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

赣州市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

一、赣州市区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义友[1](2021)在《基于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 ——以赣州市老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养老压力极大,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城市在迅速扩张的同时,老城区却在不断的衰落,而老年人在老城区的人口比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城市公共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城市公共空间为老年人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环境与丰富的活动设施,吸引老年人到城市公共空间中活动,老年人群是城市公园、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主体人群,城市公共空间也成为老年群体进行社交活动与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但是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中却往往容易被忽视,既有的很多城市空间、道路、城市家具及配套设施普遍存在“不适老性”的现象,老年人是日常活动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及赣州市的老龄化社会背景进行探讨,阐明了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的迫切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于实践的梳理,明确了适老性设计的研究现状,明确了老年行为密集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与研究范围,基于环境行为学、老年心理学、老年学、场所理论、层次分析法等理论,结合老年人是心理特征、行为特征、行为规律及影响老年人活动的因素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国内外老城区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设计的先行案例,为赣州市老城区城市公共空间的适老性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从老年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出发,对赣州市老城区的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进行问卷调查及实地调研,以赣州公园和西门片区为例,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老年行为类型、规律以及时空分布研究,分析老年密集行为空间形成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以可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归属性为原则,构建适老性空间的评价体系,对老年密集行为空间进行系统的评价,并对既有城市公共空间的积极性、适老性设计与改造提出意见建议。本文旨在引起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在城市的建设发展、社区养老体系完善的同时,充分发掘城市可用空间,尽可能的缓解城市公共空间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供给矛盾,打造有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对老年人日常休闲活动营造更舒适、便捷的环境,为今后建设“全龄化城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参考价值,为老年人打造舒适、幸福的晚年生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马丹莹[2](2021)在《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营造一直以来都是赣南乡村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战略进入重要发展价段,村民对生态健康、环境美好的高层次人居需求愈加明显,作为满足日常公共活动需求的空间优化改造任务亟待提上日程。朴门永续理论是一种坚持生态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循环的设计方法体系,既能够掌控乡村建设的全局规划,又能协调处理各要素的相互关系,通过与园艺康养理念的结合,对于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问题能够给出全新的研究视角。特此提出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方向,力图从生态、康养、文化等层面总结朴门永续设计在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园艺康养公共空间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发展传承中的作用与方法。首先从国内外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朴门永续理论和园艺康养这三个领域展开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分析,评述研究成果的意义与不足。其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实践设计等研究方法,在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界定了乡村公共空间、园艺康养、康复景观设计的概念,并剖析朴门永续、园艺疗法、可食用景观及大众行为需求理论体系,针对其发展历程、概念定义等方面进行梳理学习。再次,深入挖掘赣南地区朴素的生态观念、乡村文化生成与园艺康养公共空间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环境、布局、形态、功能和光色五大设计要素,自然性、健康性、文化性、在地性、参与性、可达性和艺术性这七大设计原则,以及“设计+”自然、人文、乡土、康养、生态和功能所归纳出的六种设计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成果,以幸屋村为例提出具体实践设计方案,论证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朴门永续、园艺康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赣南公共空间内在特性与现状问题,总结归纳出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并将之实践性地应用到具体的改造提升项目中,以期为实施乡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李颖[3](2020)在《叙事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戏曲文化类主题公园作为各地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将成为各地大力兴建、发展的一类重要文娱场所。过去一段时期内有关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多是从旅游规划视角领域的研究,基于戏曲文化主题的叙事逻辑架构与主题公园空间逻辑关系的研究泛善可陈,对从文化内核到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完整设计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更是较为稀缺。本研究基于这类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通过系统研究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拓展这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思路。