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安全基础,面对提速考验,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

夯实安全基础,面对提速考验,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

一、强化安全基础 迎战提速考验 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提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张梦露[2](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以当今世界形势为基础,以人类发展为重心,从战略谋划到细节把控,他对中国发展之路的深远考虑,贯穿国内外各行业领域。他在十八、十九两次全代会报告中相继做出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这一系列重要理论和论述对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颇为积极的作用。国内外政界、媒体界和学术界人士也因此爆发了对习近平思想理论研究的新风潮,就习近平所提出新理论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当前,国外学者针对习近平的研究集中于国际关系和政治领域,国内学者则多集中于治国理政、从严治党、脱贫解困等领域,常常忽略了在其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指导下城市建设的伟大进步,缺乏对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前瞻性的分析总结,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按照“建设成就回顾、相关论述研究、规划建设方法论、规划建设实践分析”的技术路线,通过文献研究、综合归纳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的论述为研究对象,以其在视察和会议中发表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基础,将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总结为,在辩证、系统、战略、法制、底线、精准、创新七大方法论指导下,以重视城市规划地位为出发点,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重心,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为创新动力的中国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体系。通过详细阐述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论述内容,以及从中总结出的习近平规划建设七大方法论,结合习近平的指导实践论证了其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针对武汉疫情突发事件,专章节对习总书记城乡生态文明、科技创新等城市规划理念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进行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的理论体系,总结归纳其论述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为今后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更有成效的规划指导体系与全新的思维方式。

赵其波[3](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吴立斌[4](2011)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中国开始重新崛起为世界性强国。但是,当代中国的崛起更多是经济等硬实力的崛起,而不是文化等软实力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还相当滞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当有限,中国的对外舆论力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极不相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环境塑造权还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中。以CNN、BBC、《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它们所传播的中国声音、中国形象,以及它们传播中国声音、形象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受众关于中国舆论的视听和认知,基本上掌握了当今国际涉华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它们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按照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进行报道传播,形成了涉华舆论传播的强势,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核心价值观、内政外交形成冲击和干预。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向中国提出一个紧迫性课题:发展软实力,掌握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地对外舆论力量,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性任务。这一战略任务能否完成考验中国能否真正崛起。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只有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时崛起的大国,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崛起的世界性强国。70年代所谓苏联的崛起(军事崛起),以及80年代所谓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都只是硬实力的崛起,都是不全面、不可持续的崛起,最终的结果是“一个解体、一个停滞”。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两个力——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媒体国际影响力。当代中国媒体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传媒体系。历史看,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有了相当程度地提升。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相比,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当欠缺。在国际传播力方面,中国媒体的传播基础实力、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与世界传媒强国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尽管传播基础实力近年来有了一定改善,但是传媒产业水平、信息生产能力两方面仍相当落后。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媒体的国际受众接触率、国际公信力、“走出去”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传媒相比,差距更为明显。中国媒体目前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是:“传而不通”,中国媒体拥有与西方一流媒体相差不大的全球覆盖率,但却只拥有为数不多的国际受众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收听率、收读率;“通而不受”,在为数不多的接触率、落户率、收视率背后,更难见有实质性地中国媒体国际公信力和国际舆论引导力的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所面临的这种“有覆盖率而没接触率,有接触率而没公信度”的情况,将长时期得到维持,中国媒体的国际竞争力仍亟待提高。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不是某个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众多交互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仔细梳理制约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探究问题背后的问题,给出一个客观辩证的问题单。第一,以经济、科技为基础中国综合实力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还不能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国际传播力。第二,在当代国际传播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中国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国际公信力地国际传播战略。