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的故事来源探析

《祝福》的故事来源探析

一、《祝福》故事源考(论文文献综述)

徐冰月[1](2021)在《《祝福》中鲁迅“说不清”之身体困境》文中提出《祝福》中祥林嫂对魂灵有无的发问,在鲁迅的观念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辨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事与祥林嫂的故事的嵌套结构,都是为了隐微地传达人类无法跨越的终极身体困境所带来的现实困扰。鲁迅以实证主义精神在晚年的疾病体验之后,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刻细腻的体悟,但仍然维持了"说不清"的开放性答案。从身体困境角度对《祝福》重新梳理分析,有助于加深对鲁迅生命哲学的认识。

张莉[2](2021)在《重读《祝福》: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文中研究指明《祝福》是鲁迅作品中具有独特艺术光泽的一篇,也是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创作于1924年2月7日,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小说虽然只有9000字的篇幅,但是密度却足够大,它是具有高度戏剧性和命运冲突感的作品,一经发表,便引来无数读者。

曹禧修[3](2018)在《《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文中指出从叙事学上讲,《祝福》有两个极具鲁迅个性的形式难题,迄今为止没有引起鲁学界的足够重视。当这两个叙事形式上的疑难问题得到比较圆满阐释的时候,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祝福》与《野草》中《过客》《这样的战士》《死火》《影的告别》等文本的哲学内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从不同层面,表达了鲁迅一种独异的生命哲学,各有其彼此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价值。这就是为绝境中的普通人开出一条生路。相比鲁学界普遍认为的"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这恐怕更是《祝福》独特的价值内涵所在。

何力[4](2018)在《创伤言说的不可能与可能——以《祝福》为中心》文中指出据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归纳,在"新时期"之初,出现了一批以"历史创伤的证言"为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被认为"逐渐把关注点挪到对‘规律’的抽取中,因而,事实上它们难以避免滑落进图解当代那些既定观念的陷阱"。(1)这种归因有其道理。不过,创伤经文学转化后失重,也不能全怪罪"图解"的写作方法。对创伤进行言说这一行为本身,似乎就存在着不可能性。这样说并不旨在剥夺言说者叙述创伤的权利,而是从创伤言说的效果

竺建新[5](2018)在《思想启迪·智性叙事——论鲁迅与江南佛学之关联》文中认为北方佛教重实践与仪式,多神秘性,宗教感强;江南佛教重义理,多哲思,多诗性审美,强调人的主体自觉,有人间化倾向。鲁迅潜心佛学,却只对佛教理性吸收,吸收对建构新文化有用的积极元素和佛学中的人生哲思。人生哲思是江南佛学的主要特征,故江南佛学构成对鲁迅的深刻印痕。从思想启迪言,有激活国人精神主体、"藉以研究其人生观"两方面的影响;从叙事策略看,有佛学词句与佛学意象、佛学寓言与动物隐喻两方面的借鉴。对江南佛学扬弃式的吸收,使鲁迅的思想性格和审美品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使其文学叙事呈现了陌生化和多重张力的审美特征。

刘东方[6](2015)在《鲁迅对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鲁迅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的"旗手和主将"之一,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重镇",但目前学界对于后者或重视不够,或模糊不清,有人认为鲁迅是西方文化的"拥趸",有人认为他持新比旧好的进化论式文化观念,有人认为他只顾挖传统文化的"祖坟",且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其实,鲁迅对现代文化,特别是现代学术文化的建设

王小环[7](2013)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诞生于民族危机重重的二十世纪初,被动的现代性在生死存亡关头表现为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中国现代小说一开始就被死亡阴影所笼罩,充满时间焦虑和生存焦虑。死亡主题的选择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自觉承担,对生与死的认知,个体意识的强化和个体生命的张扬,是中国现代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而具备现代性的一个突出标志。本论文以中国现代小说文本中的死亡叙事为切入点和主要研究对象,包含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章为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现象及成因。该章主要采用文学的外部研究的方法,考察在现代历史语境中,由于现代作家死亡意识的不同,所影响到死亡叙事在现代小说中不同的表现形态和死亡主题的变迁。第二章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书写的精神内涵。本章以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作品的互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因果互证的方法来探讨现代作家在自我的生存困境中如何完成对死亡叙事的理性超越和自我拯救。第三章从艺术形式角度出发,运用西方理论家托多罗夫、热奈特等人的叙事学理论,探讨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死亡叙事视角的转变、死亡叙事的结构模式和叙事话语的特征。死亡成为文本世界的叙事动力和逻辑力量,体现为叙事人称、结构等审美上的尝试与贡献,以及死亡叙事对现代小说艺术的挑战。第四章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现代作家审美情趣和个人体验的不同,在小说文本中体现为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的差异。暴力审美、中和之美、悲壮美和崇高美都体现了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政治话语中解放区小说的死亡叙事则呈现为审美功能缩小的特殊性。第五章为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文化隐喻。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论证死亡叙事中的铁屋子、家、旷野等特殊意象与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而现代作家深层的文化心理又通过死亡叙事中的丧葬习俗表现出来。除了抚慰个体的精神创伤,丧葬仪式背后包含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信仰和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体现出对生命敬畏的历史性内涵,大量的民俗书写拓展了现代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空间。最后为结语。死亡是文学艺术永恒的话题,20世纪80-90年代的死亡书写中出现了更多无功利性的审美尝试,并再次体现了中国现代小说死亡书写的文学史意义,即“人的文学”的现代性审美指向。现代小说通过死亡叙事对生命个体的存在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民族文化中对失落个体的寻找与发现,是五四开始的现代小说的价值内涵。

