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138例观察与护理

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138例观察与护理

一、138例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学组[1](2021)在《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文中认为影像引导下热消融(image-guided thermal ablation, IGT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的治疗, 每年治疗例数迅速增加。为了IGTA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的规范和发展, 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学组, 组织国内有关专家, 在2014年版和2017年版"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专家共识"基础上, 讨论制定了"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主要内容包括:(1)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流行病学情况;(2)IGTA概念和常用技术特点;(3)IGTA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技术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疗效评价和相关并发症。

李茵[2](2021)在《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以及大数据战略的深入实施,使得大数据成为科技创新引领与决策支撑的重要战略资源,科学研究与实践正在完成“假设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巨大转变,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利用能够为社会发展、政府治理、国家安全等提供新的动能。围绕国家大数据战略,丰富和拓展大数据应用创新领域,推动管理升级,给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带来许多新的重要课题。其中面向健康服务供给侧的决策支持、决策引导和决策创新中的数据驱动、数据价值转换问题即是管理学、数据科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更是情报学应对大数据环境开展智慧型情报服务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健康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医院管理和医院管理者的观念都随之变化。数据驱动对医院精细化、智慧化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提升医疗管理决策质量的角度出发,构建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分析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并展开实证研究,为数据驱动决策领域的研究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对策及建议。基于此,通过界定“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医院管理评价”与“数据驱动决策”等相关概念,以回顾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数据驱动决策、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以及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扎根理论法、结构方程法、统计分析法、机器学习法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并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围绕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在已有BASM模型研究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管理决策场景的特殊性,探索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运行机理,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以梳理驱动的路径,理清其中的内在逻辑。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旨在分别回答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数据本身如何转化并如何嵌入到医院管理决策过程中,二是医院中能够支持并且推动数据驱动决策的途径是什么。第四章采用扎根理论进行了面向医疗管理领域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编码面向医院管理者的半结构化访谈资料,经过饱和度测试,最终识别出了四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第五章在对影响因素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一步验证影响因素,探讨相关变量的权重和关系。阐述各个因素对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关系,验证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模型。第六章整合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和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支持医院管理决策全过程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探讨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的内在联系。第七章根据已构建的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进行基于DRGs分组的医疗服务能力评价和医生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实证研究,修正和完善已构建的模型。具体内容如下:(1)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基于现有的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模型,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构建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该模型由处理过程模型及支持过程模型两部分构成,处理过程模型包括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处理过程。决策处理过程既是数据处理过程的最后阶段,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展示与应用,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数据,前推已有数据的老化和错误,补充和修正数据处理过程。而数据处理过程以决策处理过程中的阶段性需求为导向,能嵌入到决策处理过程的所有阶段,为决策处理的全流程服务。支持过程模型主要涉及两用户一技术。两用户包括数据分析人员和管理者,使能技术是创建和改进能够嵌入到操作系统的分析工具,这三个主体不能割裂独立,而可以互相转化并可能同时存在,共同对数据和决策进行处理,支持处理过程模型运转。(2)系统分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影响因素。对主观及客观上影响管理者数据驱动决策的因素进行整合和相关分析,确定四个核心影响因素范畴分别是医疗数据质量,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和管理者信息素养,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发现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能受到管理者信息素养、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者信息素养最强,其次是医院组织管理和信息技术;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管理者信息素养、决策目标均有影响,对医疗数据质量的影响要强于管理者信息素养;医疗数据质量能够对信息技术产生正向影响;信息技术对决策目标具有正向影响。(3)构建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过程模型与影响因素模型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打造数据驱动决策模型,将医院数据质量标准化管理贯穿于医院管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提升医务人员的信息技术、高效化管理增效医院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模型的实现,提出模型优化建议。(4)基于DRGs的肺癌医疗服务绩效分析实证研究。模拟医院管理中运用DRGs分组工具解决绩效问题的真实场景,应用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优化DRGs分组,优化绩效管理。研究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入院途径、离院方式、住院次数、医保付费方式、是否手术、合并症严重情况八个因素为影响肺癌医疗服务费用的因素,构建了8个DRGs分组,其中合并症严重程度、是否手术、住院次数是决策树分组的分类结点变量。选用医疗服务能力的指标(DRGs总权重、CMI)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比较,完成绩效评价工作,实现基于数据驱动决策的绩效管理。

