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地质环境简析

煤矿安全地质环境简析

一、浅析煤矿安全与地质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隋旺华[1](2021)在《矿山安全地质学:综述》文中指出矿山安全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而其中的地质条件和成灾机理研究是事故防控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安全地质的学科和工作机制。因此,提出应建立矿山安全地质学新的交叉学科。针对矿山建设和采掘安全生产的需求,介绍了矿山安全地质学的概念、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矿山安全地质问题、安全地质问题风险评价等,并对矿山安全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防控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本文还简要综述了本期深部矿山安全地质专辑收录的主要文章在矿山安全地质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期望为深部矿山安全地质理论研究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陈煜朋[2](2021)在《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标准化工作在不断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显着提高。如何使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更加规范有效,预防或杜绝瓦斯事故发生,进一步推动煤矿瓦斯治理标准化,是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构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瓦斯防治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指导。首先,统计分析了我国煤矿近年来的瓦斯事故,分别总结了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以及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明确了瓦斯防治标准制定、实施的重点。其次,系统分析了我国现有瓦斯防治技术体系,包括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瓦斯抽采技术等。同时,梳理分析了现行有效的85项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整体存在约束力不强、平均标龄过长、融合新技术时效性差、覆盖面不全等问题。再次,选取了标准的效益、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标准的技术水平等6个一级评价指标,通过调查问卷邀请专家打分的形式,对我国现行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逐一进行了评价。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有10个子系统的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了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为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李梅,孙振明[3](2020)在《智能矿山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采矿业正在面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和洗礼,传统煤矿正在转型为智能矿山,同时信息化技术也会对资源城市转型产生积极影响。重点分析了矿山新基建、安全生产与监管、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等智能矿山建设进展,并提出智能矿山建设会积极促进所在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转型路径在于采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产生一系列新兴信息化产业集群,提升资源城市及其周边中心城市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王国法[4](2020)在《分类分级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祝贺《智能矿山》创刊》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智能化矿山建设是矿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工业第4次重大技术变革。提出了基于矿山数字逻辑模型,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技术,可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升级的智能化矿山系统内涵;分析了智能化矿山融合、迭代、变革的技术特征,提出了智能化煤矿分类分级建设标准,指出分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煤矿多系统智能化,建立智能生产、智能安控及智慧保障系统的基本运行框架,初步形成空间数字化、信息集成化、设备互联化、虚实一体化、决策智能化和控制网络化,实现全国煤矿一线生产工人总数减少1/2、全员工效提高1倍以上,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显着提高,煤矿职业健康和工作环境根本改善,矿山生态恢复和保护全面实施;建立了智能化煤矿顶层架构和技术路径,进行了典型煤矿智能化建设实践,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和经验,为同类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样板;最后分析了智能化矿山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任智旗[5](2020)在《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预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矿瓦斯灾害长久以来一直是困扰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与瓦斯相关的事故在煤矿安全事故中占据很高的比例,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掌握其涌出规律对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煤矿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为研究对象,对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筛选出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作为本论文的参考量。在进行预测之前先用小波算法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去噪处理,将去噪后的数据作为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的样本数据集,并采用极限学习机算法(ELM)搭建预测模型对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对ELM在预测过程中因随机生成输入权值和隐含层阈值导致预测模型精度不稳定的问题,选用遗传算法(GA)对ELM进行参数寻优,建立了 GA-ELM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实现煤矿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预测,并通过实验仿真进行了验证。本文在目标煤矿工作面原有监控分站的基础上,设计了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系统,通过上位机、数据库和MATLAB的交互功能完成煤矿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实现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信息的显示、分析、预测、查询和报警等功能,同时也验证了煤矿工作面瓦斯涌出预测算法模型的可行性。本文通过对煤矿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系统的研究,实现了对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是对煤矿监控系统的完善和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闵超[6](2020)在《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煤炭资源的绿色安全开采是现阶段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研究井工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大小与分级问题可为煤矿企业决策者提供一定的开采指导依据,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煤矿区绿色与安全开采。