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02《伤寒论》写作学校证书

S.202《伤寒论》写作学校证书

一、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论文文献综述)

汤伟[1](2021)在《S.202《伤寒论·辩脉法》疑难字考释》文中研究指明学者对S.202《伤寒论·辩脉法》的整理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其中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有待解决。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文字学的相关知识,依据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结合传世文献异文,考释了S.202《伤寒论·辩脉法》中的疑难字,力图揭开敦煌本《伤寒论》的本来面目,为S.202《伤寒论·辩脉法》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汤伟[2](2017)在《敦煌医药文献研究 ——校勘与疑难俗字考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敦煌学是“因地名学”,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敦煌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交叉学科。因此,学者在进行敦煌文献研究时必须具有立体的眼光,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加以考察。由於敦煌学内容上的复杂性,各专业学者的通力合作就显得尤爲重要。敦煌宝藏发现一百多年来,敦煌文献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研究。敦煌医药文献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全面系统研究的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敦煌医药文献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除了医药学之外,敦煌医药文献尚未引起其他专业学者的足够重视。有鉴於此,我们从文献学、语言文字学两个角度,主要运用“校法四例”、“以形考字”和“以用考字”等方法,对敦煌医药文献重新进行考察研究,力求完善以往整理研究中的不足,充分挖掘敦煌医药文献的学术价值。本文共分5章。其中,第3章、第4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是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是对敦煌医药写卷的文献学研究。本文主要从文本特点、用语特色、抄写年代和残片缀合四个方面对敦煌医药写卷的文献学特征进行了考察,补正了前人在敦煌写卷文献学研究上的一些失误和不足。第3章是对敦煌医药文献的校勘。第1节“诸家校理失误补正”对敦煌医药文献诸整理本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补正。第2节“敦煌医药写卷校补”对诸整理本中的失校之处进行了补充校勘。本章对敦煌医药文献的重新校理有助於还原敦煌医药文献的真实面貌。第4章着重对敦煌医药文献中困惑学者已久的疑难俗字作了考释。本文首次就敦煌医药文献中疑难俗字进行较大规模的集中研究,是深度清理敦煌医药文献文本的一次尝试。我们以敦煌医药文献爲研究对象,运用和验证了疑难俗字研究的理论和成果。第5章从语言文字学、大型字书编纂和中医药古籍整理三个方面论述了敦煌医药文献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张巧[3](2017)在《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文中研究说明敦煌占卜文献中有大量占病的记载,这些占病内容分散于敦煌发病书、五兆卜法文献、禄命书、宅经等占卜文献中,内容涉及敦煌民众生活最基本、朴实的方面,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窥见唐宋敦煌地区的医疗状况和文化内容。文章主要采用文献释读和历史分析法展开研究,论述分为三个部分考察唐宋敦煌占病文献及其蕴含的文化。第一章整理敦煌占卜文献中巫术治疗的记载情况,主要是敦煌本占病书、五兆卜法文献中的占病法、禄命书中的占病记载等,为了方便后续文本基础上的分析,这一章专门对这些相关文书进行了录文。第二章在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对敦煌占卜文献中出现的医疗记载情况进行分类分析,从疾病类型、致病因素、治疗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展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敦煌占卜文献反映的敦煌地区疾病观及疾病治疗方法。第三章讨论敦煌占病文献产生的影响,这一观点的出发点是肯定巫术治疗的效果,突破传统全盘否定巫术治疗的主流社会观念。从心理调节功能、民俗与敦煌占病书的关系、敦煌民众择医观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通过三章内容的简单论述,可以窥见唐宋敦煌地区的医疗体系的部分影子。医疗在这一时期尽管已经是独立发展的职业,但是与巫仍然关系密切、相互融合、相互配合。占病书体现的巫术治疗既是当时社会公认的一种治病方式,又是当时社会民俗节庆、文化共识的一部分。巫术治疗与医术治疗共同构成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医疗整体。

