包括肌少性肥胖)可出现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脂糖代谢的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能缓解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的发生发展。(2)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FD组小鼠的肌纤维直径较正常对照组缩小,肌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出现萎缩。腓肠肌可出现大量的脂滴蓄积,并且腓肠肌中FNDC-5的表达下降。FGF19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肌纤维的萎缩,缓解脂滴蓄积,增加FNDC-5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骨骼肌肌肉萎缩,脂质沉积,irisin表达降低。(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FD组的腓肠肌中肌萎缩相关蛋白(FOXO-3、Atrogin-1、Mu RF-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肌分化蛋白(MHC、Myo D、Myo G)、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FGF19干预后可抑制肌萎缩蛋白升高,促进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以及FNDC-5/irisin的表达,并且还可促进脂肪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异常,FNDC-5/irisin表达下降。2.细胞实验:(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组中肌萎缩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而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蛋白表达下降,FGF19的干预可缓解PA引起的上述相关因子的表达异常,提示FGF19在骨骼肌细胞中可缓解PA诱导的肌萎缩,糖代谢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的降低。(2)ELISA结果显示:FGF19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risin的表达增加,而PA组表达下降。FGF19可缓解PA引起的irisin表达下降。分析irisin表达与肌萎缩因子以及糖代谢因子的相关性发现,irisin与IRS-1、GLUT-4表达呈正相关,表明FGF19可能通过irisin自分泌促进肌肉葡萄糖代谢。(3)免疫荧光、2-NBDG以及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通过MHC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形成的肌管直径较对照组减小,肌管的融合指数也下降。通过2-NBDG葡萄糖摄取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下降。并且通过油红O染色发现,PA可导致脂滴在肌管明显的蓄积。FGF19可缓解PA所致的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异常以及脂滴蓄积。(4)通过AMPK和SIRT-1抑制剂以及si RNA沉默PGC-1α可抑制AMPK、SIRT-1、PGC-1α表达,导致FGF19无法缓解PA所致的肌萎缩因子表达上调,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表达下降,提示FGF19可能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高脂诱导的肥胖可引起肌肉萎缩,导致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并引起脂糖代谢紊乱,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引起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的表达下降,进而缓解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因此,FGF19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疾病的靶点。

崔文豪[2](2021)在《晚发型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的临床、病理、肌肉MRI与ETFDH基因突变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multiple acyl coenzyme A dehydrogenation deficiency,MADD)是由电子转运黄素蛋白(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ETF)或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ETFDH)基因突变,引起脂肪酸、氨基酸和胆碱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MADD的临床表型,可分为新生儿伴或不伴先天性异常、晚发型三种类型。人们最早认识MADD始于1976年,随着肌肉病理诊断技术和基因二代测序的开展,国内外报道的MADD病例数越来越多,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多为晚发型MADD。由于MADD临床表型的高度异质性,缺乏对其充分认识,造成目前仍有较多患者经历着漫长且曲折的诊断过程。MADD作为一种可治性肌病,及早明确诊断并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能为大多数患者带来一个较理想的转归,已是各大肌病中心研究的重要肌病之一。