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

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

一、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毕玉璇[2](2021)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细菌脂多糖引起的小鼠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分泌的糖蛋白。G-CSF与粒系祖细胞及成熟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G-CSFR)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促进骨髓粒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成中性粒细胞,并能增强成熟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功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常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防治感染。G-CSF还可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HSPC)进入外周血,收集外周血HSPC可用于临床HSPC移植。中性粒细胞在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机体遭遇细菌感染时,细菌通过刺激内皮细胞等分泌G-CSF,紧急诱发骨髓粒细胞生成,动员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进入外周血,引起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在炎症区域产生的趋化因子作用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浸润至感染部位,吞噬和杀灭细菌。红细胞生成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机体每天都需要产生大量的红细胞,以补充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在生理状态下骨髓是成人红细胞生成的主要部位。严重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进而引起机体贫血。感染过程中贫血的发生通常被认为与差的预后相关,感染引发的炎症性贫血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感染患者的医疗负担。炎症引起的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白介素-6(IL-6)等可能在炎症过程中参与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抑制。G-CSF可引起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然而,在细菌感染引起的系统性炎症反应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之间的对立变化是否有内在联系,G-CSF是否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尚无系统研究报道。因此,在感染导致的系统性炎症过程中,探索G-CSF这种关键的细胞因子在骨髓造血功能转变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明确G-CSF在系统性炎症过程中对骨髓红细胞生成紊乱的影响,可为临床治疗炎症性贫血提供新的靶点和理论依据。[研究目的]探索在发生感染相关性系统性炎症时,G-CSF对骨髓红细胞生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方法]1.给予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大肠杆菌(E.coli,1×106/只),每两天一次,于0、2、4、6、8天分别注射,至第9天心脏穿刺采集血液,收集外周血。对EDTA抗凝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促凝血液离心取血清,检测G-CSF浓度;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取骨髓细胞。2.给予C57BL/6小鼠腹腔注射LPS(0.5mg/kg),每日2次,至第9天心脏穿刺采集血液,收集外周血,对EDTA抗凝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对促凝血液离心取血清,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取骨髓细胞。3.给予C57BL/6小鼠皮下注射G-CSF,设置浓度梯度0、1、2、5、10、20、50和100μg/kg,每日2次,共注射9天,至第9天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取骨髓细胞。4.给予C57BL/6小鼠皮下注射G-CSF(50μg/kg),每日2次,设置时间梯度,分别注射0、6、12、24、48、72、144以及216h,其中24-216小时每12小时注射一次,共给药9天,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收集骨髓细胞。5.给予C57BL/6小鼠皮下注射G-CSF(50μg/kg),每日2次,共注射9天,至第9天分别设置停药组(停药0、3、6、9、12以及15天),实验结束时,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收集骨髓细胞。6.分别给予C57BL/6小鼠和TLR4敲除小鼠腹腔注射LPS(0.5mg/kg),每日2次,9天后心脏穿刺采集血液,离心取血清,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收集骨髓细胞。7.给予C57BL/6小鼠腹腔注射LPS(0.5mg/kg),每日2次,同时腹腔注射G-CSF中和抗体(2.5mg/kg),9天后,心脏穿刺采集血液,离心取血清,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解剖取出小鼠股骨,取骨髓细胞。8.取上述收集到的小鼠骨髓细胞,采用APC Rat Anti-Mouse Ter119和PE Rat Anti-Mouse CD71双参数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CD71和Ter119双阳性(CD71+Ter119+)细胞群体所占比例。9.取上述收集到的小鼠骨髓细胞,采用APC Rat Anti-Mouse Ter119和Thiazole orang双参数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网织红细胞(Ter119+Thiazole orange+)和有核红系细胞(原红细胞和幼红细胞,Ter119+Thiazoleorange++)分别占总细胞比例。10.取上述收集到的小鼠骨髓细胞,采用APC Rat Anti-Mouse CD11b(或FITC Rat Anti-Mouse CD11b)和PE Rat Anti-Mouse Ly6G双参数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CD 1 1b和Ly6G双阳性(CD11b+Ly6G+)细胞群体所占比例。11.取小鼠骨髓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体外原代培养BFU-E(burst-forming unit erythroid)和CFU-GM(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显微镜下观察集落形成情况。12.取G-CSF刺激小鼠骨髓细胞,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GATA-1的蛋白表达,以及JAK2和STAT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研究结果]1.尾静脉注射E.coli诱导小鼠全身感染后,小鼠股骨明显变白,骨髓中细胞总数减少;骨髓细胞中CD71+Ter119+细胞比例减少,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系细胞比例降低,外周血红细胞减少;血清中G-CSF浓度升高;骨髓中CD11b+Ly6G+细胞比例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2.LPS刺激诱导小鼠系统性炎症后,小鼠股骨明显变白,骨髓中细胞总数减少;骨髓中CD71+Ter119+细胞比例减少,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系细胞比例降低,外周血红细胞减少;血清中G-CSF浓度升高;骨髓中CD11b+Ly6G+细胞比例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3.