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下一代 VPN 的挑战

设计下一代 VPN 的挑战

一、设计下一代VPN面临的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黄书洋[1](2021)在《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以无人机和通信卫星为载体的空天网络作为5G以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未来网络的服务能力和复杂业务的承载能力。本文着眼于无人机和通信卫星两个非地面网络载体,利用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技术,分别设计针对不同业务场景的数据管控方案,其中包括无人机计算密集型业务中对地的高效数据卸载、卫星链路下大带宽业务数据的智能缓存和推送等具体内容,从而解决当前空天网络在复杂业务数据管控方面的高延迟、低可靠、异构网络兼容性差等问题。首先,无人机作为空基网络的载体,承担越来越多样化的计算密集型任务。然而,一方面受限于自身载荷,无人机无法搭载高性能计算设备,因此,本地计算资源并不充足;另一方面,其参与组网的外部环境复杂、续航时间有限等因素对计算数据管控策略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基于配置MEC功能的地面5G通信网络设计了更加细粒度的无人机对地数据卸载方案,具体包括:计算任务的量化、基于MEC节点稀疏性分布的有效卸载区域选择、基于时分模型的无人机计算任务分片卸载、以降低时延为目标的3D路径规划算法设计。相比于不进行卸载区域选择的基线方案,本文所提方案在数据卸载性能上表现优异。特别的,本文所提算法可以将总任务执行时间降低至少25%。接下来,针对卫星通信网络数据管控,本文充分利用5G、MEC技术以及卫星通信技术,搭建具有异构网络接口、卫星回传、缓存加速、热点推荐等功能的智能5G MEC平台,重点设计了一套缓存推送一体化、网关验证与数据管控解耦的内容加速方案。该方案极大的提高了管控平台的横向扩展性和即时响应能力。经过工程实践测试并对后台网络数据进行监控,本文验证了边缘计算平台对星地网络数据管控的效能提升有重要意义,其中流媒体请求平均响应时延降低了近50%。本文最终通过仿真平台的仿真实验和卫星网络MEC平台的工程测试,证明了借助MEC技术充分整合地面网络的计算资源和空天网络的通信资源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数据服务低延迟响应的需求。

陈蕾[2](2021)在《基于上校赛局博弈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经营必要的手段之一,能够大幅减少信息传输的成本,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但系统存在的安全脆弱点容易演变成入侵者攻击的目标,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企业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源,研发安全防御技术抵御外部攻击,以保障系统持续稳定地运行。通常企业可利用的安全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各异,应采取的安全防御技术有所区别。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选择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技术并分配合理的资源量,引发了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以最小化安全成本、最大化防御效用为目标,探究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了上校博弈模型求解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将企业和入侵者视为上校赛局的防御者和攻击者,安全攻防技术对应上校赛局的战场,安全资源数量作为上校赛局博弈的士兵。引入系统的安全防御技术偏好系数,描述不同信息系统采用安全防御技术的差别,界定了信息系统的规模,针对不同规模的信息系统,采用不同的模型求解方式,解得的博弈均衡作为信息系统的安全防御技术选择和安全资源量分配方案。并探究了不同的初始条件参数对上校赛局博弈预期收益的影响。(2)设计了用于求解大规模上校赛局博弈均衡解的协同进化算法。将大规模上校赛局博弈矩阵分解成小规模博弈矩阵的集合,利用小规模博弈矩阵集合的线性规划解作为适应度,考虑攻击者和防御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均衡近似解的预期收益,用于指导大规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3)探究了不同资源量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和攻击者所选安全攻防策略的变化规律。分析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偏好,将求解大规模上校赛局博弈算法应用至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策略制订。与同类型算法的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所得安全策略的优越性。最终的结果显示:企业作为防御者,倾向于选择种类更多的安全防御技术,按照偏好程度分配安全资源,程度越高的技术分配的资源数量越多。通过参数分析得知参与者在较大规模的信息系统攻防能获得更多的收益。防御者和攻击者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在信息系统攻防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扩大小规模信息系统攻防更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张晓玲[3](2021)在《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速互联网、高清电视和实时娱乐等快速的增长,用户数据流量正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对带宽与时延等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5G环境下增强移动宽带(e MBB)服务、大规模机对机通信(MTMC)服务及超可靠低延迟实时服务(URLLC)等挑战,未来光网络传输系统需要提供高弹性的带宽,使网络能高效获取资源和提供自适应连接,以满足快速数据传输模式和特征多样性的网络演进。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系统具有较高灵活性、可重构性及适应性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优选技术方案。为使4G平滑过渡到5G,除了5G备选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信号调制技术外,4G中广泛被应用的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以及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技术,仍然是下一代光接入网关键的多载波技术。