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加工技术一、二

毛皮加工技术一、二

一、毛皮加工技术之一二(论文文献综述)

王飞[1](2020)在《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清代张家口经贸发展与商帮情况进行了研究,具体描述了张家口的历史沿革,清代张家口商业、张家口手工业、张家口交通运输业、张家口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清代张家口商人主体的构成情况。最早张家口是北部边塞一座因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小城镇,随着对蒙、对俄贸易的发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北部“转口贸易”的中心城市,着名的“张库商道”的起点城市。张家口的名称始于明代,在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下堡)。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增筑关厢。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兵部尚书余子俊筑边墙,即外长城,大境门为要隘。明嘉庆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开筑下堡小北门,俗称张家口。内地出口俄罗斯和蒙古的货物,俄罗斯和蒙古进口的货物,都是先运到张家口集中,然后再发往各地。为了管理商务以及处理民族事务,清政府在上下二堡设置了很多衙署机构。张家口的对蒙贸易、对俄贸易的商品种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俄、蒙输入张家口的商品以毛皮、纺织品、牲畜、土碱为大宗。由俄国输入商品种类繁多,其中输入毛皮数量最多。熊皮、狼皮、海獭皮、狐皮是较为贵重的毛皮。数量居第二位的商品是纺织品。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各类贸易货物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毛皮类产品。从1820年开始,毛皮类产品所占的份额才开始下降,纺织品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旅蒙山西商人在牧区市场收购并贩运内地的牲畜是蒙古输入内地的大宗商品。每年由蒙古经张家口运往内地的马、牛、羊数量达数百万头。土碱也是从蒙区输入的大宗商品,张家口碱商在察哈尔正蓝旗和镶白旗的牧地收购土碱,运回张家口进行再加工,清除杂质,制成碱砖,运销京、津,再转售各地。经张家口流转输出的主要是对俄贸易货物,货物的种类主要是:棉织品、丝绸、茶叶等。最初,中国向俄国出口的主要是棉织品和丝绸商品。从1802年开始,棉织品输出比例不断下降,茶叶输出比例不断增加。茶叶输出额最终超过棉布、丝绸输出额,占据中俄商品贸易的主体。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皮毛业、制碱业、制革业、蒙靴业等几个行业。明清时期,张家口是全国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仅经营毛皮的商号就有几千家。大境门外的西沟街,是繁华的皮毛交易市场,街道两旁商号林立。张家口皮毛加工系统主要向纵横两方面延伸、扩展。横向是各种毛制品和皮制品的生产,纵向是从皮子鞣制到下脚料综合利用。张家口的制碱业属于民办官商性质,须经官府授权,才允许民间经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碱逐渐充斥国内市场,张家口口碱业便开始走下坡路。张家口的制革业主要分为三类:白皮行、黑皮行和皮鞍业。白皮行以生产各种皮条和车马挽具为主,张家口的皮条铺主要集中在边路街。北起玉带桥南至深沟口。车马店和骆驼店都在西沙河、三合店巷、元台子、长胜街、福兴里一带。张家口黑皮行的数量比较多,产品主要是:黑熟底皮、白熟底皮等,主要集中在元台子、沙院、通兴巷、福兴里、宋家大院、隆昌巷一带开设手工作坊。张家口的皮鞍业,以生产皮马鞍为主。所生产的皮鞍通过旅蒙商运销到蒙古牧区以及内地官衙骑兵和商贾各界,供马鞍上装配使用。蒙民需要蒙靴数量比较多,在清代时张家口的蒙靴生产达到兴盛。靴铺机构,有的是自财独资经营,有的是合资合伙经营。大境门内外的几十户大旅蒙商京外馆,在外蒙地区都有座庄外号,每年运往库伦的蒙靴约有二十多万双。张家口的交通运输起源比较早,商周时期商王朝经常出兵征伐鬼方,这就说明当时坝上张北至商王朝都邑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就有了道路。清代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全国的道路网。康熙帝曾选派台官治理驿务,并从张家口至库伦间整修了驿道,沿途设立了台站。张家口地区在清代的邮驿,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宣化府范围所属驿站和暖铺,归属于直隶省。另一大部分是口北三厅,除张家口和独石口各有一个汉驿外,都是通往蒙古的军用台站。张库商道是指张家口到蒙古高原库伦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路线,这一贸易路线还延伸到俄国的边境城市恰克图,是我国北方连接蒙、俄的一条国际商品运输线。恰克图的开埠,商业互市的发展,使张库商道继续向北延伸,这条国际运输线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繁盛起来。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中俄商品运销经海参崴转口,这对张库商道运输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外蒙的独立,张库大道路断人稀,商品运销趋于绝迹。张家口的金融业主要包括典当业、账局、票号、钱庄、银行业等。典当是一种以互利为目的的金融活动,这种活动俱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其根本功能在于以这种临时融资形式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到了清代,典当业的发展势头是空前的,典当服务于商品流通,典商的繁荣,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账局,是雍乾之际在北京、张家口等北方商业城市产生的以存放款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账局的主要业务对象是私营商业。从清雍正、乾隆之际到咸丰年间,是账局发生及不断发展的时期,从咸丰末年到民国初年,是账局由鼎盛到衰败的时期。票号是19世纪2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金融机构,它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票号从道光年间兴起,同治年间,票号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光绪年间,票号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张家口的钱庄前身是钱铺,钱铺是我国实行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的产物。钱庄开始大部为商号兼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专营性质。钱庄本身靠信用吸收存款,再向具有信用的商号发放贷款。张家口历史上设立最早的一家国家银行是大清户部银行张家口分行。清末民初张家口当地银行机构大小合计有二十二个。主要的银行机构有中国银行张家口分行,交通银行张家口分行、边业银行张家口分行和察哈尔兴业银行四家。这些银行都经办汇兑、存款、贷款业务。张家口外国银行方面主要有华俄道胜银行、远东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张家口的商人群体主要有晋商、京帮、口商。张家口的晋商是商人的主体,晋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有盐业、粮食、棉布、棉花、丝绸、茶叶等。张家口的晋商使当地人有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他们重信誉,以诚信取胜,晋商经商有道使得张家口人学到了经营之道。张家口的京帮主要是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商帮。张家口京帮从事的贸易主要是自北京、张家口输往蒙古牧区砖茶、面粉、丝绸、布匹等商品,自蒙古牧区输往张家口、北京地区羊毛、驼毛、羊皮、狼皮等商品。张家口的口商主要是指张家口本地的阳原、蔚县、怀安人组成的本地商帮。张家口晋商所组成的商业行社或把持的商业行社在清后期成为张家口工商业行社的主要力量。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张家口商业行社多数是商贸业、手工业的组织,也有地方乡谊性质的组织。总之,在清代张家口是我国北部边境重要的贸易城市。张家口最初只是因军事目的修建的一座小城镇,随着对蒙、对俄贸易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北方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张家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蒙贸易、对俄贸易。张家口最初的道路也是因战争而修建,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张家口、库伦等地修建了几条官方驿道。随着贸易的发展,张家口地区的商道逐渐发展完善。张家口商贸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张家口金融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其商业和外贸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效应使得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丰富。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的产生就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在北部边境城市中是比较发达的。张家口的商人主体主要是晋商、京帮和口商,其中以晋商居多,并且晋商主要从事贸易和票号的经营。这其中有地缘文化上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晋商具有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传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经营上讲究经营谋略,这使其能够在商业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进而占据张家口商人群体的主体地位。

孟浩[2](2020)在《交城传统毛皮制作技艺的流变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工艺的流变是民俗学等相关学科关注的热点之一。交城毛皮工艺有悠久的历史,从明清时期一直传承发展至今,其工艺也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对之进行研究,有助于认识交城传统毛皮工艺发生流变的动力因素,也有助于当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为指导,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为研究对象,从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探讨交城皮毛工艺的流变,揭示流变的动力因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传统工艺的流变,主要受到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影响。生产环节中的各种要素并不是完全静止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的状态,其中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原料、生产工具、生产工序的改变以及产品转型的需要等,各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艺发生变化;消费环节同样受到消费习惯、消费需求、消费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工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生产与消费两大环节的各个要素变化的合力共同推动交城毛皮工艺发生流变。二、每一种传统工艺自身都具有与其它工艺遗产不同的特点,影响它的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因而工艺变化的程度也不相同,但只要核心工艺不发生改变,传统工艺的次要改变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它的发展方向。三、传统工艺的流变,直接影响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特别保护那些影响工艺流变的核心要素,只有保护核心技艺不发生改变,才有可能达到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赵国清[3](2019)在《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水貂、狐狸、貉子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毛皮动物。威海市毛皮动物养殖量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本实验主要对威海地区的水貂、狐狸、貉子感染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及常发细菌病等进行了病原体检测,提出了微生态防控措施。1.对威海区域内毛皮动物养殖场,通过查阅档案、实地走访和填写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掌握养殖、防疫、免疫以及主要疫病存在情况。结果表明,毛皮动物存栏量下降较大,存栏500只以上养殖场饲养量所占比重,水貂、狐狸比重约为50%,貉子比重约为20%。导致毛皮动物发病的病毒性病原主要是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阿留申病毒、伪狂犬病毒、狐狸脑炎病毒等;细菌性病原主要是绿脓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魏氏梭菌等细菌。2.对存栏5000只以上的毛皮动物养殖场随机采集病料,共采集140份样品(分别采集肝、肺、肾、脾、肠、脑)。对样本分别进行病理解剖、病毒检测、细菌检测。