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山禅宗中国诗歌研究

日本五山禅宗中国诗歌研究

一、日本五山禅僧汉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车才良[1](2021)在《论绝海中津的怀古诗》文中指出结合绝海中津的生平经历,对其所作的怀古诗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归纳出绝海怀古诗主要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兴亡之感慨、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以及蕴含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等内容和情感。进而探讨了绝海怀古诗与日本其他五山禅僧的怀古诗、中国历代怀古诗的异同,并分析了绝海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刘娜[2](2021)在《日本中世汉诗啓蒙教材考论》文中认为日本中世,由於受汉文化影响加深,啓蒙教育格外重视汉诗。汉诗啓蒙教材的编写也经历了从直接引进中国诗歌选本、诗评,到选编中国诗集,再到参照中国蒙学教材韵文形式自编,既展示了日本汉诗啓蒙教材産生和发展的过程,也体现出汉诗在日本中世的接受和流播状况。

杨琼[3](2021)在《五山文学中的浙东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在日本的传播》文中研究指明日本五山文学中存在数量可观的与"剡溪""沃州""鉴湖"等浙东景观相关的诗作。笔者在考察五山文学相关汉诗的基础上,将其与平安朝汉诗进行对比,指出相对于平安朝缙绅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单纯描写,五山诗僧更着意于吟咏浙东的人文景观。在五山文学中,浙东景观通过与名僧高士相关的典故故事,逐渐由地理名称转变为文化意象。这种转变推动了浙东景观在日本文学中的广泛接受。同时,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亦促进了浙东景观在日本的传播。山水与人文、绘画与诗歌的结合是浙东景观远播日本并且形成强大影响力的原因与动力之一。

郝全玲[4](2021)在《横川景三咏梅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横川景三(1429-1493年)是室町幕府时代的汉诗人,也是“五山文学”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主要的代表作有《小补集》《补庵集》《东游集》《京华集》《薝卜集》《横川日件录》等。横川景三一生钟情于梅花,创作了298首咏梅诗,在众多喜欢吟咏梅花的五山禅僧中首屈一指。本篇论文从横川景三咏梅诗这一角度切入,以此来梳理日本五山时期咏梅文学的脉络,试图呈现日本梅文化发展历程的一角,并帮助我们了解中、日两国在咏花诗歌方面的细微差别。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篇论文的选题意义与价值,五山文学研究及横川景三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第一章主要从梅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日本奈良、平安时代的咏梅和歌与汉诗,五山时期的咏梅诗等方面来分析横川景三咏梅诗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主要介绍横川景三咏梅诗的概况及内容。本章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根据横川的不同人生阶段将其所有咏梅诗划分为“战乱之前”“战乱之际”“重返京都”三大板块,并以表格的形式对其咏梅诗的创作时间、地点、体裁进行梳理呈现。第二小节对横川景三咏梅诗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挖掘中、日两国咏梅诗在内容方面的异同。第三章主要从咏梅意象组合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读横川咏梅诗的艺术特征。其中,在分析其咏梅意象组合时,重点对梅与雪、梅与莺、梅与桃李、梅与松竹四种典型的意象组合进行阐述。在诠释其表现手法时,结合具体诗歌对横川咏梅诗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写作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用典”进行解读,同时考察其在诗中的具体运用。第四章主要论述横川景三咏梅诗对宋代诗歌的受容,包括诗语受容和风格受容两部分。五山禅僧受我国宋代诗歌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以横川景三为例,他的咏梅诗中含有大量的与梅花相关的宋诗典故、风物,且诗歌风格趋近于追求平淡、富有理趣的宋诗。本章旨在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宏观地呈现宋代诗歌尤其是林逋、黄庭坚、陈与义等人的诗作在语言艺术、写作风格方面对横川景三的影响。结语重点陈述了横川景三咏梅诗的传播价值,并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不足与改进之处,对今后继续学习、研究五山文学进行了展望。

罗宇[5](2021)在《盆石卧游: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接受》文中研究说明经由日本《四河入海》的注释,苏轼诗中的"卧游"概念融入五山文学之中,给禅僧创作盆石诗文带来了灵感与动力。从物质层面来说,五山禅僧卧游的观察对象是日本所制的盆石,但其所怀想的实景却多为中国山水;从文学层面来说,禅僧卧游盆石的旨归多为修行禅法,禅理交融的状态时常渗入诗歌创作中。