第三,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媒体传播体制,明显落后于国际传播发展现实,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媒体的新闻生产力,制约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活动空间。第四,当代中国媒体所走的发展路线主要还是一种内向型发展路线,而不是一种内向型与外向型并重的发展路线。第五,中国媒体在进行国际传播时缺乏敏锐的机遇意识,面对突发性地重大事件时,还不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变危机为契机。鉴于以上五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国媒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需通过两条途径:第一,大力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强化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推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跨越式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现实和全球视野,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发,紧密联系经济全球化、传媒全球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现实,适应当今世界传媒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趋势,适应当今世界信息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潮流,依托现阶段的中国媒体格局、媒体资源分布,以核心、骨干媒体为建设重点、为有效抓手,紧紧围绕骨干媒体,调动各种政治、经济力量进行传媒资源的重新配置与重新整合,坚持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建设并重,中央媒体与非中央媒体并重,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并重,坚持媒体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并重,大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基础设施水平、信息播发能力、产业经营实力、国际竞争力,加大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未来5-10年,构建若干个语种多、技术先进、信息量大、受众广、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跨国传媒集团,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实现我国重点媒体集团国际传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第二,实施国际传播新战略,打造中国媒体的国际公信力,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地改变和创新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体制和政策,提高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涉华舆论和国际重要舆论争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加强国际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首发报道、独家报道、全面报道和权威报道,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权威性和全面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报道的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实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报道“首发有我,首发用我”,创新国际传播艺术和技巧,善用国际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貌、价值观念融汇于国际传播内容之中,大力推进传播内容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加大对对象国和本土事务的报道力度,努力推出一大批具有“中国视角、亚洲元素、全球视野”传播力作,积极创新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建设,打破束缚国际传播能力发展、国际传播能量释放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塑造中国媒体的灵活性、应变性和机动性,完善媒体报道机制与信息发布体制,加强媒体危机传播体制机制的持久性和柔韧性建设,为中国媒体的危机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孙汉武[5](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徐境[6](2010)在《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起点上,实际上进入了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进入“十一五”之后,我国各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追求空间结构优化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新的价值取向。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本研究试图依据世界城市的空间结构变革规律,结合呼包鄂城镇群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究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的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生态空间、设施空间等要素之间的优化整合;从产业空间优化、产业价值链与区域空间再造、城市空间复兴与结构优化、规划发展模式等热点难点问题,并紧紧围绕区域一体化空间优化的核心命题,来探寻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路径,为呼包鄂城镇群的新一轮协调发展、优化发展以及和谐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性的对策研究。本文的框架体系设计为: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架构论文的框架内容体系及所遵循的技术路线。第二章:为相关理论解读与比较经验借鉴。本章为基础理论梳理与解读部分,是全文内容体系的灵魂,结合文献搜集,力图客观准确把握当今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理念及发展趋势,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性思潮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梳理再到最新发展理论审视,力图客观找寻区域一体化发展诉求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及区域规划布局研究的指导性理念,从而为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实现寻求了理论依据。第三章: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呼包鄂城市群区域性差异分析和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呼包鄂城市群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评价及研判,从而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第四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非合意性的评估体系构建。通过建立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以问题诊断作为找寻的基点,以最终目标导向作为区域发展预测的合意性/非合意性的后评价理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并构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绩效的评估体系,该体系遵循由“现状问题诊断——预测性指标体系——预期性目标实现与非实现(合意性与非合意性)”的技术操作理念。第五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与框架。通过横向与纵向体系的战略比较分析借鉴,找寻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适宜模式;根据第三章的现状问题解读与第四章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绩效非合意性的评估,建构呼包鄂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以及针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体系。第六章:为呼包鄂区域产业聚集优化分析。