结果显示,犬瘟热病毒的感染率约27.14%,细小病毒的感染率为20.71%,阿留申病毒未检出,大肠杆菌的感染率为21.42%,克雷伯氏菌的感染率为15%,沙门氏菌的感染率为10.71%,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感染率为2.14%,绿脓杆菌的感染率为11.42%。犬瘟热病毒、细小病毒、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沙门氏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绿脓杆菌7种病原的单纯感染、二重感染、三重感染的感染率分别为30%、30.71%、5.71%。水貂的致病菌感染率比狐狸、貉子更高。3.血清学分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O88是主要的流行血清型,占检出血清型的33.3%;G型绿脓杆菌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检出血清型的35.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感染性细菌对氨苄西林等青霉素类、头孢唑林等一、二代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呋喃妥英等的耐药率较高;比较敏感的药物有: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三、四代头孢菌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4.对分离到的CDV和MEV株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分离到的2株CD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8%,与6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1%,分离到的病毒同属于Asia-I型;分离到的3株MEV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3株毒株基因与28株参考毒株的基因同源性为97.3%99.1%,分离的细小病毒与CPV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5.为了研究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试验,选择60日龄雄性水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Ⅳ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5%、1.0%、1.5%益生菌制剂,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测定其免疫指标。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提高水貂的免疫功能。本调查揭示了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及其特性,找出了致病原的多重感染的发病规律,阐明了主要细菌病的病原耐药性,为威海地区毛皮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基础。

贾瑞[4](2019)在《清代恰克图和广州对外贸易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有清一代,恰克图和广州是中国南北两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其中,前者负责对俄贸易,后者负责对东南亚和欧洲各国的贸易。尽管两者均为对外贸易口岸,但在信用机制、管理方式、商人主体、贸易结构、税收结构上既有相同,也有很大差异。具体来看,在信用机制上,两者的信用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商业发展特点形成了一套包含商人信用、职业信用、商业信用和政府信用等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其不同之处在于,恰克图贸易中商业信用占据主导地位,政府信用为商业信用的发挥提供了良好保障,俟至晚清,政府失信,致使商业信用无法发挥作用,进而加速了晋商的衰落;对于广州贸易而言,前期发展是以政府信用为主,但到18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十三行商人退出历史舞台,外商自由雇佣买办的兴起,商业信用则发挥了主导作用。在管理机构设置上,恰克图的商业活动前期主要由土谢图汗进行属地兼管,后期主要由理藩院派员管理,税收则由杀虎口、张家口和归化城三处税关负责征税;而广州的商业活动和税收活动由粤海关管理,并以政府委任的广州十三行行商为中介具体负责实施。这种设置方式都源于清政府御控外藩的天朝上国思想和稳定边境的基本国策。从不同点来看,恰克图的税收与市场管理相分离,而广州的税收与市场管理在同一地区;管理机构设置的目的上,恰克图重在稳定边境,敦促两国关系的友好;广州则在于御控外商,预防滋扰,避免纠纷。在管理政策上,清政府要求进入恰克图市场的中俄商人必须持有政府颁发的相应执照。在乾隆朝,恰克图虽因俄商及劫匪滋事进行过三次闭关,但时间甚短,从长时段来看,基本处于自由贸易状态;在广州,无论四口通商还是一口通商,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且由十三行行商具体负责管理,鸦片战争以后,行商制度废除,实行领事担保制度。恰克图与广州管理方式的不同之处是:前者的管理较为宽松,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后者的管理则较为严格,类似于“垄断市场”;恰克图贸易商的居住与交易方式的管理相对于广州行商都较为自由宽松。在商人发展变迁上,恰克图的商人有山西商人、陕西商人、宁夏商人等,但主要是晋商,而广州十三行时期的商人有福建商人、广东商人、安徽商人等。由于南北方地域差异很大,风俗习惯各异,决定了恰克图以北方商人为主,广州以南方商人为主。近代以来,两地商人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逐渐衰落。从共同点来看,首先,商人利益集团的弱小使其无力要求政府维护其合法权益,而逐渐衰弱的清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抑商政策又加速了晋商和行商的衰落;其次,从国家理论来看,国家对于商人的予取予求直接导致了两地商人的衰落。从不同点来看,首先,交易费用上升引起了广州十三行行商和恰克图晋商的衰败,但恰克图贸易中管理的交易费用相对较低,因而在19世纪中后期还可以正常经营,而广州十三行贸易管理中管理和买卖的交易费用较高,导致其较早衰败;其次,外来掠夺型制度是恰克图市场晋商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部分十三行商人却向近代化买办转型。在商品结构上,无论是恰克图还是广州,出口的都是当时具有比较优势的茶叶、丝绸等商品,进口的主要是香料、药材、棉花等商品。在贸易初期,恰克图的贸易额远远小于广州的贸易额。中期,恰克图的贸易额增长迅速,与广州贸易额的相对差距在缩小,并且两处的出口商品都以茶叶为主。19世纪50年代以后,恰克图贸易量产生剧烈波动,20世纪初中东铁路开通后迅速衰落下去;广州则面临着南方众多外贸口岸的竞争,贸易商品种类持续增多,贸易量增幅较小,仍保持原有规模。在税收结构上,两地的税收都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都没有为中国近代化的转型提供内生动力。从不同点来看,恰克图贸易商品是在张家口、杀虎口和归化城征收常关税,而广州贸易的商品是在粤海关征收海关税;恰克图贸易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免税规定,而广州贸易中不仅不存在这些免税规定,而且还在征收正税的同时征收一些杂税;从税收总额上看,粤海关的税收总额比北路三关大,其对于清政府的财政贡献率也较大。最后,从两地贸易的意义上看,两地贸易都推动了内地社会分工和沿线城市的发展,并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恰克图贸易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广州贸易促进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商圈的形成;恰克图贸易促进了俄国资本原始积累,为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广州贸易推动了中国南方近代化的进程。因此,有清一代,南方和北方开展的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而也印证了清朝前中期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政策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有限度的开放政策并没有使整个国家走上近代化历程。鸦片战争以后,随着通商口岸的不断增多,南北两地的贸易活动产生巨大变化:恰克图贸易在起伏跌宕中逐渐衰亡,而广州贸易量虽有减少,但仍为一个重要通商口岸。

黄磊[5](2019)在《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使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该行业成长,是平衡农产品产能过剩,减少农业产后损失,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初期投资少、产品周期短、投资回报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价值属性,这决定其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初、中期应被优先发展。我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加快成长,但该行业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特别是精深加工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该行业存在库存压力较大,副产物综合利用不高,企业资金缺口、人才缺口较大,进口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等一系列问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各项激励经济的政策当中,税收政策无疑是影响其发展的最直接动因之一。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经济手段,在协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基础产业建设等方面起到了有效的政策引导作用,任何产业发展与税收政策均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新政策,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进行量体裁衣,是支持这个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尚无系统地制定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相关税收政策仅松散的限于部门规章和部分行政法规,且以减税惠税为主,税收的管控引领作用弱化。本文重点从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角度入手,在详细梳理我国目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政策发展历程和深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到税收、农产品加工业的相互关系,并测算农产品加工业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其行业发展的影响以及税收通过对财务指标的作用进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效应程度,分税种分行业讨论税收对行业收入的作用,同时通过借鉴国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先进经验,设计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促进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农产品加工业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影响行业发展的效应和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为通过制定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支持该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演变过程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将政策支持的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转型阶段、成熟阶段、完善阶段,每个阶段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具体税收政策两个维度进行梳理和特点总结,再着重分税种整理、评价现行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后深入考察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时空特征,从总体发展、区域发展和子行业发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农产品行业总体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分析,通过计算区位熵来比较各子行业在我国七大区域的发展差异,通过计算各子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来分析各行业的结构特征,从而掌握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下文的进一步数理分析奠定了基础。第二,从宏观层面上研究了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和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发现这四个变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方法,具体观察四个变量的作用模式、影响效果,发现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是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减税政策在短期内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但长期来看会抑制该行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替代效应;从微观层面上研究了税收、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模型。