张凯峰[3](2020)在《EBUS-TBNA联合ROSE诊断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支气管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是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块病变和分期肺部恶性肿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技术。快速现场评估(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近年来被国内外提倡作为评估活检样本准确性和充分性的辅助工具。但国内专门调研EBUS-TBNA联合ROSE获取的标本诊断效果如何的研究很少。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EBUS-TBNA联合ROSE在诊断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12月225例胸部影像学(如:经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CT平扫/chest enhanced CT,增强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发现纵隔和/或肺门单发或多发肿大淋巴结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气管镜室行EBUS-TBNA的患者,术中行ROSE者87例,未行ROSE者138例。所有患者的活检标本均送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制片并进行判读;ROSE基片均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的细胞病理学医师进行判读。以上两组活检标本未能获得明确诊断者,进一步选择其他有创性操作或至少6个月的临床随访明确诊断。记录两组送检标本的最终诊断结果,将其数据采用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组患者的穿刺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分析EBUS-TBNA联合ROSE及单行EBUS-TBNA诊断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等,分析两组在原发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比较,研究EBUS-TBNA联合ROSE在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225例病例被纳入研究,共穿刺435组淋巴结,EBUS-TBNA组中位穿刺组数为2组/例,中位穿刺次数为4次/例,穿刺淋巴结中位长径值为1.80cm,中位短径值为1.50cm,穿刺标本不合格人数16人;EBUS-TBNA联合ROSE组中位穿刺组数为1组/例,中位穿刺次数为3次/例,穿刺淋巴结中位长径值为1.90cm,中位短径值为1.60cm,穿刺标本不合格人数2人。两组在穿刺淋巴结部位大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穿刺针数、穿刺淋巴结组数及穿刺合格率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部225例病例均未发生操作相关并发症,仅少数患者发生穿刺点轻度出血、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EBUS-TBNA与最终诊断相比阳性病例69例,阴性病例61例,假阳性病例为0例,假阴性病例8例,而EBUS-TBNA联合ROSE组诊断阳性病例51例,阴性病例34例,假阳性病例0例,假阴性病例2例。EBUS-TBNA诊断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病变总体准确度为94.20%,灵敏度89.61%,特异度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88.40%。EBUS-TBNA联合ROSE组诊断总体准确度为97.70%,灵敏度96.23%,特异度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94.44%,两者数据经卡方检验得出在准确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原发性肺癌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转移而言,EBUS-TBNA组阳性率为93.15%,EBUS-TBNA联合ROSE组为96.15%,统计学不具有差异(P=0.745>0.05)。结论:1、EBUS-TBNA联合ROSE在诊断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病变中既不能提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也不能减少并发症。2、EBUS-TBNA联合ROSE可以减少对纵隔淋巴结的穿刺次数、穿刺组数;可以提高所采集标本的合格率,弥补EBUS-TBNA送检标本组织少、合格率低的缺陷。

郑俊超[4](2020)在《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局部辨证为“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两种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理化指标、治疗模式及生存期的差异,为NSCLC合并MPE患者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研究“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患者胸腔积液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及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出靶基因的富集功能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发现用于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为中医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资料。比较“寒湿毒证”组和“湿热毒证”患者一般资料、胸水引流时临床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胸水常规、胸水生化、胸水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胸水引流后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维持治疗)、生存期(平均生存期、1、6、12、24个月生存率)差异。2.实验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初次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时的胸水标本,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每组各4例。提取胸水中mi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两组胸水中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并进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共纳入241例病例,湿热毒证组为90(37.34%)例,寒湿毒证组为151(62.66%)例,占比高于湿热毒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KP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相关信息方面,两组均为右肺、肺腺癌、低分化、肺和淋巴转移占比最高。