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榨油

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榨油

一、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油分的提取(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琦[1](2016)在《崖柏精油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崖柏(Thuja sutchuenensis)为柏科(Cupressaceae)崖柏属(Thuja)常绿乔木,一类起源于恐龙时代的“活化石”植物,为我国特有的世界级珍稀濒危植物。文献报道崖柏的根、茎、叶中含有罗汉柏烯、α-蒎烯、柠檬烯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降血压、抗炎、驱虫、祛痰、利尿、健身强体等功效。本文主要以崖柏根为材料,对崖柏精油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崖柏扩大种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崖柏精油的三种提取方法及工艺优化盐析-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崖柏精油,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液料比9:1,浸泡时间2h,蒸馏时间4h,NaCl浓度4%,崖柏精油的提取率为2.32%;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崖柏精油,最佳提取工艺为:物料装料系数0.68,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0℃,动态萃取时间60 min,静态萃取时间30 min,崖柏精油提取率为7.26%;索氏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崖柏精油,结果表明:以石油醚为溶剂,料液比为1:20,在温度55℃条件下提取3h,崖柏精油的提取率达到7.83%。2.崖柏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对三种萃取方法得到崖柏精油的成分进行研究,对水蒸气萃取的崖柏精油成分进行测定,分离检测出42种组分,鉴定出其31种组分,主要成分为柏木脑(62.28%)、罗汉柏烯(8.06%)、花侧柏烯(6.07%)、香草酸乙酯(5.03%);对超临界CO2萃取的崖柏精油成分进行测定,分离检测出55种组分,鉴定出36种组分,主要成分为柏木脑(27.74%)、罗汉柏烯(22.41%)、长叶烯(7.9%)、花侧柏烯(7.32%);对有机萃取的崖柏精油成分进行测定,分离检测出37种组分,鉴定出其23种组分,主要成分为柏木脑(28.45%)、罗汉柏烯(28.36%)、别香橙烯(9.07%)、花侧柏烯(8.83%)。3.崖柏精油抑菌活性的研究通过抑菌圈实验研究表明崖柏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灰绿青霉、黑曲霉、黄曲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作用大小: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黄曲霉>灰绿青霉。分别测定不同萃取方法下的崖柏精油对不同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水蒸气蒸馏萃取的崖柏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灰绿青霉、黑曲霉、黄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10、5、20、10μL/mL;超临界C02萃取的崖柏精油其MIC分别为:2.5、5、5、20、10、10μL/mL;有机溶剂萃取的崖柏精油对其MIC分别为:5、10、10、20、10、10μL/mL。4.崖柏精油抗氧化活性的研究采用三种体外抗氧化模型对崖柏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崖柏精油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水蒸气萃取、超临界萃取以及有机萃取的崖柏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活力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5.81、4.45、6.85mg/mL;采用铁氰化钾还原法评估得出崖柏精油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崖柏精油具有一定的p-胡萝卜素漂白抑制活性,水蒸气萃取、超临界萃取以及有机萃取的崖柏精油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2.44、1.18、2.06mg/mL。

丁雪梅[2](2015)在《留兰香的栽培与初加工技术》文中提出从留兰香的植物学、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介绍了留兰香的栽培技术。

