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

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

一、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中[1](2021)在《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文中提出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做过相似的回答。我的答案是,要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一生受用的东西,应该是纯净的、没有污染的,是充满生命关怀、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的,它为孩子生命成长提供合适的土壤、肥料和阳光,营造优质的成长环境。

钟建林[2](2021)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说是起点,同大学、同班级的同学毕业后分别到大城市和农村任教,二十年后专业水平可能判若云泥;有人说是机会,同单位、同水平的教师竞争时是否获得了上一次展示课、当一个县区级骨干的机会,十年后专业发展可能天差地远;还有人说是背景,是努力,是累积……这些都是事实,都有道理,都有例证,对此我也曾经认真思考过,其间经历了三个层次的顿悟。第一层次,努力最重要。起点不高,就改变起点;经验不足,就积累经验;机会不多,

尹力[3](2021)在《民法思维是民法典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这一变化与人格权独立成编相呼应,一改此前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传统,把人格尊严作为民法典的核心概念,形成了以"人"为逻辑起点的"人"—"物"—"权利"三者相互关联的体系,并遵循平等、保护个体权利和自由等基本原则。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

李志锋[4](2020)在《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文中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到2019年,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0.6%,快速推进的城市化引起了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进程不协调、城市化质量不高、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开始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推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面。为此,国家提出了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顾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势在必行。在有关城市与公共服务互动关系的研究中,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公共服务对于城市空间格局的塑造作用。而当前有关城市增长的研究多以多因素综合判别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或扩展潜力作为城市增长的判别依据,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考虑不足,缺少对于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空间匹配度的评价。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常州市中心城区为例,结合GIS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可达性评价等方法对研究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以公共服务的综合可达性为依据对研究区未来的城市空间格局进行模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首先从空间密度、空间集聚两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点分布格局差异性与相关性并存,整体均呈现中心城区核心区集聚分布的特征;基础教育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聚强度低于医院和文体设施;城市居住小区呈双核分布,集聚水平较高,而农村居民点在全域内广泛分布,集聚水平较低。其次,基于交通路网分析居民点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最短通行时间。主城区内基础教育设施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步行30分钟可达,综合医院和文体设施基本实现驾车15分钟可达;乡村地区除医院和文体设施外,各类公共服务的平均最短通行时间相比城市均高10分钟以上。最后,基于居民生活圈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总体来看研究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度较好,各类设施的覆盖率排序为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中学,综合医院(文化设施)>体育设施,但城乡之间差异仍较为明显,覆盖率基本遵循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规律。(2)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分析建模与评价。首先,应用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研究区教育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呈现乡村地区优于中心城区的空间格局,表明教育资源在乡村地区较为充足,相比之下中心城区内教育资源稍显不足;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整体呈现中心城区优于乡村地区的空间格局,主要表现在高等级医院在中心城区的高度集聚,基础医疗资源则是乡村地区的覆盖度和匹配度较高;文体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呈现中心城区和城郊优于乡村地区的空间格局,且差异较大。其次,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模型并依据该模型进行综合可达性评价。结果表明新北中部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较高,是城市发展的潜力地区,而主城区内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竞争较大,因而可达性处于较低水平。(3)公共服务可达性约束的城市增长模拟。采用城镇扩展强度指数和Markov链方法分别对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情况和未来规模进行分析和预测。2005-2017年城镇用地持续扩展,但扩展速率逐渐降低,这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增长模式逐渐由“粗放式”增长转为“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有关,经预测2025年城镇用地总量相比2017年增长35.60 km2。根据SLEUTH模型校正后的控制参数对研究区2025年城市增长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公共服务约束下,2025年研究区新增城镇用地面积为35.83km2,集中分布在新北区南部、钟楼区北部、武进区南部高新区和新北区东北部滨江地带;不考虑公共服务约束条件下,新增城镇用地59.19km2,空间布局散乱,以填充式分布在已有城镇用地周边。经过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公共服务约束下,新增城镇用地在利用现有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更具优势。

殷黎明[5](2020)在《培育现代优秀学生——横林实验小学“安尚学堂”育人项目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创办于1906年,原名"武进县安尚乡第二国民学校",当地习惯称之为"安尚学堂",历尽沧桑,薪火相传,迄今已有114年的历史。近年来,学校通过查询地方志,并多次与专家论证,提炼出了"安如山,尚如水"的文化理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有特色的德育活动,寓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于学校整体育人的大氛围中,促使学生品格培养和素质提升。安尚学堂已成为涵育学生"山水"品格之乡土场域。

