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水泥封堵技术在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应用研究

超细水泥封堵技术在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应用研究

一、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超细水泥封堵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学刚[1](2021)在《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安塞油田经过近40年的全面投入开发,部分油井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产能损失每年高达30×104t,常规增产工艺适应性差,稳产难度较大,因此考虑对油井采取堵水措施。本文主要通过综合分析堵剂在安塞油田中的适用性,提出优化堵剂的思路,并针对目前的开发现状,以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和数据为基础,对高含水油井见水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见水原因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注水开发年限等影响,划分主要见水类型为裂缝性、孔隙性、裂缝-孔隙性见水。利用含水特征曲线法,对研究区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化学堵水措施井进行效果评价,可知堵水后虽取得一定的降水增油效果,但总体来说存在着“堵剂繁杂且与油藏特征适应性差、堵水见效率低,效果差异大、有效期短”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有效支撑安塞油田持续稳产增产。分析应用多段塞堵剂体系进行堵水作业未见效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优选,并分析堵水未见效的其他原因是受油藏地质特征、油田开发状况、施工参数和现场操作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地质因素非人为所能控制,井网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很难量化,因此重点需对安塞油田现有的化学堵剂与段塞组合、施工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本文主要根据优化堵剂的思路方案,在室内对交联聚合物弱凝胶堵剂的性能进行评价,证明该堵剂能适应安塞油田的地层条件;选用粒径(1mm~2mm)和膨胀倍数较小(6倍)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室内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盐、抗剪切性、韧性和保水性能,且运移性好,封堵率可达97%以上,可替代安塞油田现有的预交联体膨颗粒和流向改变颗粒;此外,引入一种高强度裂缝封堵剂,具有硬度小、柔韧性强、黏弹性好、抗压形变能力好、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强等特点,可克服预交联体膨颗粒在多轮次实施应用后,表现出稳定性差、易破碎,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能够加强封堵效果。同时确定了适合安塞油田堵水的多段塞堵剂组合方式,并对堵水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介绍了堵水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施工具体步骤。在此基础上,编制开发了堵水软件,软件主要由选井决策模块、堵剂库模块、施工参数设计模块、堵水效果评价模块组成。通过编制堵水软件,能够较好地满足安塞油田现场实际需要。针对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在优化施工参数和开发堵水软件的基础上,对安塞油田三口高含水油井杏67-22井、山040-49井、山013-039井进行先导试验,并对施工作业后的堵水效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杏67-22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64.5%,平均日增油1.04t,有效期为251d,累计增油249.25t;山040-4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83.9%,平均日增油1.58t,有效期为191d,累计增油327.81t;山013-039井堵水后含水率下降为56.7%,平均日增油0.93t,有效期为302d,累计增油300.74t。综合分析认为,由此所优化设计的堵剂体系与段塞组合适合安塞油田油藏地质特征,能够对裂缝、大孔道及高渗透层进行有效封堵,且堵水效果显着,能够恢复高含水油井的正常产能,提高油井采出程度,改善油藏整体开发水平。

王伟航[2](2020)在《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发时期,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严重,对调剖等控水稳油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常规调驱技术的调剖半径有限,只能致使近井地带的液流转向,调整范围较小,后续注入水绕过封堵区仍窜回到高渗透、大孔道,致使有效封堵期较短。大量的室内及现场试验证明,深部调剖可以从根本上控制注入水的无效及低效循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节约油田的开发成本。本文以粉煤灰和矿渣为主剂,通过添加激发剂、悬浮剂和缓凝剂,制备一种无机胶凝类深部调剖剂。通过对主剂、激发剂、悬浮剂和缓凝剂的优选发现,主剂加量25%时,氢氧化钠做激发剂加量为0.3%,钠基膨润土做悬浮剂加量为4%,木质素磺酸钙做缓凝剂加量为0.2%时,体系的固结时间大于48 h,固结强度大于1 MPa,满足现场施工要求。通过性能评价发现该调剖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稳定性、耐盐耐温性和老化稳定性,并该体系固化后的体积不会明显收缩,避免封堵大孔道时产生局部缺陷,保证了封堵时的可靠性。岩心实验发现该体系的封堵率达98%以上,突破压力达18 MPa以上,突破压力梯度达37.4 MPa/m以上,并且压力随注入量的增加呈现较小的波动,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优异。现场实验发现,无机胶凝类深部调剖剂施工方便,注入性能优异。调剖后压力明显上升,吸水指数和日产液量明显降低,平均注水压力上升6.3 MPa,累计减少无效产液23100 m3,调剖控水效果显着。

