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山林场杉木品种培育与造林促进分析

吴山林场杉木品种培育与造林促进分析

一、五山林场培育杉木良种与推广造林增效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黔府办函[2021]8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29日

杨培松[2](2021)在《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文中指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森林的多功能经营对于持续稳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人们对于森林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用材或林产品的获取,更多地转向了对森林生态价值的追求。人类的需求推动了森林多功能经营模式的快速推广与实践。本研究以国有林场为具体对象,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探索适合该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本文采用了样地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林场的林分情况,同时结合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以及综合评价指数共同构建出一套森林自然度的评价体系;以森林自然度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对林场进行多功能经营区划,在不同的经营区内,根据经营目标确定森林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以便为森林的多功能经营确定对应的模式。林场一般指从事林木管理,培育,采伐等工作的单位。我国的国有林场占比较高,是我国林区的基本组织单位。本研究选择的国有林场是湖南省怀化市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排牙山国有林场。通过一系列的外业调查、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最终研究出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林场森林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得出评价结果;利用样地数据和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群落结构、龄组、海拔、腐殖质厚度、郁闭度、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蓄积、下木覆盖度、草本覆盖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等14个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同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最后结合综合评价指数计算出各样地的自然度。(2)林场森林自然度的评价结果为:在林场的155个样地中,有26个样地自然度处于“人工”等级,占比16.77%,有49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近人工”,占比31.61%,有64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远自然”,占比41.29%,有7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半自然”,占比4.52%,有9个样地自然度等级处于“近自然”,占比5.81%。从整体上看,林场的自然度等级为“远自然”。(3)根据自然度评价结果,结合道路、水域、村庄农田、森林起源、坡度、森林类别等因素进行缓冲区叠加分析,将林场区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区,生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经营区,林产品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兼用林经营区,商品林集约经营区。在不同的区划内根据不同的林分状况综合研究出以下几种多功能经营模式:①针阔混交林提质增效模式;②人工林引进乡土树种模式;③针阔混交林抚育经营模式;④针阔混交林低强度择伐模式;⑤阔叶混交林择伐促进更新模式;⑥古树名木保护经营模式。

王章荣[3](2020)在《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文中提出1964年,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种子园、广东省台山红岭湿地松(Pinus eliottii)种子园、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日本落叶松(L. olgensis)、樟子松(P.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种子园的建立,标志着规模化树木改良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我国的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建立: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99个;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个,生产林木种子1.7亿kg,苗木2 800多亿株;审定认定林木良种3 224个,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提高到65%。其中,浙江省杉木无性系种子园第1代、1.5代、第2代的6年生子代测定结果表明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97%、22.58%、26.42%;而种源种子园和双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增益更高,分别达到32.82%和37.93%。福建省第3代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材积遗传增益达76%。进入21世纪,我国对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树种结构进行了调整。由于我国树种资源非常丰富(乔木树种就有2 000多种,其中不少树种具有特殊用途和特异性功能),我国良种繁育基地经营和树种改良方向更加多元化。除开展一般工业用材树种如松属(Pinus)、杉木属(Cunninghamia)、落叶松属(Larix)等树种选育外,同时开展遗传改良的树种还包括:特殊用材树种如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楠木(Phoebe bournei)、水曲柳(Fraxinus mandahurica)等;抗逆性生态树种如梭梭(Haloxylon ammodensron)、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等;园林景观树种如亚美马褂木(又称杂交马褂木或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sino-americanum)、玉兰(Magnolia denudat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等;油料香料树种如油茶(Camellia oleifera)、油桐(Vernicia fordii)、八角(Illicium verum)等;干果树种如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香榧(Torreya grandis)、枣子(Ziziphus jujuba)等;药用树种如杜仲(Eucommia ulmoides)、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等。笔者认为,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是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林木种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今后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性措施包括下列6项内容:①稳定长期经济补贴投资机制,确保良种繁育基地长期正常运转;②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制定和修订技术标准、法规;③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力度,健全"三结合"协作机制;④制定长期良种基地规划和育种计划,确保基地建设长期持续前行;⑤成立良种基地管理指导委员会,建立科学决策机制;⑥定期举办良种基地与林木育种研讨班,商讨关键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重大问题。

