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冬[1](2022)在《农行XJ支行风电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悦,吴文锋[2](2022)在《商业信用融资和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文中认为利用1998—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本文发现2008年以来上游供应商开始更倾向于为存在隐性担保的国有企业提供商业信用,这导致了国有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相对上升。在横截面上,尽管大型和中西部国有企业的商业信用融资上升得更加明显,但其业绩却并未出现明显的改善。在银行信贷进一步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背景下,商业信用不但没有对银行信贷体系形成有效的补充,反而同样表现出对国有企业的明显倾斜,这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结构性债务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

王薇[3](2021)在《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证明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存在显着缺陷。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均侧重于对利率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调控,往往忽视了银行信贷因素对实体经济发展及经济波动的影响。党的十九大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建设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增长。一方面尽力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另一方面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市场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基于此背景,本文在推导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微观影响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总量调控、结构优化、价格传导、风险累积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最后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微观视角探究了信贷供给波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传导机制,发现信贷供给增加能够短期内带动投资水平迅速上升并促进资本存量的长期积累,信贷供给对投资存在扩张性影响,但会对消费形成挤出效应,使得短期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驱动,在长期主要依靠消费拉动。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应用基于GAS过程的时变转移概率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回归(MS-GAS-TVTP)模型对我国信贷供给波动和产出波动进行阶段性变迁识别和时变转移分析发现,在经济衰退初期,信贷供给波动表现出强烈的“顺周期”特征,经济环境恶化会在短期内导致信贷紧缩,但随着信贷扩张政策的逐步实施,信贷供给对产出的引导效应逐渐显现。基于时变协整模型对信贷供给与产出的动态联动关系进行检验发现,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之间同向动态联动,信贷扩张能够带动我国经济增长,信贷收缩会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衰退程度,信贷供给对产出的时变影响系数在长期基本趋于稳定,二者趋于长期均衡。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和收缩对宏观经济可能存在非对称影响效应,本文进一步从产出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角度出发应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展开探究。研究发现,在经济衰退期,可以通过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强企业投资积极性、促进实体经济恢复平稳增长;在经济扩张期,信贷扩张对产出的带动效果会随着产出总量的不断积累而逐渐减弱,并加剧通货膨胀;信贷收缩虽然能够降低通货膨胀水平,但无法完全抵消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胀风险,并且会对经济增速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期限结构视角应用SV-TVP-FAVAR模型探究了推动我国产出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上升的信贷供给根源。研究发现,我国中长期信贷供给增加虽然能够显着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对通货膨胀也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非金融企业中长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未能占据优势;相较于中长期信贷,我国短期信贷供给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不具优势,我国短期住户消费信贷供给增加对经济增长存在逐渐减弱的负向影响,并且不会引起强烈的通货膨胀效应,证实了扩大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的可行路径之一。随后,本文进一步基于价格传导视角运用贝叶斯估计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分析了不同经济状态下信贷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并探讨不同时期我国信贷价格政策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在经济衰退期,信贷价格下调能够引导第二、三产业投资和消费增加,进而从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信贷价格政策的传导渠道基本畅通,政策基本有效。在经济扩张期,我国利率市场化尚不完全且居民储蓄率水平相对较高,存在“金融抑制”和“消费抑制”双重抑制现象,因此我国信贷价格下调仅能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投资的方式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传导渠道均存在梗阻,极大地降低了信贷价格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接下来,本文进一步基于风险累积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分析了信贷风险累积对我国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风险累积在不同经济状态下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均呈现出抑制效应,但影响强度随经济下行程度加深逐渐增强,并且信贷风险累积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最为强烈。信贷供给对产出、通货膨胀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在不同信贷风险累积程度下表现出显着的异质性。当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经济目标时,信贷风险累积水平应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不能为了追求低不良水平过分惜贷,也不能为了投资扩张过度放贷。当以“稳定物价、促进货币流通”和“金融稳定”为主要目标时,应全力避免过度放贷和过度负债,同时加强贷款发放前后的审慎监管,尽量减少非理性的竞争行为和代际遗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流程。最后,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政策视角运用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探究了信贷监管政策对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为更好地完善“双支柱”框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经济下行期,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显着增强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果,但会形成通货膨胀问题,因此,需要在“促增长”和“稳通胀”目标中进行取舍。在经济平稳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数量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但信贷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不会对数量型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显着影响,二者可以各自调控,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稳通胀、稳金融”三大目标。在经济过热期,价值类的信贷监管政策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存在“政策冲突”,二者难以在动态调控中同时实现“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流动性类的信贷监管政策能够增强价格型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两政策配合能够同时实现“稳金融、降通胀”的目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增长”,是经济过热期最优的政策协调模式。除此之外,货币政策在金融稳定目标的调控上不具优势,维持金融市场稳定还是应以信贷监管政策为主。

