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绿色化学——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一、绿色化学——皮革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记第三届绿色化学国际高级研讨会(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徐晓丹[2](2018)在《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创新带给国家的巨大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图抢占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正是针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形势提出的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与以往的产学研合作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客观评价、有效激励,寻求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以促进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是国家面临的客观现实难题,也是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本研究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创新网络理论等,采用调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协同创新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基本路径,重点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的利益机制和现实问题,在借鉴吸收国外协同创新制度设计、组织模式、运行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共同治理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路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范式,通过对国家首批认定的14家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的13家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具体分析这些自然形成的不同协同创新中心的利益述求以及影响协同创新利益配置的复杂因素,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及其实现途径。本研究发现,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不仅是简单的政策构想和理论创新模式,而是长期以来人类创新实践的经验总结。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根本是体制机制创新。实证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协同创新进行利益配置的影响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主要表现为重大任务承担能力和科研产出贡献度。面对高校协同创新这样一种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复杂性开放系统,建立健全具有合理的配置原则、科学的评价体系、理性的契约过程和完善的配套政策的利益配置机制成为必要。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深入推进,需要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

夏然[3](2014)在《基于绿色化学策略的核苷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文中指出化学工业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反应溶剂不绿色,反应过程不绿色,反应策略不绿色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而最大程度地使用绿色的溶剂,不用、少用传统有机溶剂或者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开发绿色的反应过程,应用绿色的反应策略,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原子经济性反应和以水为溶剂的绿色合成因其独特的绿色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核苷类药物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抗肿瘤、抗艾滋病的一线药物,市场份额和国内外需求量巨大。但是,现有的生产与合成方法往往存在着使用有机溶剂、重金属催化剂和原子不经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核苷工业的发展。核苷类药物的绿色化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核苷生产引起的污染问题,而且能够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核苷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际前沿的研究课题。本文以绿色化学策略为指导,将绿色化学与核苷制备结合起来,开发绿色的反应路线,最终实现核苷类物质的环境友好生产。主要内容如下:1.首次以水为反应介质合成了重要的抗白血病和抗乙型肝炎药物阿糖腺苷,并进行绿色性评价。以水为反应介质、空气作为氧化剂,代替传统方法当中使用的二氧六环等有机溶剂,避免使用过量的氧化汞或氧化银等重金属催化剂,绿色地得到目标产物。不仅小试时能很好地反应,在将反应规模扩大到公斤级时仍然非常高效,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巧妙设计实验,对其绿色化反应的机理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拓展该反应的应用范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通过原子经济性、反应质量效率、质量强度、环境因子、环境商、溶剂以及操作和消耗等七个方面对合成路线进行绿色评价。该方法具有广泛的普适性,也可以用于类似药物的制备。这是目前为止最为绿色的阿糖腺苷的合成工艺,具有原创性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首次以水为反应介质实现了嘌呤类化合物6位的烷基化反应,并进行绿色性评价。该方法以水为反应介质,以5%的FeSO4为催化剂,使用廉价易得且性质稳定的羧酸为烷基化试剂,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即可实现嘌呤核苷6位的烷基化反应。羧酸的使用避免了传统方法当中使用的有机硼、有机镁、有机锌等金属试剂,水的使用避免了大量的四氢呋喃所带来的潜在污染,FeSO4的使用避免了钯、镍等剧毒重金属的污染。并设计实验对其绿色化反应的机理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并通过原子经济性、反应质量效率、质量强度、环境因子、环境商、溶剂以及操作和消耗等七个方面对合成路线进行了绿色性评价。该方法普适性好、原子经济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操作及后处理简便,为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3.首次应用国际前沿的绿色化学理念C-H键活化的概念,提高嘌呤核苷8位烷基化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并进行绿色性评价。该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对底物进行卤代和转变为金属试剂的繁琐步骤,避免使用重金属催化剂,以廉价易得且便于后处理的氧化剂促进底物双C-H键的直接偶联,副产物仅为一分子氢。合成过程原子经济性好,反应产率高,不使用额外的有机溶剂。方法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通过原子经济性、反应质量效率、质量强度、环境因子、环境商、溶剂以及操作和消耗等七个方面对合成路线进行了绿色评价。文章还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得到产物的活性筛选,我们得到一个具有良好抗HL-60细胞活性的化合物。4.首次实现了嘌呤二烷基化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提高和选择性提高。该方法通过对反应时间和底物配比的控制,高选择性地得到单一的6烷基化和6,8-二烷基化的嘌呤核苷。反应直接使用商品化的嘌呤底物和廉价的烷烃为原料,通过双C-H活化实现直接的偶联。通过对绿色性的评价,反应原子经济性得到很大提高,反应具有高选择性且高效便捷,操作简便,收率高。通过对得到产物的活性筛选,我们得到一个具有良好抗HL-60细胞活性的化合物。论文的研究成果均为独创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扩大了绿色化学在核苷类化合物中的应用范围,为绿色化学在核苷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绿色化学策略在药物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益启示。

邢季颖[4](2013)在《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绿色化学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培养公民的绿色化学意识,从学校教育入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其中,将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个很好的绿色化学教育途径。鉴于此,我们选择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作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调查问卷、实验研究等方法,对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说明了研究的主要问题、任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研究综述。概述了绿色化学的概念内涵、核心、原则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内涵。第三部分: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到朝阳市某重点高级中学以高二部分学生和教师为对象,对目前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将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是研究的重点部分。阐述了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应用的具体策略:在保证实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尽量使用无毒无害的实验原料;在无法避免使用有毒药品时,应使用“减量”策略,包括使定性的实验定量化、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和运用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在设计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装置的“组合”化和“可控”性;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及习题的强化作用;另外,应保证末端处理的绿色化。在这部分的研究中,结合了一些具体的实验案例,并借鉴了国外教材中的几个优秀实验设计供大家学习。第五部分:结论。

