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和表达

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和表达

一、大鼠肝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及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陈琳[1](2020)在《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等引起的,冠状动脉给心肌的供血、供氧不足的病理生理状态。速效救心丸(SJP)由川芎及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扩张冠状动脉、舒张血管平滑肌、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细胞、抑制粥样动脉形成、降低血粘度和解痉镇痛等作用,是目前心血管内科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虽然目前关于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较多,但其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同时,速效救心丸的主要成分之一冰片是中医临床应用中的一味常用佐药,目前有超过二十种中成药含有冰片,但人们对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在预测体内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时,必须考虑联合用药引起的肝肾转运体表达量与活性的变化,然而,服用冰片是否会对肝肾药物转运体产生影响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探讨冰片对大鼠肝肾摄取性与外排性转运体表达的影响,对预测冰片参与的联合用药在药动相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高脂饲料喂养24周结合腹腔注射垂体后叶素3天诱导的心肌缺血雄性Wistar大鼠为模型动物,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SJP治疗组(250、500、1000 mg/kg/d)和冰片治疗组(37.5、75、150 mg/kg/d)(n=10)。模型组、SJP治疗组和冰片组经高脂饲料喂养24周,在大鼠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SJP、每天1次,处死前3天连续腹腔内注射垂体后叶激素(30U/kg/d)、每天1次。研究了速效救心丸及冰片灌胃给药后对模型大鼠心肌组织中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1ɑ(HIF-1ɑ)、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Ser/Thr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AKT(pAKT)。此外,还研究了冰片(33、100和30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7天、每天1次,对正常雄性Wistar大鼠肝肾摄取转运体(包括牛磺胆酸钠协同转运多肽Ntcp,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2b1、Oatp1a1和Oatp1a4,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1、Oct2和新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n2)及外排转运体(包括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dr1a,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多药耐药蛋白Mrp2、Mrp4和Mrp5,多药及毒性化合物外排转运体Mate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肝脏Ntcp,Mdr1a,Mrp2和Mrp4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速效救心丸1周,不仅明显改善了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病理变化,而且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和I(cTnT,cTnI)、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环素F-1ɑ(PGF-1ɑ)和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HIF-1α、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上调了pAKT及eNOS的蛋白表达量。(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于处死前7天连续灌胃合成冰片1周,对血清中CK-MB、cTnT、cTnI、TXB2、PGF-1ɑ和ET-1水平无明显影响,仅冰片高剂量组对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有较明显改善作用。同时,对心肌组织中VEGF、ET-1和p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显着抑制了HIF-1α的蛋白表达并促进了eNOS的蛋白表达。(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大鼠连续灌胃冰片剂量依赖性降低了肝脏Mdr1a、Mrp4和Ntcp的mRNA表达水平,非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rp2的mRNA表达水平,对Mate1、Bcrp、Mrp5、Oct1、Oct2、Octn2、Oat2、Oatp2b1、Oatp1a1和Oatp1a4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同时,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tcp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对Mrp4和Mdr1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对Mrp2蛋白表达的下调则是非剂量依赖性,而对Ntcp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呈反剂量依赖性。此外,亦剂量依赖性抑制了肾脏Mrp2和Mrp4的m RNA表达水平并反剂量依赖性下调了Mate1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VEGF、HIF-1α、p-AKT、eNOS及ET-1不仅与心脑缺血损伤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调控关系密切。VEGF是HIF-1ɑ的一个重要靶基因,脑缺氧后HIF-1ɑ的上调表达诱导了VEGF的蛋白表达,促进了微循环的重建,增加了缺血组织血流灌注和供氧量。VEGF通过蛋白激酶C(PKC)作为e NOS的上游激活物,促进NO的产生和内皮细胞的增生,进而增加细胞的通透性,还可通过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结合,上调pAKT的表达,激活eNOS产生NO。NO和HIF-1信号通路间高度串扰,许多受NO调控的生理功能均涉及HIF-1的参与,反之亦然。尤其是HIF-NO信号对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氧化损伤、炎症反应和梗死面积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本文研究发现,速效救心丸剂量依赖性降低了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HIF-1ɑ、VEGF和ET-1的蛋白表达量,升高了p-AKT和eNOS的蛋白表达,表明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与其对上述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受HIF-1信号通路调控。同时,冰片对心肌组织HIF-1α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对eNOS蛋白表达的促进作用,也是其改善缺血诱导的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氧化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摄取后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和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排泄是大多数药物清除的主要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联合用药引发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发现冰片灌胃给药后对大鼠肝脏Mdr1a、Mrp2、Mrp4和Nctp的转录与翻译水平有抑制作用,对肾脏Mrp2、Mrp4和Mate1的转录水平亦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冰片可促进上述转运体相关底物药物在肝肾细胞中的积累,增加它们在体内的暴露量,影响它们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卢建升[2](2020)在《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氧化应激、Hcy及相关代谢酶在HIRI中的变化,以及肝龙胶囊对HIRI预处理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HI组和HIR组,其中HIR组设置4个再灌注时间段,包括HIR3 h组、HIR6 h组、HIR12 h及HIR24 h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HIRI模型,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与状态,肝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确定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2、检测大鼠HIRI模型中血浆AST、ALT活力和肝组织的HA、LN含量,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OPN、α-SMA mRNA表达水平,观察大鼠肝脏损伤情况。3、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XOD、GSH-Px、CAT、NOS及SOD的活力,和GSH、NO、MDA的含量,来验证氧化应激反应参与HIRI的发生。4、检测大鼠HIRI模型肝组织中Hcy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ER-αmRNA的表达水平,评价Hcy及代谢、ER-α在HIRI中的作用。5、将4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龙胶囊(GL)低、中、高剂量组(60、120、240 mg·kg-1),每组8只。各组大鼠按1m L·100 g-1的给药容积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或生理盐水,1次/d,持续14 d。末次给药结束后各组进行相应操作,并观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浆中AST、ALT活力,测定肝组织中MDA、Hcy、HA、LN含量和XOD、SOD活力,来评价肝龙胶囊对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的作用。结果:1、通过半肝血流阻断法阻断大鼠肝左叶和中叶的血供,使大鼠肝脏约70%肝组织缺血90 min后再灌注血流建立HIRI的模型成功诱导肝损伤,且建模动物存活率达83.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组大鼠肝脏脏器系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镜下可观察到肝组织汇管区及中央静脉结构正常完整,肝细胞呈索状排列整齐,大小均匀,形态正常,无变性和坏死,肝窦明显扩张;HI组肝细胞索状排列不整齐,分布不均匀,有少量变性和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且有明显淤血,有较少炎性细胞浸润;HIR3 h组和HIR6 h组肝细胞排列不齐且不均匀,有少量变性与坏死,肝窦挤压变形且有大量红细胞滞留,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HIR12 h组和HIR24 h组肝细胞排列不整齐且分布均匀,大小不均匀,有不同程度变性、水肿与坏死,肝窦被挤压变形甚至消失且有红细胞淤滞。