给予小鼠注射外源性G-CSF,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0、1、2、5、10、20、50及100μg/kg),小鼠股骨逐渐变白,骨髓细胞总数依次减少;骨髓细胞中CD71+Ter119+双阳性细胞比例依次降低,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系细胞比例依次降低;骨髓中CD11b+Ly6G+细胞比例逐渐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逐渐增多。4.外源性给予G-CSF(50μg/kg)的小鼠,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0、6、12、24、48、72、144及216h),小鼠股骨逐渐变白,骨髓细胞总数依次减少;CD71+Ter119+双阳性细胞比例依次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系细胞比例依次降低。5.外源性给予G-CSF(50μg/kg)9天后,停止给药,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小鼠股骨颜色逐渐恢复正常红润,骨髓细胞计数逐渐增加;骨髓细胞中,CD71+Ter119+双阳性细胞的比例依次增加,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系细胞比例依次增加。6.给予TLR4敲除小鼠腹腔注射LPS后,TLR4--小鼠血清中G-CSF的浓度没有显着升高;TLR4--小鼠股骨没有明显变白,骨髓细胞总数没有明显减少;LPS刺激后,TLR4-/-小鼠CD71+Ter119+双阳性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减少,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系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减少;LPS刺激后,TLR4-/-小鼠骨髓中CD1 1b+Ly6G+细胞比例没有明显增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没有明显增多。7.在LPS诱导的系统性炎症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G-CSF中和抗体的小鼠,血清中G-CSF浓度降至正常水平;小鼠股骨颜色保持正常红润,骨髓细胞计数正常;骨髓中CD71+Ter119+双阳性细胞的比例,网织红细胞、有核红系细胞比例,以及CD11b+Ly6G+细胞的比例均保持在正常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当。8.外源性给予G-CSF(50μg/kg)9天的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结果表明,骨髓细胞BFU-E集落数量明显减少,CFU-GM集落数量明显增多。9.外源性给予G-CSF(50μg/kg)2天的小鼠,骨髓细胞中GATA-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在细菌感染导致的小鼠系统性炎症过程中,LPS能够通过激活其受体TLR4的信号通路,刺激机体上调G-CSF表达水平;高水平的G-CSF通过上调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促进粒细胞生成,通过下调骨髓细胞GATA-1表达,抑制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G-CSF功能,可减轻系统性炎症引发的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

刘青武[3](2021)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慢性皮肤溃疡是糖尿病、放化疗、周围血管病等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常见病及多发病,迁延难愈,愈后常复发。尤其是长期不愈合,呈现疮面清冷,脓液稀薄,疮周紫黯不温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阴证疮疡的疮面,治疗难度最大。近年来,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为主的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修复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植入MSCs修复溃疡的治疗方法,存在细胞来源不稳定、操作复杂、不良反应及费用昂贵等不足,临床使用和推广困难。慢性皮肤溃疡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其中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具有“肾精虚衰”的特点。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教授及其传人王玉章、吕培文教授以益肾填精、活血通络的回阳生肌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安全有效。鸡血藤作为回阳生肌汤活血通络的主要成分,其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受到广泛报道,但鸡血藤用于创面修复的研究较少。干细胞具有中医“肾精”的属性,因此提出回阳生肌汤通过益肾填精、活血通络促进内源性骨髓MSCs的增殖,提升其趋化和迁移能力,达到化生气血、生肌长肉,而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的假说。研究将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加以验证,探索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治疗慢性皮肤溃疡阴证的作用和靶点。目的:研究回阳生肌汤及其主要成分鸡血藤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对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中医血管外科防治慢性皮肤溃疡阴证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制备含药血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mbin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采用db/db糖尿病小鼠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糖尿病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提取小鼠全骨髓细胞,采用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观察骨髓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中干细胞标志物CD29、CD44、干细胞表面抗原(Stem cell antigen 1,Sca-1)、CD117阳性细胞比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MSCs标志物CD29、CD271阳性细胞数量;炎症因子芯片检测创面中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IL-6、IL-13等炎症因子表达;(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采用尾静脉注射(8mg/kg)的多柔比星联合背部正中部位全厚层皮肤打孔的方法,制备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进行干预;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创面大小,分析创面愈合率;称量胸腺及脾脏重量,计算胸腺指数和脾指数;采用血常规检测观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大鼠血清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浓度;HE及Masson染色并观察创面组织学形态和胶原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创面中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及外周血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采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提取和纯化各组药物干预后大鼠的BMSCs;EdU染色检测BMSCs的增殖能力;划痕和Transwell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SDF-1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的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纯化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