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郝厚先[1](2022)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资料法、实践研究法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了运动项目、体育理论课、民族传统体育、互联网+体育、体育活动、跨学科融合六个维度的育人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李铭函,苗苗,姚蕾[2](2022)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使命,是推进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回溯发展历程,分析演进特征,审思不足,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研究认为:立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视角,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经历了恢复与重建、调控与完善、拓展与深化三个变迁阶段。其演进脉络呈现出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明晰,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的特征与不足。以体育学科课程图谱工具为研究方向,未来应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材编排模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张长思,杨建营,张长念[3](2022)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文中指出为了丰富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通过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探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研究表明:1)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集中体现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身心健康,培育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等方面。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分为武艺、游艺、养生三大类教育传承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类别运动项目技能形成规律以及体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可设计出1~9年级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建议构建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丰富课外锻炼和竞赛活动,构建传统体育"学、练、赛"体系;颁布相关政策法规,为落实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保驾护航;突出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内容体系;组织专门培训,支持外聘专业人士和传承人授课;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任大路[4](2021)在《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工匠精神通常是指工匠卓越的专业技能,以及追求终极目标的态度和信念,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必要条件。其包括:尊重教师、重视教学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能力;精益求精的创新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行为与精湛技艺的专业品质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是教师队伍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待学科,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所具备的专业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学术能力、体育能力、道德素质、身心行为等方面。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以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工匠精神与学生能力的本质内涵以及如何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对高校体育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为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注入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回顾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深入分析“中国工匠精神”的基本内容,整合了体育领域后备师资队伍的培养方法;寻找工匠的精神和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建设的融合点;梳理了工匠精神与体育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从而为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和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选取了匠品、匠识、匠艺、匠知、匠道、匠心、匠德、匠行8个核心要素。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主要在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四个具体方面实施。(2)对山东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结果。体育学生能力的内容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训练、锻炼、竞赛、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是课程教学、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和道德心理价值观的综合表现。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各项元素的具备程度进行调查,整体比例为:欠缺1/5,一般3/5,良好1/5。(3)此次研究在对于调查指标具体元素的选取上包括:学科能力,体育素养,教育能力,身心品行4个一级指标;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等16个二级指标;学科教育认知等64个三级指标;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确定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各指标重要程度系数Fi>4.0,并对其融合可行性进行分析。(4)学生能力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课堂教学、课程设置、教育体系、培养目标等;并依据此内容制作调查问卷发放于体育学生、体育教师等调查具备情况及重要程度。(5)在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层面,追寻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发展;社会层面,从学生个体入手,探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具体理论实践方法。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工匠精神融入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与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内在联系。在学科能力、体育素质、教育能力和身心行为四个具体方面,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2)在学生能力各项指标元素调查中学生整体具备程度总体表现进行良好,培养学生能力都在一般水平之上。(3)在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重要系数Fi>4.0,即在选取的64个指标元素中重要性程度较高,对于将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意义较大。(4)工匠精神对于融入当代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中的具体困境主要包括:一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意识相对薄弱;二是迫切需要完善体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整合路径;三是缺乏明确的精神文化标准。(5)对于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主要包括了8个主要元素以及三个方面的需要;并且要遵循工匠精神融入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分析工匠精神在体育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具体措施。(6)具体实践过程为:规范科学、尚学求新的匠品;博学强闻、追求卓越的匠识;体育素养:臻艺求学、野蛮体魄的匠艺;求知问真、文明精神的匠知;教育能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匠心;有教无类、尚体重学的匠道;身心品行:明德爱国、忠守敬业的匠德;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的匠行。