因此,本论文以多载波光接入网的物理层关键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接入场景,对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系统架构进行设计,对其如何提高系统传输速率、系统功率预算、收发器灵活性及不同业务连接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论主要研究工作、贡献及创新点如下:1)本论文为提高系统传输速率,针对MZM调制特性,分别生成归零(RZ)和载波抑制的归零(CSRZ)光脉冲序列,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光时间和偏振交织(OTPI)的低成本高速率光传输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 d B带宽为25 GHz的MZM,可实现单波224 Gbit/s的线路传输速率,有效降低了系统对带宽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系统成本。其次,研究了高功率预算和高速率光接入系统,对EML的啁啾,光纤色度色散与自相位调制在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根据其联合响应特性,通过优化EML的偏置电压,使其啁啾与光纤的色散和自相位调制的联合响应达到平衡状态。设计了一个具有高度灵活性,且对调制格式透明的数字滤波器嵌入复用/解复用的IM-DD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利用非线性补偿算法和10G EML调制器,实现了传输速率为25 Gbit/s、功率预算高达26 d B的多载波光接入系统。2)针对光双边带系统色散鲁棒性问题,研究了具有高色散鲁棒性的光单边带光接入网系统。针对基于强度调制和光滤波、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DMZM)和双平行双臂马赫-曾德尔调制器(DPMZM)三种光单边带调制方法,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基于OFDMA的载波压制光单边带(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方案,并讨论分析了激光器线宽,载波信号功率比(CSPR)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OSSB技术相比,所提出方案的接收机灵敏度可提高4 d B。另外,首次提出了载波重利用瑞利后向散射(RB)减轻的双向OSSB低成本直接探测光接入系统,在OLT端采用数字正交滤波器嵌入复用和解复用技术生成OSSB信号,使系统具有较好色散鲁棒性,由于数字正交滤波器的灵活特性满足ONU多用户灵活接入,并通过仿真和实验,有效实现ONU端无色及RB影响的减轻。3)针对多载波调制系统高峰均功率比(PAPR)问题,提出了截断DFT扩展降低PAPR的OSSB光接入系统,采用高效频谱效率的FBMC与OSSB调制相结合技术,该系统具有多载波系统灵活的带宽分配,同时具有较高色散鲁棒性。其PAPR性能不仅优于DFT扩展FBMC,甚至优于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技术,因此对电放大器,调制器等线性度要求降低,同时也降低了数字-模拟转换器(DAC)/模拟-数字转换器(ADC)对量化精度的要求。分析了不同截断因子对传输性能和PAPR的影响,验证了传输速率50 Gbit/s,传输距离为50 km的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光接入系统。所提出的创新方案对未来50G低成本多载波光接入网的演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4)为了在下一代光接入网系统中提供动态和灵活的多业务连接,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数字滤波器多路接入(DFMA)灵活全光虚拟专用网(VPN)的IM-DD低成本的光接入网系统,可同时支持上行通信和ONU之间的全光VPN通信。利用DFMA对调制格式透明和滤波器灵活分配的特点,所提出的光接入系统具有高度灵活的特性。由于滤波器灵活特性能支持动态回收和再分配VPN通信,通过采用不同的调制格式,成功实现了并发DS,US和VPN的DFMA经25 km光纤链路传输,验证了所提出的灵活并发低成本DMFA的全光VPN通信在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中的可行性。

田辉,魏征[4](2020)在《“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文中指出当前,数据通信领域专家已经达成共识,部署IPv6不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全部,而是下一代互联网创新的起点和平台。通过对5G承载和云网融合应用场景的承载需求分析,梳理了典型应用场景下的新型承载网功能和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5G承载和云网融合的灵活组网、按需服务、差异化保障等功能需求,综述并展望了"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

白昊喆[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细粒度流量识别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逐渐重要,网络管理成为重要命题。流量分类技术作为网络管理基础保障技术,其需求逐渐呈现离散化、个性化以及精细化的趋势。支持个性化、低成本部署的细粒度分类技术仍旧存在着网络流量数据分布不平衡、有限资源与逐渐丰富的个性化需求不匹配、新旧数据更替不兼容等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展开以下研究:(1)针对经典的ISCX数据集样本分布进行研究,分析大小类数据不平衡现象及其对神经网络分类器性能的影响,提出针对不平衡数据集的流量识别方法,通过采用Focal Loss损失函数与采样技术结合,给小类、有区分度的样本赋予更高权重,提升不平衡数据集状态下小类数据分类的性能。实验表明,在ISCX VPN数据集中,与仅使用随机采样方法比整体提升准确率2.3%,小类数据VPN-Streaming准确率提升2.7%。Chat、Email等难分类项性能与过往研究相比提升显着。(2)针对众多场景下标注数据稀缺、算力有限等问题,本文提出基于迁移学习的流量分类方法,通过权重迁移以及神经网络微调来实现少量标注数据集下分类模型的训练。不同于先前借助神经网络对人工设计的特征进行提取的方法,该方法保留了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学习性能,在减少人为干预的同时降低了遭受概念漂移的风险。实验表明,在仅使用USTC-TFC 2016数据集10%标注数据样本的情况下,分类性能准确率达到94.6%,与全量训练数据结果相近(98.7%)。(3)针对网络流量结构随时间变化、新应用类型不断产生以及旧训练数据难以被长期存储的现状,提出基于Learning Without Forget(Lwf)增量学习的流量分类方法。实验表明,在数据集USTC-TFC 2016上,采用增量学习方法使新增应用准确率达到97%的同时旧应用准确率下降低于5%,优于神经网络微调方法(降低12%)。最后,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设计了一个支持个性化需求场景下实现流量细粒度分类的部署方案。