本文从叙事学理论的研究视角,探讨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叙事学表达的关系。不同于戏曲与叙事文学借助文字来表达,主题公园是通过实体景观与空间关系使人们认识事物的,但两者都具有结构逻辑一致性,意象传达同一性与意境表现互通性的共同特征。基于以上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的调研、梳理与归纳,本文提出了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叙事策略与方法。这一研究从戏曲文化主题公园与叙事学关系分析出两者之间的逻辑结构、意象传达、意境表现三方面之间的紧密关系,为这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叙事策略与手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这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叙事策略与方法进行梳理、归纳,提出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四个叙事策略(以历史遗迹为依托形成特色鲜明的叙事主题、以戏曲故事为线索打造动静结合的沉浸式体验、以地域文化为准绳表达叙事学背后的历史意境、以产业文化为提升保持主题公园发展的持续动力)。在叙事方法层面,本文按照规划设计步骤,分别从设计要素提取、设计布局分析、叙事手法凝练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得出条目清晰的、逻辑有序的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叙事方法。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希望抛砖引玉,为我国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提供更为多元地研究视角,使得这类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思路得以拓展,为在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规划和建设好这类主题公园贡献绵薄之力。

涂华[4](2020)在《居家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以江西梅岭镇财富山庄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我国当前老龄化社会现状和国家相关政策导向不难发现,居家养老是我们国家养老体系的基础,超过90%的老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希望居家养老,因此,近些年来居家养老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老年人关注的热点,居家养老社区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中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要选项,从环境设计师的角度而言,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研究同样十分迫切。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少,但他们渴望与人交往,获得身份认同,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中重塑老年人新的社会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从社区景观设计的角度回应上述挑战,是每一位景观设计师都无法回避的责任。一方面,当下传统的养老机构如养老院、老年公寓景观设计确实是以老年人作为研究的主体,然而单纯的适老性设计难以适用开放性的社区环境,过度适老性设计的背后隐含的是对老年人情感的压迫;另一方面,在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中如何照顾到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好的为他们服务是考验设计师智慧的地方。利用景观设计的方法消减老年人群体的孤独感,在社区环境规划设计中增添适合老人们交往的空间,探索多年龄层次人群交往的社区环境空间可能性,可能比单纯的适老性景观设施的安排和无障碍设计可能更重要一些。通过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思考和实践,让老年人能够在居家养老社区中“安享晚年,尽享天伦之乐”,才能凸显环境设计学研究的真正意义。

陈怡然[5](2020)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改造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淠河路与青阳路交口小游园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地表的不透水面积日益增加,影响了城市的水循环系统。水循环系统效率降低导致城市内涝严重且用水资源紧张,海绵城市理念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理念应运而生,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城市规划发展的新方向。城市街旁小游园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实地调研、经验总结等方法,对国内外城市应对雨洪问题的管理方法和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海绵城市、街旁小游园等概念进行解析,分析小游园与海绵化改造的关联性。其次,对合肥市部分街旁小游园进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分析了合肥市街旁小游园现存的雨洪管理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对于小游园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明确小游园建设改造的设计原则与目标,分析了小游园雨洪调蓄的模式与景观设施海绵化改造策略,构建了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景观设计理论方法。最后通过合肥市蜀山区淠河路与青阳路交口小游园进行实例应用研究,论证了小游园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理论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小游园的海绵化改造设计,提升小游园的雨水调蓄利用能力,为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的改造设计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杨建辉[6](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颜阿茵[7](2019)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山城重庆因山水之城而独树一帜,却也因山水的阻隔造成城市交通发展的滞后。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重庆将于2024年完成“米”字型高铁线路网的修建,届时以高铁站点为依托的城市建设也将在重庆部分城市内逐步开展。其中重庆中小型高铁站占据了高铁站建设的一大部分,其建设也将对山地中小城市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汇聚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建设的城市新区域,这些区域将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的产业、交通、人口及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高铁建站的契机合理引导枢纽站所在城市片区的发展成为当前重庆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重庆地区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在大量收集调研重庆市已建成及规划的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探讨重庆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通过对区域一体化城市群发展、上位规划、城市空间发展等方面探讨,明确山地条件对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的影响要素。