李思勤[4](2019)在《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基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有林场作为木材储备和产业资源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就现阶段,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以下简称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情况数据作为基础,从生态、经济、社会的视角动静分析林场各产业经营现状,经系统分析并找到问题切入点,构建林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合理性选择,形成了包含3个结构层次及27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采用经验赋值法取得各层指标基本评分值,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测算各指标权重值,进而计算各结构层次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评定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总结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监测和分析林场产业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发展方向。(1)基于国有三门江林场森林经营的现状,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指标:生态效益(0.5247)>经济效益(0.3338)>社会效益(0.1415)。林场产业资源经营的障碍因素在于:经营树种和林种结构简单,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较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土地生产力低;多种经营方式和规模不足,可采资源相对匮乏,经营效益较差等。(2)论文对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林场多个产业发展中,按可持续发展大小排序为:油茶产业>森林经营>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提出今后林场发展可偏向加大油茶产业发展比例,促进经营效益提升;注意加大其它产业投资促进均衡发展,使森林经营的多功能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可持续发展效果更加明显。(3)针对产业经营现状,提出实现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林场多元化发展;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亓军红[5](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何治民[6](2018)在《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进行扶贫调研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其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地扶贫攻坚举措从原来的“吃大锅饭”转向“精准到户”模式,扶贫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S村从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扶贫举措,增加贫困农民的经济收入。如开展“异地产业扶贫”,在外村租地发展猕猴桃种植业;在村内发展黄桃和冬桃的种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引入S村山泉水产业等。通过3年多的扶贫攻坚,S村在2017年实现了整村脱贫。S村的扶贫举措中,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推广的经验,同时在基层落实过程中的一些扶贫措施,值得认真讨论。从总体上来看,S村在这一阶段的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然而,虽然S村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如何将脱贫成效持续下去,在接下来的扶贫实践和乡村振兴中实现其可持续性,将是学者们和扶贫工作者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当前,S村的脱贫工作,主要聚焦于贫困个体,扶贫的措施针对的是贫困户。要实现整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这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贫困群体的整体角度,分析出造成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以便针对致贫主因,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而致贫主因,往往是当地的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以及长期的政策效应积累等众多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并结合当代民族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发现,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并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相反地,在某些历史时期内,当地经济处于很高的水平。对比当代的贫困现状,不难发现,造成当地由富转贫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S村所在的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桐油、油茶、生漆、杉木等众多林产品丰富,当地少数民族也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知识,能可持续利用这些资源。本地优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时期,当地就处于富裕状态,而一旦优势资源被闲置或者被人为干预不允许利用,就会落到贫困的地步。因此,要想实现S村的可持续脱贫和乡村振兴目标,如何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特色的资源,变得至关重要。S村是我国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典型代表,既是传统的第一产业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更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这些处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往往和S村一样,拥有着丰富的资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资源的闲置,才造成当地的贫困。因此,通过对S村的扶贫实践进行反思,能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扶贫措施的制定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意义。