谢帮华[5](2012)在《酶的多功能性催化Knoevenagel、Michael、Aldol反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绿色化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酶促有机化学反应,因其具有高效性、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和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备受化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关注。目前发现生物酶大约有3000多种,且随着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工修饰天然酶或合成非天然的新酶成为现实,极大的推动了酶在有机化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酶的高立体选择性,已经成为手性药物合成的一种重要手段。从目前来看,生物转化技术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其产业化、规模化。酶促有机化学反应作为绿色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之一,是目前化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传统理论认为,酶只有在其天然的水溶液环境中才能显示其高效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这种理论极大的限制了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和发展,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Klibanov发现酶不仅可以在含有少量或微量的水、甚至无水的有机溶剂中保持其催化活性,而且还显示出在天然水溶液环境中没有的新的一些特性,比如酶的稳定性提高,反应底物类型的改变,化学反应立体选择性的改变和催化其他在水中不能发生的反应等特点。这些特征被称为酶的多功能性。酶的多功能性,是目前催化领域的一个新发现,Hult and Berglund把酶的多功能性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酶催化环境的多功能性,指的是酶能够在除水溶液的天然环境以外的催化环境表现出的催化活性,比如说酶能够在无水有机溶剂中催化某些有机化学反应,或者是其他与天然催化反应不同的温度、pH值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第二类是酶催化底物多样性,是指酶能够催化除天然底物以外的其他底物的化学反应;第三类是酶的催化多样性,是指单一酶的活性位点能够催化多种类型的化学反应。近年来,酶催化的多功能性研究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越来越多的酶尤其是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被用于不对称合成和手性药物合成。目前水解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催化Aldol反应、Michael加成反应、Domino反应、Henry反应等。但是,从目前关于酶的多功能性报道来看,不少酶在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上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酶催化的反应机理的研究更是鲜有人报道,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去研究和探索。酶的多功能性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有效的途径,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研究领域。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酶的多功能性在催化Knoevenagel、Michael、Aldol反应中的应用。Knoevenagel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形成碳碳双键的重要方法之一。Knoevenagel反应常常被应用于香豆素及其衍生物类化合物的制备,而这类化合物是合成化妆品,香水以及医药品等重要间体。目前Knoevenagel反应常用的催化剂有碱,路易斯酸,微波,氨基酸,离子液体等,而酶促有机Knoevenagel反应鲜有报道。我们发现由地前芽抱杆菌发酵提取的碱性蛋白酶对对甲氧基肉桂醛和活性较低的1,3-二羰基化合物乙酰丙酮之间的Knoevenagel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并深入研究了影响酶的催化活性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反应溶剂、温度、含水量、催化剂用量等,在最优的条件下,对碱性蛋白酶催化Knoevenagel反应底物的适应性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5%的DMSO/H2O溶剂体系中,醛与酮的投料比为1:1.2,反应温度为45℃,含酶量为70mg/ml时,碱性蛋白酶显示出最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反应获得了中等及以上的收率和大于99:1(E/Z)的选择性。Michael不对称加成反应是有机合成中形成碳碳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之一。近年来,酶的多功能性在催化Michael加成反应中的应用也日趋成为一个热点。苄丙酮香豆素(Warfarin)作为最有效的抗凝血剂,在临床医学上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而目前主要是采用手性胺类有机小分子催化剂,比如手性一级胺,手性二级胺等合成具有高选择性的苄丙酮香豆素及其衍生物,而采用生物转化的方法合成手性苄丙酮香豆素还从未有人报道过。本论文首次报道了在少量水有机溶剂中,猪胰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催化4-羟基香豆素和苄叉丙酮类α,β-不饱和酮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苄丙酮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水量为10%的DMSO/H2O溶剂体系中,4-羟基香豆素和α,β不饱和酮的投料比为1:5,含酶量为50mg/ml时,猪胰脂肪酶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获得了高达95%的收率和28%的ee值(S)。Aldol反应是有机合成中生成C-C键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在药物化学和天然产物合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论述酸性蛋白酶和猪胰脂肪酶在催化Aldol反应中的应用。酸性蛋白酶是宇佐美曲霉经液体发酵培养后产生,它在酸性条件下能够迅速水解蛋白质,且被广泛用于制革、毛纺、饲料、酿造等行业。猪胰脂肪酶(Lipase from pig pancreas type II, PPL II)是一类重要的水解酶,分子量约45000-50000道尔顿之间,其主要作用是分解甘油三酯为脂肪酸和甘油,在食品、皮革、化妆品、医药等许多领域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首次发现酸性蛋白酶和猪胰脂肪酶分别对芳香醛和环状酮之间的Aldol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我们选择对硝基苯甲醛和环己酮Aldol反应为模型反应,对反应条件进行系统的优化,包括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含水量、pH值等,在最优条件下,对两种酶催化的Aldol反应其他底物的适应性进行了考察,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在含水量为10%的MeCN/H2O的溶剂体系中,醛和酮的投料比为1:5,反应温度为25℃,含酶量为100mg/ml时,酸性蛋白酶催化的Aldol反应产物获得了最高97:3的dr值(anti/syn)和88%的ee值(anti)。在磷酸盐缓冲液(pH=5.41)/CH3CN(v/v=1:9)溶剂体系中,醛和酮的投料比为1:20,反应温度为20℃,含酶量为100mg/ml时,猪胰脂肪酶催化的Aldol反应也获得了高达98%的收率,87:13dr值(anti/syn)和94%的ee值(anti)。

陈群胜[6](2011)在《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优先模式。我国根据自身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改变传统工业经济增长所呈现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和难循环”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利用方式,转变工业发展模式。而以产业结构生态化重组转型为核心内容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将内在地支撑着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由此,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成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研究注重利用已有的理论成果,综合减物质化、产业生态学研究途径、系统研究方法和一般均衡模型工具,对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研究。试图为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实践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框架。循环经济发展始于工业,这里所谓的工业,指涉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具有生产过程、原料及产品输入输出关系的产业。而发展模式转型,指推动产业系统的生态化质变。研究不仅以产业系统的生态质态改进为着眼点,而且包含在系统质态改进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结构提升与演进及与此同时的技术、管理和制度的创新。一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研究认为,经济学的资源稀缺和外部性两大基本原理构成了循环经济的现实前提和理论基础,而物质平衡模型,本质上也正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模型。通过应用物质平衡模型(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和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对循环经济系统进行数理方法分析与阐述,同时对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特征的量化分析方法作进一步探讨,进而丰富循环经济理论体系;二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方法体系及循环经济的工程实践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环节是形成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和生态产业链,重视工业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建立耦合共生关系,提出了煤炭、化工、水泥和钢铁等典型工业发展转型的目标模式;三是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系统支持要素研究。由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旧有生产消费方式具有巨大惯性,转型需要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为依托,需要观念、管理和制度等系统要素的合力推进和支持;四是以河南省一个县级市为案例开展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实证研究,给出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具体的理论研究、实践模式和相关建议。其结果可为多产业并存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观点,在新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被采用。新郑市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作为河南省循环经济施点单位正在报批中。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工业经济发展规律性有新的认识。在系统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及产生和发展的现实前提与理论基础上,对经济增长内涵进行扩展研究,通过自然资本价值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及工业循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内在联系,分析并阐述了工业经济增长应符合S型发展规律,而转变工业发展模式正符合了这样的规律性要求。(2)构架和分析了循环经济系统模型,从而对循环经济系统仅描述性分析提升至量化分析,使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更趋完善。应用物质平衡模型(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和构架的系统成本效益模型为基础,进一步分析论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同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系。(3)论述了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系统支持要素,以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理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认为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区别与过去所倡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单一目标。以深层生态学的视角从哲学基础即文化构成的观念以及技术、管理、制度层面探讨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系统条件。(4)研究提出了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方法体系。该方法与途径体现在企业、园区和区域三个层面上,由此提出了煤炭、化工、水泥和钢铁等工业发展转型的典型目标模式,区域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规划设计的一般框架和方法。