朱若林[4](2014)在《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疑难字词考证》文中提出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是敦煌文献的重要部分,抄写于唐五代之前,内容丰富,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方剂、本草、针灸等,其中多个卷子所载内容后世医书均未见收录,其文献价值可见一斑。汉字作为承载文献的基石,正确辨识敦煌文献文字,方能研究阐发。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为手抄卷子,字体以行书为主,又夹杂部分草书,故而产生了颇多疑难字词。研究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的着作、论文颇多,成果丰富,但就文字辨识而言,仍有颇多值得商榷之处。本论文以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的疑难字词为研究对象,并参考《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古医籍校证》、《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的考释,重新比对原图,运用文字学、训诂学及校勘学知识,结合医理,进行考证,提出了个人创见,相信能解决一些文字辨识问题,纠正或补充既有研究中的一些错误或不足。此外,本论文还整理出了医方卷子中现存多数方的概况。

袁仁智[5](2010)在《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校勘及其文献研究》文中指出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是中医文献宝库中最为珍贵的资料之一。由于抄写于千年之前,未经后人改易,因此保留了最为真实的原始面貌。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数量可观,达100多件,其问世以来,颇受中医药文献工作者的重视。由于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都系手抄,文字俗写,字体多样,加上卷子辗转流落,零乱残破程度较重,造成了卷子在识录校勘方面的难度,前贤学者筚路蓝缕,完成了部分卷子的整理工作,但仍有一部分(主要为俄、日藏)卷子尚无校勘本面世。就已经整理的医药卷子来看,其中讹误之处仍然不少,尚存在文字辨识不准、校注不乏错误等问题,可见对敦煌医药文献进行继续研究的空间依然很大。因此本文主要对部分英、法、德、俄藏医药文献予以重新校勘,并完成部分卷子(以日藏和俄藏为主)的新校录。重校或新校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旨在正讹补遗,进一步提高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整理的品质,广求搜罗,进一步拓宽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研究的范围,为实现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穷尽式整理更近了一步,并通过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之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比较鉴别,使得部分断片得以缀合还原。同时将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与传世医药文献予以对校,从而为传世医药文献的校勘、辑佚和考证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也为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后续临床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本课题系业师沈澍农先生主持的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敦煌中医文献新校录及文字词汇研究(编号:04SJB870001)”的一部分,徐涛博士完成了部分法藏和英藏医药文献的重校工作,彭馨博士在部分卷子整理的基础上对敦煌医药文献的文字词汇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则在上述基础上着重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部分医药卷子的重校。以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以及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和李应存等着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为主校本,以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影印本或照片为底本,选择性地参照宋以前传世文本,充分利用既往学者在校勘学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据本校勘和据理校勘为主要方法,同时借鉴俗字知识、古籍符号标记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知识,做到文理、医理与事理等的有机统一,认真辨读敦煌卷子,力图发现并纠正底本和校本当中所存在的讹误,努力使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校录与考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二、部分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初次校录。这主要指部分俄藏和日藏等医药卷子,仍以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影印本或照片为底本,选择性地参照宋以前传世文本,综合运用各种校勘知识和中医药知识对其进行仔细辨读,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准确的校勘本,也为今后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敦煌吐鲁番中医药文献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三、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校勘例析。文理与医理的统一是医药文献校勘的基本原则,文理是手段,医理是目的。敦煌医药卷子的校勘失误在文理方面通常有:因字形相近而误,因字音相近或相同而误,因不识俗字而误,因不明通假而误,因错解词义而误等等;在医药方面主要有:因不明医理而误,因不明脉学术语而误,因不明针灸腧穴而误,因不明中药服药法而误等等。另外也有因违背生活常理而致误等情形。四、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文献研究。这主要包括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问世、流向、组成以及卷子的定性、探源与缀合。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学术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它极大地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典籍,补充了汉代以前的医方,反映了以隋唐时代为主的医药保健方面的辉煌成就,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以及医史研究当中长期争议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它全方位、多角度、原生态地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的医药文化和医疗水平。

胡凯[6](2008)在《唐五代宋初敦煌医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敦煌吐鲁番文书、壁画等资料为主要依据,结合传世典籍,对唐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地区的医疗文化,包括医疗体制、医学教育、医学交流和民众医疗意识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说明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并且回顾了前人研究敦煌相关医药文书的概况。第二部分论述了唐代的医疗体制,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医疗机构设置及其管理。并讨论了这一时期出现的病坊,认为其对地方医疗事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概述唐代的整体医学教育状况及敦煌医学教育的若干特色。本部分还考察了在敦煌地区具体施行的一些医疗活动。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外来医药学和宗教医药学在敦煌的流传和影响。其中外来医药学主要针对印度和西域诸古代少数民族医药学;宗教医药学主要针对佛教和道教。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敦煌地区民众的整体医疗意识。包括他们的疾病观和自我保健及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意识。众所周知,唐五代医药学在总结前人、吸纳外来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学宝库。对于今人来说,研究并利用前人留下的宝贵资料来研究医疗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唐代的医疗事业这一侧面,来更深入、全面地展示整个唐五五代社会风貌和博大弘富的敦煌文化面貌,已经成为历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课题。