本研究在明确地质环境含义和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基础上,识别了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和问题类型,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类别划分、发生频率和研究热点识别,同时对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3项指标的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权重结果表明:专家普遍认为开采地质条件是影响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最后采用MCDA(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对我国6座拟建(扩建)井工煤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风险分级研究。结果表明:6座煤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山西乡宁县矿区>新疆温宿县矿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山西盂县矿区,按照地质环境风险综合指数等级划分,山西乡宁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较高;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矿区与新疆温宿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为中等;陕西府谷县矿区、新疆和田县矿区与山西盂县矿区潜在的地质环境风险较低。

李建中[7](2018)在《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煤矿开采实践表明,煤矿从开采到关闭这一生产过程会对矿区环境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数万小煤矿进行了关闭和整合,闭坑矿井带来的安全与环境问题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其中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问题已在多地区出现,矿井突涌水、地下水位下降、泉井干枯、含水层水质恶化、串层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对煤矿区地下水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带来了一系列水环境安全风险。然而我国目前对于矿区含水层破坏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手段,现有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不能完全适用于闭坑煤矿含水层有效的评价管理,因此亟需加强对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的风险管理与综合研究。本文在充分搜集全国煤矿资料以及典型案例含水层破坏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含水层破坏的各种形式,凝练出煤矿开采含水层破坏包括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以及污染驱动型三种模式;基于含水层破坏机理研究构建了适用于评价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迭置指数法的原理与方法,建立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运用建立的模型对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案例-山东省淄博洪山-寨里闭坑矿区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并基于综合分析提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对策和技术流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形式与典型案例研究通过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项目工作的开展,充分搜集和调查了全国煤矿区含水层破坏情况,对2017年9995座关闭矿山进行了相关调研,并重点分析了山西国阳一矿和峰峰煤矿等典型闭坑煤矿区的含水层破坏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研究,总结了煤矿开采-关闭这一过程对煤矿采空区含水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结构层面、含水层动力层面和水化学层面。其中含水层结构破坏主要表现在煤层之上的覆岩发生垮塌、导水裂隙、离层和弯曲,导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渗漏到井下,以及对下伏含水层、隔水层破坏,导致底板突涌水等。含水层水位变化主要表现为开采阶段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及煤矿闭坑后含水层水位大幅回弹。矿区含水层水质恶化主要途径包括:闭坑煤矿地表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堆淋溶污染、闭坑煤矿地面塌陷积水入渗污染、顶板导水裂隙串层污染、底板导水裂隙串层污染、封闭不良钻孔、断层和陷落柱串层污染等。(2)提出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通过对全国闭坑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梳理,深入研究了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案例,从矿山宏观特征,特别是出现的环境危害属性及表观表现形式的角度,结合理论分析,凝练出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主要表现在含水层结构控制层、地下水动力层与水质恶化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了含水层破坏的各种形式,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分为三种模式: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以及污染驱动型。(3)构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及技术流程。基于含水层破坏模式、破坏风险因素的分析,综合考虑影响含水层破坏的所有可能因素,筛选出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地下水位变化、含水层水质恶化3个一级指标及12个二级评价指标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聚类分析、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筛选出的所有指标进行了评价分级;利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对所有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与赋值;基于迭置指数法的原理与方法,采用加权求和法建立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4)山东省淄博洪山-寨里闭坑矿区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研究山东省淄博洪山矿区是国内典型的由于煤矿闭坑导致深部奥灰水串层污染的案例,是闭坑煤矿污染驱动型含水层破坏的典型,本研究通过野外示踪实验,运用同位素分析法,分析了矿区奥灰水含水层水质恶化的原因,其示踪实验和同位素分析结果均显示,矿区闭坑引发奥灰水串层污染,其污染途径为矿区内止水不良的供水井。运用建立的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综合指数模型,对洪山-淄博闭坑矿区含水层破坏进行风险评价,其结果显示,洪山矿区奥陶系石灰岩岩溶含水层破坏风险的综合指数为7.9914,说明该含水层破坏存在高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洪山-寨里矿区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对策,包括前期调查、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三个环节。探讨了防治含水层破坏风险的具体措施:1)生产矿山的预控制;2)合理选择开采方式和预留防水煤柱;3)封堵串层污染井;4)合理利用矿坑水、控制老空积水水位;5)地下水污染的后治理。以风险评估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的对策及技术流程,其内容包括前期调查、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控主要环节。从矿山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矿山生命周期含水层破坏的风险管理模型。