李林杰[7](2010)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尺度生态经济优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本文属于问题驱动型研究,致力于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以便缓解我国中亚热带区域近50a来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近年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轻种重养,种粮副业化,稻衰猪盛,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严重污染流体环境,形成妨碍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在本研究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当地农业实际情况的长期跟踪调研中,借鉴国内外生态农业理论与经验,特别是在对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基本类型及其18种分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与综合创新的基础上,尝试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构建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目标与价值取向,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研究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相结合,以生态过程工程为技术手段,以生物多样性关系重建、景观生态规划、循环体系设计为核心,以种-养-沼-加四联产循环与农-林-牧-渔-加-游六业结合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为框架主体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清洁生产和农业、工业及城镇废弃物污染治理,含流体污浊链源头控制、过程阻断与末端治理。其核心任务是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以及创建清洁高效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与相关制度创新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生物多样性利用原理、能源高效率和物料全利用、流体环境一体及科技经济一体与城乡一体等“节约、环保、多产、高值”的目标和价值理念,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循环-高值3阶段论”与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界定了“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城乡四维污染”“流体环境系统”与“环境痕量污染物”;在其应用案例“同一气候变量条件下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局地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中研究发现,以大气为主、以土壤为辅、以环境污染遥感监测4S技术集成系统为参照的监测数据可以表征地表水污染程度。可以借鉴成云过程中云水pH参数化的方法,实施地表水中SO42-、NO3-、TN、NH3-N等,土壤中硫与氮,以及大气中SO2、NOx、NH3等污染物的参数化,包括水、土、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其阶段性研究成果与权威文献的结论相符合。(2)“生态高值农业”的实践体验: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中的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①设计思路。在确定的清洁生产任务下,选取设备单元与最佳流程,使固定资本及流动资本投资最少,对此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MINLP)在计算机上求解。将模拟退火法与启发法相结合,得到一种混合优化算法,可兼顾算法全局最优与加快局部寻优进程。该法与严格数学规划法相比,相对误差<0.5%,被认为是最优设计。②流程模拟与工艺流程设计。应用由物料平衡、能量平衡与相平衡等方程组成的能足够准确描述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求解,以便得到该过程的全部信息后进行工艺流程设计。③设备设计,以及生态高值化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比较。经浙、冀两厂试产证实,60t/a肌醇工程水解釜容积设计为6m3已有裕度。肌醇收率可由传统工艺的6.0%-9.1%提升到生态高值化工艺的10.0%~12.5%;代表流动资本且占成本2/3的菲汀消耗量从17t/t~11t/t肌醇下降为l0t/t-8t/t肌醇;代表固定资本的不锈钢水解釜容积由6.5m3~4.2m3节减为3.8m3~3.0m3。肌醇收率达到12.5%时,产能可由60t/a提升为120t/a。④试产启示。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应用于肌醇生产关键设备及全流程数学模拟、设计计算与工况分析,可获先进可靠的硬件和软件与全流程简化及“三型”产业化技术,以及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3)构建了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技术3要素在内的研究方法体系。其精髓是后者的3项分析,即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4)新型模式与产业化技术体系中3项分析应用案例:①测土配方施肥与系统模拟分析应用案例。2007a育塅乡应用晚稻肥效模型,NPK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21.50kg/hm2,25.05kg/hm2,70.35kg/hm2,最佳产量为7378.5kg/hm2;全市累计实施2.93万hm2,施NPK配方专用肥1.08万t/a,平均施有机肥3t/hm2,比以往施有机肥增加0.75t/hm2,节省化肥折纯1.34万t/a,增产稻谷8790t/a,平均0.3t/hm2,共增收1674.56万元/a,平均572元/hm2。②牛-沼-草“3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与能值分析应用案例。联产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通过系统整合达到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购买性资源投入最低化、可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化、有害生物和污染物可控制化的产业目标。研究结果表明,牛业子系统与牛-沼-草联产全系统比较,能值自给率(ESR)从0增加到0.041%;净能值产出率(EYR)由1.90增加到2.11;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由0.76增加到1.03;而环境负载率(EIR)由1.32降低到1.08,降低了18.18%。③零排放区域控制与生命周期分析应用案例:生态高值化稻草制甲醇(5万t/a)项目。在搜集半径50km范围内为碳减排区域,稻草不再废弃焚烧。生命周期分析(LCA)结果,其环境影响成本为284.99元/t甲醇,且集中于生产与消费过程。其中水稻种植过程净碳固定值为负值(-152.79元/t甲醇),总环境影响负荷为负(-35.49元/t)。稻草制甲醇的实际成本比煤制甲醇降低76.84元/t。④零排放区域控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案例:2006a湘阴引进ICPC推荐的生态高值化“大型沼气发电及生态肥”项目。用地6.67hm2,有机废物搜集半径3km,输入畜禽粪便300t/d、废液200t/d,热-电-生态肥“3联产”,经厌氧发酵产沼气供热且发电600万kWh/a、产生态肥5万t/a,减排8万t/a二氧化碳当量。⑤超级杂交稻与绿色超级稻的融合及风险与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案例。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是先进育种技术发展的方向,是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等4项投入、提升种粮比较效益的重大技术对策。超级杂交稻是转基因技术非常好的材料;转基因技术的运用有益于超级杂交稻在产业化的大规模种植中更好地实现超高产潜力。但学界不能预知对生物进行转基因改造的危害,不能排除“生物放大”现象,这是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新概念的启示之一。

黄国亮[8](2010)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长株潭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主要城市规划群,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较大,能源、土地等瓶颈制约比较突出,有些区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促进长株潭的产业发展,促进消费方式的变革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将着重研究长株潭城市群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怎样发展循环经济两个问题。文章从“两型社会”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说明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就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而言,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即市场机制的作用与政府的作用。文章介绍与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即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因为水资源、土地资源及能源是一个城市群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提升类产业,即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有色、化工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这些产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同时还对战略型产业如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模式的变革,文章还从可持续消费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湖南省的消费的大致情况的基础上,为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消费提出了对策建议。文章最后研究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并用数学模型进行了说明。这些研究对于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促进长株潭城市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姜孔桥[9](2009)在《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化园区的循环经济研究倍受社会关注。本文是在完成吉林石化园区循环经济课题研究后,以循环经济为理论基础,以自然科学和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石化园区的发展模式为主要对象,结合实践进行深度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啮合式螺旋上升模型。阐述了以下内容:1、本文构建了以石化园区为中心的开放系统,并提出了循环经济的三大基本属性。石化园区系统分为内部、本身、外部三个层面,每个层面的发展重点不同。三个层面基于循环经济的开放性、互动性和选择性,让三个层面有机统一,使石化园区系统逐步具备耗散体系的特征,决定了石化园区的总发展模式。2、本文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内部企业的发展核心和作用机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企业其发展核心在于发展清洁生产,推行绿色化学,建立与资源能源集约化相适应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溢出效应、扩散效应和渗透效应,形成增长极,通过绿色知识的传递,进行标杆管理,为石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推动力。3、本文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自身的发展关键和作用机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本身,是体现循环经济三大属性的主要载体。集聚效应体现了开放性,链条模式设计体现了互动性,而对选择力和耦合能的控制体现了选择性。石化园区通过专业集聚和链条设计来提高选择力,降低耦合能,形成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螺旋上升轨迹。4、本文分析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外部体系的发展重点和作用机理。生态环境、社会和市场构成了石化园区的外部体系,生态环境是第一财富,石化企业是社会公民,市场机制是效益基础。石化园区的外部发展重点就是以阈值为边界,不断从外部引入负熵流,并以控制生态因子、环境熵增和社会熵增为目标,按照耗散理论实现系统的主动跃迁。5、本文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的啮合螺旋上升发展总模式,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界定研究对象、分析运动机理、确定边界的基础上,对石化园区发展总模式中的啮合作用、螺旋上升能量和选择力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石化园区基于循环经济的啮合式螺旋上升总模型。通过对吉林石化园区循环经济的研究以及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的剖析,验证了上述理论和模型。

