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活动德育模式

浅谈学校活动德育模式

一、学校活动德育模式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友才[1](2021)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院校德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学校教育中德育实效性、时代性与针对性等现实问题,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基于可持续发展德育理念,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层面规划学校德育路径,实现三个阶段的链接和承递,构建传承传统文化、实践绿色教育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三个相互关联的可持续发展德育体系,并依此构建塑造美、展示美和传递美的课程体系。基于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的德育模式探究,总结提炼出可持续发展的德育模式经验,以期为职业院校创造优质教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唐彬[2](2021)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文中提出

徐丽[3](2021)在《农村初中“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王维[4](2021)在《普通高中德育活动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W县G高中为例》文中指出

张文杰[5](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窦思静[6](2021)在《体验式德育在小学仪式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庆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方筱滨[7](2021)在《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表明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意义重大。近年来,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理念随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隐性教育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在许多地区和学校掀起了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部分成果。但总体来看,显性教育在我国中学德育过程中仍占优势份额和主导地位。这一现状提示我们注意,进一步关注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不可替代作用,并加大实践力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优化德育教育效果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尽管有不少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中学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进行了理论阐释和路径思考,但关于中学德育隐性教育的具体实践还存在大量问题。本文以Z市四所中学为调查对象,对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辅之以教师访谈,围绕相关问题作出了详细分析。调研中发现,就当前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主要不足表现在:一是因隐性教育课程价值导向偏差所致,中学隐性教育的目标还比较模糊,也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二是隐性教育中走过场,形式主义严重,内容单一;三是隐性教育中学生主体缺失;四是中学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基于此,较为系统地研究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开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已成为当下中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较为有效可行的对策:增强隐性教育课程开发的目标导向性;增加隐性教育的各项投入;提高学生在隐性教育中的参与度;加强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培训。旨在充分发挥隐性教育在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其他各方面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动三全育人提供借鉴。

彭乐[8](2021)在《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文中指出

谢怡敏[9](2021)在《德育优先性的理念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在德育相对乏力的现代社会,基于教育教学评价实效性不强、社会道德困境难以开解等现实问题的考察,开展对德育优先性理念的研究是社会形势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本文从学科交叉的角度,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动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围绕德育优先性理念,从概念辨析、优先性把握、现实困境、出路选择四个维度进行理论化剖析,指明德育优先是人们基于价值判断提出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是人的需要、教育目标和时代吁求的共同体现。德育优先中的德育不是对道德教育的同义缩写,而是与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概念相区别,是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政治素养等内容的“大德育”概念。同时,“优先”不是“唯一”,强调德育地位优先的同时也肯定了德育功能的有限,因而与五育“并举”呈对举关系,相互促进和补充,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关系性视角下,德育具有价值序列、时间和逻辑上的优先性:在哲学维度表征为价值统领、矛盾主要方面和实践前提;在历史维度呈现从“政德合一”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在现实维度聚焦道德人、公共精神的培育和建构道德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在教育内部逻辑中凸显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目的和任务以及方向和指引。然而,在现实层面,德育优先在理念层面和具体的落实上存在“应然之先”与“实然之先”的矛盾,实用理性的价值观、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偏移、教育内容的迷失、教育过程的异化以及教育评价的空场等现实困境。由此,以德育为先,协同五育并举,育时代新人是引导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问题导向和人学立场为逻辑起点,遵循德育的主导性、发展性和主体性原则,在新时代教育中凝聚价值共识,处理好“五育并举”和“德育优先”的关系,并搭建一个涵括德育政策、目标、人才的三位一体的优先体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定向,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刘文莉[10](2021)在《初中阶段道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L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

二、学校活动德育模式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活动德育模式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院校德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研究现状述评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模式和框架构建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模式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框架构建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德育体系
        1.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营造绿色文化,创建特色校本文化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于德育课程建设
        1.“最美教育”分层递进,内化导行提升素养
        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德育品牌建设
五、可持续发展德育模式的应用效果和经验提炼
    (一)保障机制规范化,为“最美教育”保驾护航
    (二)德育内容课程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三)主题教育常态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特色活动社团化,圆梦学生多彩人生
    (五)学生成长轨迹化,彰显学生个性发展
    (六)评价体系多元化,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六、总结与展望