目的探讨晚发型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MADD)患者的临床、骨骼肌病理、骨骼肌MRI和基因突变特点,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从而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2月-2021年1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就诊,经骨骼肌活检病理检查及基因检测诊断的43例晚发型MAD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部分患者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行代谢相关基因检测,归纳总结其临床、病理、肌肉MRI和基因突变特点。结果1.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上以四肢近端肌肉无力和运动不能耐受为主要表现,部分伴恶心、呕吐、咀嚼吞咽无力甚至呼吸肌无力症状。血清肌酶呈不同程度升高,以CK升高为主。肌电图多呈肌源性损害,少数可正常或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所有患者经核黄素治疗效果均显着。2.肌肉病理特点:所有患者肌肉病理可见肌纤维中大量脂质沉积,主要累及Ⅰ型肌纤维。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肌纤维变性坏死,其中5例偶见变性坏死肌纤维,坏死肌纤维比率0.1%~0.9%,病程较长且年龄偏大,有反复出现肌无力的病史;3例可见较多变性坏死肌纤维,坏死肌纤维比率>1.0%,病程较短、进展迅速且较年轻,其中2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CD4(-)、CD8(-)、CD20(-)、CD68(+)。3.肌肉MRI特点:21例患者行双下肢肌肉MRI检查,发现受累肌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和水肿样改变,以臀大肌、大腿股二头肌和半膜肌、小腿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受累最为明显。部分患者MRI影像上可见小腿肌筋膜水肿,尤其是临床上伴有下肢肌肉疼痛的患者。经核黄素治疗后复查肌肉MRI影像,脂肪浸润和水肿均有所减轻。4.基因突变特点:19例患者基因检测结果中,18例为ETFDH基因突变,1例无ETFDH突变。18例ETFDH突变中复合杂合突变15例,单一杂合突变2例,纯合突变1例。共发现20种突变类型,19种已知突变和1种新发突变:c.1115A>G。所有突变中错义突变17种,移码突变2种,无义突变1种。所有突变中c.770A>G出现7次,c.1454C>G出现3次,其他突变出现的频率为2次或1次。结论1.晚发型MADD患者临床存在高度异质性,躯干中轴肌、咀嚼肌受累是其特征性表现,CK呈轻至中度升高,肌电图多为肌源性损害,核黄素治疗有明显疗效。2.晚发型MADD患者骨骼肌病理除大量脂质在肌纤维内沉积外,部分患者可见到变性坏死肌纤维,坏死纤维数量可能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3.晚发型MADD患者骨骼肌MRI具有下肢后组肌群选择性受累的影像学特点,骨骼肌MRI可作为MADD鉴别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4.ETFDH基因突变是晚发型MADD患者的主要病因,c.770A>G和c.1454C>G是河南地区ETFDH基因常见的突变位点。

漆良波[3](2020)在《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提出线粒体对众多的细胞进程至关重要,包括能量代谢、细胞程序性死亡、氨基酸生物合成、蛋白质质量控制和降解等。大多数的线粒体蛋白需要在胞质中合成,然后通过特异性蛋白转位酶转运到特定的线粒体亚结构区域。蛋白转位酶复合物包括:线粒体外膜转位酶(TOM复合物)、线粒体外膜分选和装配机器(SAM复合物)、线粒体转运复合物(MIA复合物)、线粒体膜间隙转运与装配机器(MIA复合物)、线粒体内膜载体蛋白转位酶(TIM22复合物)和线粒体内膜前导序列转位酶(TIM23复合物)。TIM22复合物负责疏水性膜蛋白的转运和插膜,包括线粒体载体蛋白和转位酶亚基(Tim17、Tim22和Tim23)。人源TIM22复合物包含至少6个组分:Tim22(假设的通道形成蛋白)、Tim29、Tim9、Tim10a、Tim10b和AGK。尽管在TIM22复合物的功能和疾病发生研究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TIM22复合物的结构特征和载体蛋白的转运机制依然不清楚。本研究围绕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展开,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进展:1、体外重组共表达获得性质均一的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利用p MLink体外重组共表达系统,将TIM22复合物6个亚基在Expi293F细胞系中共表达。通过Flag标签亲和纯化和分子筛层析纯化,我们获得性质均一的TIM22复合物。质谱分析证实纯化TIM22复合物含有已知的6种组分。2、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结构通过去垢剂筛选、p H缓冲体系筛选、冷冻电镜制样条件筛选,我们获得了可用于300 k V冷冻电镜数据收集的样品。我们共收集14105张照片,从中自动挑选2401464个单颗粒进行后续2维分类、3维分类,以及最后的3维重构和模型搭建与优化。最后解析了人源TIM22复合物结构,整体分辨率为3.73埃,复合物膜间隙区域分辨率为3.53埃。3、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结构分析和生化验证在人源TIM22复合物结构中,含有1分子Tim22、1分子Tim29、1分子AGK、2个分子伴侣六聚体复合物Tim9-Tim10a(3:3)和Tim9-Tim10a-Tim10b(2:3:1)。核心亚基Tim22包含4个跨膜螺旋,这些跨膜螺旋形成1个开口朝向脂双层的腔。我们推测Tim22的功能可能类似于Yid C插入酶家族。Tim29是1个单次跨膜蛋白,通过其N端螺旋来稳定Tim22蛋白;同时通过其C端膜间隙结构域与AGK和2个分子伴侣六聚体复合物相互作用来维持TIM22复合物的完整性。BN-PAGE分析和体外蛋白转运生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的TIM22复合物是一种有功能的形式。突变分析结果证实解析的人源TIM22复合物结构的正确性。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TIM22复合物的装配和详细的结构信息,为我们理解TIM22复合物转运载体蛋白的分子机制提供结构基础。同时也为线粒体转运系统相关疾病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4](2016)在《中国糖原累积性肌病诊治指南》文中研究指明