冯南平[10](2008)在《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当前全球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面临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循环经济从物质循环角度提倡在“资源-产品-二次资源”的闭环模式下发展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研究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如何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围绕循环经济如何运行这一主线,从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外延等基本问题入手,研究了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问题,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园区及区域三个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对循环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主要研究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相关政策的研究现状;深入剖析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研究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四大环保战略的联系与差异;分析了经济系统的缺陷,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类比,提出了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战略,即技术-产业-制度的生态化战略。2、研究了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1)详细分析了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并进行了理论总结:合理的生产结构、原材料优势、技术可行性和正确的多元化是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四个关键因素,联合型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其成功的潜在因素。(2)研究了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指出向循环型企业的转型要求传统企业在发展战略、组织机构、环境管理模式、技术支持系统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变革,循环型企业的运行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从战略、组织及实践三个层面展开。3、研究了日照生态产业园发展共生产业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园区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1)详细分析了日照生态产业园产业共生的模式,并进行了理论总结:在大环境规划自身发展,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循环耦合、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加强管理及理顺体制等手段进行生态产业的整合和设计。(2)研究了实体生态产业园和虚拟生态产业园的一般运行模式。指出实体生态产业园的构建策略包括核心企业、材料或副产品交换、资源回收系统和能源连接;园区的环境管理分为园区、企业和产品三个层次;我国生态产业园较理想的开发方式是环保局与经贸委和规划部门在市长的指导下进行合作;提出实体生态产业园的构成要素分成直接支持服务系统、企业群落和间接支持服务系统三大类。研究了虚拟生态产业园的运行模式,认为虚拟生态产业园是较符合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信息集成共享系统是虚拟园区的“中央总部”,构成要素包括园区核心系统、园区支持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三个子系统;信任是虚拟园区强有力的“软性治理工具”。4、研究了资源县发展生态县域经济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1)详细分析了资源县探索生态县域经济的模式,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指导观念、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及政府职责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总结。(2)研究了区域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循环型区域的四大要素为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诸要素的形成途径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即制定规划、建立综合决策和协商机制、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模式及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制定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鼓励科技创新、抑制过度包装、加强宣传和教育以倡导绿色消费理念。5、研究了我国循环经济运行的动力问题。分析了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及我国企业、园区和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指出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政府应通过规范、引导、培育、激励、惩罚等途径解决动力不足问题。6、针对动力不足问题,构建了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框架。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两部分,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基本法、专项法、标准体系的制定以及相关部门法的修订,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费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产业政策、废弃物交易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

二、绿色化学——皮革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记第三届绿色化学国际高级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化学——皮革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记第三届绿色化学国际高级研讨会(论文提纲范文)

(2)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维度
        一、顺应大科学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三、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
        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
    第二节 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咨政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回顾与反思: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已有研究:多学科视域中的文献综述
        一、协同
        二、协同创新
        三、利益配置机制
    第二节 研究思路:结构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已有研究评述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研究方法:多种方法综合应用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四、系统分析法
        五、调查访谈法
第三章 协同创新:宏观政策下的理想追求
    第一节 范式转变: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二、创新理论演进
        三、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二节 模式变迁:从体制壁垒到融合集成
        一、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化
        二、高校学科、科研、人才发展的网络化
        三、高校科技创新社会网络化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高校选择: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一、协同创新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实现“进位赶超”提供历史机遇
        三、高校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基础
第四章 现实困境: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分析
    第一节 厘清利益:理论机理与文献述评
        一、利益相关者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聚焦利益:现实状况与理论诉求
        一、高校协同创新中的利益相关者
        二、协同创新利益主体需求
        三、协同创新利益冲突分析
        四、协同创新利益分配系统分析
    第三节 协调利益:权力冲突的权利转向
        一、利益相关者协调的逻辑起点
        二、利益相关者合作关系的演化
        三、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的构建
第五章 价值逻辑:应然的取向与规范性的理想
    第一节 美国视角:协同创新发展历程及经验
        一、美国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二、美国协同创新机制探析
    第二节 欧盟借鉴:协同创新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一、欧盟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历程
        二、欧盟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特点
    第三节 典型案例:借鉴思考为我所用
        一、从美国I/UCRC看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的加拿大“NCE计划”
第六章 共同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制度路径
    第一节 “共治”观念:高校协同创新治理设计之“轨”
        一、理论范式:利益相关者与治理
        二、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三、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第二节 机制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之“钥”
        一、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要素
        二、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第三节 体系框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
        一、利益主体的协同机制
        二、配置行为的优化机制
        三、资源整合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 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案例剖析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实证研究:利益相关者多元诉求之“要”
        一、B协同创新中心管理体制与利益配置机制
        二、八家协同创新中心有关利益配置机制分析(如表7-2所示)
        三、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实证研究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一个期待续写的“故事”
        一、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结论
        二、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结语
附录
    附录1: 2013年国家首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2: 2014年国家第二批认定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
    附录3: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研究项目调研提纲
    附录4: “高校协同创新工程”调研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绿色化学策略的核苷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绿色化学策略指导下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1 绿色化学及其评价指标