卢钰铎[3](2014)在《天竺桂叶精油的分离组分对蚊虫的生物活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为我国常见的吸血蚊虫,传染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植物精油富含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环保、低毒、易降解及蚊虫对其抗性小等特点。因此,采用植物精油防蚊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减压精馏分离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叶精油得到六个组分,采用浸液法,研究了天竺桂叶精油和六个组分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和蛹的毒杀活性;利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试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对成蚊的熏蒸活性,用GC-MS定性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如下:天竺桂叶精油对白纹伊蚊/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分别为:75.02/84.4 μg·mL-1和80.17/86.62 μg·mL-1。一号至六号组分对白纹伊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分别为:35.39/41.54、38.36/52.50、38.82/45.24、 79.49/88.82、78.24/137.13、80.24/90.36μg·mL-1,对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则分别为:50.83/60.30、51.30/56.12、60.33/71.39、81.36/84.66、 82.63/90.35、140.04/381.25 μg·mL-1。其中一号至三号组分的毒杀效果比四号至六号组分的毒杀效果好,一号至三号组分对蚊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天竺桂叶原油,四号组分至六号组分比天竺桂叶原油效果弱。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天竺桂叶精油、一号至六号组分熏蒸白纹伊蚊/致倦库蚊成蚊24 h的LC50值分别为25.44/31.08μg·cm-3、15.63/20.39 μg·cm-3、 16.77/21.68μg·cm-3、18.65/25.34 μg·cm-3、29.35/30.46 μg·cm-3、41.99/42.32 μg·cm-3、33.97/45.63 μg·cm-3,其中一号组分的熏蒸效果最好。经GC-MS对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天竺桂叶精油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茨醇(Borneol)为32.51%,其次是桉叶油醇(Eucalyptol)含量为16.91%,p-伞花烃(p-Cymene)含量为7.75%,α-松油醇含量为5.32%,α-水芹烯含量为3.61%,(1R)-(+)-α蒎烯含量为3.24%,D-柠檬烯含量为3.03%;一号组分和二号组分共有7种主要化合物,三号主要含有8种化合物,四号组分和五号组分含有5种主要化合物,六号组分主要含有4种化合物。六种组分共有的成分有: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在压强为0.090Mpa下持续精馏20 min得到的一号组分对蚊虫生物活性最高,与其含有的化合物D-柠檬烯、叔丁基苯和α-水芹烯相对含量高有关,此外,茨醇、桉叶油醇、α-蒎烯对蚊虫具有生物活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天竺桂叶精油中具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对天竺桂叶精油分离技术进行优化,获得更高纯度组分,筛选高效杀虫活性物质,对植物源杀虫剂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王可[4](2011)在《优良酵母菌株发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酵母菌是葡萄酒酿造的主要微生物,不同的酵母可以赋予葡萄酒不同的感官风味。近来人们开始重视众多天然酵母在原产地葡萄酒生产中的重要贡献,积极开发与商品酵母耦合发酵的原生态天然菌群,实现多菌株组合发酵,充分凸现天然酵母的优良特性,酿造味感丰富、香气浓郁、风格独具的产地葡萄酒。本研究以烟台蛇龙珠和赤霞珠葡萄为原料,用筛选的2株天然葡萄酒酵母菌株ZYFJQ、YQY和商品酵母RC212、D254组合发酵生产干红葡萄酒,从中筛选最佳组合,并重点评价优良天然菌株与商品酵母组合发酵对葡萄酒理化指标、感官质量及香气构成的影响。酒样感官品评结果显示,多菌株共发酵酒样香气丰富。蛇龙珠葡萄尤以D254+ZYFJQ菌株组合发酵获得的酒样最佳,香气纯正,有愉悦的果香和醇香,品种典型性强,发酵酒在理化指标和香气协调性上较为突出。GC-MS分析表明,陈酿后多数发酵香气种类仍然保留,新生香气主要为高级醇酯,这些香气与果香协调性较好。RC212+D254+YQY三菌株共发酵产生38种香气成分,香气成分最多,醇香浓郁,口感柔和。而赤霞珠葡萄以RC212+ZYFJQ菌株组合发酵获得的酒样最佳,香气馥郁,入口果味突出,优雅纯正。香气分析显示,陈酿香种类在发酵香气的基础上明显增加。新生高级醇种类多,且复杂,有利于产地酒风格的形成。RC212+D254+YQY三菌株共发酵产生31种香气成分,酒样口感和谐。RC212+ZYFJQ组合发酵的酒样在理化指标和香气协调性上较为突出,是烟台生产产地赤霞珠葡萄酒的理想组合。比较酵母不同接种方式(不同时间、比例和顺序)对蛇龙珠葡萄酒品质影响研究发现,先接入天然酵母ZYFJQ的组合发酵都产生了较为丰富、柔和的香气,以15#(先接ZYFJQ菌株48h再加等体积D254菌株)为最佳,酒样共检出发酵香成分35种,其中1,6-二氢香芹烯醇和橙花叔醇以往未见报道。天然菌株ZYFJQ单独发酵时间越长,所产香气物质越多,而ZYFJQ接入量对葡萄酒香气的影响不明显。