成脂和成骨分化鉴定BMSCs;使用H2O2刺激BMSCs制作氧化应激BMSCs模型,并使用回阳生肌汤提取物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BMSCs的增殖活力;划痕试验检测BMSCs的迁移能力;Transwell趋化试验检测BMSCs的趋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s中SDF-1和CXC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1)对回阳生肌汤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得到19个化合物,包括黄酮类,萜类,皂苷类及糖类,含量较高者分别为刺芒柄花苷、汉黄芩素、马钱素、(6αR,11αR)-10-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烷、16-氧乙酰茯苓酸甲酯、莫诺苷、核黄素、β-谷甾醇、奥刀拉亭-7-O-β-D-葡萄糖苷、芒柄花黄素、毛蕊异黄酮-7-O-β-D-葡萄糖苷,主要来自鸡血藤、牛膝、苍术、山茱萸、黄芪、茯苓;(2)对鸡血藤水提物的入血成分分析,共得到8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芒柄花黄素、阿夫罗摩辛、异甘草素、大豆素、3,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醇、密花豆素、樱黄素、卡亚宁。2.体内实验(1)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升高;在创面中,与模型组相比,创面肉芽组织新生增多,MSCs 标志物 CD29、CD271 阳性细胞数量增多,IL-3、IL-6、IL-15、Fas 配体(Fas ligand,Fas L)表达升高,IL-1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趋化因子LIX/CXCL5表达降低;在骨髓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小鼠骨髓细胞数量增加,骨髓中MSCs标志物CD29、CD44、Sca-1阳性细胞比例升高。(2)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整体药效观察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可提高模型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升高胸腺指数和脾指数;在创面中,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组和鸡血藤水提物组大鼠中创面炎性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合成增加,干细胞标志物CD34、CD133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在骨髓中,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在外周血中,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血清中SDF-1和G-CSF的浓度升高,白细胞数量增加,CD29、CD90、CD34、CD133阳性细胞比例增多;分离提取药物干预后的原代大鼠BMSCs,与模型组比较,可见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细胞数量增加,迁移能力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增多。3.体外实验:大鼠BMSCs细胞呈梭形,呈旋涡状、席纹状排列,折光性良好;第三代细胞MSCs标志物CD29、CD44阳性细胞比例分别99.9%和97.8%,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5表达率为0.47%。氧化应激状态下的原代大鼠BMSCs的增殖活力降低,趋化和迁移能力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组BMSCs增殖活力升高,迁移和趋化能力增强,SDF-1和CXCR4蛋白表达升高。结论:1.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入血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的药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回阳生肌汤干预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模型,能够加速创面愈合,并促进小鼠骨髓BMSCs的增殖,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调控创面的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新生;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干预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模型,能够促进大鼠血清SDF-1和G-CSF的分泌,且激活模型大鼠BMSCs SDF-1/CXCR4信号轴,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趋化能力,并动员干细胞进入外周血中,增加创面干细胞的数量,促进胶原合成,加速创面的修复;4.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在体外作用于大鼠BMSCs,能够激活SDF-1/CXCR4信号轴,保护氧化损伤的BMSCs的活性,提升氧化损伤状态下BMSCs的迁移和趋化能力。

葛韵[4](2021)在《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以徐经世先生经验方——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给予新选择。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的8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观察期间每天口服地榆升白片0.2g ti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生白方,观察疗程为20天。若观察期间两组患者出现重度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2.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109/L),立即予以rh G-CSF升白处理,其下一次的相关理化指标记录不纳入统计分析。分别于化疗前,化疗后第3、7、10、14、20天比较两组WBC、NE数值水平和升降趋势变化,同时比较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度情况(化疗后第7天和第10天)和升白疗效(自化疗后第10天至第20天)。兼顾观察比较两组相关营养指标数值(TP、Alb、PA、Hb)、中医证候积分和疗效及KPS评分情况。研究结果(1)主要指标:(1)两组初始WBC、NE数值无统计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2)化疗第4天两组WBC、NE数值水平均有所下降,统计学显示无差异(P>0.05);(3)化疗第7天两组WBC、NE数值进一步跌落,治疗组WBC、NE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且其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缓,但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集中于Ⅰ、Ⅱ度白细胞减少;(4)化疗第10天两组WBC、NE水平均跌至最低,治疗组WBC、NE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白细胞减少分布比较呈现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集中于Ⅰ、Ⅱ度,优于对照组;(5)化疗第14、20天两组WBC、NE数值均较前恢复,治疗组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更明显,恢复数值也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升白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组内比较:化疗第20天治疗组可恢复至初始白细胞水平(P>0.05),对照组则低于初始水平(P<0.05)。(2)治疗组治疗后的相关营养指标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均高于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而血红蛋白Hb在组间和组内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值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经治后生白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对比,治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有效率为71.4%优于对照组40.5%(P<0.05)。