基于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发展理论,通过对高铁站站前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深入研究探索山地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发展的规律与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策略。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论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确定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是对重庆市高铁站的发展及高铁站站前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与总结,并针对影响高铁站站前区发展前期所受到的城市群区域经济、上位规划、城市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探讨;第三部分是针对国外优秀实践案例和国内设计案例的分析与总结,探讨不同发展模式下的城市设计方法与规律;第四部分从城市设计角度探索高铁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宏观层面主要探讨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在区域城市空间中的城市发展方向,中观层面对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土地开发、功能定位、交通组织与空间形态设计进行策略研究,微观层面主要针对城市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及公共空间等方面提出管控标准;第五部分是在前述规律总结的基础之上,结合实践项目进行城市设计策略的应用;第六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研究,得出论文主要结论,不足与展望。

闫蓬勃[8](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廖小斌[9](2019)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土地整治是通过对土地功能和土地效用进行改造的一种建设活动,可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及改善生态环境。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山地。赣州市正处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五”时期,人地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矛盾更加凸显,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任务更加艰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土地整治都是保障赣州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土地整治是相辅相成的两项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土地整治潜力是江西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支撑。目前对土地整治潜力的研究大多关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对土地整治生态文明评价研究较少,缺乏土地生态修复潜力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视角,结合赣州市土地利用现状,以及新形势下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展后,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扣除不符合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潜力指标,从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土地复垦以及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四个方面分析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重点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潜力的分析,提出了新时代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的新要求,最后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发展的原则下对赣州市生态修复进行分区。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农用地整治规模为359915.13公顷,农村建设用地可整理规模为15373.41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可开发总规模为43720.22公顷,可复垦土地总规模为4613.36公顷;2、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条件下,赣州市以乡镇为单位,构建以东北片区、西北片区、东南片区和西南片区等4片区为主体,根据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以流域为导向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布局;3、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目标为:保护生态环境、新增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齐新明[10](2018)在《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当下的城市发展中,城市设计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期间暴露出的问题依然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更新,使现实环境与人们的需求之间产生巨大差距。加之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程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的专业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只有寻求一种趋于固定的城市设计编制模式和方法,才能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突破城市规划目标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城市总体规划尚未达到规划期限,就因为城市的盲目建设而超出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还有部分城市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仅用短短的5年时间就完成了20年的总体规划目标。除了这些事实外,更有许多城市在规划实施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违背了规划和建设的初衷,从而导致了城市沿着低效率的方向发展,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在城市化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大城市盲目扩张,小城市发展贫乏无力。