上述研究成果首次对我国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机理及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地面塌陷型、水动力变化型、污染驱动型”三种含水层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充分,提出的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对加强资源枯竭型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保护等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陈彦仓,许桢,王娜[8](2017)在《“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架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数据孤岛型煤矿的信息化系统,认为它们对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居高不下的顶板、运输、机电、瓦斯等事故的预防和预警能力几达瓶颈。研究了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的"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用以降低伤亡人数、减少事故数量。其中,数据采集层使用各类传感器对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采集,数据传输层通过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将数据传送到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完成数据清洗等处理后存入高性能存储设备,应用服务层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实现瓦斯等地质环境类事故的预测预警,实现顶板等材料设备类事故的预测预警,并通过人员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王存权[9](2017)在《同煤集团煤矿安全预警与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上发生煤矿事故较多的国家之一,每年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也给国家及煤炭企业带来高达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煤矿安全预警对提前预防、减少煤矿事故及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损失意义重大,目前普遍采用模糊理论、集对分析理论及灰色预测理论等方法来研究煤矿各类灾害预警方法,但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即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生产工作环境恶劣、矿压与瓦斯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导致各个指标因素无法合理准确量化为具体数值,而往往为一个范围值,因此常用数学方法构建的预警模型实用性较差。一旦事故发生,应急救援能力就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后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救援,是否能够保证矿工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因此,事先了解各个煤矿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大小对决策部门今后有效开展救援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以同煤集团为研究背景,充分考虑到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数据普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隐蔽性和复杂性,同时可能还存在缺失信息情况。因此,在收集整理同煤集团及相关矿井安全管理资料后,借助MATLAB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作图对比分析,借助FAHP法、可拓理论、熵权理论及梯形Vague集理论分别对同煤集团安全预警和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等决策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同煤集团现行安全管理体系与模式分析(1)通过搜集、整理及分析同煤集团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同煤集团概况,包括矿区建设、矿井瓦斯及水文地质情况、近五年来产量及百万吨死亡率情况,以及目前所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即针对煤矿生产企业采用集团、分公司(或子公司)、矿井的三级管理体系,逐层明确责任和义务,为便于安全管理,明确给出了考核内容及保障措施,并建立了安全管理领导组织机构。(2)整理汇总了同煤集团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及大型救援机械设备保有情况。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及调研分析也表明,为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给集团公司带来的危害,提高事故前预防监控能力,以及事故后应急处置能力,同煤集团制定了完整的应急预案。2、针对二区域套及三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进行了扩展研究(1)介绍了可拓学中点到区间的距、区间到区间的距、位置值、二区间套和三区间套下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等概念及性质,并指出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具有应用方面上的局限性。(2)为了提高煤矿安全预警模型的可靠性,针对初等关联函数进行了扩展研究,考虑到将指标测量值由点值推广为区间值或区域值,更加符合工程实际需要。陆续给出了二区域套下区域之间的距、侧距及位置值等概念,并探讨了它们的性质,构造了二区域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3)在系统介绍三区间套下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基础上,给出了三区间套下的可拓距、侧距及位置值等概念,并探讨了其相关性质。提出了三区间套下最优点在中心处及任意点处的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方法,探讨了关联函数在不同区间外部、内部及边界点所具有的性质并给出证明,这些理论成果将对完善可拓评价及预测模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模型适用性方面将更加广泛。3、建立了基于三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可拓安全预警模型,并在同煤集团忻州窑矿进行了应用(1)通过对同煤集团多次调研,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近五年来煤炭产量及百万吨死亡率情况,以及目前所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即针对煤矿生产企业采用集团、分公司(或子公司)、矿井的三级管理体系,整体属于岗位责任管理模式。(2)构建了符合同煤集团实际情况的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根据指标构建原则得到初级预警指标体系,再根据同煤实际情况(只存在高瓦斯矿井,不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筛选得到最终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即由人的因素、设备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地质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信息因素6个一级指标及管理人员综合水平、技术人员综合水平、技术人员占有率、人员违章作业比率、人员违章指挥比率、人员违反劳动纪律比率、员工月平均培训时间、员工平均受教育水平、员工的平均工龄、员工的工资水平、安全检查人员比率、支护设备损耗率、通风设备损耗率、防尘设备损耗率、消防设备损耗率、供电设备损耗率、机电设备损耗率、排水设备损耗率、通讯设备损耗率、运输设备损耗率、瓦斯抽放设备损耗率、平均风速大小、巷道最小行人高度、巷道最小行人宽度、矿井内的温度、矿井内的粉尘浓度、巷道合格率、平均断层落差、煤层自然发火期、煤层厚度变化、相对瓦斯涌出量、瓦斯爆炸指数、工作面的含水量、顶底板的可靠程度、安全管理制度完备程度、组织协调能力、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时效性、应急机制完备率、安全检查落实率、隐患整改合格率、设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的辨识程度、信息处理能力、安全信息沟通有效性等45个二级指标组成。(3)借助三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建立了可拓安全预警模型。由二区间推广为三区间使得问题描述更加细腻,指标值由点值推广为区间值使得模型更加符合工程需要,同时模型中各级指标权重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将有效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最后利用可拓集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4)利用可拓安全预警模型对忻州窑矿进行了实例分析。