(4)两组治疗前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P>0.05),经1疗程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及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PS提高和稳定人数多于对照组。结论生白方联合地榆升白片组较单用地榆升白片组,能显着预防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重度白细胞减少,加快白细胞恢复速度,还原初始水平,保证下一周期化疗;生白方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部分指标,提高化疗耐受性,进一步防治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生白方能有效改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患者的中医证候和KPS评分,减轻不适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贾火生[5](2020)在《自拟“健脾补肾方”对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骨髓抑制是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学治疗后常出现的毒副反应,为了防治这一毒副反应,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课题组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总结,自拟了“健脾补肾方”,其目的是为了应用中医中药有效的预防和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以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方法:将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的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从化疗第1天开始,采用“生血宝合剂”口服治疗,每日三次,每次15ml,共服用14天;治疗组从化疗第1天开始口服自拟“健脾补肾方”配方颗粒,每日三次,每次一格兑水50ml,共服用14天。两组患者分别于化疗前1天和化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进行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WBC)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计数、血小板(Platelet PLT)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卡氏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化疗后消化道毒副反应和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stimulating factor rh G-CSF)例数和剂量。结果:(1)在随机对照研究的6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最常见的化疗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化疗前1天、化疗后3天、化疗后14天治疗组的白细胞(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7天治疗组的白细胞(WBC)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1天、化疗后3天、化疗后7天、化疗后14天治疗组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次化疗毒副反应为Ⅱ-Ⅲ°消化道毒副反应,治疗组消化道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化疗后生活质量(QOL)的卡氏评分(KPS),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中医(TCM)证状积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0.05)。(6)发生骨髓抑制时,治疗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例数和剂量均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健脾补肾方”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因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并在减毒增效、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改善患者症状积分等方面,卓有成效,对临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赵同德[6](2020)在《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影响化疗方案执行的重要原因,本课题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以气血两虚证的肺癌、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安多霖胶囊、化疗为干预措施,监测化疗后全血细胞计数、气血两虚证积分变化,评价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疗效;进一步以环磷酰胺诱导的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以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通过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小鼠白细胞计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骨髓增生程度、细胞因子表达等变化,探讨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的机制,为推广中成药辅助治疗肿瘤性疾病提供临床及实验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临床研究设计,拟纳入8个中心260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并拟行化疗的患者,按脱落率不超过20%,拟纳入312例,中央随机按2:1的比例进入观察组(芪胶升白胶囊组)及对照组(安多霖胶囊组)。肺癌患者应用含顺铂/卡铂方案,乳腺癌应用含多西他赛/紫杉醇方案。观察组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口服安多霖胶囊,两组患者均口服包装编盲药物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个化疗周期(20天)。入组前3天填写一般资料,采集血常规、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指标,化疗第5±1天、10±1天、15±1天、20±1天采集血常规,第20±1天评价气血两虚证积分及安全性。主要疗效指标分别使用FAS、PPS进行统计,次要疗效指标使用PPS进行统计。课题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苗药芪胶升白胶囊再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4ZX09301308007)。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审批号ECPJ-BDY-2015-09。主要疗效指标为4级、3/4级、1-4级中性粒细胞(NE)下降发生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白细胞(WBC)及NE最低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各访视点WBC、NE变化情况及复常率。根据本次化疗的疗程数、基线WBC计数、患者年龄分别进行分层统计,对影响1-4级NE下降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气血两虚证积分量化,对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单项症状改善率、各项症状积分的差值,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2.实验研究:①造模:应用ICR小鼠制备白细胞减少模型。