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行”探

黄石公“行”探

一、黄石公之“履”探微(论文文献综述)

赵安妮[1](2021)在《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文中提出包世臣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河、漕、盐、农、礼、刑、兵、货币、鸦片、抗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确的经世意图。包世臣经世思想与散文创作是明清时期实学思想和经世散文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近代思想和经世散文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论文以包世臣文集《安吴四种》中相关经世散文篇目及《说储》《小倦游阁文稿》部分经世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交游、文集编纂体例、传记书信研究以及价值影响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包世臣经世散文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考论包世臣的生平和交游。关于包世臣的生平,本文主要在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其经世散文创作为分期做一简单论述。研究包世臣的文学交游,主要论述以张琦为主的常州派文人对包世臣作经世文章的影响。本章重点和创新之处是在笔者所辑包世臣佚文的基础上对其交游做一补述。第二章是对包世臣文集版本及别集《安吴四种》编纂体例的研究。包世臣晚年手编的《安吴四种》并未遵循文人别集编纂体例的传统,而是另辟蹊径,赋予了文集体例突出的经世思想。故本章的重点即通过对包世臣编纂《安吴四种》过程、体例的论述,去深入挖掘包世文集编纂体例背后蕴含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包世臣手编《安吴四种》在文集编纂体例史上的价值。第三章是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综论。首先,对学界关于明清时期实学的概念以及起止时间分期的讨论以及明清时期经世散文的创作情况做一概述,将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置于更大的视野下,更加客观、合理地看待其经世散文的价值。其次,对包世臣的经世散文整体的思想内容做一概述。第四章重点研究包世臣的书信和传记。包世臣作有一篇传记理论,明确地论述了传主选择的标准、作传目的及叙事理念。而他的书信,又能最为直观体现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故本论文选择其传记、书信两种文体作为研究重点,深入研究他经世散文中蕴含和体现的“务为有用”的经世思想。第五章研究包世臣经世散文在明清经世思想和散文创作发展中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经世散文中包含的未被后人重视的首发之语,客观上对鸦片战争之后的创作风气产生了影响。二是他在经世散文创作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对龚自珍、魏源等人的经世散文创作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他开启了经世散文创作的风气,算得上是启蒙民智的先驱。

刘爱华[2](2020)在《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文中提出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着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着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田丰[3](2020)在《“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文中研究指明建武元年(25),西汉宗室疏属刘秀建立东汉王朝。特殊的“中兴”性质,使得东汉在政治上存在着向前朝盛世学习的风潮。曾中兴汉朝的宣帝刘询是其时最受士人关注的西汉君主之一。由此东汉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笔者称之为“孝宣情结”,即指东汉士人对前汉宣帝、宣帝朝辅臣及其所共同构成之政治的认同感、归属感。这一政治文化对东汉王朝影响深远,故本文以东汉士人之“孝宣情结”为研究对象,希冀通过梳理其缘起变化发展的过程,进而勾勒出东汉近两百年政治变化发展的轮廓。西汉中期,宣帝以成熟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中兴了彼时衰败的汉朝。因此有汉家传统的,“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思想与带有汉宣帝特色的,以吏治建设为核心的政治实践,就构成了经典的孝宣政治,加之西汉中后期士人对汉宣帝形象充满曲折的层累建构,共同推动了东汉士人“孝宣情结”的缘起。东汉建立后,国家的首要任务即是确定立国方针。“孝宣情结”的缘起使得此时的士人对宣帝中兴汉朝的故事颇为倾慕,向孝宣政治的回归便成为了东汉朝野共同的目标。在“孝宣情结”的驱使下,东汉皇帝重构国家政治,拔高宣帝地位,如光武重新确立宣帝在汉家宗庙中的位置以颂扬其功,更换精明能干的太子以继承大业;以班固为代表的一批文士则综合前史塑造,以历史书写的形式固定了汉宣帝的中兴形象。