赵蕊蕊[6](2021)在《日本新世纪(2000-2020)杜甫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在上世纪杜甫研究奠定的良好学术基础上,新世纪二十年日本的杜甫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杜甫诗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创获颇多,杜甫生平交游研究逐步推进,杜诗文本阐释的多元化与深细化,杜诗在日本的接受研究迅猛发展等。这些成果既有对旧有存疑问题的明晰,又有对杜甫研究新视野的探索;不仅在研究内容上具有深度和广度,而且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上也非常值得借鉴。

罗宇[7](2020)在《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诗格化”接受——以瑞溪周凤与万里集九为例》文中提出瑞溪周凤与万里集九,是五山禅僧苏轼接受史上的关键人物。无论苏诗抄物《四河入海》,还是其诗文集《卧云稿》与《梅花无尽藏》,都展露了二人学苏的轨迹。在"诗格化"传统的引导下,他们总结了学苏诗的四个法门:声韵斗奇法、扇对法、句内双拟式、末句定格式。并且二人对苏诗的接受同中有异:周凤中正平和,变通于诗格,对苏诗学得深刻;集九拘泥诗格,热衷独标新体,对苏诗学得浅薄。这也正是五山禅僧苏诗接受的两个方向。而应仁之乱后,汉学从中心到地方的下移是方向转变的根本原因。

李慧[8](2020)在《林罗山诗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林罗山(1583-1657)不仅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宗师,也是创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现存用汉语创作的辞赋七篇,书、记、论、传、碑、铭等各体文章数百篇,诗歌更多达4693首,这些数量惊人的诗文被编入《林罗山文集》和《林罗山诗集》,两书均七十五卷。他的诗文除部分应用性、理论性文章外,绝大多数属于审美性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称为江户学者中文学的开创者。日本经历了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的对内统一和对外(朝)扩张,至林罗山所处的江户时代(1603-1867),社会趋于稳定。经其师藤原惺窝(1561-1619)的推荐,林罗山出仕德川幕府,并连续成为四任将军的宗教顾问。中华朱子学能够上升为日本官学,与林家三代人的努力推动是分不开的。江户初期德川集团采取睦邻外交,并积极推崇汉学,中、日、朝文化交流频繁,产生了大量的汉诗唱和,加之“五山文学”(日本五座最高官寺中以禅宗僧侣为主体创作的汉文学)的历史积淀,江户汉诗及诗话走向繁荣,林罗山继承并发展了惺窝的朱子学派的诗学观。林罗山对中日诗歌理论具有一定贡献。他对诗歌的缘起、诗与文的关系、诗与作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他在精熟中日两种语言的基础上,除了对日本汉诗与和歌进行深入而细致地点评外,还对中国历代诗歌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如此,林罗山还在汉诗与和歌中发现了两者的相通及相融之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歌”的创作理论。此外,林罗山对语言文字学也有一定论述:梵语、日语、汉语、朝鲜语,以及汉字、片假名、佛教拉丁字等。他还提出掌握双语创作异常艰辛的论题,是古代文人中较早解释比较文学中语言运用和文学创作关系的理论家之一。林罗山的汉诗以律诗为主要形式,题材内容广泛。咏物诗数量最多(一千多首),涉及花、鸟、虫、饮食等,这些诗歌或咏物言志,表达自己“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或借物抒情,表达自己感伤忧愤的情绪,但较少单纯摹物之作。节序诗涉及春节、人日、端午、七夕等节日,诗中蕴含大量风俗礼节,充满了日本古代的人文风情和地方特色。纪行诗被称为最有特色的诗歌,作者观览自然山水时不忘借寺庙神社以怀古,途经城市古迹时不忘借古以寓今。此外,赠答诗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赠答诗除了礼仪应酬之外,还有切磋诗艺、交流感情的神交之作。这些汉诗都充满了丰富的中日文化意蕴,具有大量的历史信息。林罗山的七篇赋作由一篇文体赋《大猎赋》和六篇骚体赋组成。其赋题材涉及广泛:《感秋赋》是以咏秋为主题的抒情小品赋,《大猎赋》是以日本首领丰臣氏捕猎而展开铺叙描写的游猎类赋作,《扇赋》和《武野草赋》分别是托物寓理和借物抒怀的咏物赋。《鼻疾赋》和《齿落赋》是以身体病痛入手展开时政评论的疾病类赋。而《倭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融合现实与浪漫的艺术手法,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宏大史诗性辞赋。林罗山的诗赋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力都具有较高审美性,除了受到日本传统文学的孕育与滋养,还缘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习与借鉴。从中日文学交流的视域下考察,他因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敬慕屈原、杜甫的高尚情操,他的汉诗从题材、意象、文体形式、精神层面都可以探寻出对“楚辞”、陶诗、杜诗等文学经典的接受,他的赋作则从文体形式和题材内容两个方面,接受了中国古赋的影响。他的诗赋在积极吸收中国传统文学精华的同时,也因“本土化”创作而使作品表现出一些“变异”。总之,林罗山诗赋是建立在丰富深厚的中国文化典籍之上,但又不拘泥于单纯的模仿。林罗山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这表现在他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林罗山虽然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并不妄自菲薄,其诗赋中呈现出对大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歌颂,其诗赋不仅肯定本土宗教——神道教,对具有民族象征性的樱花和富士山,也极尽赞美之情。此外,他对日本岛国特色的海域、生物、民俗等也多有歌颂。