测算出这几个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影响程度,并研究税收对财务指标的作用效果和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效应,找到了税收促进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传导模式;从微观层面上分税种、分行业研究了具体税种作用于不同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效应,从总量和增速两个角度分析了各行业的税收特性,用计算出的各行业税负来衡量各行业的实际纳税水平,通过比较各行业的各税种税负找到该行业的生产行为特点。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计算各税种税负与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系数和显着性,找到了各税种税收与行业发展的内在关系,为提出对各行业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三,研究部分发达国家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的措施,通过对这些国家国情及农产品加工业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了解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情况,借鉴这些国家的有效举措。对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进行优化设计和提出对策建议,通过之前实证分析的结果,建立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的税制税种提出改良建议,最后提出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的对策建议和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刘妍[6](2018)在《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不容动摇。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的集约增长和优化升级是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农业产业规模化和科技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业产业早已告别单纯发展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在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和居民需求的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精深加工已成为促进本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但总体上,中国农业产业规模虽大,却呈现结构合理化偏低、加工深度不足、技术水平落后等普遍问题。随着开放市场和区域经济—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代表各自国内农业产业的竞争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角逐日益激烈。对于参与全球经济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是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国作为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重要供给方,出口规模日益庞大,出口质量持续上升,整体出口贸易水平的提高不仅代表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贸易利益所得的增加,其作为农业产业中具备先进技术经验的优势竞争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是与日俱增。尤其在当前农业经济呈现结构性减速,且内外经济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形成行之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出口贸易对产业的影响效应发挥到最大,这对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围绕这一主题,沿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技术路线,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即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对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出口贸易影响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范围进行基本界定,并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进而借鉴已有理论成果,构建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分别进行评价分析。其中,对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从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两个层面展开。出口规模层面主要从出口总量、产品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出口质量层面在构建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的基础上,对产品和地区出口质量的差异进行比较评价。对农业产业的分析从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产业规模层面主要从整体规模、内部结构和地区分布角度进行分析;产业结构层面在构建衡量指标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然后,在基本现状的把握基础上,以理论机制为依据,从直接影响和影响机制两个层面,逐步深入地实证检验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分别对农业产业规模化、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影响。第一层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运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动态面板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直接影响的方向和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第二层面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模型,以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制度质量为中介变量,实证检验出口贸易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从中得出各中介变量的传导作用及中介效应的贡献程度。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检验的结果,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均呈平稳增长趋势,其中,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是增长的主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和产业的提升潜力更大,中西部地区出口和产业提升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能显着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出口质量的促进效果优于出口规模,尤其对中西部产业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最为显着;第三,农产品出口规模和出口质量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路径有所差别,物质资本和科学技术的传导作用必不可少,人力资本在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制度质量在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中具有传导作用;第四,东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已不及中西部,中部地区制度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投入力度亟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推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更为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启示,第一,利用国内外市场,重视技术和品牌,提升出口贸易质量;第二,重视合理化调整,加速高级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第三,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强中西部引进力度,扩大中介传导效应;第四,优化内外制度环境,缩小地区制度差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戴其文[7](2017)在《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文中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和塑造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支巨大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内区域经济的框架构造。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产生作用。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家角色的转型,强化了国家角色的重要性。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欠发达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的内陆转移,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贫穷地区发展的影响逐渐加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持续扩大已成为经济增长背后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民族的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提出:提高发展的平衡性,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论文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国内新背景下提出来的,旨在探索新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过程、空间演化规律与机理。以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研究全球化和地方化背景下的区域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广西作为沿海的西部落后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近年来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政策扶持效应明显。中国—东盟博览会和自贸区的建设显着地推动了广西各地区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厘清基础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以广西各地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衡量全球化,从政策视角解读地方化,包含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具体选择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作为地方化的表征指标。在考察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广西城市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组织。以此为依据分别从全球化参与程度和地方化政策两个视角对广西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进行城市尺度上的剖解。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系的视角,以县域尺度探讨广西水平层面上的空间差异。总结了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规律特征。通过上述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1)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研究证实了从全球化和地方化视角探析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机制具有可信的解释力。全球化和地方化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垂直差异产生了显着的影响。体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园区方面的地方化因素也推动了城市间等级差距的扩大。