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品质和产量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在中国的MAS育种

纤维品质和产量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在中国的MAS育种

一、Molecular Tagging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QTLs and Their MAS Breeding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平,鲁清,洪彦彬,李少雄,梁炫强[1](2021)在《花生基因组学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突破传统育种的盲目性和低效率仍是花生育种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花生基因组学研究取得显着进展,四倍体野生种、栽培种及其二倍体祖先种基因组序列相继发表,大量SSR和SNP标记开发利用,花生遗传图谱标记密度不断增加,高通量表型鉴定和基因分型技术广泛应用,越来越多重要农艺性状相关QTL被挖掘定位,以全基因组选择为代表的大数据驱动的多组学育种技术崭露头角。丰富的花生基因组资源促进了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加快花生分子育种的发展,育种家已通过分子辅助技术成功选育了具有目标性状的花生种质。花生传统育种的关键在于表型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育种过程缺乏对基因型的充分鉴定和利用。而花生基因组资源、常规育种及分子育种的结合与并行发展必将推动基因组学在花生育种中的深入应用,使基因组学研究成果真正进入田间和市场,充分体现基因组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韩英鹏,杨振红[2](2021)在《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MAS)广泛应用于大豆的育种工作。相较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MAS)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其优势。随着大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表型组学的研究,大量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被鉴定,将这些遗传位点开发成分子标记,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可以快速得到所预期的大豆品种。为了详细了解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综述收集了 2021年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在大豆上的研究报告,希望能为大豆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刘培勋,蒲宗君[3](2021)在《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麦品种川麦44不仅本身具有高产、稳产、广适等特性,而且以其为亲本已选育审定新品种11个,是小麦育种的一个重要亲本。明确川麦44的遗传特性,鉴定其含有的重要基因或QTL位点,为更好地利用川麦44选育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明确小麦-外源易位对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的影响以及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在染色体层面的遗传规律。利用660K SNP芯片数据分析川麦44对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明确衍生品种中来源于川麦44的高传递率区段。利用已知的小麦基因功能标记及QTL连锁标记,对川麦44中有利于育种的重要基因位点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学鉴定表明川麦44不含四川小麦品种中常见的2条易位染色体6VS/6AL和1RS/1BL。其衍生品种中,仅昌麦32和昌麦34含1对1RS/1BL易位染色体,其余品种不含有小麦-外源易位染色体。系谱分析表明,昌麦32和昌麦34的易位染色体遗传自另外一个杂交亲本——昌麦19。1RS/1BL易位的导入可能是昌麦32和昌麦34表现为弱筋的原因之一。除了小麦-外源易位染色体,多个染色体的核型在川麦44及其10个衍生品种中表现出多态性。其中,4A染色体有2种类型,80%的衍生品种与川麦44相同核型相同;5A染色体有4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6B染色体有2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7B染色体有2种类型,与川麦44相同的频率为40%。660K SNP芯片分析共鉴定到1 106个分布于川麦44所有染色体上的高遗传率区段,平均长度为1.57 Mb。从基因组层面来看,B基因组的区段总长度和总数均最大。从不同染色体来看,区段最长的3条为别为4A、2B和5B,区段数最多的3条染色体分别为4A、2B和3B。利用61个已知的小麦基因功能标记及13个产量相关QTL连锁SNP标记分析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再与之前获得的川麦44高传递率区段对比,发现有9个基因的标记和3个QTL位点标记锚定在川麦44高传递率区段内,这些基因被认为是潜在的川麦44高被选择基因。依据功能标记或连锁标记的等位类型推断,其中2个功能基因TaSdr、NAM-A1和3个QTL位点QTKW.sicau-2AS.1、QTKW.Sicau-4AL、QSL.sicau-5AL.2可能是川麦44携带的重要优势等位基因或位点,在培育衍生品种过程中被优先选择保留。5个基因或QTL位点分别对穗发芽、有效分蘖数、千粒重和穗长4个性状具有正向效应。【结论】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基因组片段在衍生品种中的长度短,具有较高的遗传配合力,易于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重组,不易导致连锁累赘问题。TaSd、NAM-A1、QTKW.sicau-2AS.1、QTKW.Sicau-4AL和QSL.sicau-5AL.2是利用川麦44育种的5个重要靶基因位点,可加强对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用。

