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土地整理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马星晨[1](2018)在《新疆民丰县多规融合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县域各类规划由于历史、行政层级等原因造成目前多规并行冲突的局面,不但没有更好地发挥多种规划的作用,反而使规划体系变得更加繁杂,造成各规划之间在执行时存在多方干扰与冲突。多规融合体系应以整体性、系统性为主线,理顺各规划之间存在的规划协同关系,明确与各层级规划相互关联属性,构筑高度融合的规划体系。当然,基于法律层面的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民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工业区规划、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内容存在的交叉、实施和协调困难等失衡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剖析制约多规制整合的矛盾冲突点,如有待完善的规划监督管理体系、标准相互不一的空间用途管制、数据类型不同的规划技术和方法等,同时结合国内外研究及实践经验,通过分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结合民丰县各类规划实际,探索“多规合一”与“多规融合”的可能性,提出民丰县在“多规融合”的可行条件下,应创新规划管理体制、健全多规融合要素互融机制、统一多规融合编制技术标准、加快公众参与、多规制整合和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建设的建议。

方宾伟[2](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认为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马思敏[3](2018)在《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环保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探索建立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前人关于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参照各地的实践,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沙雅县区位特征、发展水平以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归纳整理了沙雅县各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现状。分别从受偿者、补偿者、管理者和社会发展角度提出了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补偿者与受偿者界定不清、补偿标准低、补偿方式单一、补偿范围小、补偿监管不到位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从设定补偿原则与目标、界定补偿者与受偿者、选择补偿方式、确定补偿标准,强化补偿监管等基本要素着手,构建了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最后提出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与生态补偿方式、加强生态补偿资金管理与教育宣传、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与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以解决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所存在的问题。

胡娟[4](2017)在《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研究 ——以第六师奇台农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土地整治理念的变化,土地整治功能也逐步拓宽,整治内容与形式也逐步丰富多样,受众程度越来越高,土地整治已成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精准扶贫以及耕地保护、耕地质量提高的重要战略手段。土地整治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矛盾突出的地区造成一定的生态负面效应。基于此,笔者通过选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为研究区域,该农场耕地后备资源较为匮乏,为了保护耕地面积不减少与保障农场建设用地发展的需求,亟需通过土地整治调整农场用地结构,确保耕地数量、质量不降低的同时兼顾农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从而保证农场土地生态安全,支持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因土地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通过多种工程手段对农场各个地类生态系统产生双重影响,势必会导致奇台农场的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生态风险。本文选取第六师奇台农场作为研究区域。首先,介绍奇台农场土地整治区域,其次划定奇台农场的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单元,接着对项目区域进行生境、风险源和生态受体分析,结合RRM模型,构建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概念模型,对奇台农场土地整治实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作出预测与评估,通过计算得到各区域的相对生态风险值,并划分风险等级,利用ARCGIS制作出奇台农场风险等级图。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与奇台农场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对比,提出风险管理的相应策略,以降低并规避风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苏世燕[5](2017)在《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以奇台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激化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尤其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与耕地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使得耕地资源承受过大压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污染问题加重,最终致使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质量安全面临巨大威胁。因此,通过进行农业生态安全评价,及时了解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其在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多因素集合的复杂系统,因此没有非常成熟的理论与方法对其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本文结合研究区奇台县384户农户的实际调查情况,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进行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建立以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为基础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对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奇台县的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数值为0.745,农业生态安全等级为三等。说明奇台县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破坏,生物多样性水平一般,虽然大部分生态服务功能尚可起到应有的作用,但是部分指标依然超过了农业生态环境阀值。(2)奇台县农业生态环境受翻耕深度、农药使用量、土壤氮元素含量、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产量、化肥使用量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翻耕深度评分为0.62,农药使用量评分为0.58,土壤氮元素含量评分为0.057,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产量、化肥使用量评分分别为0.054、0.055和0.53分,由此可以看出:农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的作用。

