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消极性及其应对策略

网络传播的消极性及其应对策略

一、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赖雍梅[1](2021)在《抖音短视频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皓月[2](202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对其有效的治理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利用新闻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互联网谣言治理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腾讯新闻较真查询平台发布的前95篇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事件报道样本(发布时间为2020年1月18日凌晨12点至2020年2月2日晚12点)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深入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早期网络谣言的传播规律及特点,总结我国政府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前期治理谣言的具体实践,进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理现状,凝心聚力,整合社会多方面力量协同治理。全文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二章:界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及网络谣言的基本概念,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点和治理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以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治理为案例进行分析。以腾讯较真查询平台提供的信息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已被该平台确定为谣言的内容为样本,一方面从样本的发布时间、发生区域、辟谣渠道、查证者和内容偏好等多方面分析较真查询平台治理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从“预防型治理”、“响应型治理”和“综合型治理”三个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中网络谣言的治理实践进行总结。第四章:以治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其他案例,总结当前我国应对网络谣言的常用策略,同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预防和预警不足、谣言限制多余言论保护、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而引发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谣言场”的功能、媒介进化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争夺、趋对称压力下受众认知不平衡、社会数字化变革中的话语权转移。第五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政府主导、媒体引导、公民治谣和算法治谣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策略,主张由政府主导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谣言治理,引入媒体和公民治理途径,并结合人工智能的新媒介技术环境,提出算法治谣的策略图景。

朱贝[3](2020)在《媒体“黄金时代”:文本、意义与影响》文中指出近些年来,新闻业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许多颠覆性的变化。伴随着转型期而来的是传统媒体机构存在的正当性基础受到冲击,身处其中的媒体人不免产生了迷茫感和无力感,企图就媒体“黄金时代”进行探讨以寻求现今困境的解答。“黄金时代”作为重要的话语策略开始被媒体人频繁使用,成为新闻业转型或危机话语实践的组成部分,除了媒体人之外,泽利泽、李红涛、白红义等国内外学者也开始将媒体“黄金时代”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值得注意的是“黄金时代”文本在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多重指代和意义泛化等诸多问题。本文对收集到的“黄金时代”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发现“黄金时代”不仅仅作为话语中的常规性修辞存在,更是媒体人面对着特定的历史节点勾连过去、未来与当下而展开的话语实践。从整体上看,“黄金时代”文本在逻辑和标准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和认识分歧,尤其是在文本意指、表达场景等方面的变迁趋势较明显。文本意指上,“黄金时代”虽然都围绕着几乎无约束的媒体环境展开,表达的是对或自由平等或专业至上等职业理想境况的不懈追求,但实际上不同时期的文本均有其侧重点;表达场景上,“黄金时代”经历了从追忆记录标杆媒体辉煌时期到神话表达传统媒体兴盛时期,再到凝练概括媒体环境占优阶段的转变。这些转变主要受制于私人感性的表达模式、维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和追捧崇拜的情感导向。“黄金时代”文本虽然凝练着媒体人高度认可的职业理念和媒体图景,但是其在社会期待、前景判断和职业理念上给当前媒体机构和职业媒体人存在的正当性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分析可见导致“黄金时代”话语出现和流行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行业整体的巨大变革、组织架构的重大调整和媒体人群体心态失衡。聚焦“黄金时代”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媒体人阐释性文本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媒体人对于职业沉浮和新闻行业的认知和判断。从反思的角度出发,理清“黄金时代”文本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行业生态变迁以及媒体人职业心态变化,进而助力媒体行业良性发展。同时“黄金时代”文本作为自媒体时代私人表达走向了公共领域的缩影,对了解当前的私人文本大众化现象也有一定价值。

董昕宇[4](2020)在《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及对策》文中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8亿,互联网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其打破了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式。进入“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账号发表信息与态度,很多事件通过全民参与讨论促使地方政府更快的介入,事件的解决也在地方治理、行业改革、法治完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反之,自媒体时代下地方政府在网络平台中,并没有信息上的绝对特权。在某些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中,由于地方政府对于舆情把握不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公信力水平、部门形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甚至会延续到线下引发更恶劣的后果。网络舆情治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是比较棘手的工作,往往要面对几何式的传播速度与数量庞大的网民,缺少有效的应对措施,使网络舆情治理成为工作中的难点。