王昊一[4](2021)在《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文中提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国产油菜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其种子含油量偏低。因此,提高种子含油量是国产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往针对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增加油脂的合成,但是,有关通过抑制引起种子油脂消减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种子含油量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这同样不失为提高种子含油量的有效策略。GDSL脂酶参与种子油脂消减过程,前人研究发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存在5个GDSL类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Seed fatty acid reducers,SFARs),过表达每个SFAR基因都能够显着降低拟南芥种子含油量,相反,敲除每个SFAR基因则能显着提高拟南芥种子含油量。因此,我们推测在油菜中敲除SFARs的同源基因极有可能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然而,甘蓝型油菜是复杂的异源四倍体植物,油菜BnSFAR家族的组成比拟南芥复杂得多,不同亚基因组的SFAR可能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与功能。此外,油菜种子含油量是受到多基因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以往大多数与含油量相关的QTLs的鉴定是基于两个亲本后代遗传群体含油量性状的变异,即,QTLs的发现局限于双亲之间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化的有无。近年来,我们对大规模油菜种质资源群体进行了基因组重测序,为在具有丰富多态性的遗传群体中进一步发掘含油量相关QTL及基因打下基础。围绕上述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1)利用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Targeting induced local lesions in genomes,TILLING)和CRISPR/Cas9技术创制了bnsfars突变体,并验证BnSFARs对油菜种子含油量的影响;(2)通过对290份油菜核心种质资源的种子含油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进一步发掘了调控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相关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鉴定到了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上的222个BnGDSLs,平均分布于A和C亚基因组上,分别有6和4个亚家族,且这些BnGDSLs与拟南芥GDSL脂酶基因(AtGDSLs)存在着明显的共线性关系。通过序列比对,与AtSFARs(AtSFAR1至AtSFAR5)高度同源的12个BnGDSLs被挑选为候选的BnSFARs。不同BnSFAR亚家族之间的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巨大,但同一BnSFAR亚家族内的同源拷贝之间的表达模式则大体相似。对870份油菜种质资源群体中分布在BnSFARs编码区域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BnSFAR1与BnSFAR4基因上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显着相关(P<0.05),BnSFAR1、BnSFAR4和BnSFAR5基因上的SNPs与种子油酸含量显着相关(P<0.05)。(2)采用基于甲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EMS)诱变的TILLING技术,筛选到bnsfar1和bnsfar4的纯合单突变体、纯合双突变体。在相同遗传背景下,bnsfar4的纯合单突变体(包括bnsfar4.C03a、bnsfar4.A06a、bnsfar4.A06b、bnsfar4.Cnnb)的种子含油量与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没有明显区别,但其双突变体(包括bnsfar4.A06a bnsfar4.C03a和bnsfar4.A06b bnsfar4.Cnnb)的种子含油量比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显着提高了8.7%-12.1%。与bnsfar4不同,bnsfar1的纯合双突变体(bnsfar1.Ann bnsfar1.C04)种子含油量与相应位点没有突变的EMS处理植株相比没有明显区别。由于EMS会导致全基因组范围的大量随机突变,因此TILLING创制的突变体种子含油量基本上都显着低于未经EMS诱变处理的对照植株。(3)利用CRISPR/Cas9技术分别敲除了BnSFAR4的四个同源拷贝和BnSFAR5的两个同源拷贝,创制了bnsfar4四突变体(bnsfar4.A06a bnsfar4.C03a bnsfar4.A06b bnsfar4.Cnnb)和bnsfar5双突变体(bnsfar5.A03 bnsfar5.C07)。bnsfar4突变体的T3代种子和T4代种子的含油量分别比野生型种子提高9.7%-14.5%和12.9%,而bnsfar5突变体植株的T3代种子和T4代种子的含油量分别比野生型提高了10.4%和11.2%。除了bnsfar4突变体的T4代种子外,其它突变体种子的千粒重与野生型相比都没有明显变化,且突变体种子萌发率以及萌发初期的根长和芽长与野生型相比也没有明显变化。此外,bnsfar4突变体种子细胞内的油体尺寸显着大于野生型,且突变体种子含油量在种子发育后期和萌发初期的下降速率明显慢于野生型。(4)测定了290份油菜核心种质材料在两个试验点的种子含油量,并进行了GWAS分析,鉴定到C07染色体上35.25-35.79 Mb区域内的SNPs与种子含油量存在显着的关联性(-logp10>5)。其中SNP位点Chr C07_35249208与Bna C07g30920D(Bna.PTL.C07)紧密连锁(决定系数R2=0.68)。Bna.PTL.C07是Patatin-like lipase(PTL)脂酶基因家族的一员,分布于其5’端调控区的6个SNPs与种子含油量显着相关(P<0.05),其中2个SNP位点位于CAAT-box中。总之,本研究分析了油菜BnGDSL基因家族并创制了BnSFARs的功能受到有效阻控的高含油量育种基础材料;展示了CRISPR/Cas9相较TILLING在异源多倍体作物突变体创制上的优势;发掘了可能与油菜种子含油量相关的基因位点。这项研究在采用精准设计育种的手段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方面作了有益尝试。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5](2021)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超过水稻和小麦,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食品、饲料、化工原料等重要原材料。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olecula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与常规育种相结合来获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概述了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以及MAS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MAS的局限性,也展望了未来MAS的发展前景和优势,为我国种业企业服务或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刘梦煜[6](2021)在《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香味聚合系》文中提出在为害水稻的主要病虫害研究中,对稻褐飞虱、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研究不容小觑,而香味作为能够最为直观地为大众反映水稻品质的一项重要性状基因,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利用优良基因来培育出同时具备对多种病虫害的抗性并且兼具香味特性的水稻聚合系不仅可以提高稻米品质,更重要的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水稻安全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本研究通过杂交、回交的常规育种手段,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的科技方法,针对三种抗褐飞虱基因——Bph36、Bph3、Bph24(t),一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一种抗稻白叶枯病基因——Xa23以及一种香味基因——badh2进行研究,分别导入主栽水稻品种中,从而获得了具有稳定遗传特性的Bph24(t)导入系十七份、Bph36导入系一份、Bph3导入系十二份,Pita导入系二十一份、Xa23导入系十四份,badh2导入系一份,培育出Bph24(t)+Bph36聚合系一份,Bph24(t)+Xa23聚合系一份,Bph36+Pita聚合系九份,Xa23+Pita聚合系三份,Pita+badh2聚合系两份,Bph24(t)+Xa23+Pita三基因聚合系一份,Bph24(t)+Bph36+Pita三基因聚合系两份,Bph36+Pita+badh2三基因聚合系一份,本研究的BC3F1代及之前的工作由亚热带农业作物资源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野生稻课题组完成并提供,F2及F3由本人完成。。在经过人工接菌和人工接虫抗性鉴定后,结果显示出,含有基因Bph36和Bph24(t)的株系,在抗褐飞虱的抗性上均达到抗(R)以上等级,部分植株抗性水平接近高抗(HR)等级;含有目标基因Xa23的株系,不论聚合系还是导入系都能够对稻白叶枯病达高抗(HR)等级;含有目标基因Pita的株系,不论聚合系还是导入系都能够对稻瘟病达抗(R)等级。含有目标基因Bph24(t)+Bph36聚合系的抗性水平要比单独导入Bph24(t)或Bph36的单基因导入系的抗性水平高,目标基因badh2的导入系和聚合系呈现不同程度的香味性状。聚合系性状的表现表明,多基因的聚合对水稻抗稻褐飞虱的抗性水平显着提升,表明多目标基因聚合后相互间的功能效应不干扰且具有累加效应。农艺性状分析表明,所选的聚合系农艺性状优良,多抗性和香味基因聚合后仍可以选育出经济性状优良的聚合系,研究所获得的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对培育新型的高效、优质、绿色水稻品种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可为水稻育种提供良好的基础材料。