石旭[5](2021)在《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五年级小学生动商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居民身体素质表现较不理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迫在眉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应从青少年抓起,提升学校体育教学水平质量,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借鉴美国经典体育教学方案SPARK教学理念。根据我国体育课基本情况和实际教学环境,设计出以SPARK理念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课,用以分析SPARK理念体育教学与常规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动商水平的影响,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方法,逐步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为期十五周的SPARK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和常规体育教学,对被试五年级小学生动商相关(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运动心理)指标及动商值。分析两种体育教学对动商的影响,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身体机能: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经过对应的体育教学之后BMI指数均有所下降,平均值分别下降了0.48和0.05实验组下降的更为明显。肺活量均有所上升,且实验后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肺活量提高更为明显。2.运动素质:除坐位体前屈均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SPARK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综合素质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在一分钟跳绳测试项目中,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SPARK理念下课程教学,对学生灵敏素质提升显着。此外,在50米跑、一分钟仰卧起坐、50*8折返跑测试项目中,实验班和对照班(P<0.05)均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提高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方面好于常规教学。而坐位体前屈测试(P>0.05),说明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柔韧素质提高并不显着。3.运动心理:实验前实验组问卷的平均得分为70.72,标准差为13.29,对照组问卷平均得分为70.82,标准差为14.67。实验后实验组问卷的平均得分为79.72,标准差为13.28,对照组问卷的平均得分为70.70,标准差为15.70。从平均总得分来看,实验组比对照组均有所提升,其主要表现在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方面(P<0.05),说明实验后运动动机、运动兴趣均成显着性差异。4.动商值变化统计结果:教学实验后学生动商均有相应提高,达人水平增加了2人,增长率为0.5%,良好水平增加了6人增长率为2.9%,正常水平增加了7人增长率为4%,而中下水平和较低水平分别下降了10人和3人分别减少了4.9%和1.5%。在实验组实验前动商平均水平略低于对照组的情况下,经过十五周的SPARK理念体育教学实验后超越了对照组,且实验后动商差异性检验(P<0.05),说明SPARK理念体育教学比常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动商发展,综上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SPARK理念体育教学与常规体育教学均有促进动商发展,但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动商水平影响优于常规体育教学。2.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动商的心理素质方面的促进作用优于常规体育教学,其主要表现在运动兴趣和运动动机上。3.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动商的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方面均有显着的提升效果,主要表现在肺活量、灵敏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

李健达[6](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给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严重不足。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场域,在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现实是,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鉴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涌入社会就业岗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很有可能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前最后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值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其运动项目简单易学,不易受伤的特点,教师资源容易转化,对教学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适应性也比较好等特点,气排球运动非常适合作为校本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本研究课题旨在根据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条件,教学特点的气排球运动教学课程。从理论意义来说,本课题通过构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理论体系,可以充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来说,本课题结合学校的优势及学生的特点,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生多元化、职业化发展的课程需求,提高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职教部门和体育教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课题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项目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梳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身体练习为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运动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研究发现(1)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内容;(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是可行的,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3)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阶段一:“玩”气排球——游戏激发兴趣;“学”气排球——运动技能习得是主要目的;“赛”气排球——实际比赛巩固运动技能;(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应注意练赛结合,充分利用气排球简单易学,容易组织比赛的特点,以赛促学,学赛结合;(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每周体育的课时较少,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促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研究建议(1)学校和政府部门应该大力给予支持,为气排球引进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积极推广气排球,使气排球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写教案,灵活调整教学组织;(4)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逐渐从硬式排球教学逐渐向气排球教学转型;(5)建议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编写校本课程;(6)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体育的习惯。

陈颖[7](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在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这是第一次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范小学体育课程。此后,教育部又陆续在1932年、1936年、1942年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各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开设丰富多样、“土洋并行”的体育运动项目,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蓝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从中获得珍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今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兴起与发展(1927年—1935年)展开研究。清末民初体操科发展的奠基,政治环境又相对稳定,“新生活”运动的推进,自然主义体育思潮的熏染等因素为这一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具体表现在课时比重居于前列,课程目标详细具体,课程内容种类丰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体育教材数量繁多,成绩考查标准明确。最后以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上海市立求知小学为案例,考察实施情况。其次针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繁荣与调整(1936年—1949年)展开研究。“战时体育体制”的确立,民族主义体育思潮的冲击下,教育部对小学体育课程作出了调整,其具体表现在课时数依学生年龄进行调整,课程目标增加国防技能,课程内容增设军事训练,体育教材增添战时内容。最后以上海市立西成小学,开封市第一小学为案例,考察实施情况。再次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对比以呈现发展的特点:指导思想由自然体育思想向民族体育思想转变,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个人向社会转变,课程内容由竞技性运动向军事训练转变,课程评价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最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参照西方,缺失民族特色;盛行锦标制和选手制体育;偏重军事训练,忽略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实施力度不够。当代体育课程应汲取教训,探索体育课程模式;重构体育教学观念;创新育体育课程内容;保障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项泽涛[8](2020)在《“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钢都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一校一品”是指在传承学校办学历史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在特色化多样化办学的格局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与品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逐步形成校园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随着“一校一品”体育特色的深入推进,体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各地中小学都逐渐因地制宜将“一校一品”融入学校体育发展格局。