刘莉[5](2015)在《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异质性与6例中国MELAS家系临床表现分析》文中提出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半自主性细胞器,也是利用其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分解营养物质提供能量的场所。但是伴随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会出现一些电子漏和质子漏生成活性氧等,毒害线粒体复合物。使电子传递链功能受阻,从而不能高效合成ATP使需求能量高的部位如大脑、骨骼肌、心脏、内耳等器官出现异常引发临床症状。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受阻常常累及骨骼肌的症状称为线粒体肌病,但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病变部位时则称为线粒体脑肌病,以线粒体脑肌病伴随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myopathy,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 MELAS)最为典型,其中80%以上的MELAS是由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m.3243A>G突变引起的。本研究收集的6例MELAS患者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6个先证者及母系成员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听力测试、血糖测试、家族史和用药史的调查。对6例先证者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包括脑部核磁共振(MRI)和波谱(MRS)分析,骨骼肌进行改良Gomori染色及琥珀酸脱氢酶等酶染系列和电镜检查。6例先证者还进行外周血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tRNALeu(UUR)基因m.3243A>G异质性突变检测包括Apa I酶切鉴定和焦磷酸测序。对两例tRNALeu(UUR)基因3243A>G阴性MELAS/Leigh患者的肌肉线粒体DNA进行3243A>G突变检测、核基因POLG1和SURF1进行突变筛查,并且探讨tRNALeu(UUR)基因3243A>G异质性与MELAS患者临床表型的相关性。6例先证者临床表现均有反复的抽搐、脑卒中样发作和高乳酸血症等MELAS综合征典型症状;影像学表现均有典型的颞/顶枕大片异常信号,符合MELAS表现,其中2例患者同时有中脑小脑异常信号,符合MELAS/Leigh重叠综合征表现,3例患者MRS见到典型的乳酸波。6例先证者肌肉病理结果均显示破碎红细胞纤维、SDH染色强阳性纤维、电镜下形态和数量异常的线粒体和/或结晶样包涵体。分子水平检测结果显示,4例MELAS患者血液中携带tRNALeu(UUR)基因m.3243A>G异质性突变,且突变比例范围为29%-59%,临床严重程度与其异质性基本呈现正相关。两例MELAS/Leigh叠加综合症患者未检测到tRNALeu(UUR)基因m.3243A>G突变,其中一名患者血液中检测到m.13094T>C异质性突变而肌肉中该突变几乎为同质性。另外一名患者未检测线粒体基因致病性突变,只是检测到的多态性位点m.11084A>G报道与MELAS/Leigh相关。两例MELAS/Leigh叠加综合症患者在核基因POLG1和SURF1未检测到任何致病性突变。随后的工作将对其他与Leigh综合症相关的核基因进行筛查以期发现致病原因。

肖欢[6](2013)在《Ⅰ两种类群灰霉菌的形态、发育比较及光影响其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Ⅱ柿果采后果肉黑腐病发生状况及病原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Fr.)又称为灰葡萄孢,是葡萄孢属真菌中最大类群的复合种,也是该属真菌的模式种。灰霉菌寄主非常广泛,可引起200多种植物发生灰霉病害(Gray Mould)。由于该菌具有广寄主和低温致病特性,因此也是引起葡萄、草莓,番茄等多种水果和蔬菜采后病害的重要病原。我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葡萄果实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会发生两类不同致病症状的灰霉病,通过寄主和体外的发育和致病表型分析,发现了一类与经典分类学意义上描述的模式菌株产孢差异显着的新类群,由于此类群产孢迅速,极具传播和危害性,深入研究该类群的形态与发育特征,将会为丰富灰葡萄孢复合种种级以下的分类单元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灰霉菌新类群的典型代表菌株GBot-0023和模式类群代表菌株B05.10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比较研究了新类群与模式类群之间的形态和发育过程差异;从营养利用角度分析了两种类群产孢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应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从超微结构比较了环境光因子对两类群菌丝和孢子的影响差异,为今后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新类群GBot-0023与模式菌株B05.10在孢子的类型、表面纹饰、大小上有明显的差异。B05.10可以产生大量的小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大,表面纹饰较浅;而GBot-0023主要产生大型分生孢子,较小,表面纹饰较深;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GBot-0023与B05.10菌丝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差异,而孢子的内部结构明显不同。