本章是在前几章研究背景下,以产业发展现状为基本切入点,对呼包鄂区域产业进行结构性分析、产业比较发展研究、产业可行性分析、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性调整分析、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集群培育与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呼包鄂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及规划布局建议提供指导性依据。第七章:为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绪论章节里的城市群(圈)的空间范围界定原理,界定呼包鄂城市群空间分层的结构体系,划定核心区域网络圈层与中心城市区圈层。本章重在对核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行系统构建,分析核心区域的城市空间结构现状、找寻聚集与扩散机制下的城市群成长的模型,分析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为区域一体化空间布局发展提供思路。第八章:为中心城市圈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分析。本章主要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心城市外围的卫星城镇作为辐射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重点分析包头、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三个中心城市周边辐射影响区域内的一体化空间组织模式研究。第九章:为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与建议。重点分析建构四大关键性的措施体系,分别为生态区划与空间管治策略、交通一体化发展策略、空间融合引导策略与政策保障机制策略。

潘琳[7](2009)在《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陆续开工建设,今后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必将有大发展。同时,经过六次大面积提速,我国铁路旅客运输在运输数量和运输质量上都有较快增长。因此,深入研究铁路客运企业战略选择与管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研究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背景和意义。指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铁集团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竞争力正在下降,为此迫切需要站在战略制高点的角度来制订今后一段时期内的行动规划。在对概述企业战略研究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分析了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行业特征、内部环境。在结合SWOT分析,确立了广铁集团发展战略。在战略的实施阶段,对广铁集团发展战略的具体保障措施进行探析。最后,对本论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了研究结论。论文通过对区域运输业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日益发展的竞争的分析、结合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仍然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主体的实际情况下制订其发展战略。这样制订的战略远比仅仅把集团公司作为运输业主体或仅仅针对集团公司作为铁道部管辖下的区域企业制订的发展战略更具研究意义

王连英,张晓雯,任卫云[8](2009)在《铁路:挺起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铁脊梁”》文中指出“在内蒙古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路作为运输大动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2008年4月24日,在铁道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同推进铁路建设会议纪要签字仪式上,自治区领导的一席话由衷地道出了2400万草原各族儿女的心声。 曾经被誉为“羊、煤、土

李海[9](2008)在《云南铁路货运营销战略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剧烈的竞争局面。云南铁路一方面和全国铁路一道实施跨越式发展,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运能矛盾突出、瓶颈制约明显、经营机制落后、营销意识不强,民航、公路发展迅猛、挑战严峻等方面问题,迫使云南铁路必须进行战略思考和改革创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结合笔者在昆明铁路局机关和基层生产站段生产、管理工作实践,对云南铁路货运经营工作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思考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分析内部的优势和不足,并找出其中重点的环节和关键性因素,提出关于经营策略和营销措施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查、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采取积极策略和有效措施,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第一,针对云南铁路运力不足的主要矛盾,提出加强铁路建设、实施提速战略、突出到重营销、力争有利环境策略措施,彻底解决影响云南铁路货运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经营水平的关键问题。第二,针对云南经济发展对铁路货运工作依赖度很深、需求周期性波动以及云南铁路客货运输市场均蕴藏巨大潜力的实际情况,建议实施增长型发展战略,客货统筹兼顾,建立战略合作,注重均衡连贯,制定符合实际的经营策略,适应云南经济运行特点和要求。第三,针对铁路货运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革运价体系、拓展营销网络、完善营销机制、健全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的改进措施,谋求云南铁路货运经营加快发展。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研究背景、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综述,简述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以及铁路货运营销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三章是全国铁路货运市场经营现状分析,介绍当前全路货运经营情况和面临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前景。第四章是云南铁路货运经营情况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内外部环境,找出关键因素和重点环节。第五章是云南铁路货运经营策略思考,针对面临的形势和变化,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本文的重点和核心是第四、五章。

韩连友[10](2009)在《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力量,一个企业没有一套具有特色的、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将是有限的。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安全文化是铁路行业文化的核心,本文借鉴国内外安全文化研究成果,目的是建立具有铁路站段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引导和带动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提高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为铁路科学、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本文是在安全文化和铁路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首先对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概念和功能、安全文化评价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引入铁路安全文化相关概念,包括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结构和特征。之后对目前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最后,作者就自身所在站段的安全特点和现状,针对本段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提高认识、强化责任,着力教育、注重培训,完善机制、落实制度,和谐氛围、同心同德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本段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二、强化安全基础 迎战提速考验 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化安全基础 迎战提速考验 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时代背景