何跃君[5](2009)在《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一直是人们研究开发的重点,对植物中化学成分及功能物质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植物挥发油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表现出了很好的生物活性,成为开发高效低毒天然香料、抗氧化剂和杀菌剂的重要来源。我国竹子种类多,面积广,经济价值高。竹叶挥发油具有典型的绿叶特征,接近瓜、果、茶的香气,是一种良好的天然香料。竹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有可能通过一系列技术加工制备成香料、化妆品、天然抗氧化剂、天然杀菌剂等高附加值产品。为了全面描述竹叶挥发油化学组分的种类、含量,总结禾本科竹亚科竹叶挥发油成分组成规律;揭示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同时探讨竹叶挥发油成分与其生物活性间关系,为将来竹叶挥发油在日化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橄榄竹、粉单竹、孝顺竹、银丝竹、青皮竹、佛肚竹、黄金间碧竹、短穗竹、香糯竹、方竹、香竹、绿竹、版纳甜龙竹、麻竹、花吊丝竹、云南龙竹、阔叶箬竹、箬竹、尖头青竹、罗汉竹、金镶玉竹、白哺鸡竹、淡竹、水竹、美竹、篌竹、毛竹、乌哺鸡竹、宜兴苦竹和福建茶竿竹等30种竹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竹叶挥发油,考察了提取时间对挥发油得率的影响;采用GC-MS方法对获得的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利用红外光谱技术,描述了竹叶挥发油的红外特征;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法和滤纸片法对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抗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竹叶挥发油生物活性与其化学成分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为保证竹叶挥发油成分的保真性,尽可能地排除其它因素干扰,本研究采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竹叶挥发油并增加了对水溶性挥发组分的提取。研究表明,竹叶挥发油水蒸气蒸馏方法的工艺条件为:蒸馏时间6h、料液比1:8,以正己烷捕集馏出物,用无水乙醚萃取水溶性挥发性组分。水蒸气蒸馏方法设备简单、生产成本低,适宜竹叶挥发油的提取。竹叶挥发油得率范围为0.252%0.921%(以干重计)。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2%0.4%之间的竹种有12种,它们是毛竹、尖头青竹、淡竹、水竹、银丝竹、佛肚竹、金镶玉竹、篌竹、宜兴苦竹、香竹、乌哺鸡竹和福建茶竿竹;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4%0.6%之间的竹种有短穗竹、青皮竹、白哺鸡竹、美竹、香糯竹、箬竹、孝顺竹、粉单竹、花吊丝竹、版纳甜龙竹和方竹,共计11种;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在0.6%0.8%之间的竹种有5种,分别是云南龙竹、麻竹、罗汉竹、绿竹和橄榄竹;竹叶挥发油得率高于0.8%的竹种有阔叶箬竹和黄金间碧竹。2.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30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主要以含氧化合物为主,醇、烃、酚、酮、醛及酸类化合物是竹叶挥发油的主要组成组分,其中醇类物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相对含量达24.703%78.524%。经GC-MS分析,不同竹叶挥发油主含化学成分大体一致,竹种间挥发油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化合物种类上的不同,以及相同化合物含量上的不同。综合分析,竹叶挥发油含有的主要成分有叶醇、植物醇、橙花叔醇、2-辛醇、异植物醇、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植酮、β-紫罗兰酮、α-紫罗酮、法尼基丙酮、烟叶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2-己烯醛、壬醛、苯乙醛、二氢猕猴桃内酯、邻苯二甲酸丁辛酯、甲酸二十一酯、2-二甲氨基-4-甲基-4-戊烯腈、十六烷酸、十八烷酸、2,3-二氢-苯并呋喃、十七烷基环氧乙烷、三十六烷和二十四烷等化合物。通过对参试竹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总结,竹叶挥发油含有17种共有成分,它们是叶醇、2-己烯醛、对二甲苯、苯乙醛、反式-1-(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2-丁烯-1-酮、α-紫罗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十五烷、十六烷、十八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植酮、法尼基丙酮、1-(1,2-丙二烯)-环己醇、顺-9-二十三烯等化合物。对竹叶挥发油的17种共有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共有特征成分以醇、酮和醛化合物为主,得出叶醇、植酮、苯乙醛、法尼基丙酮、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2-己烯醛和α-紫罗酮等7种化合物为竹叶挥发油主要共有特征成分。竹叶挥发油中叶醇含量范围为7.326%69.364%,叶醇含量最高的淡竹叶挥发油约为含量最低的短穗竹叶挥发油的9.5倍;2-己烯醛占竹叶挥发油的0.671%3.967%,在毛竹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竹叶挥发油中植酮含量为0.983%9.567%;苯乙醛在竹叶挥发油中含量为0.525%4.131% ;法尼基丙酮含量为0.110%2.943% ;α-紫罗酮含量为0.281%2.008%;反式-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含量为0.152%2.575%。叶醇、苯乙醛、2-己烯醛、α-紫罗酮、植酮和法尼基丙酮特征成分均有青叶香气和果香味,是竹叶挥发油致香化合物,对揭示竹叶挥发油的香气组成特征有重要参考价值。3.利用FT-IR法对30种竹叶挥发油进行了成分分析和比较。竹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相对集中,红外光谱也显示出很高的特征性。由于处理方法通用,测试样品中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因此,其光谱具有很高的重复性和可比性。光谱差异是竹叶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差异的客观反映。结合竹叶挥发油所含烃、醇、酚、酮、醛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可将所得竹叶挥发油红外光谱图划分为五个区段:区段一(34003200cm-1)、区段二(30002800cm-1)、区段三(22001900cm-1)、区段四(18001350cm-1)、区段五(1300800cm-1);区段内峰3360cm-1、2950 cm-1、2918cm-1、2850 cm-1、1700 cm-1、1060cm-1可从宏观上分别表征竹叶挥发油所含的醇类、酚类、烃类和羰基类化学成分,21001850cm-1及1160800cm-1区段的非共有峰可表征各竹种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红外图谱作为竹叶挥发油这类含有混合物质群的验证识别手段较为客观、可靠,为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提供了有利补充。4.本实验研究表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竹叶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波长为517 nm,反应体系为51.54 mg·mL-1的DPPH 2.0 mL溶液中加0.5mL不同浓度样品溶液,反应时间40min,以IC50值和AE值作为评价竹叶挥发油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指标。采用DPPH·法评价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可以较客观的表达竹叶挥发油的生物活性,是一种简单可行的竹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评价分析方法。以50%抑制浓度(IC50)比较,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越小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就越强。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24 mg?mL-1之间的竹种有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孝顺竹、银丝竹、金镶玉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46 mg?mL-1之间的竹种有尖头青竹、罗汉竹、绿竹、福建茶竿竹、水竹、橄榄竹、云南龙竹、乌哺鸡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68 mg?mL-1之间的竹种有版纳甜龙竹、青皮竹、白哺鸡竹、佛肚竹、美竹、篌竹、阔叶箬竹、宜兴苦竹、花吊丝竹、淡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在810 mg?mL-1之间的竹种香竹和香糯竹;竹叶挥发油的IC50值大于10 mg?mL-1的竹种有粉单竹、方竹、短穗竹和箬竹。自由基清除能力AE值越大其清除自由基能力也越强,黄金间碧竹叶挥发油的AE值为0.370 mL·mg-1是箬竹叶挥发油的6.379倍;毛竹、麻竹、孝顺竹、银丝竹和金镶玉竹叶的AE值分别达到了0.349 mL·mg-1、0.303 mL·mg-1、0.291 mL·mg-1、0.277 mL·mg-1和0.255 mL·mg-1,它们均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黄金间碧竹和毛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接近合成抗氧化剂TBHQ,1g黄金间碧竹和毛竹叶挥发油分别相当于0.309g、0.291g合成抗氧化剂TBHQ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1g合成抗氧化剂TBHQ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分别相当于3.954g麻竹和4.117孝顺竹等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箬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最低,20.655g箬竹叶挥发油才能达到1gTBHQ的抗氧化能力。竹叶挥发油是由醇类、酚类、酮类等具有各种官能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竹叶挥发油中化合物的酚基及环结构是其抗氧化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通过30种竹叶挥发油对DPPH自由基捕集活性的比较,富含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植酮、异植物醇等成分的竹叶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有剂量效应关系。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等竹叶挥发油具有相当理想的抗氧化作用,是有效的外源性抗氧化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清除氧自由基,阻断体内脂质过氧化的进程,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损伤,维持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黄金间碧竹、毛竹、麻竹和孝顺竹叶挥发油具有开发天然源抗氧化剂的潜力。5.将提取的30种竹叶挥发油稀释成5个梯度浓度对6种测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进行抗菌效果测定。处理24小时后,高浓度(25 mg·mL-1)的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具有高度抑制作用,云南龙竹和花吊丝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具有较高抑制作用。高浓度(25 mg·mL-1)的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具有中度抑制作用。综合分析,不同竹叶挥发油对相同菌种抑制效果不同,同一竹叶挥发油对不同菌种抑制作用也不同。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黄曲霉和黑曲霉均有体外抑制作用,宜兴苦竹叶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有抗菌作用,并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增加而增强。4种竹叶挥发油对不同菌种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竹叶挥发油的抗细菌效果优于抗真菌。竹叶挥发油中含有许多不饱和的醇、醛、酮、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在这些含量较高的物质结构中均含有不饱和双键,表现出一系列的生理活性。其中云南龙竹、花吊丝竹、宜兴苦竹和阔叶箬竹叶挥发油等富含叶醇、2-辛醇、植酮、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醛、壬醛化合物,对测试菌种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竹叶挥发油中的叶醇、2-辛醇、植酮、紫罗兰酮、2-己烯醛、苯乙醛、壬醛是其抗菌作用的重要物质基础。竹叶挥发油中化合物的羟基及不饱和双键是其抗菌作用的重要结构基础。竹叶挥发油是粗提取物,是很多成分的混合体系,抗菌作用效果可能是多种成分协同、多靶点作用的结果。云南龙竹、花吊丝竹、阔叶箬竹和宜兴苦竹叶挥发油具有开发天然源杀菌剂的潜力。