5-6周龄ICR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mg/kg连续给药3天。②分组给药:以白细胞减少模型鼠为研究对象,芪胶升白胶囊为干预措施。将ICR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5雄5雌),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共6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芪胶升白胶囊0.5、1.0、2.0g/Kg,正常中药组为正常小鼠灌胃芪胶升白胶囊1.0g/Kg,模型组及正常空白组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17天。各中药组于造模前3天开始灌胃芪胶升白胶囊,除正常两组外,注射环磷酰胺造模。③观察指标:给药第7天开始隔日采集血常规,第17天处死动物,眼眶取血,制备骨髓涂片,称重计算脾指数、胸腺指数,观察骨髓增生程度,ELISA方法检测脾组织IL-2、IL-4、IL-6、GM-CSF以及血清GM-CS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组织GM-CSF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2016年3月-2018年3月共纳入309例肺癌、乳腺癌具有气血两虚证的患者。观察组及对照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1)主要疗效指标:全数据集(FAS)287例(观察组192例、对照组95例),符合方案集(PPS)共252例(观察组175例、对照组7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14.6%vs15.5%、31.2%vs 31.7%,73.2%vs 73.5%;在 PPS 中分别为 13.4%vs15.5%、29.4%vs 30.5%,71.9%vs 72.7%,FAS 及 PPS 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AS中第1周期化疗的患者,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5%(P<0.05);3/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为1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P<0.05)。(2)次要疗效指标:①WBC、NE的最低值、G-CSF使用率、后续化疗延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第2周期化疗的患者中,观察组化疗第5±1天的WBC、NE计数(×109/L)分别为(6.29±1.87)、(4.79±1.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75±1.08)、(2.26±0.75),(P<0.01);③头晕眼花症状为化疗后1-4级NE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3)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肺癌患者168例(观察组114例,对照组54例),FAS中161例(观察组109例,对照组52例),PPS中138例(观察组98例,对照组40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6.6%vs6.1%、28.8%vs25.7%、65.5%vs 6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第5±1天,观察组WBC明显高于对照组。NE下降的独立影响因素为KPS评分、头晕眼花症状。(4)乳腺癌单病种分析:纳入乳腺癌141例(观察组96例,对照组45例),FAS中126例(观察组83例,对照组43例),PPS中114例(观察组77例,对照组37例)。4级、3/4级、1-4级NE下降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在FAS中分别为24.6%vs28.0%、34.4%vs40.0%、83.3%vs 81.5%,均无明显差异(P>0.05)。NE回升幅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第3周期及以上化疗者更为突出。≥60岁的患者,观察组WBC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获益更明显。(5)中医疗效指标,FAS共309例(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PPS共266例(观察组185例、对照组81例)。芪胶升白胶囊能显着改善气血两虚证,避免药毒损耗气血。①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及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②两组患者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④基线气血两虚证候总积分≥10分者:观察组心悸失眠症状改善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积分回落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指标:共有309例患者进入安全性分析,观察组210例,对照组99例。①观察组4例患者发生4次,对照组3例患者发生3次,经关联性判定“可能及以上”的人数为0。②HGB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1.0%vs81.2%;PLT稳定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4.0%vs93.0%,均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研究:成功建立白细胞减少小鼠模型。6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①白细胞计数:中药给药后第7天,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正常空白组、正常中药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4.03±0.92、3.48±1.71、3.60±1.34、3.91±1.52、9.96±1.94、11.41±3.63,各组与正常空白组比较差异(P<0.05)。给药第15天,中药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给药第17天,中药中、高剂量组白细胞计数高于模型组(P<0.05)。②骨髓增生程度:以正常空白组为参照,模型组增生程度明显减低,高剂量组骨髓增生程度已接近正常。③脾脏指数、胸腺指数:中药低、中、高剂量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高于模型组(P<0.05)。④脾组织IL-2、IL-4:模型组IL-2、IL-4含量均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IL-2、IL-4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⑤脾组织GM-CSF含量:模型组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5);中药中、高剂量组GM-CSF含量(ng/L)分别为0.99±0.14、0.81±0.1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0.33±0.05(P<0.01)。Western blot检测中、高剂量组GM-CS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提高。⑥血清GM-CSF含量:模型组血清GM-CSF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空白组及正常中药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 GM-CSF 含量(ng/L)分别为 358.75±20.02、350.19±28.28、323.60±34.44,均高于模型组 290.02±43.74(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能有效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改善气血两虚证,通过调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提高造血功能,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复常。