城市的战略规划、概念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规、城市控规等各种各样的规划纷繁芜杂,彼此互相冲突,规划的严肃性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使人们对于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严谨性出现了严重质疑。此外,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又与城市规划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原本这些偏差是很正常不过的,尤其是城市,作为一个日益更新的有机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偏差值得肯定,而不利于城市发展的偏差则要加强规避。为了保证规划与实施结果的基本统一,加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方为一条可行之捷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嘉峪关南市区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对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过程的描述与探讨,其目的是为我国其他类似城市的规划设计寻找依据和参考。在本次研究课题中,笔者深入分析研究了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基本定义、主要内涵,包括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根本原则、特征,列举了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为例,针对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在城市设计的编制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提供了借鉴的规范和程式。

二、赣州市区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赣州市区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 ——以赣州市老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1.1.3 赣州市老龄化现状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城市公共空间
        1.3.2 老年密集行为
        1.3.3 适老性设计
    1.4 研究目的、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与基本理论
    2.1 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2 国外相关实践
        2.1.3 国内相关研究及实践
    2.2 相关理论
        2.2.1 环境行为学
        2.2.2 场所理论
        2.2.3 老年心理学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赣州市老城区公共空间现状概述
    3.1 调研概况
        3.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3.1.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3 调研思路
        3.1.4 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分类
        3.1.5 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概况
    3.2 城市公共空间调研
        3.2.1 选取条件
        3.2.2 赣州公园
        3.2.3 西门片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赣州市老城区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评价
    4.1 老年特征与需求
        4.1.1 老年人生理特征及需求
        4.1.2 老年人心理特征
    4.2 老年密集行为特征及类型
        4.2.1 老年密集行为特征
        4.2.2 老年密集行为规律
        4.2.3 老年密集行为的分类
    4.3 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4.3.1 可达性分析
        4.3.2 空间尺度分析
        4.3.3 其他影响因子
    4.4 老年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4.4.1 安全性的需求
        4.4.2 舒适性的需求
        4.4.3 可达性的需求
        4.4.4 归属性的需求
    4.5 公共空间适老性评价体系
        4.5.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5.2 适老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4.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6 老年密集行为空间适老性评价
        4.6.1 适老性评价
        4.6.2 适老性问题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年密集行为空间设计建议
    5.1 老年密集行为空间的设计原则
    5.2 老年密集行为空间适老性改造建议
        5.2.1 整体性开发
        5.2.2 网络化布局
        5.2.3 地域性设计
        5.2.4 复合型空间
        5.2.5 安全可达的交通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赣州市老城区公共空间适老性调查问卷
附录B 赣州市老城区公共空间满意度评分表
附录C 赣州市老城区公共空间老年人活动调查记录表
附录D 赣州公园老年人活动调查统计表
附录E 西门片区老年人活动调查统计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乡村营造
        1.1.2 乡村“老龄化”与“空心化”现状
        1.1.3 国家政策对康养产业的支持
        1.1.4 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评述
        1.3.1 关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1.3.2 关于朴门永续理论研究
        1.3.3 关于园艺康养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研法
        1.4.3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1.4.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论述
        2.1.1 乡村公共空间
        2.1.2 园艺康养
        2.1.3 康复景观设计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朴门永续
        2.2.2 园艺疗法
        2.2.3 可食用景观
        2.2.4 大众行为需求理论
第三章 赣南乡村公共空间内在特性与现状分析
    3.1 赣南乡村朴素的生态观念
        3.1.1 永续发展、和谐康养的生产生活
        3.1.2 功能至上、注重节俭的造物思想
        3.1.3 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营建策略
    3.2 赣南乡村文化生成
        3.2.1 客家文化
        3.2.2 阳明文化
        3.2.3 耕读文化
    3.3 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现状