        1.1.2 研究重要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1.4.1 重点
        1.4.2 难点
2 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建设的伟大成就
    2.1 新区建设
        2.1.1 雄安新区建设
        2.1.2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2.2 区域发展
        2.2.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2.2 长江经济带发展
    2.3 城乡协同发展
        2.3.1 生态文明建设
        2.3.2 乡村文化建设
    2.4 基础建设
        2.4.1 高速公路、铁路建设
        2.4.2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
        2.4.3 港珠澳大桥建设
    2.5 总结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
    3.1 重视科学规划
        3.1.1 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
        3.1.2 因地制宜把握规划方向
        3.1.3 用人民群众满意程度衡量规划效果
        3.1.4 立法保障规划权威性,规划连续性保护人民利益
    3.2 推行新型城镇化
        3.2.1 以人为核心,用科教文卫软硬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
        3.2.2 宜居城市建设从居民生活各方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提升生活品质
        3.2.3 保护城市文化,从古迹保护开始,传承历史文化,推动“乡愁”建设,构建文化强国
        3.2.4 城乡通过资源互补、工农互惠实现一体化发展
        3.2.5 城市以优质资源吸引人才,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推动创新发展
    3.3 做好空间规划顶层设计
        3.3.1 以大城市为节点,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3.3.2 搞好资源衔接,一张蓝图实现城市建设多规合一
    3.4 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减少对自然干扰加以保护的同时,依托自然发展,发掘本地生态特色
        3.4.1 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重视生态先行的建设原则
        3.4.2 以法治维护生态保护实施,切实提升生态环境
        3.4.3 重视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4.4 制定生态规划保障制度,把握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逾越
        3.4.5 把握生态文明核心原则,依托自然发展城市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
    4.1 辩证思维
        4.1.1 从两面性出发寻求生态与发展的平衡
        4.1.2 抓主要矛盾,城市规划要具体措施和全面战略并进
        4.1.3 发展的看待问题,建立长远规划
    4.2 系统思维
        4.2.1 从全局出发,规划整体效果
        4.2.2 顶层设计与任务分解并行
        4.2.3 均衡进度,重视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浪费”
    4.3 战略思维
        4.3.1 从战略性理念出发,科学规划
        4.3.2 从大局出发,把握局部
        4.3.3 不求短期功利,心怀长远
    4.4 法制思维
        4.4.1 用法律方法解决和推进城市规划工作
        4.4.2 用法律权威杜绝规划过程中的腐败
    4.5 底线思维
        4.5.1 从坏处准备,往最好处争取的最低价值标准
        4.5.2 不可触碰和侵犯的最低接受程度
    4.6 精准思维
        4.6.1 具体解决规划中的问题,不能以原则回应具体
        4.6.2 从具体问题出发,推动解决系列矛盾
    4.7 创新思维
        4.7.1 肯定创新在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带领城市开创新局面
        4.7.2 鼓励创新氛围,规划过程中注重分配教育,科研,新型企业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5.1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雄安新区的战略成功
        5.1.1 国家大事,雄安新区规划地位空前
        5.1.2 科学部署,习近平规划建设理念完整呈现
        5.1.3 千年大计,习近平思想指导下的战略成功
        5.1.4 总结
    5.2 习近平思想指导下大国战“疫”的阶段成功
        5.2.1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方法论指导下疫灾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
        5.2.2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5.2.3 疫灾防治看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高瞻远瞩
        5.2.4 总结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6.4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习近平城市规划建设重要讲话
附录B 习近平视察城市建设伟人的足迹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系统研究
        1.5.2 历史研究
        1.5.3 实证研究
        1.5.4 文献研究
    1.6 论文研究思路
    1.7 文章逻辑结构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2.1 理论渊源
        2.1.1 系统科学
        2.1.2 地理科学
        2.1.3 历史科学
        2.1.4 全球化理论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2.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4.1.1 粮食安全
        4.1.2 农村牧区安全
        4.1.3 食品安全
        4.1.4 农业地理安全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4.2.1 食品安全
        4.2.2 粮食安全
        4.2.3 农村牧区安全
        4.2.4 农业地理安全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5.1.1 国际食品安全
        5.1.2 国际粮食安全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5.3.1 农业贸易
        5.3.2 国际农业投资
        5.3.3 体系建设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5.4.2 外部性问题
        5.4.3 冲突增强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6.2.1 食品安全
        6.2.2 粮食安全
        6.2.3 农村牧区安全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7.1 规划背景
    7.2 规划理念
    7.3 总体设计
    7.4 主要目标
        7.4.1 食品安全
        7.4.2 粮食安全
        7.4.3 农村牧区安全
        7.4.4 农业地理安全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8.5.1 理论创新
        8.5.2 主要贡献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8.7 今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文献回顾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问题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
        一、时代转换:冷战结束与信息全球化
        二、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空间的变化
        三、国际舆论战:当代国际政治博弈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权