张曦文[7](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齐翎羽[8](2020)在《归脾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归脾汤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常规相关指标、生存质量、中医证候评分及毒性反应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归脾汤在减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方面的优势。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试验组用药为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联合归脾汤,对照组仅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在血常规相关指标、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状况及毒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通过SPSS 2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1.血常规指标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血红蛋白虽然也产生了下降的趋势,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试验组患者的评分从13.10±2.893改善到6.30±2.307,对照组患者的评分从13.97±2.580改善到8.97±3.275,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50.00%,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试验组生活质量提高、稳定、降低的患者分别为13例、10例、7例;治疗后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稳定、降低的患者分别为9例、4例、17例。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生活质量存在统计学差异;4.毒副反应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虽在治疗后的肝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功能损伤方面有所差异,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归脾汤不仅在减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的骨髓抑制程度方面具有优势,还能够有效地降低骨髓抑制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骨髓抑制患者的生活质量。

苏轲[9](2020)在《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为中医药防治骨髓抑制积累临床资料。方法:本研究拟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我院肿瘤科收集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的恶性肿瘤患者共64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观察中有4例因症状加重或转院脱落,最终有60例符合病例分析,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原方口服,化疗第1天开始,连服21天,并在第1-7天配合艾灸仪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对照组,化疗期间针对消化道等症状予护胃、营养支持、止呕等对症处理。当两组患者白细胞低于2.0*109/L或粒细胞低于1.0*109/L时,给予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两组均为21天一疗程。两组均需接受连续2个周期的治疗和观察。需要观察白细胞、血红蛋白、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和骨髓抑制程度,同时观察患者主要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患者体重及卡氏评分变化、毒副反应,从而评估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效果。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入组时年龄、性别、病种、分期、卡氏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细胞计数变化:治疗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计数在化疗后第7天均少于治疗前,但治疗组的外周血液指标数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第14天时治疗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都有所回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有所回升,但血小板计数降到最低;第21天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液指标数值都较之前有所回升,而治疗组外周血液指标数值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抑制程度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红蛋白、血小板抑制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4.两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的卡氏评分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P<0.05)。体重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的体重改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在对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防治方面,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肝肾功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对化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且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在改善中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体重、减少毒副反应等方面也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王君[10](2020)在《血必净注射液调节脓毒症造血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脓毒症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并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以及免疫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集落形成实验和荧光定量PCR实验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及其主要成分当归(3个不同产地)对体外小鼠骨髓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LPS)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血必净组(n=20)按20mL/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血必净注射液,每日1次,连续4天;正常对照组(n=20)及模型组(n=20)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4天。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脓毒症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的变化,并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上述指标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血必净对脓毒症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及信号通路mRNA表达的影响。临床收集脓毒症患者(n=8)及健康志愿者(n=5),采集外周血(脓毒症患者共采集3次:入组第1、4、7天;健康志愿者采集1次:入组第1天),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脓毒症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以及免疫细胞变化。