        3.3.1 园艺康养公共空间整体特征概述
        3.3.2 园艺康养公共空间物质场所现状
        3.3.3 园艺康养公共空间日常活动现状
    3.4 赣南乡村公共空间现存主要问题分析
        3.4.1 现代化建设影响生态结构
        3.4.2 忽视使用主体的康养需求
        3.4.3 缺乏地域特色融入与表达
第四章 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1 设计要素
        4.1.1 天人合一的空间环境
        4.1.2 师承自然的总体布局
        4.1.3 乡土记忆的形态构成
        4.1.4 明确多元的使用功能
        4.1.5 浑然天成的光色要素
    4.2 设计原则
        4.2.1 生态和谐的自然性原则
        4.2.2 安全可靠的健康性原则
        4.2.3 发展传承的文化性原则
        4.2.4 因地制宜的在地性原则
        4.2.5 积极互动的参与性原则
        4.2.6 便利易用的可达性原则
        4.2.7 元素关联的艺术性原则
    4.3 设计方法
        4.3.1 自然+设计:随形就势的布局形态
        4.3.2 人文+设计:人文要素的提炼表达
        4.3.3 乡土+设计:永续循环的资源利用
        4.3.4 康养+设计:刺激五感的空间营建
        4.3.5 生态+设计:利用边界的朴门设计
        4.3.6 功能+设计:功能多元的空间动线
第五章 以赣南幸屋村为例的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5.1 赣南幸屋村公共空间现状研究
        5.1.1 幸屋村概况
        5.1.2 幸屋村居民公共活动行为及需求分析
        5.1.3 幸屋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分析
    5.2 朴门永续理论下幸屋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构思与定位
        5.2.1 设计构思
        5.2.2 设计定位
    5.3 朴门永续理论下幸屋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5.3.1 自然为本、人文造景的生态保护与优化策略
        5.3.2 乡土传承、结合当下的资源融入与创新策略
        5.3.3 修复现状、多元提升的功能延续与更新策略
        5.3.4 园艺康养、空间优化的形态与要素结合策略
        5.3.5 倡导互动、回归自然的农作体验与构建策略
    5.4 总体方案设计
        5.4.1 总平面方案
        5.4.2 空间设计分析图
        5.4.3 节点设计表达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叙事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所属主题公园类型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主题公园综述
    2.1 起源与发展
    2.2 主题公园(Theme Park)概念
    2.3 类型
    2.4 小结
第3章 戏曲文学与戏曲文化主题公园中的叙事性
    3.1 叙事学概念及理论
        3.1.1 概念
        3.1.2 主要内容
        3.1.3 叙事学的空间设计应用
    3.2 我国古代戏曲文学的叙事性
    3.3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叙事性
        3.3.1 叙事结构逻辑需求
        3.3.2 叙事意象传达需求
        3.3.3 叙事意境表现需求
        3.3.4 叙事接受者需求
    3.4 小结
第4章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叙事表达案例分析
    4.1 《寒窑》文化主题公园
        4.1.1 戏曲典故
        4.1.2 主题公园介绍
        4.1.3 主题公园叙事学视角解析
        4.1.4 主题公园设计特色总结
    4.2 《梁祝》文化主题公园
        4.2.1 戏曲典故
        4.2.2 主题公园介绍
        4.2.3 主题公园叙事学视角解析
        4.2.4 主题公园设计特色总结
    4.3 《董永》文化主题公园
        4.3.1 戏曲典故
        4.3.2 主题公园介绍
        4.3.3 主题公园叙事学视角解析
        4.3.4 主题公园设计特色总结
    4.4 小结
第5章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叙事策略与手法
    5.1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与叙事学的关系
        5.1.1 逻辑结构一致性
        5.1.2 意象传达同一性
        5.1.3 意境表现互通性
    5.2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的叙事策略
        5.2.1 以历史遗迹为依托形成特色鲜明的叙事主题
        5.2.2 以戏曲故事为线索打造动静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5.2.3 以地域文化为准绳表达叙事学背后的历史意境
        5.2.4 以产业文化为提升保持主题公园发展的持续动力
    5.3 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叙事方法
        5.3.1 设计要素提取
        5.3.2 设计布局分析
        5.3.3 叙事方法凝练
        5.3.4 设计手法归纳
    5.4 小结
第6章 叙事学视角下《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6.1 《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设计要素发掘
        6.1.1 自然要素提取
        6.1.2 人文要素概括
        6.1.3 传统城市、建筑与景观要素概括
    6.2 《牡丹亭》戏曲文学与主题公园的叙事关系分析
        6.2.1 逻辑结构一致性分析
        6.2.2 意象传达同一性分析
        6.2.3 意境表现互通性分析
    6.3 《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与分析
        6.3.1 《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园区结构
        6.3.2 《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
        6.3.3 《牡丹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与城市的衔接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居家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以江西梅岭镇财富山庄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倡导更符合老年人心理需求的景观设计理念
        1.2.2 探索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方法和策略
        1.2.3 创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居家养老社区环境
    1.3 研究相关概念阐释
        1.3.1 居家养老社区概念
        1.3.2 居家养老社区与一般社区的区别
        1.3.3 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概念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收集与案例整理
        1.4.2 实地调研结合理论研究