郑超[3](2019)在《堵水用树脂分散体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高温(130℃)、高盐(220000 mg/L)储层堵水的要求,以石油树脂作为主要原料,研发了石油树脂分散体选择性堵水体系。通过流变性实验研究了不同软化点石油树脂的黏度特性,以稳定性和耐温性为指标,优选分散剂和稳定剂从而构建了石油树脂分散体,并通过粒度分析表征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粒度分布变化规律,最后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其注入性和封堵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石油树脂的软化点、分散体粒度与注入性和封堵性能的匹配关系,从而为石油树脂分散体堵水体系的现场应用提供指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高于树脂软化点时,石油树脂从固体转变为高黏流体。测定不同条件下石油树脂的流变性表明,在高于软化点温度下表现为牛顿流体特征,体系黏性模量达到90 Pa以上,其黏度大于100×103 m Pa·s。通过高温稳定性实验优选了0.2wt%两性表面活性剂OB-18+0.2wt%阳离子聚合物P832作为分散稳定剂,可以保证石油树脂体分散体体系在130℃下稳定分散10 h以上。最后通过物理模拟流动实验研究了树脂分散体的适用条件和封堵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当树脂粒径与孔隙介质喉道直径比小于0.35时,分散体具有良好的注入性能,当温度小于石油树脂软化点时,温度不会影响石油树脂分散体的注入性能;当温度高于树脂软化点时,由于石油树脂分散体发生相变从而导致聚结吸附,会增大注入压力。封堵实验表明石油树脂分散体堵剂对于渗透率大于10μm2的水窜通道具有优异的封堵性能,堵水率大于80%,而其对油层伤害率仅为5%;对于0.05-0.5 mm的水窜裂缝封堵压力梯度可达5 MPa/m以上,耐冲刷实验表明注入水冲刷24.0 PV后其对水相的封堵率下降小于10%,说明石油树脂分散体堵剂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封堵性能和耐冲刷性能。研究表明石油树脂分散体在高温下发生相变,实现从固体向高黏流体的转变,通过相互聚结和在岩石表面的吸附封堵水窜通道,对于高温高盐储层,应选择软化点低于地层温度10℃左右的石油树脂作为堵水体系,从而在保证注入能力的前提下提高堵水效果,该体系的研究对于苛刻油藏条件下的水窜封堵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朱源[4](2019)在《改善高含水后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胜利油田X区块储层非均质性严重,水驱效率低下,油藏稳产开发的难度大,但开采空间还非常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注水的开发效果,成为有效提高开发效益的关键。分层注水是高含水后期油藏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高储层采出程度的有效措施,能缓解层间矛盾,但层内矛盾得不到解决。注水井调剖是高含水后期油藏减缓层内矛盾实现均衡驱替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注水的开发效果,可以从层内和层间立体调整液量分配,进一步提高注水利用率。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分层注水与堵水调剖的组合增效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水利用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X区块地质特征以及目前封堵大孔道技术优缺点的分析,选择三相泡沫进行调剖。本文针对X区块高含水后期油藏开发效果不佳的问题,将分层注水与三相泡沫调剖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注水利用率。利用熵权算法+重心聚类分析法对X区块的注水层段进行了划分,形成了4套最佳层段组合方案。通过对层段配注量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将灰色关联法+模糊数学法+综合劈分系数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劈分系数公式计算各方案层段配注量。并根据X区块的地质开发特征,建立了X区块地质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分层注水和笼统注水的开发效果,优选方案二为最佳注水方案;为评价适合X区块高含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原油物性的深部调驱体系,通过室内实验优选出了三相泡沫体系为:0.5%GD-1+0.6%CMC+400目、5%膨润土;利用物模实验对该体系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具有深部调驱、选择性封堵、较好的渗流能力、液流转向性能以及耐冲刷性能。油藏非均质性为4时,注入0.4 PV三相泡沫效果最好,并且可以显着提高注入压差和油藏最终采收率,对于渗透率级差为8的地层依然有较好的调驱效果,综合采收率提高至72.8%。最后将分层注水与调剖相结合进行数值模拟,与调剖相结合后,生产效果好于单独进行分层注水,累计增油量比单独分层注水的增长幅度高6.92×104m3,提高采出程度比单独进行分层注水时要高3.18%,进一步提高了注水利用率,改善了注水开发效果。

韩光明,李岩芳,谢滔,杨涛[5](2019)在《微膨胀封堵技术在套损井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受前期地质构造、油层出砂、油水井增产措施、修井作业等因素的影响,河南油田套管变形、套管错断、套管破裂和套管腐蚀、穿孔等各种类型套损井日益增多。针对以上问题目前主要采取套管补贴、取换套和超细水泥封堵等措施,但套管补贴、取换套存在施工周期长、作业成本高、造成井筒缩径等问题;超细水泥封堵虽然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修复后生产周期短、稳定性较差。为此,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微膨胀化学封堵技术研究及攻关。通过化学封堵剂与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堵浆,通过将堵浆泵入套损部位实现封堵。堵浆中组分在一定压差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并快速形成互穿网络结构,同时反应生成的产物具有微膨胀作用,使得其具有较强的耐冲刷能力。该技术能够实现在套损井修复过程中避免进行取换套、补贴等作业,有效降低河南油田套损井修复成本,增加老井使用寿命。现场应用25口井,一次封堵成功率在96%以上,有效率10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何令普[6](2018)在《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驱技术在S油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油田主要开发方式是水驱,然而由于油藏非均质性强、微裂缝普遍发育,侏罗系延安组延9层及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2、长4+5等主力油藏吸水剖面不均匀,注入水在油层中会出现“窜流”和“突进”现象,导致对应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产量迅速下降,水驱效率降低,驱油效果变差,甚至出现油井暴性水淹,造成整个油藏采出程度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滑。常规堵水调剖能够有效的改善层间和层内矛盾,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但存在封堵距离近,有效周期短,多轮次调剖效果变差等问题。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驱技术是针对老油田中高含水期试验的调驱新技术,S油田面对稳产难度大,油井措施效果差,常规调剖局限性较大的情况,及时调整措施方向,将措施重点向聚合物微球驱及区域连片调驱倾斜。