李阳[6](2017)在《新疆未利用土地开发评价与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认为对新疆未利用土地进行合理分区与开发,不仅可以高效利用新疆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还能够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实现新疆未利用土地的潜在价值。本文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论与水土资源耦合关系、比较优势理论,区位理论的指导下,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软件平台,综合分析地貌、经济区位等对新疆土地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对新疆未利用土地进行分级、评价与动态变化模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首先界定本文研究的“未利用土地”,再从“未利用土地”的自然属性角度出发,采用小波分析构造新疆各区域气温、降水的分布图;以新疆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及耦合情况及各县(市)级区域未利用土地面积为分析数据,通过FCM与竞争型神经网络模型对县级区域未利用土地情况进行聚类分级与结果修正,其中选择五类指标聚类中心作为最佳未利用土地分区聚类指标,最终得到新疆地区未利用土地类型分类后的各指标等级结果表。结果显示一级的未利用土地中难开发的沙地与盐碱地较少,而有利于开发的荒草地与沼泽地较多;二级和三级的未利用土地中裸地占有较大比例;四级和五级以沙地为主。2: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分析方法的融合,以新疆历年统计年鉴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数据,以优先选择已利用耕地牧地综合状况较好、地区综合情况有利于宜耕宜牧未利用土地开发为目的构建以县(市)为评价单元的评价体系,得出新疆未利用土地宜耕地、宜牧的空间分布结果,由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宜耕宜牧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的北部、中部及西南部区域。为了更好地对未利用地可开发程度进行分析,建立了基于FCM模糊分类中心和更为有效的竞争型神经网络的分类中心为依据的模糊综合识别模型,由所得结果的可开发程度等级空间分布可以得出,一级分类占有新疆绝大地方,分布于新疆中部、西南部和北部。二级分类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和西部边缘地带。然而新疆的西南地区以三级和四级分类为主,该区域新疆西南部年降水量比较少,且主要是南疆盆地地形为主。五级分类的空间分布属于新疆的高山冰川地带,可利用程度极低。并对霍城县进行县级未利用土地评价,细化不同尺度的未利用土地评价指标,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分级。3:本文最终通过CLUE-S与Logistic模型模拟新疆全区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其中针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情况,在整个模拟过程中,未利用土地之间限制为不能相互变更,且其它非未利用土地也无法变更为未利用土地。从结果可以看出荒草地的变更量最大,其次是裸土地,之后依次为盐碱地、沙地和沼泽地。该数据也进一步说明未利用土地的变更和规划利用是土地类型本身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杨超[7](2016)在《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对农地的征占也随之快速增加,而土地整理是确保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能够保证全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唯一理想的选择就是加快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进程。新疆作为全国后备耕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也是土地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自2000年以来,新疆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一直紧跟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的步伐,并且成果显着,因此,本研究对新疆农地整理的效益作出评价,旨在为新疆各地(州)乃至其他省市进行农地整理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本次研究在已有的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量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研究发现已有文献资料中多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单一项目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且针对新疆农地整理效益的相关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意见,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首先分析了新疆农地整理的现状以及典型调查区域概况;其次,从综合效益的3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4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多指标评价理论为基础,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南疆和北疆各项目区农地整理的综合效益差距较大,且发展极不均衡;(2)南疆和北疆各项目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差异显着,但生态效益的差异相对不显着;(3)南疆和北疆在农地整理过程中侧重点不同;(4)采用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也是农村整理的效益评价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针对新疆各地(州)项目区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以下完善农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和提高农地整理各项效益的对策与建议:(1)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经济效益;(2)大力推广机械化,提高社会效益;(3)完善农田防护林建设,提高生态效益;(4)转变农地整理发展思维,提高综合效益。

谢大伟[8](2015)在《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演进过程,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生态环境脆弱,城镇化建设及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加快新疆的城镇化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后发赶超的主要任务。伴随着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占地面积也将急剧扩张,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出现了“城镇化用地”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推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是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新疆城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此,本文对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建立科学的城镇土地利用体系,实现新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首先,本文对城市化、城镇化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合理利用进行概念界定,梳理城镇化的基础理论及土地利用的相关基本理论,并对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主题内容总结。然后介绍新疆经济及城镇化发展现状,并着重分析了新疆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疆不仅城镇化率较低,而且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粗放利用比较严重。最后是回顾新疆土地利用的历史及新疆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并重点了分析了新疆城镇土地利用的状况。其次,对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通过对新疆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新疆城镇土地投入产出综合指数整体较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东疆整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北疆,南疆最低。从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角度,对新疆居民点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潜力进行了分析,以此提高农村居民点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再次,分析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首先揭示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城镇规模、产业结构、政府供地行为、土地政策等对土地集约利用有重要的影响,其中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以及以地生财的利益驱动是土地粗放利用的重要根源,制度的不完善为土地的投机行为提供了空间,也加剧了土地的粗放利用。