蔡承德[6](2020)在《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VR,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数据业务呈现出大规模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趋势驱动下,运营商要求5G承载网具备大传输容量、超长传输距离、组网灵活高效、设备功耗低、建设成本低和智能管控等功能。5G承载网将向更快传输速度、均衡配置系统业务和支撑流量、合理分配系统资源、支持多种业务传输、转发功能与控制功能分离、网络设备具备可解耦、可重新组网的方向演化。为迎合网络演化趋势,满足网络功能需求,更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5G承载网中的各项关键技术。本文基于多年承载网工作经验对5G承载网络的关键技术和承载方案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对5G承载网的组网架构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转发面架构、协同管控架构、高精度同步网三部分。随后对5G大容量承载网建设中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因此而带来的技术需求做了说明,并为此提出了几种关键技术,如网络切片技术、时针同步技术和网络SDN技术等;(2)基于建设成本分析,提出了前传部署模式;基于模型预测的前传的带宽需求,提出了前传技术方案并对方案实施可行性和建设成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最具性价比的前传技术方案;基于单基站配置模型和传输网络架构模型预测的单基站承载带宽需求和中回传带宽需求,提出了中回传承载的技术方案。同时针对5G网络的切片技术提出了其承载技术方案;(3)基于组网设备选型和网络建设成本二维度,对5G承载网建设方案进行建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三种适用于当前承载网的建设方案,同时对三种建设方案的业务适配层、分组转发层、TDM通道层、数据链路层和光波传送层的主要功能做了分析和比较,并对这三种方案的技术特点和网络架构做了说明,并在这几种承方案基础上结合电信某省电信网络现状编制了5G承载网络建设方案指引。(4)对5G承载网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开展的方向。本文研究主要聚焦在5G网络承载侧,针对前传、中传和回传网络建设从技术的先进性、网络带宽需求、建设总成本、可操作性和网络的统一性等多维度进行了论证和研究。为运营商响应中央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搭建高效优质的5G传输网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周金洪[7](2020)在《ZK公司产品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4月,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时做出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国家和企业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网络安全相关产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作为全国第一批从事网络信息安全研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ZK公司在网络信息安全审计领域己经耕耘了17载。ZK公司从成立起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以及对网络信息安全审计业务的理解,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上反应不够灵敏,与竞争对手相比,产品更新显得有些滞后,且产品组合不够合理。这些问题在前几年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在2016年后,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视,随着更多公司的介入,公司的这些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的业绩,引起了公司高层的重视。起初,公司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研发和销售环节的整治上,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直到2016年10月,公司决定在售前及市场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了产品中心,负责全公司的产品规划及管理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便是产品规划,将销售市场与研发制造有机衔接起来。本文围绕ZK公司在产品规划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试图给出解决方案。本文将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组合等相关理论,综合应用于网络安全类产品的规划研究。首先在ZK公司竞争战略的框架内,对该公司的网络安全类产品研发项目分布、市场的销售及产品规划管理等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进行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访谈人员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找出了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了科学的产品规划理念以及机制,探讨了进行改善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且在公司的竞争战略指导下,对网络安全产品市场进行细分研究,以此为基础,选取出符合公司的战略的几个目标市场。最后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对公司的产品规划策略进行研究,明确了规划思路,并在问卷调查等基础上,制定出详细的公司产品规划方案,解决公司原来产品规划中的不合理而产生的问题,努力提升未来公司产品的竞争实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如下几方面:(1)通过归纳产品管理及产品规划的文献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可行的一种产品规划的思路: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思考,依托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竞争情况的细致分析,进行市场细分研究并最终选取契合公司实际的目标市场,再利用产品生命周期以及波士顿矩阵等相关理论工具进行产品规划,付诸实施。(2)通过问卷调查、亲身观察、人员访谈和资料查阅,对ZK公司产品规划管理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缺乏科学的产品规划理念以及系统性机制是造成当前公司产品组合规划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产品规划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促进ZK公司产品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实现公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陈观强[8](2019)在《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信息安全重大事件频发,信息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产业发展有提速趋势。SXF公司创办于2000年,多年发展已经在国内信息安全市场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但近年来营销环境的变化导致SXF公司信息安全业绩增长变缓。如何使SXF公司在大好机遇下,重新实现信息安全业务高增长战略目标,摆在SXF公司面前亟待解答的命题。