袁琳[4](2021)在《唐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世杰[5](2021)在《S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梓岚[6](2021)在《基于监管视角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S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陈紫云[7](2021)在《X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海萌[8](2021)在《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信贷质量不仅影响着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定,也决定了经济平稳条件下银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随着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不过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衍生出来的信贷产品也层出不穷,加之农业经济方面的法律保障以及金融环境不完善,使得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建立健全一套适合自身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摆脱不良贷款业务对自身发展的阻碍,稳定内部资金稳健循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FG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FG农商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数据以及模型论证,发现其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较多的漏洞,从而导致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升高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FG农商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与理论,为后续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其次对FG农商银行信贷业务运行情况与风险管理实施现状进行揭示,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找到其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对此加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外部因素;最后根据当下管理问题和风险因素,针对性的对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方案及方案的实施与保障,用以改善FG农商银行在信贷经营中的管理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强FG农商银行在整个信贷风险中的控制手段,并为相关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提供参考。

王子超[9](2020)在《L分行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以来,从世界总体经济发展格局和各国经济治理层面上来看,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极大地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以中美经贸摩擦为开端的世界经济格局转换和经济秩序调整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则更为严峻,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面临重重挑战,这就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尤其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我国工业供给端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商业银行信贷高度集中于传统重工业,在实体经济发展疲软的大背景下,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生产经营日渐衰微,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骤然加剧。近年来,某省年均处置不良贷款2000亿元以上。可见,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系面临着极大的风险挑战和优化创新需求。本文梳理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体系,以A银行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具体分析L分行现阶段信贷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状况,深入探究A银行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应对产能过剩行业客户风险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并借助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从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信贷风险识别、信贷风险计量、信贷风险监测、信贷风险控制几个方面,有针对性提出了部门流程优化、财务风险识别、授信策略调整、行业总体限额监测、担保圈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优化方法。同时,据此提出具体的产能过剩行业客户信贷风险管理建议,并将优化后的管理体系实践应用于信贷客户XY氧化铝公司,评估和管控相关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最后,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为A银行L分行信贷业务安全稳健运营和风险管理提出有效建议,同时也为其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李静妍[10](2020)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建设银行A支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持续暴露,信贷风险管理状况日益严峻,《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对信贷风险和信贷风险管理概念进行界定并探究平衡计分卡和信贷风险管理结合的可行性与优势,然后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与特征为基础,以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经济学原理为理论依据,探究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接下来以建设银行A支行为例,分析A支行目前的信贷业务及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并对其信贷管理风险点进行识别和梳理,进而构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方面,本文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通过对A支行当前信贷管理风险点的识别,总结出风险因素;定量分析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作为评价方法并构建评价模型。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将风险点和具体风险指标相联系,从财务、内部管理、学习和成长、客户以及外部环境五个维度具体分析A支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具有很强可行性。同时在对A支行当前信贷风险进行风险评价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计算,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作为风险评价方法,建立了以风险因素合集U、评价集合V、隶属度集合B为主要构造的评价模型,最终得出A支行当前信贷风险状态属于“安全”。但根据评价结果,近年来A支行总体信贷风险逐年上升,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有所下降。因此,本文最后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针对引起A支行信贷风险上升的因素,具体提出了优化信贷结构、改善信贷业务运行环境、实施信贷流程再造、全面提高信贷员工素质等对策建议。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2)商业信用融资和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三、 研 究 设 计
    (一) 样本选择
    (二) 模型设定和变量定义
        1. 商业信用融资的结构性变化和替代融资假说
        2. 商业信用融资的结构性变化和买方市场假说
        3. 财务健康状况、政府隐性担保和违约风险假说
    (三) 描述性统计
四、 实 证 结 果
    (一) 商业信用融资的结构性变化和替代融资假说
    (二) 商业信用融资的结构性变化和买方市场假说
    (三) 财务状况、隐性担保和违约风险假说
    (四) 进一步的讨论
        1. 商业信用的分解——国企商业信用融资的相对上升主要来自上游还是下游?