本文聚焦在以社交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自媒体时代,以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研究地方政府通过互联网途径进行政务公开、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及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对产生的网络舆情应对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以及如何有效解决问题,调和矛盾,使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公众构建参与社会治理桥梁的策略。核心内容是研究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研究方法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案例分析法。研究思路上首先通过文献查找明确了研究内容的概念界定,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及开展问卷调查总结目前网络舆情治理中地方政府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包括信息发布能力不足、话语权缺失、舆情敏锐度较低及谣言频发的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挖掘背后深层次原因,政策指导性不强、部门合作缺失、观念未能与时俱进、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等都是造成现状的促因。另外对比研究了目前四个不同国家和我国三个不同地区在舆情治理中的先进做法,比照我国实情分析可以借鉴的做法和今后应该提升的方向。最后根据学术理论,从责任心与回应力、社会协同治理及法治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整体以学术理论依据和实例剖析分析支撑论点成立,探究如何通过治理将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点主要在研究对象方面,充分考虑了互联网服务提供平台应该发挥的作用。

王倩[5](2019)在《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二元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升级,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导致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全国优先发展教育之际,如何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校园欺凌,改变校园环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粤西欠发达地区——湛江市农村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对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对湛江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学生情况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治理校园欺凌模式。通过对湛江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学校监管不到位、农村家庭教育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等因素促使校园欺凌屡禁不止。为此,本文针对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农村中小学的特点,根据湛江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土风情,提出了完善立法规范程序、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强调重在预防、提升家庭文化教育和社会协同治理,采取多部门合作治理,联动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才能做到预防与控制结合的全面治理体系形成。

林威[6](2019)在《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文中指出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是道德教育的固有功能属性,对两个性质的概念厘清与梳理是对德育元理论的构建与补充。国家层面的共同体按照预期的功能效应来选择和设计道德教育活动,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知识生产被打上深刻的意识形态烙印,构成意识形态性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具的双向内涵。而道德因人类面临的共同伦理风险和道德个体社会化在情感培育上的经验共通性,使跨阶级性、具备普遍意义的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容得以存在,使着眼于全球视野与人本性的非意识形态性成为可能。高校道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在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德育目标、价值生产、教育方法等德育实践中呈现,构成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价值功能的一体两面,并以意识形态性为主,非意识形态性为辅的关系有机统一于其中,一同助力以“实然——应然——必然”为内在逻辑的高校道德个体社会化进程。然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已有的实践经验中,两个性质也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多元价值挑拨、泛政治化倾向使道德教育失衡、共同价值受道德相对主义分解和道德情感培育缺乏长效机制的发展困境,使性质遭受消解与偏离。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上分别呈现出道德冷漠与功利化、宏大叙事兼顾微观德育和网络文化生态“流量化”的特征,这些转向的内在寓意和要求与两个性质的要义内核具有匹配性,对今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彰显提出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下,结合时代转向与现存困境,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趋势探索有三个维度:共同体“融入世界,扎根中国”价值取向的巩固、个体“微观德育,回归生活”情感培育的落实和对网络德育环境“先破后立,增进凝聚”的适应与创新。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困境破解是建立在这三个维度基础之上,以更加具体和更具现实意义的方式探索实现共生发展的路径,在“三维趋势”的路径探索中使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达到更高程度的共生与统一。

彭洁[7](2019)在《自媒体时代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通过传统媒体的方式单纯地接收信息,更开始制造信息并传播信息,逐步进入自媒体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参与者的泛化、信息种类的多元化和信息演变的交互性是其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监狱机关作为国家刑罚执行的暴力机关因其自身的信息封闭性与长期对网络舆情的不重视,导致其在应对涉狱网络舆情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本文试图厘清原因所在,进而提出符合我国监狱机关的应对策略。文章首先阐释了自媒体时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征与涉狱网络舆情的要素界定,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公共管理中的危机管理理论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的相关知识框架,从事前收集分析、事中实施应对与事后工作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我国监狱机关在自媒体时代应对涉狱网络舆情时的困境以及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监狱机关实际的可操作的具体策略。本文针对监狱机关收集和分析涉狱网络舆情信息的落后困境,从提高认知的角度提出增强监狱机关事前立体分析预警能力;针对应对涉狱网络舆情机制不健全的困境,从应对方法缺失的角度提出加强事中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手段的应用;针对应对涉狱网络舆情效果评估工作不重视的困境,从机制健全的角度提出建立事后动态评估机制。本文尝试从具体案例出发,结合相关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试图全面阐释我国监狱机关在自媒体时代应对不断变化的涉狱网络舆情时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应对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监狱机关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帮助。

