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

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

一、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晶[1](2021)在《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载荷谱是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和结构疲劳试验的基础。国内外关于载荷谱编制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但关于转向架构架设计和疲劳试验的却较少。国内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种类繁多、运营工况复杂,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依据现行的国际标准,仅能在定性层次上分析转向架构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可靠性,显然已不足以保障国内运营安全。编制能够正确反映运营条件下转向架构架损伤情况的载荷谱是将现有的结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评估从定性层次到定量层次的提升,也是保障国内铁路运输安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载荷进行正确解耦识别是编制可靠载荷谱的前提条件。由于一系悬挂(包括弹簧和减振器)的存在,构架承受的载荷和应变响应基本处于低频范围(小于10Hz),而构架弹性模态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通常在30Hz左右。在载荷识别的范畴中,构架的动载荷识别基本处于低频范围。本文对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研究是基于现行国际标准,结合标定试验和线路实测,最终获得基于线路实测的随机载荷谱和动态应力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用于台架试验复现道路损伤的试验载荷谱。主要的工作重点如下:(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分析。构架基本载荷系的完备性是载荷识别、建立随机载荷谱的研究基础。以现行国际标准所介绍的基本载荷系为基础,对构架基本载荷平衡力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抗蛇行载荷系,并通过实测载荷预测动应力与实测动应力的比较,验证了抗蛇行载荷系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其它客运车辆(如高铁和地铁)构架载荷系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使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趋于完善,能够完整覆盖构架结构的变形特征和悬挂功能。(2)获得转向架构架在准静态下载荷-应力传递函数。在实验室内,通过构架标定试验台,对构架载荷系进行准静态标定试验,对识别方法进行多次试验以优化各载荷系解耦过程。针对构架载荷识别传递矩阵的病态特性,通过控制传递矩阵条件数,确保传递矩阵具备良好特性,进而有效控制载荷识别误差。(3)验证载荷解耦识别方法。在标定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线路实测,对各载荷系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将实测载荷预测的动应力和实测动应力进行对比,从实际应用中验证了构架载荷解耦识别方法的有效性。(4)编制试验载荷谱。通过试验载荷和试验动应力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能够覆盖构架结构损伤情况的随机载荷谱是本文的研究核心。以随机载荷谱为基础,通过相关性研究,得到了各载荷系之间的相位关系,并提出了一种载荷系相位关系的编制方法,这是试验载荷谱编制的技术关键,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试验载荷谱。讨论了相位矩阵编制中各因素对于试验载荷谱正确反映构架实际运营工况下疲劳寿命的影响。

杜苗苗[2](2021)在《多轴应急救援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灾害事故频发,多轴应急救援车辆作为陆地救援的主要装备,需要在复杂路面行驶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机动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目前,被动悬架是多轴应急救援车辆常采用的结构,但其参数不可随路面不平度和车辆的振动状态实时调节,导致应急救援车辆在低等级路面上的行驶性能较差,严重影响救援作业的效率。主动悬架系统通过控制执行器输出能量来抵消路面冲击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车辆在不同等级路面条件下的机动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满足应急救援车辆对悬架系统的性能要求。作为主动悬架系统的核心,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已成为近年来车辆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另外,整车的机动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水平不仅取决于悬架系统,还依赖于悬架系统和转向系统的协调工作。目前针对多轴车辆主动悬架和转向系统集成控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机动性应急救援车辆(含消防车辆)专用底盘及悬挂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0802902),为使多轴应急救援车辆在复杂道路行驶条件下的机动性、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得到提高,对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主动悬架和转向系统集成控制策略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模块化和分块建模的思想,完成了所研究车辆原有的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的非线性建模,分析了互联式油气弹簧和整车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为后续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对比基准。(2)研究了基于自抗扰技术的主动悬架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充分考虑主动悬架系统中的众多非线性和不确定因素,基于自抗扰控制和有限时间稳定控制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策略,驱使车身的振动状态于有限时间内收敛。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几何齐次性理论,以车身的垂向运动为例,系统地证明了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的稳定性,解决了基于非线性ESO的控制器稳定性证明困难的难题。通过分析剩余子系统的零动态特性,确保了整车主动悬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和约束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油气悬架和基于线性ESO的渐进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相比,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三轴应急救援车辆的机动性和平顺性,同时满足操纵稳定性的约束要求。(3)研究了基于位移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液伺服作动器位移控制方法。分析了基于位移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器的控制思路,将其分为主环控制和子环控制。主环控制器参考本项目组的发明专利CN110281727A,利用车辆的逆运动学和位姿偏差补偿的思想,解算可提高车辆平顺性的各个作动器的理想位移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采样数据状态观测器(Non-linear Sampled-data ESO,NLSDESO)的子环输出反馈控制器,有效消除了电液伺服作动器系统的复杂非线性、匹配和非匹配扰动以及传感器输出信号离散性对作动器实际控制效果的不利影响,实现对理想位移信号的高性能跟踪控制。同时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对NLSDESO的收敛性和电液伺服(离散-连续)混合系统的闭环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证明。Matlab和AMESim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考虑输出信号离散性的子环控制器是可行的,且可以提高电液伺服作动器的瞬态和稳态位移跟踪精度。(4)研究了多轴车辆主动悬架和全轮转向系统的协调控制策略。