两组共有101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湿热毒证组19外显子突变占比高,寒湿毒证组21外显子突变占比高,两组基因突变位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理化指标1)血常规:两组患者RBC和HGB值均低于标准值,MONO值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WBC、LYM、PLT、MONO值高于寒湿毒证组,HGB值低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生化:两组患者TP、ALB和A/G值均低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ALT、AST、ALP、LDH高于寒湿毒证组,IBIL、ADA、GLU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ALT、AS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FIB和D-d值均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FIB、D-d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肿瘤标记物:两组患者CEA和Cyfra21-1值均高于标准值。两组患者比较,湿热毒证组CEA、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水指标(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湿热毒证组细胞总数、RBC、WBC、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GLU、CEA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占比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采用胸腔灌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占比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7.76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9.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3.33%、38.89%、13.33%、3.33%;寒湿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13%、41.72%、20.53%、2.65%。未予中药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结果分别是,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6.14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9.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两种证型间差异表达miRNA共有100个,其中湿热毒证组较寒湿度毒整组上调表达的miRNA有56个,主要与miR-200家族等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有44个。(2)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对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上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离子跨膜转运的调节、细胞外结构、血管形态发生等过程;下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发育的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T细胞活化的调节、细胞外结构、离子跨膜运输、白细胞分化、细胞蛋白定位的正向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等。(3)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上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染色体及相关蛋白、蛋白聚糖、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相关;下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蛋白聚糖、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鞘脂类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自噬等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NSCLC合并MPE的患者中医局部辨证分型以“寒湿毒证”多见,病理类型以肺腺癌为主。两种证型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吸烟史、KPS评分、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理化指标、治疗方式、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胸水指标中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与NSCLC合并MPE患者局部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局部辨证分型客观依据,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预后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期,采用中医局部辨证、中药局部灌注治疗也使患者受益,值得今后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实验研究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在基因层面存在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miRNA大多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主要与抑制肿瘤的进展和耐药发生相关。GO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成、T细胞活化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作用。KEGG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相关。

黄弦歌[5](2019)在《中医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优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接受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联合多学科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进展和生存情况的采集,对影响进展和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药联合多学科治疗手段干预晚期NSCLC的优势和价值,为建立肿瘤治疗慢病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55例在肿瘤三科住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计算患者OS、MST和PFS,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Log-rank检验对单因素分析进行显着性检验,将通过单因素分析后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晚期NSCLC患者无进展及总生存期相关因素,并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分析预后指数。结果:(1)855名晚期NSCLC患者的平均OS为41.4个月,MST为26.0个月,中位PFS为9.0个月。(2)1、2、3、5年生存率为79.2%、54%、36.2%、17.1%。1、2、3、5年累计无进展率为67.8%、53.1%、44.4%、38.1%。(3)相关因素分析显示:(1)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是独立预后危险因素;既往手术史、放疗、中成药、中药静脉制剂疗程、辨证中药汤剂、干预措施、进展情况是独立预后保护因素。(2)性别是独立进展危险因素;既往手术史和辨证中药汤剂是独立进展保护因素。(3)IIIb/IIIc期肺腺癌女性可能为接受中医综合治疗联合多学科治疗的方案的优势人群(4)通过计算预后指数PI得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患者的MST依次为50个月、36个月、22个月,中位PFS依次为13个月、9个月、8个月。结论:(1)本研究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较既往研究数据均有延长,可能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持续作用有关;(2)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进展风险低预后好;(3)年轻患者虽然进展风险较高,但远期预后优于老年患者;(4)临床分期与总生存期成正相关,分期越晚,预后越差;(5)PS评分较低的患者进展风险较低,预后较好;(6)气阴两虚型及肺脾气虚型预后相仿,脾肾两虚型预后较好,但代表性较低,阴虚内热型预后最差;(7)病灶局限于原发部位或单个部位转移的患者相比远处转移以及多处转移的患者预后好;(8)在二线治疗的方案选择上,化疗和靶向治疗更具优势;对于有机会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手术切除可明显延长生存期;(9)放化疗可提高患者的总生存期,提示全身联合局部治疗可改善晚期NSCLC的预后;(10)长期规范地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晚期NSCLC可明显降低进展风险改善预后,且对于无法接受西医治疗的患者也有较好的疗效,较单纯支持治疗更具优势;(11)IIIb/IIIc期腺癌女性晚期NSCLC患者接受中医综合治疗联合多学科治疗的方案可能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以及总生存期。(12)通过建立预后预测模型、计算预后指数可为临床医师判断晚期NSCLC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可信度。