李君[9](2020)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视域下日本五山汉诗创作研究 ——以绝海中津为中心》文中认为日本五山汉诗是中国诗学与禅宗双重文化交互影响下的产物。本文将在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视域下,以五山僧绝海中津为中心,对五山汉诗创作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视角下日本的佛教发展状况,这里分为五山前和五山时两个时段来论述。第一节论述了五山前日本佛教发展格局,第二节论述了五山时期日本以禅宗为主(主要是临济宗)的佛教格局,同时探讨了以僧侣为主体的佛教文化交流途径及影响,从而形成对五山汉诗创作佛教背景的认知。在第三节里论述了汉诗传入日本的情况和五山文学的形成,活跃的五山禅僧贡献卓着。第二章以五山文学双壁之一的绝海中津为中心,试图以绝海作为本文第三章五山汉诗创作研究的切入点。本章第一节梳理了其生平活动。在第二节以佛学角度分析了他在禅宗方面的思想及影响。在第三节从文学角度阐述了他的文学成就和文坛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绝海的禅宗活动与汉诗艺术往往相辅相融,汉诗不仅作为酬答赠别的交流工具,更成为禅法表达的新渠道,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下,五山禅僧的汉诗多体现出禅诗特色。第三章首先叙述了日本诗歌史中的五山汉诗概况,并论述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征。在第二节中分析了五山汉诗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受容情况,并从诗语、题材、诗境及诗歌理论四个方面进行了阐发,从中不难体会出日本诗人的创作倾向。最后在第三节中研究了五山汉诗的禅诗特色,分为禅理诗和禅意诗两个部分。首先从禅理诗的角度分析阐释了现世之感、空性之悟、示诫教训这三个方面,以便感受禅理在五山汉诗中的渗透融合;之后从禅意诗的角度分析了“空”“幽”之境、禅寺意趣、禅居生活三个方面,以了解五山禅僧对禅趣的意境营造。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五山时期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发展情况,并深入了解五山汉诗这一颇具研究价值的域外汉诗成果,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学与禅宗文化在日本汉诗创作中的受容情况和关联态势。

殷晨曦[10](2020)在《解构与重塑:一休宗纯历史形象再考》文中研究说明室町时期以来的各种文献中,保存了不少涉及一休宗纯的内容,有些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大多充满浓郁的传奇色彩。多年来,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对一休及其相关人物进行考证,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也出现不少难以成立的臆说和讹误。本文以一休宗纯历史形象为立足点,以中世时代变迁为标准,并以其相关人物为参照,通过对相关史料和各家见解进行系统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与空间范围探讨室町末期历史变程。研究一休宗纯生平事迹的同时,分析其在禅宗思想史与文化文学史上的贡献,由此逐渐揭示其思想变迁。同时结合一休宗纯的传记资料:行状、碑铭、僧传、年谱等提为本论提供可信性、说服力。保持客观态度,摆脱历史人物平面化、道德化的研究方法,通过解构与重塑,恢复一休宗纯的历史形象。目前所集相关文献(期刊、论文、着作计约235部/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文献学25%(所占文献比例),历史学25%,宗教学11%,民间传说13%,文学26%。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研究文学性特点明显,大部分研究以一休的汉诗为主,重点在于对诗作的理解上。亚洲学者的研究有文献例证作支撑,可信性、说服力较强。西方学者更倾向于用哲学的思辨法来探究问题,以Andrew.K.White head为代表的学者们通过消解二元对立的方法,解构形而上学所建构的主体来看待一休的非道德行为。本论以市川白弦等人所校注的《中世禅家思想》与石井恭二所作《一休和尚大全》为参考,进一步对《狂云集》作详细分析。以酬恩庵藏旧抄本为底本,同时参考群书类丛、酬别本、珍珠本、奥村本、内阁本、东北本,将其诗大体分为八大类:赞祖诗、论佛诗、公案述志诗、自赞诗、咏史诗、抒情诗、风流诗、赞中国文人诗。以分类法直观地了解一休汉诗的内容倾向、情感表达。并按写作时间顺序分析诗集及其他作品,从而探究一休前期、中期、后期的思想变迁与形成原因。禅宗的日本化在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作用。中世时期,它巩固了幕府的统治地位,并对日本艺术和艺道、武士道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朱子学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历史人物的视点纵观中世后期的人文风貌貌、学术创作、思想潮流,窥探其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影响的具体程度又何如,是一项值得再深究的课题。目前所进行的一休宗纯相关史料文献的收集、整理、筛选,将为后续探究日本中世至近世时期禅宗思想的变迁奠定基础。