        一、什么是国际话语权
        二、国际话语权的作用
        三、当代国际话语权格局
    第三节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机制
        一、国际话语权与硬实力
        二、国际话语权与软实力
        三、国际话语权与外交力
        四、国际话语权与传播力
第二章 国际话语权与国际传播
    第一节 国际传播与国际话语权
        一、国际传播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实现国际话语权的法则
    第二节 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传播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三、国际传播的商业化发展趋势
        四、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发展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一、当代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
        二、当代跨国传媒集团出现的原因
        三、当代国际传媒格局
第三章 中国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一节 冷战结束后国际舆论环境发展态势
        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中心-外围”的国际舆论态势
        三、美国的全球舆论战略
    第二节 中国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处境
        一、中国成为国际舆论热点
        二、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西方媒体的塑造
        三、中国国内舆论环境的嬗变
    第三节 西方主流媒体涉华舆情分析
        一、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题及态度分析
        二、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主角及态度分析
        三、西方主流媒体的中国形象特点
    第四节 国际舆论安全——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战略任务
        一、什么是国际舆论安全
        二、当代中国保障国际舆论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谋划国际舆论安全需要认识与处理的四大关系
        四、中国的国际舆论战略
第四章 国际传播中的中国媒体
    第一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简介
        一、印刷媒体
        二、国际广播媒体
        三、电视媒体
        四、通讯社
        五、互联网
    第二节 中国国际传播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媒体与政府的机制联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媒体外交实践
        三、当代中国媒体的对外功能及其表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三代中央领导人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一、邓小平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二、江泽民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三、胡锦涛新闻媒体与国际传播思想
第五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
    第一节 理论分析:什么是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的内涵
        二、影响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议程设置的传播效果
        四、议程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节 中国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说明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三、《中国日报》头版关于中国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中国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三节 国际新闻的议程设置
        一、选择对象、时段选择与考察问题
        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
        三、《中国日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分析
        四、两报国际新闻议程设置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和变化趋势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议程设置的一般规律
        二、影响中国媒体议程设置的因素
        三、中国媒体议程设置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
第六章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第一节 国际传播力的内涵及评估指标体系
        一、国际传播力的内涵
        二、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模型
        三、国际传播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评估
        一、从传播基础角度评估媒体的国际传播力
        二、从信息生产力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三、从传媒产业的角度评估国际传播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存在的问题
        三、制约中国媒体国际传播力发展的原因
第七章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第一节 什么是媒体国际影响力
        一、媒体国际影响力的内涵
        二、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模型
        三、媒体国际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第二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评估
        一、从受众接触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从国际公信力角度评估媒体国际影响力
        三、从媒体开放角度评估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第三节 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态势
        二、中国媒体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三、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存在问题
        四、制约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发展的原因
第八章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传媒集团
    第一节 中国媒体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第二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步骤
        一、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工作原则
        三、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步骤
    第三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布局
        一、中央级媒体通过国家的力量大力扩张,形成跨国超级媒体群
        二、非中央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重组形成庞大传媒集团群
    第四节 跨国传媒集团建设的战略手段
        一、传媒体制机制改革
        二、传媒转变增长方式
        三、传媒“引进来”
        四、传媒“走出去”——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第五节 完善政府保障服务职能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能力