孔卓瑶[8](2018)在《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领域危机事件频频见诸网络,给中医药行业发展带来严峻考验。而目前,国内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医药舆论传播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此,加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研究,拓展其研究的理论性、实用性、可行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学、政治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视角切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系统研究法、大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生态环境、形成、演变过程及传播规律、价值作用与问题分析、结构与功能、应对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探索。中医药网络舆论指由中医药行业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是中医药行业事件发生后,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公众态度、情感、观点、意见等的集合。而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是指针对网络上有关中医药发展的诸多观点、意见,中医药行业相关主体通过各种引导策略和手段,把多元的网络意见统一到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上来的过程。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以及新闻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中关于舆论引导的理论。这些思想成果为推进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支撑。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生态整体向好,但也要看到,医疗卫生领域舆情事件频发,因涉及公众人身财产安全,易刺激网民情绪,引发网民“代入感”关注,网上舆论形势依然严峻。以优化中医药网络舆论生态为背景,从中医药网络舆论环境、中医药网络舆论规则、中医药网络舆论主体三个层面,进一步梳理探讨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问题,这将对推动中医药网络舆论良序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中医药网络舆论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公众对医疗健康的关注、对中医药的“刻板成见”、对真相的渴求与中医药行业主动宣传力度不足、权威声音缺失、谣言借机四起之间的矛盾,是促使中医药网络舆论出现的重要因素。中医药网络舆论有其生命周期,一般会经历舆论的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退期四个阶段。虽然,在中医药网络舆论传播实践中,因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医药网络舆论易呈现杂乱无序的发展态势,但如果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观察,仍可发现其中的共性规律:交互规律、逆反规律、极化规律等。加强中医药网络舆论研究,必须了解和把握中医药网络舆论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唯基于此开展的舆论引导和控制才会更有针对性。加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现实中的大量典型案例佐证:一方面,中医药网络舆论具有正向作用,它会加深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理解,会为行业主管部门了解社情民意提供参考,会通过舆论监督倒逼行业规范发展;另一方面,网络上频频出现的中医药负面舆论,严重损害中医药行业的公信力,导致公众对中医药态度的“一票否决”。可见,中医药网络舆论并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规范。毋庸讳言,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专业媒介素养缺失、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我们在开展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碰到了诸如“鸵鸟”式、“乌龟”式、“袋鼠”式等引导不当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结果表现得进退失据。因此,研究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对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现实困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和根源。研究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需要分析其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对影响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舆情、媒介、受众及其在动态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作用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医药网络舆论实践中,不同的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在博弈与共振中形成引导合力,共同推动舆论发展的方向;及时把握、准确分析、有效应对舆情,对提升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会推动中医药网络舆情危机转为科普良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受众的分众化、差异化,决定了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复杂性、难控性。要有效引导中医药网络舆论,必须树立正确的引导目标,坚持灵活的引导原则,掌握适宜的引导策略。建议从三方面入手加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建设:宏观层面,建立健全中医药网络舆论相关法律体系,做到中医药舆论阵地扩展到哪里,舆论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努力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秩序保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中观层面,加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应急、问责等相关机制,实现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过程全覆盖;微观层面,加强网络舆论主体的能力素养建设,全面提升政府、媒体、公众、中医药企业、中医医院等主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合力打造一个清朗的中医药网络舆论空间,推动中医药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正如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开放的新媒体舆论场,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如何保持中医药学的生机活力,使其持续发挥“人民健康卫士”的作用;如何利用“互联网+”,推进中医药事业长续发展……答好这些问题,不仅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名中医药从业者的使命担当。希望本文可以为此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和启发。