本文以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都小学(以下简称武汉市钢都小学)为调查对象,探讨“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建设方式,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背景及历程进行梳理,对该校“一校一品”篮球特色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围绕组织领导、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训练与竞赛四个层面。该校“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发展问题主要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包括教师流动性、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等,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对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对篮球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是否为学生规划升学模式等。对于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基本标准》,以及广州市篮球特色学校的发展经验,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经验,提出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建议:平衡篮球师资结构与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梯级建设;定期养护篮球场地和设施,既维持学生对基础条件的满意程度,也保障师生安全;创新学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校篮球教练员基本业务能力,促进篮球队竞技水平得以提高;重视并保持家校沟通交流,助力篮球特长学生未来发展;以人为本,多渠道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白杨[9](2020)在《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不仅是我国高中体育教育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最新成果,也是普通高中学校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2017年新课标是在总结原课标使用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的,体育课程目标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明确,但使用后课程目标的达成效果还不是很清楚。因此,依据《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内容,从目标的达成效果角度,对郑州市金水区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这三个分目标进行具体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在新课标执行后,达成目标的实际应用效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的分目标具体内涵,进行充分研究。在导师和专家的指导、论证后,确定了较为完整、科学,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制成调查问卷,对郑州市金水区普通高中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获得这些学生学习完每学期《体育与健康》课后,达成课程目标效果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是:(1)细化《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的具体内涵,可以具体评判学生体育核心素质。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目标出发,针对高二、高三年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细分为多层级目标指标与具体评价内容。不仅可以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还可以指导学生认真学习,促进体育核心素质的提高。(2)总结郑州市金水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课程目标的达成效果,部分指标还有待改善,但高三明显好于高二,新课改取得较好效果。具体表现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效果较好,贯彻《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更加具体地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目标效果。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目标中,调查高中的体育课程目标整体达成效果较好,高三明显好于高二。选学运动项目的不同会造成体育课程目标达成效果具有差异性,球类项目明显好于其他项目。学生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体育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男生好于女生。运动能力目标中,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掌握选学运动项目发展历史、制定锻炼计划和发展体能目标达成效果较好。但是学生在高二和高三阶段的运动欣赏能力和运用技能这两目标的达成效果有待增强。健康行为目标中,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适应能力这些目标的达成效果很好,体质测试成绩都有提高。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效果不好,高三每周课外锻炼次数这一目标较高二阶段有所退步。体育品德目标中,学生在高二和高三阶段的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感两目标的达成效果很好。学生在高三阶段的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与高二阶段比较具有显着差异。但是积极进取目标的达成效果不是很好,仍有待增强。

谭旭[10](2019)在《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民俗体育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基本要求下,合理开发并实施的地方性体育课程活动,学校只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具有高度适应性的地方民俗体育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近些年随着我国对民俗体育的重视,地方小学纷纷开展适合本地区的民俗体育课程,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民俗体育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资金扶持、民俗体育场地及器材不健全、学校缺乏对民俗体育课程的重视、民俗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及民俗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等。基于此,本文从加大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对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完善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完善民俗体育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对策。本文以郴州市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郴州市9所小学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系统全面的研究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的开发。通过系列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郴州市民俗体育发展势头强劲。郴州市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斗鸡、舞龙、舞狮、踢毽子、放风筝、跳方格、扔沙包、滚铁环等。民众的自觉性比较好,民俗运动项目深受郴州市民众喜爱,参与主体广泛,成为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在整个郴州市小学发展势头强劲,为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郴州市民俗教育基础雄厚。郴州市现有民族42个的,民俗底蕴雄厚,总体上来看,郴州市的民俗体育项目保存较为完好,比如舞龙、舞狮等,每当大型节假日来临,郴州市市民都会自发地组织各类民俗体育活动。(3)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包括人力、场地器材、课程资源、体育教材等因素。(4)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对策应从政策扶持、师资力量、教材编写、场地器材、课程体系和民俗体育项目资源方面入手。(5)郴州市小学场地器材和民俗体育教材严重缺乏,教师对此开发意识薄弱。(6)课程形式较为单一。郴州市小学在民俗体育引入体育课程中,缺乏针对性,没有突出郴州市的地域特色。(7)郴州市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民俗体育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民俗体育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开展。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角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的探索
    1.从体育运动项目中挖掘育人路径。
    2.从体育理论课中挖掘育人路径。
    3.从民族传统体育中挖掘育人路径。
    4.从“互联网+体育”中挖掘育人路径。
    5.从体育活动中挖掘育人路径。
    6.从跨学科融合中挖掘育人路径。

(2)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演变历程
    1.1 文化归位(1949—1978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恢复与重建
    1.2 规范确立(1979—2000年):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调控与完善