本文首先通过运用PEST理论,分析SXF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对SXF公司所处信息安全行业概况进行描述,通过波特五力理论分析行业竞争状况,总结出SXF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对SXF公司概况以及信息安全业务进行分析,对SXF公司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同时对SXF公司营销策略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SXF公司现阶段具备的优势和劣势。经以上分析之后,进一步对SXF公司营销战略选择分析,通过STP理论分析理清SXF公司市场定位,结合企业级信息安全行业市场特点针对目标市场、SXF公司营销目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及其保障措施,帮助解决其营销的实际问题,实现其营销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得出信息安全行业为碎片化市场,虽然行业面临风口,但竞争加剧。SXF公司在现阶段通过对市场细分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集中资源抢占头部客户,整合安全集成资源发展腰部客户,利用渠道资源全面占领中小客户。本文提出SXF公司应该针对头部客户、腰部客户、中小客户应该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并在策略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方案营销策略、价值策略、生态策略等。本文研究既对SXF公司营销现状给了解决方案,为管理层提供解决思路的建议。也对传统信息安全企业营销发展之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沈辰[9](2019)在《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5G网络的正式商用也离我们越来越近。5G新型业务特性的引入、无线接入网结构和核心网架构革新变化都将需要新的传输网络来提供支撑。此外5G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带宽、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要求5G需要具备无处不在的覆盖、超高带宽、超低成本、超低功耗、超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移动性、超低时延、感知内容等特点。这些都对5G传输网络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传输网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升级换代与转型。因此本文主要从中国移动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面向5G传输网的目标架构及演进方向。本文首先探讨研究了 5G组网方案的选择方向。根据3GPP的R15版本,5G组网方式有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和SA(Standalone,独立组网)两种方式。通过详细介绍各种组网方案以及对比分析其优缺点后,得出NSA中的Option3x方案可实现快速部署,初期投资成本压力较小,但不支持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大规模机器类通信应用场景和网络切片功能。而SA组网采用Option2方案时,具有对现网改动小,网络建设将一步到位,避免了网络频繁升级的优点,因此对现网业务的影响较小,且支持5G全部的业务应用,从整体的投资成本来说更小。最终判断中国移动可能会根据部署的区域以及需要实现业务的要求而采用不同的5G组网方案。然后探讨分析了传输方案的选择。5G的城域传输网络分成了前传、中传和回传三部分,前传、中传、回传均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移动在前传方案将选择以光纤直驱方式为主,以简化的SPN设备承载方案为辅的策略;中传和回传将选择中国移动主推的SPN方案。最后研究了城域5G传输网演进方案的选择。当前5G传输网的演进方案基本上有利用现网、现网升级和新建平面三种方案。通过不同方案的优劣对比,可得出中国移动应该会选用在对现网业务影响较小,整体实现简单,对5G业务应用更好的新建一张传输平面的方案。

罗华坚[10](2019)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对通信网络尤其是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载网作为整个通信网的基础,承载移动网高速增长的流量,其网络质量直接影响业务性能与客户感知。针对移动网快速的发展与演进,不同业务网络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承载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当前,电信承载网主要采用IP RAN电信级分组化技术,主要面向4G无线基站业务至EPC核心网的回传,存在设备配置低、网络隐患大、站点接入无序等弊端,难以满足第5代移动通信(下文简称5G)大带宽、低时延的业务需求。本论文旨在研究以IP RAN为主体,光缆和波分协同的承载网设计与应用,基于现状,面向未来业务输出承载网方案,以保证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使后期的工程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可控性,有效降低建设风险与成本,保证5G承载网建设顺利实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网络带宽配置。根据5G低频、高频的业务属性分析承载网的需求,自下而上推导完成5G承载网接入、汇聚、核心各层级的带宽配置。2)输出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方法,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建立DU机房的覆盖模型,输出不同建站密度下的最优化覆盖半径,降低5G密集组网场景下的总体建设成本;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促使5G承载网新建或扩容更具针对性和预知性,提升能力节省投资;中继距离分析立足设备、光缆等光路参数,从而保障设计阶段5G业务及时开通、最优开通。3)IP RAN设计与专业协同。输出IP RAN网络结构、组网模式、业务配置等设计方案;针对5G阶段超密集组网与超低时延特征,输出以IP RAN为主体,光缆、波分专业协同建设的设计方案。4)收集、分析现网数据输出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某地市承载网现状,收集数据,并对网络流量、带宽利用率、成环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输出多维度方案。接入层升级、拆环相结合,环路容量与成环率双提升;汇聚环引入大容量设备,形成IP RAN+OTN的主体架构;核心层承载地市出口流量,重点基于流量预测分析超前有序完成扩容或新建。

二、设计下一代VPN面临的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下一代VPN面临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空天网络的研究背景
        1.1.2 MEC和5G的研究背景
        1.1.3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的意义
        1.1.4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的挑战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理论和技术基础
    2.1 无人机通信理论模型