分析了主动悬架和转向系统的耦合机理,建立了三轴车辆整车的十一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和轮胎的非线性“Dugoff”模型。考虑转向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影响,基于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思想和有限时间分离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三轴车全轮转向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策略,避免了传统滑模控制中常出现的抖动现象,且可使转向系统状态在有限时间内收敛于理想参考轨迹。三种典型转向工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相比前轴转向、全轮转向比例控制、不连续切换滑模控制等策略,所提出的全轮转向控制器具有显着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提高三轴应急救援车辆的机动性和操纵稳定性。基于已设计的主动悬架有限时间稳定控制器和全轮转向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器,进一步设计了多轴车辆主动悬架和转向耦合系统上层协调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了耦合系统协调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整车的综合行驶性能。(5)对整车主动悬架系统进行试验研究。搭建了悬架单元试验平台,在不同控制增益、不同采样周期和不同控制方法下进行多组电液伺服作动器位移跟踪控制试验,验证了考虑输出信号离散性的子环控制器的可行性和高性能位置伺服控制效果。搭建了三轴应急救援车辆整车试验平台,在不同路障工况下进行实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采用基于位移控制的主动悬架控制策略可将车身的垂向位移、俯仰角和侧倾角均方根值降低30%左右,有效提高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许婷[3](2021)在《8×8轮式装甲车油气弹簧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来源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应山东万通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对8×8轮式装甲车用油气弹簧结构进行设计并对其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由于装甲车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普通弹簧和单气室油气弹簧难以吸收路面与武器射击产生的振动和冲击,因此本文设计了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结构来提高轮式装甲车的各项性能,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提高油气弹簧的非线性特性,以双气室油气弹簧为研究基础将其中一个气室内置,设计出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结构,根据其工作原理对各个零件的结构尺寸进行合理的选择。通过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简化模型,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利用ADAMS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其次,进一步运用达朗伯原理建立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阻尼、刚度非线性特性的理论方程,在MATLAB/Simulink模块下,输入正弦激励信号,通过控制变量法考察了结构尺寸、工作条件和外界激励三类参数对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各个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并通过搭建的简易试验台进行了实验验证。再次,通过MATLAB创建路面时域模型来模拟装甲车行驶时真实随机路面产生的激励,在此路面模型下建立1/8车辆振动模型,对比分析单气室油气弹簧悬架和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悬架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比单气室油气弹簧在四个评价指标上均有大幅提升,更好的缓解路面对车身的振动;并对D-G路面等级、速度在30Km/h-50Km/h的车辆平顺性进行研究;随后建立了1/4车辆振动模型,对比了1/8和1/4车辆振动特性,其振动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将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安装在麦弗逊悬架上,运用ADAMS Car和ADAMS Insight模块对悬架系统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试验变量选择8个相关硬点坐标,设计目标函数有四个,包括车轮外倾角、前束角、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进行256次仿真试验,优化后其定位参数均在合理区间内,验证运用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结构轮式装甲车的操纵稳定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孙晋[4](2020)在《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及振动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别墅等私人住宅内电梯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舒适性愈发受到关注,而电梯系统的振动则是影响电梯使用体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吉林大学与杭州杰牌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为背景,基于某型号居家轻型强制卷筒电梯驱动主机及其配套的卷筒等装置在通用电梯井进行现场实测时,会引发电梯系统异常振动的问题,特对其电梯驱动主机系统进行振动分析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目前国内外对于电梯系统振动情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应用于高层建筑的高速曳引电梯,而居家轻型强制卷筒电梯相对振动水平较低,因此鲜有研究。同时多数研究通过建立Matlab仿真程序的方式对电梯系统的固有特性和动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较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难以清晰观察到系统在不同频率值下各部分结构所对应的变形情况。并且大部分研究均单独建立电梯系统的垂直或水平振动模型,忽略了垂直振动和水平振动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振动的影响,然而仅依靠单一方向振动模型的固有频率无法对电梯系统的振动情况进行优化。因此有必要采用有限元法对居家轻型强制卷筒电梯系统整体振动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根据某型电梯驱动主机系统的传动原理,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参数化建模,依此建立了电梯驱动主机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建立各零件间的接触关系,添加材料特性并完成网格划分。推导了模态分析和频率响应分析理论,进而基于有限元法利用Lanczos算法和模态叠加法对电梯系统进行模态分析和频响分析,得到系统的前六阶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以及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加速度响应,从而推断系统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小于电机激励频率极有可能是导致共振现象的原因。(2)进行台架试验和现场试验,分别测得伺服电机、减速器箱体以及轿厢内部的振动加速度。接下来求取加速度均方根值,研究台架试验中加入联轴器对伺服电机及减速器箱体表面振动加速度的影响。而后对测得的时域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以求得对应的频域曲线,频域分析中首先探究加速度峰值频率与电机转动频率的相关性,其次将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确保电梯驱动主机系统工作过程中振动峰值频率大于系统固有频率。结合上述两个结论验证了系统工作过程中共振现象的确存在。(3)基于减速器箱体的刚度和强度分析结果,利用SIMP拓扑优化方法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参考拓扑优化结果重新对箱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后箱体在满足强度刚度要求的前提下,质量减轻了15.4%。进而建立了箱体轻量化后的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从而确保系统的低阶固有频率不会大幅下降,振动水平不会大幅加剧。最后提出通过改变支架结构和钢丝绳刚度的措施以抑制系统振动情况,采用模态分析的方法对以上减振措施进行验证,优化后系统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分别较原方案提高了14.7%和23.2%,可以显着降低系统振动水平,并为居家轻型电梯的设计和减振隔振提供参考。