    1.3 价值延展(2001年至今):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拓展与深化
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演进特征与不足
    2.1 价值定位从模糊到清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目标仍待全面渗透
    2.2 文化逻辑从内隐到外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尚待充分彰显
    2.3 载体形式从单一到多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亟待有序衔接
3 新时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新方向
4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路径前瞻
    4.1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价值定位
    4.2 完善课程理论建设,重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内容体系
    4.3 创新教材编排形式,优化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内容呈现方式
    4.4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案例素材
5 结束语

(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定位
    1.1 共性目标
        1.1.1 使中国青少年增强运动能力和增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知识
        1.1.2 促进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
    1.2 个性目标
        1.2.1 培育中国青少年的民族精神
        1.2.2 增强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内容体系
    2.1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内容选择与分类
        2.1.1 武艺类传统体育项目
        2.1.2 游艺类传统体育项目
        2.1.3 养生类传统体育项目
    2.2 不同学段体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教学内容
        2.2.1 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设计思路
        2.2.2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课程内容创新———以太极推手为例
3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实现方略
    3.1 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发挥其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3.2 在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构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练、赛”体系
    3.3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在课程标准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体育中考范围
    3.4 针对体育教师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培训,支持外聘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及相关人才参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3.5 培养专门人才,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4 结束语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认知
        2.1.1 “工匠”的定义
        2.1.2 工匠精神的概念内涵研究
        2.1.3 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2.1.4 高校工匠精神融入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
    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研究综述
        2.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概念研究
        2.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评价研究
        2.2.3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
    2.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研究综述
        2.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概念内涵研究
        2.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研究
        2.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工匠精神与能力培养调查分析
        4.1.1 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分析
        4.1.2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
        4.1.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元素重要程度调查分析
        4.1.4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形成机制分析
        4.1.5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融合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4.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分析
        4.2.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4.2.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价值意蕴
        4.2.3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
    4.3 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实践分析
        4.3.1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4.3.2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原则
        4.3.3 工匠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在联系
        4.3.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4.4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实践融合策略
        4.4.1 传于“文”——文化传承
        4.4.2 立于“气”——社会价值风气引领
        4.4.3 形于“学”——学校教育实践
        4.4.4 精于“教”——教学过程渗透
        4.4.5 成于“人”——学生自我学习结果化
    4.5 工匠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4.5.1 政策保障,传承有据
        4.5.2 制度建设,推行有力
        4.5.3 价值导向,榜样引领
        4.5.4 完善机制,评价科学
        4.5.5 教育投入,言传身教
        4.5.6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五年级小学生动商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健康中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SPARK理念体育教学与学校体育改革相契合
        1.1.3 动商理论提出能更好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PARK课程
        2.1.2 SPARK课程的特点
        2.1.3 SPARK课程教学理念
        2.1.4 动商的概念
    2.2 动商理论研究现状
        2.2.1 影响动商发展的因素
        2.2.2 发展动商的作用
        2.2.3 动商的理论基础
        2.2.4 动商测评体系
    2.3 SPARK理念体育课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SPARK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2.3.2 SPARK理念体育课程与我国常规课程对比研究
    2.4 SPARK理念体育课程与影响动商变化因素的相关研究
        2.4.1 SPARK理念体育课程对学生运动素质和身体机能研究
        2.4.2 SPARK理念体育课程对学生运动兴趣的研究
        2.4.3 SPARK体育课程对学生运动技巧的研究
    2.5 以往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访谈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教学实验法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运动素质、运动心理测试项目对比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机能测试项目对比结果与分析
        4.1.2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素质测试项目对比结果与分析
        4.1.3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心理统计结果与分析
    4.2 实验前后动商对比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后动商水平总体分布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动商差异性分析
5.讨论
    5.1 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动商的构成要素影响
        5.1.1 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运动素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5.1.2 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身体机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5.1.3 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运动心理相关指标的影响