王杏林[7](2006)在《敦煌本《伤寒论》校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一文的基础上,对S.202与P.3287《伤寒论》写本进行整理与校正,复得札记12条。

王杏林,许建平[8](2003)在《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文中研究表明对S.202《伤寒论》写本的整理与校勘,前人已做过不少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着不 少的问题。本文重新对残卷进行了校证工作,得札记16条。

二、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论文提纲范文)

(2)敦煌医药文献研究 ——校勘与疑难俗字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第1章 绪论
    1.1 解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
第2章 敦煌医药写卷的文献学研究
    2.1 文本特点
    2.2 用语特色
    2.3 抄写年代
    2.4 残片缀合
第3章 敦煌医药文献校勘
    3.1 诸家校理失误补正
    3.2 敦煌医药写卷校补
第4章 敦煌医药文献疑难俗字考释
    4.1 英藏医药写卷疑难俗字考释
    4.2 法藏医药写卷疑难俗字考释
第5章 敦煌医药文献研究的价值
    5.1 敦煌医药文献研究与汉语言文字学
    5.2 敦煌医药文献研究与大型字书编纂
    5.3 敦煌医药文献研究与中医古籍整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巫”、“医”的界定
第一章 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记载
    第一节 发病书
    第二节 五兆卜法中的占病法
    第三节 禄命书中的占病法
    第四节 涉及疾病内容的其他敦煌占卜文献
第二章 敦煌占病文献所见疾病观及疾病治疗
    第一节 疾病类型与病症
    第二节 病因
        一、触犯神灵
        二、鬼魂作祟
        三、吊死问病
        四、五行相冲
        五、行年禄命
    第三节 治疗方法
        一、厌禳祈祷
        二、五行生克
第三章 敦煌占病书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医者和患者的情况
    第二节 占病书的心理调节功能
    第三节 占病书与民俗的关系
    第四节 敦煌民众择医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疑难字词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基本情况
        1.1 敦煌医药文献概况
        1.2 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概况
        1.2.1 医经诊法类
        1.2.2 医方类
        1.2.3 本草类
        1.2.4 针灸类
        1.2.5 佛道养生类
        1.3 英藏敦煌文献研究现状
    2.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
        2.1 研究的内容
        2.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疑难字词考证
    凡例
    1. 本文疑难字词的界定
    2. 疑难字词考证
        2.1 原卷残损、模糊文字
        2.2 古代疑难识读问题
        2.2.1 通假字识读问题
        2.2.2 异体字识读问题
        2.2.3 重言词误解问题
        2.3 古抄本讹误文字
        2.4 易误识读问题
        2.4.1 忽视符号标记
        2.4.2 易误文字
        2.4.3 误断句读问题
第二章 英藏中医药卷子(1级)医方整理
    1. S.9987B_2+S.9987A+S.3395+S.3347
        1.1 治黄疸方
        1.2 治痢疾方
        1.3 治霍乱方
        1.4 治转筋方
        1.5 治恶肿方
        1.6 治邪风侵体方
        1.7 治疮肿方
        1.8 治咳喘方
        1.9 治水肿方
        1.10 治腹胀、腹满方
        1.11 治失音不语方
        1.12 治消渴方
        1.13 治反胃方
        1.14 治中风方
        1.15 治癫痫方
        1.16 治疱疮方
    2. S.1467
        2.1 治头眩、风头、生发、长发方
        2.2 治风邪惊狂及风癫、风痉方
        2.3 治骨蒸、痃癖方
        2.4 治髓病方
    3. S.5435
    4. S.6177V
        4.1 治妇人病方
        4.2 其他医方
    5. S.6052R
    6. S.4329V
        6.1 美容、熏香方
        6.2 生发、除口气方
    7. S.4433V
第三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校勘及其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篇
    1 敦煌吐鲁番地理和文献问世
        1.1 敦煌吐鲁番地理
        1.2 敦煌吐鲁番文献的问世
    2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内容与分布
        2.1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内容
        2.2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分布
    3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研究现状
        3.1 初步整理阶段
        3.2 系统整理阶段
        3.3 深入研究阶段
    4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意义
研究篇
    1 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分类
        1.1 医经诊法类卷子