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堵水调驱现状以及聚合物微球调驱的技术要求,基于S油田低渗油藏的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分析出了水驱动用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和研究聚合物微球调驱必要性;以渗流力学为理论基础,以填砂管试验为手段开展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优选研究,评价了微球在S油田油藏条件下的性能,筛选出了适合S油田的微球注入工艺参数,粒径以100-300nm为主,以800nm-5 μm为辅,总入地液量为0.3PV,注入浓度为2000-5000mg/L,注入排量为地质配注,对现场的应用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撑。通过对S油田重点区块进行多轮次聚合物微球注入,结合实施效果,不断优化工艺参数,主体工艺参数基本形成,A、B和C区最佳注入参数分别为5μm、100nm和300nm,注入浓度2000mg/L,实施后不同开发阶段油藏基本实现控水稳油,水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同时通过优化注入流程和施工组织模式,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S油田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驱工艺体系,为S油田的高效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娜[7](2017)在《楚28断块无机堵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华北油田楚28断块已进入油藏开发后期,由于开发不尽合理、注水规划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油井表现为高含水,严重影响油田的开发效益。针对目前开发现状,完善油井堵控水技术,这对老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通过综述对比国内外现有的堵控水技术优缺点,并深入分析研究楚28断块油藏出水的原因及规律,发现研发无机堵剂并采用化学堵水技术是解决楚28断块采出液高含水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调研对比现有的无机堵水剂,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筛选评价,优选出超细水泥为最适宜用于楚28断块油藏堵水用的无机堵水剂;通过深入研究超细水泥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添加悬浮分散剂、缓凝剂等技术手段,筛选出最适合楚28断块堵水施工用的无机堵水剂,并通过模拟现场堵水施工的物模试验,最终确定了适用于现场施工的无机堵剂配方为:水灰比(质量比)1:0.8-1:1.2、悬浮分散剂XFJ-1浓度0.1%-0.3%、缓凝剂HNJ-2浓度0.5%-1.5%。研发出的堵剂主要性能为:适应温度60℃-110℃;初凝时间3h-10h,可以满足1000m-3000m堵水施工需求;超细水泥颗粒粒径小,可进入地层深部;形成的固化体强度高,封堵能力强;对孔隙性岩芯堵塞率可达90%以上。通过优化现场施工工艺并进行现场封堵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超细水泥可以有效封堵目标断块油藏出水,平均降水率超过50%,而超细水泥配合水泥承转器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堵剂用量,达到了预期目的。

董利飞[8](2016)在《非均质油藏水窜的分类防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导致我国非均质油藏长期开采后普遍水窜严重,水窜防治的迫切需求使得相应技术迅猛发展、种类繁多。目前,针对不同类型的油藏,其对应水窜防治方法的选择缺少合理的依据和科学的方法,导致在很多油藏中水窜的防治效果不佳。因此,本文以提升水窜防治技术筛选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为目标,开展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方法及其治理的优选研究。以水窜系数为水窜程度的表征参数,分别对层内非均质油藏以及多层非均质油藏进行岩心模拟实验,根据水窜系数与变异系数的关系提出非均质油藏水窜的分类防治措施。考虑剩余油的启动,以调堵剂对水流通道的封堵强度与剩余油临界驱动条件相匹配为原则,明确调堵剂对不同非均质油藏的适应性,形成非均质油藏水窜治理技术的分类方法。根据该方法,具体评价了纳米微球和地下聚合交联凝胶两种调剖剂对层内非均质油藏治理水窜的适应性。改进、完善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储层孔喉中凝胶封堵性能测试装置和评价方法。同时,对于层间多层非均质油藏,评价了细分层系技术防治水窜的可行性,明确了目标油藏以防治水窜为目的的层系细分标准。结果表明:层内非均质油藏,非均质性越强,其水窜程度越高。层内变异系数低于0.35的水窜Ⅰ类油藏,通过控制水驱速度低于5.0m/d来实现“防”水窜;层内变异系数超过0.35的水窜Ⅱ、Ⅲ类油藏,通过选择不同封堵性能的调堵剂进行深部调剖达到“治”水窜的目的。非均质油藏水窜治理分类方法是基于调堵剂在封堵水流通道中的封堵强度高于剩余油的临界驱动条件而建立的,确保了治窜过程中剩余油被启动而水流通道内调堵剂未被突破。储层孔喉中凝胶性能测试装置可模拟从弱到强的各类凝胶在孔喉中的流动/受力状态,测定其在孔隙中的封堵强度、粘滞阻力、稳定性等。以该方法验证了平均粒径为100nm的微球适宜封堵的水流通道渗透率范围是251300×10-3μm2,该粒径微球适应于非均质程度适中(变异系数≤0.70)的层内水窜Ⅱ类油藏的水窜治理。以成胶时间优选出特定组分浓度的地下聚合交联凝胶,其成胶后的材料强度为0.31MPa,在不同渗透率岩心中的封堵强度高达30MPa/m,封堵水窜通道后可以驱动渗透率5×10-3μm2以上低渗区剩余油,适应于强非均质水窜Ⅲ类油藏中水窜的治理。层间矛盾为主的纵向多层非均质油藏,非均质性越强,水窜强度也越大。细分层注水在多层非均质油藏防治水窜中可行性较好,变异系数0.50为多层非均质油藏以防治水窜为目的的层系细分标准。多层非均质油藏在早期通过细分层注水抑制水窜要比后期治理水窜的最终效果好。

卢玉峰[9](2015)在《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凹陷区东缘,于1959年,历经50多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在开发过程中面临三大问题。一是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目前控制无效循环仍以机械堵水为主,只能封堵井筒炮眼,改善平面矛盾有限,并且解封困难,需要攻关研究新的堵水方式;二是动用层数多、层间差异大,采出端合采与分层注水不匹配,需要攻关分层采油理论和配套工艺技术;三是扶余油田储层泥岩交互,人工和天然裂缝发育,压裂施工后容易水窜,需要人为改变裂缝走向,实现改造效果最优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室内物理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免扫塞水泥分层堵水、双流压随泵分层采油、定向射孔水力压裂等改善开发效果技术机理与工艺技术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建立了基于柱状扩散行为的水泥浆流动数学模型,模拟了水泥浆在岩心中的流动规律,给出了不同注入压力、不同渗透率下,水泥浆扩散速度和扩散距离关系,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的水泥浆注入压力。