胡兵[5](2020)在《折臂式随车起重机转台拓扑优化与减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折臂式随车起重机是将货物装、卸及运输功能集于一体的专用起重设备。转台和臂架是随车起重机执行作业的工作机构,其机械性能和动态特性是决定性能强弱的核心因素。本文以湖南双达机电责任有限公司生产的SZD422折臂式随车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利用Proe软件和ADAMS软件建立折臂式随车起重机整车的三维模型和运动学模型,对运动学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结合静力学分析与拓扑优化方法对工作机构开展轻量化研究,最后,通过正交设计方法对起重机进行减振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Proe中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ADAMS中,分析起重机转台及臂架在典型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及受力情况。根据经典力学理论,计算出典型工况下各转动位置的最大受力,与运动学分析结果对比,验证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2)利用ANSYS软件对转台、动臂和伸缩臂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应用六面体网格划分方法完成网格划分,以运动学分析结果中各位置的最大受力为载荷输入条件,计算结构的应力及位移分布。对转台及臂架开展应力测试试验,对比测试值与计算值,结果表明,有限元分析结果是可信的。(3)利用拓扑优化方法对转台进行结构优化。通过变密度法建立转台结构的拓扑优化模型,以转台重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结构应力上限值为约束条件得到转台的拓扑构型。基于拓扑优化结果提取转台的结构设计模型,考虑制造工艺和装配关系等,确定转台优化方案。(4)最后,针对起重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振动问题,以变幅油缸和伸缩油缸速度为研究对象、臂头位置的吊钩加速度为优化目标。利用单因素分析与正交优化方法大幅降低了起重机在吊装过程中的振动,为液压控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陈超[6](2020)在《超高层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平台的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建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物高度不断增加,同时风载荷随着高度的增加不断变大,因此工作平台的动力学性能分析对于作业平台的设计和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作为工作平台的重要组成结构—作业平台,承载着人工及物料的载荷,若发生事故,可能会威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本文主要对超高层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平台结构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提高工作平台动力学性能以及其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运用类比设计的方法根据传统的工作平台设计一种新型的跨度20m高度150m的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然后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包括模态分析和随机振动分析。在对整机结构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后单独对作业平台进行研究,通过动力学方程对作业平台进行简化建立作业平台的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获得前五阶固有频率,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对作业平台进行模态分析。对比理论结果和有限元仿真结果误差在14%以内,以此验证建立的五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然后对工作平台的减振性能进行研究,固有频率是衡量振动性能的一个指标。分别研究作业平台三角桁架结构的横杆厚度、纵杆厚度以及护栏透风面尺寸等结构参数对作业平台第一阶固有频率的影响。以横杆厚度、纵杆厚度以及护栏透风面尺寸为设计变量建立作业平台的优化模型,优化方法选择遗传算法,采取拉丁超立方采样方法设计采样点,运用代理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拟合,通过遗传算法对拟合的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作业平台的最优结构参数,最后对作业平台的最优结构进行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升降工作平台作业平台,运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优化理论等知识对整机及作业平台结构进行静力学、动力学分析验证,并重点对作业平台进行参数优化研究,分析了其动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作业平台不同参数,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得出最终改进方案,使其工作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借鉴。

蔡万强[7](2019)在《多股簧-质量系统动态响应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多股螺旋弹簧由多根钢丝拧成的钢索卷制而成的圆柱螺旋弹簧,钢索其中间层和外层通常由27股0.43 mm的碳素弹簧钢丝缠绕而成,就强度、刚度而言多股簧比同尺寸单股簧强3至5倍。由于多股簧在动载响应中表现出明显的强非线性、强阻尼、恢复力迟滞等特性,使得其可以胜任负载强度大、减振效果好、可靠性强等要求的应用工况:在一些军备器件(如自动手枪、航空机炮等)中可作为复进簧,承担武器击发储能的职能;在一些民用设备中(如大型矿机、车间起重机等)可用作设备的复位弹簧,保证设备处于正常工位。多股簧作为特定系统的复位元件或储能元件时,难免受到冲击载荷或周期谐波载荷,因此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对于这两种工况下的响应特性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外,在多股簧动态特性试验过程中,发现多股簧工件由于机床张力不均匀导致成型质量极差,严重影响了动态特性试验进展,本文也针对该问题一并进行了研究。本文就以下问题展开了研究:(1)针对多股簧数控加工机床张力控制系统,建立了钢丝张力产生机理及钢丝间互相作用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控制系统的实际参数,基于Matlab/Simulink搭建了三钢丝通道的张力仿真平台;通过在指定时刻施加阶跃信号实现了加工过程某一通道钢丝张力突变情况的模拟;结合工程经验设置不同PID参数组合,并通过试验验证寻找到了改善钢丝张力一致性的最佳参数。这部分研究的本质是机床加工过程的张力仿真,对钢丝张力突变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张力控制系统的调试效率,在不占用机床硬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最优PID参数配置,为多股簧不停机调试、批量化生产提供更多可能。(2)对描述多股簧恢复力迟滞现象的归一化Bouc-Wen模型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发现,Bouc-Wen模型所描述的非线性放大因子项在一个运动周期内与弹簧自由端速度间存在二次非线性关系,由此提出将二自由度BoucWen模型退化为单自由度非线性模型的方法,为多股簧动态特性分析奠定了模型基础。(3)通过引入退化的Bouc-Wen模型建立了单自由度多股簧系统的运动瞬态响应微分方程,并选取摩托车减振器的性能参数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自由端质量块的位移、速度以及Bouc-Wen极限环能量耗散曲线等信息;采用改进L-P法将原强非线性系统转换为较弱的非线性系统,并用多尺度法得到了多股簧系统动态响应的封闭形式解。这部分研究填补了黑箱系统非线性响应参数识别的模型空缺,所得成果可用于多股簧系统动力学参数估算,在获得系统瞬态响应曲线的前提下,可通过非线性参数识别方法反向求解出系统的动力学参数。(4)针对工程中应用更多的谐波激励工况,通过引入退化的Bouc-Wen模型建立了单质量多股簧系统稳态响应微分方程;首先,采用谐波平衡法推导了原方程的单谐波解,并通过与四阶R-K算法求解结果对比,发现单谐波方法不能准确描述非线性振动的次谐、超谐共振特性;然后,采用半数值半解析的增量-谐波平衡法对原微分方程进行多谐波平衡,将其转换为非线性最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试验分别对比了两种谐波方法对系统幅频响应特性的求解精度。这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单谐波方法仅适用于小振幅、微弱谐波分量激励下弱非线性多股簧系统分析,而增量-谐波平衡法是求解强非线性多股簧系统稳态谐波响应的有效方法。(5)探究了成型质量对多股簧-质量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基于多股簧系统瞬态响应和稳态谐波响应定量分析方法,选取不同成型质量的多股簧动载参数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结构损伤使得多股簧的静态刚度遭到削弱,降低了多股簧的最大承载能力和弹簧稳定性;刚度损伤降低了多股簧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阻尼损伤大大降低了多股簧的吸振、减振能力。本文研究内容可指导多股簧加工制造,为冲击工况下的多股簧系统提供正向设计及反向分析,同时也为谐波负载下多股簧减振系统的响应分析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助于多股簧的工程推广,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