B05.10孢子细胞质的大部分体积被贮藏体占据,少有线粒体等其他细胞器;而GBot-0023孢子中可见体积很小的多个贮藏体及大量线粒体。GBot-0023和B05.10的孢子表面纹饰和超微结构存在巨大差异,且结果稳定,可以作为灰霉菌种内划分的参考依据。2.应用光学显微镜对两种类群灰霉菌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发现,GBot-0023与B05.10相比发育过程相同,但在各个发育器官产生的时间上差异显着。B05.10触附器的产生明显滞后于GBot-0023,可能是其产孢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进一步探讨促进B05.10产孢的条件时发现,低糖(0.5%葡萄糖)可加快B05.10触附器分化,进而加速B05.10产孢。而高糖(5%葡萄糖)对B05.10产孢细胞上生长出孢子这一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灰霉菌触附器的分化时间是两类群存在产孢差异的关键点。3.GBot-0023与B05.10相比可在多种培养基和低温下迅速并大量产孢,对营养和温度变化适应力极强。在PDA培养基25℃条件培养下GBot-0023菌丝为墨绿色,培养第3天大量产孢,菌落生长没有明显的节律性。而B05.10的菌丝灰白色,蓬松茂密,产孢滞后,菌落生长存在节律性。在葡萄糖、番茄和葡萄汁以及MY等不同营养条件培养下B05.10菌落形态变化显着,且需要特殊的营养条件才可促进其产孢;而GBot-0023菌落生长与形态没有明显差别,均可快速、大量的产孢。在4℃低温条件下培养45天B05.10菌落表面可形成大量菌核,不产分生孢子,而GBot-0023在低温下产孢正常,培养3个月仍无菌核产生。GBot-0023和B05.10对光的感应存在相似性。其中蓝光可以抑制二者的产孢和色素形成。4.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对GBot-0023与B05.10菌丝的超微结构影响不同。蓝光照射B05.10 24h后,线粒体膨大变形,嵴呈空泡状变形;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72h),线粒体有恢复的现象。而蓝光照射可引起GBot-0023菌丝的线粒体出现同心涡旋状变形,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72h),线粒体没有恢复的趋势。不同光质及光照时间对GBot-0023与B05.10的孢子没有明显的影响。综上所述,两类群灰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形态、产孢量、生长发育的进程及对营养的利用、对温度的感应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触附器的形成时间是两类群菌产孢存在差异的关键点。新类群代表菌株GBot-0023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需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蓝光不仅可以抑制经典模式灰霉菌B05.10的产孢,还可以抑制大量产孢类群代表菌株GBot-0023的产孢,并引起菌丝中的线粒体结构发生异常。建议作为控制灰霉菌的一种物理措施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不仅为丰富灰霉菌种级以下的分类单元提供了可视化的分类依据,也为今后合理应用光源防控果蔬采后灰霉病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病原菌侵染是造成新鲜水果和蔬菜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柿子是上海果品市场销售的主要水果之一,由于其口感香甜,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3年的调查发现,表面看似健康的市售柿子其果肉内部却常常出现大量颗粒状或块状黑色物质,由于此类症状发生在果皮之下,从外观上很难察觉,易造成消费者误食,严重影响到柿子的食用安全和销售货架期。前人对柿子病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收前的栽培期,对其采收后在市场销售中的病害则少有报道。本研究在对上海市柿子零售和批发市场进行销售情况和市场病害发生状况调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严重影响柿子销售货架期的柿果黑腐病害进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探索其形成的原因,以期为确保柿子的安全供应,控制此类病害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水果市场销售的柿子主要来自于广西桂林、江苏东台、广东、山西和浙江杭州等地,其中以广西桂林为最主要的来源地。市售的柿子病害发生率高达85.52%,来源于各产地的柿子均存在病害症状。根据病症将其分为两类: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和果顶黑腐病。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占病害总数的60.94%,果顶黑腐病占24.58%。在取样调查期间,来源于桂林、山西和广东的柿子主要发生果肉颗粒状黑腐病,其中桂林和山西的柿子发病率为100%,广东的柿子发病率为87.5%;江苏东台和浙江杭州的柿子主要发生果顶黑腐病。江苏东台的柿子2010年发病率为16.67%,2011年为80%,呈显着增加的趋势;浙江杭州的柿子发病率为100%。2.扫描电镜观察病害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果肉黑腐颗粒严重木栓化,部分颗粒中可见菌丝,果顶黑腐组织中同样存在大量菌丝。对病害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的结果显示,三年间不同产地柿子中黑腐颗粒的平均带菌率达到29.82%,其中2010年来源于桂林的柿子果肉中的黑腐颗粒带菌率为66.67%,2011年为58.89%,2012年为5.56%;山西的柿子带菌率较低,为8.89%;广东的柿子带菌率为9.50%,而果顶黑腐组织全部带菌。从柿子病害组织中分离得到多种细菌和真菌。真菌分别为枝孢属(Cladosporium spp.)