潘柯邑[6](2020)在《常州民居建筑形态的构成与更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快速道,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宠儿,大量不符合“现代气质”的传统民居被拆毁,传统民居的地域文脉濒临断裂。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农村地区则更大程度地保留着传统民居文化的基因与血脉,是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希望地。本研究以常州地区为例,从民居建筑形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发现,由于针对常州民居的研究杂乱而不成体系,对当地民居特色缺乏深刻认知,因此对民居修复、形态改造以及建筑更新工作均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以上现实和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常州民居传统建筑形态构成的大时代背景,主要包括其一,自然地理背景;其二,商业文化背景,重点解读了市镇的总体空间布局以及在此背景下的官道、街市、河流、民宅之间的空间关系;其三,政治礼教背景,重点论证了常州学派相关思想导致当地民居采用对合格局与偶数开间的可能性;其四,建材应用背景,通过串联自然地理背景以及商业文化背景的内容,揭示常州民居建材选择的内在逻辑。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比照《营造法原》和苏州民居,较为系统完整地揭示了常州民居传统建筑形态的特征。主要包括其一,空间形态,重点解读了常州大型院落民居建筑组群方式的多样性、小型民居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建筑屋架贴式的规律性和发散性、以及平面尺度的随意性特征;其二,屋顶形态,研究了屋面坡度、瓦屋面收口方式以及屋脊造型等;其三,墙垣形态,主要研究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单屏屏风墙的造型规律和多级屏风墙的个性设定,创造性地探讨了当地观音兜及其类似造型的差异性表达与形成源流;最后,门窗形态,从门式的整体造型出发,创造性地建立了当地民居门式分类的新体系,而窗的方面则大大补充了不同位置、形制以及空间属性载体下的窗式表达。第三部分是本研究的设计实践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设计原则与类型学思想,选取了常州当地一处规模较小的普通自然村落,在具体分析其地形、道路、民居年代、民居风貌、民居体量等相关现状形成村落风貌整体定位后,以其中两座民宅为例,对其进行具体的形态改造和更新设计。

殷黎明[7](2020)在《越而胜已 尚贤崇德——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文中指出横林实验小学现有35个教学班,1708名学生,96名教师。是常州市武进区的一所老牌名校,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为学校的新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13载的办学历程,形成了该校"安如山,尚如水"的文化之魂,"怡然自安,尚贤崇德"的校训,在打造"安尚"课程、培养尚德少年、发展尚越教师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步步彰显"安尚文化"的办学主题,向社会展示了学校的

蒋舒敏[8](2019)在《常州市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特色街区浓缩城市历史、彰显城市文化、丰富城市形象,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常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独具优势,打造戚大街特色街区对于提升城市知名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有极为积极的作用。特色街区的良好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对于由政府主导实施的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来说尤其如此,但也并非依靠政府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分析研究特色街区形成发展的特有规律和内在特质,在此基础上界定政府在特色街区规划、建设和发展中的职能范畴,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制定运营模式和扶持政策,在当前发展背景下才更具实际操作意义。为制定切实的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论文梳理归纳了国内外理论界关于特色街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总结论述了城市特色街区的含义、类型特征、开发管理对策和政府在特色街区开发管理过程中的职能。运用SWOT分析法,从区位交通、空间规划、经济基础、人口面积、政策环境、周边竞争分析等项目外部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现状商业业态、公共设施配套等项目内部环境的分析,归纳出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明确战略发展定位。通过对国内成熟特色街区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特色街区发展的成功要素和政府在其中的作为,确定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对项目的建设目标、开发时序、可行性进行和潜在风险分析阐述,并从完善运行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撑三个方面提出实施戚大街特色街区战略发展的保障措施。完善运行机制:设立统一管理机构提升行政效能;建立专业运营公司负责日常运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街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强街区建设的规划管控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公建设施配套;加强监管规范市场行为。强化政策支撑:设立专项资金,探索融资机制;加强招引政策激励,激发企业活力;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赵宏钰[9](2019)在《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以常州经开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空间发展逐渐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在国家提出振兴老工业区战略的大背景下,城市内部老工业区转型改造,成为促进城市功能空间升级、培养现代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目前多数在城市扩张阶段形成的新城区面临内涵缺失、功能单一、职住失衡等问题,而对于老工业区改造形成的新城区,其居住空间、就业空间有什么特征、是否也存在职住失衡的问题,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探索新城区的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关系为缘起,在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以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为例,对其就业空间和居住空间的人口要素特征和空间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从都市圈空间结构、产业新城区、老工业区转型、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和职住空间关系等方面,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我国目前在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其次,以居住空间、就业空间结构匹配与否为切入点,通过对常州经开区相关状况的梳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戚墅堰片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然后,将研究聚焦到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运用SPSS软件对戚墅堰片区的居住就业空间调研结果进行了单因子分析、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该片区的居住空间特征和就业空间特征;接着,从调研人群的通勤特征出发,测算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的职住匹配程度,并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得出对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匹配有影响的单因子、主因子。之后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各类居住就业人群的职住匹配特征;最后,将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与南京东山新城百家湖片区职住空间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两个新城区的对比分析结果,对推动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职住空间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探析,初步总结出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的优化策略。论文全篇正文约8.6万字,图152幅,表41幅。