        1.1.1 绿色化学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1.1.2 绿色化学的策略和评价指标
        1.1.3 绿色合成化学及其研究内容
    1.2 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意义
        1.2.1 核苷类化合物简介
        1.2.2 非天然核苷是获得药物的主要途径
        1.2.3 核苷类化合物的来源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以水为反应介质的阿糖腺苷的绿色合成及清洁工艺开发
    2.1 以水为反应介质的核苷类化合物绿色合成的研究进展
        2.1.1 以水为反应介质合成核苷类化合物的结构基础
        2.1.2 以水为反应介质绿色合成核苷类化合物综述
    2.2 阿糖腺苷的研究现状
    2.3 实验部分
        2.3.1 测试仪器及使用条件
        2.3.2 实验试剂
        2.3.3 实验线路
        2.3.4 实验步骤
        2.3.5 结果与讨论
    2.4 绿色性评价
        2.4.1 原子经济性
        2.4.2 反应质量效率
        2.4.3 质量强度
        2.4.4 环境因子
        2.4.5 环境商
        2.4.6 溶剂
        2.4.7 操作及能耗
        2.4.8 绿色评价总结
    2.5 结论
第三章 以水为反应介质的 6-烷基嘌呤核苷的绿色合成
    3.1 6-烷基嘌呤核苷的研究意义
    3.2 6-烷基嘌呤核苷的研究现状
    3.3 实验部分
        3.3.1 测试仪器及使用条件
        3.3.2 实验试剂
        3.3.3 实验线路
        3.3.4 实验步骤
        3.3.5 结果与讨论
    3.4 绿色性评价
        3.4.1 原子经济性
        3.4.2 反应质量效率
        3.4.3 质量强度
        3.4.4 环境因子
        3.4.5 环境商
        3.4.6 溶剂
        3.4.7 操作及能耗
        3.4.8 绿色评价总结
    3.5 结论
第四章 嘌呤类核苷 8-烷基化反应的原子经济性提高
    4.1 嘌呤类核苷 8-烷基化反应的研究意义
    4.2 嘌呤 8-位烷基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4.2.1 底物均带有官能团的金属偶联反应
        4.2.2 底物一方不带官能团的偶联反应
    4.3 实验部分
        4.3.1 测试仪器及使用条件
        4.3.2 实验试剂
        4.3.3 实验线路
        4.3.4 实验步骤
        4.3.5 结果与讨论
    4.4 绿色性评价
        4.4.1 原子经济性
        4.4.2 反应质量效率
        4.4.3 质量强度
        4.4.4 环境因子
        4.4.5 环境商
        4.4.6 溶剂
        4.4.7 操作及能耗
        4.4.8 绿色评价总结
    4.5 结论
第五章 嘌呤核苷 6 位烷基化的原子经济性提高及新型二烷基化嘌呤核苷的合成
    5.1 嘌呤类化合物二烷基反应的研究意义
    5.2 嘌呤类化合物二烷基反应的研究现状
    5.3 实验部分
        5.3.1 测试仪器及使用条件
        5.3.2 实验试剂
        5.3.3 实验线路
        5.3.4 实验步骤
        5.3.5 结果与讨论
    5.4 绿色性评价
    5.5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博士期间荣获奖励

(4)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2.2 可持续发展要求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2.3 为化学正名需要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2.4 保护环境需要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2.5 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1.3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任务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绿色化学概述
        2.1.1 绿色化学的概念和内涵
        2.1.2 绿色化学的核心
        2.1.3 绿色化学的原则
        2.1.4 实验绿色化的原则
    2.2 绿色化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绿色化学理念在中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4 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实验绿色化的内涵
        2.4.1 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2.4.2 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内涵
3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3.1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3.2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3.2.1 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
        3.2.2 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4 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拒用”策略
    4.2 “减量”策略
        4.2.1 定性实验的定量化
        4.2.2 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4.2.3 实验手段的现代化
    4.3 “组合”策略
    4.4 “可控”策略
    4.5 计算机辅助策略
    4.6 强化安全意识
    4.7 末端处理绿色化
    4.8 习题强化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Ⅱ 教师访谈调查实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酶的多功能性催化Knoevenagel、Michael、Aldol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绿色化学的产生、发展和定义
    1.2 绿色化学的特点和原则
    1.3 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1.4 绿色化学与酶促反应
    1.5 酶的多功能性的定义
    1.6 酶的多功能性研究进展
    1.7 酶的多功能性研究的意义
    1.8 课题研究意义和前景
第二章 碱性蛋白酶催化的Knoevenagel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2.4 实验部分
第三章 猪胰脂肪酶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抗凝血剂及其衍生物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3 结论
    3.4 实验部分
第四章 酸性蛋白酶催化的不对称Aldol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3 结论
    4.4 实验部分
第五章 猪胰脂肪酶催化的不对称Aldol反应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3 结论
    5.4 实验部分
参考文选
附录1:部分化合物液相图
附录2:部分化合物氢谱、碳谱图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6)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
        1.1.1 经济发展的资源问题
        1.1.2 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
        1.1.3 重化工业超常发展的负面效应
        1.1.4 资源环境约束的技术路线根源
        1.1.5 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循环经济认识的主要区别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技术线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基本理论
        2.1.1 循环经济概念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3 循环经济的研究范畴
        2.1.4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2.1.5 循环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
    2.2 循环经济与经济学理论
        2.2.1 资源稀缺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循环经济与自然资本理论
    2.3 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
        2.3.1 工业生态学理论
        2.3.2 生态工业基础理论
        2.3.3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经济系统模型构建与辨析
    3.1 循环经济系统物质循环模型
        3.1.1 传统物质循环模型分析
        3.1.2 广义物质循环模型的提出
    3.2 循环经济系统物质平衡模型辨析
        3.2.1 系统物质平衡模型概念与条件
        3.2.2 基于物质平衡模型的分析
        3.2.3 物质平衡模型修正及理论意义
    3.3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分析
        3.3.1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构建
        3.3.2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与“3R”关系分析
        3.3.3 循环经济系统成本效益模型的作用与意义
    3.4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特征量化分析
        3.4.1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内企业物质流关系分析
        3.4.2 工业循环经济系统关键种企业的识别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
    4.1 工业发展与自然资本变化的一般关系
        4.1.1 自然资本的概念及分类特征
        4.1.2 自然资本与工业发展的关系
        4.1.3 工业发展对自然资本要求
    4.2 工业发展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
        4.2.1 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分析
        4.2.2 区域生态足迹定量分析
    4.3 工业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4.3.1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分析
        4.3.2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分析
        4.3.3 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发展转型典型模式与技术研究
    5.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方法与途径研究
        5.1.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方法创新体系
        5.1.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途径分析
    5.2 工业发展转型典型模式研究与分析
        5.2.1 煤炭工业发展模式
        5.2.2 钢铁工业发展模式
        5.2.3 水泥工业发展模式
        5.2.4 化学工业发展模式
    5.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与技术体系
        5.3.1 技术转型与链接技术
        5.3.2 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系统要素分析
    6.1 认识论的转型与提升
        6.1.1 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升
        6.1.2 重估自然资本价值研究
        6.1.3 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
    6.2 体制转型与制度安排
        6.2.1 体制与制度的一般属性
        6.2.2 循环经济对体制变革的内在要求
        6.2.3 体制转型与制度安排