、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青霉属(Penicillium spp.)、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葡萄孢属(Botrytis sp.)及其他未知真菌。各批次柿子中的果肉黑腐颗粒均能分离出芽枝霉,且检出率较高。果顶黑腐组织中主要检出链格孢属和枝孢属真菌,其中链格孢属真菌的检出率最高。3.依据柯赫氏法则分离出导致柿子果顶黑腐病的强致病性真菌Alt-2,进一步应用形态学和真菌rDNA-ITS序列分析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应用形态学及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导致果肉颗粒状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芽枝霉属真菌(Cladosporium spp.)。

赖鸿[7](2012)在《线粒体(脑)肌病磁共振波谱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磁共振磷波谱(31P-MRS)及颅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的改变特征,以及在线粒体(脑)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和10例对照者分别行静息状态骨骼肌31P-MRS扫描(其中2例患者治疗好转后进行了复查),获取波谱图像,计算波谱上无机磷(Pi)、磷酸肌酸(PCr)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峰下面积,记录Pi/ATP、PCr/ATP及Pi/PCr的比值,计算Pi、PCr、二磷酸腺苷(ADP)、细胞内PH值(PHint)及磷酸化潜能(PP)等衡量线粒体功能的各参数值,并比较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和对照组上述31P-MRS指标的差异。其中5例患者及3例对照组分别行颅脑1H-MRS扫描,观察比较线粒体(脑)肌病患者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和乳酸(Lac)峰的改变。结果:(1)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31P-MRS的Pi、Pi/ATP和Pi/P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Cr、PCr/ATP、ADP和PHint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颅脑1H-MRS检测显示NAA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3例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合并卒中样发作(MELAS)Lac峰显着,1例线粒体肌病Lac峰明显,1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 Lac峰不明显。结论:骨骼肌31P-MRS及颅脑1H-MRS均可无创性检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能量代谢变化,对线粒体(脑)肌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利于提高该病诊断的准确性。

江新梅[8](2011)在《肌肉活检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病理诊断是确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现代影像学检查等多种无创检查技术可以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病变部位,但常常仍难以明确病变性质。为明确诊断,应鼓励有针对性的开展活体组织的病理检查。1肌肉活检的历史自1865年Criesinger首先实施开放性肌肉活检,1868年

张慧芳,王述魁,王蓓,范临兰[9](2008)在《单纯型线粒体肌病超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单纯型线粒体肌病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探讨该病的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9例线粒体肌病患者腓肠肌活检组织进行电镜超微病理观察。结果:发现线粒体数量及形态改变显着,线粒体数量增多,形态各异,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形态多样。结论:线粒体内类结晶包涵体可能是线粒体基质内呼吸链中的不同蛋白质或酶的异常堆积的形态表现,不同形态的类结晶包涵体代表了不同种蛋白质的堆积或同一种蛋白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10](2008)在《多种形态类结晶包涵体并存的线粒体肌病1例报告》文中提出

二、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的损害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肌分泌因子是否可作为肌少性肥胖潜在的诊断指标以及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2)晚发型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的临床、病理、肌肉MRI与ETFDH基因突变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3)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线粒体
        1.1.1 线粒体起源
        1.1.2 线粒体结构与功能
    1.2 线粒体蛋白转运通路
    1.3 线粒体前体蛋白识别和分选信号
    1.4 线粒体载体蛋白转运通路
        1.4.1 线粒体载体蛋白
        1.4.2 线粒体载体蛋白通路其他底物
        1.4.3 线粒体载体蛋白转运通路
    1.5 线粒体内膜蛋白转位酶TIM22
        1.5.1 酵母yTIM22复合物亚基鉴定和功能研究