根据忻州窑矿的实际情况,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专家得到45个二级指标对应预警级别的第一区间和第二区间对应的经典域和节域。同时确定了待评物元的指标区间值,然后按照三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求出与各预警级别的可拓关联度。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6个一级指标及45个二级指标权重,按照可拓预警模型方法求出人的因素(X1)、设备因素(X2)、工作环境因素(X3)、地质环境因素(X4)、管理因素(X5)和信息因素(X6)关于无警、轻警、中警及重警的可拓关联度依次为K(X1)=(0.165,0.067,-0.384,-0.559),K(X2)=(0.081,0.085,-0.377,-0.598),K(X3)=(0.069,-0.032,-0.54,-0.505),K(X4)=(0.076,-0.146,-0.293,-0.360),K(X5)=(0.179,0.182,-0.508,-0.714),K(X6)=(0.177,0.194,-0.476,-0.620)。最后根据综合可拓加权评价法计算得到同煤集团忻州窑矿隶属于各预警级别的关联度为K(X)=(0.073,0.081,-0.042,-0.581)。按照最大关联度原则,可以判断忻州窑矿的安全预警等级为轻警。(5)可拓安全预警模型能够对同煤集团的安全生产进行动态监控,并为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针对Vague熵及梯形Vague数集成运算进行了改进研究(1)考虑到模糊性和直觉性在熵度量中的作用可以互补,提出了Vague熵的公理化定义,并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熵公式,同时也指出了该公式满足公理化定义的所有条件。该项研究为后续决策模型中的专家及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即熵权法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已有梯形Vague数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得分值、精确值、距离、不确定度、实际效用函数及机会效用函数等概念。利用实际效用函数和机会效用函数定义了梯形Vague数的效用函数,并以此来衡量不同方案具备价值的大小。(3)利用已有的两种不同梯形Vague数运算法则,分别提出了梯形Vague数BM算子和加权算术平均算子,使得集成运算后的结果仍为梯形Vague数,同时得到了若干结论并利用数学归纳法给予了证明。研究表明梯形Vague数BM算子具有幂等性、置换不变性、单调性、有界性等良好的运算性质,而加权算术平均算子由于引入指标权重且运算易于编程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5、建立了基于梯形Vague集理论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并在同煤集团相关矿井进行了应用(1)以同煤集团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并按照上述原则构建了适合同煤集团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即由矿井安全生产系统、危险监测能力、应急准备能力、应急处置与减控能力、事后恢复能力等5个一级指标及气象与地理位置、预防灾害的能力、通风能力、所涉及的危险物质和生产性质、巷道系统、监测设备、安全检查、辨识与控制危险源、监测煤矿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与预警能力、信息报告与处置、相关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场所及设施、救援队伍、应急指挥、应急救援物资、有关宣传与教育、应急避难场所、灾情的识别与分析、应急预案的实施、救援人员的响应、应急响应能力、医疗救护能力、专家技术支持、事故控制的能力、实际减灾能力、善后处理、恢复生产、事故调查与总结、应急预案修订、灾害事故的影响控制等33个二级指标组成。(2)探讨了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方法,为提高决策评价可靠性,建立了基于梯形Vague集理论的得分值、效用值、VIKOR法等三种群决策模型。其中专家和各级指标权重均由本文提出改进后的Vague熵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利用梯形Vague数加权算数平均算子将全部专家给出的二级指标Vague数评价矩阵进行融合,并分别计算不同方案的得分值、效用值、利益比率值进行评价决策。(3)将上述三种模型依次在同煤集团四个相关矿井{Y1,Y2,Y3,Y4}中进行应用。决策结果如下:①按照模型一计算,各个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梯形Vague数得分函数值为s(Y1)=-0.664,s(Y2)=0.578,s(Y3)=2.129,s(Y4)=0.529。根据得分值越大越优的原则,排序为Y3>Y2>Y4>Y1,即Y3煤矿应急救援能力最强。②按照模型二计算,各个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梯形Vague数效用值为m(Y1)=0.342,m(Y2)=0.394,m(Y3)=0.514,m(Y4)=0.415。根据效用值越大越优的原则,排序为Y3>Y4>Y2>Y1,即Y3煤矿应急救援能力最强。③按照模型三计算,各个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梯形Vague数利益比率为Q1=0.342,Q2=0.137,Q3=0,Q4=0.765。按照利益比率值越小越优的原则,排序为Y3>Y2>Y4>Y1,即Y3煤矿应急救援能力最强。(4)三种决策模型得到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强和最差煤矿是完全一致的,同时基于梯形Vague数得分值和VIKOR法所得煤矿应急救援能力排序相同。(5)研究表明,引入基于梯形Vague集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群决策模型更加符合实际工程背景,采用改进后的Vague熵和集成运算提高了决策结果的可靠性。上述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及同煤集团了解相关煤矿的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杜学领[10](2016)在《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研究》文中认为冲击地压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具有多因素耦合致灾、非线性演化、瞬时突发、破坏强等特点。由于冲击地压的复杂性及灾害性,依然需要对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展开深入研究。厚层坚硬煤系地层是孕育冲击地压的主要地质环境之一,本文在广泛调研冲击地压现象的基础上,结合同煤集团忻州窑矿厚层坚硬煤系地层的地质条件,采用统计调研、力学实验、正交试验、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方法,就地质赋存条件与冲击地压的相关性、基于真实地层厚度比的组合煤岩体变形破坏特性、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致灾机理、基于地质赋存条件与采动因素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厚层坚硬地层条件下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1.煤系地层地质赋存条件与冲击地压的相关性(1)将中国冲击地压矿井在地图中标注发现中国冲击地压矿井在平面分布上具有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且冲击地压矿井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聚集特征;对忻州窑、三河尖、千秋煤矿三个矿井共179次事故的统计表明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并没有集中在某一时间,冲击地压发生时间离散性较强;从冲击特征而言,冲击前一般煤炮频繁,在超前巷道高发,底板及两帮是受破坏较为严重的区域;(2)对地质赋存因素的统计调研表明:(1)冲击危险性区域一般处于煤层合并区,该区域煤层厚度增大,冲击危险性煤层上方至少存在一层厚层坚硬砂岩;(2)从工程岩体分级角度而言,冲击危险性矿井的煤样一般难以达到坚硬岩石的类别,但具备强冲击或弱冲击危险性。岩石的抗压强度普遍高于煤层,且大部分顶底板岩石能接近或达到工程硬岩标准;(3)冲击地压矿井的地应力水平较高,地应力分布要比普通矿井的地应力场更为复杂;(4)在大量冲击倾向性鉴定的基础上,冲击地压矿井煤样主要表现出弱冲击特性,其次为强冲击,所占比例最少的是无冲击,现有的冲击倾向性评价对强、弱、无的区分度不足;(5)不同倾角、埋深、构造、瓦斯、水文环境都可能发生冲击失稳,但相对而言,构造活动对冲击地压的形成影响更大更直接;(3)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地质构造及高地应力环境对冲击地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属于主要影响因素,厚层坚硬地层为冲击地压所需的高应力和高能量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使得冲击地压频发具备物质条件。地层倾角、开采深度、瓦斯及气流、水文条件等对冲击地压的孕育产生一定影响,属于亚影响因素。2.