高玉洁[7](2021)在《棉花陆海渐渗系16号染色体纤维品质QTL精细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文中研究指明

张小微[8](2021)在《基于BSA-seq技术的陆地棉(G.hirsutumL.)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文中研究表明

贾冰[9](2021)在《利用棉花多亲本群体进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定位》文中研究说明

贾修齐,薛超,龚志云[10](2021)在《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粒型是影响稻米产量和的品质的重要数量性状之一。其遗传调控网络包括信号通路、泛素-蛋白酶体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G蛋白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等多个调控通路。目前已经定位到的与粒型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有600多个,并克隆了70多个基因,这些基因间相互作用并于其他调控通路共同构成了水稻粒型调控网络。笔者对粒型调控网络和相关基因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阐明其在育种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水稻高产育种提供有利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二、Molecular Tagging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QTLs and Their MAS Breeding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lecular Tagging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QTLs and Their MAS Breeding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基因组学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花生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1 花生基因组进化
    1.2 花生全基因组测序
    1.3 花生分子标记开发
    1.4 花生遗传图谱构建
2 花生传统育种技术及其局限性
    2.1 表型鉴定与分析
    2.2 遗传变异与育种
3 基因组学在花生育种中的应用
    3.1 性状连锁与关联分析
    3.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3 基因组选择
4 展望