        1.5.1.1 yTim22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1.2 Tim54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1.3 小Tim分子伴侣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1.4 Tim18和Sdh3 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2 人源TIM22复合物亚基鉴定和功能研究
        1.5.2.1 h Tim22 和小Tim分子伴侣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2.2 Tim29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5.2.3 AGK蛋白鉴定和功能研究
    1.6 TIM22复合物结构生物学研究
        1.6.1 TIM22复合物负染电镜结构研究
        1.6.2 小Tim分子伴侣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1.6.3 Tim9-Tim10 结合载体蛋白的结构研究
    1.7 线粒体蛋白转运与疾病发生
    1.8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和细胞系
        2.1.2 实验载体
        2.1.3 实验试剂及配置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分子克隆
        2.3.2 多基因重组共表达载体p MLink的组装
        2.3.3 无内毒素质粒提取
        2.3.4 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转染
        2.3.5 线粒体提取与纯化
        2.3.6 目的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2.3.7 电泳分析实验
        2.3.8 免疫共沉淀实验
        2.3.9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实验
        2.3.10 体外蛋白转运实验
        2.3.11 电镜样品制备
        2.3.12 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处理和模型搭建
第三章 人源TIM22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解析
    3.1 线粒体的分离与纯化
    3.2 人源TIM22复合物亚基的确认
    3.3 外源重组共表达人源TIM22复合物的初期探索
    3.4 人源TIM22复合物的表达与纯化
    3.5 人源TIM22复合物冷冻电镜样品优化
        3.5.1 化学交联试剂与方法筛选
        3.5.2 蛋白纯化缓冲液pH筛选
    3.6 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处理和结构解析
        3.6.1 人源TIM22复合物冷冻电镜数据收集和处理
        3.6.2 人源TIM22复合物原子模型的搭建
第四章 人源TIM22复合物的结构分析与功能研究
    4.1 人源和酵母TIM22复合物整体结构分析与比较
    4.2 人源和酵母Tim22蛋白结构分析与比较
    4.3 Tim29 蛋白作为脚手架蛋白组织TIM22 复合物
    4.4 AGK蛋白结构分析
    4.5 小Tim蛋白在TIM22 复合物中的组织形式
    4.7 人源TIM22复合物的功能研究
        4.7.1 体外纯化的TIM22复合物形成一个完整、稳定的复合物
        4.7.2 突变分析验证人源TIM22复合物结构的正确性
        4.7.3 过表达人源TIM22复合物能够增加底物蛋白转运效率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总结与讨论
        5.1.1 TIM22复合物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总结
        5.1.2 TIM22复合物转运底物分子机制的研究总结
    5.2 论文展望
        5.2.1 新TIM22复合物亚基的鉴定
        5.2.2 TIM22复合物体外功能研究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异质性与6例中国MELAS家系临床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特点
    1.2 线粒体疾病简介
        1.2.1 线粒体疾病发现历史
        1.2.2 线粒体疾病遗传模式
    1.3 几种典型的线粒体疾病
        1.3.1 线粒体肌病
        1.3.2 MELAS
        1.3.3 LS
G突变异质性与临床表型'>1.4 m.3243A>G突变异质性与临床表型
G与MELAS'>1.4.1 m.3243A>G与MELAS
G与母系遗传性糖尿病和耳聋(Maternally InheritedDiabetes and Deafness,MIDD)'>1.4.2 m.3243A>G与母系遗传性糖尿病和耳聋(Maternally InheritedDiabetes and Deafness,MIDD)
G与心肌病'>1.4.3 m.3243A>G与心肌病
G与进行性眼外肌震颤麻痹(progressive externalophthalmoplegia,PEO)'>1.4.4 m.3243A>G与进行性眼外肌震颤麻痹(progressive externalophthalmoplegia,PEO)
    1.5 线粒体疾病可能的治疗措施与防御手段
        1.5.1 基因治疗
        1.5.2 药物治疗
        1.5.3 其他治疗措施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试剂与仪器
        2.3.1 主要试剂
        2.3.2 主要仪器
    2.4 实验方法
        2.4.1 全基因组DNA提取
        2.4.2 全基因组DNA的纯化