丁文敏[10](2019)在《做一名追光者》文中指出一、积淀自己,涵养厚实底蕴1997年,中师毕业已经工作一年半的我为了成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全国成人高考,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在常州武进举办的英语大专班学习。做教师一年半以后再回炉接受大学教育,让我觉得学习更加珍贵而有意义,再读教育学、心理学,我更加用心,在学习中反观自己曾经的教学实践,常常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1999年,我脱产学习毕业进入武进横林实验小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素养,我报名参加了英语本科社会自考,2004

二、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论文提纲范文)

(4)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支撑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1.2.2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
        1.2.3 公共服务配置与城市空间格局互动关系研究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位条件
        2.1.2 自然地理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2.2.1 数据收集
        2.2.2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1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
        3.1.1 研究方法
        3.1.2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格局
        3.1.3 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
    3.2 基于网络成本分析的公共服务设施到达时间
        3.2.1 城区公共服务设施最短到达时间
        3.2.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最短到达时间
    3.3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配置分析
        3.3.1 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
        3.3.2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评价
    4.1 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评价方法
    4.2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类评价
        4.2.1 教育设施可达性
        4.2.2 医疗设施可达性
        4.2.3 文体设施可达性
    4.3 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评价
        4.3.1 公共服务设施因子权重确定
        4.3.2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约束下的城市增长模拟
    5.1 城镇用地增长总量预测
        5.1.1 城镇用地扩展分析
        5.1.2 基于Markov的城镇用地增长预测原理
        5.1.3 基于Markov的城镇用地增长预测结果
    5.2 城市增长模拟模型
        5.2.1 输入数据集建立
        5.2.2 增长规则与系数
        5.2.3 模型校准与验证
        5.2.4 准确性评估
    5.3 模型运行与结果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培育现代优秀学生——横林实验小学“安尚学堂”育人项目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缘起
核心概念
建设目标
实施内容
结束语