陈草丹[9](2018)在《网络舆论负面影响考察及其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各种媒体的舆论生态。网络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越来越引起学术界、传媒界及政府部门等广泛的关注。舆论影响从来就有正面的影响和负面的影响两重性,正面的影响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负面的影响则成为社会前进脚步的障碍。网络舆论作为新时代的舆论模式也同样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考察及应对策略研究应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究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生成机理和原因,提出对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维护社会安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以下六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简述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分析总结,介绍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负面影响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主客观因素,探讨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的构成。第三部分,分析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形成机理,从人们参与意识提升促进负面影响的传播主体形成、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传播载体的客观存在、受众的认知偏差导致舆论负面影响的形成得以实现、意见领袖助推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形成与扩大、舆论正面影响力不足致使应有纠错力不够强大这五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现状分析和原因探析,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现状: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造成思想混乱、情绪型舆论导致信任缺失、失真的“媒体审判”误导舆论进而影响司法公正、舆论片面放大导致群体盲从等等;并探究了形成负面影响的原因受人们错误的“利益相关”认同、不良情绪发泄、对社会问题的主观评判、从众心理影响和网络舆论监管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探讨了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特征,分别从影响的快速性、广泛性、放大性和持续性进行阐述。第六部分,提出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扩大舆论正面影响力量,优化舆论的客观环境;增强公开公正的力量,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生存基础;掌握网络话语能力,加强与网民的有效沟通;增强宣传引导能力,有效形成舆论共识;提高依法治网与技术监管能力、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吴剑平,黄勇[10](2016)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如何能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以海南省部分法院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人民法院的具体审判工作往往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网络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力日益凸显。本文以海南省部分法院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为视角,探讨加强新媒体的运用、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力量,减少"网络暴力"和"无序表达"对人民法院的负面作用;构建相对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能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从根源上控制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以合理方式公开信息,平复公众情绪,实现网络意见均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相应的社会矛盾,使危机事件得到合理而满意的解决,最终减少网络舆情给人民法院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使新媒体为人民法院运用和为人民法院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从而树立司法权威,也为维护司法公信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二、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参考法
        1.2.2 个案研究法
        1.2.3 内容分析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
        1.3.2 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研究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概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突发公共事件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 谣言、网络谣言、治理理论
        2.2.1 谣言
        2.2.2 网络谣言
        2.2.3 “治理”的定义
    2.3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的特点
        2.3.1 谣言内容超真实性
        2.3.2 谣言营销传播嬗变
        2.3.3 诱发集群行为
第3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案例分析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的案例选取
        3.1.1 选取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原因
        3.1.2 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社会影响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案例统计分析
        3.2.1 发布时间和发生区域分析
        3.2.2 辟谣渠道和查证者分析
        3.2.3 内容偏好性分析
    3.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网络谣言的治理实践
        3.3.1 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预防型治理”