(5)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隐性德育教育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德育课程
        2.1.3 隐性课程
        2.1.4 隐性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2.2.2 价值澄清理论
        2.2.3 欣赏型德育理论
        2.2.4 生活德育理论
        2.2.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论述
3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3.1 隐性教育的特征
    3.2 隐性教育的重要价值
    3.3 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4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2.1 问卷对象
        4.2.2 访谈对象
    4.3 调查内容
        4.3.1 中学生基本情况的数据统计
        4.3.2 中学德育课程开展情况调查数据统计
        4.3.3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开展情况调查数据统计
        4.3.4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三个方面的评价情况调查
5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1.1 德育中的隐性课程缺乏明确的建设目标
        5.1.2 隐性教育流于形式主义
        5.1.3 隐性教育中学生主体缺失
        5.1.4 中学教师德育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5.2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德育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导致目标模糊
        5.2.2 隐性教育形式化造成内容单一
        5.2.3 隐性教育建设中缺乏情感教育投入
        5.2.4 学校管理制度忽略教师德育水平考察
6 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的实现路径
    6.1 增强隐性教育开发的目标导向性
        6.1.1 明确隐性教育的实质
        6.1.2 明确隐性教育的目标
        6.1.3 明确隐性教育的思路
    6.2 增加隐性教育的各项投入
        6.2.1 增加对校园环境的投入
        6.2.2 增加对教学内外部环境的投入
        6.2.3 增加对校园组织管理的投入
    6.3 提高学生在隐性教育课程中的参与度
        6.3.1 提高学生参与度,平等对话课堂
        6.3.2 改变传统方式,突显学生主体性
        6.3.3 融入社会生活,建构真实教育场景
    6.4 加强教师德育专业化能力培训
        6.4.1 加强教师在职前与职后德育培训
        6.4.2 加强教师隐性教育课程开发理论学习
        6.4.3 加强教师德育课程实践活动能力培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德育优先性的理念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德育优先性的内涵考察
    2.1 德育优先性的概念辨析
        2.1.1 德育优先性中的“德育”之内涵界定
        2.1.2 德育优先之“优先”界定
        2.1.3 德育优先与德育万能之比较
    2.2 德育优先性的内涵辨识
        2.2.1 目标定位:德育优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2.2.2 价值前提: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
        2.2.3 关系把握:价值级序而非位次序列
        2.2.4 性质明确:质的规定而非量的优势
3 德育优先的合理性考察
    3.1 德育优先的哲学理据
        3.1.1 “育德”之于“育人”的价值统领
        3.1.2 德育是教育内容体系矛盾的主要方面
        3.1.3 道德是人类实践发展的前提性条件
    3.2 历史合理性:德育优先理念的历史演进
        3.2.1 中国传统道德社会:德教为先、德治为本
        3.2.2 革命建设时期:德育为先、政德合一
        3.2.3 改革开放以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3.3 现实合理性:德育优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
        3.3.1 优先培育“道德人”是教育使命的客观要求
        3.3.2 优先培育公共精神是整治道德滑坡乱象的迫切需要
        3.3.3 优先建构“道德共同体”是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定向”的价值要义
    3.4 逻辑合理性:教育内部逻辑的辩正
        3.4.1 德育优先是五育并举的前提和基础
        3.4.2 德育优先是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根本要求
        3.4.3 德育内容引导他育的方向和价值指向
4 德育优先的现实困境
    4.1 德育优先的价值失序表征
        4.1.1 教育价值观的变化导致德育祛魅
        4.1.2 人的教育让位于“劳动力”的教育
        4.1.3 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诱发对德育优先的价值抵触
    4.2 教育内部体系中德育的乏力
        4.2.1 教育目标偏移:德育优先目标的边缘化
        4.2.2 教育内容迷失:德育优先的适切性困境
        4.2.3 教育过程异化:德育优先的时效性困境
        4.2.4 教育评价空场:德育优先的实效性困境
5 以德育为先育时代新人
    5.1 以价值排序思想处理好“并举”与“优先”
        5.1.1 排序前提:应对价值冲突需要在教育中凝聚价值共识
        5.1.2 排序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逻辑结构,优化教育格局
        5.1.3 排序依据:聚焦新时代教育情境和未来愿景,廓清主流教育目标序位
    5.2 以实践智慧视角搭建德育优先发展体系
        5.2.1 优先规划和优先保障:健全德育先行的体制机制
        5.2.2 优先改革和创新教育:优化德育体系和模式,巩固德育的优先地位
        5.2.3 优先绘制育人“同心圆”:学校、家庭、社会共筑“德育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四、学校活动德育模式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职业院校德育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探析——以北京市房山区房山职业学校为例[J]. 陈友才.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5)
  • [2]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D]. 唐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农村初中“三位一体”德育模式的应用研究[D]. 徐丽.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4]普通高中德育活动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甘肃省W县G高中为例[D]. 王维.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6]体验式德育在小学仪式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以安庆市M小学为例[D]. 窦思静. 安庆师范大学, 2021
  • [7]中学德育中隐性教育研究[D]. 方筱滨.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8]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 彭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9]德育优先性的理念考察[D]. 谢怡敏. 浙江大学, 2021(01)
  • [10]初中阶段道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L初级中学为例[D]. 刘文莉. 青岛大学, 2021

标签:;  ;  ;  

浅谈学校活动德育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