HIR组的肝组织损伤以HIR24 h组最为严重,其肝细胞出现水肿和局灶坏死,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3、与Sham组和HI组比较,大鼠肝脏缺血且再灌注一定时间后,HIR组肝组织中XOD活力和NO、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以HIR24 h组的升高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GSH含量和GSH-Px、NOS、CAT及SOD活力不同程度下降,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的下降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Sham组比较,HI组肝组织中SOD、GSH-Px活力下降,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GSH、NO、MDA含量和XOD、CAT、NOS活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血浆AST和ALT的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以HIR6 h组和HIR12 h组两组活力的升高最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HIR6 h和HIR12 h组大鼠血浆的AST活力和HIR组大鼠血浆的ALT活力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RT-q 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6 h组、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OPN mRNA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显着增高,HIR组大鼠肝组织α-SMA mRNA的表达量也均不同程度显着增加,其中OPN、α-SMA mRNA的表达量增高以HIR24 h组明显,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α-SMA和OPN mRNA的表达量较Sham组亦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Sham组和HI组比较,HIR12 h组和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均显着升高,其中HIR24 h组含量最高,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I组大鼠肝组织中Hcy含量较Sham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比较,HI组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不同程度降低,CβS mRNA的表达量均增加;HIR6 h组、HIR12 h组及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MTHFR mRNA的表达量和HIR组大鼠肝组织的BHMT mRNA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S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12 h时降低最明显,CβS与MTHFR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24 h时增高最显着,BHMT mRNA的表达量在再灌注6 h时增高最为明显。与HI组比较,HIR3 h组、HIR6 h组及HIR12 h组组大鼠肝组织的MS mRNA表达量均降低,而HIR24h组MS mRNA表达量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24 h组大鼠肝组织CβS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HIR组大鼠肝组织MTHFR与BHMT mRNA的表达量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研究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大鼠在不同浓度的肝龙胶囊预处理后,肝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L中剂量组大鼠血浆AST、ALT的活力明显降低(P<0.01);G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SOD活力不同程度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GL中、高剂量组大鼠肝组织活力和Hcy含量显着降低(P<0.01);给药组大鼠肝组织HA、LN含量仅有GL中剂量组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能引起肝脏损伤,再灌注加剧肝脏的损伤。2、验证了氧化应激参与HIRI的发生,其中初步将Hcy与HIRI联系研究发现,Hcy可能通过自身氧化产生大量活性氧损伤肝组织。4、HIRI导致MS基因表达异常,使Hcy甲基化径的代谢紊乱,导致Hcy在体内蓄积。5、一定剂量的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预处理具有保护肝脏作用,可能通过减轻Hcy的自身氧化作用和减少ROS的产生,以及提高抗氧化作用,减轻肝细胞的损伤。

文玲[3](2020)在《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安胰颗粒对左旋精氨酸诱导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核转录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安胰颗粒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机制,丰富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方法:取鼠龄为42~49天的清洁级雄性成年SD(Sprague-Dawley,SD)大鼠120只,体重约200~250g,适应性喂养7天后,用电脑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及西药组,每组30只大鼠。各组进一步分为3小时、6小时、12小时三小组,每组10只大鼠。中药组造模前连续三天以8g/kg的安胰颗粒水溶后灌胃,一天1次;正常组不做处理,自由饮水饮食;西药组造模前1小时予以人重组白介素10(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0,rh IL-10)10000U行腹腔注射;经以上预处理后,取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大鼠,造模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以6%左旋精氨酸(L-arginine)溶液按150mg/100g剂量腹腔注射3次,每次间隔1小时,诱导SAP模型。用最后一次注射结束时间开始,按3小时、6小时、12小时时间点将四组大鼠分批麻醉后取腹主动脉血并处死大鼠进行解剖,观察胰腺大体形态,迅速摘取胰腺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血清TNF-α、IL-1β水平;取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NF-κBp65mRNA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NF-κBp65、iNOS、COX-2表达。采集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胰腺病理切片结果:正常组电镜下胰腺小叶结构清晰,腺泡细胞、腺管、胰岛形态结构正常,腺泡细胞内见深蓝色点状细胞核。模型组随时间延长,小叶结构模糊,细胞排列紊乱,可见成片破裂细胞堆积,视野模糊,腺泡细胞大面积空泡性坏死,细胞核游出或破碎,间隙增宽,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小血管破裂坏死,红细胞溢出。中药组胰腺小叶结构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破裂、细胞坏死情况与模型组对比明显改善,细胞肿胀明显,尚可见清晰细胞轮廓及在位的细胞核。西药组胰腺电镜下改变与中药组大体相似。(2)血清TNF-α、IL-1β: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血清TNF-α、IL-1β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NF-α水平p<0.01,IL-1β水平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血清TNF-α、IL-1β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组织NF-κBp65mRNA: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mRNA均随时间延长而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造模后各时间点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均随时间延长显着升高,12小时间点为本实验观察时间中的峰值,同时间点与正常组两两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同时间点两两对比,中药组和西药组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AP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的表达量与TNF-α、IL-1β、iNOS、COX-2表达量分别呈高度正相关(p<0.05),而各TNF-α、IL-1β、iNOS、COX-2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左旋精氨酸诱导的大鼠SAP模型血清TNF-α、IL-1β以及胰腺组织NF-κBp65mRNA、NF-κBp65、iNOS、COX-2水平在3小时时间点开始显着升高,于本组实验的12小时达到峰值,NF-κBp65与各因子的表达量间呈高度正相关,而各因子间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说明NF-κBp65mRNA基因转录诱导了NF-κBp65蛋白表达,蛋白过表达又导致下游靶基因转录或激活靶基因转录,炎症放大与微循环障碍同时发生在SAP早期,且炎症因子与微循环之间相互影响。2、安胰颗粒能够有效改善SAP大鼠胰腺组织病理损伤,说明安胰颗粒对胰腺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是有效治疗SAP的病理生理基础。3、安胰颗粒胃灌注后不仅显着降低SAP大鼠血清TNF-α、IL-1β含量,还显着降低胰腺组织NF-κBp65mRNA表达及NF-κBp65、iNOS、COX-2表达,提示安胰颗粒通过核因子-炎症因子通路,防治SAP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通过核因子-微循环因子通路改善微循环,有效减轻SAP发病过程中的炎性损伤及微循环障碍,达到有效治疗SAP的目的。

石磊[4](2019)在《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白黎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2)研究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1)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的建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个小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肝脏和血脂等指标的影响;(2)分别用0、12.5μM、25μM、50μM、100μM、200μM共6个浓度梯度的白藜芦醇干预培养的鼠巨噬细胞24 h后,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染色法分析细胞存活率大小,Western-Blot检测小鼠巨噬细胞自噬(LC3、Beclin1、P62、ATG5、Sirt1、p-P70 s6 k、AMPK、P-AMPK)、凋亡(P53、cle-Caspase3、cle-PARP、Bcl-2/Bax)相关蛋白以及脂代谢相关分子PPARα、CYP7 A1的表达。结果(1)分为基础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RSVI组、RSVII组、RSVIII组5组小鼠。各组小鼠饮食、精神状态良好,生长发状况育未见明显异常。5组小鼠体重增加量以RSVI组最高,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组小鼠在实验期间平均摄食量均随饲养周期延长而增加,6周后小鼠活动量减少,摄食量增幅有所降低。基础组、干预III组小鼠平均摄食量高于其余3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组小鼠肝脏指数组间比较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基础组、RSVII组和RSVIII组小鼠肝脏颜色鲜红,边沿锐利,质地软;而AS组和RSVI组小鼠肝脏边沿变钝,质地韧,剖面呈油腻感。小鼠肝脏HE染色切片显示:基础组小鼠肝脏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脂肪变性肝细胞极少见;模型组小鼠的肝脏切片中可见部分脂肪变性肝细胞;RSV干预的三组小鼠肝脏切片中可见少数脂肪变性肝细胞。(5)与基础组比较,AS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着升高(P<0.01),HDL-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C、TG、LDL-C含量均明显减少(P<0.01,P<0.05),HDL-C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C、TG、LDLC水平逐渐降低,HDL-C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基础组比较,AS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显着上升(P<0.01);与AS组比较,白藜芦醇干预的三组中,AI1、AI2均降低(P<0.01,P<0.05);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AI1、AI2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1、AI2有一定的影响。