孝宣政治也成为了东汉初年行政的范本,光武、孝明二帝复行孝宣之政,将其内核融入东汉的具体政治实践中,开创了东汉前期的盛世。明帝以降,章、和二帝虽能继续领导东汉王朝走向盛世,但出于调整现实政治的考虑,由章帝推动的帝国政治转向,与宣帝所奉行的理性政治渐远,为东汉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东汉士人的“孝宣情结”也出现了分化的现象。在此时的上层士人如皇帝身上,几乎看不到“孝宣情结”了,东汉初年由皇帝主导,君臣共尚的“孝宣情结”转为由中下层士人主导。东汉中后期,中央权假他姓,外戚、宦官的先后迭兴使得东汉中央政治败坏,地方政治亦濒临崩溃。国家衰落,士人们为重振皇权,整肃吏治,纷纷以孝宣政治为模板,设计东汉新政,一批士人更在具体实践中推行孝宣之政。不过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士人们的努力只是徒劳,其人由此心灰意冷,旨趣转变。东汉末年,仅见于中下层士人的“孝宣情结”则出现了明显的异变。汉宣帝中兴汉朝的幻景与汉朝难以复兴之现实的抵牾使得其时士人较少直接提及汉宣帝,“孝宣情结”存在着脱敏淡化的趋势。本是为挽救国家危亡,纠正国家弊端的孝宣政治被士人拆解开来,泛化为一般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成为了汉末群雄经营地方的重要参考。三国创业君臣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儒法兼用,重塑吏治,从并起的汉末英豪中脱颖而出,最终三分东汉天下。而原本为构建汉宣帝中兴形象的谶纬异象也出现了异化,变成了地方割据乃至最终他姓完成权力转换的重要因素。

袁耀辉[4](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指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丁瑞昌[5](2019)在《十六国时期北凉文士群体研究》文中认为十六国时期,由河西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政权,招揽重用各族文士,崇儒重教,极大地促进了河陇本土文化的发展,对胡汉各族的融合乃至隋唐文化制度的建构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篇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十六国时期北凉文士群体及其文学文化方面的成就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通过详细考察以刘昞、阚骃等为代表的北凉文士的学术贡献和文学成就,进一步深化十六国时期河陇地域文学文化的研究,推动学术的发展。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等部分。绪论主要梳理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的范围及意义、研究的方法和重点、难点。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讨了沮渠氏的族源以及北凉政权的建立、发展、兴盛和灭亡。据史书记载,沮渠氏因世居河西卢水流域,被称为卢水胡,与来自塞外的少数民族迥然有别。因世居河西,接受汉文化熏染较早,汉化程度较深。正因为这样,沮渠蒙逊能够积极笼络胡汉各族的文化精英,组建北凉政权,最终统一河西。第二章主要论述北凉政权在发展兴盛的过程中,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对儒学思想的尊崇,同时非常重视文化的交流。沮渠蒙逊统治下的北凉政权文教昌明,重用以刘昞及其弟子为代表的众多汉族文士,鼓励其校订经籍,并与刘宋王朝开展规模较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使北凉文学文化的整体实力达到五凉时期的高峰,河陇地区也因此成为当时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第三章主要论述北凉文士集团的来源。总体来看,北凉文士群体包括北凉建国之初的本土文士和来自西凉、南凉的文士。其中刘昞及其弟子影响最大。北凉政权对汉族文士普遍尊崇礼遇,不仅进一步促进了族际认同和卢水胡的汉化,而且也有力推动了北凉政治、教育、文化、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第四章对北凉文士的着述以及出土文献进行了钩稽梳理,并对留存至今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重点对刘昞的《人物志注》《敦煌实录》,阚骃的《十三州志》,段龟龙的《凉州记》以及段承根、程骏、胡叟等人留存的章表书箴和诗文作品进行分析探讨。结语部分在对全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北凉文士在十六国时期河陇文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北凉文学与文化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