        1.2 医术医方类卷子
        1.3 本草类卷子
        1.4 针灸类卷子
        1.5 其它卷子
    2 文献的定性、探源与缀合
        2.1 文献的定性探源
        2.2 文献的缀合
    3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的校勘、句读与注释
        3.1 据文本校勘
        3.2 据道理校勘
        3.3 综合校勘
    4 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的文献价值与运用
        4.1 大大丰富了隋唐前后的医学典籍
        4.2 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和考证提供了宝贵资料
        4.3 更加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隋唐五代医药学术成就
        4.4 极其珍贵的古藏医文献
        4.5 敦煌壁书医学:健康理念与卫生常识的生动体现
        4.6 医事、药价与医学教育
        4.7 吐鲁番药价探秘
校勘篇
    敦煌法藏医药文献
        佛说延寿命经(P.2171)
        佛说行事钞中的治病所须(P.2215)
        《茶酒论》(P.2718)
        伍子胥变文中的"药名诗"(P.2794)
        类书古医家事(P.3156)
        佛家喻医方第三种残卷(P.3244V)
        杂疗药方残卷(P.3378)
        道家医方禁咒方(P.3749)
        删繁方残卷(P.3877P1+P.3885V)
        P.3877P1后半截
        金光明经除病品(P.4506)
        救疾病经断片(P.4563)
        佛奴都头买物状(P.4710)
        医方(P.4837B)
    敦煌英藏医药文献
        医家郭玉传(S.2072)
        辟谷诸方第四种残卷(S.2438)
        医品(S.4679)
        佛说痔病经中的病名(S.5379)
        佛家医方第二种残卷(S.5598)
        禁呪(S.5797)
        相书(S.5969)
        香药译名(S.6107)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S.6245V、S.9431、S.9443V、S.8289V)
        不知名医方第二十四种(S.9517)
    敦煌俄藏医药文献
        《黄帝内经》《难经》摘录注本(Дх00613)
        《黄帝内经》节选残卷(Дх02683、Дх11074)
        《黄帝内经·素问》"刺虐篇""气厥论篇"(Дх17453)
        《张仲景五脏论》(Дх01325V)
        脉书残片(Дх02869A)
        《脉经》节选本(Дх08644)
        佛儒道相关医书(Дх18165R、Дх18165V)
        除咳逆短气方及专中丸方(0356V)
        治五劳七伤等钟乳散方(0356)
        佚名古方书(TK187)
        《针灸甲乙经》卷三(Дх00235、Дх00239、Дх03070)
        服药符录仪轨碎片(Дх00263)
        妇科疾病为主民间单验方书(Дх00924)
        天穻(宇)鬼镜图并推得病日法残片(Дх01258)
        推得病日法残片(Дх04253)
        蒙学字书中之医药知识(Дх02822)
        残存羊乳甘草等药物医方书(Дх02999、Дх03058)
        妇科碎片(Дх04437)
        《救诸众生苦难经》《新菩萨经》中的十种死病残片(Дх04537V)
        残存阿胶等药物医方书(Дх04679)
        习字残片中中的躯体名与病名(Дх04907)
        《劝善经》中的七种死病残片(Дх04942)
        治妇人新产后等医方书残片(Дх04996)
        道家丹方(Дх06057)
        治上气咳嗽等病医方(Дх10298)
        佛家医书三俱七界残片(Дх18173)
        服药咒(Φ281)
        医卜书(дх 02800、дх 03183)
        具注历日(Дх 01454、Дх 02418V)
        《耆婆五脏论》《诸医方髓》及其相关医书
        驱祟方(дх 00506V)
        咽喉疾病残片(Дх05457)
        洗头择吉日(Дх01064Дх01699Дх01700Дх01701Дх 01702Дх01703Дх01704)
        无上秘要(Дх00169,Дх 00170Дх 02632)
        神仙方论(俄A21)
        辰龙麝保命丹(TK173)
        敕赐紫苑丸方(俄NHB.N06867)
        医方(俄TK221)
        神仙洗头发治青盲疗於风毒方(俄TK322)
    敦煌德藏医药文献
        医方残片(Ch354r、Ch354b、Ch396、Ch1617v、Ch483、Ch483V、Ch1986v、Ch3138v、Ch1036r、Ch3167、Ch3218、Ch3725)
        《耆婆五脏论》与《诸医方髓》(CH.3725)
        吐鲁番出土《刘涓子鬼遗方》
    敦煌日藏医药文献
        李盛铎藏新修本草
        日本藏明堂敦煌残片
        日本藏天理大学牛热风心病方
        吐峪沟唐钞本草目录残片
        龙谷大学藏吐鲁番医药残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唐五代宋初敦煌医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章.唐五代宋初的医疗体制概述
    一.国家医疗机构及管理
        1.先唐时期的医疗制度概况
        2.唐代国家医疗机构及管理
    二.地方医疗机构及管理
    三.病坊小议
第三章.敦煌地区的医学教育
    一.医学教育发展概述
        1.唐前期的医学教育发展
        2.唐后期的医学教育发展
    二.医学课程设置及教材使用情况
        1.医学课程设置
        2. 通行的医学教材使用情况
第四章.敦煌地区的医药学交流及其影响
第五章.敦煌地区人们的医疗意识
    一.人口及主要流行疾病概况
    二.敦煌大众的医疗观念
    三.自我保健及卫生防疫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敦煌本《伤寒论》校证(论文提纲范文)