        3.3.2 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响应型治理”
        3.3.3 新型冠状病毒网络谣言的“综合型治理”
第4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现状
    4.1 当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常用治理策略
        4.1.1 由“堵”到“疏”,非典催生信息公开制度
        4.1.2 辟谣平台上线,技术参与治谣实践
        4.1.3 依法治谣,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
    4.2 常用治理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4.2.1 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4.2.2 预防和预警不足
        4.2.3 谣言限制多于言论保护
        4.2.4 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
    4.3 常用治理策略问题的原因
        4.3.1 “谣言场”的功能
        4.3.2 媒介进化下的公共卫生信息资源争夺
        4.3.3 趋对称压力下受众认知不平衡
        4.3.4 社会数字化变革中的话语权转移
第5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新策略
    5.1 政府主导
        5.1.1 把握辟谣黄金期
        5.1.2 完善日常舆情监测、分析、预警机制
        5.1.3 完善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
        5.1.4 公信力建设
    5.2 媒体引导
        5.2.1 公开并监督政府信息
        5.2.2 发挥第三方权威信源作用
        5.2.3 发挥职业传播者舆论领袖作用
        5.2.4 新旧媒体议题共享,联动治谣
    5.3 公民治谣
        5.3.1 强化公民治谣意识
        5.3.2 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5.3.3 加强公民心理建设
    5.4 算法治谣
        5.4.1 算法刻画谣言主体画像
        5.4.2 以“人机接口”为主的谣言算法识别、预测
        5.4.3 传播效果的统计量化反向覆盖谣言传播路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媒体“黄金时代”:文本、意义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意义
    1.3 关键概念
        1.3.1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1.3.2 黄金时代
        1.3.3 职业角色定位
        1.3.4 新闻理想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选择
        1.4.2 样本的选择和界定
    1.5 研究设计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1.1 媒体人职业定位和职业认同研究
        2.1.2 记者阐释性文本研究
        2.1.3 怀旧话语中的“黄金时代”
    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媒体人职业角色定位研究
        2.2.2 记者阐释性文本研究
        2.2.3 怀旧话语中的“黄金时代”
    2.3 研究述评
3 “黄金时代”文本表达特征
    3.1 数量变化:节点特征明显
    3.2 作者身份:传统媒体人为主
    3.3 表达主题:从公开纪念到观点表达
    3.4 表达情绪:从褒扬曾经为主到贬低现实为主
4 “黄金时代”的文本意义
    4.1 文本意指:约束消失
        4.1.1 良好的记者个体成长空间
        4.1.2 没有过分僵化的组织机制
        4.1.3 和谐友好的行业外部环境
        4.1.4 职业理想境况的不懈追求
    4.2 意义表达场景演变
        4.2.1 2003 -2014 年:对标杆媒体辉煌时期的追忆记录
        4.2.2 2014 -2017 年:对传统媒体兴盛时期的神话表达
        4.2.3 2018 -2019 年:对媒体环境占优阶段的凝练概括
    4.3 意义变迁逻辑
        4.3.1 私人感性的表达模式
        4.3.2 维度多元的评价标准
        4.3.3 追捧崇拜的情感导向
5 “黄金时代”话语的社会影响
    5.1 “管中窥豹”,造成社会期待的丧失
    5.2 “以偏概全”,导致前景兴衰的误判
    5.3 “三人成虎”,引发价值理念的紊乱
6 “黄金时代”话语成因
    6.1 媒体行业巨大变革
    6.2 组织架构调整失利
    6.3 从业群体心态失衡
7 私人文本大众化的隐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内容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自媒体
        2.1.2 网络舆情
        2.1.3 网络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的调查分析
    3.1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
        3.1.1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
        3.1.2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特点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1 关于地方政府网络互动的满意度问卷设计
        3.2.2 调查情况综述
    3.3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现状分析
        3.3.1 目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分析
        3.3.2 网络舆情治理的难点
第4章 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信息发布能力不足
        4.1.2 滞后被动造成话语权缺失
        4.1.3 网络舆情敏锐度较低
        4.1.4 谣言和事件反转频发
    4.2 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4.2.1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隔阂
        4.2.2 跨部门发布口径不同引起的“反转”
        4.2.3 历史发展造成的维稳思维
        4.2.4 政策法规指导性不强
第5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德国以法律先行治理网络舆情
        5.1.2 韩国对网络实名制的探索
        5.1.3 日本的强有力的身份认证
        5.1.4 美国的技术保障和行业自律
    5.2 国内经验借鉴
        5.2.1 张家口以地区发展趋势引导舆情治理
        5.2.2 江苏掌控互联网发言权的策略
        5.2.3 河南强化正面影响力治理舆情
    5.3 国内外经验借鉴总结
        5.3.1 立法打造治理基础
        5.3.2 行业自律实现企业责任
        5.3.3 信息化技术支撑
        5.3.4 约束网民行为的有效方法
第6章 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网络舆情治理中的责任心与回应力
        6.1.1 掌控网络发布的话语权
        6.1.2 倡导共同价值引导公共理性
        6.1.3 建立有指导性的发布及预警体系
    6.2 构建与社会合作的多元治理模式
        6.2.1 与网民形成有价值的互动
        6.2.2 构建专业化的信息工作队伍
        6.2.3 强化与互联网运营平台的合作
    6.3 提升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法治化管理
        6.3.1 更有控制力的实名制管理
        6.3.2 警惕因舆论压力造成“舆论审判”