        1.4.3 设计策略以及实践检验
第二章 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设计案例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1.1 国外适老性景观设计理论
        2.1.1.2 国外适老性景观设计案例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2.1 国内适老性景观设计理论
        2.1.2.2 国内适老性景观设计案例
    2.2 .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分析
        2.2.1 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分析
        2.2.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需求的设计补偿策略
        2.2.1.2 老年心理特征需求的设计补偿策略
        2.2.2 老年人行为特征分析
        2.2.2.1 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范围
        2.2.2.2 适合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空间类型
第三章 南昌市居民小区景观设计调研及现状分析
    3.1 老年人居住需求和户外活动情况调研
        3.1.1 被调查老年人的构成情况
        3.1.2 被调查老年人的喜好及其对小区的需求
        3.1.3 被调查老年人户外活动情况
    3.2 南昌市居民小区景观设计现状分析
        3.2.1 社区道路系统现状
        3.2.2 养老社区规模大,不适老
        3.2.3 人工痕迹明显的绿地景观系统
        3.2.4 缺乏适宜的休憩及交往空间
        3.2.5 小结
第四章 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策略和要点
    4.1 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策略
        4.1.1 从景观设计的“无障碍”到“宜居性”策略
        4.1.2 从景观设计的“审美性”到“康复性”策略
        4.1.3 从景观设计的“人情味”到“生气性”策略
    4.2 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要点
        4.2.1 居家养老社区道路设计要点
        4.2.2 居家养老社区交往空间设计要点
        4.2.3 居家养老社区休憩空间设计要点
        4.2.4 居家养老社区辅助设施设计要点
        4.2.5 居家养老社区参与式绿地设计要点
第五章 南昌市梅岭镇居家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场地现状分析
        5.2.1 地形地貌分析
        5.2.2 人群活动分析
    5.3 项目概况之小结
    5.4 景观平面布局设计
    5.5 道路系统分析
    5.6 景观结构布局
    5.7 景观节点设计分析
        5.7.1 “交往式”景观空间的设计分析
        5.7.2 “参与式”景观空间的设计分析
    5.8 植物配置演绎
    5.9 社区入口设计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改造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淠河路与青阳路交口小游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无法适应当今城市的发展
        1.1.2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与推行
        1.1.3 城市街旁小游园的更新需要
    1.2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解析
        1.2.1 海绵城市
        1.2.2 城市海绵体
        1.2.3 国外相关理论及应用
        1.2.4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街旁小游园相关内容及与海绵化改造的关联性
    2.1 城市街旁小游园相关内容
        2.1.1 街旁小游园相关概念
        2.1.2 城市街旁小游园的特点、功能
        2.1.3 城市街旁小游园的分类
    2.2 海绵城市与街旁小游园的关联性
        2.2.1 街旁小游园海绵化改造的必要性
        2.2.2 街旁小游园海绵化改造的可行性
        2.2.3 街旁小游园海绵化改造系统构成
    2.3 街旁小游园海绵化设计案例分析
        2.3.1 波特兰塔纳溪水公园(Portland Tanner Springs Park)
        2.3.2 美国Pulaski公园(Pulaski Park,USA)
        2.3.3 万科星光森林街角公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市街旁小游园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3.1 合肥市概况
        3.1.1 合肥市总体概况
        3.1.2 合肥市气候概况
        3.1.3 合肥市绿地建设概况
    3.2 实地调研分析
        3.2.1 调研计划
        3.2.2 调研记录表
    3.3 合肥市街旁小游园现状问题综述
        3.3.1 地形
        3.3.2 水体
        3.3.3 铺装
        3.3.4 雨水管理景观设施
        3.3.5 植物配置
    3.4 小结
第四章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1 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4.1.1 因地制宜原则
        4.1.2 功能结合美学原则
        4.1.3 生态优先原则
        4.1.4 系统整合原则
        4.1.5 小结
    4.2 海绵城市理论下街旁小游园景观设计目标
        4.2.1 径流消减目标
        4.2.2 雨水利用目标
        4.2.3 水质保护目标
        4.2.4 科普教育目标
        4.2.5 小结
    4.3 小游园雨水调蓄模式设计策略
        4.3.1 单一调蓄模式
        4.3.2 整体调蓄模式
        4.3.3 外部协作调蓄模式
        4.3.4 小结
    4.4 小游园海绵化改造策略
        4.4.1 小游园总体布局与分区设计
        4.4.2 小游园海绵体系构建
        4.4.3 小游园海绵化改造专项设计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城市街旁小游园景观改造研究——以淠河路与青阳路交口小游园为例
    5.1 案例选择原因
    5.2 小游园概况
        5.2.1 小游园位置
        5.2.2 小游园服务人群分析
        5.2.3 小游园现状及问题
    5.3 小游园海绵化改造整体策略
    5.4 小游园海绵化改造总体设计
        5.4.1 总体布局
        5.4.2 功能分区
        5.4.3 海绵体系构建
    5.5 小游园海绵化改造专项策略
        5.5.1 优化地形
        5.5.2 道路及铺装改造
        5.5.3 水体设计
        5.5.4 植物设计
        5.5.5 台地景观设计
        5.5.6 小品及基础设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学科背景与发展趋势
        1.1.4 论文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1.4.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的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学科交叉法