        二、加强经济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四、实施人才工程
        五、提供技术支撑
        六、开展战略研究
第九章 跨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如何增强国际传播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第一节 形成新的国际传播理念和思想
        一、牢固树立以国际公信力取胜的国际传播理念
        二、“以我为主”的传播原则与受众“针对性”相结合
        三、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与中国视角的特殊性相结合
        四、传播的全球化趋势与本土化趋势相结合
        五、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相结合
    第二节 国际传播对象、路径的选择
        一、国际传播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二、“先国内、后周边、再国际”的国际传播路径
    第三节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
        一、新闻报道题材的创新
        二、新闻报道视角的创新
        三、新闻报道基调的创新
        四、新闻报道形态的创新
        五、新闻报道风格的创新
    第四节 改进国际传播方式
        一、首发报道、现场报道、独家报道
        二、运动式传播与常态式传播
        三、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
    第五节 整合各种国际传播渠道
        一、印刷媒体与电子媒体相配合
        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三、政府媒体与市场媒体相配合
        四、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相配合
    第六节 改革传播体制机制
        一、加强媒体传播自主权
        二、完善传媒报道机制
        三、危机时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5)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6)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城市空间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
        1.1.2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1.1.3 呼包鄂城镇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城市群基本概念的界定
        1.3.2 区域一体化概念的界定
        1.3.3 呼包鄂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地域范围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
        1.5.2 系统架构和比较分析
        1.5.3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5.4 理论解析和实证结合
    1.6 论文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思路
    1.7 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区域城市发展态势及启示
        2.1.1 新经济全球化思潮
        2.1.2 新城市区域化思潮
        2.1.3 新区域主义理念
        2.1.4 新城市主义理念
        2.1.5 第三条道路理念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梳理
        2.3.1 传统经典理论
        2.3.2 现代经典理论
    2.4 国内外实践经验比较借鉴
        2.4.1 国外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2 中国空间(区域一体化)规划实践
        2.4.3 发展启示
    2.5 小结
3 呼包鄂区域发展现状及比较分析
    3.1 发展历程回顾
        3.1.1 呼包鄂"金三角"的形成
        3.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提出
    3.2 区域现状解析
        3.2.1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3.2.2 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潜力巨大
        3.2.3 核心区域极化,圈层结构明显
        3.2.4 城镇群尚在雏形,哑铃型结构显着
        3.2.5 中心城市辐射强度迥异,两类中心并存
        3.2.6 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运量需求日益扩大
    3.3 呼包鄂与国内城市群的比较
    3.4 发展存在问题
        3.4.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3.4.2 土地利用粗放,地均产值低下
        3.4.3 核心区域内聚强于膨胀,辐射扩散不足
        3.4.4 城镇体系不健全,缺乏中等城市
        3.4.5 中心城市压力较大,中心功能疏解低效
        3.4.6 交通设施滞后,限制区域连通
    3.5 小结
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合意性评价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相关指标体系评述
        4.1.3 一体化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及步骤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步骤
    4.3 子系统合意性评价
        4.3.1 权重计算及评语集构建
        4.3.2 支持系统评价
        4.3.3 动力系统评价
        4.3.4 实力水平评价
        4.3.5 发展绩效评价
        4.3.6 生态安全评价
    4.4 综合性评价
    4.5 不合意的根源
        4.5.1 生态本底——水资源短缺制约
        4.5.2 能源格局——资源型发展模式
        4.5.3 空间失衡——城镇均衡点缺失
        4.5.4 通道瓶颈——区域联通滞后
        4.5.5 文化基因——传统游牧文化影响
    4.6 小结
5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及目标
    5.1 区域SWOT组合分析
        5.1.1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
        5.1.2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劣势
        5.1.3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
        5.1.4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挑战
    5.2 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
        5.2.1 京包兰发展带上的重要节点
        5.2.2 国家能源战略重要保障基地
        5.2.3 国家原材料及重化工产业基地
        5.2.4 节约利用能源和生态示范基地
    5.3 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5.3.1 城镇化(郊区化)——社会因素推动
        5.3.2 交通条件进步一一技术因素影响
        5.3.3 工业化的加速——能源需求拉动
        5.3.4 空间规划引导——国家政策推动
    5.4 发展的适宜模式构建
        5.4.1 模式选择
        5.4.2 模式设计
    5.5 发展思路及战略重点
        5.5.1 发展构思
        5.5.2 战略重点
    5.6 总体定位与发展目标
        5.6.1 总体定位
        5.6.2 发展目标
    5.7 小结
6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策略
    6.1 发展阶段认知
        6.1.1 发展历程简述
        6.1.2 发展阶段判读
    6.2 发展前期分析
        6.2.1 发展模式分析
        6.2.2 发展动力分析
        6.2.3 发展路径分析
    6.3 产业现实基础
        6.3.1 现状分析
        6.3.2 发展优势
        6.3.3 存在问题
        6.3.4 面临机遇
    6.4 产业战略导向
        6.4.1 战略思路
        6.4.2 定位目标
    6.5 产业发展策略
        6.5.1 产业组织框架
        6.5.2 产业布局指引
        6.5.3 产业发展重点
        6.5.4 产业推进时序
    6.6 小结