二、日本五山禅僧汉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五山禅僧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绝海中津的怀古诗(论文提纲范文)

一、绝海中津在明时期的游历与怀古诗创作
二、绝海中津所作的中国题材怀古诗
三、绝海中津所作的日本题材怀古诗
四、绝海中津怀古诗主题上的特点
五、绝海中津怀古诗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六、结语

(2)日本中世汉诗啓蒙教材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直接引进中国诗歌选本、诗评作爲啓蒙教材
    (一)《古文真宝》
    (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
二、日本选编中国诗集作爲啓蒙教材
    (一)《重刊贞和类聚祖苑联芳集》
    (二)《新选分类集诸家诗卷》和《续新编分类诸家诗集》
    (三)《锦绣段》与《续锦绣段》
三、参照中国蒙学教材韵文形式自编啓蒙教材
    (一)《实语教》
    (二)《童子教》

(3)五山文学中的浙东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在日本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五山文学中的“剡溪”
二、五山文学中的“沃州”
三、五山文学中的“鉴湖”
四、结语

(4)横川景三咏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梅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 梅在日本的起源与发展
        一、梅在日本的种植及选育
        二、与梅相关文化活动的兴盛
    第二节 日本早期的咏梅文学
        一、奈良、平安时代的咏梅文学
        二、五山时期的咏梅文学
第二章 横川景三咏梅诗概况及内容分析
    第一节 横川景三咏梅诗概况
        一、战乱之前
        二、战乱之际
        三、重返京都
    第二节 横川景三咏梅诗内容分析
        一、春之咏叹
        二、师友之情
        三、羁旅抒怀
        四、隐逸品质
        五、禅意禅理
第三章 横川景三咏梅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善用意象组合
        一、梅与雪
        二、梅与莺
        三、梅与桃、李
        四、梅与松、竹
    第二节 多样表现手法
        一、借景抒情
        二、虚实结合
        三、善于用典
第四章 横川景三咏梅诗受容研究
    第一节 对宋代诗歌诗语受容
        一、林逋诗语受容
        二、黄庭坚诗语受容
        三、陈与义诗语受容
        四、陆游诗语受容
    第二节 对宋代诗歌风格受容
        一、平淡诗风
        二、崇尚理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横川景三咏梅诗化用中国古典诗歌之句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盆石卧游: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假山水为真”:《四河入海》中的新发现
二、日本制造:盆石卧游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山水:盆石卧游所对应的实景
四、禅法修行:盆石卧游的旨归
五、诗禅互通:盆石卧游的功效
余 论