        2.1.1 信道模型
        2.1.2 数据分片
    2.2 最优化问题相关理论
        2.2.1 混合整形非线性规划
        2.2.2 凸优化问题中的SCA技术
        2.2.3 二分法及Alternative Manner
    2.3 MEC相关技术
        2.3.1 MEC承载的网络功能
        2.3.2 MEC平台的部署位置
        2.3.3 MEC平台的主要模块
        2.3.4 MEC平台的搭建与集成技术
    2.4 卫星网络相关技术
        2.4.1 5G卫星互联网络拓扑结构
    2.5 视频服务端开发技术
        2.5.1 视频传输协议
        2.5.2 视频缓存技术
        2.5.3 高性能服务端开发技术
    2.6 研究现状
第三章 MEC使能的细粒度无人机数据卸载策略设计
    3.1 问题提出
    3.2 问题构建
    3.3 算法设计与问题求解
        3.3.1 优化问题分解
        3.3.2 SCA求解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设计
        3.4.2 仿真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C使能的5G卫星回传数据管控平台搭建
    4.1 MEC平台设计
        4.2.1 系统功能组成与分层架构
        4.2.2 技术选型与接口逻辑设计
    4.2 服务端功能部署
        4.2.1 EasyDarwin的CS(Client-Server)架构
        4.2.2 视频服务推拉模型设计
        4.2.3 视频服务请求接入流程
        4.2.4 视频服务协议RTSP处理流程
    4.3 缓存功能设计与部署
        4.3.1 缓存系统架构设计
        4.3.2 MEC侧模块
        4.3.3 服务端模块
    4.4 一体化整合与性能分析
        4.4.1 一体化联调系统组装
        4.4.2 联调项目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发明专利

(2)基于上校赛局博弈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博弈论在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研究应用
        1.2.2 上校赛局博弈模型及其发展
        1.2.3 文献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1.4.1 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知识
    2.1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
        2.1.1 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安全
        2.1.2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2.1.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2.2 上校赛局博弈的求解
        2.2.1 鞍点求解法
        2.2.2 极大极小定理
        2.2.3 基于概率的方法
        2.2.4 重复剔除占优策略
    2.3 协同进化算法
        2.3.1 合作型协同进化
        2.3.2 竞争型协同进化
        2.3.3 竞争合作型协同进化
    2.4 本章小结
3 信息系统安全攻防建模
    3.1 问题提出
        3.1.1 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的制定
        3.1.2 不同规模企业信息系统所选安全策略的变化规律
    3.2 模型构建
        3.2.1 模型假设
        3.2.2 模型相关定义
    3.3 规模划分
        3.3.1 小规模上校赛局
        3.3.2 大规模上校赛局
    3.4 本章小结
4 小规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求解
    4.1 小规模信息系统概况
    4.2 线性规划求解小规模上校赛局博弈
    4.3 结果总览
        4.3.1 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4.3.2 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大规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求解
    5.1 电子商务系统概况
    5.2 结合线性规划的协同进化算法求解大规模上校赛局博弈
        5.2.1 算法设计
        5.2.2 算例求解
    5.3 算法应用
        5.3.1 参数设置
        5.3.2 结果总览
    5.4 算法对比
        5.4.1 相关工作比较
        5.4.2 实验分析
        5.4.3 秩和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8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与挑战
        1.2.1 光接入网的技术演进
        1.2.2 光接入网的挑战与技术难题
    1.3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研究背景与意义
    1.4 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高功率预算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1.4.2 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调制光接入网系统
        1.4.3 高效频谱效率FBMC低峰均功率比光接入网系统
        1.4.4 多业务全光VPN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功率预算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系统研究
    2.1 直接检测系统的传输特性分析
        2.1.1 DML-DD传输特性分析
        2.1.2 EML-DD传输特性分析
        2.1.3 MZM-DD传输特性分析
    2.2 OTPI高速IM-DD光传输系统
        2.2.1 OTPI高速光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2.2.2 实验系统构架和参数设置
        2.2.3 系统传输参数优化与性能
    2.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IM-DD光接入研究
        2.3.1 DOF嵌入的多载波光接入IM-DD技术原理
        2.3.2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的实现
        2.3.3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系统构架
        2.3.4 DOF嵌入的高功率预算多载波高速光接入网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损伤抑制的低成本光单边带多载波光接入研究
    3.1 光单边带技术