沈少石[8](2019)在《铁路救援起重机曲线通过及调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对铁路救援起重机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开发一套带载量大、响应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的新型铁路救援起重机尤为重要。在起重机的动力学性能中,曲线通过能力直接影响着铁路救援起重机带载工作安全性。本文以带有自动调平功能的大吨位铁路救援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其曲线通过性能及调平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铁路救援起重机的发展状况及其理论研究的进展,并根据新型救援起重机的需要提出主要研究内容。(2)对铁路救援起重机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了系统三维模型。根据铁路救援起重机实际运行情况,确立了模型的边界条件与自由度,并建立了动力学仿真模型。(3)对铁路救援起重机静载拉压试验进行了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在受牵引过程中的极限工况进行分析,确定了液压调平系统各构件间接触参数值以及牵引力在起重机系统间的传递关系,并对液压调平系统主要构件进行了分析校核。(4)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确定了影响铁路救援起重机曲线通过能力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调平方法,并对其调平效果进行了研究。(5)实车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根据试验结果,同步调平方法了改善铁路救援起重机带载曲线通过时内、外侧轮压不均问题,增强了带载工作安全性。

陈华林[9](2019)在《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先,本文通过对公司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历史问题统计,阐述了传动系统优化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提出了对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从发动机振动、中间支撑和传动轴三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了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系统的振动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发动机振动及隔振措施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发动机振动是汽车传动系统振动的重要来源,对某车型发动机悬置系统的测试表明,优化发动机悬置结构可以有效隔振,从而降低传动系统的振动。(2)传动轴的布置、安装和选型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6桥大型全地面起重机的传动轴布置方法,并对其传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计算,样机试验表明,该布置方法合理可靠。同时,对不同型号的传动轴及其安装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数据对今后大型全地面汽车起重机传动轴的安装及选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3)中间支撑的位置、安装形式对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通过结构分析可知,中间支撑的安装位置决定了传动轴的当量夹角,而传动轴当量夹角直接影响到传动轴的振动幅值。计算与实验表明,传动轴当量夹角小于3°时,传动系统的振动大幅降低,系统可靠性明显提升。同时,研究发现中间支撑刚度也对传动系统的振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中,建立了300吨全地面汽车起重机整车的传动系统模型,应用NASTRAN软件对不同刚度的中间支撑进行了振动对比分析,分析表明,适当降低传动轴中间支撑的刚度可以大幅减小传动轴的高频振动的幅值,对改善全地面起重机的高速行驶性能具有重大意义。

王腾飞[10](2019)在《门式起重机的风致振动分析及风振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门式起重机作为重要的吊装、搬运机械,在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门式起重机都是在室外工作,比如,港口、铁路、矿场等。在这些环境中,就免不了要受到风的作用。又因为风有较强的脉动性,在作用到起重机的结构上时,会使起重机发生振动,既影响结构的安全,又降低工作的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L”型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有限元方法、AR模型法等对门式起重机的风致振动进行了分析,验证了起重机结构的安全性;并根据门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进行了风振控制装置的设计研究,最后达到减小起重机振动响应的目的,对门式起重机的风振控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一些因风引发的起重机事故,分析了风作用到起重机上时会带来的危害。然后将静风载荷作用到门式起重机上,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起重机结构的变形与应力,结果显示,结构的变形与应力都在允许的范围内;(2)把风载按照脉动风载来进行计算。首先使用AR模型法在MATLAB中模拟出脉动风的风速时程和风压时程,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并提取前10阶的自振频率及其对应振型,对起重机的动刚度进行验证。最后,通过时程分析方法得到门式起重机在脉动风载下的振动响应,将结果与静风载荷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风载的脉动特性会使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增大。(3)根据门式起重机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形式,通过对风振控制装置进行研究,最后确定了适合门式起重机风振控制的方案——安装调频液体阻尼器(TLD),然后对TLD参数进行设置。最后通过时程分析对TLD的风振控制效果进行研究,并将结果与不安装TLD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得出,安装TLD能有效控制起重机的风振响应,使最大应力减小了16.3%,最大变形减小了16.5%。

二、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论文提纲范文)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动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动载荷识别技术
        1.2.2 动载荷识别技术在轨道车辆领域的应用
    1.3 载荷谱研究现状
        1.3.1 国外载荷谱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载荷谱研究现状
        1.3.3 国内铁路领域载荷谱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系构建
    2.1 现有标准中转向架构架结构载荷描述
        2.1.1 欧洲标准中转向架构架设计和试验工况
        2.1.2 日本标准中转向架构架加载工况
    2.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
        2.2.1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和载荷描述
        2.2.2 构架结构准静态基本载荷系
    2.3 本章小结
3 结构准静态解耦载荷识别方法
    3.1 基本原理