(6)日本新世纪(2000-2020)杜甫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杜甫诗集的文献整理与研究
    (一)杜诗译注的出版
    (二)杜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三)多种普及性、通俗性选本读物出现
二、杜甫的生平考辨及相关文献研究
    (一)对杜甫家谱、家系的研究
    (二)对杜甫各个时期仕宦经历的讨论
    (三)对杜甫交游关系的讨论
    (四)对杜甫墓地的相关考证
三、杜诗的阐释、评价研究
    (一)杜甫律诗研究
    (二)杜诗语汇用法、表现技巧、写作特色研究
        1、对杜诗语言运用的考察。
        2、对双声叠韵对的讨论。
        3、对杜诗写作技巧的讨论。
    (三)杜诗声律、句法方面的研究
    (四)杜诗中的意象研究
        1、对杜诗中的各种鱼类、鸟类、昆虫、小动物等意象的讨论。
        2、对杜诗意象的象征意义的讨论。
    (五)杜诗中的多样主题研究
        1、对杜甫社会批判诗的讨论。
        2、对杜甫的生活经历、生存方式的讨论。
        3、对杜诗中人物形象的讨论。
        4、对杜甫自我认识、身份的讨论。
        5、对杜甫生存状态、内心情感的关注。
        6、对杜诗风景的讨论。
    (六)杜诗其他方面的阐释与评价
        1、对杜诗含义、内容、思想性的阐释。
        2、对杜甫文学渊源的探讨。
        3、对杜甫的诗学观念的讨论。
        4、对杜诗中的书论、画论进行的探讨。
        5、对杜诗涉及的人物、场景、故事等方面的追索与考证。
四、杜甫及其诗歌的比较与影响研究
五、杜甫及其诗歌在日本的接受研究

(8)林罗山诗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文化东传与江户林罗山
    第一节 江户前中国典籍的传入
        一、飞鸟奈良时代
        二、平安时代
        三、五山时代
    第二节 江户政治背景与林罗山生平
        一、政治中儒僧崛起与林罗山的再评价
        二、藤原惺窝与林罗山
        三、林罗山的生平及着述
    第三节 江户文化交流及其对林罗山的影响
        一、日本与中、朝文化交流以及汉诗的繁荣
        二、江户诗话繁荣对林罗山的影响
第二章 林罗山诗论
    第一节 诗学观念
        一、诗文一体论
        二、诗言志与诗缘情论
        三、吟风弄月论
        四、不以身份、学派、时代论诗
    第二节 对中国诗歌的批评
        一、先唐诗歌批评
        二、唐诗批评
        三、宋诗批评
        四、明诗批评
    第三节 对日本诗歌的批评
        一、汉诗的批评
        二、和歌的批评
    第四节 融合和、汉的理论和创作旨趣
        一、双语运用及汉诗和歌交融史
        二、“以倭歌咏汉事,以唐诗赋倭事”
        三、题咏、连歌形式的倭汉诗交融
        四、和韵诗中的倭汉诗交融
第三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一
    第一节 咏物诗
        一、咏物诗的起源以及江户咏物诗
        二、植物诗
        三、动物诗
        四、饮食诗
        五、咏物诗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第二节 节序诗
        一、节序诗在日本的生成及文化渊源
        二、春节诗
        三、人日诗
        四、端午诗
        五、七夕诗
第四章 林罗山汉诗研究二
    第一节 纪行诗
        一、地理因素的影响
        二、自然山水,咏史抒怀
        三、古城宫殿,文化乡愁
        四、艺术价值和思想成就
    第二节 赠答诗
        一、江户赠答诗的起源及社会背景
        二、与国人的赠答诗
        三、与外国人的赠答诗
        四、林罗山赠答诗的意义
    第三节 抒情诗、画图诗等其他诗歌
        一、抒情诗
        二、画图诗
第五章 林罗山辞赋研究
    第一节 总陈邦国的述史赋
        一、“仿骚”的文体形式
        二、比兴与赋的手法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
    第二节 润色鸿业的游猎赋
        一、铺排与辞釆艺术
        二、忠君与忧患意识
    第三节 关照生命的疾病赋
        一、疾病赋的表现艺术
        二、衰病主题及其超越
        三、身体疾病抒写探因
    第四节 抒情赋与咏物赋
        一、从《感秋赋》看中日“吟秋”的异同
        二、《扇赋》中的扇文化与思想内容
        三、《武野草赋》的思想内容
    第五节 林罗山赋的文化内涵及特色
        一、时空文化内涵
        二、经学思想及艺术局限性
第六章 林罗山诗赋的中国文学渊源
    第一节 林罗山诗赋对“楚辞”的接受
        一、题材、意象对“楚辞”的接受
        二、文体对“楚辞”的接受
        三、对“楚辞”精神的接受
    第二节 林罗山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
        一、陶渊明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林诗的重阳节俗及对“陶菊”意象的接受
        三、对陶渊明精神的接受
    第三节 林罗山诗歌对杜甫的接受
        一、杜诗在日本的流传及林罗山师友的接受
        二、对杜诗意象的接受
        三、对杜甫诗学和儒家精神的接受
    第四节 林罗山赋对中国赋的接受
        一、对中国赋文体形式的接受
        二、对中国赋题材内容的接受
第七章 林罗山诗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及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第一节 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一、坚持日本开国源于中华的历史观
        二、强调儒家道统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节 对大和文化的坚守
        一、笃信神道思想
        二、赞颂民族象征物
结语
参考文献
    日本文献
    译本文献
    中国文献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二 林罗山家庭简图
附录三 林罗山文学思想的研究综述
致谢