        6.3.3 完善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律体系
结语
附录《地方政府网络互动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5)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评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欺凌
        2.1.2 治理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
        2.2.2 合作治理理论
第三章 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治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湛江市教育概况
        3.1.1 农村中小学相关概念的定义及湛江市农村中小学发展概况
    3.2 调查方案及其实施
        3.2.1 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
        3.2.2 样本的选取及调查
        3.2.3 访谈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
        3.3.2 被欺凌的频率
        3.3.3 被欺凌学生的类型
        3.3.4 遭受校园欺凌处置方式
        3.3.5 欺凌发生的场所
        3.3.6 访谈结果分析
        3.3.7 基本结论
    3.4 校园欺凌的治理现状
    3.5 校园欺凌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治理困境
第四章 国内外校园欺凌事件应对的借鉴
    4.1 国外校园欺凌事件治理的经验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英国
    4.2 中国国内校园欺凌事件应对的经验
        4.2.1 台湾
        4.2.2 海口
        4.2.3 哈尔滨
    4.3 国内外校园欺凌治理的启示
第五章 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对策
    5.1 完善立法制度建设,加强处理程序规范
        5.1.1 明确各方责任
        5.1.2 严格处置程序
        5.1.3 合理惩戒措施
    5.2 建立反欺凌机制,加强部门协同治理
        5.2.1 完善考核机制,创新援助渠道
        5.2.2 规范规章制度,营造良好氛围
        5.2.3 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加大资金扶持
    5.3 强化预防机制,重视规则体系
        5.3.1 强化规制预防,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5.3.2 重视规则教育,形成规则意识
        5.3.3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言传身教
        5.3.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4 重视家庭生活文化建设,提升家庭教育方式水平
        5.4.1 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养成
        5.4.2 转变家长教育方式
        5.4.3 家庭与学校要形成合力,使教育保障更有力
    5.5 重视社会协同治理,构建良好社会风气和监督环境
        5.5.1 加强社会治理能力
        5.5.2 学校管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作用
        5.5.3 加强社会监督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非意识形态性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2. 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
    2.1 意识形态性的理论溯源
        2.1.1 作为教育问题的国家主义
        2.1.2 教育社会学中的课程意识形态理论
    2.2 意识形态性的内涵界定
        2.2.1 国家意识形态是道德教育固有的权威基础
        2.2.2 道德教育传递、转化并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
    2.3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意识形态性的主要表现
        2.3.1 道德教育价值目标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高度契合
        2.3.2 道德教育传递并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 高校道德教育的非意识形态性
    3.1 非意识形态性何以存在
        3.1.1 全球化趋势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诉求
        3.1.2 社会伦理认同对个体道德情感的依托
    3.2 非意识形态性的内涵界定
        3.2.1 德育价值取向受人类普遍道德愿景影响
        3.2.2 道德情感培育蕴含非阶级性的人本考量
    3.3 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非意识形态性的主要表现
        3.3.1 德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逐渐呈现全球视野
        3.3.2 德育方法涉及“以情促教”的道德情感体验
4. 现状剖析: 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内在关系及各自困境
    4.1 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内在关系
        4.1.1 构成有机统一: 共同推进学生个体道德社会化
        4.1.2 具备主辅关系: 立足中国特色,实现立德树人
    4.2 现阶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意识形态性面临的问题
        4.2.1 主流意识形态遭多元价值挑拨
        4.2.2 泛政治化倾向使道德教育失衡
    4.3 现阶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非意识形态性存在的困境
        4.3.1 共同价值受道德相对主义消解
        4.3.2 道德情感的培育缺乏长效机制
5. 趋势思索: 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时代转向与共生发展
    5.1 高校道德教育发展发生转向
        5.1.1 教育对象: 高校大学生显现道德冷漠与功利化趋势
        5.1.2 教育方式: 从侧重“宏大叙事”到兼顾“微观育人”
        5.1.3 教育环境: 网络发展使文化生态呈现“流量化”趋势
    5.2 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共生发展何以可为
        5.2.1 共同体当巩固的宏观取向: 融入全球视野,彰显国家底色
        5.2.2 个体培育应有的微观视野: 回归生活世界,落实情感培育
        5.2.3 环境需具备的适应与创新: 着眼网络空间,增进价值凝聚
6. 结语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7)自媒体时代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2 涉狱网络舆情的现状
    2.1 涉狱网络舆情总体走势概述
    2.2 涉狱网络舆情的类型分析
    2.3 涉狱网络舆情的特征归纳
3 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案例分析
    3.1 涉狱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分析
    3.2 涉狱网络舆情的社会风险放大分析
    3.3 辽宁省凌源第三监狱两名罪犯脱逃事件涉狱网络舆情分析
4 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困境与原因