吴晓凡[7](2018)在《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文中认为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中基本的生产资料,而良种的培育是提高营林质量保证种苗产量和质量,加速林木资源增长,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体系,一些规划脱离实际,建设内容不完整,欠缺长远的发展战略设计,严重影响了良种基地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当今良种基地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辽宁省朝阳市《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项目,开展了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全方位综合分析林木良种基地的特点,得出开展建设规划需要结合林学、生态学、景观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其中林学基础理论所涉及的林木良种选育与生产、良种采集与贮藏、苗木培育及采种林的营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是良种基地规划设计的基础;生态学涉及到有关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选择所要培育的树木良种的适生区域及最佳的基地建设场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在充分利用良种基地的地域优势和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的景观统筹规划,需要熟悉景观美学理论;运用农业经济学理论对于考虑林木良种的供给与需求和建成之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与价值,分析所要经营的产业在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经营收入的最大化,是良种基地建设规划是否可行并能否付诸实施的保障。(2)良种基地规划的技术途径包括工作准备、踏查选址与前期资料收集,测图与标准地调查,评估项目自然条件与经营条件;确定规划目标、明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制定可行性报告;总体布局规划以及分区设计,包括基地区划、生产区单项工程设计、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林木良种基地的工艺技术规划设计;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基地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3)在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布局中,应首先考虑目标优良树种的繁育模式和总体功能需求,并以此来确定基地类型和功能区划。布局规划在满足良种生产的需要的同时考虑景观效应,以达到游客观光的目的。林木良种基地总体规划设计分为生产区工程规划设计与辅助区工程规划设计两部分进行。(4)良种基地规划成果体现在文本成果、图面文件和表格档案,文字档案一般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书、技术合同、管理和技术报告等;图面文件成果包括现状分析图、总平面图、功能区划图、无性系配置设计图、苗木定植图、道路规划图、灌溉系统规划图等;表格档案成果包括标准样地调查表、优树登记表、优树与无性系编号表、投资估算表等。(5)通过对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现状的调研,和对立项目标的确认,规划建设高标准文冠果示范林、采种母树林、实生种子园、优良无性系种子园、种质收集圃、采穗圃、试验测定区和综合管理区的8个分区。种植文冠果24万株,其主要经济产物是种子,其次是果壳、花枝、叶等。基地每年能为朝阳市及其周边县区提供大量高质文冠果新优产品,满足公司内需要求,储备原油,为地区的良种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彭远超[8](2018)在《杉木良种推广造林技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杉木良种造林技术管理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为了实现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要结合造林技术结构开展有效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林业产业结构体系的管控机制和控制措施最优化,从而为杉木良种推广造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韦秋梅,易冠明,徐圆圆,方小荣,黄黎敏,杨梅[9](2017)在《杉木良种苗造林幼林期生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对比杉木优良品种区域造林的效果,选用本地普通苗(对照组)、西山良种苗和福建组培苗3种杉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调查1 a和3 a生长量性状.结果表明:西山良种苗、福建组培苗造林1 a和3 a生的地径、树高和冠幅显着高于对照.西山良种苗造林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增长量比对照分别高14.24%,34.28%和12.85%,福建组培苗高出12.88%,17.92%和23.99%;良种苗造林初期生长迅速,树高-地径生长呈线性相关;采用良种造林能显着提高幼林生长量,从而提升造林成效,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