(6)常州民居建筑形态的构成与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
        1.3.1 研究目的
        1.3.2 学术意义
        1.3.3 现实价值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框架
第二章 常州传统民居形态构成的时代背景
    2.1 自然地理背景
        2.1.1 平原为主的地形
        2.1.2 温暖湿润的气候
        2.1.3 河湖密布的水乡
    2.2 商业文化背景
        2.2.1 水乡商业化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2.2 水乡市镇的总体布局
        2.2.3 街、河、宅空间关系的塑造
    2.3 政治礼教背景
        2.3.1 士绅阶层与常州学派
        2.3.2 《仪礼》与对合格局
        2.3.3 《礼记》与偶数开间
    2.4 建材应用背景
        2.4.1 木材
        2.4.2 砖材
        2.4.3 石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州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构成
    3.1 前轩后川厅屋楼阁——空间形态
        3.1.1 总体布局
        3.1.2 屋架贴式
        3.1.3 平面形制与尺度
    3.2 千檐万脊鱼鳞黛瓦——屋顶形态
        3.2.1 总体式样
        3.2.2 屋面坡度
        3.2.3 瓦面形态
        3.2.4 屋脊造型
    3.3 青砖粉饰黄石半墙——墙垣形态
        3.3.1 山墙样式
        3.3.2 檐墙样式
        3.3.3 垛头样式
        3.3.4 墙面样式
    3.4 古雅门户心舒窗牖——门窗形态
        3.4.1 门式
        3.4.2 窗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常州民居建筑形态更新设计实践——以潘家桥村为例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总体原则
        4.1.3 潘家桥村概况
    4.2 村落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4.2.1 村落地形和道路评价
        4.2.2 建筑年代评价
        4.2.3 建筑总体风貌评价
        4.2.4 建筑体量评价
    4.3 建筑形态更新方案——以33、57号民居为例
        4.3.1 基本现状概述
        4.3.2 更新范围与总体规划
        4.3.3 建筑形体分析与体块生成
        4.3.4 空间布局与动线设计
        4.3.5 建筑立面形态深化
        4.3.6 明堂和屋顶露台的形态深化
        4.3.7 门窗形态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
附录 常州民居建筑形态实地调研图录

(7)越而胜已 尚贤崇德——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弘师德,引导教师品质发展
    推进教育法规学习,规范师德行为
    学习优秀师德榜样,提升师德水平
    制定各项制度方案,保障师德考核
展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分层培养,制定规划
    读书活动,丰厚底蕴
    成立教师成长工作室
    校本教研,丰富多彩
现风采:成果喜人,催人奋进