    3.2 基于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
        3.2.1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原理
        3.2.2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构架
        3.2.3 OFDMA的 CS-OSSB光接入网系统参数配置
        3.2.4 传输性能分析
    3.3 ONU无色多载波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
        3.3.1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工作原理
        3.3.2 ONU无色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仿真与结果
        3.3.3 ONU双向OSSB光接入网系统的实验与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截断DFT扩展的FBMC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4.1 FBMC中原型滤波器的设计
        4.1.1 EGF滤波器的设计
        4.1.2 Mirabbasi-Martin滤波器的设计
        4.1.3 Hermite滤波器的设计
    4.2 FBMC的基本原理
    4.3 多载波FBMC降低PAPR的实现方法
        4.3.1 μ律压扩法降低PAPR的实现
        4.3.2 限幅降低PAPR的实现
        4.3.3 DFT扩展降低PAPR的实现
    4.4 截断DFT扩展的FBMC-OSSB多载波光接入网系统
        4.4.1 截断DFT扩展的FBMC低 PAPR原理
        4.4.2 KK算法原理
        4.4.3 系统构架和参数配置
        4.4.4 传输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FMA的灵活全光VPN的光接入网系统研究
    5.1 光接入网系统中全光VPN通信实现技术
        5.1.1 基于FP-LD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1.2 基于MP-BP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1.3 基于COF的全光VPN光接入系统
    5.2 基于DFMA多载波光接入系统的VPN通信
        5.2.1 DFMA光接入网构架
        5.2.2 DFMA全光VPN光接入原理
        5.2.3 VPN通信灵活性分析
        5.2.4 VPN扩展性分析
    5.3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通信研究
        5.3.1 基于DFMA光接入网全光VPN配置
        5.3.2 基于DFMA光接入网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型承载需求
    (1)云网融合
    (2)5G承载
    2.1 承载功能要求
        (1)客户/业务体验保障能力
        (2)时延传输控制能力
        (3)海量连接管控能力
        (4)网络状态感知能力
        (5)网络人工智能能力
    2.2 承载性能要求
        (1)带宽需求
        (2)时延指标
        (3)抖动指标
        (4)分组丢失率指标
3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创新
    3.1 IPv6段路由
        (1)简化控制协议
        (2)良好扩展性
        (3)可编程性好
        (4)更可靠的保护
    3.2 网络切片
        (1)网络基础设施层
        (2)网络切片实例层
        (3)网络切片管理层
    3.3 确定性网络
        (1)资源分配
        (2)显式路径
        (3)业务保护
    3.4 随流检测
        (1)性能扩展
        (2)协议轻量
        (3)稳健性
        (4)安全性
    3.5 新型多播
    3.6 应用感知网络
    3.7 网络人工智能
4 结束语

(5)基于深度学习的细粒度流量识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关键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网络流量分类方法
        2.1.1 基于分类方法分类
        2.1.2 基于分类对象分类
    2.2 网络流量分类粒度划分
    2.3 网络流量分类指标
    2.4 迁移学习相关知识
        2.4.1 基本知识
        2.4.2 迁移思路分类
        2.4.3 相关研究
        2.4.4 迁移策略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针对不平衡数据集的流量分类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2.1 网络流量分类不平衡性研究
        3.2.2 不平衡数据集相关研究
    3.3 流量数据处理
        3.3.1 数据集基本情况
        3.3.2 数据表示
        3.3.3 数据预处理
        3.3.4 数据不平衡性统计情况
    3.4 神经网络模型
        3.4.1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3.4.2 模型训练
    3.5 实验设计
        3.5.1 评价标准
        3.5.2 对比实验设计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流量分类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研究方案设计
    4.4 数据集
        4.4.1 源域数据集
        4.4.2 目标域数据集选择
    4.5 实验设计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针对增量数据的流量分类方法
    5.1 引言
    5.2 增量数据相关研究
    5.3 流量分类增量算法研究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个性化在线分类器部署方案设计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5G承载网
    2.1 5G承载网组网架构
        2.1.1 5G承载网转发平面
        2.1.2 5G承载网络管控架构
        2.1.3 5G同步网组网架构
    2.2 5G承载网挑战和需求
        2.2.1 5G承载网面临的挑战
        2.2.2 5G承载网功能需求
    2.3 5G承载网关键技术
        2.3.1 5G承载网大带宽
        2.3.2 超低时延技术
        2.3.3 5G网络切片技术
        2.3.4 5G网络时针同步技术
        2.3.5 5G承载网SDN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5G承载网技术方案
    3.1 5G前传技术方案
        3.1.1 5G前传部署模式
        3.1.2 TCO成本分析
        3.1.3 部署模式方案
        3.1.4 5G前传网带宽预测模型