G突变鉴定'>2.4.3 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鉴定
        2.4.4 线粒体全基因组检测
        2.4.5 核基因POLG1和SURF1的检测
G阴性患者肌肉组织检测'>2.4.6 m.3243A>G阴性患者肌肉组织检测
        2.4.7 脑部影像学检查及肌肉病理学检测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先证者家系临床资料评析
    3.2 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分析
G突变位点检测及异质性分析'>3.2.1 m.3243 A>G突变位点检测及异质性分析
G阴性患者的突变位点分析'>3.2.2 m.3243 A>G阴性患者的突变位点分析
        3.2.3 POLG1和SURF1检测结果
G阴性患者肌肉组织突变检测结果'>3.2.4 m.3243A>G阴性患者肌肉组织突变检测结果
        3.2.5 mtDNA多态位点与临床症状比较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Ⅰ两种类群灰霉菌的形态、发育比较及光影响其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Ⅱ柿果采后果肉黑腐病发生状况及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Ⅰ 两种类群灰霉菌的形态、发育比较及光影响其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摘要
    Abstract
    综述 显微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1 显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1.1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及工作原理
        1.2 电子显微镜的种类、原理与应用
        1.3 超声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
        2 真菌分类方法及其发展概况
        2.1 真菌的形态学分类法
        2.2 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2.3 数值分类法
        2.4 化学分类法
        2.5 电镜技术分类法
        3 电子显微技术在真菌分类中的应用
        4 灰霉菌的形态学分类研究概况
        4.1 灰霉菌的种级分类
        4.2 显微观察技术在灰霉菌种群划分中的应用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节 两种类群灰霉菌孢子及菌丝的超微结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类群灰霉菌孢子的形态差异
        2.2 两种类群灰霉菌孢子和菌丝的内部结构差异
        3 讨论
    第二节 两种类群灰霉菌发育过程的差异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霉菌的发育过程
        2.2 触附器是灰霉菌产生分生孢子梗的重要结构
        2.3 触附器的形成时期是两类群灰霉菌的重要差异点
        2.4 葡萄糖浓度对GBot-0023和B05.10触附器形成的诱导差异
        3 讨论
    第三节 环境因子对两种类群灰霉菌形态、发育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营养条件对GBot-0023和B05.10菌落生长、发育影响
        2.1.1 不同营养条件下两种类群菌落形态的差异
        2.1.2 不同营养条件下两种类群生长速率的差异
        2.1.3 不同营养条件下两种类群产孢能力的差异
        2.2 不同温度条件对GBot-0023和B05.10菌落生长、发育影响
        2.2.1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类群菌落形态的差异
        2.2.2 不同温度条件下两种类群产孢能力的差异
        2.3 光对GBot-0023和B05.10菌落生长、发育影响的观察
        2.3.1 不同光质条件下两种类群菌落形态的差异
        2.3.2 不同光质条件下两种类群生长速率的差异
        2.3.3 不同光质条件下两种类群产孢能力的差异
        3 讨论
    第四节 蓝光对灰霉菌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蓝光对两类群灰霉菌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
        2.1.1 不同营养条件下两种类群菌落形态的差异
        2.1.1.1 光照处理24h
        2.1.1.2 光照处理48h
        2.1.1.3 光照处理72h
        2.1.2 蓝光对GBot-0023菌丝超微结构的影响
        2.1.2.1 光照处理24h
        2.1.2.2 光照处理48h
        2.1.2.3 光照处理72h
        2.2 蓝光对两类群灰霉菌分生孢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Ⅱ 柿果采后果肉黑腐病发生状况及病原鉴定
    摘要
    Abstract
    第一节 上海市不同产地柿子的销售及果肉发病情况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上海市售柿子的销售情况
        3.2 上海市售柿子的市场病害发生情况
        4 讨论
    第二节 上海市售柿子果肉黑腐组织的病原菌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扫描电镜观察病害组织
        1.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售柿子果肉黑腐组织的超微结构
        2.2 上海市售柿子黑腐组织携带的病原菌种类及几率
        3 讨论