然后总结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成功经验,得出对新疆城镇化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的启示。最后,对新疆建设用地进行预测,并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依次对新疆人口、城镇用地面积进行预测,并提出新疆城市发展战略,着重强调发展新疆的三大城市群,根据绿洲经济的特征,设计出适度开发型、重点开发型和限制开放型三种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最后提出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如何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如何从根本上破解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从规划、财税、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新疆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为新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措施。

陈芳淼[9](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认为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马瑛[10](2011)在《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在多年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形成了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三足鼎立的棉花生产格局,并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棉花主产区逐渐发生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区域的转移。新疆棉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光热资源充足,特别适宜于棉花生长,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区域棉花面积、总产量、单产水平以及品种和调出量连续十几年位居全国首位,新疆作为我国乃至世界原棉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其中,新疆的南疆地区由于具有种植棉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发展棉花产业的良好基础,尤其是适宜中熟细绒棉和早熟长绒棉生产,发展至今,棉花产业已成为南疆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南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植棉收入占到南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左右,个别地区甚至高达75%以上。2009年,新疆南疆地区棉花产量达到109.75×104t,占全疆棉花总产量的43.48%,棉花种植面积63.50×104hm2,为全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45.05%,南疆已成为新疆最大的优质陆地棉和国家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尽管棉花生产已成为新疆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重要途径,但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许多问题,棉花生产的负外部性日渐显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加之历史原因,环塔里木盆地的南疆地区环境承载力相当低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土地投资、种植决策、新技术的采用等棉农生产行为,如果运用不当的话,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大,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土地退化问题。本论文以南疆地区棉农生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疆重点地区展开调研,以棉农生产对土地质量与环境的影响为主线,通过研究南疆地区“棉花可持续生产-环境改善-农民脱贫”关系链与协调机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并能对南疆土地退化的防治及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包括第1、2、3章,为全文提供必要的概念、方法和理论依据,对国内外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及评述,并对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进行理论层面的剖析;第二部分是现状分析,包括第4、5章,分别介绍了新疆南疆的自然基础与土地退化表现、以及南疆的经济社会基础与棉农生产及收入状况,为下面的研究展开铺垫;第三部分是关系研究,包括第6、7、8章,通过在新疆南疆深入农户进行问卷与实地调研,揭示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可能对土地带来的退化影响,并针对南疆政府对农户的指导性较强的特点,进一步研究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策建议,即第9章,分别从农户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了优化南疆棉农生产行为、有效防治土地退化的对策思路。通过以上研究,证实并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农户行为与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关系及相互影响,同时,通过提出优化棉农生产行为以及改善土地退化状况的措施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为相似条件地区的棉农生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视角。本论文着眼于农户,即南疆棉农,以微观视角,首次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及机理,为研究棉花可持续生产与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及大量的实证资料。2.研究方法。以新疆南疆为调研区域,样本区域覆盖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三个地州的300户植棉农户,通过广泛深入的实地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66份。在获得大量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对新疆南疆棉农的生产行为和意愿进行分析,寻找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的关系以及农户行为的微观动因。在模型运用方面,采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分析南疆棉花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导致南疆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并对南疆(地方)政府与棉农之间的行为机制做出博弈分析。3.将政府行为纳入本论文研究范围之内。棉花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而忽视环境、发展经济往往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选择,政策的执行也常常与政府的初衷与本意有相悖之处。本论文探讨了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土地生态的影响,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土地整理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整理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民丰县多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民丰县各类规划概况
    3.1 县域概况
    3.2 县域层面主要规划类型
    3.3 县域层面多规的比较分析
    3.4 县域层面多规的矛盾分析
第4章 民丰县规划失衡分析与“多规融合”矛盾评价
    4.1 规划管理体制不完善
    4.2 规划制度体系不健全
    4.3 规划技术方法不相同
    4.4 信息化管理系统不统一
    4.5 公众参与评估监督机制缺失
第5章 民丰县“多规融合”对策及建议
    5.1 创新规划管理机制
    5.2 健全多规融合要素互融机制
    5.3 统一“多规融合”编制技术标准