2、通过水泥浆封堵室内实验,取得以下认识:纯水泥浆在岩心封堵半径达到1.5m后基本失去流动性,通过试验筛选,优选出最佳水泥浆配方体系为G级水泥+0.02%缓凝剂+0.2%减阻剂+0.2%降失水剂+44.0%水可扩大封堵半径到10米以上;G级水泥岩心封堵率超过96%可满足现场封堵要求;低渗透岩心适当选用低密度水泥浆,可使水泥浆进入小孔隙,提高封堵率;水泥浆初凝(失去流动性)时间由添加剂用量决定,但终凝时间超过36h,岩心封堵可达到标准;3、研究设计了防卡双解封注水泥工艺管柱,实现了免扫塞水泥堵水,满足配套注入工艺技术要求,保证了分层水泥堵水安全性施工,并且实现了油井水泥分层封堵后井筒不遗留水泥塞,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为分层水泥堵水技术的推广提供技术保障。4、建立了多油层分采和合采IPR模型,综合考虑了高压油层对低压油层的干扰以及倒灌现象,同时考虑不同层间动液柱压差与压力差间的大小关系,建立不同情况下的合采和分层IPR模型为实施双流压分采提供了流压计算方法。5、研究设计了双流压随泵分采工艺,该技术应用单泵实现分采,工艺简单,成本低,免修期长,可以实现上下两层在各自合理流压下生产,泵挂可下到任意位置,解决了扶余油田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影响油井生产潜力发挥的问题。6、基于扩展有限元理论,建立了定向射孔条件下裂缝起裂、扩展数学模型,并形成扩展有限元数值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了广泛的数值模拟,研究了射孔方位角、水平主应力差异对裂缝扩展、裂缝转向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图版。7、通过定向射孔可人为改变裂缝起裂方向,通过与主应力方向和水平主应力差值配合,选择合适的射孔方位,人为控制裂缝沿需要的方向扩展,提高储层改造效果。8、依据建立的免扫塞分层水泥堵水、双流压随泵分层采油和定向射孔压裂等技术选井选层技术界限,筛选出西10-2区块水泥堵水井6口、双流压随泵分采井4口、定向射孔压裂4口,据此,制定了4套数值模拟方案,预测结果表明,同时进行堵水、分采和压裂,2015年产量递减率为2.0%,较不采取措施低5.5个百分点。

刘国霖[10](2013)在《封窜剂地层侵入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双河油田在对封窜井进行封窜施工时,现场根据吸水情况,封窜剂的用量设计半径可能大于重复补孔射孔枪的最大穿深,导致封窜后重复补孔射不透,造成层位报废的生产现状,评价了四种封窜剂(GX-1、YH-02、KJ-150、G级油井水泥)在不同的渗透率(100×100-3μm2、150×10-3μm2、200×10-3μm2、250×10-3μm2)、温度(70℃、80℃、90℃)、驱替压力(15MPa、18MPa、21MPa、24MPa、27MPa)以及驱替速度(25.0ml/min、32.0ml/min、40.0ml/min、50.ml/min、60ml/min)条件下封窜剂侵入深度的研究。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GX-1的封窜性能优于YH-02、KJ-150以及G级油井水泥,针对GX-1建立了封窜剂侵入深度预测模型(KTP侵入深度预测模型、KTV侵入深度预测模型),并通过侵入深度预测模型,合理优化了施工工艺参数。大量的室内评价实验和岩心物模实验结果表明:(1)封窜剂的侵入深度随渗透率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随着渗透率升高,岩样致密性降低,封窜剂浆体在岩样中流动阻力减小,封窜剂浆体很容易侵入到岩样深部。以GX-1为例,在渗透率为100×10-3μm2时纵向侵入深度为80.4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0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2cm,当渗透率升至250x10-3μm2时纵向侵入深度为92.3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7cm,填砂管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8cm。(2)封窜剂的侵入深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封窜剂浆体水化程度大大提高,大量水化形成水化硅酸钙,封窜剂浆体的流动性能变差,凝固时间变短,稠化时间变短,流动阻力增加,封窜剂无法侵入储层深部。以G级油井水泥为例,在温度为70℃时纵向侵入深度为81.1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8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0cm,当温度升至90℃时纵向侵入深度为80.0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7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1.6cm。(3)封窜剂的侵入深度随驱替压力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提高驱替压力能够促使封窜剂浆体侵入砂体深部。以KJ-150为例,在驱替压力为15MPa时纵向侵入深度为81.5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2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2cm,当驱替压力升高至27MPa时纵向侵入深度大于98.3cm,穿透模拟地层,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8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7cm。(4)封窜剂的侵入深度随驱替速度的升高而增加,这是因为驱替速度升高,封窜剂浆体在砂体内的流动速度增加,纵向侵入深度会相应增加。以YH-02为例,当驱替速度为25.0ml/min时纵向侵入深度为82.0cm,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2cm,填砂管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3cm,当驱替速度升高为60.0ml/min时纵向侵入深度大于98.3cm,穿透模拟地层,前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3.9cm,后端的横向侵入深度为2.8cm。(5)在驱替压力达到27MPa时,YH-02与KJ-150的侵入深度>98.3cm,在驱替速度达到60.0ml/min时YH-02的侵入深度>98.3cm,均穿透模拟地层,GX-1与G级油井水泥的侵入深度均<98.3cm,未穿透模拟地层;GX-1的封堵强度>26MPa,而G级油井水泥的封堵强度为16MPa,可以得出GX-1的封窜性能优于其他三种封窜剂。(6)通过对储层物性参数、施工参数以及室内物模实验的数据的拟合,针对GX-1拟合了封窜剂侵入深度函数关系式,同时在拟合侵入深度函数关系式的基础之上,建立了封窜剂侵入深度预测模型(KTP侵入深度预测模型、KTV侵入深度预测模型),并通过侵入深度预测模型,对施工压力、施工排量、施工用量等施工参数进行了合理优化,对现场施工中封窜剂的侵入深度进行合理预测,确保封窜剂侵入深度<lm,使得射孔枪可以射穿封窜地层。

二、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超细水泥封堵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超细水泥封堵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油井堵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化学堵剂的研究现状
        1.3.2 化学堵剂的发展趋势
    1.4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及必要性分析
        1.4.1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发展历程