    第三节 上海市售柿子果肉黑腐组织主要病原菌的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致病性鉴定
        1.2.2 主要病原菌的菌种鉴定
        1.2.2.1 形态学鉴定
        1.2.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市售柿子果肉黑腐组织携带病原菌的致病性鉴定
        2.2 上海市售柿子果肉黑腐组织主要病原菌的菌种鉴定
        2.2.1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的菌种鉴定
        2.2.1.1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2.2.1.2 果肉颗粒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的rDNA-ITS序列分析
        2.2.2 果顶黑腐病主要病原菌的菌种鉴定
        2.2.2.1 果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的形态学鉴定
        2.2.2.2 果顶黑腐病主要致病菌的rDNA-ITS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序列分析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线粒体(脑)肌病磁共振波谱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线粒体(脑)肌病组
        2.1.2 对照组
    2.2 股四头肌~(31)P-MRS 扫描
    2.3 ~(31)P-MRS 数据处理
    2.4 颅脑1H-MRS 扫描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线粒体(脑)肌病组与对照组股四头肌~(31)P-MRS 检测结果
    3.2 线粒体(脑)肌病组 2 例患者治疗前后股四头肌~(31)P-MRS 检测结果
    3.3 线粒体(脑)肌病组与对照组颅脑1H-MRS 检测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线粒体(脑)肌病
    4.2 骨骼肌~(31)P-MRS 原理及指标意义
    4.3 颅脑1H-MRS 原理及指标意义
    4.4 骨骼肌~(31)P-MRS 对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价值
    4.5 颅脑1H-MRS 对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价值
    4.6 骨骼肌~(31)P-MRS 和颅脑 1H-MRS 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肌肉活检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肌肉活检的历史
2 肌肉活检的方法
    2.1 肌肉活检部位的选取
    2.2 开放性肌肉活检的步骤
    2.3 标本处理方法[1, 3]
        2.3.1 组织化学检查
        2.3.2 电镜标本处理
        2.3.3 生物化学检查
        2.3.4 永久性标本
    2.4 常用的染色方法
        2.4.1 酶组织化学染色
        2.4.2 免疫组化染色已商品化的抗体如下[4]
3 肌肉活检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1 适应证
    3.2 肌肉活检的禁忌证
4 肌肉活检能解决的问题
    4.1 酶组织化学
    4.2 免疫组织化学
    4.3 基因诊断
    4.4 电镜超微结构

(9)单纯型线粒体肌病超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多种形态类结晶包涵体并存的线粒体肌病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讨论

四、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郭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晚发型多酰基辅酶A脱氢缺陷症的临床、病理、肌肉MRI与ETFDH基因突变特点分析[D]. 崔文豪.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3]人源线粒体转位酶TIM22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研究[D]. 漆良波.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4]中国糖原累积性肌病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组.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01)
  • [5]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突变异质性与6例中国MELAS家系临床表现分析[D]. 刘莉. 浙江大学, 2015(02)
  • [6]Ⅰ两种类群灰霉菌的形态、发育比较及光影响其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Ⅱ柿果采后果肉黑腐病发生状况及病原鉴定[D]. 肖欢.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 [7]线粒体(脑)肌病磁共振波谱的临床价值研究[D]. 赖鸿. 南昌大学, 2012(12)
  • [8]肌肉活检的临床应用[J]. 江新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02)
  • [9]单纯型线粒体肌病超微结构研究[J]. 张慧芳,王述魁,王蓓,范临兰. 实用医学杂志, 2008(19)
  • [10]多种形态类结晶包涵体并存的线粒体肌病1例报告[J]. 吕佩源,宋春风,刘贵生,崔文柱,赵宝华.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8(04)

标签:;  ;  ;  ;  ;  

线粒体肌病的电镜图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