(7)小鼠血清抗氧化水平:与基础组比较,AS组血清T-SOD、CAT、GSH-Px水平降低(P<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SOD、CAT、GSH-Px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0.05),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SOD、CAT、GSH-Px水平逐渐升高,MDA含量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水平:与基础组比较,AS组肝脏中T-SOD、CAT、GSH-Px水平降低(P<0.01),MDA水平升高(P<0.01);与AS组比较,用白藜芦醇干预的3组中,T-SOD、CAT、GSH-Px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0.05),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RSVI组、RSVII组和RSVIII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SOD、CAT、GSH-Px水平逐渐升高,MD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于肝脏中抗氧化酶T-SOD、CAT、GSH-Px及MDA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9)随着处理浓度增加,细胞间距变大、细胞折光性变差、死细胞数量增多,活细胞状态也变差,细胞活力都呈剂量依赖性的负相关。MTT法检测显示,不同浓度梯度的RSV干预可一定程度抑制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随着RSV浓度升高,巨噬细胞生存活力下降。(10)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RSV干预后,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自噬相关分子LC3-Ⅱ、ATG5、Beclin1、p62、AMPK、P-AMPK和Sirt1表达均上调,p-P70 s6k、LC3-1的表达下调。(1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提示,经RSV干预后,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凋亡相关因子P53、cle-Caspase3、cle-PARP、Bax表达上调,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下降。(12)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经RSV干预后,脂代谢相关分子PPARα和CYP7A1在AS模型小鼠巨噬细胞中表达增强。结论(1)白藜芦醇可以减轻小鼠肝脏的脂肪变性、降低小鼠外周血的血脂水平,降低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还可以使其肝组织和血清中抗氧化分子的水平升高,从而影响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进展。(2)白藜芦醇可以通过影响小鼠巨噬细胞的自噬和凋亡,调节其脂代谢相关因子,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洪芬芳[5](2019)在《缺血预处理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LTC4异常增加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hion,I/R)损伤是一个重大临床问题,在创伤、内毒素休克、重建血管外科、肝移植和肝肿瘤切除外科手术中均存在I/R损伤,是导致肝叶切除、肝移植术后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的重要因素,为肝脏外科尚未完全解决的棘手问题。白三烯C4(LTC4)是主要经肝脏代谢的前炎症因子。研究表明,肝脏I/R损伤早期LTC4产物增加与膜脂质过氧化以及肝脏功能和形态组织损伤使LTC4代谢产物排泄减少有关,而LTC4积聚可能加重肝脏I/R导致的早已存在的炎症损伤。我们前期报道I/R早期LTC4堆积与LTC4合酶(LTC4S)表达上调和酶活性增强致LTC4合成增加有关。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是指肝脏短暂缺血预适应对随后较长时间I/R损伤产生保护作用并提高其再生能力。一系列证据表明IP在与I/R损伤有关的肝移植等重大疾病中有保护作用,包括减少肝切除术中失血,降低氧化反应和过氧化物产生,稳定血流动力学及促进肝再生等。尽管有这些进展,IP减轻肝I/R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肝I/R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外源性的NO供体硝普钠通过保护总肝血流量有效的预防了肝损伤。IP被证明在肝切除术中通过改变NO的生成保护肝实质I/R损伤。本课题通过研究IP对肝脏I/R损伤早期LTC4含量及其合酶LTC4S的影响,并探索NO在其中的作用,进一步阐释IP调控肝脏I/R损伤早期LTC4异常增加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肝移植和肝肿瘤切除等重大肝脏疾病提供新的干预靶标和手段。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肝脏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处理(IP)组,IP+L-NAME(L-NAME)组。采用大鼠肝脏部分(70%左右)缺血1h再灌注5h损伤模型,缺血前15min始至复灌5h经颈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按3ml/kg/min)。IP组:进行长时间肝脏I/R损伤前,用无创伤动脉夹夹闭供应肝左、中叶动静脉10分钟,再松夹10分钟作为IP,余处理同I/R早期组。L-NAME组:IP前10分钟经颈静脉插管给予NOS的非特异性抑制剂L-NAME(10mg/kg),余处理同IP组。分别以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查肝微粒体LTC4合酶(LTC4S)基因和蛋白表达,RT-HPLC检查肝组织LTC4含量及LTC4合酶活性,用血清ALT和AST评价肝功能,SOD,MDA和GSH用来评价膜脂质过氧化,HE染色检查肝组织学损伤。结果:与I/R组比较,IP组大鼠肝微粒体LTC4S基因和蛋白表达、微粒体LTC4合酶活性和组织LTC4含量明显下降(P<0.05),免疫组化染色可见LTC4S阳性较少。同时IP组伴有血清ALT、AST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明显增加(P<0.05);HE染色显示IP组再灌注5h肝脏组织结构破坏较轻。但IP的这些作用在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非特异性抑制剂L-NAME后被完全反转。结论:1、IP抑制LTC4产物增加可能也与其改善肝功能损伤、膜脂质过氧化、氧化应激和组织结构损伤有关。2、首次发现IP在肝脏I/R早期可能通过NO激活途径下调LTC4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并抑制LTC4S活性,减少LTC4异常堆积,进而保护肝脏免于I/R损伤。

叶宏[6](2019)在《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观察自主跑轮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有无差异,结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凋亡因子的检测,探寻可能的潜在调控机制。[方 法]实验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小鼠分为5组:1.假手术组。2.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3.缺血后适应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组。5.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在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设定第二部分实验分组:小鼠分为3组:1.假手术组。2.缺血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为验证第一、二部分的实验推论,将第三部分实验动物分为4组:1.缺血后适应组。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组。3.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PI3K抑制剂组。4.自主跑轮预适应+后适应-STAT3抑制剂组。实验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检测小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TTC实验检测脑梗死灶体积;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检测氧化应激生化指标以及神经元凋亡情况;细胞免疫的改变,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结 果]第一部分实验: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不明显,后适应显着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进一步增强改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和减少脑梗死灶体积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的预适应或后适应。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预适应略有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含量的作用,后适应能显着升高脑组织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升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与模型组比较,自主跑轮预适应减少缺血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不明显,后适应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明显强于单独的自主跑轮预适应或后适应。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其中促凋亡因子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减弱,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表达,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表达增强,自主跑轮预适应或缺血后适应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实验: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其中PI3K、STAT3的蛋白表达,缺血后适应升高PI3K、STAT3活性。自主跑轮预适应和后适应联合干预提升PI3K、STAT3通路活性强于单独的后适应。第三部分实验:分别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STAT3抑制剂SH454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表现为: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认知功能减退,脑梗死体积增大,TUNEL检测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促凋亡因子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Bax、Caspase-3的蛋白表达增强,抗凋亡因子胞质内细胞色素C、Bcl-2的蛋白表达减弱。[结 论]1.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能进一步增强上述作用。2.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增强可能依赖于激活抗氧化、抗凋亡的PI3K和STAT3信号通路。3.分别使用PI3K、STAT3抑制剂后,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的脑保护作用明显减弱。