全球化和地方化并不是单独对城市发展产生影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产生合力,借助于政府的角色,通过政策的落实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2)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广西逐步形成"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结构和"西弱东强"的空间格局,中心城市之间层级逐渐拉开,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空间结构原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全球化和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政府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空间结构的惯性对城市发展产生显着影响。(3)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贸易、外资企业和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广西的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不仅加快了这些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甚至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广西经济全球化的参与格局变化重塑了省内经济地理格局,改变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4)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是地方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综合表现,是全球化和地方化、国家力量和地方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广西各地市初步形成了产业分工,采矿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资源和普通劳动力依赖较强,分布较为分散,而高关联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资本、技术、人力、集聚有着较高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分工和协作,集聚在不同的中心城市并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明显的非线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导致产业空间发生重组,促进了城市垂直差异的扩大。(5)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产业园区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增长极。园区的中心城区布局势必会进一步推动中心城市的快速发展,拉大中心城市与一般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推动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广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分布在中心城区、次级中心城区及相邻的县域,等级性特征明显,不仅反映了广西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间的垂直差距。(6)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化对欠发达地区县域发展的水平差异影响不明显,而地方化产生显着作用,证实了多尺度和多机制框架对于分析欠发达地区省内不平衡现象的适用性。地理、环境和民族综合分析框架也证实了地理、环境和民族等地方化因素是广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论证了地理和环境是中国西部欠发达省份的基础结构特征,其对发展的严重制约难以完全克服。广西存在显着的异质空间结构,一些地方化特征对经济发展具有非线性效应。

高维超[8](2017)在《IC+O/A/O系统处理毛皮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皮生产废水目前在水处理行业属于难处理、研究工艺单一的废水。基于目前厌氧处理毛皮生产废水研究很少,课题研究对毛皮生产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主要内容: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和多点进水O/A/O工艺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试验后期根据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要求增加Fenton氧化预处理毛皮染色废水试验研究和絮凝除磷实验研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浓度在2500 mg/L3500 mg/L,NH3-N浓度在80 mg/L100 mg/L时,经过预曝气调节池和气浮池以及IC+O/A/O系统处理,系统稳定后,出水COD浓度在40 mg/L50 mg/L,NH3-N浓度稳定保持在2.5 mg/L以下。系统出水COD和NH3-N稳定达到《蟒沁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1/776-2012)。IC厌氧反应器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D去除效果较好,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能够适应废水水质。IC厌氧反应器系统在进水COD浓度500mg/L1200 mg/L试验环境条件下,试验稳定后:出水COD浓度在300 mg/L500mg/L,COD去除率稳定达到65%,COD容积负荷由试验初期0.31 kgCOD/(m3·d)0.33 kgCOD/(m3·d),增长到1.5 kgCOD/(m3·d)1.7 kgCOD/(m3·d);VFA浓度基本上维持在1.8 mmol/L2.2mmol/L范围内;ALK浓度基本上维持在13 mmol/L18mmol/L范围内;出水p H维持在7.57.9范围内;SS浓度小于200mg/L。多点进水O/A/O工艺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D、NH3-N去除效果好。多点进水O/A/O系统在进水COD浓度300 mg/L500 mg/L,NH3-N浓度60 mg/L80 mg/L试验环境条件下,稳定运行后:出水COD浓度保持在40mg/L50 mg/L,去除率稳定达到85%90%,COD总量负荷由试验初期的427.2kg/d稳定达到1678.56 kg/d,COD污泥负荷前段O池达到0.2 kgCOD/(kgMLSS·d),后段O池达到0.275 kgCOD/(kgMLSS·d);出水NH3-N浓度稳定保持在2.5 mg/L以下,去除率稳定达到97%99%,NH3-N总量负荷由试验初期的72 kg/d,稳定达到287 kg/d。Fenton氧化预处理毛皮染色废水试验效果显着。试验对500ml染色废水水样进行分析,控制pH值3.0左右,温度50℃左右试验环境条件,试验结果得到最优组合方案:FeSO4·7H2O投加量为3.5 mmol,[H2O2]/[Fe2+]试剂摩尔比为9:1,反应时间为120 min。此时COD去除率65%,色度去除率83%。絮凝除磷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用水为1L,进水TP含量1.69 mg/L,采用聚合氯化铝絮凝剂投加量为400 mg/L时,出水TP去除率为60%;采用聚合氯化铝+氯化镁(1+1)联合絮凝,投加量为300 mg/L时,出水TP去除率为60%。课题研究毛皮生产废水中有机磷比例占56%,无机磷比例占44%,采用聚合氯化铝和聚合氯化铝+氯化镁(1+1比例)絮凝剂处理毛皮生产废水中的总磷,对无机磷去除效果较好。

杨宝珍[9](2016)在《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轻工产业中的重要分支,毛皮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形成了一条涵盖毛皮动物养殖、原料皮鞣制、毛皮制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的上下游关联度高的完整的产业链。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毛皮产业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而毛皮工业园区以其独有的区域模式为毛皮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中生产统一治污,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清洁生产的技术让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的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实现全面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研究,以毛皮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支持下,首先,从技术、环境及经济三个方面对毛皮工业园区进行了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并做了相应地可行性评价,使其可以形成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和经济合理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环境、经济和资源三方面构建了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指标体系,经过筛选确定最终核算的指标,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中的综合指数法对毛皮工业园区的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分别进行了核算,并将环境与经济指标进行整合对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进行核算;最后,以肃宁毛皮工业园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实地调研选取了园区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企业进行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的核算,验证了综合指数R的合理性,并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为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为毛皮工业园区乃至毛皮行业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别为文章绪论及文献综述,分别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相关文献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研究;第三部分为毛皮工业园区技术可行性分析,对毛皮工业园区相关产品方案概况及涉及到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进行了介绍,并对其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的先进性进行了评价;第四部分为毛皮工业园区环境可行性分析,主要介绍了毛皮工业园区的规划概况及其产业政策符合性,对其环境质量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介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标准,最后对其环境友好性进行了评价;第五部分为毛皮工业园区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从工程投资和运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对毛皮工业园区的经济损益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涉及到的风险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如何控制的对策,最后对其经济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第六部分为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分析,通过介绍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的概念及其具体的核算方法,从环境、经济和资源三方面构建了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体系,最后将环境指标与经济指标进行整合对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进行了核算研究;第七部分为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实证分析,经过实地调研,选取了园区内10个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的核算,最后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为其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第八部分为研究总结部分,对主要成果进行概述以及本文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局限,为以后继续研究提供方向。