        3.1.1 准静态法
        3.1.2 解耦识别原理
        3.1.3 条件数和传递矩阵病态特性
        3.1.4 应变片的特性
        3.1.5 电桥原理与载荷识别应用
    3.2 构架结构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3.2.1 国际标准中载荷计算
        3.2.2 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3.2.3 构架识别测点的选择
    3.3 转向架构架标定试验
        3.3.1 载荷系识别标定试验
        3.3.2 动应力测点标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载荷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4.1 基本理论
        4.1.1 相关分析
        4.1.2 等效应力
    4.2 线路试验
        4.2.1 试验线路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209P转向架构架修正载荷系
        4.3.1 载荷系与其平衡反力
        4.3.2 摇头和抗蛇行载荷系
        4.3.3 载荷系修正
    4.4 预测精度评估
    4.5 各载荷系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
    5.1 随机载荷谱的编制
        5.1.1 随机数据平稳性检验
        5.1.2 随机数据门槛值
        5.1.3 数据载荷循环统计方法
        5.1.4 总体分布估计及检验
        5.1.5 载荷谱的编制
    5.2 疲劳试验载荷谱
        5.2.1 现行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2.2 基于相关性的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6 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编制
    6.1 相位矩阵排列顺序的影响
    6.2 相关性简化的影响
        6.2.1 不相关和正相关
        6.2.2 瞬时相关性分析
        6.2.3 全局相关性分析
        6.2.4 相关性关系构建相位关系
    6.3 基准载荷系的影响
        6.3.1 试验载荷谱的等效
        6.3.2 以浮沉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3.3 以侧滚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多轴应急救援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气悬架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1.2.1 油气悬架的应用现状
        1.2.2 油气悬架的研究现状
    1.3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主动悬架的应用现状
        1.3.2 经典天棚阻尼控制策略
        1.3.3 基于线性模型的控制策略
        1.3.4 基于非线性不确定模型的控制策略
    1.4 主动悬架与全轮转向系统集成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4.1 主动悬架和转向系统集成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4.2 多轴车辆全轮转向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章节安排
第2章 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的非线性建模和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整车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非线性建模
        2.2.1 油气弹簧主要单元的数学模型
        2.2.2 互联式油气弹簧的数学模型
        2.2.3 二自由度油气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4 整车九自由度油气悬架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互联式油气弹簧和整车互联式油气悬架系统特性分析
        2.3.1 互联式油气弹簧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分析
        2.3.2 刚度和阻尼参数对整车行驶平顺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自抗扰技术的主动悬架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非线性建模与运动解耦
        3.2.1 整车九自由度非线性不确定主动悬架系统模型
        3.2.2 车身运动解耦
        3.2.3 悬架系统的性能评估
    3.3 基于非线性ESO的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3.1 系统假设和几何齐次性理论相关引理
        3.3.2 垂向运动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及稳定性证明
        3.3.3 俯仰运动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3.4 侧倾运动有限时间稳定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
        3.3.5 零动态稳定性分析及主动悬架系统的约束性能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拱形路面输入
        3.4.2 随机路面输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位移控制的主动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整车行驶平顺性控制思路
    4.3 基于位姿偏差的主环控制器设计
    4.4 考虑输出信号离散性的子环控制器设计
        4.4.1 电液伺服作动器系统建模
        4.4.2 NLSDESO及补偿控制器设计
        4.4.3 NLSDESO的收敛性证明
        4.4.4 电液伺服作动器混合系统的闭环系统稳定性证明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控制增益下的仿真结果
        4.5.2 不同采样周期下的仿真结果
        4.5.3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轴车辆主动悬架与全轮转向系统协调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主动悬架与全轮转向系统耦合动力学建模
        5.2.1 主动悬架系统与转向系统的耦合机理分析
        5.2.2 十一自由度非线性车辆模型
        5.2.3 非线性Dugoff轮胎模型
    5.3 全轮转向系统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器设计
        5.3.1 车辆操纵稳定性评价指标
        5.3.2 有限时间稳定的相关引理
        5.3.3 理想参考模型
        5.3.4 super-twisting滑模控制率设计及稳定性证明
        5.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 多轴车辆主动悬架与全轮转向系统协调控制器设计
        5.4.1 协调控制的评价指标选取
        5.4.2 协调控制器设计
        5.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车主动悬架系统试验研究
    6.1 引言
    6.2 悬架单元试验平台搭建
    6.3 液压作动器位置伺服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6.3.1 不同控制增益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3.2 不同采样周期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3.3 不同控制方法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4 整车试验平台搭建
    6.5 实车道路试验结果分析
        6.5.1 路障一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5.2 路障二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5.3 路障三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路面输入模型
    附录A.1 拱形路面输入
    附录A.2 随机路面输入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8×8轮式装甲车油气弹簧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悬架系统介绍