    5.2 SPARK理念体育教学模式对动商的影响
        5.2.1 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动商发展
        5.2.2 高效的课堂组织教学有利于动商发展
        5.2.3 课堂中运动强度的把控有利于动商发展
    5.3 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动商影响综合分析
    5.4 研究局限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五年级测试项目及评分标准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学校体育政策导向和现实发展需求
        1.1.2 气排球项目校本课程开发适合中等职业学校
        1.1.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资源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校本课程
        1.3.2 关于课程开发
        1.3.3 关于气排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观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建设要件及状况分析
        3.1.1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要件分析
        3.1.2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状况分析
    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2.1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2.2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3.2.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的发展
        3.2.4 气排球项目对器材和场地的适应性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条件
    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3.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3.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
        3.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3.3.5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评价的构建
    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建议
        3.4.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建议
        3.4.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建议
        3.4.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议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效度检验一专家问卷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开发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一)
    附录 C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教学实验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二)
    附录 D 气排球体育教学效果评价表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F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受到国家的极大重视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值得研究和借鉴
        3.我国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有待完善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
        2.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课程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的研究
        2.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兴起与发展(1927-1935)
    (一)发展背景
        1.清末民初体操科发展的奠基
        2.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3.“新生活运动”的推进
        4.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熏染
    (二)小学体育课程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1.课时比重居于前列
        2.课程目标详细具体
        3.课程内容种类丰富
        4.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5.体育教材数量繁多
        6.成绩考查标准明确
    (三)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案例考察
        1.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
        2.上海市立求知小学
二、小学体育课程的繁荣与调整(1936-1949)
    (一)发展背景
        1.“战时体育体制”的确立
        2.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冲击
    (二)小学体育课程繁荣与调整的表现
        1.课时数依学生年龄调整
        2.课程目标增加国防技能
        3.课程内容增设军事训练
        4.体育教材增添战时内容
    (三)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案例考察
        1.上海市立西成小学
        2.开封市立第一小学
        3.乡村小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由自然体育思想向民族体育思想转变
    (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个人向社会转变
    (三)课程内容由竞技性运动向军事训练转变
    (四)课程评价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问题及启示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参照西方,缺失民族特色
        2.盛行锦标制和选手制体育
        3.偏重军事训练,忽略育人功能
        4.课程标准实施力度不够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当代启示
        1.探索体育课程模式,形成中国特色课程体系
        2.重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
        3.创新体育课程内容,落实体育的育人功能
        4.保障体育课程实施效果,发挥体育实际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钢都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终身体育”进程下“1+X”方案的提出
        1.1.2 专项体育课对“一校一品”校园体育发展的契合
        1.1.3 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一校一品”校园篮球的示范推进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及政策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政策基础
    1.5 论文分析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路径研究
        2.1.1 国外校园篮球推进路径研究
        2.1.2 国内校园篮球推进路径
    2.2 关于“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学校研究
    2.3 关于“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的发展与促进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溯源
        3.1.1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背景
        3.1.2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历程
    3.2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现状
        3.2.1 组织领导
        3.2.2 条件保障
        3.2.3 教育教学
        3.2.4 训练与竞赛
    3.3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的问题剖析
        3.3.1 体育教师流动性较大,师资稳定性有待提升
        3.3.2 篮球设施更新较慢,场地器材管理有待加强
        3.3.3 篮球课堂教学较为传统,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3.3.4 篮球队整体竞技水平优势不突出,训练模式有待改进
        3.3.5 球队学生升学模式较为单一,运动队可持续发展受阻
        3.3.6 学生篮球意识薄弱,体育核心素养有待提高
    3.4 国内外校园篮球发展经验和启示
        3.4.1 广州篮球特色学校发展经验
        3.4.2 美国校园篮球发展经验
        3.4.3 国内外校园篮球发展经验和启示
    3.5 武汉市钢都小学“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发展建议
        3.5.1 注重篮球师资结构与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梯级建设
        3.5.2 筹措资金定期养护场地与相关设施,规划管理篮球器材
        3.5.3 创新学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3.5.4 提高教练员基本业务能力,促进校篮球队整体竞技水平提升
        3.5.5 重视家校充分沟通交流,助力学生最佳未来发展的追寻
        3.5.6 以人为本,多渠道推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实施效果需研究..