王勇[6](2007)在《甜罗勒不同栽培与加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作物、气候、技术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以株高、株重和精油含有率作为评判指标,通过科学试验,探讨了甜罗勒夏季和冬季栽培优化模式;以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的循环经济3R原则作为衡量标准,探讨了甜罗勒的生态化加工模式。在此基础上,将甜罗勒栽培与加工看成一个农工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系统的总体设计,借助生态经济学效益评价方法,对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的加工途径的组合进行了优化模式筛选。栽培实验结果表明:在甜罗勒夏季栽培模式中,7、8两月由于棚内高温能抑制甜罗勒生长,为了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可将棚膜移去;到9月温度下降时为了保证香气的品质和芳香油的含量则需重新覆盖棚膜,至到收获为止。在甜罗勒冬季栽培中,覆盖5层膜能维持甜罗勒生长所需的下限温度,使其安全越冬;对其进行补光12h之后,甜罗勒各生物量指标明显提高。不同的种植和不同的加工途径组合模式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在选择的8种模式中,33.33公顷三季栽培生态化加工模式可以实现甜罗勒加工过程中所有副产物都转变为产品、无污染物排放,具有最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社会效益。

高飞[7](2007)在《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香芸火绒草为原料,分别优化了水蒸气蒸馏法与超临界CO2萃取法对香芸火绒草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进一步对超临界CO2萃取提取的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和抑菌活性初步研究。结论如下:1、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度20目,回流20min,加水量8倍,蒸馏时间2.0h,主要工艺条件对香芸火绒草挥发油得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原料粒度>回流时间>蒸馏时间>加水量。2、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18MPa,萃取温度45℃,CO2流量25 L/h,萃取时间2.0h。主要工艺参数对提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萃取压力>萃取温度>CO2流量>萃取时间。3、超临界CO2萃取得到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中的1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邻苯二甲酸异辛酯、高良姜素黄烷酮、α-甜没药萜醇、橙花叔醇、胡萝卜醇、棕榈酸等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且为香芸火绒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4、对超临界CO2萃取的挥发油进行了初步的抑菌活性研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挥发油对病原真菌水稻纹枯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活性;采用打孔法测定了其对病原细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柑桔溃疡病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挥发油对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209mg/ml、0.386mg/ml;但挥发油对细菌的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香芸火绒草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对于促进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开发利用高原草地植物资源奠定了基础。