周琴[6](2019)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原发性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快速成为NCCN指南一线推荐治疗,根本原因在于其显着延长“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仅占小部分,对于余下大部分患者除了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的标准式放化疗,是否有其他合适的选择?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模式是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治疗模式,中西互补,古为今用,是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创新性发展模式,15年来这种“温和的”、“非标准”的治疗模式不断被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肿瘤绿色治疗模式。虽然冷消融治疗肺癌在国内外属于常见治疗方式,但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的治疗模式是否可以取得更大的获益?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更适合?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在哪?这些优势人群具有怎样的特征?此外,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5%,而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多数患者为Ⅲb-Ⅳ期、驱动基因阴性、无法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推荐化疗为其标准治疗,但化疗反应率仅20-30%,因此,对于余下近70%的患者是否“有些”可以不化疗?什么样特征的患者可以不化疗?如果不化疗,还有什么选择?[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我院近15年(2003年9月至2018年3月31日)全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评估临床疗效并建立预后预测初步模型,并以此筛选优势人群,提取优势人群特征,为医生、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2.对比单纯使用中药联合冷消融(单纯治疗组)与中药联合冷消融联合化疗(联合治疗组)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分析单纯治疗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研究一为回顾性临床研究,以评价疗效和筛选优势人群为最终目标,筛选后纳入符合方案的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评估该治疗模式对患者的生存获益,对比不同病理、不同分期、不同治疗组合的生存差异,并通过单因素法、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预测初步模型,多种方法验证模型准确性,分析优势人群临床特征;2.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纳入研究一中符合“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或中药联合冷消融联合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对比两组生存差异,并分析单纯治疗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是一种中医外科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技术,所使用的消融针相当于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遵循“直达病所”、“先截后拔”的中医外科治病原则,符合中医“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不尽,行复如法”指导思想,探索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冷消融具有重要意义。2.病例筛查:本研究通过多系统的病例筛选及随访,对15年来我院1359次冷消融患者进行筛查,其中原发性肺癌患者521例(肺部冷消融481例,非肺40例)、641次冷消融(肺部冷消融599次,非肺42次);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12人(119次)、失访患者116人,最终纳入患者293例(371次冷消融),其中小细胞肺癌29例,非小细胞肺癌264例,目前存活患者35例。3.全部患者总体研究结果:本研究对象整体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部冷消融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14.33月,OR0.86,95%CI(12.64-16.02);中位术后总生存期为8.37月,OR0.7,95%CI(7.00-9.74);安全性评价方面,冷消融术参数设置较为温和,最常见的4种并发症分别为咯血48.6%、发热42.3%、咳嗽36.7%、疼痛32.6%,持续时间短、对症治疗后很快缓解,总体临床耐受较好。4.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4.1本研究共纳入非小细胞肺癌264例(332次),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晚期、低分化、腺癌、虚证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13.87个月,OR 1.04,95%CI(11.83-15.91),中位术后生存期为8.3个月,OR0.65,95%CI(7.03-9.56),生存率方面,6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10%、55.20%、32.60%、17.80%、5.5%;4.2预后预测初步模型与优势人群:根据模型评分分为三组:低危组(特别推荐)、中危组(推荐做)、高危组(慎重做),采用三种方法验证模型,准确率80%左右;其中低危组(108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6.53个月,为本研究优势人群,特征分析显示“是否符合M1c、靶病灶大小、中性粒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能较好的反映该优势人群特征,其中“术前诊断不符合M1c、术前中性粒淋巴比值<2.34、术前纤维蛋白原含量<3.22、靶病灶大小<35mm患者”为本研究优势人群中最佳预后人群。5.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5.1本研究共纳入小细胞肺癌29例(39次),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广泛期、吸烟指数高、虚证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20.27个月,OR 1.94,95%CI(16.46-24.08),中位术后生存期为9.13个月,OR2.16,95%CI(4.90-13.36),其中首次诊断为局限期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6个月,OR8.55,95%CI(9.24-42.76);生存率方面,6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8.5%、39.7%、21.6%、9.0%;5.2预后预测初步模型与优势人群:根据模型评分分为三组:低危组(特别推荐)、中危组(推荐做)、高危组(慎重做),因样本量较少,暂时无法完成样本外模型验证,以方法学探索为主;其中低危组(13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4.27个月,为本研究优势人群,特征分析显示“术前诊断M分期、中性粒淋巴比值”可反映该优势人群特征,其中“术前M分期为M0期、中性粒淋巴比值为<1.68的患者”为本研究优势人群中最佳预后人群。6.