        2. 横截面差异和经济后果
    (五) 其他可能的解释
        1. 政治关联的影响15
        2. 关键战略性行业的“经济制高点”假说16
        3. 国企侵占假说
    (六) 稳健性检验
五、 结论和启示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信贷供给总量的经济效应
        1.2.2 信贷供给结构的经济效应
        1.2.3 信贷供给价格的经济效应
        1.2.4 信贷风险累积的经济效应
        1.2.5 信贷供给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
    1.3 主要研究目标、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贡献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贡献
第2章 信贷供给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基础
    2.1 信贷供求理论
        2.1.1 宏观信贷供求理论
        2.1.2 微观信贷供求理论
    2.2 信贷价格理论
        2.2.1 可贷资金理论
        2.2.2 金融抑制理论
    2.3 信贷风险理论
        2.3.1 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2.3.2 金融脆弱性理论
    2.4 信贷配给与信贷传导理论
        2.4.1 均衡配给理论
        2.4.2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理论
        2.4.3 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理论
第3章 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与产出的动态关联分析
    3.1 基于DSGE模型我国信贷供给的微观传导机制分析
        3.1.1 模型设定
        3.1.2 模型均衡
        3.1.3 参数校准与模拟分析
    3.2 我国信贷供给与产出的波动特征及动态关联性分析
        3.2.1 MS-GAS-TVTP模型与TVP-VECM模型原理
        3.2.2 我国产出与信贷波动的阶段性变迁识别及时变转移分析
        3.2.3 动态关联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信贷供给总量与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1 信贷供给总量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机制分析
    4.2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宏观经济的非对称影响效应分析
        4.2.1 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原理
        4.2.2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4.2.3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产出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2.4 我国信贷总量扩张与收缩对通货膨胀的非对称影响效应
    4.3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4.3.1 SV-TVP-FAVAR模型原理
        4.3.2 我国信贷供给期限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3 我国信贷供给短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3.4 我国信贷供给中长期结构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变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信贷供给价格传导机制及其非线性效应分析
    5.1 信贷供给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价格传导机制分析
        5.1.1 投资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1.2 消费渠道传导机制分析
    5.2 ST-BVAR模型原理
        5.2.1 ST-BVAR模型设定
        5.2.2 ST-BVAR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5.3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价格对经济增长的两阶段传导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与经济周期波动区制识别
        5.3.2 第一阶段信贷价格对投资与消费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3.3 第二阶段投资与消费对产出的非线性影响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及信贷调控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1 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MDQVAR)模型
    6.2 不同经济周期下信贷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异质性影响效应分析
        6.2.1 理论机制分析
        6.2.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2.3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3 不同信贷风险水平下信贷调控宏观经济有效性分析
        6.3.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6.3.2 分位数脉冲响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效应分析
    7.1 理论背景与影响机制分析
    7.2 信贷监管的不同强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7.2.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7.2.2 经济增长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3 物价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2.4 金融稳定目标下信贷监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信贷风险与风险管理相关概念
        2.1.1 信贷风险的含义
        2.1.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种类
        2.1.3 信贷风险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2.1.4 信贷风险管理内容
        2.1.5 信贷风险评估概念和内涵
        2.1.6 信贷风险评估方法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篮子理论
        2.2.5 大数据风险控制理论
第三章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FG农商银行概况
        3.1.1 FG农商银行简介
        3.1.2 FG农商银行资产状况
    3.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况