        1.5.4 抽象思维法
        1.5.5 研究框架
2 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设计影响要素
    2.1 国内高铁片区发展的现状
    2.2 重庆市高铁站站前区的发展
        2.2.1 重庆高铁站站前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2.2 重庆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设计现状
        2.2.3 重庆市高铁站区城市设计类型分析
    2.3 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影响要素
        2.3.1 城市群与高铁建设同步发展战略
        2.3.2 上位规划要素对城市设计的指导影响
        2.3.3 城市的经济发展
        2.3.4 城市文化的传承
        2.3.5 地理条件的限制
    2.4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国外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实例研究
        3.1.1 新干线上的新起之秀——新横滨车站(Shin Yokohama Station)
        3.1.2 高铁带来的转型典范——里尔欧洲站(Gare de Lille-Europe)
        3.1.3 TOD模式主导的站城一体化——多摩广场中心站
        3.1.4 国外高铁新城建设的启示
    3.2 国内高铁站区发展实践
        3.2.1 山地旅游带来的的城市发展——凯里高铁中心城市设计
        3.2.2 城市群推动城市一体化——昆山开发区站前商务区城市设计
        3.2.3 国内高铁新城建设的启示
    3.3 本章小结
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1 宏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1.1 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4.1.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4.1.3 遵从上位规划的规划控制
    4.2 中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2.1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土地开发利用策略研究
        4.2.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的城市功能定位
        4.2.3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的交通组织设计
        4.2.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空间形态设计
    4.3 微观视角下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
        4.3.1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空间设计策略
        4.3.2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街道空间设计策略
        4.3.3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建筑风貌控制
        4.3.4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3.5 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照明设计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涪陵区李渡组团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
    5.1 宏观涪陵区李渡组团泛CBD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条件
        5.1.1 长江经济带与成渝城市群的提出为涪陵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5.1.2 李渡片区与涪陵区其他城市区域的空间关系探讨
    5.2 涪陵北站站前区城市设计问题提出与分析
        5.2.1 城市设计前期对涪陵城市区的调查研究
        5.2.2 机遇与挑战并存:从上位规划解读李渡组团泛CBD区域
        5.2.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前期场地调查研究
        5.2.4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相关设计问题的提出
    5.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城市设计定位目标
        5.3.1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定位分析
        5.3.2 涪陵高铁站站前区的功能定位
        5.3.3 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形象定位
    5.4 问题与目标并行的李渡组团泛CBD区域的城市设计
        5.4.1 城市设计理念
        5.4.2 城市设计策略
        5.4.3 城市设计方案
        5.4.4 城市设计总体控制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6.3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工程实践项目
    C.涪陵李渡组团高铁站站前区部分图则
    D.学位论文数据采集
致谢

(8)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现状
        1.3.2 土地整治潜力研究现状
        1.3.3 生态文明与土地整治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路线与相关概念基础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数据来源
        1.4.3 技术路线图
2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对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提出和概念
    2.2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对土地整治的机遇与挑战
        2.2.1 土地整治面临的挑战
        2.2.2 土地整治带来的机遇
    2.3 新时代土地整治的新要求
        2.3.1 传统的土地整治潜力思路与方法
        2.3.2 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吻合的地方
        2.3.3 针对性的改进思路
        2.3.4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潜力研究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2 自然地理概况
        3.2.1 气候条件
        3.2.2 地形地貌条件
        3.2.3 水文水利条件
        3.2.4 土壤资源
    3.3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3.3.1 人口状况
        3.3.2 经济发展概况
        3.3.3 农业发展情况
    3.4 土地利用现状
        3.4.1 土地利用状况
        3.4.2 土地利用特点
        3.4.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 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4.1 农用地整治潜力分析