韩中慧[6](2019)在《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文中提出在中唐大历、贞元时期,梁肃以文章盛名誉满儒林,曾三职齐署,清贵显要,然而在中唐文学史、思想史中的叙述空间却一直较为狭窄、微弱,其着述《梁补阙集》《删定止观》等尚存于世。《梁补阙集》写本、刻本今已俱亡。别集中惟有清抄本两卷尚存于世,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两卷,王子霖藏清道光十一年(1831)汪饮泉抄本和王绶珊藏清抄本(旧藏上海图书馆)。前两种抄本,同出一源,即清嘉庆赵坦小云谷抄本。王子霖藏本疑因文革浩劫而湮灭不存,王绶珊藏清抄本已由上海图书馆归还民间藏家,亦不知所踪。对中唐学术史中的梁肃及其所记叙的文士思想,梁肃着述的版本研究等,学界研究一直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论述。笔者整理研究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小云谷抄本《梁补阙集》学者从未关注过。笔者的成果主要由“研究篇”“整理篇”两部分组成。“研究篇”内容包括:第一,笔者借助叙述史的概念,整合涉及梁肃的主要史料,对梁肃家世谱系、仕履变迁进行考述,重建梁肃的家世历史记忆与“清贵显要”的文士地位,并讨论从中唐至两宋、明清时期梁肃形象的变迁问题。第二,从传统版本学视角出发,对梁肃目前存世的所有着述版本进行溯源,考辨其源流、递藏、文本形态等,对《梁补阙集》异文分布等进行详细考述,重新探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清小云谷抄本的文献整理价值。第三,《梁补阙集》文本呈现史学化倾向,与唐代文史交融的历史观念和学术理路相关,本论文重新归纳、讨论梁肃以及他所叙述的一批中唐文士们在面对颠沛动荡、人心败坏的乱象之下,如何重建、恢复世俗社会的道德伦理秩序与复苏人心的过程,试图还原梁肃及其交往的文士们的外部实践活动和内在心灵世界。“整理篇”系《梁补阙集》整理成果。整理方法以标点、校勘、注释等为主。以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清嘉庆小云谷抄本为底本,《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66年版)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傅增湘校周叔弢藏影宋钞本《文苑英华》校勘记、南宋绍兴九年(1139)临安府刻本《唐文粹》中的梁肃文章等为参校本,以《毘陵集》(《四部丛刊》本影印清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宋明清旧志、《佛祖统纪》《佛祖历代通载》等和存世碑志等为部分篇章的对校材料。部分成果参考岑仲勉《唐集质疑》,蒋勋《大历诗人研究》,胡大浚、张春雯点校本《梁肃文集》等。

李稳[7](2019)在《北魏前期河北、江南、河西士人政治境遇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魏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北方且统治时间超过百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汉族士人在其政权的建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族士人按地域可分为河北、江南和河西士人。他们入魏后的政治境遇不尽相同。从官职来看,河北士人人数最多,所任官职以中央官为主,多有升迁,多人出将入相,进入政权的核心圈。江南士人境遇次之,司马氏因其宗室身份多获官职爵位,其他士人也得任用,总体上以武职、地方官居多。河西士人境遇最差,除西凉皇室后裔李宝、唐和获得较高职位,其他士人多任郎官,无甚升迁。从士人活动来看,河北士人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有参与,以政治活动为主,并在制度方面有草创之功。江南士人主要参与军事活动,在北魏对刘宋的战争中屡次立功。河西士人群体中多文史之才,在着史、讲学方面较为突出,进而对北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影响。河北、江南、河西士人之间有上述差异,与地望、文化及时局因素有关。地望因素是决定他们政治地位的主要因素,三组士人所传承的文化影响了他们的活动类型,时局因素对三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轻者罢官,重者丧命。

李西美[8](2019)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文中提出本文以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所着录的杂家书爲考察对象。这类书计有孔甲《盘盂》、《大》、《伍子胥》、《子晚子》、《由余》、《尉缭》、《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内》、《淮南外》、《东方朔》、《伯象先生》、《荆轲论》、《吴子》、《公孙尼》、《博士臣贤对》、《臣说》、《解子簿书》、《推杂书》、《杂家言》等,共二十家。本文对有关以上书的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搜集、系统分类与整理,然後以作品爲单位,分别从历代着录、诸家论说、作者传记三个角度归纳总结,形成汇考。以这一方式对《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杂家书进行较爲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体例要点是:按《汉书·艺文志》的着录顺序排列各书,并爲每部书编写序号,以方便检阅;重点考察作者生平事迹、成书年代及其真僞、版本、历代公私书目及文献着录、作品评论。