        1.2.1 悬架系统的结构
        1.2.2 悬架系统的分类
    1.3 油气弹簧介绍
        1.3.1 油气弹簧的特点
        1.3.2 油气弹簧的分类及应用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的设计及理论分析
    2.1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的设计
        2.1.1 油气弹簧原理介绍
        2.1.2 整车参数介绍
        2.1.3 主要尺寸的确定
        2.1.4 阻尼孔和单向阀特性
        2.1.5 连接体的设计
        2.1.6 导向套的设计
        2.1.7 密封件的选用
    2.2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油气弹簧简化模型
        2.2.2 油气弹簧非线性模型的建立
    2.3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数值仿真分析
    2.4 新型双气室油气悬架系统虚拟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非线性特性的研究
    3.1 油气弹簧非线性特性的影响因素
    3.2 油气弹簧阻尼特性分析
        3.2.1 阻尼力和阻尼系数的分析
        3.2.2 阻尼特性数值分析
        3.2.3 油气弹簧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
    3.3 油气弹簧刚度特性分析
        3.3.1 弹性力和刚度系数的计算
        3.3.2 刚度特性数值分析
        3.3.3 油气弹簧参数对刚度特性的影响分析
    3.4 油气弹簧输出力特性分析
        3.4.1 输出力特性曲线分析
        3.4.2 油气弹簧结构尺寸对输出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3.4.3 油气弹簧工作条件对输出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3.5 油气弹簧阻尼和刚度的线性化
        3.5.1 阻尼线性化
        3.5.2 刚度线性化
    3.6 实验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新型双气室油气弹簧车辆振动特性仿真分析
    4.1 路面模型
        4.1.1 路面频域模型
        4.1.2 路面时域模型
    4.2 悬架性能评价指标
        4.2.1 平顺性概述
        4.2.2 平顺性评价方法
    4.3 1/8车辆模型的垂直振动特性
        4.3.1 悬架垂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3.2 车辆振动特性响应分析
    4.4 1/4车辆模型的垂直振动特性
        4.4.1 悬架垂向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2 车辆振动特性响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油气弹簧悬架系统的运动学分析及参数优化
    5.1 悬架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5.1.1 零件的建立
        5.1.2 力元素的建立
        5.1.3 运动副的建立
        5.1.4 悬架自由度的计算
    5.2 试验设计的具体过程
    5.3 灵敏度分析
    5.4 优化前后仿真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及振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及工作原理
        2.1.1 工作原理及工况介绍
        2.1.2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三维模型的建立
    2.2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2.1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注意事项
        2.2.2 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基本过程
        2.2.3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的有限元模型
    2.3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模态分析及频响分析
        2.3.1 模态分析理论基础及求解过程
        2.3.2 模态分析结果
        2.3.3 频响分析方法及理论
        2.3.4 频响分析结果
    2.4 电梯驱动主机传动系统扭振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振动试验分析
    3.1 试验目的与仪器设备
    3.2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台架振动试验
        3.2.1 试验台的构建与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
        3.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软连接方案台架振动试验
        3.3.1 试验台的构建与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
        3.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现场外部试验
        3.4.1 试验台的构建与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
        3.4.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轿厢内振动试验
        3.5.1 试验台的构建与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
        3.5.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3.5.4 试验与仿真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梯驱动主机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及减振分析
    4.1 基于静载条件的电梯减速器箱体轻量化设计
        4.1.1 结构优化方法及理论
        4.1.2 电梯减速器箱体静力分析
        4.1.3 拓扑优化过程
        4.1.4 减速器箱体轻量化设计
    4.2 结构优化后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分析
        4.2.1 优化后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优化后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模态分析
    4.3 减振优化措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折臂式随车起重机转台拓扑优化与减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起重机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2 起重机转台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2.3 起重机减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运动学分析与仿真
    2.1 三维建模与参数介绍
        2.1.1 起重机基本参数
        2.1.2 三维模型
    2.2 ADAMS软件简介
    2.3 运动学建模
        2.3.1 导入模型
        2.3.2 定义材料属性
        2.3.3 定义模型约束
        2.3.4 定义模型驱动
        2.3.5 定义模型载荷
        2.3.6 模型验证
    2.4 运动学仿真
    2.5 运动学仿真结果分析
        2.5.1 转台仿真结果
        2.5.2 动臂仿真结果
        2.5.3 伸缩臂仿真结果
    2.6 运动学仿真结果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静力学建模与仿真
    3.1 吊机结构
    3.2 有限元模型
        3.2.1 几何模型
        3.2.2 材料属性
        3.2.3 单元类型
        3.2.4 网格划分
        3.2.5 连接方式
        3.2.6 约束与载荷
    3.3 仿真结果分析
        3.3.1 转台结果分析
        3.3.2 动臂结果分析
        3.3.3 伸缩臂结果分析
    3.4 应力试验
        3.4.1 试验方案
        3.4.1.1 测试原理
        3.4.1.2 测试方案
        3.4.2 测点的选择及说明
    3.5 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台拓扑优化