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对照研究结果6.1共纳入符合方案患者130人,单纯治疗组104、联合治疗组26人,两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IV期、低分化、腺癌、吸烟指数高、虚证为主;单纯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13个月,95%CI(8.91-13.35),联合治疗组为8.57个月(P=0.76),二者无统计学差异;6.2优势人群:选取单纯治疗组中总生存时间>10月患者为优势人群(55例/52.88%),特征分析显示优势人群特征为:较早的首诊M分期、较早的术前M分期、术前不符合M1c、KPS>80、中性粒淋巴比值≤幻.30、淋巴细胞百分数>20、单核淋巴比值≤0.48、纤维蛋白原含量≤4.1。[研究结论]1.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相当于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是现代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中医外科指导思想和技术起源。2.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安全有效,筛选优势人群有助于显着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预测模型验证初步结果准确率较高,今后可在高级别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并完善;“是否符合M1c、靶病灶大小、中性粒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变量。4.放化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加冷消融的治疗模式对于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术前诊断M分期、中性粒淋巴比值”为本研究中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变量。5.本研究未能体现出联合化疗的优效性,对于IIIb-IV期、驱动基因阴性、虚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单纯使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术前不符合M1c、首诊M分期、术前是否符合M1c、KPS、中性粒淋巴比值、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本研究中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巩文花[7](2019)在《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杵针疗法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进行干预,评价其改善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情绪、化疗患者症状群的效果及对血常规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的影响,为解决肺癌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选择在成都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就诊,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杵针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肺癌化疗患者的常规治疗与护理,杵针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杵针疗法,从化疗第1日开始,每日1次,连续干预5日后休息两日,共干预2周。采用化疗患者消化道不良反应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MD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MD 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MDASI)、血常规计数、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在干预前、干预1周、干预2周分别对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负性情绪、化疗患者症状群、血常规计数、肝功能、肾功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共73例患者完成本次试验,其中杵针组37例(剔除1例,脱落2例),对照组36例(剔除1例,脱落3例)。1.消化道不良反应评分: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中的3个维度评分(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的评分(食欲减退)两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各个维度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评分(SAS):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焦虑评分(SAS)与同期对照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焦虑评分(SAS)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评分(SDS):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2周时,抑郁评分(SDS)与同期对照组均无差异(P>0.05)。4.MDASI症状评分:杵针组在干预1周时,核心症状中5个维度的评分(疲乏、恶心、嗜睡、口干、呕吐)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维度的评分两组均无差异(P>0.05)。杵针组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影响各维度评分与同期对照组无差异(P>0.05)。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核心症状中各个维度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核心症状对生活的影响评分中,身体活动、情绪、人际交流、走路、生活乐趣4个维度的评分均小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症状对工作的影响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5.生化指标:杵针组在干预2周时,血红蛋白计数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两组均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杵针疗法可有效缓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改善其消化道不适,减轻焦虑情绪、提高血红蛋白计数、改善化疗患者症状群。此外,杵针疗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莹,柯蕊芳[8](2015)在《对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对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8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50例患者均进行了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及综合性护理。治疗结束后,观察这5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这5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被评定为症状部分缓解的患者有40例(占80%),为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有7例(14%),为无效的患者有3例(6%),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7/50)。结论:在为肺癌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期间,为其施行综合性护理可显着提高其临床疗效,缓解其临床症状。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印凤[10](2010)在《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60例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说明对8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积极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有效的护理对于肺癌患者的积极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42例,无缓解3例,有效率达95.0%。认为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精心护理,可使肺癌介入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二、138例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38例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数据驱动决策的研究现状