田玉红[8](2006)在《广西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抗氧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桉树是广西人工林的主要品种,大力开发桉叶油资源是提高桉树综合利用价值的有效手段,桉叶油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广西林产化工发展的重点之一。本文以广西桉树人工林的主要桉树种类—大叶桉、巨尾桉、邓恩桉、赤桉、丰桉、粗皮桉、柳桉、柠檬桉、本泌桉、窿缘桉、尾叶桉、蓝桉、大花序桉、圆角桉等14种桉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抗氧化性能,研究结果对广西桉树种植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各种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油相部分,用乙醚做为溶剂从蒸馏残液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水溶性物质。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率为0.87%~6.63%(以干重计),水溶性挥发组分在其中占的比例为17.24%~57.94%。由此可见,水溶性挥发组分是桉叶挥发性成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上述14种桉叶的挥发性成分(油相成分和水溶性成分),其中国内引种的大叶桉、巨尾桉、邓恩桉、赤桉、粗皮桉、柳桉、本泌桉、尾叶桉、大花序桉等9种枝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未见国内文献报道。油相部分的化学成分与水溶性成分相差较大。与油相成分相比,水溶性成分主要以含氧化合物为主,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相应减少。说明仅仅提取和分析桉叶挥发性成分中的油相部分并不能完全代表桉叶的挥发性成分,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溶于水的挥发性组分。

张坚[9](2006)在《桂花精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桂花不仅是一种观赏性花卉,同时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广泛用于食品、化工等行业。本论文以干银桂为原料,采用微波一同时蒸馏萃取和超临界CO2萃取两种方法进行桂花精油的提取,用GC/MS分析精油的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并与固相微萃取中的挥发性成分相比较,确定精油的主要芳香成分。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桂花精油提取和成分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论如下: 1.建立了GC/MS技术测定桂花精油中各种成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 2.通过固相微萃取鉴定了桂花中的10种挥发性化合物,占峰面积的90.34%。其中顺-氧化芳樟醇,氧化芳樟醇,反-氧化芳樟醇,β-紫罗兰酮和二氢-β-紫罗兰酮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且为桂花的主要芳香成分。 3.研究了桂花精油提取的两种方法。由正交实验确定的微波—同时蒸馏萃取法精油提取率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微波功率616W,蒸馏时间2.5h,料液比1:60,提取率为1.13%。精油中主要芳香成分的最佳提

吴卓珈,徐哲民,李春涛[10](2005)在《芳香植物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芳香植物的研究内容、发展现状及特点,展望了芳香植物的发展趋势和研发方向。

二、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油分的提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油分的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1)崖柏精油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崖柏的研究进展
        1.1.1 崖柏的发现
        1.1.2 崖柏的地理分布
        1.1.3 崖柏的形态特征
    1.2 崖柏及其精油的药用价值
    1.3 精油提取以及分析方法的研究
        1.3.1 水蒸气蒸馏法
        1.3.2 分子蒸馏法
        1.3.3 有机溶剂萃取法
        1.3.4 同时蒸馏萃取法
        1.3.5 微胶囊-双水相萃取法
        1.3.6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法
        1.3.7 亚临界水萃取法
        1.3.8 精油的分析鉴定
    1.4 精油生物活性的研究
        1.4.1 抗氧化
        1.4.2 抑菌
        1.4.3 抗炎
        1.4.4 抗病毒
        1.4.5 抗癌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崖柏精油不同提取方法以及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盐析-水蒸气蒸馏法
        2.2.1 试验步骤
        2.2.2 结果与分析
    2.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2.3.1 试验步骤
        2.3.2 结果与分析
    2.4 索氏有机溶剂萃取法
        2.4.1 试验步骤
        2.4.2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崖柏精油的理化性质鉴定以及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崖柏精油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3.2.2 崖柏精油近红外光图谱扫描
        3.2.3 崖柏精油成分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崖柏精油理化性质
        3.3.2 崖柏精油红外光谱辨析
        3.3.3 崖柏精油主要化学成分
    3.4 本章小结
4 崖柏精油抑菌活性的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培养基的制备
        4.2.2 菌种活化与菌悬液的制备
        4.2.3 崖柏精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4.2.4 崖柏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崖柏精油对几种常见菌的抑菌效果
        4.3.2 崖柏精油最小抑菌浓度
    4.4 本章小结
5 崖柏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崖柏精油清除DPPH自由基功能
        5.2.2 崖柏精油总还原能力
        5.2.3 崖柏精油抑制β-胡萝卜素漂白活性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清除DPPH自由基
        5.3.2 总还原力
        5.3.3 抑制β-胡萝卜素漂白活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留兰香的栽培与初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留兰香的特性
    1.1 植物学特性
    1.2 生物学特性
    1.3 规范化栽培环境条件
2 栽培技术
    2.1 种植方法
    2.2 田间管理
    2.3 水肥管理
    2.4 主要的病虫害防治
3 收获加工