刘忠忠[7](2019)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目的: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包括肝脏和肠道的热缺血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个错综复杂并不可避免的病理过程,可导致肝移植预后不良。然而,目前改善肝脏IRI的手段有限。本研究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大鼠全肝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一个大鼠全肝热缺血30 min的模型模拟全肝IRI;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IRI对照组(IRI-Con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IRI-Sim组)。IRI对照组和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分别为大鼠建立全肝热缺血30min之前予以0.1%DMSO和1mg/kg辛伐他汀腹腔注射预处理;于再灌注6h和24h收集血液和肝脏标本以待下一步检测,每组两个时间点各6只(n=6)。结果:与IRI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显着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以及改善肝脏组织病理形态损伤;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增加了Kruppel样因子2(Kruppel-like factor 2,KLF2)及其下游保护分子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 NOS)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的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辛伐他汀预处理能影响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脂质过氧化物(malondialdehyde,MDA)活性(p<0.05)减轻氧化应激损伤,降低肝细胞凋亡水平并能减少高迁移率蛋白b1(high-mobility group box-1,HMGB1)、toll样4受体(toll-like receptor 4,TLR4)、CD68、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a,TNF-a)、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和IL-6表达(p<0.05)抑制炎症反应。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能通过KLF2介导的保护机制减轻全肝IRI;辛伐他汀可能作为一种潜在预防治疗的药物拮抗临床肝脏IRI。第二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严重的肝脏IRI是导致肝移植近远期疗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效优化心脏死亡(donors after circulatory death,DCD)供肝的质量减轻肝脏IRI是移植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探讨供体辛伐他汀预处理优化大鼠DCD供肝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建立大鼠心脏停跳30 min模拟DCD供肝的模型;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肝脏组(NP组)、正常肝脏冷保存组(CSP组)、DCD对照组DCD-Con组)和DCD肝脏辛伐他汀预处理组(DCD-Sim组)。NP组和CSP组均为无热缺血损伤的供肝;DCD-Con组和DCD-Sim组分别为大鼠建立心脏停跳热缺血30 min之前予以0.1%DMSO和1 mg/kg辛伐他汀腹腔注射预处理;除了NP组,其他三组均在UW液中冷保存24 h;之后四组全部通过常温复灌系统评价肝脏质量;在肝脏体外常温复灌1h内收集灌注液和组织标本用于研究检测,每组各6只(n=6)。结果:与DCD对照组相比,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显着降低灌注液ALT和AST水平,增加胆汁和ATP生成以及减轻肝脏组织形态学损伤;辛伐他汀预处理组增加了KLF2及其下游保护分子磷酸化e NOS、TM和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1,HO-1)表达(p<0.05);进一步发现辛伐他汀预处理组能改善肝组织SOD和MDA活性(p<0.05)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减少HMGB1、TLR4、CD68、TNF-a、IL-1β、IL-6和ICAM-1基因水平表达(p<0.05)抑制炎症反应并且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Bax比值减轻肝细胞凋亡水平。结论:供体辛伐他汀预处理能通过KLF2介导的保护机制减轻DCD肝脏的IRI;以上数据表明辛伐他汀可为临床优化DCD肝脏质量提供潜在的保护效应。

刘茜[8](2017)在《菊苣酸对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掘具有脑部营养健康保护功能的食品成分并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已成为食品科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菊苣酸(Chicoric acid,CA)为天然酚酸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菊苣、生菜等蔬菜和紫锥菊、蒲公英等常见植物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HIV病毒和抗肥胖活性,然而关于其对脑部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鲜有报道。鉴于此,本论文以菊苣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代谢情况及抗氧化能力;并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研究菊苣酸的脑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探究CA的代谢情况及其抗氧化活力,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法检测CA在大鼠肝微粒体作用下的代谢产物,并且通过检测自由基清除能力、对自由基所诱导的生物大分子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对脂多糖(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比较CA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CA在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下,大部分以原型CA存在,少部分会代谢为咖啡酰酒石酸(CFA)和咖啡酸(CTA)。在一定浓度范围之内,CA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蛋白质、脂质、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显着强于其代谢产物;另外,CA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内ROS的生成且其抑制作用显着强于其代谢产物。(2)为研究CA对炎症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以C57BL/6J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LPS腹腔注射构建炎症动物模型,探讨饮食补充CA对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动物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饮食摄入CA能够显着降低模型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增加穿越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次数,显着改善小鼠的学习与认知能力。CA能够有效改善脑部神经元形态异常、促进神经元细胞增殖并抑制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从而抑制炎症相关因子如iNOS、COX-2、IL-6、IL-1β和TNF?的表达。另外,CA处理组小鼠脑部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分泌酶(BACE1)的表达显着下降,即CA能够显着抑制A?1-42的合成与积累。同时,CA可显着增加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力,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增加脑部乙酰胆碱(ACh)含量,干预LPS诱导的小鼠脑部胆碱能系统紊乱。研究发现,饮食摄入CA能够显着下调LPS诱导的小鼠脑部ERK、JNK、p38 MAPK和NFκB的磷酸化,促进抗氧化应激损伤主要防御机制Nrf2、Keap-1及其下游II相解毒酶如HO-1、NQO-1和抗氧化酶类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等的表达,从而干预系统性炎症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及淀粉样蛋白沉积。(3)为研究CA对神经炎症的影响,以BV2小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CA对LPS诱导的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CA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细胞活力的降低、形态学改变及炎症相关因子如iNOS、COX-2、IL-1β和TNF-?等的表达。另外,CA可显着缓解细胞线粒体膜电势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V蛋白表达的降低,升高细胞内ATP及第二信使cAMP、Ca2+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同时,分子模拟结果显示CA和Keap-1之间通过6个氢键和2个π-π键相互连接,进而促进了Nrf2核位移及下游HO-1、NQO-1的表达,上调CAT、SOD的活力,升高GSH水平,显着抑制细胞内ROS生成,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此外,CA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APKs及AKT的磷酸化,抑制NFκB核位移。采用ROS清除剂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细胞,结果表明,CA通过抑制上游信号分子ROS的生成,进而抑制MAPKs、PI3K/AKT磷酸化及核转录因子NFκB核位移,从而干预了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4)为研究CA对炎症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影响,采用BV2小胶质条件培养基与SH-SY5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CA对炎症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结果显示,CA能够显着改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介导的SH-SY5Y细胞活力及形态改变。进一步研究表明,CA能够显着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细胞色素c释放、caspase-3激活和PARP片段化,显着抑制炎症诱导的细胞凋亡。另外,CA能够显着上调自噬泡延伸相关基因Atg5和Atg12的mRNA水平,从而促进细胞自噬泡的形成及自噬标志蛋白Beclin-1、LC3 II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CA可显着抑制线粒体膜电势的降低,促进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IV的表达,降低ROS水平,改善线粒体功能并调节氧化还原平衡相关信号通路如MAPKs及PI3K/AKT的活化状态。同时,CA预孵后的条件培养基可显着促进PGC1-α、SIRT1的表达及AMPK的磷酸化,促进线粒体的生物发生。加入CA、NO清除剂、IL-1受体拮抗剂和TNF-α,结果显示,CA对SH-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一方面来源于其直接作用,另一方面依赖于其对于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菊苣酸能够通过改善细胞线粒体功能,调节氧化应激状态,从而抑制神经炎症及其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为天然功能性食物组分的神经营养干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菊苣酸作为主要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开发提供新思路。