孙效武[9](2018)在《《任勇烈公遗集》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举,字汉冲,号东园,清代大同人。雍正二年武进士,历官陕西柏林堡守备、宁夏城守营都司、固原提标左营游击、重庆镇总兵。任举生于寒微,后以军功显贵,乾隆十一年因平定“固原营兵劫掠案”而晋升为固原中营参将一职,乾隆十三年金川之役战殁,年仅四十六岁。乾隆封赐谥号“勇烈”。其子任承恩以父难荫入职三等侍卫,历任六安营参将、山东兖州镇总兵、江南提督,为官期间恪尽职守,交游广泛。任氏父子二人虽身为武将,但却学通经术,工为诗文,为当时公卿所推重。《任勇烈公遗集》是任举的诗文集,内附其子任承恩的《二峨草堂遗稿》,因任举谥号“勇烈”,故名为《任勇烈公遗集》。该集为研究任氏父子二人的生平事迹、仕宦经历及其交游情况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史料。该集的版本时以《任勇烈公遗集》为名,时以《二峨草堂遗稿》为名,难免产生版本讹误。本文在考证《任勇烈公遗集》版本的基础上,重点对该集进行了整理与校注。

邹虎[10](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二、黄石公之“履”探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石公之“履”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二 研究综述
    三 选题意义
    四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及交游
    第一节 包世臣生平——以经世散文创作为主之分期
        一 早涉忧患,零散为文
        二 心存大志,“文”如泉涌
        三 晚年归隐,着书编集
    第二节 包世臣的文学交游及交游补述
        一 与常州文派的文学交游
        二 辑佚基础上的交游补述
第二章 包世臣文集版本及编纂体例研究
    第一节 包世臣文集版本研究
        一 《安吴四种》版本梳理
        二 单行本版本梳理
        三 《包世臣全集》
    第二节 《安吴四种》编纂体例所体现的经世思想研究
        一 中国古代文人别集编纂体例概说
        二 包世臣别集编纂过程及体例
        三 《安吴四种》编纂体例所蕴含的思想及价值
第三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综论
    第一节 包世臣经世思散文创作背景
        一 明至清中叶实学思想的发展以及与经世散文创作的关联
        二 明中叶至清前中期经世散文创作概述
    第二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思想内容
        一 “饬邪禁非,有益于世”的经世之旨
        二 “更法图强,改革政治”的变世之法
        三 “重义轻利,礼制改革”的处世之思
    第三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风格趋向
        一 严谨务实的创作态度
        二 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三 平和保守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专题研究---以传记、书信为例
    第一节 包世臣的传记理论与实践
        一 包世臣的传记创作理论
        二 包世臣传记的经世主题及表达方式
    第二节 包世臣书信研究
        一 包世臣书信的经世思想
        二 包世臣书信的经世表达
        三 包世臣书信中经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第五章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对近代国人心智的启蒙
        一 包世臣对于“衰世”的书写
        二 包世臣对待科举制的态度
        三 包世臣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及其禁烟抗夷的决心
    第二节 包世臣对近代经世散文创作风气及艺术手法的引领
        一 包世臣对近代经世散文艺术手法的引导
        二 对后世经世散文创作风气的引导
    第三节 包世臣经世散文的地位
        一 上承亭林、常州余绪
        二 下启龚、魏及近代改革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包世臣佚文
        对坝逼溜说
        辨爬沙船转水墩之误
        宝稧室法帖序
        简学斋诗存记
        咏秋词轩序
        津桂苑云梯定知得敢路云绮语用续哀词
    附录二:包世臣作品系年
        凡例
        作品系年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明清教材专门研究
        二、教材(教科书)有关研究
        三、教材文本有关研究
        四、研究评价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明清教材的嬗变与发展
    第一节 明清思想流变与教材发展
        一、程朱理学为宗与教材
        二、陆王心学崛起与教材
        三、颜元实学涌现与教材
    第二节 明清的文教政策与教材发展
        一、教材体系的界定与增编
        二、官学教材成为知识权威
        三、书院派特色教材的兴起
        四、蒙学教材学科式发展