信晓瑜[10](2016)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新疆史前服饰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新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心之处,自古以来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要冲。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干尸的出土,对于新疆史前文明的研究成为新的学术热点。由于干燥的天气和多盐的土壤环境,大量纺织品及皮毛类服饰文物得以在浩瀚沙海中保存数千年之久,为我们揭开了新疆史前服饰的神秘面纱。本文即以考古出土的新疆史前纺织品及皮毛类服饰文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的新疆史前服饰遗存划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通过对新疆史前服装,帽冠,鞋靴等服饰品类的分期分类研究,对新疆史前服饰的形制风格、结构工艺、装饰形式等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疆史前服饰所体现的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现象。全文共分八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二部分概述本文研究的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时空背景及新疆主要服饰遗存的阶段划分和地理分布等情况,作为全文研究的背景资料。第三部分以服用材料为研究对象,对新疆史前毛毡、毛皮、毛织布、毛编织物等服用材料进行分类,分别介绍其材质特征、技术手段、染色工艺、装饰纹样等,以此作为全文服饰研究的基础。第四部分以新疆史前服装为主要内容,是全文研究的重点,分别对新疆史前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服装品类进行分期分类研究,分析其形制、结构、工艺及装饰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时期服装形制演化的规律进行总结。第五部分以帽冠为焦点,仍按照早、中、晚三个阶段分别探讨新疆史前帽冠的形制风格及结构工艺等特征,对护耳帽、平底帽、高冠等帽冠品类的制作方法进行推定复原,形成对于新疆史前帽冠的系统认识。第六部分以鞋靴为主题,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分析新疆史前鞋靴的形制、结构、制作工艺及装饰特点,探讨其发展的潜在脉络。第七部分在以上对新疆史前服装、帽冠、鞋靴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新疆史前服饰的整体风貌进行总结,继而分析了自然环境、技术文明和文化传承与交流等影响新疆史前服饰风貌形成与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以服饰单品为线索着重讨论了新疆史前服饰所体现的新疆内部外部文化交流现象。第八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新疆史前服装、帽冠、鞋靴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阐释其在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全文的综合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史前服用材料多来自于牛羊等家畜,以毛毡、毛皮、毛织物等为主。新疆史前居民已经掌握了纺捻、织造、糅皮、制毡等服装材料加工工艺。第二,新疆史前服装、帽冠、鞋靴等服饰品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服饰品类的风格受到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中服装主要经历了从无裁到有裁,从一片式的块料服装到上下分体式服装的发展过程,裤装的出现体现了欧亚草原骑马民族早期迁徙活动之影响,是新疆史前服装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帽冠、鞋靴的发展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品类均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日益丰富,结构和工艺体现出技术进步的特征。第三,新疆史前服饰风貌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文明和文化交流等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形制和风格是在新疆本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来自东西两方面的外来文化影响而共同形成的,其中西方因素的影响大于东方因素的影响,其服饰及纹样具有浓郁的文化交流特征。

二、毛皮加工技术之一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皮加工技术之一二(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1.5.1 史料创新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3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张家口的历史沿革
    2.1 张家口概况
    2.2 张家口的历史沿革
        2.2.1 张家口的城镇布局
        2.2.2 张家口人口的聚集
        2.2.3 张家口市场的发展
        2.2.4 张家口税关的发展
第三章 张家口的商业活动
    3.1 张家口的茶马互市
        3.1.1 张家口的马市交易
        3.1.2 晋商商帮茶叶贸易
    3.2 张家口的旅蒙商业
        3.2.1 对蒙贸易
        3.2.2 恰克图贸易
        3.2.3 经张家口流通货物的演变
第四章 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
    4.1 张家口的皮毛业
        4.1.1 张家口皮毛贸易的兴起
        4.1.2 张家口皮毛业的发展
        4.1.3 张家口皮毛业的衰落
    4.2 张家口的制碱业
    4.3 张家口的制革业
        4.3.1 白皮坊
        4.3.2 黑皮坊
        4.3.3 皮鞍业
    4.4 张家口的蒙靴业
        4.4.1 蒙靴业的形成
        4.4.2 蒙靴业的鼎盛
        4.4.3 蒙靴业的衰落
第五章 张家口的交通运输业
    5.1 清代以前的道路
    5.2 清代的道路
        5.2.1 官道
        5.2.2 张库商道
第六章 张家口的金融业
    6.1 典当业
        6.1.1 概述
        6.1.2 典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6.2 账局
        6.2.1 产生的历史背景
        6.2.2 账局的功能与发展
    6.3 票号
        6.3.1 票号的产生
        6.3.2 票号的兴衰
        6.3.3 票号兴衰对现代金融的启示
        6.3.4 票号信用对我国当前信用问题的启示
    6.4 钱庄
        6.4.1 钱庄的创立
        6.4.2 钱庄的组织
        6.4.3 钱庄的业务
        6.4.4 钱庄的账务制度
    6.5 银行业
        6.5.1 大清银行
        6.5.2 其他银行
        6.5.3 外国银行
    6.6 各金融机构间的相互关系
        6.6.1 票号与钱庄
        6.6.2 典当与票号
        6.6.3 典当与钱庄
        6.6.4 钱庄与外国银行
        6.6.5 账局与典当和钱庄
第七章 张家口的商人主体
    7.1 张家口的晋商
        7.1.1 晋商崛起的原因分析
        7.1.2 晋商经营的行业
        7.1.3 晋商的“晋义社”
        7.1.4 晋商对张家口社会的影响
    7.2 张家口的其他商帮
        7.2.1 张家口的京帮
        7.2.2 张家口的口商
    7.3 张家口的商业行社
第八章 总结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交城传统毛皮制作技艺的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2、研究目的与意义
    3、研究综述
        3.1 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研究
        3.2 毛皮制作技艺的研究
        3.3 对交城毛皮的研究
    4、理论与研究方法
    5、思路与框架
    6、创新点
第一章 交城毛皮制作技艺的概况
    1.1 毛皮制作技艺的发展简介
    1.2 交城毛皮制作技艺的历史及现状
    1.3 义泉泰皮坊与技艺情况
    小结
第二章 生产环节与交城毛皮制作技艺的流变
    2.1 毛皮生产经营方式变迁
        2.1.1 传统皮坊中的毛皮生产
        2.1.2 国营体制下的毛皮生产
        2.1.3 个体生产单位的回归
    2.2 生产原料的变化
        2.2.1 生皮来源多样化
        2.2.2 水资源重要性减弱
        2.2.3 毛皮制作辅料的变化
    2.3 生产工具与工序的流变
        2.3.1 生产工具
        2.3.2 生产工序
    小结
第三章 消费环节与交城毛皮制作技艺的流变
    3.1 不同需求下的毛皮产品
    3.2 产品消费与需求对技艺的影响
        3.2.1 军事对毛皮品的需求
        3.2.2 作为奢侈品消费及原料出口
        3.2.3 国营体制下的实用性需求
        3.2.4 市场体制下的审美性消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毛皮动物主要病毒性传染病研究进展
    1.1.犬瘟热研究进展
        1.1.1.C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1.2.CDV基因组编码蛋白及其功能
        1.1.3.CDV的流行病学
        1.1.4.CDV的临床症状
        1.1.5.CDV的诊断技术进展
        1.1.6.CDV的防治研究进展
    1.2.毛皮动物细小病毒病研究进展
        1.2.1.细小病毒的分类
        1.2.2.生物学差异
        1.2.3.MEV的研究进展
        1.2.4.细小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水貂阿留申病研究进展
        1.3.1.AMDV的分类与形态结构
        1.3.2.AMD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1.3.3.AMDV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1.3.4.AMDV的检测技术进展
        1.3.5.ADM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章 毛皮动物主要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2.1.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2.1.1.病原学
        2.1.2.流行病学
        2.1.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1.4.防治措施
    2.2.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研究进展
        2.2.1.病原学
        2.2.2.流行病学
        2.2.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2.4.防治措施
    2.3.绿脓杆菌病研究进展
        2.3.1.病原学
        2.3.2.流行病学
        2.3.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3.4.防治措施
第三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情况调查
    3.1.材料与方法
        3.1.1.调查范围
        3.1.2.调查内容
        3.1.3.调查途径
    3.2.结果
        3.2.1.养殖概况
        3.2.2.防疫情况
        3.2.3.常见疫病免疫情况
        3.2.4.养殖用药情况
        3.2.5.主要发病情况
    3.3.讨论
        3.3.1.养殖数量与密度的影响
        3.3.2.不同饲养管理水平的影响
        3.3.3.防疫措施的影响
        3.3.4.疫苗免疫的因素
        3.3.5.畜牧管理体制变动的影响
        3.3.6.主要疾病传播流行特点
    3.4.小结
第四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常见病毒的PCR检测及序列分析
    4.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样品的处理
        4.1.4.核酸的提取
        4.1.5.病毒性病原的检测
    4.2.结果
        4.2.1.病料剖检结果
        4.2.2.CDV的检测结果
        4.2.3.CD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4.MEV的检测结果
        4.2.5.MEV的序列分析结果
        4.2.6.AMDV的检测结果
        4.2.7.感染统计结果
    4.3.讨论
        4.3.1.病毒性疾病持续流行
        4.3.2.疫苗免疫保护出现漏洞
    4.4.小结
第五章 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大型养殖场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5.1.材料与方法
        5.1.1.样品来源
        5.1.2.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5.1.3.样品剖检
        5.1.4.细菌的分离培养
        5.1.5.细菌的纯化与染色
        5.1.6.生化鉴定与药敏试验
        5.1.7.血清型鉴定
    5.2.结果
        5.2.1.病料剖检症状
        5.2.2.细菌的分离及生化鉴定结果
        5.2.3.分离菌的药敏实验结果
        5.2.4.血清学分型统计结果
        5.2.5.感染统计结果
    5.3.讨论
        5.3.1.病原种类多样,混合感染突出
        5.3.2.条件性致病菌感染流行普遍
        5.3.3.细菌耐药性需要加强关注
    5.4.小结
第六章 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功能的影响
    6.1.材料与方法
        6.1.1.实验材料
        6.1.2.实验动物及饲粮
        6.1.3.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6.1.4.免疫指标的测定
        6.1.5.疫苗抗体的测定
        6.1.6.试验数据统计
    6.2.结果
        6.2.1.益生菌制剂对水貂免疫指标的影响