周衫,由元[8](2012)在《从周树人到鲁迅:文学证据的连续性》文中认为1918年,周树人37岁,此时他才开始以鲁迅为笔名撰写小说和散文。他此后撰写的作品被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之作。他这次写作是应朋友之邀,这位朋友和众多其他新精英,提倡以严肃文学改造现代中国。鲁迅顺应潮流,开始用白话文写作小说,当时以白话文写严肃文学尚无先例,此外,他还借用十九世纪欧洲小说的现实主义风格,这在当时的中国也是陌生的手法。几乎从一开始,他的小说和散文就以犀利的语言、慑人的形象,使他成为反偶像精神强有力的发言人,成

刘堃[9](2011)在《写实主义的边界:重新解读《伤逝》中的性别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鲁迅创作中唯一直接以五四青年爱情生活为主题的小说,收录于《彷徨》集中的《伤逝》①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目光,讨论的焦点之一在于挖掘文本中潜在的性别意识:或者把女主人公子君与影响鲁迅思想生活的女性因素(母亲鲁氏、朱安、许广平)联系起来,或者批判以男主人公涓生为象征的现代启蒙运动的男性中心立场,或者剖析小说中

刘禾,孟庆澍[10](2011)在《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下)——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文中研究说明克隆术之前的《造人术》大约在1905年,鲁迅的译作《造人术》(今天的术语称"克隆术")署名"索子",发表在《女子世界》杂志上。长期以来,学术界中很少有人关注这篇早期译作,只有极个别国内学者注意到了它的存在,直到不久以前,日本学者樽本照雄才找到《造人术》的英文原本。瑐瑡晚清大多数中国留学生翻译西方作品,通常的做法是借助日文译本,鲁迅翻译美国的短篇小说《造人术》也不例外,是以发表于1903年的日文译本为蓝本的。英文原作是一篇名为《一个并非科学的故事》("An

二、《祝福》故事源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祝福》故事源考(论文提纲范文)

(1)《祝福》中鲁迅“说不清”之身体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5)思想启迪·智性叙事——论鲁迅与江南佛学之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一) 激活国人精神主体
        1. 启蒙
        2. 信仰
        3. 人格
        4. 人性自由
    (二) 藉以研究其人生观
        1. 人生苦·黑暗意识
        2. 否定精神·性恶思想
        3. 生死观·大欢喜
        4. 中道观·中间物
    (一) 佛学词句与佛学意象
        1. 佛学词汇
        2. 佛学句型
        3. 佛学意象
    (二) 佛学寓言与动物隐喻

(6)鲁迅对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7)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学术空间
    三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现象及成因
    第一节 现代小说文本中的死亡叙事现象
    第二节 现代作家死亡意识的形成
    第三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主题的变迁
第二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书写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 现代小说的死亡主题
    第二节 现代作家的生存困境
    第三节 死亡叙事中现代作家的自我拯救
第三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策略
    第一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视角的转换
    第二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结构模式
    第三节 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话语特征
    第四节 死亡叙事对现代小说艺术形式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审美风格
    第一节 死亡叙事的暴力审美
    第二节 死亡叙事的中和之美
    第三节 死亡叙事的悲壮美与崇高美
第五章 中国现代小说中死亡叙事的文化隐喻
    第一节 意象与死亡叙事的文学选择
    第二节 丧葬习俗在死亡叙事中的文化意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10)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下)——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论文提纲范文)

克隆术之前的《造人术》
鲁迅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的沉默
文学写实主义的边界:《祝福》里的微妙比丘尼

四、《祝福》故事源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祝福》中鲁迅“说不清”之身体困境[J]. 徐冰月.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1(04)
  • [2]重读《祝福》: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J]. 张莉. 小说评论, 2021(01)
  • [3]《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J]. 曹禧修. 学术月刊, 2018(11)
  • [4]创伤言说的不可能与可能——以《祝福》为中心[J]. 何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18(06)
  • [5]思想启迪·智性叙事——论鲁迅与江南佛学之关联[J]. 竺建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6]鲁迅对现代学术文化的贡献——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例[J]. 刘东方. 鲁迅研究月刊, 2015(09)
  • [7]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D]. 王小环.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1)
  • [8]从周树人到鲁迅:文学证据的连续性[J]. 周衫,由元. 鲁迅研究月刊, 2012(06)
  • [9]写实主义的边界:重新解读《伤逝》中的性别问题[J]. 刘堃. 鲁迅研究月刊, 2011(09)
  • [10]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下)——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J]. 刘禾,孟庆澍. 鲁迅研究月刊, 2011(04)

标签:;  ;  ;  ;  ;  

《祝福》的故事来源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