        1.4.2 多段塞化学堵水的必要性分析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及优化分析
    2.1 安塞油田主要堵剂评价
        2.1.1 交联聚合物冻胶堵剂
        2.1.2 颗粒类堵剂
        2.1.3 弱凝胶堵剂
        2.1.4 高强度封口堵剂
    2.2 优化堵剂必要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及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1 安塞油田见水特征分析
        3.1.1 见水原因
        3.1.2 见水类型
    3.2 安塞油田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2.1 堵水效果评价方法
        3.2.2 单井堵水效果评价
        3.2.3 多段塞堵剂体系优选
    3.3 优化堵水必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
    4.1 堵剂体系的优化设计
        4.1.1 交联聚合物弱凝胶
        4.1.2 预交联体膨颗粒
        4.1.3 高强度裂缝封堵剂
    4.2 多段塞组合的优化设计
        4.2.1 压力梯度分布
        4.2.2 裂缝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3 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2.4 裂缝-孔隙性见水井段塞优化设计
    4.3 施工参数的优化设计
        4.3.1 堵剂用量的确定
        4.3.2 注入压力及施工排量的确定
        4.3.3 施工前准备
        4.3.4 施工具体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堵水软件设计
    5.1 软件概述
        5.1.1 软件编制开发目的
        5.1.2 软件主要模块组成
    5.2 软件模块主要功能
        5.2.1 选井决策模块
        5.2.2 堵剂库模块
        5.2.3 施工参数设计模块
        5.2.4 堵水效果评价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6.1 杏67-22 井
    6.2 山040-49 井
    6.3 山013-039 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深部调剖剂的发展现状
        1.2.1 凝胶类深部调剖剂
        1.2.2 聚合物微球类深部调剖剂
        1.2.3 微生物类深部调剖剂
        1.2.4 泡沫类深部调剖剂
        1.2.5 沉淀类深部调剖剂
        1.2.6 含油污泥类深部调剖剂
        1.2.7 粘土胶聚合物类深部调剖剂
        1.2.8 无机胶凝材料类深部调剖剂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药品
    2.3 粉煤灰、矿渣潜在活性的评价
    2.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配制
    2.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2.5.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流动性的测定
        2.5.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稳定性的测定
        2.5.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时间的测定
        2.5.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强度的测定
        2.5.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体积的测定
        2.5.6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密度的测定
        2.5.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抗温性的测定
        2.5.8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抗盐性的测定
        2.5.9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老化稳定性的测定
        2.5.10 岩心封堵实验
第三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研制
    3.1 粉煤灰和矿渣的理化性质
        3.1.1 粉煤灰的理化性能
        3.1.2 矿渣的理化性能
    3.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机理及固结过程
        3.2.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机理
        3.2.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固结过程
    3.3 主剂的确定及优选
        3.3.1 主剂的确定
        3.3.2 主剂加量的优选
    3.4 激发剂的作用及优选
    3.5 悬浮剂的作用及优选
        3.5.1 悬浮剂对调剖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3.5.2 悬浮剂对调剖体系固化性能的影响
    3.6 缓凝剂的作用及优选
    3.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配方优化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性能评价
    4.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流动性
        4.1.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常温下的流动性
        4.1.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65℃下的流动性
    4.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稳定性
        4.2.1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常温下的稳定性
        4.2.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65℃下的稳定性
    4.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固结前后体积
    4.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密度
    4.5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抗温性
    4.6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抗盐性