蔡彬[9](2016)在《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及Cit-NO循环的影响背景与目的:临床调查发现,脓毒症时血浆及肌肉中的精氨酸(Arg)水平明显下降,然而对脓毒症患者直接补充外源性精氨酸并不能改善脓毒症的病情发展。瓜氨酸(Cit)可以通过“瓜氨酸—一氧化氮循环”(Cit-NO cycle)参与精氨酸的体内代谢。并且肝脏是参与Cit-NO循环的重要器官之一,同时也是脓毒症发生发展中最容易受到损伤的器官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以及Cit-NO循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最经典的盲肠结扎穿孔(CLP)脓毒症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假手术组(sham group),瓜氨酸组(Cit group),生理盐水组(NS group),CLP模型组(CLP group)以及CLP模型加瓜氨酸组(CLP+Cit group)。再根据CLP造模后大鼠被处死的时间点,CLP组和CLP+Cit组又各自分出6h,12h,24h,48h四个时间点亚组。Cit组和CLP+Cit组大鼠术前给予瓜氨酸连续灌胃给药7天,剂量为200mg/d。术后每6小时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及生存情况,在预定时间点处死各组大鼠,收集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样本。取大鼠血液使用生化检测仪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取肝脏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情况,利用检测试剂盒分别测量大鼠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丙二醛(MDA)的含量、NO的含量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活力。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大鼠血浆中Cit和Arg含量。所有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设定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Sham group,Cit group和NS group存活率均为100%(8/8)。CLP group术后6h,12h,24h,48h四个时间点亚组相对应的存活率分别为:75%(9/12),50%(8/16),33.33%(8/24)和6.25%(2/32)。CLP+Cit group术后6h,12h,24h,48h四个时间点亚组相对应的存活率分别为:83.33%(10/12),68.75%(11/16),66.67%(16/24)和25%(8/32)。CLP+Cit 24h和48h亚组大鼠的生存率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CLP 24h和48h亚组大鼠(both 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所有CLP组和CLP+Cit组大鼠肝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相关病理改变。此外,实验结果显示CLP+Cit 12h和24h亚组大鼠血清AST水平显着低于CLP 12h和24h亚组(both P<0.05)。在CLP术后6h,12h,24h三个时间点,CLP+Cit各组大鼠肝脏SOD活力值都显着高于CLP各组(all P<0.05)。然而,CLP+Cit各组大鼠肝脏MDA水平都低于CLP各组,其中CLP+Cit 12h和24h亚组大鼠肝脏MDA水平显着低于CLP 12h和24h亚组(both P<0.01)。另外,在CLP术后6h,12h,24h三个时间点,CLP各组大鼠肝脏NO水平都显着高于CLP+Cit各组(all P<0.05)。同时,i NOS活力在CLP+Cit各组中都低于CLP各组,但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all P>0.05)。在术后24h内,CLP组大鼠血浆Arg水平随着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并且CLP 24h亚组大鼠血浆Arg含量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此外,CLP+Cit组大鼠血浆Arg浓度明显高于CLP组(P<0.05)。CLP术后24h内,CLP+Cit组大鼠血浆Arg水平改变不显着,CLP+Cit 24h亚组大鼠血浆Arg含量接近基线水平(Cit group)。结论: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可以改善脓毒症大鼠的生存情况,提高存活率。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可以使得脓毒症大鼠肝组织SOD活力升高,提高脓毒症大鼠肝脏抗氧化的能力,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可以降低脓毒症早期大鼠肝脏中MDA水平,减轻肝脏受损伤程度。外源性瓜氨酸可以减少脓毒症时NO的生成,提高血浆Arg含量并且使之维持在基线水平。第二部分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脓毒症早期,机体处于促炎阶段,此时体内产生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L-1、IL-6、TNF-α等。这些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机体先天性或者适应性免疫应答,进一步诱导其它细胞因子或炎症介质释放,引起“细胞因子风暴”,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外源性瓜氨酸可以降低脓毒症大鼠促炎因子IL-6的表达,被视为一种安全的免疫调节途径。因此,本部分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探讨外源性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主要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CLP脓毒症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正常组(Normal group),瓜氨酸组(Cit group),CLP模型组(CLP group)以及CLP模型加瓜氨酸组(CLP+Cit group)。根据造模后大鼠被处死的时间点,CLP组和CLP+Cit组又各自分出6h,12h,24h三个时间点亚组。利用Luminex悬浮液态芯片技术对各组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浓度进行检测,总共包括27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EGF,Eotaxin,Fractalkine,G-CSF,GM-CSF,GRO/KC/CINC-1,IFN-γ,IL-1α,IL-1β,IL-2,IL-4,IL-5,IL-6,IL-10,IL-12(p70),IL-13,IL-17A,IL-18,IP-10,Leptin,LIX,MCP-1,MIP-1α,MIP-2,RANTES,TNF-α和VEGF。结果:悬浮液态芯片检测细胞因子得到的标准曲线以及质控参数结果均满意。细胞因子浓度结果显示,CLP 6h亚组大鼠血清中所有检测的27种细胞因子浓度都高于正常组,其中21种细胞因子的浓度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6种细胞因子IL-13,Fractalkine,LIX,IL-18,VEGF,IL-12(p70)在CLP 6h亚组中的浓度同样高于正常组,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在CLP造模后24h内,总共检测的27种细胞因子中,20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浓度水平达到峰值的时间点在CLP+Cit group中晚于CLP group,包括EGF,Eotaxin,G-CSF,IL-1β,IL-2,IL-4,IL-5,IL-6,IL-10,IL-12(p70),IFN-γ,IL-17,Leptin,MCP-1,MIP-1α,MIP-2,TNF-α,VEGF,IL-13和Fractalkine。只有2种细胞因子GM-CSF和IP-10的浓度峰值在CLP+Cit group中出现得早于CLP group。此外在CLP术后6h时,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在CLP6h亚组大鼠血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CLP+Cit 6h亚组(all P<0.05)。而在造模后24h时间点上,主要的抗炎因子IL-4和IL-10在CLP+Cit 24h亚组大鼠血清中的浓度比CLP 24h亚组高出5倍左右,其中血清IL-4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芯片结果表明我们实验中CLP脓毒症大鼠模型建立效果满意。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可以延缓脓毒症早期体内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补充外源性瓜氨酸使得脓毒症早期机体的“促炎状态”得到缓解,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大量释放。外源性瓜氨酸使得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释放延迟。第三部分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STAT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背景与目的:JAK/STAT信号通路是多种炎症细胞因子的共同信号通路,在脓毒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STAT1和STAT3在脓毒症中相关作用的研究报道尤为突出,被认为是与脓毒症关系最为密切的STAT家族成员,参与许多炎症因子的信号传导过程。本部分研究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补充外源性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STAT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利用CLP脓毒症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CLP模型组(CLP group)以及CLP模型加瓜氨酸组(CLP+Cit group)。根据造模后大鼠被处死的时间点,CLP group和CLP+Cit group又各自分出6h,12h,24h三个时间点亚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CLP group和CLP+Cit group大鼠造模术后6h,12h,24h三个时间点肝脏组织中STAT1和STAT3的m RNA表达水平。利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CLP group和CLP+Cit group大鼠肝脏组织中STAT1和STAT3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水平。结果:在术后6h,12h,24h三个时间点,STAT1和STAT3 m RNA相对表达量在CLP group和CLP+Cit group之间都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同样在这三个时间点上,CLP group和CLP+Cit group大鼠肝脏组织中STAT1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也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CLP+Cit 6h和12h亚组大鼠肝脏组织STAT1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则明显低于CLP 6h和12h亚组(P<0.05)。结论:在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中,补充外源性瓜氨酸不影响STAT1和STAT3的m RNA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但是可以下调脓毒症早期STAT1和STAT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尹丹[10](2015)在《田七总皂苷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氧化应激的影响》文中提出田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是田七的主要有效成分,已证实具有免疫调节和清除自由基等药理活性。猪圆环病毒2型(PCV2)感染损伤免疫细胞,诱发动物机体免疫抑制,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免疫细胞作为机体免疫体系的重要防线,其氧化还原状态及组蛋白乙酰化状态直接影响机体对免疫反应的调控。