王平,金凤飞,陈丹丹,马俊伟,叶华,程亚平[10](2017)在《杉木良种与普通种林分间伐后生长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良种和普通种杉木人工林间伐后生长情况,加快培育杉木大径材,对庆元林场四个林区良种和普通种杉木林间伐后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伐3年后,四个林区杉木良种的胸径连年生长量、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林分连年生长量都高于普通种;大洋林区的杉木良种胸径连年生长量显着高于其他林区杉木良种,虽然其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林分连年生长量与其他林区杉木良种差异不显着,但其数值较高;各林区的平均树高差距不显着。综合考虑认为,相同林区良种更有利于杉木的生长发育以及培育杉木大径材;不同林区中,大洋林区的良种更适合杉木的生长发育以及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二、五山林场培育杉木良种与推广造林增效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山林场培育杉木良种与推广造林增效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经营的概念
        1.2.2 多功能经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自然度的概念
        1.2.4 自然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森林公园建设概况
    2.4 林场林业发展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来源
        3.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3.4 研究方法
        3.4.1 主成分分析法
        3.4.2 熵值法
        3.4.3 综合评价法
4 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森林自然度评价
    4.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4.3 综合评价结果
    4.4 自然度等级划分
    4.5 小结
5 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5.1 多功能经营的类型
    5.2 多功能经营区划
        5.2.1 经营区划的原则
        5.2.2 经营区划的方法
        5.2.3 功能区划的限制要素分析
        5.2.4 功能区划结果
    5.3 林场的多功能经营模式
        5.3.1 构建多功能经营模式的思路
        5.3.2 林场多功能经营模式的确立
    5.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3)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成就及对实现我国林业现代化的意义
    1.1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历程与成就
    1.2 林木良种繁育基地作用和意义
2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与任务
    2.1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
    2.2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任务
        2.2.1 调整基地树种结构,拓宽基地经营范围
        2.2.2 强化基地管理,实施分类指导
        2.2.3 采用新技术,推进管理现代化
3 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巩固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性措施
    3.1 稳定长期经济补贴投资机制,确保良种繁育基地持续正常运转
    3.2 加强行政管理监督,制定技术标准和法规
    3.3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力度,健全“三结合”协作机制
    3.4 制订长期林木良种基地规划和育种计划,确保良种基地可持续经营
    3.5 成立管理指导委员会,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3.6 定期举办林木育种研讨班,商讨良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4)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林业产业资源研究综述
        1.3.2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研究
        1.3.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性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国有林场论述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
        2.1.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2.2 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2.3 层次分析评价法应用
3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各类土地面积变化
    3.2 森林蓄积量变化
    3.3 主要林种面积变化
    3.4 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变化
        3.4.1 主要树种面积变化
        3.4.2 主要树种蓄积量变化
    3.5 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发展现状
        3.5.1 森林经营产业发展状况
        3.5.2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3.5.3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状况
        3.5.4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3.5.5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3.6 小结
4 构建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2 数据来源依据
        4.2.1 数据采集方法
        4.2.2 变量层指标参照值确定方法
    4.3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4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4.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4.2 权重的计算结果
    4.5 指标分析
        4.5.1 经济效益分析
        4.5.2 生态效益评价
        4.5.3 社会效益分析
    4.6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4.7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主成分综合评价
    4.8 评价结果问题分析
        4.8.1 积极造林,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4.8.2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8.3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加强,促进资源稳步增长
        4.8.4 国土资源结构向生态改善转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4.8.5 技术标准调整对资源统计结果产生的影响
        4.8.6 商品林经营树种变化显着
5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然薄弱
    5.2 经济结构仍不够完善
    5.3 生态与经济发展过于失衡
    5.4 管理及服务体制有待完善
    5.5 科技创新能力仍不足
6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6.2 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经济结构升级
    6.3 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6.4 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
    6.5 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五、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政治背景
    第二节 经济背景
    第三节 历史背景
    第四节 自然背景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第一节 造林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致谢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学术史的回顾
        一、影响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的研究
        三、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国内外有关精准扶贫与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
        五、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与精准扶贫的研究
        六、文章中“关键词”的界定与解读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与田野过程
        三、研究价值、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田野点介绍
    第一节 S村概况
        一、花垣县概况及历史沿革
        二、S村概况
    第二节 富饶的资源与贫困的经济
        一、富饶的资源
        二、贫困的经济
第三章 S村的贫困对象识别
    第一节 贫困对象识别问题
        一、贫困对象识别标准
        二、贫困对象精准识别与建档立卡
        三、贫困对象瞄准偏差
        四、贫困对象瞄准偏差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S村贫困对象识别与社会争议
        一、“光棍”SLJ与贫困对象精准识别
        二、低保对象识别的瞄准偏差
第四章 S村的民族生境与产业扶贫策略
    第一节 S村土地“稀缺”与“飞地”扶贫
        一、S村的土地“稀缺”
        二、异地扶贫的理论依据
        三、S村“飞地”扶贫的实施
    第二节 “飞地”扶贫成效与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扶贫中的作用
        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
        三、扶贫对象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三节 S村的在地扶贫产业
        一、S山泉水项目
        二、“11.3”工程和“418”项目
        三、S村蔬菜产业
第五章 S村的习俗特点与旅游产业开发策略
    第一节 S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S村乡村旅游资源
        二、S村的乡村旅游开发
    第二节 旅游开发与苗族传统习俗
        一、S村苗族传统习俗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苗族传统习俗的缓慢调适
    第三节 S村乡村旅游扶贫的思考
        一、S村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扶贫成效
        二、S村乡村旅游开发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六章 S村传统生计的生态原理
    第一节 传统生计方式的实质
    第二节 传统养蜂业的复兴与脱贫成效
        一、孤儿LXL
        二、LXL的养蜂脱贫之路
    第三节 S村林副产业与生态扶贫问题
        一、S村林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二、S村桐油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三、S村油茶产业衰退与当地贫困
第七章 S村的生态脱贫之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生态民族学的理论源流
        二、文化生态与贫困问题
    第二节 S村的可持续脱贫
        一、生态环境是可持续脱贫的根基
        二、民族文化是可持续脱贫的工具
        三、历史记忆是提高可持续脱贫的路径选择的指南
参考文献
    一、古籍类
    二、着作类
    三、论文类
    四、网络文献类
    五、外文文献类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六盘山区等11 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分县名单
    附录2:已明确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分县名单
    附录3:生态扶贫工作方案
    附录4:湖南省贫困退出验收细则
    附录5:湖南关于推进立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录6: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
    附录7:花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
    附录8:S村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7)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规划进展评述
        1.1.1 国内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1.1.2 国外良种基地建设概况
        1.1.3 国内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情况的比较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目的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有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的剖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良种”
        2.1.2 “林木良种”的界定
        2.1.3 林木良种繁育场所相关概念
        2.1.4 林木良种工程
    2.2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基础理论剖析
        2.2.1 林学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2.2.2 生态学理论与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2.2.3 景观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2.2.4 农业经济学在林木良种基地规划中的应用
    2.3 林木良种基地类型的界定
    2.4 我国林木良种基地区域分布特征
3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内容的规划
    3.1 基地规划设计的准备
        3.1.1 规划设计人员组成
        3.1.2 规划设计经费
        3.1.3 调查装备的准备
    3.2 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判
        3.2.1 资料的调查与收集
        3.2.2 现状特征的分析研判
    3.3 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的确定
        3.3.1 规划指导思想的确定
        3.3.2 基本原则的拟定
    3.4 林木良种基地功能判定
        3.4.1 确定依据
        3.4.2 常见良种基地生产区的功能特征
        3.4.3 常见附属功能区的特征与作用
    3.5 林木良种基地布局设计
        3.5.1 林木良种基地的构成要素
        3.5.2 规划设计布局原则
        3.5.3 良种基地规划技术途径
        3.5.4 良种基地生产区布局设计
    3.6 基地建设工程规划设计
        3.6.1 造林规划设计
        3.6.2 辅助区单项工程设计
    3.7 林木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3.7.1 林木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3.7.2 林木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3.7.3 林木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3.8 良种基地建设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3.8.1 投资估算
        3.8.2 效益评价
4 案例分析-以《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建设背景
        4.1.2 项目涉及范围与规模
        4.1.3 项目建设性质与定位
        4.1.4 建设依据
        4.1.5 指导思想与原则
    4.2 基地建设条件
        4.2.1 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4.2.2 经营条件分析
        4.2.3 政策条件
        4.2.4 市场条件
    4.3 总体规划与分区布局设计
        4.3.1 总体规划
        4.3.2 分区布局设计
    4.4 工程设计
        4.4.1 道路设计
        4.4.2 灌排水设计
        4.4.3 服务设施设计
    4.5 文冠果良种基地工艺设计
        4.5.1 文冠果良种选育工艺设计
        4.5.2 文冠果良种生产工艺设计
        4.5.3 文冠果良种推广工艺设计
    4.6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估
        4.6.1 投资概算
        4.6.2 效益评估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8)杉木良种推广造林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杉木良种推广造林的自然条件
2 杉木良种推广造林的经济收益
3 杉木良种推广造林技术处理过程
    3.1 良种选择
    3.2 技术环节
    3.3 资源整合
    3.4 推广应用
4 结语