        1.3.2 数据驱动医疗健康领域决策的研究现状
        1.3.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研究现状
        1.3.4 数据驱动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5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医院管理相关概念
        2.1.1 医院管理
        2.1.2 医院管理评价
        2.1.3 医院管理者
    2.2 决策支持相关理论
        2.2.1 西蒙决策理论
        2.2.2 数据驱动决策相关理论
    2.3 信息链理论
        2.3.1 信息链与信息技术
        2.3.2 “信息”上溯到“数据”带来的变化
        2.3.3 信息链视域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
    2.4 BASM模型
        2.4.1 BASM模型的产生
        2.4.2 BASM模型的研究现状
        2.4.3 基于BASM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研究
    2.5 相关研究方法
        2.5.1 扎根理论
        2.5.2 结构方程模型
        2.5.3 决策树算法--CHAID
    2.6 相关应用场景
        2.6.1 医疗服务绩效
        2.6.2 DRG在医疗服务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驱动过程模型
        3.1.1 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运行机制
        3.1.2 BASM的过程模型
        3.1.3 基于BASM过程模型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模型构建
    3.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要素分析
        3.2.1 驱动要素
        3.2.2 需求要素
        3.2.3 支持要素
        3.2.4 要素间关系
    3.3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中数据处理过程
        3.3.1 医疗数据存在的问题
        3.3.2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原则
        3.3.3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数据处理过程
    3.4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过程模型运行机制
        3.4.1 面向医院管理决策的信息链转化过程
        3.4.2 数据驱动的医院管理决策制定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问题与研究程序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程序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对象选取
        4.2.2 资料收集
        4.2.3 信效度检验
    4.3 编码分析
        4.3.1 开放式编码
        4.3.2 主轴编码
        4.3.3 选择性编码
        4.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理论模型与阐释
        4.4.1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4.4.2 影响因素分析
        4.4.3 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变量选择与界定
        5.1.1 医疗数据质量维度
        5.1.2 信息技术维度
        5.1.3 医院组织管理维度
        5.1.4 管理者信息素养维度
        5.1.5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维度
    5.2 相关研究假设
        5.2.1 医疗数据质量
        5.2.2 信息技术
        5.2.3 医院组织管理
        5.2.4 管理者信息素养
    5.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问卷修正
    5.4 数据获取与统计分析
        5.4.1 研究对象
        5.4.2 样本量的选择
        5.4.3 信度分析
        5.4.4 样本分布
        5.4.5 样本数据相关性
    5.5 效度分析
        5.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5.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6 基于结构方程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检验修正
        5.6.1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6.2 模型基本适配评估
        5.6.3 假设检验的结果
    5.7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分析
        5.7.1 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5.7.2 医疗数据质量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3 信息技术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4 医院组织管理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5 医院组织管理对管理者信息素养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6 医院组织管理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7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医疗数据质量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8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7.9 管理者信息素养对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的验证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研究
    6.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构建
    6.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机制
        6.2.1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目标
        6.2.2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特征
        6.2.3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型的驱动过程
    6.3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6.3.1 医疗数据质量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2 信息技术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3 医院组织管理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3.4 管理人员素养在数据驱动决策模型中的影响机制
    6.4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模型对医院管理的提升策略
        6.4.1 提升医疗数据质量
        6.4.2 发挥信息技术使能作用
        6.4.3 发挥医院组织管理支持作用
        6.4.4 提高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的实证研究
    7.1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7.2 原发性肺癌患者的DRGS分组
        7.2.1 数据基础