(2)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的重要性
2 国际相关研究动态
    2.1 国际大豆抗病性状研究
    2.2 国际大豆抗逆性状研究
    2.3 国际大豆产量性状研究
    2.4 国际大豆品质性状研究
3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3.1 国内大豆抗病性状研究
    3.2 国内大豆抗逆性状研究
    3.3 国内大豆产量性状研究
    3.4 国内大豆品质性状研究
4 发展与建议

(3)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原位杂交分析
    1.3衍生品种中川麦44基因组区段分析
    1.4基因功能标记和四川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QTL位点分析
2结果
    2.1川麦44及其衍生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
    2.2川麦44选择优势基因组区段及潜在的功能基因
    2.3基因功能分子标记检测
    2.4川麦44潜在的选择优势QTL位点
3讨论
4结论

(4)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略术语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导言
    1.2 高含油量育种的策略
    1.3 种胚脂肪酸合成
    1.4 脂肪酸降解
        1.4.1 脂肪酸降解的基本途径
        1.4.2 GDSL脂酶以及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Seed fatty acid reducer,SFAR)
        1.4.3 Patatin-like lipase脂酶
    1.5 TILLING-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
        1.5.1 TILLING的基本原理
        1.5.2 TILLING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1.6 CRISPR/Cas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
        1.6.1 CRISPR/Cas系统的基本原理
        1.6.2 CRISPR/Cas系统在作物改良领域的应用和前景
    1.7 调控作物复杂数量性状相关基因的发掘
    1.8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油菜功能基因发掘中的应用
    1.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GDSL脂酶基因的全基因组分布及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的鉴定
    2.1 导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BnGDSLs在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上的鉴定
        2.2.2 BnGDSLs的系统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
        2.2.3 转录组数据分析
        2.2.4 候选BnSFARs的获取
        2.2.5 BnSFARs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2.2.5.1 种子材料和发育时期选定
        2.2.5.2 BnSFARs的特异引物设计
        2.2.5.3 RT-qPCR实验步骤
        2.2.5.4 表达数据分析
        2.2.6 油菜种子含油量和油酸含量的测定
        2.2.7 分布于BnSFARs的SNPs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BnGDSLs的全基因组鉴定分析
        2.3.2 种子发育时期的BnGDSLs表达分析
        2.3.3 BnSFARs的筛选
        2.3.4 种子中BnSFARs的表达模式分析
        2.3.5 BnSFARs的序列变异对种子含油量以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的TILLING分析及多突变位点的聚合效应
    3.1 导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目的基因的选择
        3.2.2 M_2代EMS突变体的TILLING筛选
        3.2.3 EMS单突变体和双突变体的选育
        3.2.4 油菜生长条件
        3.2.5 种子含油量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BnSFAR1和BnSFAR4 的诱变分析
        3.3.2 EMS突变体的种子含油量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甘蓝型油菜Seed Fatty Acid Reducer基因突变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
    4.1 导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4.2.1.1 靶位点选择和引导RNA合成
        4.2.1.2 pChimera重组载体的构建
        4.2.1.3 pCas9-TPC重组载体的构建
        4.2.2 油菜的转化
        4.2.3 突变体鉴定
        4.2.4 转基因植株材料和生长环境
        4.2.5 突变体植株种子含油量测定
        4.2.6 种子萌发和幼苗活力检测
        4.2.7 油脂积累以及调动模式分析
        4.2.8 油体鉴定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BnSFARs靶位点确定及相应sgRNA设计
        4.3.2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4.3.3 转基因植株突变位点的鉴定
        4.3.4 bnsfars突变体植株的种子含油量和千粒重分析
        4.3.5 bnsfars突变体植株种子的油体鉴定和分析
        4.3.6 bnsfars突变体的种子油脂积累分析
        4.3.7 bnsfars突变体种子的活力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进一步发掘调控种子含油量的相关基因
    5.1 导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油菜种质材料和种植条件
        5.2.2 油菜种子含油量测定和表型分析
        5.2.3SNPs鉴定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2.4 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5.3 实验结果
        5.3.1 种子含油量的表型变异分析
        5.3.2 种子含油量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3.3 候选基因的筛选
        5.3.4 Bna.PTL.C07对种子含油量的影响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DNA分子标记的种类和特点
    1.1 SCAR分子标记
    1.2 SSR分子标记
    1.3 SNP标记
2 MAS在玉米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2.1 MAS在南方锈病上的应用
    2.2 MAS在玉米大斑病上的应用
    2.3 MAS在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
    2.4 MAS在茎腐病上的应用
    2.5 MAS在玉米矮花叶病上的应用
    2.6 MAS在玉米丝黑穗病上的应用
3 MAS在抗虫育种上的应用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的玉米品种
5 展望