本研究通过探讨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诱发体外、体内免疫细胞氧化应激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旨在为田七总皂苷的开发利用及PCV2感染相关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并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田七总皂苷,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纯度;(2)用PCV2病毒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3D4/2细胞、猪脾淋巴细胞,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细胞内的PCV2核酸,建立PCV2感染细胞模型;(3)将100、10-1、10-2、10-3、10-4 的 PCV2 细胞毒(104TCID50/0.1 mL)体外孵育感染 RAW264.7 细胞、3D4/2细胞、猪脾淋巴细胞,感染后4h、8h、12h、24h、48h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Griess法检测NO水平、DCFH-DA荧光法检测ROS水平、OPT荧光法检测GSH和GSSG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XOD、MPO、iNOS酶活性,探讨PCV2病毒浓度、感染时间对三种免疫细胞活性氧水平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建立免疫细胞氧化胁迫体外模型;(4)将浓度为50 μg/mL、100μg/mL、200 μg/mL的田七总皂苷(PNS)分别作用于10-1 PCV2细胞毒感染的RAW264.7细胞、3D4/2细胞、猪脾淋巴细胞,同时设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照药物组,测定细胞活性,NO、ROS、GSH/GSSG水平,XOD、MPO、iNOS酶活性,探讨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氧化应激的干预作用;(5)将浓度为200 μg/mL田七总皂苷作用于10-1 PCV2细胞毒感染的RAW264.7细胞、3D4/2细胞、猪脾淋巴细胞中培养12h,检测免疫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组蛋白乙酰化酶(HAT)、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及细胞内H202含量、抗O2·-活性和抑制·OH能力,探讨PCV2对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影响及田七总皂苷的干预作用;(6)用不同的病毒浓度和感染时间给予昆明系小鼠感染PCV2病毒悬液,采用PCR方法检测感染小鼠组织器官中的病毒核酸,筛选最佳病毒感染剂量以及感染时间,建立PCV2实验性感染昆明小鼠模型;(7)以昆明系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腹腔注射、滴鼻和口服三种途径联合方式于第1d、2d、3d给予小鼠感染100 PCV2病毒悬液,分别于感染后7 d、14 d、21 d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测定ROS水平、T-GSH、GSH、GSSG水平及XOD、MPO、iNOS活性,探讨PCV2感染时间与活性氧水平变化的关系,建立PCV2感染诱发免疫细胞氧化胁迫体内模型;(8)小鼠接种PCV2病毒后,分别于接种后第4 d、5 d、6 d给予感染小鼠腹腔注射剂量为200 mg/kg.BW、100 mg/kg.BW和50 mg/kg.BW的PNS,同时设100 mg/kg.BW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的对照药物组。第7d剖杀小鼠,测定免疫器官指数、小鼠脾淋巴细胞 ROS 水平、脾脏 T-GSH、GSH、GSSG 含量及 XOD、MPO、iNOS 活性;并检测免疫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组蛋白乙酰化酶(HAT)、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结合小鼠脾脏H2O2含量、抗O2·-活性和抑制·OH能力,探讨PCV2病毒感染小鼠对体内免疫细胞氧化应激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影响及田七总皂苷的干预作用。结果:(1)经70%乙醇回流提取和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田七总皂苷得率为7.5%,纯度为64.42%;(2)10-1PCV2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3D4/2细胞和猪脾淋巴细胞可显着升高感染细胞iNOS活性以催化增加NO水平,显着升高感染细胞XOD、MPO活性和ROS水平,降低GSH含量、升高GSSG含量进而降低GSH/GSSG 比值,结果表明已建立PCV2体外感染免疫细胞的氧化胁迫模型,且10-1 PCV2体外感染12 h为氧化胁迫最佳条件,建立了 PCV2体外感染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3)感染PCV2的RAW264.7细胞、3D4/2细胞和猪脾淋巴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田七总皂苷处理后,细胞内的ROS、GSSG、NO水平和细胞XOD、MPO、iNOS活性显着降低,GSH水平和GSH/GSSG比值显着升高;田七并显着上调细胞抑制·OH能力和抗O2·-能力,表明田七总皂苷增强了免疫细胞抗氧化能力,进而提高了 PCV2体外感染的免疫细胞活性,且200 μg/mL的田七总皂苷处理12h时能更有效地干预PCV2体外感染诱发三种免疫细胞的氧化应激;(4)PCV2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显着升高HAT水平、降低HDAC水平,进而上调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田七总皂苷通过显着升高感染细胞HDAC水平,下调了 RAW264.7细胞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通过升高HAT水平、降低HDAC水平,进而增加了细胞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田七总皂苷通过升高感染细胞HDAC水平,下调了 3D4/2细胞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PCV2体外感染猪脾淋巴细胞显着升高细胞HAT水平,进而上调细胞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田七总皂苷通过降低感染细胞HAT水平、升高感染细胞HDAC水平,显着下调了猪脾淋巴细胞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5)PCV2感染小鼠后能显着升高小鼠脾淋巴细胞ROS水平、上调XOD、MPO、iNOS活性,降低GSH和T-GSH水平,以改变感染小鼠脾脏氧化还原状态。且用100 PCV2感染7 d是建立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最佳条件;(6)田七总皂苷作用于PCV2感染的小鼠,能显着降低感染小鼠脾淋巴细胞ROS水平、降低GSSG含量和XOD、MPO、iNOS活性,升高感染小鼠脾脏GSH水平和T-GSH水平,提高脾脏抑制·OH能力和抗O2·-能力,从而改善小鼠脾淋巴细胞氧化还原状态,提高脾脏抗氧化能力,提示田七总皂苷能有效调节PCV2感染小鼠诱发体内免疫细胞氧化应激,且浓度为200 mg/kg.BW的田七总皂苷效果最佳。(7)PCV2病毒感染小鼠后,小鼠脾脏HAT水平显着升高,HDAC水平显着降低,进而上调感染小鼠脾脏H3乙酰化水平;腹腔注射田七总皂苷后通过降低感染小鼠脾脏HAT水平、升高感染细胞HDAC水平,下调了感染小鼠脾脏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结论:(1)PCV2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3D4/2细胞和猪脾淋巴细胞能诱发三种免疫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诱导处于氧化胁迫状态的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田七总皂苷能有效干预PCV2体外感染诱发免疫细胞的氧化应激,并下调处于氧化胁迫状态的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2)PCV2感染昆明系小鼠能诱发小鼠体内脾淋巴细胞产生氧化应激,诱导处于氧化胁迫状态的脾淋巴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升高;田七总皂苷能有效干预PCV2感染小鼠诱发脾淋巴细胞的氧化应激,并下调处于氧化胁迫状态的脾淋巴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表明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的氧化应激与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田七总皂苷能有效干预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的氧化应激及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改变。

二、大鼠肝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及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肝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速效救心丸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1.1.1 速效救心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1.1.2 速效救心丸对冠心病的影响
        1.1.3 速效救心丸对脑缺血的影响
        1.1.4 川芎嗪与冰片的药物相互作用
    1.2 HIF信号通路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的预防作用与机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2.2.4 饲料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2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2.3.3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2.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3.5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2.3.6 蛋白印迹检测法
        2.3.7 数据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4.2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2.4.3 速效救心丸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第3章 冰片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相关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3.2.4 饲料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3.3.2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的含量测定方法
        3.3.3 心肌缺血动物造模与分组给药
        3.3.4 心脏切片的HE染色
        3.3.5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3.3.6 心肌样品处理方法
        3.3.7 蛋白印迹检测法
        3.3.8 数据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速效救心丸中冰片含量的测定与给药剂量的确定
        3.4.2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3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清关键指标的影响
        3.4.4 冰片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第4章 冰片对大鼠肝肾转运体表达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与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与饲养条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置
        4.3.2 动物分组与给药处理
        4.3.3 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
        4.3.4 转运体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检测
        4.3.5 数据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冰片对肝肾转运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4.4.2 冰片对肝脏转运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论文总结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大鼠HIRI中氧化应激介导损伤的变化与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与HIRI模型建立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总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变化
        2.5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测定
        2.7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测定
        2.8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测定
        2.9 大鼠肝脏损伤观察指标检测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α-SMA和 OPN mRNA表达水平
        2.11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HIRI模型建立情况
        3.2 大鼠肝脏脏器系数
        3.3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4 肝组织中XOD活力的变化