结果(1)体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酒当归组和血必净组集落中细胞形态都发生明显改变,细胞表面突起增多。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三个产地的酒当归组中,GATA2、Runx1、GFi1B、LSD1基因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均P<0.05);在血必净的所有三个浓度中,Runx1、GFi1B、FOS基因表达均有明显下调,CD5基因表达有明显上调(均P<0.05);当血必净浓度为1mg/ml和10mg/ml时,GATA2、LSD1、CD71、CD90和CD123基因表达均有明显下调(均P<0.05);当血必净浓度为0.1mg/ml和1mg/ml时,CD11b基因表达有明显下调(均P<0.05);当血必净浓度为10mg/ml时,CD133基因表达有明显上调(P<0.05)。(2)动物实验造模前,各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24h-48h,模型组及血必净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减轻,造模后72h-96h,两组小鼠体质量逐渐增加,四个时间点体质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降低(均P<0.01),同时,在造模后24h,血必净组小鼠体质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小鼠(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骨髓和脾脏中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比例明显增高,T细胞和B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5),应用血必净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骨髓造血干细胞(LSK)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造血干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均P<0.01);进一步分析其亚群,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血必净组的长期造血干细胞(LT-HSC)比例明显增多,而多能造血祖细胞(MPP)比例明显减少,血必净组MPP下降较模型组更为明显(均P<0.01)。模型组造血祖细胞(LS-K)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造血祖细胞比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红系-巨核系祖细胞(MEP)比例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比例明显下降(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GATA2、GFi1B、Runx1、FOS和LSD1基因表达均有明显下调,PU.1基因表达上调(均P<0.01),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后FOS明显下调,LSD1明显上调(均P<0.05)。(3)临床研究一般资料和基本生命体征:健康对照组与病例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体温及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血常规检测显示:健康对照组数值均正常,病例组入组第1天(D1)、入组第4天(D4)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病例组入组第7天(D7)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较D1明显下降(P<0.05);病例组D1、D4淋巴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病例组D7淋巴细胞百分比相较于D1明显上升(P<0.05)。外周血流式检测结果显示:病例组D1、D4的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且在病例组D7时T细胞和CD4+T细胞比例相较于D1有明显上升(均P<0.05);病例组D1、D4、D7的CD8+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相比于病例组D1、D4,病例组D7时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均P<0.05);同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病例组D4时CD34+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CD38+)和髓系祖细胞(CMP)比例都有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1.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影响体外小鼠骨髓细胞转录因子的表达,促进骨髓细胞的分化。2.脓毒症小鼠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免疫功能下降,血必净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脓毒症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障碍,减少异常增殖,其机制可能与LSD1等基因的表达上调有关。3.脓毒症患者外周血造血祖细胞异常增殖,而免疫细胞(T细胞)数量下降。

二、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细菌脂多糖引起的小鼠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大肠杆菌感染和LPS刺激诱发的系统炎症均可抑制小鼠骨髄红细胞生成
    一. 前言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小结
第二部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参与了系统炎症诱导的小鼠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抑制
    一. 前言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小结
第三部分 TLR4功能缺失和G-CSF中和抗体均可降低LPS诱导的G-CSF上调,恢复小鼠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
    一. 前言
    二. 实验材料
    三. 实验方法
    四. 实验结果
    五.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综述一 干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 表皮干细胞
        2 间充质干细胞
        3 毛囊干细胞
        4 细胞外囊泡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回阳生肌法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研究进展
        1 疮疡的阴阳辨证
        2 回阳生肌法的现代理论体系
        3 回阳生肌法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的机制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入血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回阳生肌汤对db/db糖尿病小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回阳生肌汤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鸡血藤水提物对骨髓抑制大鼠伤口愈合及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五 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水提物体外对氧化损伤大鼠BMSCs增殖、趋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Chinese and English abbreviations lis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2 主要指标比较
    3 次要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研究讨论
    1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