(3)天竺桂叶精油的分离组分对蚊虫的生物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蚊虫概述
    1.2 杀虫剂的发展
        1.2.1 生杀虫剂概况
        1.2.2 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
    1.3 植物精油概述
        1.3.1 植物精油定义及理化性质
        1.3.2 含有植物精油的植物种类及其分布
    1.4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及分离提纯技术
        1.4.1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
        1.4.1.1 溶剂提取法
        1.4.1.2 水蒸汽蒸馏法
        1.4.1.3 升华法
        1.4.1.4 超声促提技术
        1.4.1.5 微波辐射诱导促提技术
        1.4.1.6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4.1.7 半仿生提取
        1.4.1.8 酶提取法
        1.4.1.9 压榨法
        1.4.2 分离纯化技术
        1.4.2.1 蒸馏技术
        1.4.2.2 两相溶剂萃取法
        1.4.2.3 系统溶剂萃取分离法
        1.4.2.4 沉淀法
        1.4.2.5 盐析法
        1.4.2.6 结晶法
        1.4.2.7 透析法
        1.4.2.8 分馏法
        1.4.3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1.4.3.1 萜烯类化合物
        1.4.3.2 芳香族化合物
        1.4.3.3 脂肪族化合物
        1.4.3.4 含氮含硫化合物
    1.5 植物精油对蚊虫的生物活性研究
        1.5.1 植物精油对蚊幼虫毒杀作用的研究
        1.5.2 植物精油对成蚊熏杀作用的研究
    1.6 天竺桂的研究概况
    1.7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7.1 课题来源
        1.7.2 选题依据及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蚊虫
    2.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植物精油的提取与分离
        2.3.2 各组分对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2.3.3 植物精油对成蚊的熏蒸活性
        2.3.4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六个组分分离得率
    3.2 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对蚊幼虫的毒杀活性
    3.3 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对成蚊的熏蒸活性
    3.5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3.5.1 天竺桂叶精油的化学成分
        3.5.2 各组分主要化学成分
    3.6 化学成分讨论
4 结论
5 创新点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优良酵母菌株发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酵母类群
        1.1.1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酵母来源及种类
        1.1.2 不同酵母菌株对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1.1.3 酵母菌株共发酵
        1.1.4 国内外特色天然葡萄酒酵母菌的研究现状
        1.1.5 葡萄酒酵母菌的发展趋势
    1.2 葡萄酒香气成分
        1.2.1 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分类
        1.2.2 香气物质提取方法
        1.2.3 香气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1.2.3.1 香气物质的定性分析
        1.2.3.2 香气物质的定量分析
    1.3 酒类的发展趋势
    1.4 烟台地区葡萄酒发展情况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葡萄原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酵母菌种的保藏
        2.4.2 酵母菌种子液的制备
        2.4.3 不同酵母菌株共发酵蛇龙珠葡萄实验
        2.4.3.1 单菌株发酵
        2.4.3.2 酵母菌株间共发酵
        2.4.4 不同酵母菌株共发酵赤霞珠葡萄实验
        2.4.5 酵母添加量、添加时间及接种顺序实验
        2.4.5.1 单菌株发酵
        2.4.5.2 菌株间共发酵
    2.5 葡萄酒品质测定
        2.5.1 葡萄果粒及葡萄酒的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2.5.2 酒样感官品评
        2.5.3 酒样香气成分GC-MS 分析
        2.5.3.1 样品制备
        2.5.3.2 GC-MS 分析检测
        2.5.3.3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酵母菌株共发酵对蛇龙珠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3.1.1 酒样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1.2 酒样感官品评结果
        3.1.3 酒样主要香气成分分析
    3.2 不同酵母菌株共发酵对赤霞珠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3.2.1 酒样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2.2 酒样感官品评结果
        3.2.3 酒样主要香气成分分析
    3.3 不同接种比例、接种时间及接种顺序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3.3.1 酒样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3.3.2 酒样感官品评结果
        3.3.3 酒样主要香气成分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菌株共发酵对葡萄酒香气成分的影响
        4.1.2 不同接种比例、接种时间及接种顺序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4.2 实验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5)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竹叶提取物的有效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2.2 植物挥发油研究概述
        1.2.3 竹叶挥发性成分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竹叶挥发油的制备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竹叶挥发油的提取
    2.2 实验结果
        2.2.1 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的影响
        2.2.2 竹叶挥发油提取得率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分析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
    3.2 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3.2.1 粉单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 黄金间碧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3 绿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4 孝顺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5 毛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6 青皮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7 尖头青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8 乌哺鸡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9 白哺鸡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0 橄榄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1 短穗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2 美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3 金镶玉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4 银丝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5 篌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6 福建茶竿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7 水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8 方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19 麻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0 罗汉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1 箬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2 阔叶箬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3 淡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4 宜兴苦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5 云南龙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6 花吊丝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7 香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8 佛肚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29 版纳甜龙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2.30 香糯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3.3 30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3.3.1 竹叶挥发油中各类化合物比较分析