        3.5 肝组织中GSH含量和GSH-Px、CAT活力的变化
        3.6 肝组织中NO含量和NOS活力的变化
        3.7 肝组织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
        3.8 大鼠肝脏损伤情况
        3.9 大鼠肝组织中OPN和α-SMA的 mRNA表达水平
    4 讨论
第二章 Hcy及相关代谢酶在大鼠HIRI模型中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2.2 RT-qPCR测定肝组织MS、CβS、MTHFR、BHMT及 ER-α的表达水平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肝组织中Hcy含量的测定
        3.2 扩增曲线结果
        3.3 溶解曲线结果
        3.4 大鼠肝组织MS、CβS、MTHFR及 BHMT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ER-α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章 肝龙胶囊对大鼠HIRI的防治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与器械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2.2 样品采取与处理
        2.3 10%肝组织匀浆制备与蛋白浓度测定
        2.4 肝组织病理观察
        2.5 大鼠血浆AST与 ALT活力的测定
        2.6 大鼠肝肝组织HA与LN含量的测定
        2.7 大鼠肝组织SOD、XOD活力和MDA、Hcy含量的测定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状态与生存情况观察
        3.2 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
        3.3 大鼠血浆中AST和 ALT的活力变化
        3.4 大鼠肝组织中HA、LN含量的变化
        3.5 大鼠肝组织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改变
        3.6 大鼠肝组织XOD活力与Hcy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1.1 SAP概述
        1.2 SAP病因
        1.3 SAP发病机制
        1.4 SAP诊断
        1.5 SAP非手术治疗进展
    2 传统医学文献研究
        2.1 中医对AP的大体认识
        2.2 SAP中医辨证论治
        2.3 中医对SAP的治疗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造模前处理
        2.3 造模
        2.4 标本采集
        2.5 HE染色及病理切片制作
        2.6 指标检测
        2.7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大鼠胰腺大体观察结果
        3.2 胰腺组织病理结果
        3.3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检测结果
        3.4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mRNA检测结果
        3.5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NF-κBp65、iNOS、COX-2表达结果
        3.6 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白介素10与SAP
    2 NF-κB/TNF-α-IL-1β信号通路与SAP
        2.1 NF-κB与SAP
        2.2 TNF-α、IL-1β与SAP
        2.3 NF-κB、TNF-α、IL-1β与SAP
    3 NF-κB/iNOS-COX-2信号通路与SAP
    4 SAP炎症通路与微循环通路的关系
        4.1 TNF-α、IL-1β均可诱导iNOS的表达
        4.2 TNF-α、IL-1β均可诱导C0X-2 的表达
        4.3 NF-κB、TNF-α、IL-1β、iNOS、COX-2与SAP
        4.4 实验小结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微循环障碍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品
        1.3 试验仪器
        1.4 标本处理与收集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建立及筛选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
        4.2 各组小鼠肝指数比较
        4.3 小鼠肝脏病理学变化
        4.4 血脂水平
        4.5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4.6 小鼠血清抗氧化水平
        4.7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水平
    5 讨论
        5.1 白藜芦醇干预对小鼠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
        5.2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肝组织大体改变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5.3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5.4 白黎芦醇干预对小鼠血清及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6 结论
第二部分 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巨噬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抗体
        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巨噬细胞提取
        2.2 细胞培养
        2.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MTT检测RSV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
        3.2 RSV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与自噬的影响及机制
        3.3 RSV对小鼠鼠巨噬细胞凋亡和自噬的相关性的研究
        3.4 RSV对小鼠巨噬细胞脂代谢分子的作用
    4 讨论
        4.1 白藜芦醇对小鼠巨噬细胞的自噬的影响
        4.2 白藜芦醇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4.3 自噬和凋亡之间的关系
        4.4 PPAR-α、CYP7A1 在小鼠巨噬细胞脂代谢中的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
致谢

(5)缺血预处理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LTC4异常增加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主要试剂及相关药物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模型、IP处理及分组
        2.2.2 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肝脏组织SOD活性、MDA和GSH含量检测
        2.2.3 RP-HPLC测定肝组织LTC4含量
        2.2.4 RP-HPLC测定肝微粒体LTC4合成酶活性
        2.2.5 RT-PCR检测肝组织LTC4S基因表达情况
        2.2.6 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蛋白表达情况
        2.2.7 组织学
        2.2.8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IP对大鼠肝I/R损伤期间血清ALT和AST活性的影响
    3.2 病理检查结果
    3.3 IP对大鼠肝组织SOD活性,MDA和GSH含量的影响
    3.4 IP对肝脏I/R期间LTC4含量的影响
    3.5 IP对肝脏I/R期间LTC4含量和肝微粒LTC4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6 RT-PCR检测大鼠肝脏LTC4S m RNA的表达
    3.7 IP对大鼠肝脏I/R期间LTC4S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免疫组化染色检查IP对大鼠肝组织LTC4S表达定位分布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6)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PI3K、STAT3信号通路介导了自主跑轮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运动与学习和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肝移植现状
    1.2 DCD肝脏存在的问题
    1.3 KLF2
    1.4 KLF2 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5 研究假设
2 第一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在大鼠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3 第二部分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菊苣酸对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菊苣酸研究进展
        1.1.1 菊苣酸的分布
        1.1.2 菊苣酸的结构和性质
        1.1.3 菊苣酸的功能活性
    1.2 神经炎症研究进展
        1.2.1 小胶质细胞与神经炎症
        1.2.2 炎性介质的释放及作用
        1.2.3 神经炎症机制研究
        1.2.4 神经炎症与阿尔兹海默病
        1.2.5 天然功能成分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菊苣酸肝微粒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生物活性比较
    2.1 引言
    2.2 技术路线图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细胞株
        2.3.2 材料与试剂
        2.3.3 仪器与设备
        2.3.4 试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菊苣酸大鼠肝微粒体的代谢动力学特征
        2.4.2 HPLC-MS/MS法鉴定菊苣酸肝微粒体代谢产物
        2.4.3 菊苣酸及其代谢物清除自由基能力比较
        2.4.4 菊苣酸及其代谢物对蛋白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2.4.5 菊苣酸及其代谢物对脂质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2.4.6 菊苣酸及其代谢物对DNA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
        2.4.7 菊苣酸及其代谢物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炎症模型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技术路线图
    3.3 材料与方法
        3.3.1 实验动物
        3.3.2 材料与试剂
        3.3.3 仪器与设备
        3.3.4 试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体重及组织重量的影响
        3.4.2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
        3.4.3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脑部淀粉样蛋白合成和积累的干预作用
        3.4.4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脑部神经元损伤和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3.4.5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脑部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干预作用
        3.4.6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脑部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3.4.7 菊苣酸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状态干预LPS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