    4.1 我国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困境
    4.2 造成我国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困境的原因
5 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策略
    5.1 完善监狱舆情收集制度增强事前立体分析预警能力
    5.2 落实监狱舆情处置中心加强事中应对针对性手段应用
    5.3 提高监狱舆情事后动态评估水平强化应对策略有效性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网络舆论引导的相关概念
        (一) 舆论
        (二) 网络舆论
        (三) 舆论引导
        (四) 网络舆论引导
    二、网络舆论引导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理论
        (二) 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
        (三) 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
    三、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
        (一) 中医药网络舆论
        (二)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
        (三) 中医药网络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生态环境
    一、网络舆论生态
        (一) 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缘起
        (二) 网络舆论生态的涵义
        (三) 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构成
    二、中医药网络舆论传播生态
        (一) 网络舆论环境
        (二) 网络舆论规则
        (三) 网络舆论主体
第三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的形成、演变与传播规律
    一、中医药网络舆论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 医疗健康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二) 公众对中医药的科学偏见
        (三) 网友渴求真相与谣言四起
        (四) 中医主动宣传力度不足
    二、中医药网络舆论的演变过程
        (一) 舆论潜伏期
        (二) 舆论爆发期
        (三) 舆论扩散期
        (四) 舆论消退期
    三、中医药网络舆论传播的规律
        (一) 交互规律
        (二) 逆反规律
        (三) 极化规律
第四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作用和问题分析
    一、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价值作用
        (一) 不容忽视的中医药网络舆论正向作用
        (二) 亟待化解的中医药网络舆论负面影响
    二、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一) “鸵鸟”式引导意识导致主体缺位
        (二) “乌龟”式引导行为导致时间移位
        (三) “袋鼠”式引导方法导致结果错位
    三、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不力的原因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 专业媒介素养缺失
        (三)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五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结构与功能
    一、主体分析
        (一) 舆论引导主体的变迁
        (二) 互联网视域下舆论引导主体的“增权”与“去权”
        (三)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主体
        (四) 不同主体的舆论引导力
        (五) 博弈与共振中的舆论引导合力
    二、舆情分析
        (一) 把握舆情的现实意义
        (二) 中医药网络舆情概况
        (三) 中医药网络舆情的特点
    三、媒介分析
        (一) 媒介成为中医药舆论的放大器
        (二) 中医药网络舆论传播的媒介形式
        (三)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
    四、受众分析
        (一) 网络舆论中网民群体心理演变过程
        (二) 中医药网络舆论受众的心理特征
        (三) 中医药网络舆论受众心理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目标
        (一) 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 掌握舆论主导权,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三) 提高社会认知度,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二、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
        (一) 坚持速度与尺度相结合的原则
        (二) 坚持尊法与尊规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管控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四)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
    三、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 宏观层面:构建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保障体系
        (二) 中观层面:健全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相关机制
        (三) 微观层面:全面提升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尾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网络舆论负面影响考察及其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综合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阐述与主要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及其阐述
        2.1.1 网络舆论概念的界定
        2.1.2 网络舆论影响因素分析
        2.1.3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
    2.2 主要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2.2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加强舆论工作的精神
3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形成的机理分析
    3.1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传播主体的形成
        3.1.1 网民数量增多
        3.1.2 网络舆论自由度大大提升
        3.1.3 网民的责任意识淡薄
    3.2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传播载体的客观存在
        3.2.1 伴随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便捷性,舆论负面影响传播成为可能
        3.2.2 借助新兴媒体快速传播功能,舆论负面影响扩大迅速
    3.3 受众的认知偏差导致舆论负面影响形成得以实现
        3.3.1 认知水平不足导致舆论盲目跟从
        3.3.2 社会共识不足导致对网络负面影响的接受偏好