        7.2.2 数据纳入
        7.2.3 术语映射
        7.2.4 DRGs分组结果对比
    7.3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
        7.3.1 基于决策树的原发性肺癌患者DRGs细分组模型
        7.3.2 基于DRGs细分组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估指标
        7.3.3 医生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3.4 科室医疗服务绩效指标统计结果
    7.4 讨论
        7.4.1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过程
        7.4.2 数据驱动医院管理决策影响因素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1 病案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2 医生组DRGS分组情况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3)EBUS-TBNA联合ROSE诊断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EBUS-TBNA的发展进程
    2.2 EBUS-TBNA在肺癌诊断、分期中的应用
        2.2.1 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2.2.2 EBUS-TBNA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
    2.3 EBUS-TBNA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3.1 EBUS-TBNA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2.3.2 EBUS-TBNA在结节病诊断中的应用
        2.3.3 EBUS-TBNA在结核病诊断中应用
    2.4 EBUS-TBNA的并发症
    2.5 EBUS当前的自身发展(EBUS探头、EBUS-TBNA新针)
        2.5.1 EBUS的超声探头类型
        2.5.2 EBUS-TBNA新针
    2.6 ROSE的发展及基本操作程序
        2.6.1 ROSE发展过程
        2.6.2 ROSE 操作过程
    2.7 ROSE在介入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2.7.1 ROSE在TBNA中的价值
        2.7.2 ROSE在EBUS-TBNA中的价值
        2.7.3 ROSE在新介入装备中的使用
        2.7.4 ROSE在介入诊断中对疾病的提示
        2.7.5 ROSE的前景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检查所需仪器、检查前准备及检查过程
        3.2.1 检查所需仪器
        3.2.2 检查前准备
        3.2.3 检查过程
    3.3 诊断标准判读
    3.4 送检标本判读是否合格
    3.5 统计学研究
第4章 结果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
    4.2 两组穿刺淋巴结部位、组数、次数及穿刺合格率比较
        4.2.1 两组穿刺淋巴结部位比较
        4.2.2 两组穿刺淋巴结组数、穿刺次数、穿刺合格率比较
    4.3 EBUS-TBNA、EBUS-TBNA联合ROSE对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疾病及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4.3.1 两组检查结果与纵隔/肺门疾病的最终诊断对比及价值分析
        4.3.2 两组对于纵隔/肺门原发性肺癌检出的诊断价值分析
    4.4 不良反应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综述一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进展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一、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化、分期、转移、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三、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研究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临床理化指标及miRN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一、临床理化指标
        二、miRNA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肿瘤相关信息
        三、理化指标
        四、治疗方案
        五、生存期
        六、小结
    第三节 讨论
        一、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
        二、临床理化指标
        三、治疗方案
        四、生存期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讨论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中医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肺癌诊断标准
        1.2.2 肺癌分期标准
        1.2.3 体力状况评分标准
        1.2.4 疾病进展判定标准
        1.2.5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方法
    2.2 观察项目
    2.3 治疗方法
        2.3.1 中医药治疗方案
        2.3.2 西医治疗方案
    2.4 生存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2.6 数据管理
    2.7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随访情况
    3.2 基线情况
    3.3 生存时间
        3.3.1 总生存期
        3.3.2 无进展生存期
    3.4 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单因素分析
        3.4.2 多因素分析
        3.4.3 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
        3.4.4 相对危险度(RR值)
    3.5 总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
        3.5.1 单因素分析
        3.5.2 分层分析
        3.5.3 多因素分析
        3.5.4 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
        3.5.5 相对危险度(RR值)
        3.5.6 预后指数(PI)
4.分析与讨论
    4.1 晚期NSCLC的治疗现状
        4.1.1 晚期NSCLC的流行病学
        4.1.2 晚期NSCLC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4.1.3 研究数据汇总
    4.2 自身影响因素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吸烟史
        4.2.4 PS评分
    4.3 肿瘤相关因素
        4.3.1 病理类型
        4.3.2 临床分期
        4.3.3 病情进展
    4.4 中医药干预治疗对进展及预后的影响
        4.4.1 中医辨证分型
        4.4.2 中药汤剂
        4.4.3 中成药
        4.4.4 中药静脉制剂
        4.4.5 中医外治法
    4.5 干预措施对进展及预后的影响
        4.5.1 化疗
        4.5.2 放疗
        4.5.3 靶向治疗
        4.5.4 多学科综合治疗
5.存在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6)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
        1. 冷消融—“九针”原理经现代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
        1.1 中医外治工具的革新
        1.2 “能量工具”的作用机理
        1.3 冷消融与新“九针”
        2. 冷消融作为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具有明确的中医外科指导思想
        2.1 治疗思路-热者寒之、直达病所
        2.2 治疗原则-先截后拔