        五、教材集成与训诂考订
第三章 明清教材概览
    第一节 明清教材概览(上):官学教材
        一、经义类教材
        二、律政类教材
        三、礼制类教材
        四、告诫类教材
        五、文体类教材
        六、军事类教材
        七、科技类教材
    第二节 明清教材概览(中):书院教材
        一、讲求理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二、讲求心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三、以实学为主书院的特色教材
        四、考据学派书院的特色教材
    第三节 明清教材概览(下):蒙学教材
        一、基础识字类教材
        二、伦理规范类教材
        三、名物典故类教材
        四、诗歌作文类教材
        五、数理科技类教材
第四章 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
    第一节 关于历史与人文的知识:人物及其事件文本
        一、鲜活的人物:以《三字经》、《千字文》为例
        二、具体的事件:以《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为例
        三、文化的标识:以《二十四孝图说》、《为善阴骘》、《孝顺事实》为例
    第二节 关于思想与义理的知识:论着与经义文本
        一、直抒义理:以《三字经》、《小儿语》、《续小儿语》为例
        二、官修权威:以《五经大传》为例
        三、名家导读:以《四书大全》为例
        四、博览众家:以《性理大全》为例
        五、经世致用:以《武经七书》、《孝经》、《说苑》为例
    第三节 关于生存与生活的知识:律法与礼制文本
        一、行为样本:以《弟子规》为例
        二、角色规则:以《皇明祖训》为例
        三、生存法则:以《大明律》、《大明会典》、《明大诰》为例
    第四节 关于审美与文体的知识:诗词与文体文本
        一、创作与审美启蒙:以《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增广贤文》为例
        二、诗词大会:以《千家诗》、《神童诗》、《唐诗三百首》为例
        三、能臣作文:以《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书文》为例
        四、文豪经典:以《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观止》、《文章辨体》为例
    第五节 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科技与数理文本
        一、天文地理:以《千字文》、《三字经》、《畴人传》为例
        二、渔林制造:以《幼学琼林》为例
        三、数理科学:以《九章算术》、《数理精蕴》为例
第五章 明清教材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 丰富展现: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
        一、凭借丰富走向整全的生活
        二、凭借丰富走向生动的实践
        三、凭借丰富走向意义的生成
    第二节 朴素说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
        一、错落有致——基于个体心理成长的内容布局
        二、言之有理——基于百家之言的历史论证
    第三节 诗性表达: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
        一、律对与诗词:创造的空间
        二、比兴与典故:隐喻的展现
第六章 透析:来自明清教材文本的启示
    第一节 教材文本“基因”:活性知识
        一、基因链之一:知识存量
        二、基因链之二:表达呈现
        三、基因链之三:接受逻辑
    第二节 教材价值拓展:何以超越
        一、价值超越的核心:客体价值
        二、价值超越的藩篱:教学生态
        三、价值超越的逻辑:认知建构
    第三节 “教育性”落地图景:本土化
        一、语言风格:文以载道
        二、文本扩展:由博返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观点
        一、明清教材是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
        二、明清教材展示了理想教材的基因模型
        三、明清教材文本教育性的现实价值
        四、明清教材的时代局限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明清官学主要教材目录
附录2:明清书院主要特色教材目录
附录3 :明清表蒙学主要教材目录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3)“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一)关于孝宣政治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东汉士人与孝宣政治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东汉政治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政治内核与中兴建构:“孝宣情结”的缘起