    6.3 管理理念转型与管理准则
        6.3.1 市场和政府行为失灵分析
        6.3.2 管理理念与转型分析
        6.3.3 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准则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实证研究
    7.1 新郑经济发展现状
        7.1.1 区位条件及优势
        7.1.2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7.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原则及目标
        7.2.1 发展模式转型的原则
        7.2.2 发展的总体框架与模式
        7.2.3 发展的主要目标
        7.2.4 发展的主要指标
    7.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规划设计研究
        7.3.1 煤炭工业
        7.3.2 建材工业
        7.3.3 化学工业
        7.3.4 医药工业
        7.3.5 食品工业
        7.3.6 烟草工业
    7.4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设计
        7.4.1 发展总体思路与方式
        7.4.2 循环经济工业空间秩序规划
        7.4.3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7.5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基础条件建设
        7.5.1 基础资源集成方法研究
        7.5.2 可持续消费体系构建
        7.5.3 建立绿色公共管理服务体系
    7.6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行动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丰富了循环经济理论
        8.1.2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路径选择是关键
        8.1.3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是过程性创新工程
        8.1.4 工业发展模式转型需要合力推进
    8.2 展望与建议
        8.2.1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
        8.2.2 行业和企业发展模式转型
        8.2.3 技术改进与替代规律研究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获奖或鉴定项目
致谢

(7)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论: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集成研究
    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 水资源和耕地及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种粮副业化及"种三产四"
        1.1.1 中亚热带旱涝时段清洁流体与环境成本变化大趋势
        1.1.2 应对策略:缓解资源环境危机的生态高值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1.1.3 生态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技术创新及其研究方向
        1.2 县域流体三重污染:以猪为首的人畜禽鱼粪尿、酸沉降、沙尘暴
        1.2.1 县域环境风险概况与严重危害
        1.2.2 县域流体的三重污染导致城乡环境保护步履艰难
        1.3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问题与对策——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
        1.3.1 流体污浊成因在于生态过程工程、生态体制、生态文化建设缺位
        1.3.2 占全球70%淡水19%温室气体的农业及其生态高值种养和加工
        1.3.3 县域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与建成任重而道远
    2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述评
        2.1 水污染:城乡四维污染的集中反映与常规监测重点
        2.1.1 农村工矿和养殖场点源及农业面源交叉污染——以猪场为中心
        2.1.2 水产养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水质、底质的影响
        2.2 空气污染:最大环境风险与监测重点转向大气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2.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2.2.2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控制规划理论研究概述
        2.2.3 国内外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控制预案实施研究进展
        2.2.4 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应用于大气颗粒中金属及PAHs源解析
        2.3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基本原理与技术路线
        2.3.1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的目标和原理
        2.3.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与构建的技术路线
        2.4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研究进展
        2.4.1 国际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理论与经验: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2.4.2 我国农业生态过程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县域环保的关键技术
        2.4.3 区域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的4项建设
        2.4.4 无公害农业生态过程工程模式与农产品安全及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
        2.4.5 旅游生态过程工程新模式与绿道网及低碳生态城市耦合发展
        2.5 循环农业——生态高值农业的载体与农业生态过程工程基本路径
        2.5.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产业体系生态高值化
        2.5.2 循环农业是对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资源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2.5.3 低碳循环农业的基本特征与"4R原则"
        2.6 生态高值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2.6.1 "生态高值农业"的理论基础
        2.6.2 "生态高值农业"的事实依据:9个案例的分析
        2.6.3 骆世明团队探索中国生态农业之道与应对低潮的理论及技术创新
        2.7 研究方法进展与生态高值农业系统研究方法体系
        2.7.1 系统科学方法论
        2.7.2 系统工程方法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与专业维
        2.7.3 环境系统工程与联产循环系统中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式
        2.7.4 现代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2.7.5 具体方法技术中的系统模拟分析、能值分析与生命周期分析
    3 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技术体系构建Ⅰ产前能源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条件的创造
    1 良田再造:本研究区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1 韶山灌区及其主体湘乡市和湘潭县概况
        1.2 湘乡市社会经济
        1.3 湘乡市自然环境
        1.3.1 自然地理条件
        1.3.2 水资源及其利用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彰显节水的极端重要性
        1.3.3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情况对流体环境质量的影响
        1.3.4 水土流失过程与地质灾害隐患:县域环境监测须自地质始
        1.4 基于旱涝环境数据代表性及准确性的水土气监测相关性试验
        1.4.1 材料与方法
        1.4.2 结果与分析
        1.4.3 问题与讨论:湘乡市发展生态高值农业的制约性与比较优势
        1.5 小结
    2 良种培育:抗旱涝性稻种与超级稻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2.1 稻种生态过程工程技术储备的关键:生物多样性、抗逆性、优质、高产与产业化
        2.2 杂交水稻:野败型乘势而上与红莲型种子工程建设产业化
        2.3 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中的绿色超级稻和超级杂交稻的融合与风险
        2.3.1 水稻种质资源和现代育种技术与绿色超级稻研发历程
        2.3.2 绿色超级稻发展的10a构想
        2.3.3 绿色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稻的融合、超越及其风险
        2.4 谷秆两用稻:"东南201"及其营养价值分析
        2.5 培育充分利用气候变暖光热资源的水稻高产新品种
        2.6 小结
    3 良法应用:测土配方节肥栽培生态过程与污染控制工程系统模拟分析
        3.1 湘乡市施肥情况及问题
        3.2 三元二次回归肥效模型与早稻、晚稻最大最佳施肥量
        3.3 小结
    4 本章总结:盲目追求GDP、种粮效益偏低、生态农业发展低迷与环境严峻
第三章 技术体系构建Ⅱ产中生态过程-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
    1 稻-鸭(鱼、蛙)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1.1 客观评价水稻田CH_4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 稻-鸭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1.3 甲烷排放量的估算方法、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
        1.3.1 排放量估算方法
        1.3.2 CH_4排放规律与减排措施的大田试验结果
        1.4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1.4.1 环境成本估算方法
        1.4.2 免耕稻-鸭生态过程工程与其它两种耕作方式的比较
        1.5 小结
    2 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与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能值分析
        2.1 节粮型畜牧业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2.1.1 谷秆两用稻-牛(羊)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1.2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一般稻草B饲养肉牛比较
        2.1.3 谷秆两用稻稻草A与氨化普通稻草C饲养肉牛比较
        2.2 能值分析在牛-沼-草联产循环农业模式中的应用
        2.2.1 研究概况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与结论
        2.3 草-牛-鸡-猪-鱼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
        2.4 小结
    3 猪-沼-草与发酵床养猪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Ⅰ:生态高值化大中型沼气工程
        3.1.1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未来节能和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1.2 湘乡市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回顾与展望
        3.1.3 湘阴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零排放区域"技术
        3.1.4 武汉市江夏区猪-沼-电(菜、果、鱼)循环农业模式