    4.1 拓扑优化简介
        4.1.1 拓扑优化理论
        4.1.2 拓扑优化模型
    4.2 拓扑优化流程
        4.2.1 设计变量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2.4 载荷及边界条件
    4.3 优化分析
        4.3.1 结果分析
        4.3.2 结构改进
        4.3.3 结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缸速度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5.1 单因素试验
        5.1.1 变幅1油缸速度
        5.1.2 变幅2油缸速度
        5.1.3 伸缩1油缸速度
        5.1.4 伸缩2油缸速度
    5.2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5.2.1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理论及实施步骤
        5.2.1.1 极差分析法
        5.2.1.2 方差分析法
        5.2.2 SPSS应用于正交设计和结果分析
        5.2.2.1 SPSS设计正交试验
        5.2.2.2 SPSS分析正交试验结果
        5.2.3 因素水平和正交表
    5.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1.1 极差分析
        5.3.1.2 方差分析
    5.4 最优组合的确定和验证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6)超高层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平台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升降工作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研究路线
第二章 升降工作平台研究理论和计算
    2.1 升降工作平台组成及技术参数
        2.1.1 工作平台组成
        2.1.2 技术参数
    2.2 结构工况分析
        2.2.1 工况分析
    2.3 升降工作平台位移求解方法
        2.3.1 位移叠加法
        2.3.2 麦考利法
    2.4 动力学分析计算
        2.4.1 建立运动微分方程
        2.4.2 动力学模型建立及计算
    2.5 遗传算法介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升降工作平台整机结构力学分析
    3.1 总体设计
    3.2 升降工作平台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ANSYS软件介绍
        3.2.2 结构的简化与假设
        3.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升降工作平台整机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3.3.1 整机结构的应力分析
        3.3.2 整机结构的变形分析
    3.4 升降工作平台整机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3.4.1 整机结构的模态分析
        3.4.2 整机结构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业平台固有频率影响参数分析
    4.1 作业平台的静力学分析
        4.1.1 作业平台线性位移理论计算
        4.1.2 作业平台静力学仿真分析
    4.2 作业平台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4.2.1 固有频率的影响因素—动刚度
        4.2.2 作业平台的模态分析
        4.2.3 作业平台的随机振动分析
    4.3 作业平台结构参数对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
        4.3.1 三角桁架布置形式分析
        4.3.2 桁架横杆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3.3 桁架纵杆厚度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3.4 护栏透风面尺寸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作业平台的结构参数优化
    5.1 作业平台优化模型建立
        5.1.1 优化设计流程
        5.1.2 优化模型建立
    5.2 抽样方案设计
        5.2.1 常用的采样方案
        5.2.2 实验点的确定
    5.3 代理模型拟合
        5.3.1 代理模型简介
        5.3.2 代理模型评价指标
        5.3.3 代理模型拟合结果
    5.4 优化算法求解
        5.4.1 遗传算法应用
        5.4.2 优化结果分析
        5.4.3 最优方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多股簧-质量系统动态响应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多股螺旋弹簧简介
        1.2.1 多股簧的基本特点
        1.2.2 多股簧的应用实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股簧模型及制造设备研究进展
        1.3.2 非线性系统瞬态响应研究进展
        1.3.3 非线性系统稳态响应研究进展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2 多股簧成型过程时变非线性张力控制建模及仿真
    2.1 引言
    2.2 多股螺旋弹簧数控加工机床概述
        2.2.1 多股簧机床及张力控制系统
        2.2.2 张力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2.3 多股簧机床张力控制系统模型
        2.3.1 放线端动力学模型
        2.3.2 钢丝张力产生机理
        2.3.3 钢丝互相作用机理
    2.4 磁粉离合器阻力矩特性分析
    2.5 仿真与试验验证
        2.5.1 仿真模型及仿真条件
        2.5.2 仿真结果分析
        2.5.3 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多股簧-质量系统瞬态响应非线性定量分析方法
    3.1 引言
    3.2 修正的Bouc-Wen迟滞模型
    3.3 多股簧系统瞬态响应非线性数值分析
        3.3.1 单自由度系统瞬态响应线性分析方法
        3.3.2 多股簧系统瞬态响应的非线性分析
    3.4 单自由度多股簧系统强非线性分析方法
        3.4.1 非线性系统响应分析方法概述
        3.4.2 改进的多股簧系统非线性模型
        3.4.3 基于改进多尺度法的多股簧系统瞬态响应分析
    3.5 实验验证
        3.5.1 冲击特性试验设备及测量原理
        3.5.2 试验条件及测量结果
        3.5.3 试验验证及误差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多股簧-质量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稳态响应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单质量多股簧系统在谐波激励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4.3 基于谐波平衡法的单谐波平衡过程
        4.3.1 谐波平衡法概述
        4.3.2 基于谐波平衡法的单谐波平衡过程
        4.3.3 单谐波求解方法的数值验证
    4.4 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多谐波平衡过程
        4.4.1 谐波平衡法概述
        4.4.2 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多谐波平衡过程
        4.4.3 IHB方法的数值验证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成型质量对多股簧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成型质量的多股簧动载特性对比
    5.3 多股簧-质量系统瞬态响应算例分析
    5.4 多股簧-质量系统谐波响应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铁路救援起重机曲线通过及调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铁路救援起重机的发展
    1.3 轨道车辆动力学发展
    1.4 曲线通过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铁路救援起重机系统动力学建模
    2.1 铁路救援起重机系统建模原理
    2.2 铁路救援起重机系统结构与技术参数
        2.2.1 铁路救援起重机主要结构
        2.2.2 铁路救援起重机技术参数
    2.3 铁路救援起重机系统建模