(6)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香味聚合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1 前言
    1.1 水稻的概述
    1.2 水稻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
    1.3 水稻抗性和香味基因
    1.4 分子标记
        1.4.1 分子标记的种类
        1.4.2 RFLP
        1.4.3 RAPD
        1.4.4 AFLP
        1.4.5 SSR(SSLP)
        1.4.6 STS
        1.4.7 染色体原位杂交
        1.4.8 In Del
    1.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1.5.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优点
        1.5.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水稻渊源
        1.5.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供试病源和虫源
    2.2 试验所需仪器、试剂耗材
        2.2.1 试验所需仪器及品牌型号
        2.2.2 试验所需试剂耗材
        2.2.3 试验所需制备的试剂及制备方法
    2.3 目标基因导入系、聚合系的培育
    2.4 抗病虫以及香味鉴定
        2.4.1 抗病虫鉴定
        2.4.2 香味鉴定
    2.5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2.5.1 DNA提取
        2.5.2 分子标记引物
        2.5.3 PCR
        2.5.4 琼脂糖凝胶电泳
    2.6 农艺性状的考察
3 结果和分析
    3.1 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的抗性表现
    3.2 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导入系的抗性表现
    3.3 抗稻瘟病基因导入系的抗性表现
    3.4 香味基因导入系的培育
    3.5 双目标基因聚合系的抗性和香味表现
    3.6 三目标基因聚合系的抗性和香味表现
    3.7 聚合系农艺性状的表现及差异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双基因聚合系培育
        4.1.2 三基因聚合系培育
    4.2 结论
    4.3 创新点
        4.3.1 香味基因和抗性基因的聚合
        4.3.2 多抗性基因聚合系培育
    4.4 问题与展望
        4.4.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面的问题与展望
        4.4.2 水稻种植资源创新方面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QTL常用作图群体
    1.1 暂时群体
    1.2 永久群体
        1.2.1 CSSL群体
        1.2.2 DH群体
        1.2.3 NIL群体
        1.2.4 RILs群体
2 水稻粒型相关QTL的研究进展
    2.1 调控水稻粒宽相关QTL研究进展
    2.2 调控水稻粒长相关QTL研究进展
    2.3 调控水稻粒型的多效性QTL研究进展
3 水稻粒型调控网络
    3.1 植物激素信号通路
    3.2 G蛋白信号通路
    3.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3.4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3.5 转录因子调控
    3.6 表观遗传调控途径
4 水稻粒型基因间的互作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4.1 水稻粒型基因间互作
    4.2 水稻粒型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四、Molecular Tagging of Fiber Quality and Yield QTLs and Their MAS Breeding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基因组学在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J]. 陈小平,鲁清,洪彦彬,李少雄,梁炫强.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2]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J]. 韩英鹏,杨振红. 大豆科技, 2021(05)
  • [3]重要育种亲本川麦44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J]. 罗江陶,郑建敏,邓清燕,刘培勋,蒲宗君. 中国农业科学, 2021(20)
  • [4]油菜种子脂肪酸消减基因的功能解析及含油量相关基因发掘[D]. 王昊一. 浙江大学, 2021
  • [5]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玉米抗病和抗虫育种上的应用[J]. 金锐,张从合,朱全贵,苏法. 安徽农业科学, 2021(16)
  • [6]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水稻抗稻褐飞虱、稻白叶枯病、稻瘟病和香味聚合系[D]. 刘梦煜. 广西大学, 2021(12)
  • [7]棉花陆海渐渗系16号染色体纤维品质QTL精细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D]. 高玉洁.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8]基于BSA-seq技术的陆地棉(G.hirsutumL.)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D]. 张小微.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9]利用棉花多亲本群体进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定位[D]. 贾冰.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10]水稻粒型调控机制及相关基因在育种中应用研究进展[J]. 贾修齐,薛超,龚志云.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标签:;  ;  ;  ;  ;  

纤维品质和产量QTL的分子标记及其在中国的MAS育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