        3.2 湿法养猪与猪-沼-草生态过程工程
        3.3 干法养猪Ⅰ:可供借鉴的福建福安猪场发酵床零排放技术
        3.3.1 养猪过程中的生物资源转换:生物质"过腹还田"
        3.3.2 应对畜禽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应用于发酵床养猪
        3.3.3 远程监控发酵床养猪法:智能农业案例之一
        3.3.4 发酵床养猪法的综合效益
        3.4 干法养猪Ⅱ:湘潭县兴龙种猪场发酵床零污染技术试验结果
        3.5 小结
    4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4.1 林业与中药农业:耦合平衡发展的重要性与预期综合效益
        4.1.1 发展生态高值农业要注重固碳、碳源及碳汇与减少碳排放
        4.1.2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开发管理模式探析
        4.1.3 湘乡市涟水河循环经济带林业发展规划
        4.1.4 发展中药农业的关键步骤
        4.1.5 逐步落实中药材种植基地规划,大力发展中药农业
        4.2 树-药生态过程工程的构建与应用
        4.2.1 树下药用植物自然生态培育类型
        4.2.2 树-药复合经营的类型及其结构特征
        4.2.3 几种典型的树-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
        4.3 小结
    5 渔-游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5.1 水体农业:渔业生态过程工程
        5.1.1 应对鱼产品抗生素残留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用于水库养鱼
        5.1.2 湘乡市渔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1.3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移民渔业发展规划预期效益
        5.2 城乡旅游生态过程工程
        5.2.1 绿道网生态过程工程建设
        5.2.2 生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四大旅游休闲区
        5.2.3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Ⅰ以毛田为中心的药乡拓展
        5.2.4 乡村旅游生态过程工程建设Ⅱ龙洞镇大将故居楠香村
        5.2.5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规划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与预期效益
        5.3 小结
    6 本章总结:围绕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的5个生态过程工程
第四章 技术体系构建Ⅲ产后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营销
    1 稻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中的绿色食品业——以华龙米业、燕京啤酒为代表的产业链延伸为视角
    2 稻糠深加工小试中试与肌醇工业性试验:生态高值农业实践体验
        2.1 "9联产"及其主导产品肌醇、甾醇的市场培育与甾醇技术开发
        2.1.1 "9联产"小试流程
        2.1.2 肌醇市场培育
        2.1.3 甾醇市场培育:急性肺损伤SARS药糖皮质激素的关键中间体
        2.1.4 甾醇的技术开发
        2.2 肌醇的"三型技术"开发:基于小试、中试的工业性试验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生态过程工程设计
        2.2.3 60t/a肌醇工业性试验技术操作规程要点
        2.2.4 结果与分析
        2.3 肌醇等"4联产"及其经济评价
        2.3.1 "4联产"工艺流程
        2.3.2 投资估算
        2.3.3 经济评价
        2.4 小结:生态高值化"三型"肌醇工艺技术的开发
    3 稻壳深加工生态过程工程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3.1 生物质能源工程Ⅱ:稻壳气化发电与制汽发电的比较
        3.2 稻壳硅利用技术
        3.3 小结
    4 稻草污染治理及综合利用生态过程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与示范
        4.1 稻草应用于食用菌生产——以大球盖菇栽培为例
        4.2 稻草制溶剂:低碳直链酮——甲乙酮
        4.3 生物质能源工程Ⅲ:稻草制甲醇与煤制甲醇的比较
        4.3.1 研究概况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4.4 小结
    5 本章总结:稻谷加工及流通产出贡献分别为产中约3倍的实现路径
第五章 以"节约、环保、多产、高值"为目标和价值理念的生态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与新型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1 生态高值农业"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
        1.1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概念: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软件
        1.2 产业化技术体系构成三要素:生态格局、框架主体与实施路径
    2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构建、特征与适用范围
        2.1 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与涵义:农业在系统意义上重组的硬件
        2.2 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要领
        2.3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3个特征
        2.4 生态农业新型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
    3 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应用案例
        3.1 县域流体环境系统分析与综合治理
        3.2 农业生态过程工程设计中的调控机制——以稻草制甲醇为例
        3.2.1 《基文》的优长
        3.2.2 《基文》的欠缺与校正
        3.3 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并提升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 "生态高值农业"及其辅助概念"流体环境系统"等的界定
        4.1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与理论基础
        4.1.1 生态高值化技术创新的涵义
        4.1.2 "生态高值农业"的涵义
        4.2 流体环境系统与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与功效
        4.2.1 流体环境系统的涵义
        4.2.2 流体环境系统工程的涵义
        4.3 城乡四维污染的涵义与功效
        4.4 许振成提出的"环境痕量污染物":涵义与功效
    5 研究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循环经济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外循环经济思想
        1.2.2 国外循环经济研究方法
        1.2.3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
        1.2.4 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1.2.5 国内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
    1.3 长株潭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评价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的产业特征与结构特征
        2.1.1 循环经济的产业特征
        2.1.2 循环经济的结构特征
    2.2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2.2.1 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2.2.2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3+1"模式
    2.3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理论先声
        2.3.2 循环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
        2.3.3 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
    2.4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循环经济伦理思想
        2.4.1 几位古代思想家的循环经济伦理思想
        2.4.2 中国古代天人和谐思想的启迪
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3.1 "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3.1.1 "两型社会"的丰富内涵
        3.1.2 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3.2 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3.3.1 生态文明的涵义
        3.3.2 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3.3.3 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推进
    4.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4.1.1 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协同共进关系
        4.1.2 循环经济和市场经济基于自然资源稀缺的成本效益原则
    4.2 环境资源产权界定与交易
        4.2.1 解决环境外部性的三种手段
        4.2.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特点和难点
        4.2.3 排污权交易在美国等国家发展的实践和经验
        4.2.4 排污权交易在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困难
        4.2.5 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行为对策
        4.2.6 长沙排污权交易进展及对策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性资源
    5.1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与循环经济
        5.1.1 概述
        5.1.2 长株潭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
        5.1.3 长株潭水资源循环利用对策
    5.2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与循环经济
        5.2.1 长株潭土地资源特征
        5.2.2 长株潭土地利用现状
        5.2.3 发展长株潭土地资源循环经济的对策
    5.3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与循环经济
        5.3.1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现状
        5.3.2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利用现状
        5.3.3 长株潭城市群能源利用对策
第六章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发展与循环经济
    6.1 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
    6.2 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6.2.1 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6.2.2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对策分析
    6.3 长株潭城市群基础提升类产业循环经济
        6.3.1 长株潭城市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
        6.3.2 长株潭城市群有色产业循环经济
        6.3.3 长株潭城市群钢铁产业循环经济
    6.4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与循环经济