    2 中医学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学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
    4 生白方配伍特点、单味药药理研究及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自拟“健脾补肾方”对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 肺癌及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的血液学毒性
        2 常用化疗方案的血液学毒性
        3 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进展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化疗相关血细胞减少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1 单味中药
        2 中药药对
        3 经典组方
        4 自拟组方的临床研究
        5 中成药
        6 中药注射制剂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
    研究方案及内容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病例分布
        2 人口学资料与基线资料
        3 疗效指标
        4 分病种统计-肺癌
        5 分病种统计-乳腺癌
        6 中医疗效指标
        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芪胶升白胶囊促进化疗后白细胞复常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改进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4 抑制血管生成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附件

(8)归脾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病例脱落
    2 研究内容
        2.1 病例选取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基线情况统计
        1.1 年龄
        1.2 性别
        1.3 肿瘤类型
        1.4 肿瘤分期
        1.5 治疗前KPS评分
    2 临床疗效
        2.1 相关血常规指标变化
        2.2 中医证候疗效
        2.3 生活质量评价
        2.4 毒副反应情况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在血常规指标方面的分析
        1.2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在中医证候方面的分析
        1.3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分析
        1.4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例在毒副反应方面的分析
    2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理论基础
        2.1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认识
        2.2 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中医治疗研究现状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9)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脱落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性别、年龄
        1.2 两组患者病种及临床分期
        1.3 两组患者的卡氏评分
        1.4 两组患者KPS评分
    2. 结果
        2.1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2.1.1 外周血象情况比较
        2.1.2 骨髓抑制情况比较
        2.2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2.2.1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2.2 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2.3 体重变化比较
        2.2.4 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骨髓抑制的认识
    2. 补中益气联合电子艾灸的用药依据及分析
        2.1 补中益气汤的用药依据及分析
        2.1.1 补中益气汤用药的理论基础
        2.1.2 补中益气汤的方解
        2.2 使用电子艾灸的理论依据
        2.3 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展望
    3.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的研究
        3.1 骨髓抑制的现代理论
        3.2 现代医学对骨髓抑制的治疗
        3.2.1 造血细胞CSF
        3.2.2 成分输血
        3.2.3 其他升白药物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外周血血细胞计数变化
        4.2 骨髓抑制发生情况比较
        4.3 中医临床症状比较
        4.4 KPS评分比较
        4.5 体重改善状况比较
        4.6 毒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4.7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的论文

(10)血必净注射液调节脓毒症造血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免疫应答
        3 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
        4 造血干细胞(HSC)异常增殖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调控炎症反应
        3 调节免疫功能
        4 改善凝血功能
        5 其他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血必净注射液对正常小鼠骨髓细胞分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小鼠骨髓细胞和免疫细胞分化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介导细菌脂多糖引起的小鼠骨髓红细胞生成抑制[D]. 毕玉璇. 山东大学, 2021(09)
  • [3]回阳生肌汤和鸡血藤对慢性皮肤溃疡愈合过程中MSCs趋化和迁移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D]. 刘青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生白方防治结直肠癌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葛韵.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自拟“健脾补肾方”对防治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贾火生. 西南医科大学, 2020(02)
  • [6]芪胶升白胶囊防治化疗相关白细胞减少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D]. 赵同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归脾汤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齐翎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补中益气汤联合电子艾灸防治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D]. 苏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血必净注射液调节脓毒症造血干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牛膝多糖促进骨髓细胞粒细胞集落形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