        6.2.2.益生菌制剂对水貂犬瘟热疫苗抗体的影响
    6.3.讨论
    6.4.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4)清代恰克图和广州对外贸易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恰克图贸易
        1.3.2 广州贸易
        1.3.3 恰克图、广州外贸的比较及税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文章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恰克图和广州对外贸易的变迁
    2.1 恰克图贸易概述
    2.2 广州贸易概述
第三章 恰克图和广州贸易信用机制的比较
    3.1 恰克图贸易的信用机制
    3.2 广州贸易的信用机制
    3.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第四章 恰克图和广州贸易管理方式的比较
    4.1 管理机构的比较
        4.1.1 恰克图贸易的管理机构
        4.1.2 广州贸易的管理机构
        4.1.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4.2 管理政策的比较
        4.2.1 恰克图贸易的管理政策
        4.2.2 广州贸易的管理政策
        4.2.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第五章 恰克图和广州商人盛衰变迁及原因的比较
    5.1 两地商人发展及原因的比较
        5.1.1 恰克图商人发展及原因
        5.1.2 广州商人发展及原因
        5.1.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5.2 两地商人衰落及原因的比较
        5.2.1 衰落的原因
        5.2.2 衰落的理论分析
第六章 恰克图和广州商品结构与税收收入的比较
    6.1 两地商品结构的比较
        6.1.1 恰克图贸易的商品结构
        6.1.2 广州贸易的商品结构
        6.1.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6.2 两地税收收入的比较
        6.2.1 恰克图贸易的税收收入
        6.2.2 广州贸易的税收收入
        6.2.3 比较分析:相同与差异
第七章 恰克图和广州贸易意义的比较
    7.1 相同之处
    7.2 差异之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产品加工业
        2.1.2 税收政策
        2.1.3 税收效应
    2.2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发展极理论
        2.2.2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3 经济起飞理论
        2.2.4 产业布局理论
    2.3 税收政策作用行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市场失灵理论
        2.3.2 减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先导理论
        2.3.3 税收优惠的乘数理论
        2.3.4 税收政策的供给理论
    2.4 税收影响行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2.4.1 税收影响单企业和单行业的作用机理
        2.4.2 税收影响行业规模的作用机理
        2.4.3 税收影响各行业要素分布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发展进程
    3.1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初始阶段
        3.1.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1.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2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转型阶段
        3.2.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2.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3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成熟阶段
        3.3.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3.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4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完善阶段
        3.4.1 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
        3.4.2 税收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
    3.5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税收政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5.1 增值税方面
        3.5.2 企业所得税方面
        3.5.3 其他税种方面
        3.5.4 现行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时空特征分析
    4.1 行业总体发展的时序变迁特征
        4.1.1 总产值和资产总额的变迁情况
        4.1.2 主营业务收入的变迁情况
        4.1.3 纳税额和从业人数的变迁情况
    4.2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
        4.2.1 测算方法
        4.2.2 数据选取
        4.2.3 农产品加工业各区域的区位熵分析
    4.3 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4.3.1 各行业的结构特征
        4.3.2 测度方法和数据选取
        4.3.3 农产品加工各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加工业、税收、农业、经济增长间互动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5.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简介
        5.1.1 VAR模型的构造
        5.1.2 VAR模型最佳滞后期数的确定
        5.1.3 协整检验
        5.1.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1.5 方差分解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模型的假设
        5.2.3 数据的来源与预处理
    5.3 数据的描述与检验
        5.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5.3.2 各变量平稳性检验
        5.3.3 模型定阶
    5.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5.4.1 Johansen协整检验
        5.4.2 脉冲响应分析
        5.4.3 方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税收对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简介
        6.1.1 面板数据模型的优势
        6.1.2 面板数据混合回归模型
        6.1.3 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
        6.1.4 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
        6.2.1 指标的选取
        6.2.2 研究标的的确定与基础数据
    6.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6.3.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6.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6.3.3 协整检验结果
        6.3.4 面板模型选择的Hausman检验结果
        6.3.5 面板模型选择的F检验结果
    6.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6.4.1 模型的构建及回归结果分析
        6.4.2 按行业分组三个因素对销售收入影响
        6.4.3 按行业分组纳税额对三个因素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各税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纳税情况
        7.1.1 选取数据说明
        7.1.2 总体纳税情况
    7.2 农产品加工业各子行业的分税种税负
        7.2.1 流转税类税负
        7.2.2 收益税类税负
        7.2.3 财产和行为税类税负
        7.2.4 资源税类和其他税税负
    7.3 各税种税负对各子行业的影响
        7.3.1 测算方法和数据选取
        7.3.2 各税种税负对食品类工业影响
        7.3.3 各税种税负对纺织类工业影响
        7.3.4 各税种税负对木材类工业影响
        7.3.5 各税种税负对纸品类工业影响
        7.3.6 各税种税负对橡塑类工业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外国政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8.1 国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践
        8.1.1 美国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1.2 欧盟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1.3 日本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实践经验
    8.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经验分析
        8.2.1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8.2.2 采取多手段农产品保护政策
        8.2.3 灵活科学的财政扶持政策
        8.2.4 重视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8.2.5 注重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化发展
    8.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3.1 将税收支持法律化制度化
        8.3.2 加快建立税收政策长效机制
        8.3.3 着眼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支持政策
        8.3.4 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安全保障机制
        8.3.5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8.3.6 遵守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
    8.4 本章小结
9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设计和对策建议
    9.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总体思路
        9.1.1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目标内涵
        9.1.2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
        9.1.3 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制设计
    9.2 农产品加工业税制税种结构的改良改进
        9.2.1 税制结构优化的原则与目标
        9.2.2 农产品加工业的税种改良策略
        9.2.3 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各类税种的改进措施
    9.3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税收对策
        9.3.1 税收扶持基础设施建设
        9.3.2 税收优化产业布局,鼓励集群发展
        9.3.3 税收加快科研创新和行业转型升级
        9.3.4 税收推进先进业态发展
        9.3.5 税收保障企业管理和食品安全
        9.3.6 税收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9.4 确保政策有效执行的税收征管保障措施
        9.4.1 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9.4.2 强化税收政策执法
        9.4.3 完善税收监督体系
    9.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6)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
        1.2.2 出口贸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基本界定和理论机制
    2.1 基本界定
        2.1.1 概念范围的界定
        2.1.2 结构分类的界定
    2.2 影响机制