        1.1.2 特定区域普通高中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目标达成效果需检验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课程目标
        2.1.2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
    2.2 国内体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
        2.2.1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目标中运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2.2.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目标中健康行为的相关研究
        2.2.3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目标中体育品德的相关研究
        2.2.4 国内体育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体育课程目标研究现状
        2.3.1 国外体育课程目标
        2.3.2 国外体育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的相关研究
    2.4 述评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分析
        4.1.1 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能力目标
        4.1.1.1 不同年级阶段运动认知能力目标分析
        4.1.1.2 不同年级阶段运用技能目标分析
        4.1.1.3 不同年级阶段发展体能目标分析
        4.1.1.4 对不同学校、选学项目和性别的运动能力目标分析
        4.1.1.5 小结
        4.1.2 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行为目标
        4.1.2.1 不同年级阶段锻炼习惯目标分析
        4.1.2.2 不同年级阶段情绪调控目标分析
        4.1.2.3 不同年级阶段适应能力目标分析
        4.1.2.4 对不同学校、选学项目和性别的健康行为目标分析
        4.1.2.5 小结
        4.1.3 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品德目标
        4.1.3.1 不同年级阶段积极进取目标分析
        4.1.3.2 不同年级阶段遵守规则目标分析
        4.1.3.3 不同年级阶段社会责任感目标分析
        4.1.3.4 对不同学校、选学项目和性别的体育品德目标分析
        4.1.3.5 小结
    4.2 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4.2.1 运动能力目标存在的问题
        4.2.2 健康行为目标存在的问题
        4.2.3 体育品德目标存在的问题
    4.3 郑州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优化对策
        4.3.1 增强运动能力目标达成效果的对策
        4.3.2 增强健康行为目标达成效果的对策
        4.3.3 增强体育品德目标达成效果的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4.3 已有研究不足
    1.5 研究对象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访谈法
        1.6.4 数理统计法
        1.6.5 逻辑分析法
第2章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的开发现状
    2.1 郴州市民俗体育开展的总体情况
    2.2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项目发展现状
    2.3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资源现状
        2.3.1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了解民俗体育情况
        2.3.2 郴州市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民俗体育技能的情况
    2.4 郴州市小学生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现状
    2.5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现状
    2.6 郴州市小学校外人力资源的开发
    2.7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
    2.8 郴州市小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3章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
        3.1.1 缺乏政策的引导
        3.1.2 缺乏资金的扶持
        3.1.3 缺乏专业的教材
        3.1.4 师资力量薄弱
        3.1.5 场地设施不齐全
        3.1.6 课程设置不合理
    3.2 原因分析
第4章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对策
    4.1 加大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
    4.2 注重对相关专业教材的编写
    4.3 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4.4 完善场地器材
    4.5 进一步完善民俗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4.6 加强对民俗体育项目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
    4.7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4 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5 村(居)委会干部访谈提纲
    附录6 与本文有关的图片
致谢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角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路径探究[J]. 郝厚先. 新教育, 2022(04)
  • [2]体育与健康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回顾、特征与前瞻[J]. 李铭函,苗苗,姚蕾.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3]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的目标、内容与方略[J]. 张长思,杨建营,张长念.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01)
  • [4]工匠精神融入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研究[D]. 任大路.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Spark理念体育教学对五年级小学生动商影响研究[D]. 石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李健达. 河南大学, 2020(02)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D]. 陈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一校一品”篮球特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武汉市钢都小学为例[D]. 项泽涛.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9]郑州市金水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达成效果研究[D]. 白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郴州市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民俗体育项目开发研究[D]. 谭旭. 湖南理工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