    第一节 孝宣政治的内核
        一、“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思想
        二、以吏治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实践
    第二节 制造汉宣帝:西汉中后期时人对汉宣帝形象的层累建构
        一、谶纬与祥瑞:汉宣帝在位前后的形象建构
        二、谥号:汉宣帝身后的形象建构
        三、汉宣帝以降的中兴形象建构
    小结
第二章 中兴重构与政治回归:“孝宣情结”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前期汉宣地位的重构
        一、建武十九年的政治重构
        二、《汉书》对汉宣帝中兴形象的塑造与定型
    第二节 孝宣政治的回归
        一、“柔道”与“霸王道杂之”
        二、“中兴已来,追踪宣帝”
    小结
第三章 政治转型与中兴呼唤:“孝宣情结”的分化
    第一节 章、和二朝的政治转型
        一、尚宽的皇帝与严苛的官吏
        二、外戚、宦官的崛起
    第二节 东汉中后期所面临的困境与士人重建孝宣政治的尝试
        一、东汉中后期所面临的困境
        二、东汉士人重建孝宣政治的尝试
    小结
第四章 政治重生与功用流变:“孝宣情结”的异变
    第一节 建安前后的东汉政局与魏蜀创业君臣的选择
        一、建安前后的东汉政局
        二、魏蜀创业君臣的选择:孝宣政治的部分回归
    第二节 谶纬异象与汉魏嬗代
        一、两汉间孝宣谶纬异象的功用流变
        二、“冠石之祥”与匹夫裂土
        三、“字成木叶”与汉魏禅代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十六国时期北凉文士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北凉政权的建立及兴亡
    第一节 张掖卢水胡沮渠氏探源
        一、张掖卢水胡的由来
        二、沮渠氏的汉化
    第二节 北凉政权的建立
        一、沮渠蒙逊反吕与北凉初建
        二、沮渠蒙逊夺权与北凉兴盛
        三、北凉与周边割据政权的抗衡
    第三节 北凉政权的发展与灭亡
        一、平定南凉迁都姑臧
        二、吞并西凉统一河西
        三、北魏平定河西北凉灭亡
第二章 北凉政权的文教政策
    第一节 崇儒重教,兴办官学
        一、文教兼设,尊崇儒学
        二、兴办官学,私学兴盛
    第二节 招揽儒英,礼贤下士
        一、胸怀若谷,招揽儒英
        二、整肃吏治,知人善任
    第三节 校订经典,注重交流
        一、校刊经籍,奖励着述
        二、北凉与南朝的文化交流
第三章 北凉文士集团的来源
    第一节 北凉的本土文士
        一、汉化程度较高的卢水胡贵族
        二、归附北凉的汉族文士
    第二节 来自南凉的文士
        一、南凉鲜卑少数民族文士
        二、南凉灭亡后归附北凉的汉族文臣士子
    第三节 来自西凉的文士
        一、刘昞及其弟子
        二、其他西凉文士
第四章 北凉文士的着述及其文学成就
    第一节 北凉文士的着述情况
        一、北凉文士文学作品概述
        二、北凉文士留存着述分类统计
    第二节 北凉文士的文学创作
        一、章表书箴等应用文章
        二、诗赋创作
    第三节 北凉文士的学术着作
        一、刘昞《人物志注》与《敦煌实录》
        二、阚骃《十三州志》
        三、段龟龙《凉州记》
    第四节 北凉文学与文化的成就及影响
        一、北凉文学与文化的成就
        二、北凉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整理研究现状
    三、整理研究方法
    四、整理研究意义
研究篇
    第一章 叙述史中梁肃形象变迁考
        第一节 从汉晋到隋唐:梁肃观念中的家世谱系
        第二节 清贵显要与如履薄冰:梁肃仕履变迁考
        第三节 从中唐至两宋:从“名儒善士”到释家弟子
        第四节 从两宋至明清:梁肃成为古文运动的“草蛇灰线”
        第五节 叙述模式:梁肃形象被逐渐淡忘的文本原因
    第二章 梁肃存世着述版本考
        第一节 梁肃文集版本及其篇数考
        第二节 《删定止观》版本考
        第三节 《梁补阙集》异文研究
    第三章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理路与文士选择
        第一节 《梁补阙集》中的史学化倾向
        第二节 《梁补阙集》中的“学术”与“人心”
        第三节 《梁补阙集》中的世俗想象与个人选择
整理篇
    整理说明
    梁补阙集
        梁补阙集卷上
        受命宝赋并序
        西伯受命称王议
        为太常答苏端驳杨绾谥议
        天台法门议
        止观统例
        《神仙传》论
        四皓赞并序
        三如来画像赞并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石幢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像观世音菩萨像赞并序