1. 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S.202第10-11行)
2.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曰:脉浮而紧,案之反,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其人本虚,是以发战,其脉反浮,故当汗出乃解。若脉浮数,案之不,此人本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S.202第21-25行)
3. 问曰:伤寒三日,其脉浮数而微,人凉身和,何?答曰:是为欲解。(S.202第30-31行)
4. 问曰:立夏得浮大脉,是其位,其人病身体苦瘀痛重。发其汗者,明日身不疼不重痛者,不须发其汗,汗自出,明日解矣。问病者何时发病,假令夜半得病者,旦日日中愈;日中发病,夜半愈。何以言之?立夏脉浮,是其时脉,故使然,四时相救。所以言日中得夜半愈者,阳得阴解;夜半得,旦日日中愈者,何以言之?阴得阳则解矣。(S.202第34-39行)
5.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将下之所为。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而治,大便而坚,气噫而除。浮脉反微,数气独留,心中则饥,耶热煞谷,朝暮发温,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度数如前,病者则肥。数脉不时,则生恶创。(S.202第45-51行)
6. 还口黎黑,柔汗发黄,此为脾絶。(S.202第66行)
7. 上焦怫郁,藏气相动,口烂食断。(S.202第84行)
8. 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卷卧,足恒冷,鼻中涕出者,舌上胎滑,勿妄治。(S.202第90-91行)
9. 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除,此为欲解。(S.202第98行)
1 0. 脉散,其人形损,伤(S.202第1 03行)
11.医术浅匧者,必不识不知也。病人殒没者,谓为其分也。致令怨魂塞于逵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P.3287第43-45行)
12.世士唯知翕沓之荣。不见倾危之败。(P.3287第49行)

四、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论文参考文献)

  • [1]S.202《伤寒论·辩脉法》疑难字考释[J]. 汤伟.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敦煌医药文献研究 ——校勘与疑难俗字考释[D]. 汤伟. 河北大学, 2017(08)
  • [3]敦煌占卜文献中的占病及其文化[D]. 张巧. 兰州大学, 2017(04)
  • [4]英藏敦煌中医药文献疑难字词考证[D]. 朱若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3)
  • [5]敦煌吐鲁番医药卷子校勘及其文献研究[D]. 袁仁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6]唐五代宋初敦煌医疗文化研究[D]. 胡凯. 西北师范大学, 2008(S2)
  • [7]敦煌本《伤寒论》校证[J]. 王杏林. 敦煌学辑刊, 2006(01)
  • [8]S.202《伤寒论》写本校证[J]. 王杏林,许建平. 敦煌学辑刊, 2003(02)

标签:;  ;  ;  ;  ;  

S.202《伤寒论》写作学校证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