        6.4.1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概况
        6.4.2 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第七章 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
    7.1 资源综合利用的模式
        7.1.1 农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
        7.1.2 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7.1.3 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7.2 长株潭城市群垃圾处理产业化研究
第八章 长株潭城市群消费系统与循环经济
    8.1 湖南消费特点分析
    8.2 长株潭可持续消费模式分析
        8.2.1 消费模式与可持续消费模式
        8.2.2 长株潭可持续消费的主要内容
        8.2.3 可持续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九章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9.1 政府的经济职能分析
        9.1.1 政府经济职能是政府职能的重要部分
        9.1.2 政府经济职能的主要内容
    9.2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定位分析
    9.3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对策研究
    9.4 政府在长株潭循环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一个数学模型
        9.4.1 模型介绍
        9.4.2 模型的稳定型分析
        9.4.3 经济学解释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及创新点
    10.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1.1 本文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循环经济是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重点
        1.1.2 石化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与障碍
        1.1.3 研究基于循坏经济的石化园区的意义
    1.2 石化园区的现实特征及发展模式
        1.2.1 石化产业和园区的基本特征
        1.2.2 国内外石化园区的模式
        1.2.3 石化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
    1.3 本文的理论基础
        1.3.1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
        1.3.2 园区理论的研究进展
        1.3.3 石化园区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1.4 本文研究的重点、方法和框架
        1.4.1 本文的研究重点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研究框架
2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内部发展模式研究
    2.1 石化企业的清洁生产
        2.1.1 清洁生产的概念
        2.1.2 清洁生产的内容
        2.1.3 清洁生产的效果
    2.2 石化企业的绿色化学
        2.2.1 原子经济性
        2.2.2 绿色化学的实施
        2.2.3 绿色化学的制度设计
    2.3 石化企业基于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2.3.1 产生溢出效应
        2.3.2 产生扩散效应
        2.3.3 产生渗透效应
        2.3.4 石化企业循环经济的推动力
3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发展模式研究
    3.1 石化园区的集聚
        3.1.1 石化园区的产业集聚
        3.1.2 石化园区的资源集聚
        3.1.3 石化园区的集聚效应
    3.2 石化园区的链条设计
        3.2.1 石化园区的产业链
        3.2.2 石化园区的链条设计
        3.2.3 石化园区的链反应实施
    3.3 石化园区基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3.3.1 石化园区的耦合模式
        3.3.2 石化园区的耦合效应
        3.3.3 石化园区的发展模式分析
4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外部发展模式研究
    4.1 石化园区与环境
        4.1.1 生态环境是第一财富
        4.1.2 环境外部性的内生化
        4.1.3 生态效率及环境阈值的确定
    4.2 石化园区与社会
        4.2.1 石化园区的社会责任
        4.2.2 石化园区的社会危机
        4.2.3 石化园区社会阈值及蝴蝶效应的对策
    4.3 石化园区与市场
        4.3.1 市场制约因素
        4.3.2 绿色市场机制
        4.3.3 石化园区市场效益分析
    4.4 基于循环经济石化园区的外部发展模式
        4.4.1 控制社会熵增和环境熵增
        4.4.2 降低外部熵增的主要渠道
        4.4.3 石化园区内外共赢的重要保障
5 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发展总模式
    5.1 模型的基本构成
        5.1.1 模型的研究对象
        5.1.2 模型的运动机理
        5.1.3 模型的边界条件
    5.2 啮合式螺旋上升模型的合成
        5.2.1 啮合作用的形成
        5.2.2 螺旋上升的能量
        5.2.3 螺旋上升的选择力
    5.3 啮合式螺旋上升模型的发展模式
        5.3.1 模型的发展条件
        5.3.2 模型的发展轨迹
        5.3.3 模型的发展目标
6 实证分析
    6.1 吉林石化园区的规划背景和目标
    6.2 吉林石化园区的基本情况
    6.3 吉林石化园区的内部分析
    6.4 吉林石化园区的外部分析
    6.5 基于循环经济的吉林石化园区发展模式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1.3.2 循环经济政策的相关研究
        1.3.3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2.1.2 四个环保战略概念的辨析
        2.1.3 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
    2.2 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实践
        2.2.1 国外三种运行模式的实践
        2.2.2 国内三种运行模式的实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3.1 循环型企业的关键要素
    3.2 案例分析——以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3.2.1 我国制糖工业现状
        3.2.2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研究
        3.2.3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模式的理论分析
    3.3 企业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
        3.3.1 循环型企业的构建
        3.3.2 循环型企业的一般运行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园区层面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4.1 生态产业园的概念及特征
    4.2 案例分析——以日照生态产业园为例
        4.2.1 我国生态产业园的发展现状
        4.2.2 日照开发区生态产业园区产业共生模式研究
        4.2.3 日照生态产业园模式的理论分析
    4.3 园区层面循环经济的一般运行模式
        4.3.1 实体生态产业园的构建
        4.3.2 实体生态产业园的一般运行模式
        4.3.3 虚拟生态产业园的构建
        4.3.4 虚拟生态产业园的一般运行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城层面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
    5.1 案例分析—以资源县为例
        5.1.1 生态型县域经济的概念
        5.1.2 资源县发展生态县域经济的模式研究
        5.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资源县模式的理论分析
    5.2 区域层面循环经济一般运行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循环经济运行的动力研究
    6.1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6.1.1 国外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
        6.1.2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6.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6.2.1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
        6.2.2 生态产业园区的动力因素
        6.2.3 区域层面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
    6.3 我国目前循环经济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6.3.1 企业方面的原因分析
        6.3.2 市场方面的原因分析
        6.3.3 政府方面的原因分析
    6.4 政府解决动力不足问题的措施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撑体系框架
    7.1 循环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7.2 循环经济政策的特征与制定原则
        7.2.1 循环经济政策的特征
        7.2.2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原则
    7.3 我国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现状
        7.3.1 己有的相关政策研究
        7.3.2 现状评价
    7.4 我国循环经济的政策目标
    7.5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构建
        7.5.1 政策工具的分析
        7.5.2 我国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框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和发表的论文

四、绿色化学——皮革工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记第三届绿色化学国际高级研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高校协同创新利益配置机制研究[D]. 徐晓丹. 厦门大学, 2018(06)
  • [3]基于绿色化学策略的核苷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D]. 夏然. 河南师范大学, 2014(11)
  • [4]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 邢季颖.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5)
  • [5]酶的多功能性催化Knoevenagel、Michael、Aldol反应研究[D]. 谢帮华. 西南大学, 2012(08)
  • [6]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 陈群胜. 上海大学, 2011(05)
  • [7]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以中亚热带韶山灌区湘乡湘潭县域为中心[D]. 李林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0(08)
  • [8]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循环经济对策研究[D]. 黄国亮. 中南大学, 2010(11)
  • [9]基于循环经济的石化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 姜孔桥. 北京交通大学, 2009(01)
  • [10]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 冯南平.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绿色化学——皮革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届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