    2.4 边界条件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救援起重机静力学性能分析
    3.1 静载拉压理论分析
        3.1.1 铁路救援起重机受拉工况受力分析
        3.1.2 铁路救援起重机受压工况受力分析
    3.2 静载拉压试验仿真
        3.2.1 铁路救援起重机受拉工况仿真分析
        3.2.2 铁路救援起重机受压工况仿真分析
        3.2.3 结果汇总
    3.3 液压调平系统关键构件强度校核
        3.3.1 调平弧板建模
        3.3.2 边界条件分析
        3.3.3 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分析
    4.1 铁路车辆系统动力学评价标准
        4.1.1 脱轨系数
        4.1.2 轮重减载率
        4.1.3 倾覆系数
        4.1.4 轨道结构动力作用评价标准
    4.2 系统参数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一系垂向刚度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一系横向刚度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外部条件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1 吊重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曲线超高量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运行速度对铁路救援起重机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调平方式选择及仿真结果对比
        4.4.1 调平方式选择
        4.4.2 不同吊重下仿真结果对比
        4.4.3 不同超高量仿真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
    5.1 实验过程及数据
    5.2 实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原因分析
    2.1 传动系概述
    2.2 线性振动基本理论和隔振原理
        2.2.1 单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
        2.2.2 多自由度线性振动系统
        2.2.3 隔振基本原理
    2.3 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地面汽车起重机发动机振动及隔振分析
    3.1 发动机安装要求
        3.1.1 礴刚性支承
        3.1.2 安装位置
        3.1.3 安装形式
        3.1.4 结构布置形式
    3.2 某全地面起重机发动机振动试验及安装结构改进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方法
        3.2.3 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3.2.4 整改及效果验证
        3.2.5 其他产品振动试验情况
        3.2.6 实验结果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动轴的布置、安装和实验
    4.1 300 吨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布置计算
    4.2 单万向节传动的运动分析
    4.3 空间多万向节传动的当量夹角与各轴角加速度幅值
    4.4 安装位置精度对空间夹角的影响
    4.5 安装位置精度引起的动不平衡
    4.6 基于当量夹角控制的传动系统优化—更换分动箱
    4.7 分动箱的结构及安装改进
        4.7.1 故障及问题分析
        4.7.2 结构改进方案设计
    4.8传动轴实验
        4.8.1 传动轴振动理论分析
        4.8.2 振动测试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4.8.3 振动测点的选择
        4.8.4 传动系统的振动试验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动轴中间支撑的影响分析
    5.1 传动轴中间支撑减震性能对振动的影响
    5.2 中间支撑刚度影响分析
        5.2.1 中间支撑刚度影响仿真计算
    5.3 采用空多孔式橡胶垫环改善中间支撑刚度特性
        5.3.1 传动轴中间支承刚度测量
    5.4 传动系关键零部件的位置精度控制改善
        5.4.1 传动轴自动找正调整方法。
    5.5 本章小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门式起重机的风致振动分析及风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起重机简介及发展趋势
        1.1.2 风灾与起重机事故
    1.2 国内外起重机风振特性研究现状
        1.2.1 风工程研究方法
        1.2.2 起重机风载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结构风压与风振的特性分析
    2.1 风的基本特性
        2.1.1 风载荷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1.2 基本风速
        2.1.3 基本风压
    2.2 平均风的基本特性
        2.2.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2.2.2 风载荷体型系数
        2.2.3 平均风载荷
    2.3 脉动风的特性
        2.3.1 湍流积分尺度
        2.3.2 湍流强度
        2.3.3 脉动系数
    2.4 风的参数设置
    2.5 本章小结
3 门式起重机的模型创建及静风响应分析
    3.1 门式起重机的有限元模型
        3.1.1 门式起重机三维模型的创建
        3.1.2 材料定义及网格划分
    3.2 门式起重机的静风响应分析
        3.2.1 静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3.2.2 门式起重机模型的静风响应分析
    3.3 小结
4 门式起重机的脉动风载响应分析
    4.1 门式起重机的模态分析
        4.1.1 模态分析理论
        4.1.2 门式起重机的模态分析
    4.2 脉动风载的数值模拟
        4.2.1 脉动风速功率谱
        4.2.2 脉动风载荷的数值模拟方法
        4.2.3 风载荷时程模拟
    4.3 门式起重机的风载时程分析
        4.3.1 时程分析方法
        4.3.2 起重机的脉动风载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门式起重机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
    5.1 结构风振控制技术
        5.1.1 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与分类
        5.1.2 结构风振控制的原理
        5.1.3 风振控制装置的类型与性能
    5.2 门式起重机的风振控制研究
        5.2.1 TLD安装位置的确定
        5.2.2 TLD控制力的设计
        5.2.3 TLD的参数设计
    5.3 TLD在门式起重机的振动控制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D]. 孙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多轴应急救援车辆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D]. 杜苗苗. 吉林大学, 2021(01)
  • [3]8×8轮式装甲车油气弹簧悬架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 许婷.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2)
  • [4]电梯驱动主机系统有限元分析与结构优化及振动试验研究[D]. 孙晋. 吉林大学, 2020(08)
  • [5]折臂式随车起重机转台拓扑优化与减振研究[D]. 胡兵.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6]超高层导架爬升式升降工作平台作业平台的动力学研究[D]. 陈超.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多股簧-质量系统动态响应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 蔡万强. 重庆大学, 2019
  • [8]铁路救援起重机曲线通过及调平研究[D]. 沈少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全地面起重机传动系统振动分析及改进方法研究[D]. 陈华林. 湖南大学, 2019(07)
  • [10]门式起重机的风致振动分析及风振控制研究[D]. 王腾飞. 中北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起重机动态载荷的减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