        3.1.5 5G前传承载技术方案
    3.2 5G中回传技术方案
        3.2.1 5G中回传带宽需求预测
        3.2.2 5G中回传承载方案
    3.3 5G网络切片承载技术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5G传输承载网建设方案
    4.1 建设方案的分析
        4.1.1 设备选型分析
        4.1.2 建设成本分析
    4.2 建设方案的选择
        4.2.1 SPN建设方案
        4.2.2 OTN(M-OTN)建设方案
        4.2.3 STN(新型IPRAN)&光层建设方案
    4.3 中国电信5G承载网部署方案实例
        4.3.1 业务需求分析
        4.3.2 IPRAN网络现状
        4.3.3 5G承载网发展目标
        4.3.4 5G承载网发展思路
        4.3.5 5G承载网建设方案指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ZK公司产品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一)产品管理与产品规划概念
        1.产品管理
        2.产品规划
    (二)相关理论及工具介绍
        1.STP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3.波士顿矩阵
三、ZK公司产品规划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竞争环境与竞争战略
        1.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外部环境
        3.主要竞争对手
        4.内部资源介绍
        5.公司竞争战略
    (三)产品规划现状分析
        1.产品中心工作职责
        2.研发项目分布的分析
        3.产品销售现状
        4.市场细分现状
        5.产品组合现状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
        1.调研方法以及过程
        2.存在的问题
        3.问题的原因探讨
    (五)改善的提出
        1.改善的必要性分析
        2.改善的可行性分析
四、ZK公司产品规划方案设计
    (一)产品规划思路
    (二)市场需求分析
        1.端点安全产品
        2.网络安全产品
        3.应用安全产品
        4.数据安全产品
        5.身份与访问管理产品
        6.安全管理产品
        7.其他场景产品
    (三)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
        1.网络安全产品市场细分
        2.目标市场的选择
    (四)产品组合的策略
    (五)产品技术线路规划
五、ZK 产品规划方案的实施保障及风险防范
    (一)产品规划实施涉及的重点难点分析
        1.规划实施的重点
        2.规划实施的难点
    (二)风险分析
    (三)保障预防措施
六、结论
    (一)全文总结
    (二)不足之处
附录1 :ZK公司产品规划管理问题访谈提纲
附录 2:ZK公司产品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 3:网络安全产品消费者需求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8)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SXF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行业基本概况
        2.2.1 信息安全行业概述
        2.2.2 信息安全行业主要产品及服务
        2.2.3 全球信息安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2.4 国内信息安全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2.3 产业结构分析
        2.3.1 现有主要竞争厂商分析
        2.3.2 潜在的进入者分析
        2.3.3 供应商议价能力
        2.3.4 顾客的议价能力
        2.3.5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2.4 机会和威胁
        2.4.1 机会(O)
        2.4.2 威胁(T)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XF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1 SXF公司以及信息安全业务概况
        3.1.1 SXF公司概况
        3.1.2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概况
    3.2 SXF公司资源分析
        3.2.1 有形资源分析
        3.2.2 无形资源分析
    3.3 SXF公司能力分析
        3.3.1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2 市场营销能力
        3.3.3 财务能力
        3.3.4 产品地位
        3.3.5 研发能力
        3.3.6 管理者能力
    3.4 SXF公司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市场定位问题
        3.4.2 产品策略问题
        3.4.3 价格策略问题
        3.4.4 渠道策略问题
        3.4.5 促销策略问题
    3.5 优势和劣势
        3.5.1 优势(S)
        3.5.2 劣势(W)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制定
    4.1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战略选择
    4.2 STP分析
        4.2.1 企业级信息安全市场细分
        4.2.2 目标市场选择
        4.2.3 市场定位
        4.2.4 营销目标制定
    4.3 营销策略
        4.3.1 产品策略
        4.3.2 价格策略
        4.3.3 促销策略
        4.3.4 渠道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营销组织体系
    5.2 持续加大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研发投入
    5.3 提升管理层和员工信息安全服务营销理念
    5.4 完善客户管理系统
    5.5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5G发展现状
        1.2.1 各国政府及组织
        1.2.2 5G标准组织
        1.2.3 设备厂商
    1.3 5G初期应用场景及需求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2章 5G网络架构介绍
    2.1 LTE网络架构
        2.1.1 LTE无线接入网架构
        2.1.2 LTE核心网架构
    2.2 5G网络架构
        2.2.1 5G无线接入总体构架
        2.2.2 5G NSA组网方式