        3.2.1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3.2.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3.3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评价
        3.3.1 层析分析法
        3.3.2 模糊综合评价
    3.4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信贷风险识别水平低
        3.4.2 信用风险评估机制不合理
        3.4.3 信贷业务审查权责不明确
        3.4.4 抵押担保难以有效落实
        3.4.5 缺乏风险监测与防范能力
    3.5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5.1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成因
        3.5.2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的外部成因
第四章 FG农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
    4.1 进行多维度贷前调查
    4.2 建立信用评估指标体系
    4.3 严格执行贷审职责分离制度
    4.4 完善抵押物处理方法
    4.5 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防范机制
        4.5.1 贷后风险识别
        4.5.2 贷款风险度估算
        4.5.3 风险监测
        4.5.4 贷后风险防范机制
    4.6 拓宽信息渠道,实现数字化经营
第五章 信贷风险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和保障
    5.1 实施步骤
    5.2 保障策略
        5.2.1 加强信贷文化建设
        5.2.2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5.2.3 构建完整的信贷系统体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FG农商银行内部调查问卷
    附录2 FG农商银行重点贷款企业指标监测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9)L分行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文献综述
        1.2.1 信贷风险成因的相关研究
        1.2.2 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1.2.3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体系构建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产能过剩
        2.1.2 信贷风险
        2.1.3 信贷风险管理
    2.2 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特征
        2.2.1 政策性风险因素加大
        2.2.2 周期性风险因素凸显
        2.2.3 蔓延性风险因素加剧
    2.3 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成因
        2.3.1 周期性经济波动及结构化矛盾
        2.3.2 政府信用担保下银行的过度信贷投放
        2.3.3 银企、银行之间相互博弈不利于风险化解
        2.3.4 银行“垒大户”“潮涌现象”导致贷款集中度过高
        2.3.5 产业链、担保圈或担保链加剧信贷风险蔓延
        2.3.6 银行风险预警手段尚不完善
        2.3.7 银行业务经营与信贷风险的矛盾
    2.4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第3章 A银行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及问题分析
    3.1 A银行L分行基本情况
        3.1.1 A银行L分行简介
        3.1.2 A银行L分行经营情况
    3.2 A银行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3.2.1 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组织架构
        3.2.2 信贷业务调查审批流程
        3.2.3 信贷风险管理具体环节
    3.3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3.1 前后台“部门银行”问题显着
        3.3.2 对产能过剩行业专业分析能力不足
        3.3.3 信贷调查审批流程存在缺陷
        3.3.4 评级定性指标主观性因素明显
        3.3.5 缺乏对过度负债方面的风险识别措施
        3.3.6 授信理论值覆盖范围及风险计量方法不合理
        3.3.7 缺乏有效的行业信贷风险监测指标
        3.3.8 缺乏对信贷企业担保圈风险的控制措施
第4章 L分行产能过剩行业客户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优化
    4.1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的运作基础
        4.1.1 优化前后台协同考核及协同工作模式
        4.1.2 优化应用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系统自动评级模型
    4.2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识别
        4.2.1 优化财务指标衡定标准
        4.2.2 明确客户过度负债判别标准
    4.3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计量
        4.3.1 扩大授信额度覆盖业务范围
        4.3.2 优化授信额度理论值计算方法
        4.3.3 单笔业务按照加权信用风险值占用授信额度
    4.4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监测
        4.4.1 设定产能过剩治理受限行业及监测岗位
        4.4.2 设定产能过剩行业限额总量
        4.4.3 落实限额监测主体责任
    4.5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控制
        4.5.1 明确担保圈分类及划分标准
        4.5.2 担保圈风险化解措施
        4.5.3 严控增量授信关联担保风险
        4.5.4 加强保证担保业务日常管理
第5章 优化后A银行L分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5.1 产能过剩行业及客户基本情况
    5.2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识别
        5.2.1 偿债能力分析
        5.2.2 盈利能力分析
        5.2.3 营运能力分析
        5.2.4 成长能力分析
        5.2.5 现金流量分析
        5.2.6 过度负债分析
    5.3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计量
        5.3.1 客户授信理论值优化测算
        5.3.2 对客户拟授信额度合理性测度
    5.4 产能过剩行业总体及客户的信贷风险监测
    5.5 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控制
        5.5.1 优化信贷企业保证担保措施
        5.5.2 充分分析内部担保圈风险
    5.6 针对XY氧化铝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分析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建设银行A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1.2.1 信贷风险影响因素研究