基于真实地层厚度比的坚硬组合煤岩破坏特性(1)煤的单轴抗压实验表明,在煤的强度变化幅度不大的条件下,相同加载条件下出现了单斜面剪切破坏、圆锥形破坏、柱状劈裂等不同的破坏形态,说明煤的细观组成具有离散性和随机性,其破坏形态不仅取决于试验机与材料端面的摩擦力,还与材料本身的非均匀性有关;(2)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rfpa中输入的内摩擦角、单轴抗压强度、压拉比、弹性模量、泊松比、均质度对输出结果的影响,表明rfpa中弹性模量和均质度对输出结果有重要影响,二者数值较高时,输出强度随之增加,运算时步也会增加,而输入的单轴抗压强度对输出强度有显着影响,但其对加载步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其余因素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弱;(3)单轴加载条件下:(1)二体真实比组合体与二体等比组合体相比,顶-煤组合的强度有显着提升,而煤-底组合的强度变化并不明显,二体组合时破坏主要以煤层破坏为主;(2)三体真实比组合体强度低于二体顶-煤组合强度、高于煤-底组合体强度,当煤体在组合体中比例较大时,会使得组合体的强度更趋近于煤体的单体强度,而顶板比例提高时,组合体强度有增大趋势;(4)单轴条件下孔洞结构对组合体破坏的研究表明:(1)相同尺寸孔洞位于组合体不同位置时,对组合体峰值强度影响不大,与无孔洞相比,孔洞位于顶板时强度略有增加,其他两种情况下略有下降;(2)受孔洞结构影响,组合体在峰后出现应力调整,顶板的应力调整最为明显;(3)孔洞周围会形成初始应力集中,特别是矩形孔洞的左右两帮应力集中明显,应力集中程度与所在层位地层强度成反比,地层强度越大,孔洞两帮初始应力集中程度越小;(4)顶板中的孔洞对裂纹扩展影响较小,煤层及底板中的孔洞会影响裂纹的形成和扩展;(5)孔洞大小对组合体强度有显着影响,孔洞尺寸越大,组合体的强度越低,峰后应力调整越明显;(6)组合体中主裂纹扩展后次生裂纹发育造成煤及底板呈破碎性破坏,而顶板主要以劈裂破坏为主;(5)三轴围压下组合体破坏特性研究表明:(1)施加围压后,组合体峰值强度明显提高,随着围压的增大,组合体峰值强度有增大趋势,达到破坏所需运算时步越多;(2)组合体峰后发生突然破坏,随着围压的增大,应力跌落范围有增大趋势;(3)围压越大,裂纹扩展的空间越小,组合体在较小形变时即发生破坏,而单轴条件下破坏范围更大;(4)三轴加载时组合体的破坏主要集中在煤体及底板,顶板受到影响较小,顶板未出现劈裂破坏;(5)相同围压下,组合体中煤层高度越大,峰值应力越低,但反之不完全成立。3.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观测、现场调研等方法研究了厚层坚硬煤系地层中的冲击地压机理,并将其概括为:(1)煤层开挖后,开采空间附近应力重分布,其中在巷壁附近存在一高应力范围,当应力峰值超过煤体破坏强度时,首先在煤体中自下而上形成塑性破坏区,根据不同的应力环境,塑性破坏区有可能发育到煤壁,也有可能仅以塑性带的形式出现在煤体中,对于后者,塑性带两侧的煤体依然具有一定承载力。在垂直载荷居高不下时,塑性带不断发育并形成一定范围,煤体既有可能在垂直载荷作用下直接失稳,也有可能在动载扰动影响下失稳,前者类似于单轴压缩实验条件下的组合体破坏,而后者则有动载扰动所造成的应力叠加效应;(2)不同形式的动载以应力波的形式在煤岩体中传递,应力波传递到塑性区范围时与原有应力相叠加,造成开采空间内的煤岩体冲击失稳,其中底鼓与垂直方向应力增加有关,而片帮、顶煤冒落既有可能是垂直应力作用,也有可能是水平方向的应力作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3)厚层坚硬地层对冲击地压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促使开采空间周围的应力集中有靠近煤壁的趋势;其二是塑性带以外的煤体具有一定完整性和承载力,从而能够保证其在出现塑性带后不发生冲击失稳;第三是厚层坚硬地层条件下动载扰动的扰动力更大更强,扰动过程中传递更大的力和更多的能量,造成失稳过程突然急剧。4.地质赋存与采动影响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及实例分析(1)在回采前的冲击危险性评价,将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和高地应力这两个因素作为主因素,煤系地层满足厚层坚硬条件且符合高应力水平时,认为开采煤层具有冲击危险性。采动影响下,应结合地质赋存条件与开采条件对煤系地层中的应力重分布进行评估,并按照应力水平和演化阶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冲击危险等级;(2)按照煤层自上而下的评价原则,忻州窑矿从9煤开始在井田范围开始符合厚层地层条件,11煤与12煤及其合并层内不仅满足厚硬条件,而且存在高地应力区域,且该区域构造活动显着,综合判断该区域开采过程中存在冲击失稳风险。在当前开采技术下忻州窑矿8533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存在多个冲击危险区,其中临空煤柱、多巷交汇等区域存在较大冲击危险。(3)数值模拟表明,原岩应力水平越高,采动影响后应力增加越明显,高原岩应力有利于形成高地应力环境。厚层坚硬顶板条件下,直接顶内的应力水平要高于基本顶,在连续回采过程中,本工作面见方及下一工作面初次来压期间是冲击危险较为严重的时期,连续回采造成高应力在临空煤柱累加,使得煤柱及其临近区域冲击失稳风险增大。同时开掘两巷及工艺巷或分步开掘巷道对最终的应力场分布影响不大,但在初采期间工作面附近应力演化会受到一定影响,越晚开掘巷道,应力增加相对变慢。留设工艺巷造成工艺巷附近应力水平升高,工作面前方及其更前方多巷交汇区域、工作面端头等区域是应力升高较为明显的区域,开采工作面留设多条工艺巷会造成冲击危险性增高。5.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防治方法(1)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防治中存在多巷交汇、防灾技术可重复性差等缺点,造成冲击解危措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提出利用上巷防冲的技术思路,并利用两带高度及钻孔总长度的计算确定上巷合理位置;(2)厚层坚硬顶板条件下,上巷布置在远离开采层的空间更为稳定,而在充填条件下,顶板内的应力分布较为平缓,受采动影响应力增量不大,与垮落法管理顶板相比,充填开采更有利于上巷的维护,上巷充填可避免多巷交汇出现从而降低冲击风险,上巷充填开采相对于开设工艺巷而言在技术上更具优势,但本工作面的充填对距离该面较远的位置影响较小;(3)采用条带开采时,充填体的支护作用具有时效性,与充填体直接接触的顶板岩层发生缓慢下沉,充填体需具备足够的强度方能保证充填体及顶板的长期稳定;充填体有助于缓解距离较近的围岩体内的应力集中,但对于远离充填体的老塘采空区,由于部分区域在此前的回采中已形成高应力环境,充填体对距离较远的应力集中作用有限;从顶板的塑性区发育及顶板破坏而言,充填体面积越大,越有助于缓解充填体上方顶板的应力集中,顶板破坏的时间被逐渐延后,从而可以降低顶板来压造成的冲击风险;(4)煤柱的稳定有赖于采动影响后形成的二次地应力环境,当高地应力环境已经形成时,充填本工作面对于保护远离该工作面的临空煤柱稳定作用有限;(5)对于连续回采的工作面,采用工作面交替充填时从首采工作面开始充填要优于从第二个工作面开始充填,首采面充填后能够抑制高地应力环境的形成,从而保证首采面与下一工作面间煤柱的稳定性。原岩应力在采动重分布后保持较低增长水平,非充填工作面处于两较低地应力场中间,有利于顶板维护和安全开采。此时,未充填面与下一充填面之间的煤柱存在高应力集中区,在生产中需对此煤柱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二、浅析煤矿安全与地质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煤矿安全与地质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矿山安全地质学: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山安全地质学概述
    1.1 矿山安全地质学的交叉学科属性
    1.2 矿山安全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3 矿山安全地质学的内容框架
    1.4 矿山安全地质学的方法论
        1.4.1 系统分析方法
        1.4.2 成因演化分析方法
        1.4.3 结构分析方法
        1.4.4 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1.4.5 观测、试验、监测和预警方法
    1.5 矿山安全地质工作机构与人才培养
2 矿山安全地质问题
    2.1 矿山安全地质问题的命名和分类
    2.2 矿山安全地质问题的控制因素
    2.3 深部矿山安全地质问题概述
        2.3.1 矿山安全地质条件
        2.3.2 矿山井巷安全地质
        2.3.3 矿山采掘诱发突水和突水溃砂
        2.3.4 矿山冲击地压与岩爆
        2.3.5 矿山地下水水源判别
        2.3.6 安全地质监测预警新技术
3 矿山安全地质风险评价
    3.1 矿山安全地质危险源辨识
    3.2 矿山安全地质危险源评价
    3.3 矿山安全地质危险性评价
        3.3.1 危险性静态评价方法
        3.3.2 危险性动态评价方法
4 矿山安全地质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建议
    4.1 深部矿山安全地质基础理论与应用
    4.2 深部矿山水害防治理论与应用
    4.3 深部矿山岩爆和冲击地压防控理论与应用
    4.4 深部矿山采掘空间围岩和覆岩移动变形破坏和稳定性控制
    4.5 深部矿山瓦斯渗流规律和突出机理和防控
    4.6 深部矿山热害防控与利用
    4.7 深部露天矿山安全地质问题
    4.8 人工智能在深部矿山安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5 结论

(2)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标准体系基础研究
        1.2.2 国外相关标准体系及研究现状
        1.2.3 国内煤矿安全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煤矿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2.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与统计