    4.7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老化稳定性
    4.8 岩心流动实验
        4.8.1 岩心的基本参数
        4.8.2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注入性能
        4.8.3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封堵性能
        4.8.4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耐冲刷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机胶凝深部调剖剂的现场应用
    5.1 泌238 区块调剖方案设计
        5.1.1 泌238 区块基本情况
        5.1.2 泌238 区块多轮次调剖措施
        5.1.3 调剖选井依据
        5.1.4 段塞及施工参数设计思路
    5.2 现场施工参数设计
        5.2.1 下22 井段塞用量及施工参数
        5.2.2 下T7-225 井段塞用量及施工参数
    5.3 现场应用及效果分析
        5.3.1 下22 井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5.3.2 下T7-225 井现场应用与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堵水用树脂分散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内容
        1.1.3 技术路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体颗粒堵剂
        1.2.2 高温冻胶堵剂
        1.2.3 其他类型高温堵剂
    1.3 树脂堵水体系研究现状
第2章 石油树脂基本物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仪器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石油树脂的流动性
        2.2.1 9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动性
        2.2.2 10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动性
        2.2.3 12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动性
    2.3 石油树脂的高温流变性
        2.3.1 9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变性
        2.3.2 10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变性
        2.3.3 110℃软化点石油树脂的流变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油树脂分散体堵剂的制备
    3.1 石油树脂分散实验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方法
    3.2 石油树脂分散体分散稳定剂研究
        3.2.1 分散剂筛选
        3.2.2 分散剂质量分数优化
        3.2.3 稳定剂研究
        3.2.4 稳定剂质量分数优化
        3.2.5 石油树脂质量分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油树脂分散体堵剂注入及封堵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石油树脂分散体注入性能研究
        4.2.2 石油树脂分散体封堵性能研究
        4.2.3 石油树脂分散体耐冲刷性能研究
    4.3 石油树脂分散体注入性能研究
        4.3.1 石油树脂粒径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4.3.2 注入温度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4.3.3 注入速度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4.3.4 石油树脂质量分数对注入性能的影响
    4.4 石油树脂分散体封堵性能研究
        4.4.1 地层温度对封堵性能的影响
        4.4.2 质量分数对封堵性能的影响
        4.4.3 渗透率对封堵性能的影响
        4.4.4 石油树脂分散体对裂缝的封堵性能
        4.4.5 石油树脂分散体的选择性封堵性能
    4.5 石油树脂分散体耐冲刷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改善高含水后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层注水方法研究现状
        1.2.2 三相泡沫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高含水后期油藏分层注水优化方法研究
    2.1 层段划分方法研究
        2.1.1 熵权算法
        2.1.2 重心聚类分析法
        2.1.3 层段划分影响因素分析
        2.1.4 层段划分
    2.2 层段配注量计算方法研究
        2.2.1 劈分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2.2.2 影响因素关联度及权重计算
        2.2.3 综合多因素劈分系数公式的构建
        2.2.4 层段配注量劈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含水后期油藏分层注水优化方法实例应用
    3.1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3.1.1 地质及开发特征
        3.1.2 地质模型流体参数
        3.1.3 地质模型
    3.2 分层注水优化研究
        3.2.1 分层注水方案一
        3.2.2 分层注水方案二
        3.2.3 分层注水方案三
        3.2.4 分层注水方案四
        3.2.5 优化方案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含水后期油藏三相泡沫调剖体系优选
    4.1 无固相泡沫体系评价
        4.1.1 表面活性剂优选
        4.1.2 强化泡沫体系评价
    4.2 三相泡沫体系的确定
        4.2.1 固体颗粒类型优选
        4.2.2 固体颗粒粒径优选
        4.2.3 固体颗粒浓度优选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含水后期油藏三相泡沫调剖体系适应性评价
    5.1 三相泡沫封堵实验研究
        5.1.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1.2 不同驱替方式封堵性能评价
        5.1.3 不同渗透率三相泡沫封堵性能评价
    5.2 三相泡沫调驱实验研究
        5.2.1 实验装置及方法
        5.2.2 注入体积优化
        5.2.3 渗流能力评价
        5.2.4 提高采收率能力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含水后期油藏分注与调剖组合增效开发效果预测分析
    6.1 开发效果预测分析