    5.4 加快公众参与和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的“多管齐下”建设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沙产业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3.4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沙化现状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4.4.1 指标说明
        4.4.2 数据来源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5.1.4 模式特征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3.1 指标体系构建
        5.3.2 模型设定
        5.3.3 结果分析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5.5.1 优化目标
        5.5.2 优化原则
        5.5.3 优化途径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6.1.4 模式特征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6.5.1 优化目标
        6.5.2 优化原则
        6.5.3 优化途径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7.1.4 模式特征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7.3.2 结果分析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7.5.1 优化目标
        7.5.2 优化原则
        7.5.3 优化途径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8.1.2 选取原则
        8.1.3 选取影响因子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构建
        8.2.3 回归结果分析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8.3.2 经济影响因素
        8.3.3 社会影响因素
        8.3.4 政策影响因素
    8.4 小结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10.5 健全管理体系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补偿现状
    3.1 沙雅县概况
    3.2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划
    3.3 沙雅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4 沙雅县生态补偿现状
第4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4.1 受偿者角度
    4.2 补偿者角度
    4.3 管理者角度
    4.4 社会发展角度
第5章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5.1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目标与原则
    5.2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补偿者与受偿者
    5.3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方式
    5.4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标准
    5.5 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监管
第6章 完善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利用地区优势,解决资金不足,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模式
    6.2 加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加大生态补偿的宣传力度
    6.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与评价体系,加强资金管理,提高利用效率
    6.4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全区协调发展,促进生态补偿脱贫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研究 ——以第六师奇台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3.1 风险受体与生态终点的选取
    3.2 风险源分析
    3.3 暴露危害风险分析
    3.4 风险表征
    3.5 风险管理
第四章 研究区域界定与概况
    4.1 研究区域界定与数据来源
    4.2 研究区域概况
    4.3 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
    4.4 研究区域土地整治概况
第五章 土地整治生态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5.1 风险单元
    5.2 生境、风险源和生态受体分析
    5.3 构建概念模型
    5.4 暴露危害风险
    5.5 风险表征
    5.6 风险管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可能的创新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以奇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及机理分析
    2.1 基本概念
    2.2 农户在农业生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及作用
    2.3 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机理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调查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3.1 调查区域概况
    3.2 农户调查概况
    3.3 调查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现状
    3.4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3.5 小结
第4章 奇台县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奇台县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特征
    4.2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5.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选择
    5.3 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4 指标安全值及安全指数的计算
    5.5 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划定
    5.6 原始数据来源及处理
    5.7 评价结果分析
    5.8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6)新疆未利用土地开发评价与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1.2.2 国内外土地分类的定义
        1.2.3 国内外土地资源评价
    1.3 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水土资源承载力
        1.3.2 系统论与水土资源耦合关系
        1.3.3 比较优势理论
        1.3.4 区位理论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2 新疆土地利用与开发现状
    2.1 新疆土地类型与利用现状
        2.1.1 土地类型及分布规律
        2.1.2 土地资源特点
        2.1.3 土地利用现状
    2.2 未利用土地类型及开发利用
        2.2.1 未利用土地的分类
        2.2.2 未利用土地分布现状
        2.2.3 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
        2.2.4 未利用土地数量变化原因
    2.3 小结
3 基于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及耦合的未利用土地分区
    3.1 基于温度、降水的小波分析
        3.1.1 温度、降水情况概述
        3.1.2 小波分析研究进展
        3.1.3 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
        3.1.4 基于小波分析的新疆各区域气温、降水指标分析
    3.2 以地州市为单元的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及耦合分区
        3.2.1 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2 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
        3.2.3 水土资源耦合分析
        3.2.4 水土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及耦合分区
    3.3 以县(市)为单元的未利用土地模糊聚类分区
        3.3.1 模糊聚类的理论基础