        2.1.1 煤矿瓦斯事故分类
        2.1.2 基础数据统计
        2.1.3 煤矿瓦斯事故特征
    2.2 瓦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2.2.1 瓦斯爆炸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2.2.2 煤与瓦斯突出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2.2.3 瓦斯中毒窒息事故致灾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及标准分析
    3.1 瓦斯防治技术分析
        3.1.1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与涌出量预测技术
        3.1.2 瓦斯抽采技术
        3.1.3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
        3.1.4 瓦斯爆炸防治技术
        3.1.5 瓦斯监测监控与应急救援技术
    3.2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统计分析
        3.2.1 标准发布时间
        3.2.2 标准级别及性质
        3.2.3 标准类别
    3.3 本章小结
4 现行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过程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4.2.3 设立评分标准
    4.3 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构建
    5.1 构建标准体系的目的与依据
    5.2 构建标准体系的原则
    5.3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5.4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5.5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明细表编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统计表
附录2 煤矿瓦斯防治标准评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智能矿山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智能矿山建设进展
    1.1 煤矿智能化应用
    1.2 智能化产业进展
    1.3 智能化政策进展
2 智能矿山三大技术进展
    2.1 矿山新基建进展
    2.2 矿山安全生产管理与政府安全监管
    2.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3 智能矿山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影响
    3.1 智能矿山建设推动传统采矿业向智能制造改造和转型
    3.2 智能矿山建设推动新兴技术园区建设
    3.3 智能矿山建设催生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
    3.4 智能矿山建设释放数据红利
4 结论

(4)分类分级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祝贺《智能矿山》创刊(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1.1 智能化矿山建设的内涵
    1.2 智能化矿山的技术特征
    1.3 智能化矿山建设目标
2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与分类分级建设标准
    2.1 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
    2.2 煤矿智能化分类分级建设标准
3 智能化煤矿巨系统
4 智能化矿山关键支撑技术
    4.1 顶层设计与管控平台
    4.2 地质环境数据获取与信息挖掘
    4.3 高速高可靠性网络
    4.4 采掘运系统
    4.5 安全保障与预测
    4.6 机器人系统
    4.7 智慧园区
5 智能化煤矿建设典型案例
    5.1 陕煤黄陵矿业含油型气复杂煤层智能化开采
    5.2 兖矿金鸡滩煤矿超大采高智能化开采
    5.3 张家峁智能化矿井建设
    5.4 巴拉素智慧煤矿建设
6 结语

(5)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预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瓦斯基本概念
    2.2 瓦斯涌出量的概念
        2.2.1 瓦斯的涌出形式和计算方式
        2.2.2 煤层中瓦斯流动的基本规律
    2.3 瓦斯涌出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瓦斯涌出量影响因素特征分析及选择
    2.5 本章小结
3 瓦斯涌出量数据的预处理
    3.1 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分析
    3.2 小波的算法分析
        3.2.1 小波基本理论
        3.2.2 小波去噪原理
    3.3 瓦斯涌出量数据的预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4.1 极限学习机的算法分析
    4.2 基于ELM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ELM模型建立与分析
        4.2.2 算法对比
    4.3 遗传算法分析
    4.4 基于GA-ELM的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建立的步骤
        4.4.2 GA-ELM模型建立
        4.4.3 GA-ELM预测模型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GA-ELM瓦斯涌出量预测系统调试
    5.1 瓦斯涌出量预测系统整体设计
    5.2 数据采集监测分站的介绍
    5.3 系统数据通讯模块设计
    5.4 系统的软件实现
        5.4.1 系统的功能
        5.4.2 预测模型动态链接库的编译及调用
        5.4.3 数据库的设计
    5.5 系统的调试与应用分析
        5.5.1 结果分析
        5.5.2 系统模型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区环境风险评价研究
        1.2.2 环境风险分级研究
        1.2.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1 地质环境的概念、组成
        2.1.1 地质环境概念
        2.1.2 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的组成
    2.2 造成井工煤矿地质环境破坏的主要因素
    2.3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2.3.1 诱发地质灾害
        2.3.2 资源破坏
        2.3.3 环境污染
    2.4 井工煤矿地质环境主要问题识别
        2.4.1 主要的突发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2 主要的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识别
        2.4.3 结论
第三章 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1 自然地理条件分析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象、水文
        3.1.3 土壤类型
        3.1.4 土地利用类型
    3.2 开采地质条件分析
        3.2.1 煤层、煤质特征
        3.2.2 地质构造条件
        3.2.3 水文地质条件
        3.2.4 其他
    3.3 工程因素分析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确定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3 指标的相关性讨论
        4.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4.2.2 指标权重赋值结果及讨论
第五章 基于MCDA模型的风险预测分级与应用
    5.1 MCDA方法介绍
    5.2 评价指标分级
    5.3 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划分
    5.4 案例研究
        5.4.1 数据来源
        5.4.2 风险分级结果及讨论
    5.5 煤矿环境保护建议
        5.5.1 政府层面
        5.5.2 企业层面
        5.5.3 公众层面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2.1 闭坑煤矿地下水研究现状
        1.2.2 矿山含水层破坏研究现状
        1.2.3 矿山环境风险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1.4.1 论文特色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闭坑煤矿问题研究