        2.3 治疗尺度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及预后危险因素
        1. 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
        1.1 不同分期
        1.2 不同病理
        1.3 不同联合治疗
        2. 影响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2.1 患者因素
        2.2 肿瘤因素
        2.3 冷消融术中因素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一
    研究一 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筛选方法
        1.4 基础治疗
        1.5. 记录内容与方法
        1.6 随访
        1.7 质量控制
        1.8 统计学方法
        1.9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全部患者主要研究结果
        2.2 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
        2.3 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
    前言二
    研究二 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Ⅲb-Ⅳ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案
        1.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比较
        2.2 总生存时间
        2.3 术后生存时间
        2.4 生存率
        2.5 术前中医证候统计
        2.6 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描述
        3. 典型病例报告
        3.1 病情简介
        3.2 治疗经过
        3.3 疗效评估
        4. 小结
    讨论
        1. 优势人群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2. 本研究结果是否值得借鉴
        3. 生存数据研究结果文献对比分析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5.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6.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操作性定义
        (一)原发性肺癌
        (二)肺癌分期
        (三)杵针疗法
        (四)杵针操作基本手法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西医对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一)化疗药物
        (二)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三)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现状
    二、中医对肺癌化疗不良反应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二)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三)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现状
        (四)肿瘤与负性情绪
        (五)杵针治疗化疗不良反应的理论依据
    三、文献总结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肺癌诊断标准
        (三)肺癌分期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病例的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类型
        (二)样本量估算
        (三)病例分组
        (四)盲法
        (五)干预方案
        (六)观察指标
        (七)资料收集
        (八)质量控制
        (九)不良事件处理
        (十)科研伦理
        (十一)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十二)技术路线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一、病例脱失情况
    二、基线资料比较
        (一)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二)干预前疗效性指标基线比较
        (三)干预1周结果比较
        (四)干预2周结果比较
第五部分 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一)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分析
        (二)穴位作用原理
        (三)杵针疗法干预效果分析
        (四)安全性评价
        (五)研究创新及特色
    二、结论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一、研究局限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8)对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进行术前护理
        1.2.2 进行术后护理
        1.2.2. 1 进行术后一般护理手术结束后, 护理人员应让患者卧床休息24h, 且在术后4h-6h之内, 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体温、呼吸以及脉搏等情况, 直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完全稳定。
        1.2.2. 2 对穿刺部位进行观察与护理
        1.2.2. 3 进行疼痛护理
        1.2.2. 4 进行用药护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138例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像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肺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2021年版)[J].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消融治疗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家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消融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肿瘤消融学组.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2]面向医院管理的数据驱动决策研究[D]. 李茵. 吉林大学, 2021(01)
  • [3]EBUS-TBNA联合ROSE诊断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的应用价值研究[D]. 张凯峰. 吉林大学, 2020(08)
  • [4]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D]. 郑俊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医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优势分析[D]. 黄弦歌.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D]. 周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杵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干预效果观察[D]. 巩文花.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对行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肺癌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 张莹,柯蕊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15(02)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60例护理体会[J]. 刘印凤. 齐鲁护理杂志, 2010(07)

标签:;  ;  ;  ;  ;  

原发性肺癌介入治疗138例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