        3.3.2 竹叶挥发油共有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3.3.3 竹叶挥发油共有特征成分的比较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红外光谱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光谱条件
    4.2 竹叶挥发油的FT-IR 测定
    4.3 小结
第五章 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溶液配制
        5.1.4 DPPH 检测法
        5.1.5 半数有效浓度(IC_(50))的计算和清除能力(AE)的评价
        5.1.6 数据统计分析
    5.2 30 种竹叶挥发油清除DPPH 自由基的作用
    5.3 竹叶挥发油成分与其抗氧化作用关系探讨
    5.4 小结
第六章 竹叶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6.1.3 样品试验的配制
        6.1.4 测试菌种
        6.1.5 培养基
        6.1.6 抗菌实验
        6.1.7 数据统计分析
    6.2 竹叶挥发油的抗菌作用
    6.3 竹叶挥发油成分与其抗菌作用关系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论与讨论
    7.1 总结论
    7.2 讨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甜罗勒不同栽培与加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甜罗勒的生物学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
    1.3 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甜罗勒夏季和冬季栽培模式研究
    2.1 甜罗勒栽培环境概况
    2.2 甜罗勒夏季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甜罗勒冬季优化栽培模式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不同栽培与加工模式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评价
    3.1 系统农业效益
    3.2 经济效益
        3.2.1 不同栽培及加工模式的组合设计
        3.2.2 精油提取方法介绍
        3.2.3 确定物质流动图
        3.2.4 种植亚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3.2.5 加工亚系统投入产出分析
        3.2.6 不同栽培与加工模式收益比较
        3.2.7 结论与讨论
    3.3 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4.1 芳香植物驱虫效果
    4.2 芳香植物香气的生态机理和香气的利用
    4.3 生态化加工系统的生态学机理
    4.4 芳香植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芳香植物的发展趋势和研发方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芸火绒草挥发油工艺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工艺流程
        2.3 实验方案
        2.3.1 对原料的预处理
        2.3.2 蒸馏设备
        2.3.3 精油的萃取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
        2.4.1.1 原料粒度对得油率的影响
        2.4.1.2 萃取剂对得油率的影响
        2.4.1.3 降温冷却处理对得油率的影响
        2.4.1.4 蒸馏时间对得率的影响
        2.4.1.5 正交试验优选香芸火绒草精油的提取工艺
        2.5 小结
第二章 超临界流体萃取香芸火绒草挥发油工艺研究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 试验药品及仪器
        2.1.1 研究材料
        2.1.2 实验设备
        2.2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设备流程图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萃取压力的影响
        2.4.2 萃取温度的影响
        2.4.3 CO_2流量的影响
        2.4.4 萃取时间的影响
        2.4.5 正交实验
        2.4.6 香芸火绒草净油的GC-MS分析
        2.4.6.1 香芸火绒草净油的制备
        2.4.6.2 GC/MS分析条件
        2.4.6.3 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2.4.7 不同制备方法所得香芸火绒草天然香料的差异性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植物材料
        1.1.2 供试菌种
        1.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1.4 培养基
    2.实验方法
        2.1 香芸火绒草挥发油的制备
        2.2 抑菌实验方法
        2.2.1 生长速率法
        2.2.2 打孔抑菌法
    3 结果分析
        3.1 香芸火绒草挥发油对2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3.2 香芸火绒草挥发油对2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
结论与展望
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8)广西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抗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挥发油的概述
        1.1.1 挥发油的分布与存在
        1.1.2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1.1.3 挥发油的生物活性与应用
        1.1.4 挥发油的一般性质
        1.1.5 挥发油的提取
    1.2 桉叶油的分类和用途
    1.3 桉叶油的化学成分
    1.4 桉叶油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1.4.1 桉叶油的抗菌活性
        1.4.2 桉叶油的抗氧化作用
        1.4.3 桉叶油的杀虫作用
    1.5 实验所用桉树种类的生物学特性概述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化学试剂
    2.2 仪器和分析条件
        2.2.1 主要仪器
        2.2.2 分析方法和条件
    2.3 水蒸气蒸馏实验
        2.3.1 桉叶挥发性成分油相部分的提取
        2.3.2 桉叶水溶性挥发组分的提取
        2.3.3 不同蒸馏时段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2.4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菌实验
        2.4.1 测试菌种
        2.4.2 培养基
        2.4.3 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的测定
    2.5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实验
第三章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3.1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3.1.1 传统的提取工艺
        3.1.2 实验采用的提取工艺
    3.2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率
    3.3 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 大叶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2 巨尾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3 邓恩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4 赤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5 丰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6 粗皮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7 柳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8 柠檬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9 本泌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0 窿缘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1 尾叶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2 蓝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3 大花序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3.14 圆角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分析
    3.4 广西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的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提取时间与桉叶挥发性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4.1 提取时间与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率之间的关系