        3.3.2 基于模糊聚类的未利用土地分区结果
    3.4 未利用土地FCM聚类模型的建立
        3.4.1 FCM聚类方法研究进展
        3.4.2 FCM聚类方法的基本理论
        3.4.3 未利用土地指标级别的建立
    3.5 未利用土地聚类模型的优化
        3.5.1 竞争型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3.5.2 竞争型神经网络研究进展
        3.5.3 新疆未利用土地分区及土地分级
    3.6 小结
4 新疆未利用土地的评价
    4.1 基于耕牧现状的未利用土地宜耕宜牧评价
        4.1.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宜耕宜牧评价
        4.1.2 基于熵值法的宜耕宜牧评价
        4.1.3 基于主成分和熵值法的宜耕宜牧评价
    4.2 基于FCM与竞争型神经网络的模糊评价
        4.2.1 基于FCM的新疆未利用土地宜耕宜牧模糊评价
        4.2.2 基于竞争型神经网络的新疆未利用土地宜耕宜牧模糊评价
    4.3 霍城县未利用土地宜耕评价
        4.3.1 霍城县概况及未利用土地现状
        4.3.2 霍城县未利用土地评价
    4.4 小结
5 新疆未利用土地空间格局变化模拟
    5.1 基于灰色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
        5.1.1 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
        5.1.2 灰色预测模型基础理论
        5.1.3 未利用土地灰色系统建模实证分析
    5.2 基于CLUE-S与Logistic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析
        5.2.1 CLUE-S模型的基础理论
        5.2.2 Logistic回归分析
        5.2.3 基于CLUE-S与Logistic模型的未利用土地分析应用
    5.3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各类型未利用土地空间格局模拟分析
        5.3.1 元胞自动机模型
        5.3.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新疆未利用土地变化模拟
    5.4 小结
6 模拟成果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的对比分析
    6.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的情况简述
        6.1.1 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分类与含义
        6.1.2 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6.2 模拟成果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的对比
        6.2.1 模拟成果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数量成果的对比
        6.2.2 模拟成果与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空间分布的对比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7)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农地整理的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地整理的概念界定
    2.2 农地整理效益评价内容
    2.3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新疆农地整理现状及项目区概况
    3.1 新疆基本概况
    3.2 新疆农地整理概况
    3.3 项目区概况及样本农户基本特征
第4章 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方法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 多指标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方法
第5章 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权重的确定
    5.3 农地整理评价结果
    5.4 农地整理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
        1.2.2 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关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定量评价研究
        1.2.4 关于土地空间扩展的研究
        1.2.5 文献评价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与城市化
        2.1.2 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土地合理利用
    2.2 城镇化的基础理论
        2.2.1 田园城市理论(分散发展)
        2.2.2 卫星城理论(分散发展)
        2.2.3 有机疏散理论(分散发展)
        2.2.4 聚集经济理论(集中发展)
        2.2.5 世界城市理论(集中发展)
        2.2.6 城市群理论(集中发展)
        2.2.7 紧凑城市理论(集中发展)
    2.3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2.3.1 集约基础:区位理论
        2.3.2 集约理由:土地稀缺原理
        2.3.3 集约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
        2.3.4 集约约束: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3.5 集约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理论
    2.4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主体内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状况
    3.1 新疆经济综合发展状况
        3.1.1 新疆自然资源状况
        3.1.2 新疆城乡经济发展状况
        3.1.3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3.2 新疆城镇化发展状况
        3.2.1 新疆城镇化现状
        3.2.2 新疆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现状考察
        3.3.1 新疆土地利用的历史回顾
        3.3.2 新疆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与布局
        3.3.3 新疆各地区土地产出状况
        3.3.4 新疆建设用地现状与变化
        3.3.5 新疆土地资源利用评价
第四章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4.1 新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本思路
    4.2 新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4.2.2 土地集约利用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指标权重确定
        4.2.4 新疆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
        4.2.5 新疆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4.2.6 新疆城镇土地生产效率收敛性检验
        4.2.7 小结
    4.3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分析
        4.3.1 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4.3.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第五章 新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1.1 占用耕地矛盾突出,农民土地权益受损
        5.1.2 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浪费、闲置比较严重
        5.1.3 城镇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规划的约束力欠缺
        5.1.4 集体建设用地未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粗放
        5.1.5 产业集聚度低,土地综合效益低下
        5.1.6 城市土地以地表开发为主,立体空间开发不足
        5.1.7 城市土地房屋容积率较低,容积率指标制定滞后
    5.2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城镇人.增速影响集约利用