(9)杉木良种苗造林幼林期生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数据收集及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地径生长差异
    3.2 苗高生长差异
    3.3 不同杉木苗木造林冠幅生长
    3.4 树高-地径生长曲线
3结论与讨论

(10)杉木良种与普通种林分间伐后生长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算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立地良种与普通种对间伐3年后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
    3.2 不同立地良种与普通种对间伐3年后杉木树高生长的影响
    3.3 不同立地良种与普通种对间伐3年后杉木单株材积的影响
    3.4 不同立地良种与普通种对间伐3年后杉木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3.5 不同立地良种和普通种杉木综合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四、五山林场培育杉木良种与推广造林增效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2)
  • [2]基于森林自然度的多功能经营模式研究 ——以靖州排牙山国有林场为例[D]. 杨培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3]我国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发展形势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 王章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4]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李思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5]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文化要素对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影响 ——基于S村扶贫实践的反思[D]. 何治民. 吉首大学, 2018(02)
  • [7]林木良种基地建设规划的研究 ——以辽宁朝阳《国家林业局文冠果良种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为例[D]. 吴晓凡.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杉木良种推广造林技术分析[J]. 彭远超. 农业与技术, 2018(01)
  • [9]杉木良种苗造林幼林期生长分析[J]. 韦秋梅,易冠明,徐圆圆,方小荣,黄黎敏,杨梅.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10]杉木良种与普通种林分间伐后生长情况研究[J]. 王平,金凤飞,陈丹丹,马俊伟,叶华,程亚平. 华东森林经理, 2017(02)

标签:;  ;  ;  ;  ;  

吴山林场杉木品种培育与造林促进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