        2.2.1 影响效应
        2.2.2 传导机制
    2.3 理论模型
        2.3.1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规模增长的理论模型
        2.3.2 出口贸易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分析
    3.1 农产品出口规模发展分析
        3.1.1 农产品出口总量变动
        3.1.2 农产品出口产品结构
        3.1.3 农产品出口地区分布
    3.2 农产品出口质量发展分析
        3.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3.2.2 产品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3.2.3 地区出口质量发展水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分析
    4.1 农业产业规模增长分析
        4.1.1 农业产业整体规模变动
        4.1.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动
        4.1.3 农业产业地区分布变动
    4.2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4.2.1 测度指标的选取
        4.2.2 农业产业合理化水平
        4.2.3 农业产业高级化水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1.1 研究方法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5.2.1 变量选取
        5.2.2 数据处理
    5.3 静态影响实证分析
        5.3.1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规模化的影响
        5.3.2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合理化的影响
        5.3.3 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高级化的影响
        5.3.4 静态实证结果
    5.4 动态影响实证分析
        5.4.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定阶
        5.4.2 PVAR模型的GMM估计
        5.4.3 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
        5.4.4 PVAR模型的方差分解
        5.4.5 动态实证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的传导实证
    6.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6.1.1 研究方法
        6.1.2 模型构建
    6.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2.1 中介变量
        6.2.2 数据处理
    6.3 物质资本积累的传导效应
        6.3.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6.3.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物质资本积累中介检验
    6.4 人力资本投入的传导效应
        6.4.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6.4.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投入中介检验
    6.5 科学技术溢出的传导效应
        6.5.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6.5.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溢出中介检验
    6.6 制度质量提升的传导效应
        6.6.1 出口规模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6.6.2 出口质量对产业发展的制度质量提升中介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区域与案例选择
    1.4.1 研究区域
    1.4.2 案例选择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全球化与地方化
    2.1.2 欠发达地区
    2.1.3 垂直差异与水平差异
    2.1.4 区域、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
2.2 基础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3 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理论
    2.2.4 制度经济地理学理论
2.3 研究进展
    2.3.1 区域发展与欠发达地区发展
    2.3.2 全球化、地方化与区域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城市中心性的测度
    3.1.2 城市间经济空间联系评估
3.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3.2.1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测度
    3.2.2 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3.3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
    3.3.1 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分析
    3.3.2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研究方法
4.2 贸易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2.1 对外贸易与贸易依存度的城市差异
    4.2.2 贸易全球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3 外商投资企业与广西城市发展
    4.3.1 外资企业的整体数量变化
    4.3.2 外资企业的城市数量和结构变化
    4.3.3 外资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4 外商直接投资与广西城市发展
    4.4.1 实际利用外资的城市差异
    4.4.2 FDI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5 全球化与广西城市发展
4.6 东盟案例分析
    4.6.1 经贸合作成果惠及广西各市而南宁受益最大
    4.6.2 投资合作项目增多而大型企业更具潜力和优势
    4.6.3 大型企业抓住博览会契机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结构视角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2 产业结构与广西城市发展
    5.2.1 广西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2 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5.2.3 产业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产业集聚、专业化与城市发展差距
    5.3.1 城市工业和制造业空间格局
    5.3.2 城市工业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
    5.3.3 城市工业产业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5.3.4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化与广西城市发展的垂直差异:产业园区视角
6.1 广西产业园区、高新企业与城市发展
    6.1.1 广西产业园区的时空变化
    6.1.2 广西高新企业的时空格局
    6.1.3 产业园区、高新企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2 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1 南宁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2.2 北部湾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 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
    6.3.1 以"铝产业"为主导,结构效益低
    6.3.2 产业集聚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
    6.3.3 产业间缺乏协作分工,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6.3.4 产业园区存在问题突出
6.4 产业园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球化一地方化视角下的广西区域发展的水平差异
7.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7.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2 区域不平衡的测度与时空分析方法
    7.1.3 区域不平衡的多机制分析方法
7.2 多层级区域不平衡分析:尺度效应
    7.2.1 Theil指数分析结果
    7.2.2 Theil指数的分解结果
7.3 区域不平衡的分布演化趋势:时空转移
    7.3.1 区域不平衡的总体分布动态
    7.3.2 区域不平衡的趋同分析
7.4 区域不平衡的空间性:时空关联
7.5 区域不平衡演化的内在机理:空间与非线性视角
    7.5.1 来自线性模型的证据
    7.5.2 来自半参数模型的证据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基本结论
    8.1.1 全球化和地方化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产生显着影响
    8.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既是区域差异的结果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8.1.3 全球化的参与格局重组了区域城市体系,加剧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8.1.4 经济环境的差异性造成了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呈不平衡性
    8.1.5 园区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的贡献差异大
    8.1.6 地理、环境和民族是广西县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驱动力
8.2 政策启示
    8.2.1 加快桂西欠发达地区发展,促进经济空间结构的平衡
    8.2.2 发挥政府的关键角色,加速全球化和地方化的相互联结
    8.2.3 因地制宜地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工作及学术成果 后记

(8)IC+O/A/O系统处理毛皮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毛皮行业废水来源和水质特征
        1.2.1 毛皮行业废水来源
        1.2.2 毛皮行业废水水质特征
    1.3 毛皮行业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3.1 含铬废水处理技术
        1.3.2 综合废水处理技术
        1.3.3 存在问题研究
    1.4 新型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技术
        1.4.1 厌氧生物处理原理
        1.4.2 IC厌氧反应器结构原理
        1.4.3 IC厌氧反应器优点
    1.5 多点进水O/A/O技术
        1.5.1 多点进水O/A/O工艺原理
        1.5.2 多点进水O/A/O工艺优点
    1.6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
        1.6.1 高级氧化技术原理
        1.6.2 Fenton高级氧化技术优点
    1.7 课题研究依托工程概况
        1.7.1 课题依托项目背景
        1.7.2 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分析
        1.7.3 水量水质分析
        1.7.4 废水处理工艺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8.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2.1 IC厌氧反应器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1.3 试验方法
    2.2 O/A/O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研究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2.3 试验方法
    2.3 FENTON氧化预处理毛皮染色废水试验研究
        2.3.1 试验装置
        2.3.2 试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3.3 试验方法
    2.4 絮凝除磷实验研究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水质及分析方法
        2.4.3 实验方法
3 IC厌氧反应器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结果分析
    3.1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3.1.1 接种污泥
        3.1.2 悬浮物(SS)
        3.1.3 温度
        3.1.4 营养平衡