7 呼包鄂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规划策略
    7.1 核心区域的空间构成
        7.1.1 核心区域的空间范围
        7.1.2 核心区域的发展现状
    7.2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分析
        7.2.1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演变过程分析
        7.2.2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机制分析
        7.2.3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7.2.4 区域一体化的空间发展障碍分析
    7.3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战略导向
        7.3.1 发展思路
        7.3.2 战略目标
        7.3.3 发展导向
    7.4 核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组织
        7.4.1 城镇职能分工
        7.4.2 城镇空间结构
        7.4.3 产业空间结构
        7.4.4 城市发展引导
    7.5 小结
8 呼包鄂区域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8.1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8.1.1 空间一体化的演变机制
        8.1.2 中心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8.1.3 中心城市用地布局评价
        8.1.4 城市空间结构问题诊断
    8.2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与思路
        8.2.1 城市品牌产品思路
        8.2.2 空间动力组织模式
        8.2.3 城市功能发展定位
        8.2.4 空间发展目标导向
    8.3 中心城市空间一体化的优化方案与对策
        8.3.1 城市功能结构优化
        8.3.2 产业聚集效益优化
        8.3.3 区域协调发展优化
    8.4 小结
9 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措施及政策建议
    9.1 生态区划及空间管制
        9.1.1 生态功能区划
        9.1.2 区域空间管制
    9.2 产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9.2.1 产业政策指引
        9.2.2 产业推进措施
    9.3 空间融合及引导策略
        9.3.1 发展政策引导
        9.3.2 空间融合措施
    9.4 交通一体化策略
        9.4.1 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9.4.2 提升铁路枢纽地位
        9.4.3 大力发展航空运输
        9.4.4 有序推进城际交通
        9.4.5 加快交通枢纽建设
    9.5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展望
    10.2 研究结论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研究成果汇总

(7)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2.1 企业战略概念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有关理论
    2.3 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三个关键要素
    2.4 常用战略分析工具
第3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铁路行业特征分析
        3.2.2 铁路行业竞争力分析
第4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规模及发展潜力
    4.2 经营管理能力
    4.3 市场开拓能力
    4.4 技术创新能力
第5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战略制定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发展战略的理念及定位
    5.3 战略目标
        5.3.1 总体目标
        5.3.2 阶段目标
    5.4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5.4.1 竞争经营战略
        5.4.2 职能战略
第6章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战略保障措施
    6.1 竞争经营战略保障措施
        6.1.1 改革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1.2 现代化经营战略的保障措施
        6.1.3 信息化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2 职能战略保障措施
        6.2.1 运能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2.2 人才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云南铁路货运营销战略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2.1.2 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
        2.1.3 SWOT分析法
    2.2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2.2.1 市场营销理论概述
        2.2.2 铁路企业市场营销
        2.2.3 市场营销功能和铁路货运营销的基本作用
3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经营现状分析
    3.1 我国铁路货运市场概况
        3.1.1 铁路货运能力指标情况
        3.1.2 铁路货运市场份额情况
    3.2 铁路货运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3.2.1 经济发展因素
        3.2.2 运输能力因素
        3.2.3 运输组织因素
        3.2.4 科技进步因素
        3.2.5 市场竞争因素
    3.3 铁路货运市场发展分析
        3.3.1 发展机遇好
        3.3.2 比较优势好
        3.3.3 政策环境好
        3.3.4 发展成效好
4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战略分析
    4.1 云南铁路货运经营基本状况
        4.1.1 货运能力情况
        4.1.2 货运发展现状
        4.1.3 货运结构和运量预测
    4.2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优势分析(S)
        4.2.1 行业和管理优势
        4.2.2 信息化优势
        4.2.3 人力资本优势
        4.2.4 成本份额优势
    4.3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劣势分析(W)
        4.3.1 运输能力相对较低
        4.3.2 技术装备相对落后
        4.3.3 铁路货运经营和营销工作有较大差距
    4.4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机会分析(O)
        4.4.1 比较优势机会
        4.4.2 路网发展机会
        4.4.3 经济发展机会
        4.4.4 物流发展机会
    4.5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威胁分析(T)
        4.5.1 公路、民航竞争强有力的挑战态势
        4.5.2 铁路运输能力严重不适应的实际情况
        4.5.3 周期性波动变化较大的市场需求
    4.6 影响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关键因素综合分析
        4.6.1 铁路运力严重不足的特殊性
        4.6.2 云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4.6.3 铁路货运管理和营销体制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5 云南铁路货运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5.1 积极实施资产扩张战略
        5.1.1 加快推动泛亚铁路建设
        5.1.2 全面推进山区铁路提速扩能
        5.1.3 加强昆明周边铁路快速通道建设
    5.2 全力缓解当前运力矛盾
        5.2.1 争取有利运输外部环境
        5.2.2 加强到达重车营销工作
        5.2.3 全力挖掘运输组织潜力
    5.3 推进实施客货并举和增长型战略
        5.3.1 实施增长型战略