        3.4.8 MAPKs、NFκB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LPS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干预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菊苣酸对LPS诱导的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技术路线图
    4.3 材料与方法
        4.3.1 细胞株
        4.3.2 材料与试剂
        4.3.3 仪器与设备
        4.3.4 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菊苣酸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活力及形态的影响
        4.4.2 菊苣酸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干预作用
        4.4.3 菊苣酸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4.4.4 菊苣酸对LPS诱导BV2小胶质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4.4.5 Keap-1/Nrf2 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4.4.6 PI3K/AKT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4.4.7 MAPKs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4.4.8 NFκB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神经炎症的干预作用
        4.4.9 MAPKs、PI3K/AKT和 NFκB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
        4.4.10 NAC对菊苣酸干预LPS诱导BV2 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菊苣酸对炎症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技术路线图
    5.3 材料与方法
        5.3.1 细胞株
        5.3.2 材料与试剂
        5.3.3 仪器与设备
        5.3.4 试验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菊苣酸对条件培养基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活力及形态的影响
        5.4.2 菊苣酸对条件培养基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5.4.3 菊苣酸对条件培养基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自噬的干预作用
        5.4.4 菊苣酸对条件培养基介导的SH-SY5Y神经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及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4.5 PI3K/AKT、MAPKs信号通路介导菊苣酸对条件培养基诱导SH-SY5Y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5.4.6 菊苣酸干预条件培养基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9)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肝损伤及Cit-NO循环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瓜氨酸对脓毒症大鼠STAT1/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1 附录
    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田七总皂苷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氧化应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写的中英文对照
第一部分 综述
    1 田七总皂苷生物活性研究概述
    2 猪圆环病毒的研究概述
        2.1 PCV的病原学及理化特征
        2.2 发现历史及发病情况
        2.3 传播途径及PCV2相关疾病
        2.4 PCV2感染与免疫抑制
        2.5 PCV2实验感染小鼠模型
    3 氧化应激
        3.1 自由基种类
        3.2 氧化应激模型
        3.3 病毒感染与氧化应激
        3.4 病毒感染、氧化应激与组蛋白乙酰化修饰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田七总皂苷的分离提取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1.2 试剂的配制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田七总皂苷的分离提取
    2 结果
        2.1 标准曲线
        2.2 样品中总皂苷含量
    3 讨论
第二章 PCV2体外诱导三种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PCV2感染细胞及增殖测定结果
        3.2 PCV2体外感染RAW264.7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建立
        3.3 PCV2体外感染3D4/2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建立
        3.4 PCV2体外感染猪原代脾淋巴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建立
    4 讨论
        4.1 PCV2感染能诱发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
        4.2 PCV2感染能诱发3D4/2细胞氧化应激
        4.3 PCV2感染能诱发猪脾淋巴细胞氧化应激
第三章 田七总皂苷对PCV2体外诱导三种免疫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田七总皂苷对PCV2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2 田七总皂苷对PCV2体外诱导3D4/2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3 田七总皂苷对PCV2体外诱导猪脾淋巴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 讨论
第四章 田七总皂苷对PCV2体外诱导三种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RAW264.7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RAW264.7细胞组蛋白乙酰化相关酶的影响
        3.3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RAW264.7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3.4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3D4/2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5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3D4/2细胞乙酰化相关酶水平的影响
        3.6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3D4/2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3.7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猪脾淋巴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8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猪脾淋巴细胞乙酰化相关酶水平的影响
        3.9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猪脾淋巴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PCV2诱导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氧化胁迫模型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PCV2实验感染小鼠模型的感染方案确定
        3.2 PCV2感染对小鼠脾淋巴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3.3 PCV2感染对小鼠脾脏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4 PCV2感染对小鼠脾脏XOD、MPO、iNOS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六章 田七总皂苷对PCV2诱导小鼠体内免疫细胞氧化应激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3.2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体内脾淋巴细胞产生ROS的影响
        3.3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GSH、GSSG、T-GSH水平的影响
        3.4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XOD、MPO、iNOS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七章 田七总皂苷对PCV2诱导小鼠体内免疫细胞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调节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乙酰化相关酶水平的影响
        3.3 田七总皂苷对PCV2感染小鼠脾脏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大鼠肝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及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速效救心丸抗心肌缺血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陈琳. 湖北大学, 2020(02)
  • [2]大鼠HIRI模型中Hcy代谢与肝龙胶囊预处理的作用[D]. 卢建升. 大理大学, 2020(05)
  • [3]安胰颗粒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NF-κBp65、INOS、COX-2、TNF-α、IL-1β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文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脂代谢影响及对巨噬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D]. 石磊. 青岛大学, 2019(07)
  • [5]缺血预处理改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LTC4异常增加的分子机制[D]. 洪芬芳. 南昌大学, 2019(01)
  • [6]预适应联合后适应增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 叶宏.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5)
  • [7]辛伐他汀预处理对大鼠心脏死亡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忠忠. 武汉大学, 2019(08)
  • [8]菊苣酸对神经炎症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刘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1)
  • [9]瓜氨酸对脓毒症早期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蔡彬.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10]田七总皂苷对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感染免疫细胞诱发氧化应激的影响[D]. 尹丹. 广西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大鼠肝脏缺血预处理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和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