        2.2.3 5G核心网架构
    2.3 LTE和5G网络架构主要差异分析
        2.3.1 LTE网络架构特点
        2.3.2 5G网络架构特点
        2.3.3 差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5G传送网演进的影响因素和挑战
    3.1 四大跨专业的不确定影响因素
        3.1.1 CU/DU分离部署的不确定性
        3.1.2 4G与5G双连接的影响
        3.1.3 5G核心网下移的影响
        3.1.4 5G独立与非独立组网方式的影响
    3.2 5G传输网的总体需求及挑战
    3.3 可能引入的六大技术挑战
        3.3.1 大带宽挑战
        3.3.2 灵活连接挑战
        3.3.3 网络分片挑战
        3.3.4 低时延挑战
        3.3.5 时间同步挑战
        3.3.6 管控运维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5G网络传输方案及关键技术
    4.1 前传技术方案
    4.2 中传&回传融合组网技术方案
        4.2.1 SPN方案
        4.2.2 具有L3功能的OTN方案
        4.2.3 端到端路由器方案
        4.2.4 三种传输方案的比较分析
    4.3 SPN新传输平面技术构想
    4.4 六大关键新技术
        4.4.1 FLEXE及物理层交叉技术
        4.4.2 PAM4调制光模块及DWDM
        4.4.3 L3下沉及源地址路由
        4.4.4 TSN及低时延转发
        4.4.5 超高精度时间同步
        4.4.6 SDN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输目标架构及演进路线
    5.1 城域5G传输网三种演进方案
        5.1.1 直接利用现网
        5.1.2 现网升级
        5.1.3 新建平面
        5.1.4 三种演进方案的比较
    5.2 演进策略及演进步骤
        5.2.1 现网升级方案的演进步骤
        5.2.2 新建平面的演进步骤
    5.3 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5.4 SPN传输网总体目标
    5.5 杭州5G网络建设进展
    5.6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10)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工作
    1.5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承载网
        2.1.1 承载网概念
        2.1.2 承载网架构
        2.1.3 承载网拓扑
    2.2 IP RAN技术
        2.2.1 概念与特点
        2.2.2 MPLS概述
        2.2.3 路由技术
        2.2.4 保护技术
        2.2.5 QoS技术
    2.3 OTN技术
        2.3.1 概念
        2.3.2 系统组成
        2.3.3 配置组网与保护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业务需求与承载网分析
    3.1 2G/3G话音业务需求
    3.2 4G/5G数据业务需求
        3.2.1 4G架构与需求
        3.2.2 5G架构演进
        3.2.3 5G业务需求
    3.3 承载网分析
        3.3.1 承载网诉求与现状
        3.3.2 面临的挑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载网设计与研究
    4.1 承载网设计总体思路
    4.2 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
        4.2.1 覆盖半径分析
        4.2.2 流量预测分析
        4.2.3 中继距离分析
    4.3 IP RAN网络设计
        4.3.1 网络带宽配置测算与时延
        4.3.2 网络结构设计
        4.3.3 组网模式设计
        4.3.4 业务配置与保护设计
    4.4 光缆协同设计
        4.4.1 微网格光缆设计
    4.5 波分协同设计
        4.5.1 接入层波分协同
        4.5.2 汇聚核心层大容量OTN协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承载网工程实施与评估
    5.1 现网概述与分析
    5.2 接入层设计
        5.2.1 接入层扩容
        5.2.2 接入层网络调整及开通
        5.2.3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3 汇聚层设计
        5.3.1 汇聚层扩容
        5.3.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4 核心层设计
        5.4.1 核心层扩容
        5.4.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5.5 实施效果评估
        5.5.1 评估的目的
        5.5.2 评估与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设计下一代VPN面临的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MEC使能的空天网络数据管控策略研究[D]. 黄书洋.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上校赛局博弈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策略研究[D]. 陈蕾.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多载波调制的光接入网物理层关键技术研究[D]. 张晓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IPv6+”互联网创新体系[J]. 田辉,魏征. 电信科学, 2020(08)
  • [5]基于深度学习的细粒度流量识别技术研究[D]. 白昊喆.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6]5G承载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D]. 蔡承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ZK公司产品规划策略研究[D]. 周金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SXF公司信息安全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陈观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面向5G网络传输目标架构和演进方向的研究[D]. 沈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10]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D]. 罗华坚.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设计下一代 VPN 的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