        4.1.1 农用地整理潜力来源与分布
        4.1.2 评价方法与技术思路
        4.1.3 农用地整理潜力综合分级
        4.1.4 评价结果
    4.2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析研究
        4.2.1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的内涵与来源
        4.2.2 农村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4.2.3 评价方法与技术思路
        4.2.4 评价结果与分级
    4.3 土地复垦潜力
        4.3.1 土地复垦潜力类型与范围
        4.3.2 采矿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4.3.3 评价方法与技术思路
        4.3.4 评价结果与分级
    4.4 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4.4.1 未利用地现状分析
        4.4.2 限制性因素分析
        4.4.3 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
        4.4.4 评价方法与技术思路
        4.4.5 评价结果与分级
    4.5 赣州市整治潜力汇总
    4.6 生态修复潜力分区
        4.6.1 生态修复潜力分区的目的及意义
        4.6.2 分区概述
        4.6.3 分区结果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
        1.4.2 比较研究
        1.4.3 个案研究
        1.4.4 实证研究
    1.5 技术路线图
2 城市设计编制管理基础研究
    2.1 城市设计与相关规划设计关系
        2.1.1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2.1.2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2.1.3 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管理
        2.1.4 城市设计编制和规划编制
    2.2 城市设计编制
        2.2.1 城市设计编制概念
        2.2.2 城市设计编制内容
        2.2.3 城市设计编制作用
    2.3 城市设计编制管理
        2.3.1 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概念
        2.3.2 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的内容
        2.3.3 城市设计编制与城市设计编制管理
    2.4 本章小结
3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前管理研究
    3.1 嘉峪关市城市设计研究现状
        3.1.1 嘉峪关市城市设计编制现状
        3.1.2 嘉峪关市城市设计管理现状
        3.1.3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现状
    3.2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立项
    3.3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委托
    3.4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调研
    3.5 本章小结
4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中管理研究
    4.1 城市设计方案形成阶段管理
        4.1.1 城市设计大纲的形成管理
        4.1.2 城市设计初步方案的形成管理
        4.1.3 城市设计正式方案的形成管理
    4.2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形成阶段管理
        4.2.1 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形成管理
        4.2.2 关键地段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形成管理
    4.3 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成果评审管理
    4.4 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审批管理
    4.5 本章小结
5 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后管理研究
    5.1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与规划设计条件协同管理
    5.2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与方案设计审查协同管理
    5.3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与规划监察协同管理
        5.3.1 城市设计跟踪监督管理
        5.3.2 城市设计验收管理
    5.4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实施评价管理
    5.5 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实施结果反馈管理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本文结论
    6.2 本文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1)
附件6(2)
附件6(3)
附件6(4)
附件7(1)
附件7(2)
附件7(3)
附件7(4)
附件7(5)
城市设计管理相关文件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附件11(1)
附件11(2)
附件12
附件13
附件14
附件15
附件16
附件17

四、赣州市区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老年密集行为的城市公共空间适老性研究 ——以赣州市老城区为例[D]. 张义友.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朴门永续理论下赣南乡村园艺康养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马丹莹.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叙事学视角下的戏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李颖. 天津大学, 2020(02)
  • [4]居家养老社区的景观设计研究 ——以江西梅岭镇财富山庄景观设计为例[D]. 涂华. 青岛大学, 2020(01)
  • [5]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街旁小游园改造设计研究 ——以合肥市淠河路与青阳路交口小游园为例[D]. 陈怡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中小型高铁站站前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以重庆涪陵高铁站为例[D]. 颜阿茵. 重庆大学, 2019(02)
  • [8]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赣州市土地整治潜力研究[D]. 廖小斌.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嘉峪关南市区城市设计编制管理研究[D]. 齐新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赣州市城市景观设计分析与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