        5.2.2 产业结构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3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4 集约技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5 土地政策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6“半城镇化”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
        5.2.7 城镇规模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8 政府供地策略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2.9 土地投机行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内外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6.1 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地利用制度
        6.1.1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制度
        6.1.2 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制度
        6.1.3 日本城镇化进程中的地利用制度
    6.2 国内主要城市的土地利用实践与探索
        6.2.1 成都市城乡统筹与土地改革的经验
        6.2.2 上海“老浦西”和“新浦东”的建设启示
    6.3 国外先进经验及国内实践经验对新疆的借鉴
        6.3.1 借鉴要考虑区情及发展阶段
        6.3.2 在城镇化过程中付出较小的用地代价更值得借鉴
        6.3.3 提高公众在规划制定中的参与程度
        6.3.4 更加重视城市土地用途管制
        6.3.5 更加注重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6.3.6 细化土地管理法规,实行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
        6.3.7 普遍重视土地的集约利用
        6.3.8“老浦西”经验借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预测及集约用地模式设计
    7.1 新疆人口预测
        7.1.1 新疆人口增长状况
        7.1.2 新疆人口预测模型
        7.1.3 新疆人口预测分析
    7.2 新疆城镇建设用地预测与紧缺性分析
        7.2.1 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因子筛选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7.2.3 预测模型构建
        7.2.4 新疆城镇用地需求预测
        7.2.5 新疆城镇用地紧缺性分析
    7.3 新疆城镇布局及集约用地模式设计
        7.3.1 新疆城镇化战略及城市群
        7.3.2 新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模式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8.1 加强对土地的总量控制,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及耕地保护要求
        8.1.1 设定城镇建设用地总量范围,逐步压缩征地规模
        8.1.2 统筹建设用地与农地总量安排
        8.1.3 提高农业用地比较利益,控制城镇向农业用地蔓延
        8.1.4 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逐步增加耕地数量
    8.2 加强规划管理,提高用地水平
        8.2.1 加大公众参与力度,积极做好规划公开工作
        8.2.2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集体土地利用效率
        8.2.3 合理安排城镇内部发展空间,实现城镇土地高效利用
        8.2.4 改变兵地分割局面,实施城镇体系区域整体规划
        8.2.5 以交通规划和交通方式引导土地开发利用
        8.2.6 改变城市规划中容积率及建筑密度控制方式
        8.2.7 做好新区的土地规划,控制新区的数量和规模
    8.3 改革土地收益和税收制度,推进土地财政转型
        8.3.1 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
        8.3.2 减少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8.3.3 改进征收管理体制,提高征缴效率
    8.4 优化城镇产业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8.4.1 减少或避免产业结构的“同构化”
        8.4.2 推进新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8.5 加快土地整理步伐,有效控制城镇外延扩展
        8.5.1 建立推进土地整理的法律制度
        8.5.2 规范整理企业用地
        8.5.3 积极利用土地置换政策
        8.5.4 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制度,加快老城区改造
    8.6 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8.6.1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8.6.2 完善土地租赁、抵押、转让二级市场
    8.7 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8.8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10)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的理论层面剖析
    3.1 棉农生产行为、棉农生计与土地退化的关系
    3.2 农户生产行为与土地退化矛盾分析
第4章 新疆南疆自然基础与土地退化表现
    4.1 南疆五地州概况
    4.2 南疆自然资源基础
    4.3 南疆土地退化的表现
第5章 新疆南疆经济社会基础与棉农生产及收入状况
    5.1 南疆人地关系
    5.2 南疆经济整体状况与农民收入水平
    5.3 南疆棉花生产概况
    5.4 南疆棉花生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第6章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及特点
    6.1 基于农户行为的南疆棉花生产及农民意愿调查分析
    6.2 南疆棉农生产行为特点
    6.3 棉农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7章 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影响
    7.1 棉农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行为特征
    7.2 用LOGISTIC模型分析导致土地退化的棉农生产行为
    7.3 南疆棉农生产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具体影响
第8章 政府政策对新疆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变化的影响
    8.1 政府与棉农行为机制博弈分析
    8.2 现行政府政策对南疆棉农生产及环境的影响
    8.3 政府政策引致负面效果的原因剖析
第9章 优化新疆南疆棉农生产行为、有效防治土地退化
    9.1 合理引导并规范棉农的生产行为
    9.2 健全配套措施,保障棉农科学生产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土地整理与新疆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民丰县多规融合问题研究[D]. 马星晨.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2]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3]沙雅县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马思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4]土地整治的生态风险研究 ——以第六师奇台农场为例[D]. 胡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5]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以奇台县为例[D]. 苏世燕.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3)
  • [6]新疆未利用土地开发评价与动态变化研究[D]. 李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7]基于组合赋权综合评价模型的新疆农地整理效益评价研究[D]. 杨超.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8]新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D]. 谢大伟. 石河子大学, 2015(04)
  • [9]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 [10]基于农户行为的新疆南疆棉农生产与土地退化关系研究[D]. 马瑛. 新疆农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新疆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