        3.1.5 pH和碱度
        3.1.6 毒性物质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IC厌氧反应器进出水COD变化分析
        3.2.2 IC厌氧反应器进出水VFA和pH值变化分析
        3.2.3 COD容积负荷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3.2.4 一、二级反应区COD去除比例系统分析
        3.2.5 进出水NH_3-N变化分析
        3.2.6 厌氧污泥量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O/A/O处理毛皮生产废水试验结果分析
    4.1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O/A/O系统进出水COD变化分析
        4.2.2 前段O池进出水COD变化分析
        4.2.3 COD总量负荷对O/A/O系统COD去除率的影响
        4.2.4 O/A/O系统进出水NH_3-N变化分析
        4.2.5 NH_3-N总量负荷对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FENTON氧化预处理毛皮染色废水试验结果分析
    5.1 正交试验分析
    5.2 单因素影响分析
        5.2.1 FeSO_4·7H_2O投加量的影响分析
        5.2.2 [H_2O_2]/[Fe~(2+)]试剂摩尔比影响分析
        5.2.3 反应时间影响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絮凝除磷实验结果分析
    6.1 总磷排放标准说明
    6.2 实验结果分析
        6.2.1 聚合氯化铝除磷效果分析
        6.2.2 聚合氯化铝+氯化镁(1+1)除磷效果分析
        6.2.3 废水中磷元素存在形式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论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2.1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研究
        2.1.2 国内文献综述研究
    2.2 清洁生产理论
        2.2.1 清洁生产理论内涵
        2.2.2 清洁生产与环境经济关系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2.3.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关系
3 毛皮工业园区技术可行性分析
    3.1 毛皮工业园区产品方案概况
        3.1.1 毛皮工业园区产品结构方案
        3.1.2 毛皮工业园区产品核心竞争力
    3.2 毛皮工业园区技术工艺流程
        3.2.1 毛皮工业园区生产加工技术工艺流程
        3.2.2 毛皮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技术工艺流程
    3.3 毛皮工业园区技术可行性评价
        3.3.1 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3.3.2 技术应用先进性评价
4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可行性分析
    4.1 毛皮工业园区规划概况及产业政策符合性
        4.1.1 毛皮工业园区规划概况
        4.1.2 毛皮工业园区产业政策符合性
    4.2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研究
        4.2.1 毛皮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
        4.2.2 毛皮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
    4.3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可行性评价
        4.3.1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友好性评价
        4.3.2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可持续发展
5 毛皮工业园区经济可行性分析
    5.1 毛皮工业园区经济损益分析
        5.1.1 毛皮工业园区工程投资分析
        5.1.2 毛皮工业园区运行资金投入分析
    5.2 毛皮工业园区风险分析及控制
        5.2.1 毛皮工业园区风险分析
        5.2.2 毛皮工业园区风险控制
    5.3 毛皮工业园区经济可行性评价
        5.3.1 毛皮工业园区经济合理性评价
        5.3.2 毛皮工业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6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分析
    6.1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6.1.1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概念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
        6.1.3 核算指标的筛选
    6.2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方法研究
        6.2.1 核算方法的比较
        6.2.2 核算方法的选择
    6.3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具体核算步骤
        6.3.1 环境指标的核算
        6.3.2 经济指标的核算
        6.3.3 环境与经济核算指标的整合
7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实证分析
    7.1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数据调研
        7.1.1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概况介绍
        7.1.2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数据调研
    7.2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过程
        7.2.1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指标的核算
        7.2.2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经济指标的核算
        7.2.3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R的核算
    7.3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发展
        7.3.1 肃宁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发展建议
        7.3.2 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可持续发展建议
8 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成果的推动作用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新疆史前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时间范畴——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史前新疆
        1.2.2 空间范畴——“西域”与“新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课题的创新性
    1.5 主要研究素材
2.新疆出土史前服饰的时空背景
    2.1 新疆出土史前服饰的时空背景
        2.1.1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的欧亚大陆
        2.1.2 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的史前新疆
    2.2 新疆史前服饰遗存概况
        2.2.1 阶段划分
        2.2.2 区域分布及主要遗存概况
3.新疆史前服用材料
    3.1 服用材料的生产和使用
    3.2 服用材料的类型和特点
        3.2.1 非织造物
        3.2.2 织造物
    3.3 纺织技术及工具
        3.3.1 兽毛的初加工
        3.3.2 纺、编、织技术及工具
    3.4 染色工艺
        3.4.1 国内外的早期染色
        3.4.2 新疆出土染色毛织物实物及相关染料分析
    3.5 装饰工艺
        3.5.1 刺绣
        3.5.2 手绘
        3.5.3 扎染
    3.6 装饰纹样
        3.6.1 几何纹
        3.6.2 植物纹
        3.6.3 动物纹
    3.7 本章小结
4.新疆史前服装
    4.1 早期阶段的服装(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300年)
        4.1.1 古墓沟类型——一片式毛线毯
        4.1.2 小河类型——一片式毛织斗篷与毛织腰衣
    4.2 中期阶段的服装(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800年)
        4.2.1 皮衣
        4.2.2 长袍
        4.2.3 裙装
        4.2.4 裤装
    4.3 晚期阶段的服装(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4.3.1 皮衣
        4.3.2 长袍
        4.3.3 短上衣
        4.3.4 裙装
        4.3.5 裤装
        4.3.6 内衣
    4.4 本章小结
5.新疆史前帽冠
    5.1 早期阶段的帽冠(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300年)
        5.1.1 护耳帽
        5.1.2 平底帽
    5.2 中期阶段的帽冠(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800年)
        5.2.1 护耳帽
        5.2.2 平底帽
        5.2.3 其他
    5.3 晚期阶段的帽冠(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5.3.1 护耳帽
        5.3.2 平底帽
        5.3.3 高冠
    5.4 本章小结
6.新疆史前鞋靴
    6.1 早期阶段的鞋靴(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300年)
        6.1.1 短靴
        6.1.2 皮鞋
        6.1.3 方头足衣
    6.2 中期阶段的鞋靴(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800年)
        6.2.1 短靴
        6.2.2 长靴
    6.3 晚期阶段的鞋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6.3.1 短靴
        6.3.2 长靴
        6.3.3 皮鞋
        6.3.4 贴身足衣
    6.4 本章小结
7.新疆史前服饰整体风貌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7.1 新疆史前服饰的整体风貌
        7.1.1 早期阶段——罗布泊地区的服饰风貌
        7.1.2 中期阶段——哈密地区与吐鲁番地区的服饰风貌
        7.1.3 晚期阶段——且末地区与吐鲁番地区的服饰风貌
    7.2 影响新疆史前服饰风貌的相关因素
        7.2.1 自然环境
        7.2.2 技术文明的进步
        7.2.3 文化传承与交流
    7.3 新疆史前服饰所见之早期东西交流
        7.3.1 新疆史前服饰所见之西东向文化交流
        7.3.2 新疆史前服饰所见之东西向文化交流
    7.4 本章小结
8.结论
参考文献
东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表
致谢

四、毛皮加工技术之一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D]. 王飞. 山西大学, 2020(08)
  • [2]交城传统毛皮制作技艺的流变研究[D]. 孟浩.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3]威海地区主要毛皮动物常见病原体检测及微生态防治[D]. 赵国清.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1)
  • [4]清代恰克图和广州对外贸易比较研究[D]. 贾瑞. 山西大学, 2019(01)
  • [5]税收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D]. 黄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6]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刘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7]全球化、地方化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 ——以广西为例[D]. 戴其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8]IC+O/A/O系统处理毛皮生产废水的试验研究[D]. 高维超. 郑州大学, 2017(12)
  • [9]毛皮工业园区环境经济综合指数核算研究[D]. 杨宝珍. 陕西科技大学, 2016(03)
  • [10]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00年的新疆史前服饰研究[D]. 信晓瑜. 东华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毛皮加工技术一、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