    2.1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1 煤炭资源分布及特点
        2.1.2 煤炭资源开发历史与发展阶段
    2.2 我国煤矿矿山关闭与管理现状
        2.2.1 煤炭矿山关闭政策历史发展及相关法规
        2.2.2 煤炭矿山关闭的现状
        2.2.3 煤炭矿山关闭技术
    2.3 我国闭坑煤矿矿山环境问题
        2.3.1 煤矿区地面塌陷
        2.3.2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2.3.3 土地资源压占与破坏
        2.3.4 含水层破坏
        2.3.5 水土环境污染
        2.3.6 典型案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机理与模式研究
    3.1 煤矿开采过程对含水层的影响分析
        3.1.1 含水层整体结构破坏
        3.1.2 含水层水位影响
        3.1.3 含水层水质影响
    3.2 煤矿闭坑后含水层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3.2.1 煤矿关闭后矿区的人类活动
        3.2.2 煤矿关闭后地质环境结构变化特征
    3.3 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的主要模式
        3.3.1 地面塌陷型
        3.3.2 水动力变化型
        3.3.3 污染驱动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坑矿山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4.1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方法
        4.1.1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的基本流程
        4.1.2 评价指标体系
        4.1.3 权重确定
        4.1.4 评价模型及评价等级分级
    4.2 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与防控
        4.2.1 风险识别
        4.2.2 针对风险的法律法规制定
        4.2.3 风险管理对策及技术流程
        4.2.4 风险防控的技术措施
    4.3 基于矿山生命周期的矿山含水层破坏风险管理模型
        4.3.1 矿山生命周期
        4.3.2 风险管理模型的组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案例研究——山东淄博洪山矿区
    5.1 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5.1.1 自然地理条件
        5.1.2 地质条件
        5.1.3 水文地质特征
        5.1.4 矿业活动概况
    5.2 矿区含水层破坏状况
        5.2.1 含水层结构破坏
        5.2.2 地下水流场演化
        5.2.3 闭坑后地下水污染状况
        5.2.4 含水层破坏可能原因分析
    5.3 含水层破坏机理分析
        5.3.1地下水示踪实验
        5.3.2 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5.4 含水层破坏风险评价
        5.4.1 风险分析
        5.4.2 风险评价
        5.4.3 评价结果
    5.5 含水层破坏的应对措施与成效
        5.5.1 风险管理对策
        5.5.2 应对风险的技术措施
        5.5.3 效果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架构
3“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应用研究
    3.1 地质环境类预测预警
    3.2 材料设备类预测预警
    3.3 人员培训
4 结语

(9)同煤集团煤矿安全预警与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煤矿安全预警方法研究现状
        1.2.2 可拓初等关联函数研究现状
        1.2.3 Vague集信息融合及决策理论研究现状
        1.2.4 Vague熵及改进方法研究现状
        1.2.5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创新点
2 同煤集团现行安全管理体系与模式
    2.1 同煤集团简介
        2.1.1 矿区建设
        2.1.2 所辖煤矿情况
        2.1.3 矿井瓦斯、煤尘及水文地质情况
        2.1.4 近五年来产量及百万吨死亡率情况
    2.2 同煤集团安全管理体系
    2.3 同煤集团安全管理职责
        2.3.1 各级矿企安全管理职责
        2.3.2 职能部门管理职责
    2.4 考核内容及保障措施
        2.4.1 考核内容
        2.4.2 保障措施
    2.5 应急救援建设情况
    2.6 本章小结
3 可拓初等关联函数的扩展研究
    3.1 二区间套下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1.1 可拓距
        3.1.2 位置值
        3.1.3 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2 二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2.1 区间距
        3.2.2 区间侧距及位置值
        3.2.3 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3 二区域套下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3.1 点与区域的距
        3.3.2 点与区域的侧距
        3.3.3 位置值
        3.3.4 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4 二区域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与改进研究
        3.4.1 区域与区域的距
        3.4.2 位置值
        3.4.3 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4.4 相关结论
    3.5 三区间套下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5.1 可拓距及位置值
        3.5.2 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6 三区间套下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的构造与改进研究
        3.6.1 位置值
        3.6.2 不确定型初等关联函数
        3.6.3 相关结论
    3.7 本章小结
4 同煤集团安全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4.1 煤矿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可行性原则
        4.1.2 系统性及科学性原则
        4.1.3 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
        4.1.4 可量化原则
        4.1.5 可比性原则
        4.1.6 全面性原则
        4.1.7 预防性原则
        4.1.8 指标化原则
        4.1.9 动态化及时效性原则
        4.1.10 代表性与简洁性原则
    4.2 煤矿安全预警指标的初选
        4.2.1 人的因素
        4.2.2 设备因素
        4.2.3 工作环境因素
        4.2.4 地质环境因素
        4.2.5 管理因素
        4.2.6 信息因素
    4.3 同煤集团煤矿安全预警指标的优选
    4.4 煤矿安全可拓预警模型
        4.4.1 三区间套下经典域及节域
        4.4.2 确定待评物元
        4.4.3 关联度计算
        4.4.4 模糊层次分析法
        4.4.5 可拓综合评价
    4.5 可拓安全预警模型在同煤忻州窑矿中的实际应用
        4.5.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5.2 确定待评物元
        4.5.3 计算关联度
        4.5.4 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4.5.5 综合可拓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梯形Vague集集成运算扩展研究
    5.1 Vague集基本理论
        5.1.1 Vague集的概念
        5.1.2 Vague集的运算规则
    5.2 Vague集的相似度量
        5.2.1 已有贴近度分析
        5.2.2 Vague集贴近度的公理化定义
    5.3 Vague集的熵值理论
        5.3.1 现有Vague集的熵理论
        5.3.2 新Vague熵公理化定义
        5.3.3 新Vague熵公式的构建
    5.4 梯形Vague数