    6.2 预测结果对比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微膨胀封堵技术在套损井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套损井治理难点
二、微膨胀封堵机理及封堵剂性能评价
    1. 微膨胀封堵机理
    2. 微膨胀封堵剂性能评价
        2.1稠化性能
        2.2三轴向应力分析
        2.3抗温性能
三、微膨胀化学封堵修复工艺
    1. 未封固井段套损修复工艺
    2. 腐蚀穿孔套损修复技术
    3. 错位、错断、变形等套损修复技术
四、现场应用及效果
五、结论

(6)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驱技术在S油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3.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第2章 S油田油藏概况及微球调驱必要性
    2.1 S油田地质特征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质概况
    2.2 S油田流体渗流特点
    2.3 S油田开发特征
    2.4 聚合物微球调驱必要性
    2.5 小结
第3章 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优选研究
    3.1 聚合物微球调驱方法
    3.2 聚合物微球调驱特点
    3.3 聚合物微球工艺参数研究
        3.3.1 聚合物微球性能研究
        3.3.2 粒径筛选研究
        3.3.3 注入量研究
        3.3.4 注入浓度研究
        3.3.5 注入排量研究
    3.4 小结
第4章 聚合物微球调驱现场方案研究
    4.1 聚合物微球调驱现场流程
    4.2 设备、材料型号、规格及数量要求
    4.3 施工组织
    4.4 施工工序
    4.5 安全环保及有关要求
    4.6 小结
第5章 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5.1 选区选井思路
    5.2 重点区块概况
    5.3 先导试验情况
        5.3.1 孔隙型渗流油藏效果
        5.3.2 孔隙-裂缝型渗流油藏效果
    5.4 扩大试验情况
        5.4.1 整体效果
        5.4.2 重点区块效果
    5.5 与常规调剖对比情况
    5.6 经济效益评价
    5.7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楚28断块无机堵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化学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化学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1.3 堵水工艺技术研发现状
        1.3.1 机械堵水技术研发现状
        1.3.2 化学堵水技术研发现状
        1.3.3 机械堵水与化学堵水对比
        1.3.4 超细水泥堵水技术研发现状
    1.4 楚28断块开发现状
        1.4.1 楚28 断块油藏概况
        1.4.2 楚28 断块开发状况
        1.4.3 楚28 断块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解决的关键技术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
第二章 楚28断块堵水工艺技术
    2.1 高渗透强水淹带形成原因分析
        2.1.1 高渗透强水淹带形成的储层原因
        2.1.2 高渗透强水淹带形成的生产诱因
    2.2 高渗透强水淹带的分类
        2.2.1 高渗透强水淹带分类-按沉积相划分
        2.2.2 高渗透强水淹带分类-按岩性划分
    2.3 识别方法
    2.4 高渗强水淹带空间展布规律分析
    2.5 高渗强水淹带堵水治理的技术对策
    2.6 楚28 断块堵水现状
第三章 无机堵剂室内配方试验研究
    3.1 水泥堵剂堵水原理
    3.2 超细水泥的发展及主要性能特点
        3.2.1 超细水泥与普通水泥物理性质对比
        3.2.2 水泥的水化性能
    3.3 超细水泥堵水剂配方试验研究
        3.3.1 试验药剂及试验方法
        3.3.2 水泥浆析水试验和流动性能试验
        3.3.3 悬浮分散剂的筛选试验
        3.3.4 缓凝剂筛选试验
        3.3.5 不同温度下水泥浆的固化试验
        3.3.6 抗压强度试验
    3.4 物模评价试验
        3.4.1 试验所用的仪器和材料
        3.4.2 室内物模试验方法
    3.5 室内试验小结
第四章 现场施工工艺研究
    4.1 注入工艺原理研究
        4.1.1 设计技术原理研究
        4.1.2 封堵剂剂量设计
    4.2 注水泥现场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
    4.3 超细水泥堵水现场施工工艺
        4.3.1 现场注入方法
        4.3.2 施工工艺管柱
        4.3.3 常用封堵工具
        4.3.4 现场工艺流程
        4.3.5 水泥承转器挤封窜工艺技术
    4.4 井控设计
第五章 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1 A井应用试验
        5.1.1 施工依据及要求
        5.1.2 施工准备
        5.1.3 施工工序
        5.1.4 施工效果
    5.2 B井应用试验
        5.2.1 基本数据
        5.2.2 目前井况及地质要求
        5.2.3 施工目的及要求
        5.2.4 施工准备
        5.2.5 施工工序
        5.2.6 施工效果
    5.3 C应用试验
        5.3.1 施工依据
        5.3.2 施工准备
        5.3.3 施工步骤
        5.3.4 施工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非均质油藏水窜的分类防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水窜问题
        1.2.2 水窜的影响因素综述
        1.2.3 常用的水窜防治方法
        1.2.4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防治措施及其分类方法
    2.1 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防治措施
        2.1.1 非均质油藏水窜强度的判别
        2.1.2 层内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防治措施
        2.1.3 多层纵向非均质油藏水窜分类防治措施
    2.2 非均质油藏中剩余油驱动条件
        2.2.1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调堵剂封堵性能与剩余油驱动条件的匹配关系
        2.3.1 调堵剂在水流通道中的封堵性能
        2.3.2 调堵剂封堵强度与剩余油驱动条件的匹配性
    2.4 非均质油藏水窜防治分类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层内水窜Ⅱ类油藏中微球治理水窜技术评价