    4.2 提取时间与桉叶的挥发性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4.2.1 不同蒸馏时段粗皮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4.2.2 不同蒸馏时段丰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4.2.3 不同蒸馏时段圆角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4.2.4 不同蒸馏时段赤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4.2.5 不同蒸馏时段的桉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
    4.3 小结
第五章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性能研究
    5.1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活性
        5.1.1 桉叶挥发性成分对三种霉菌的抗菌活性
        5.1.2 桉叶挥发性成分对假丝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抗菌活性
        5.1.3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细菌活性
        5.1.4 1,8-桉叶油素和α-松油醇抗菌活性研究
    5.2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活性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5.3 小结
第六章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6.1 桉叶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性能研究
    6.2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9)桂花精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研究现状
        1.1.1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概述
        1.1.2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化学组成
    1.2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技术
        1.2.1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提取方法
        1.2.2 植物性天然香料的分析技术
    1.3 我国的桂花资源状况
    1.4 桂花的利用价值
        1.4.1 桂花的食用价值
        1.4.2 桂花的药用价值
    1.5 桂花精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
        1.5.1 桂花精油的提取
        1.5.2 桂花精油的成分分析
    1.6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技术综述
        1.6.1 微波萃取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6.2 微波萃取的影响因素
        1.6.3 微波萃取的应用
        1.6.4 同时蒸馏萃取的原理
        1.6.5 同时蒸馏萃取的特点
        1.6.6 同时蒸馏萃取的应用
        1.6.7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的应用
    1.7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综述
        1.7.1 超临界CO_2萃取的基本原理
        1.7.2 超临界CO_2萃取的特点
        1.7.3 超临界CO_2萃取的影响因素
        1.7.4 超临界CO_2萃取的应用
    1.8 固相微萃取技术综述
        1.8.1 固相微萃取的方法与原理
        1.8.2 固相微萃取的影响因素
        1.8.3 固相微萃取的应用
    1.9 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9.1 立题意义
        1.9.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桂花精油的固相微萃取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干银桂的制备
        2.2.2 固相微萃取取样
        2.2.3 气质联用仪操作条件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桂花精油的微波—同时蒸馏萃取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干桂花的预处理
        3.2.2 桂花精油的提取
        3.2.3 桂花精油的浓缩
        3.2.4 桂花精油提取率计算
        3.2.5 不同因素对同时蒸馏萃取桂花精油的影响
        3.2.6 气质联用仪操作条件
        3.2.7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桂花精油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桂花精油的SDE法萃取及产物的感官特征
        3.3.2 桂花精油的成分分析
        3.3.3 不同因素对同时蒸馏萃取桂花精油的影响
        3.3.4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桂花精油最佳条件的确定
    3.4 小结
第四章 桂花精油的超临界萃取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原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干桂花的预处理
        4.2.2 桂花净油的制备
        4.2.3 不同因素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桂花净油的影响
        4.2.4 超临界CO_2萃取桂花净油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4.2.5气质联用仪操作条件
        4.2.6 萃取率计算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桂花净油的成分分析
        4.3.2 不同因素对超临界CO_2萃取桂花净油的影响
        4.3.3 超临界CO_2萃取桂花净油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4.4 小结
第五章 桂花精油萃取技术的比较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芳香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
    1.1 资源地理分布研究据
        1.1.1 我国芳香植物的分布概况及品种特点。
        1.1.2 各地区分布状况。
        1.1.2. 1 浙江省。
        1.1.2. 2 福建省。
        1.1.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
        1.1.2. 4 云南省。
        1.1.2. 5 新疆。
    1.2 栽培技术研究
        1.2.1 场址选择。
        1.2.2 浇水。
        1.2.3 虫害防治。
        1.2.4 摘蕊。
        1.2.5 修剪。
        1.2.6 整枝。
        1.2.7 季节对策。
    1.3 功能应用研究
        1.3.1 芳香性。
        1.3.2 药用性。
        1.3.3 营养性。
        1.3.4 色彩性。
        1.3.5 抗氧化性和抗菌性。
    1.4 开发应用研究
        1.4.1 在香料、香精中的应用。
        1.4.2 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1.4.3 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1.4.3. 1 食品添加剂。
        1.4.3.2芳香蔬菜。
        1.4.3. 3 芳香花草茶。
        1.4.3. 4 芳香酒。
        1.4.4 在杀虫剂中的应用。
        1.4.5 在饲料中的应用。
        1.4.6 在园艺和旅游中的应用。
    1.5 国外对芳香植物研究的几个方面
2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2.2 存在问题
        2.2.1 品种开发面窄。
        2.2.2精深加工产品少。
        2.2.3 提取精油工艺落后,粗加工产品多。
        2.2.4 进入食用领域少。
        2.2.5 园林应用少。
3 芳香植物的发展趋势和研发方向
    3.1 实行芳香植物种植区域化和良种化,努力开发名优芳香植物土特产
    3.2 增加资金投入,改进工艺,进行深度加工
    3.3 加强芳香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3.4 加强对芳香植物的综合利用
    3.5 选育优良种苗
    3.6开发和引进新品种
    3.7 提高产品品质
    3.8 规模化与多样化经营相结合
    3.9 加大芳香植物的园林应用形式

四、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油分的提取(论文参考文献)

  • [1]崖柏精油提取及其功能性研究[D]. 王亚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2]留兰香的栽培与初加工技术[J]. 丁雪梅. 新疆农业科技, 2015(06)
  • [3]天竺桂叶精油的分离组分对蚊虫的生物活性[D]. 卢钰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8)
  • [4]优良酵母菌株发酵特性研究[D]. 王可. 山东轻工业学院, 2011(10)
  • [5]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何跃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6]甜罗勒不同栽培与加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研究[D]. 王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07(02)
  • [7]香芸火绒草挥发油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D]. 高飞. 四川大学, 2007(05)
  • [8]广西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抗氧化性能研究[D]. 田玉红. 广西大学, 2006(12)
  • [9]桂花精油的提取与成分分析的研究[D]. 张坚. 浙江工业大学, 2006(12)
  • [10]芳香植物的研究进展[J]. 吴卓珈,徐哲民,李春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05(12)

标签:;  ;  ;  ;  ;  

留兰香的栽培及其榨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