        5.3.2 坚持客货并举战略
        5.3.3 推行大客户和“两整合一建设”策略
    5.4 注重营销均衡和运输协调
        5.4.1 建立路地企铁路运输协调机制
        5.4.2 坚持“五保四压”政策
        5.4.3 增强市场快速反应和跟踪应变能力
    5.5 建立完善符合市场需求的货运经营和营销机制
        5.5.1 加快改革货运价格管理体系
        5.5.2 努力提升运到期限保证水平
        5.5.3 全面提高货运服务质量
        5.5.4 不断深化货运营销组织工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安全文化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1.2.2 安全文化可以发挥强大的功能
        1.2.3 安全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性
    1.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综述
    2.1 安全文化简述
        2.1.1 安全文化的起源
        2.1.2 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
        2.1.3 安全文化的概念
        2.1.4 安全文化的功能
    2.2 安全文化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2.2.1 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与宣传思想工作的相互关系
        2.2.2 重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3 铁路安全文化的概念
    2.4 铁路安全文化的构成
        2.4.1 安全理念文化
        2.4.2 安全制度文化
        2.4.3 安全行为文化
        2.4.4 安全物质文化
    2.5 铁路安全文化的特征
        2.5.1 核心是先进安全文化
        2.5.2 理念是“以人为本”
        2.5.3 精神是“拼搏奉献、尽职尽责”
        2.5.4 形象是“安全可靠”
第三章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铁路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1.1 铁路行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
        3.1.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铁路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3.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3.2.1 重视安全文化建设
        3.2.2 文化建设水平不一
        3.2.3 己有明确的安全文化建设的规划或推进计划
    3.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3.3.2 安全文化整体建设不成体系
        3.3.3 把安全文化建设与中心工作对立起来
        3.3.4 未能正确处理安全文化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3.3.5 员工违章违纪现象屡禁不止,安全素质较低
    3.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4.1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
        3.4.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4.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3.4.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3.4.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4.6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3.5.1 切实加强领导
        3.5.2 建立长效机制
        3.5.3 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3.5.4 加强安全文化的队伍建设
        3.5.5 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3.5.6 树立和推广先进基层单位与典型人物
        3.5.7 铁道部、路局、站段建立三级责任体系
第四章 铁路安全文化考评
    4.1 安全文化的评价
        4.1.1 安全文化评价的类别
        4.1.2 安全文化评价的作用
        4.1.3 安全文化评价的重要意义
    4.2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评目的
        4.2.1 初步形成比较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4.2.2 初步建立起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4.2.3 提升安全绩效,保障铁路运输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3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评原则
        4.3.1 科学性原则
        4.3.2 系统性原则
        4.3.3 可操作性原则
        4.3.4 阶段性原则
    4.4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内容
        4.4.1 理念文化建设考核
        4.4.2 制度文化建设考核
        4.4.3 设备文化建设考核
        4.4.4 素质文化建设考核
        4.4.5 环境文化建设考核
    4.5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方法
    4.6 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考核奖惩
第五章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的构建
    5.1 天津供电段概况
    5.2 天津供电段安全特点
        5.2.1 安全生产面临新任务
        5.2.2 安全生产面临新要求
        5.2.3 安全生产面临新挑战
    5.3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现状
        5.3.1 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5.3.2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已有作法
        5.3.3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4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5.4.1 天津供电段安全文化建设考核内容
        5.4.2 构筑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格局
        5.4.3 筑牢安全文化建设坚实基础
        5.4.4 提供安全文化建设基本保证
        5.4.5 创造安全文化建设良好条件
    5.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强化安全基础 迎战提速考验 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习近平总书记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论述研究[D]. 张梦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D]. 吴立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1(09)
  • [5]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6]呼包鄂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及空间规划策略研究[D]. 徐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潘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
  • [8]铁路:挺起内蒙古又好又快发展的“铁脊梁”[N]. 王连英,张晓雯,任卫云. 内蒙古日报(汉), 2009
  • [9]云南铁路货运营销战略实证研究[D]. 李海.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7)
  • [10]铁路站段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韩连友.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夯实安全基础,面对提速考验,全力确保铁路跨越式发展稳步推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