    3.1 纳米微球基本性能
    3.2 纳米微球在水窜通道中的封堵性能
        3.2.1 纳米微球封堵孔喉过程中封堵强度的影响因素
        3.2.2 纳米微球对不同渗透率水窜通道的封堵强度
    3.3 纳米微球治理水窜的适应性
        3.3.1 纳米微球适应于水窜治理的储层非均质范围
        3.3.2 纳米微球在层内水窜Ⅱ类油藏中水窜治理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层内水窜Ⅲ类油藏中凝胶治理水窜技术评价
    4.1 地下聚合交联凝胶调堵剂基本性能
    4.2 凝胶调堵剂在孔喉中的封堵强度测试装置和评价方法
        4.2.1 凝胶调堵剂在孔喉中性能测试装置
        4.2.2 凝胶调堵剂在孔喉中性能评价方法
    4.3 凝胶调堵剂在层内水窜Ⅲ类油藏中治理水窜适应性评价
        4.3.1 凝胶调堵剂在水流通道中的注入和封堵性能
        4.3.2 凝胶调堵剂适应于水窜治理的储层非均质范围
        4.3.3 凝胶调堵剂在层内水窜Ⅲ类油藏中水窜治理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层非均质油藏细分层注水防治水窜适应性
    5.1 多层油藏细分层注水防治水窜可行性
    5.2 多层油藏以防治水窜为目的的层系细分标准
    5.3 多层非均质油藏细分层注水防治水窜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5.3.1 层系细分标准对多层非均质油藏水窜防治效果的影响
        5.3.2 多层非均质油藏水窜的治理与抑制效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9)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堵水技术研究现状
    1.3 分层采油技术研究现状
    1.4 压裂技术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扶余油田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2.1 扶余油田概况
    2.2 扶余油田开发存在主要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扫塞分层水泥堵水技术研究
    3.1 水泥浆流动规律与封堵机理研究
    3.2 水泥浆封堵室内实验研究
    3.3 水泥堵水参数设计
    3.4 免扫塞分层水泥堵水注入工艺研究
    3.5 免扫塞分层水泥堵水典型井设计
    3.6 免扫塞水泥堵水应用效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流压随泵分层采油技术研究
    4.1 分层采油数值模拟研究
    4.2 分层采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3 分层采油合理流压界限研究
    4.4 双流压随泵分采工艺研究
    4.5 双流压随泵分采典型井设计
    4.6 双流压随泵分采应用效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定向射孔水力压裂技术研究
    5.1 扶余油田应力特征研究
    5.2 定向射孔水力压裂裂缝延伸研究
    5.3 定向射孔水力压裂典型井设计
    5.4 定向射孔水力压裂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 10-2 区块改善开发效果综合挖潜方法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2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
    6.3 水驱阶段历史拟合
    6.4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5 分层采出程度情况
    6.6 西 10-2 区块改善开发效果数值模拟应用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10)封窜剂地层侵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双河油田基本概况
    2.1 双河油田地质概况
    2.2 双河油田典型封窜井例分析
    2.3 封窜剂地层侵入性研究技术背景
    2.4 小结
第三章 油层封窜技术概述
    3.1 循环法封窜
    3.2 挤入法封窜
    3.3 循环挤入法封窜
    3.4 填料水泥浆封窜
    3.5 小结
第四章 封窜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
    4.1 GX-1触变型堵剂
    4.2 YH-02防漏封堵剂
    4.3 KJ-150高强度可解性封堵剂
    4.4 G级油井水泥
    4.5 小结
第五章 封窜剂侵入性研究
    5.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 储层物性差异对封窜剂侵入深度的影响
    5.3 施工参数对封窜剂侵入深度的影响
    5.4 典型样品的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封窜剂侵入深度预测模型的研究
    6.1 侵入深度函数的拟合
    6.2 侵入深度预测模型的建立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超细水泥封堵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段塞化学堵水优化设计及软件开发 ——以安塞油田为例[D]. 魏学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大孔道高效深部调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伟航.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3]堵水用树脂分散体研究[D]. 郑超.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改善高含水后期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技术研究[D]. 朱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微膨胀封堵技术在套损井治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 韩光明,李岩芳,谢滔,杨涛. 钻采工艺, 2019(02)
  • [6]聚合物微球改善水驱技术在S油田的应用研究[D]. 何令普.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楚28断块无机堵水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D]. 安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非均质油藏水窜的分类防治方法研究[D]. 董利飞.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4)
  • [9]扶余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D]. 卢玉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10]封窜剂地层侵入性研究[D]. 刘国霖. 长江大学, 2013(03)

标签:;  ;  ;  

超细水泥封堵技术在河南油田注水开发后期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