        5.4.1 梯形Vague数的运算
        5.4.2 得分值及精确值
        5.4.3 梯形Vague数的距离
        5.4.4 梯形Vague数的不确定度
        5.4.5 梯形Vague数的效用函数
    5.5 梯形Vague数集结算子
        5.5.1 梯形Vague数BM算子
        5.5.2 梯形Vague数加权算术平均算子
    5.6 本章小结
6 同煤集团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6.1 煤矿企业事故特点
    6.2 同煤集团煤矿应急救援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6.3 建立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6.4 煤矿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
    6.5 同煤集团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5.1 安全矿井生产系统因子
        6.5.2 预警与危险监测能力
        6.5.3 应急准备能力
        6.5.4 应急处置与减控能力
        6.5.5 事后恢复能力
    6.6 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模型
        6.6.1 基于梯形Vague数得分值的群决策方法
        6.6.2 基于梯形Vague数效用值的群决策方法
        6.6.3 基于梯形Vague数的VIKOR决策方法
    6.7 同煤集团矿井应急救援能力评价实际应用
        6.7.1 利用梯形Vague数得分值法进行决策排序
        6.7.2 利用梯形Vague数效用值法进行决策排序
        6.7.3 利用梯形Vague数的VIKOR法进行决策排序
    6.8 结果分析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冲击地压、岩爆与矿震
    1.2.2 地质赋存条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1.2.3 组合煤岩体研究现状
    1.2.4 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的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煤系地层地质赋存条件与冲击地压的相关性分析
2.1 中国冲击地压的时空分布特征
    2.1.1 中国冲击地压矿井的空间分布
    2.1.2 中国冲击地压事故的时间分布
    2.1.3 冲击地压的特征
2.2 冲击地压矿井煤系地层的介质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2.1 冲击危险性煤系地层的厚度特征
    2.2.2 煤层及顶底板的强度特征
    2.2.3 地应力特征
    2.2.4 冲击倾向性特征
    2.2.5 地层倾角特征
    2.2.6 开采深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2.2.7 地质构造特征
    2.2.8 地震带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2.2.9 瓦斯及气流特征
    2.2.10 水文条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2.3 讨论:地质赋存条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坚硬组合煤岩破坏特性研究
3.1 RFPA中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确定
    3.1.1 忻州矿煤体强度的测定
    3.1.2 RFPA中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1.3 模拟参数的确定及煤岩单体的破坏特性
3.2 单轴加载条件下组合煤岩的破坏特性
    3.2.1 二体等比组合条件下煤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3.2.2 二体真实比组合条件下组合煤岩的破坏特征
    3.2.3 三体组合条件下组合煤岩的破坏特性
3.3 孔洞结构对组合体破坏的影响
    3.3.1 孔洞位置对组合体破坏的影响
    3.3.2 孔洞大小对组合体破坏的影响
3.4 三轴围压条件下组合体的破坏研究
    3.4.1 模拟方案及RFPA中三轴测试的实现方法
    3.4.2 不同围压对组合体破坏的影响
    3.4.3 相同围压不同高度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
4.1 厚层坚硬煤系地层组合结构及破坏条件
4.2 开采扰动后煤系地层的分区结构
    4.2.1 开采扰动后巷道周围的分区特征
    4.2.2 厚硬顶板下临空煤柱内的塑性区演化
    4.2.3 基于钻孔窥视技术的煤岩体分区破坏实测
4.3 厚层坚硬地层中的动载扰动
    4.3.1 应力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及影响
    4.3.2 厚层坚硬地层中的动载扰动源及其冲击效应
4.4 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防治策略
    4.4.1 巷道冲击地压的宏观变形破坏特征
    4.4.2 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地质赋存与采动影响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
5.1 冲击危险性评价概述
5.2 地质赋存与采动影响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
    5.2.1 基于地质赋存条件的冲击危险性评价
    5.2.2 采动影响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
5.3 忻州窑矿地质赋存条件对冲击地压的影响
    5.3.1 忻州窑矿煤系地层赋存及采动条件概况
    5.3.2 忻州窑矿构造应力环境及冲击危险性评价
5.4 忻州窑矿采动影响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
    5.4.1 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方案
    5.4.2 不同原岩应力水平对地应力分布的影响
    5.4.3 连续采动后的应力演化分析
    5.4.4 采掘顺序对应力演化的影响
    5.4.5 工艺巷对冲击危险的影响
    5.4.6 冲击危险性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防治方法研究
6.1 冲击地压防治技术综述
6.2 厚层坚硬地层高瓦斯矿井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6.2.1 厚层坚硬地层高瓦斯矿井防冲技术难点
    6.2.2 高瓦斯矿井上巷防治冲击地压技术方案
    6.2.3 厚层坚硬地层中上巷位置确定
6.3 厚层坚硬地层冲击地压防治效果:以忻州窑矿为例
    6.3.1 上巷充填技术效果及上巷稳定性研究
    6.3.2 条带充填开采的技术效果分析
    6.3.3 工作面条带充填开采的技术效果分析
    6.3.4 工作面交替条带充填开采的技术效果分析
6.4 讨论:煤炭的安全与绿色开采
    6.4.1 中国煤炭开采所面临的安全与环境问题
    6.4.2 煤炭绿色开采及其外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析煤矿安全与地质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矿山安全地质学:综述[J]. 隋旺华. 工程地质学报, 2021(04)
  • [2]我国煤矿瓦斯防治标准体系研究[D]. 陈煜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智能矿山建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影响研究[J]. 李梅,孙振明. 煤炭经济研究, 2020(11)
  • [4]分类分级推进智能化矿山建设——祝贺《智能矿山》创刊[J]. 王国法. 智能矿山, 2020(01)
  • [5]采煤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预测系统研究[D]. 任智旗.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井工煤矿区地质环境风险预测分级研究[D]. 闵超. 长安大学, 2020(06)
  • [7]闭坑煤矿含水层破坏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D]. 李建中.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3)
  • [8]“互联网+煤矿安全”综合平台架构研究[J]. 陈彦仓,许桢,王娜.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7(12)
  • [9]同煤集团煤矿安全预警与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 王存权.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 [10]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研究[D]. 杜学领.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煤矿安全地质环境简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