        1.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1.2.3 平衡计分卡相关研究
        1.2.4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相关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信贷风险基本概念
        2.1.1 信贷风险内涵
        2.1.2 信贷风险分类
        2.1.3 信贷风险特征
    2.2 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2.1 信贷风险管理概念
        2.2.2 信贷风险管理目标
        2.2.3 信贷风险管理原则
        2.2.4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2.3 平衡计分卡理论探究
        2.3.1 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
        2.3.2 平衡计分卡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表现及成因分析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3.1.1 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态势
        3.1.2 信贷拥挤现象突出
        3.1.3 商业银行资金运作渠道单一
    3.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经济学分析
        3.2.1 信贷风险形成的一般分析
        3.2.2 信贷风险形成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3.2.3 信贷风险形成的信息经济学分析
    3.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3.3.1 内部因素
        3.3.2 外部因素
4 A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风险点识别
    4.1 A支行概况
    4.2 A支行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4.2.1 信贷资产质量分析
        4.2.2 信贷资产结构分析
    4.3 A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4.3.1 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4.3.2 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4.3.3 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4.4 A支行信贷管理风险点识别
        4.4.1 财务维度风险点识别
        4.4.2 内部管理维度风险点识别
        4.4.3 学习与成长维度风险识别
        4.4.4 顾客维度风险点识别
        4.4.5 外部环境维度风险点识别
5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支行信贷风险管理综合评价
    5.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基本结构
    5.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信贷风险管理指标体系设计
        5.2.1 财务维度指标体系设计
        5.2.2 顾客维度指标体系设计
        5.2.3 内部管理维度指标体系设计
        5.2.4 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体系设计
        5.2.5 外部环境维度指标体系设计
    5.3 信贷风险管理综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5.4 信贷风险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5.4.2 计算指标权重
        5.4.3 一致性检验
        5.4.4 矩阵中各因素权重确定
        5.4.5 各层指标全局权重确定
    5.5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5.5.1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5.2 模糊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6 A支行强化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6.1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6.1.1 借鉴辛迪加贷款业务模式,分散中长期贷款风险
        6.1.2 引入RAROC贷款定价模型,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6.2 改善信贷业务运行环境
        6.2.1 推行扁平化管理沟通模式,简化审批程序
        6.2.2 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强化风险责任机制
        6.2.3 完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服务
    6.3 实施信贷流程再造,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6.3.1 加强贷前调查,有效识别信贷风险
        6.3.2 加强贷后管理,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6.4 全面提高信贷员工素质
        6.4.1 提高信贷人员选拔标准,引入企业导师制度
        6.4.2 强化员工风险意识,建立基于风险的绩效考核制度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行XJ支行风电项目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王希冬. 山东财经大学, 2022
  • [2]商业信用融资和我国企业债务的结构性问题[J]. 胡悦,吴文锋. 经济学(季刊), 2022(01)
  • [3]我国信贷供给传导机制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 王薇. 吉林大学, 2021(01)
  • [4]唐山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袁琳. 燕山大学, 2021
  • [5]S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财务风险评价与防范对策研究[D]. 杨世杰.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1
  • [6]基于监管视角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S市为例[D]. 张梓岚. 汕头大学, 2021
  • [7]X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陈紫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8]FG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海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9]L分行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王子超. 山东大学, 2020(05)
  • [10]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建设银行A支行为例[D]. 李静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