(9)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视域下日本五山汉诗创作研究 ——以绝海中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研究
        (二) 日本五山禅僧汉诗创作研究
        (三) 关于绝海中津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与五山文学的形成
    一、五山之前中日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
    二、五山时期中日佛教交流影响下的佛教格局
    三、中国汉诗的传入与日本五山文学的形成
第二章 五山僧绝海中津的入明经历及诗禅影响
    一、绝海中津的入明活动及其禅门经历
    二、绝海中津的禅学思想及其对禅林之影响
    三、绝海中津的诗歌成就及其诗坛地位
第三章 五山汉诗的中国诗学渊源与禅学色彩
    一、日本诗歌史上的五山汉诗
    二、五山汉诗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受容
    三、五山汉诗中的佛理禅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解构与重塑:一休宗纯历史形象再考(论文提纲范文)

谢辞
要旨
中文摘要
はじめに
    0.1 先行研究と问题の提起
    0.2 本论の着目点と研究方法
一.一休宗纯とその人
    1.1 実像と民间伝説
    1.2 一休宗纯の生涯
    1.3 一休宗纯の生活背景
    1.4 一休の出身説
二.一休の前期思想の変迁
    2.1 『长门春草』
    2.2 『陈蒲靴』
    2.3 一休悟前の自杀説
    2.4 一休の初开悟
    2.5 一休の二回目开悟
三.一休の中期思想と世相への批判
    3.1 五山僧の栄衒心の激腾
    3.2 一休の印可観
    3.3 禅林「僧籍売买」现象への批判
    3.4 禅僧の栄衒心への批判
    3.5 一休の自賛的な风刺
    3.6 一休と养叟
        3.6.1 养叟への皮肉
        3.6.2 一休と养叟の絶交事件
    3.7 一休の「狂行」
四.一休の後期思想と寛政饿死、応仁の乱
    4.1 隠士への憧れ
        4.1.1 一休の林和靖讃
    4.2 寛政年中の惨像
    4.3 一休の借古风今
    4.4 乱世への叹き
五.禅宗の盛衰から生まれた『狂云集』
    5.1 禅宗の强盛
        5.1.1 栄西と『兴禅护国论』
        5.1.2 祖元と「禅武一体」
    5.2 禅林の官寺制度
    5.3 禅林と朝贡贸易
    5.4 『狂云集』について
        5.4.1 『狂云集』の分类
        5.4.2 「狂诗」また「狂诗」にあらず
        5.4.3 一休の汉学素养
    5.5 一休の诗文が中国への影响
六.一休の伦理道徳観
    6.1 伦理道徳観についての解読
    6.2 一休の利己主义と利他主义
七.一休の死に対する态度
    7.1 病中诗
    7.2 辞世诗
    7.3 一休の禅、一休に止まる
终わりに
参考文献
附录 A 韵脚标注
附录 B 诗集分类
附录 C 校对

四、日本五山禅僧汉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绝海中津的怀古诗[J]. 车才良.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日本中世汉诗啓蒙教材考论[J]. 刘娜. 历史文献研究, 2021(01)
  • [3]五山文学中的浙东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在日本的传播[J]. 杨琼. 汉字文化, 2021(11)
  • [4]横川景三咏梅诗研究[D]. 郝全玲.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5]盆石卧游: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接受[J]. 罗宇. 外国文学评论, 2021(02)
  • [6]日本新世纪(2000-2020)杜甫研究综述[J]. 赵蕊蕊. 杜甫研究学刊, 2021(01)
  • [7]日本五山禅僧对苏轼诗的“诗格化”接受——以瑞溪周凤与万里集九为例[J]. 罗宇. 中国诗歌研究, 2020(01)
  • [8]林罗山诗赋研究[D]. 李慧. 湖南大学, 2020
  • [9]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视域下日本五山汉诗创作研究 ——以绝海中津为中心[D]. 李君. 山西大学, 2020(12)
  • [10]解构与重塑:一休宗纯历史形象再考[D]. 殷晨曦.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日本五山禅宗中国诗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