(8)常州市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述
        1.2.1 街区
        1.2.2 商业街
        1.2.3 特色街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特色街区概念的研究现状
        1.3.2 关于特色街区类型特征的研究现状
        1.3.3 关于特色街区开发管理对策的研究现状
        1.3.4 关于特色街区建设中政府职能的研究现状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SWOT分析
    2.1 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基本概况
    2.2 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2.2.1 区位交通
        2.2.2 空间规划
        2.2.3 经济基础
        2.2.4 人口面积
        2.2.5 政策环境
        2.2.6 竞争分析
    2.3 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2.3.1 历史文化资源
        2.3.2 现状商业业态
        2.3.3 公共设施配套
    2.4 戚大街特色街区项目的SWOT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遇
        2.4.4 威胁
        2.4.5 SWOT矩阵分析
    2.5 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定位
3 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的制定
    3.1 特色街区案例介绍及经验借鉴
        3.1.1 “老街+商业”南京高淳老街
        3.1.2 “运河+商业”无锡南长街
        3.1.3 “工业+商业”常州运河五号
        3.1.4 成功特色街区经验借鉴
    3.2 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的战略框架
        3.2.1 基本原则
        3.2.2 建设目标
        3.2.3 开发时序
    3.3 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3.3.1 可行性分析
        3.3.2 潜在风险
4 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与公共政策
    4.1 完善运行机制
        4.1.1 设立管理机构提升行政效能
        4.1.2 建立运营公司减少微观干预
        4.1.3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街区建设
    4.2 优化营商环境
        4.2.1 把握特色定位加强规划管控
        4.2.2 完善设施配套加快人气集聚
        4.2.3 规范市场行为提高监管水平
    4.3 强化政策支撑
        4.3.1 设立专项资金探索融资机制
        4.3.2 抓住政策机遇激发企业活力
        4.3.3 加快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以常州经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全椒县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城北片区)》职住空间发展策略相关实践成果
    第一部分 全椒县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城北片区)成果概要
        第一章 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规划范围
        1.3 成果构成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2.2 规划背景
        2.2.1 融入长江经济带,面向一体化发展
        2.2.2 呼应新滁城,建设副中心
        2.2.3 深化落实《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2.2.4 打造产业创新基地
        2.3 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
        2.3.1 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2.3.2 《全椒县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2018 年修改)(在编)
        2.3.3 滁州京沪高铁站南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2.3.4 全椒县十谭现代产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
        2.3.5 全椒十谭现代产业园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2013)
        2.4 规划任务
        第三章 现状综合分析
        3.1 地理区位现状
        3.1.1 合肥都市圈
        3.1.2 南京都市圈
        3.1.3 交通基础设施
        3.2 生态资源现状
        3.3 土地利用现状
        3.4 产业发展现状
        3.4.1 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3.4.2 规划片区产业发展现状
        3.5 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3.6 现状综合评价
        第四章 规划总论
        4.1 规划思路
        4.2 规划重点
        4.3 规划依据
        4.4 功能定位
        4.5 总体空间结构
    第二部分 城北片区职住空间发展策略研究成果
        第五章 职住空间发展策略
        5.1 居住空间发展策略
        5.1.1 空间复合利用的活力社区
        5.1.2 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
        5.2 就业空间发展策略
        5.2.1 大工业集聚,小产业开放混合
        5.2.2 产业分期发展,区域产业联动
        5.3 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策略
        5.3.1 完善结构,分级设置
        5.3.2 均衡布局,集约资源
        5.4 道路交通发展策略
        5.4.1 优化公共交通系统
        5.4.2 构筑慢行交通系统
        5.4.3 融入区域道路交通体系
        第六章 居住就业空间规划
        6.1 规划人口预测
        6.2 居住空间布局
        6.2.1 社区划分
        6.2.2 幼儿园配套
        6.2.3 就业人口住房需求研究
        6.2.4 居住空间布局规划
        6.3 产业空间布局
        6.3.1 发展条件
        6.3.2 产业规划原则
        6.3.3 产业定位
        6.3.4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第七章 综合交通规划
        7.1 规划目标
        7.2 对外交通联系
        7.3 道路系统
        7.4 公共交通系统
        7.5 慢行系统
        7.6 停车规划
        第八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1 规划目标
        8.2 县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8.3 区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8.4 社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8.5 中小学
        第九章 职住空间建设控制与管理
        9.1 整体开发强度控制
        9.2 合理开发建设时序
        图纸目录
下篇 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研究——以常州经开区为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经济联系新趋势:都市圈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形态
        1.1.2 中国产业发展新阶段:老工业区转型推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1.1.3 苏锡常区域协调新格局:城市新区促进都市圈联动发展
        1.1.4 常州城市发展新形式:老工业区改造形成城市新城区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展
        1.2.2 产业新城区相关研究进展
        1.2.3 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相关研究进展
        1.2.4 居住空间相关研究进展
        1.2.5 就业空间相关研究进展
        1.2.6 职住空间关系相关研究进展
        1.2.7 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都市圈
        1.4.2 产业新城区
        1.4.3 老工业区
        1.4.4 居住就业空间
        1.5 研究对象、范围、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范围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数据采集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7 研究思路、测算方法及指标因子体系
        1.7.1 研究思路
        1.7.2 研究测算方法
        1.7.3 指标因子体系
    第二章 常州市新城区及经开区居住就业空间现状分析
        2.1 新城区发展现状分析
        2.1.1 苏锡常都市圈新城区发展现状分析
        2.1.2 常州市新城区发展现状分析
        2.1.3 常州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新城区发展的关系
        2.2 常州经开区居住就业空间总量测算
        2.2.1 常州经开区现状分析
        2.2.2 基于常住人数与就业人数衡量指标的总量测算
        2.2.3 基于适龄就业人数与就业岗位数衡量指标的总量测算