    3.4 一些意见领袖推波助澜使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扩大
        3.4.1 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推动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扩大
        3.4.2 意见领袖的推动力促使网络舆论影响扩大
    3.5 网络舆论正面影响力不足致使应有的纠错力不够强大
        3.5.1 网络舆论管理者管理能力不足
        3.5.2 代表舆论正面影响的意见领袖力量不足
4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及成因分析
    4.1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现状
        4.1.1 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造成思想混乱
        4.1.2 情绪型舆论导致信任失缺
        4.1.3 失真的“媒体审判”误导舆论影响司法公正
        4.1.4 舆论片面放大导致群体盲从
    4.2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成因
        4.2.1 错误的“利益相关”认同
        4.2.2 不良情绪发泄
        4.2.3 对社会问题的主观评判
        4.2.4 从众心理的影响
        4.2.5 网络舆论监管难度加大
5 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特征
    5.1 快速性
        5.1.1 借助新技术快速形成影响
        5.1.2 借助人际传播快速扩大影响
        5.1.3 借助人们的参与热情加速扩大影响
    5.2 广泛性
        5.2.1 关注群体广泛
        5.2.2 传播主体多元
        5.2.3 传播的形式多样
    5.3 放大性
        5.3.1 从众心理导致影响的放大
        5.3.2 盲目轻信加速影响的放大
        5.3.3 以讹传讹推动影响放大
    5.4 持续性
        5.4.1 交互传播
        5.4.2 持续发酵
        5.4.3 推波助澜
6 消除网络舆论负面影响的应对策略
    6.1 扩大舆论正面影响力量,优化舆论客观环境
        6.1.1 提高服务为民执政能力,满足百姓的利益诉求
        6.1.2 营造清廉党风政风,形成风清气顺的社会心态
        6.1.3 加强网络舆论建设与监督,打造“三位一体”的管理队伍
    6.2 增强公开公正力量,消解形成负面影响的生存基础
        6.2.1 坚持及时披露事实,揭露负面影响与虚假事实
        6.2.2 公开公正执政执法,破解负面影响的生存基础
    6.3 掌握网络话语能力,加强与网民有效沟通
        6.3.1 学会用网络语言与网民进行有效沟通
        6.3.2 利用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
    6.4 增强宣传引导能力,有效形成舆论共识
        6.4.1 提高网民的判别能力,化解扩大负面影响的“错位认知”
        6.4.2 提高心理疏导能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6.4.3 加强思想引导能力,提高网民的责任意识与大局意识
    6.5 提高依法治网与技术监管能力,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6.5.1 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6.5.2 强化技术监管能力,缩小负面影响的“时空平台”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10)“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如何能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以海南省部分法院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法院网络舆情危机特点
    (一) 人民法院网络舆情特点
    (二) 人民法院负面网络舆情的危害性
二、海南法院网络舆情应对实践情况
    (一) 海南法院网络舆情应对的实践
        1. 海口市辖区人民法院
        2. 省内其他法院
    (二) 海南法院相关网络舆情应对的优秀案例简析
三、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解读
    (一) 网络舆情危机的非主流性背离社会主流发展
    (二) 网络舆情危机的负面性加大社会舆情压力
    (三) 网络舆情危机的从众性特点导致马太效应
四、人民法院网络舆情危机现实应对的一般对策
    (一) 客观及时应对
    (二) 借力中立公正
    (三) 加强整体协作
    (四) 注重自我纠错
    (五) 处置合法合理
五、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他山之石” (1)
    (一) 处理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的美国路径
    (二) 处理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的英国、日本路径
    (三) 处理新闻监督与司法独立关系的“国际公约”路径
六、平衡和谐:人民法院网络舆情危机能动应对的机制思考
    (一)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正面及时回应
        2. 坚守司法底线
        3. 注重方式方法创新
    (二) 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的构建和运用
        1.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
        2. 联动协作机制
        3. 注意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1)
        4. 加强对司法宣传工作的审核把关

四、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抖音短视频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赖雍梅. 西南大学, 2021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研究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D]. 张皓月.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3]媒体“黄金时代”:文本、意义与影响[D]. 朱贝.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困境及对策[D]. 董昕宇.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5]湛江市农村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研究[D]. 王倩. 广西大学, 2019(01)
  • [6]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D]. 林威. 浙江大学, 2019(02)
  • [7]自媒体时代监狱机关应对涉狱网络舆情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彭洁. 华中科技大学, 2019(12)
  • [8]中医药网络舆论引导研究[D]. 孔卓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网络舆论负面影响考察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 陈草丹.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 [10]“互联网+”时代,人民法院如何能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以海南省部分法院的网络舆情应对实践为视角[J]. 吴剑平,黄勇. 社会治理法治前沿年刊, 2016(00)

标签:;  ;  ;  ;  ;  

网络传播的消极性及其应对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