        2.2.4 基于POI大数据的常州经开区居住就业空间分析
        2.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现状分析
        2.3.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的选取
        2.3.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现状分析
        2.4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就业空间现状分析
        2.4.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现状分析
        2.4.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现状分析
        2.4.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空间组织模式:职住空间单元呈“叠加式”布局
    第三章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特征分析
        3.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数据采集与居住空间研究框架
        3.1.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数据采集
        3.1.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研究框架
        3.1.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指标因子筛选
        3.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特征的单因子分析
        3.2.1 居住人群的社会属性分析
        3.2.2 居住人群的经济属性分析
        3.2.3 居住人群的居住特征分析
        3.2.4 居住人群的密度特征分析
        3.2.5 居住人群的住区类型特征分析
        3.2.6 居住空间的环境特征分析
        3.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的主因子分析
        3.4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空间的聚类分析
    第四章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特征分析
        4.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与就业空间研究框架
        4.1.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数据采集
        4.1.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研究框架
        4.1.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指标因子筛选
        4.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特征的单因子分析
        4.2.1 就业人群的社会属性分析
        4.2.2 就业人群的经济属性分析
        4.2.3 就业人群的从业特征分析
        4.2.4 就业空间的密度特征分析
        4.2.5 就业空间的企业类型特征分析
        4.2.6 就业空间的环境特征分析
        4.3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的主因子分析
        4.4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空间的聚类分析
    第五章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空间匹配度分析
        5.1 基于通勤特征的戚墅堰片区职住关系分析
        5.1.1 通勤时间
        5.1.2 通勤方式
        5.1.3 通勤成本
        5.1.4 通勤距离
        5.2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空间自足性测量
        5.2.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关系传统自足性测算
        5.2.2 基于通勤特征的职住匹配测算修正
        5.3 影响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匹配因素解析
        5.3.1 影响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人群职住匹配因素解析
        5.3.2 影响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就业人群职住匹配因素解析
        5.4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职住空间结构匹配特征总结
        5.4.1 片区住房供应与就业人群居住需求匹配
        5.4.2 片区岗位类型与居住人群就业需求匹配
        5.4.3 片区居住与就业空间建设时序一致
        5.4.4 片区公共服务配套与职住人群需求匹配
        5.4.5 片区居住人群受教育水平构成与就业空间受教育水平构成匹配
    第六章 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职住空间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
        6.1 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与南京东山新城百家湖片区职住空间特征对比分析
        6.1.1 两个新城区城市建设特征对比分析
        6.1.2 两个新城区产业发展特征对比分析
        6.1.3 两个新城区住房保障特征对比分析
        6.1.4 两个新城区通勤交通特征对比分析
        6.1.5 两个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征对比分析
        6.1.6 两个新城区所在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6.2 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职住空间协调发展动力机制
        6.2.1 职住空间建设时序影响职住用地总量匹配
        6.2.2 产业发展模式影响居住人群的就业选择
        6.2.3 住房保障体系影响就业人群的居住选择
        6.2.4 通勤交通基础影响职住人群通勤选择
        6.2.5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影响职住空间吸引力
        6.2.6 多核心轴带状都市圈形态有利于新城区职住平衡
        6.3 新城区职住空间优化策略
        6.3.1 城市建设优化策略:促进职住空间均衡建设
        6.3.2 产业发展优化策略:促进多元复合产业发展
        6.3.3 住房保障优化策略:促进各种开发模式下住房公平供应
        6.3.4 通勤交通优化策略:促进各类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发展
        6.3.5 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策略: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
        6.3.6 区域协调优化策略:促进多核心轴带型都市圈建设
        6.4 主要研究结论
        6.4.1 测度了常州经开区居住就业空间总量平衡
        6.4.2 明确了常州经开区戚墅堰片区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匹配
        6.4.3 从产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比较了老工业区转型新城区职住空间特征的差异
        6.4.4 从产业发展、住房保障等方面总结了职住空间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和优化策略
        6.5 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6.5.1 主要创新点
        6.5.2 研究不足
        6.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居住调研问卷
附录二:就业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10)做一名追光者(论文提纲范文)

一、积淀自己, 涵养厚实底蕴
二、打磨课堂, 提升专业本领
三、思行合一, 攀登发展新高
四、帮扶新秀, 促进共同成长

四、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教给孩子一生受用的东西[J]. 赵大中. 教育视界, 2021(21)
  • [2]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层次[J]. 钟建林. 教育视界, 2021(05)
  • [3]民法思维是民法典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J]. 尹力. 小学教学研究, 2021(03)
  • [4]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城市增长模拟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D]. 李志锋. 南京大学, 2020(09)
  • [5]培育现代优秀学生——横林实验小学“安尚学堂”育人项目解读[J]. 殷黎明. 教育, 2020(23)
  • [6]常州民居建筑形态的构成与更新研究[D]. 潘柯邑. 江苏大学, 2020(05)
  • [7]越而胜已 尚贤崇德——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 殷黎明. 华人时刊(校长), 2020(01)
  • [8]常州市戚大街特色街区发展战略研究[D]. 蒋舒敏.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老工业区转型背景下新城区居住就业空间协调发展研究 ——以常州经开区为例[D]. 赵宏钰.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做一名追光者[J]. 丁文敏. 江苏教育, 2019(22)

标签:;  ;  ;  ;  ;  

江苏省常州市横林实验小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