        地藏菩萨赞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绣像赞并序
        壁画三像赞并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赞
        大罗天尊画像并序
        药师琉璃光如来画像赞并序
        绣西方像赞并序
        释迦牟尼如来像赞
        兵箴
        磻溪铭并序
        圯桥石表铭并序
        心印铭陈谏序
        唐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
        毗陵集后序
        补阙李君前集序
        导引图序
        观石山人弹琴序
        游云门寺诗序
        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
        秘书监包府君集序
        晚春崔中丞林亭会集诗序
        贺苏、常二孙使君邻郡诗序
        周公瑾墓下诗序
        送谢舍人赴朝廷序
        奉送泉州席使君赴任序
        送李补阙归少室养疾序
        送耿拾遗归朝廷序
        送朱抬遗赴朝廷序
        送窦拾遗赴朝廷序
        送韦拾遗归嵩阳旧居序
        奉送刘侍御赴上都序
        送周司直赴太原序
        送前长水裴少府归海陵序
        送皇甫七赴广州序
        送张三十昆季西上序
        送郑子华之东阳序
        送灵沼上人游寿阳序
        送沙门鉴虚上人归越序
        送皇甫尊师归吴兴卞山序
        送韦十六进士及第后东归序
        送元锡赴举序
        《维摩经略疏》序
        陪独孤常州观讲《论语》序
        梁补阙集卷下
        吴县令厅壁记
        河南府仓曹参军厅壁记
        郑县尉厅壁记
        昆山县学记
        通爱敬陂水门记
        盐池记
        李晋陵茅亭记
        京兆府司录西厅卢氏世官记
        常州建安寺止观院记
        祗园寺净土院志
        汉高士严君钓台碑
        天台智者大师碑并序
        越州开元寺律和尚塔碑铭并序
        梁高士碣
        外王父赠秘书少监东平吕公神道表铭
        睦王墓志铭
        给事中刘公墓志
        侍御史摄御史中丞赠尚书户部侍郎李公墓志
        房正字墓铭
        明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虔州刺史李公墓志铭
        越州长史李公墓志铭
        舒州望江县丞卢公墓志铭
        郑州新郑县尉安定皇甫君墓志铭
        恒州真定县尉独孤君墓志铭
        郑处士墓志
        陇西李君墓志
        着作郎赠秘书少监权公夫人李氏墓志
        监察御史李君夫人兰陵萧氏墓志铭
        郑州原武县丞崔君夫人源氏墓志铭
        衢州司士参军李君夫人河南独孤氏墓志
        杭州临安县令裴君夫人常山阎氏墓志
        德州安得县丞李君夫人梁氏墓志
        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
        祭独孤常州文
        祭李祭酒文
        祭李虔州文
        为独孤常州祭福建李大夫文
        为人祭柳侍御史文
        为独孤郎中祭皇甫大夫文
        为杜尚书祭刘侍御文
        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
        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
        为杜东都祭窦庐州文
        为杜尚书祭殁将文
附录
    [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
    梁肃佚文汇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北魏前期河北、江南、河西士人政治境遇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前史回顾
一、从官职获封看三者的政治境遇差别
    (一)初授官职
    (二)升迁经历
    (三)爵位赠谥
二、政治境遇差别之下的士人活动考察
    (一)政治活动——河北士人草创制度
    (二)军事活动——江南士人屡立军功
    (三)文化活动——河西士人着史讲学
三、三地士人政治境遇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地望因素
    (二)文化因素
    (三)时局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三、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凡例
01.孔甲《盘盂》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2.《大(?)》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3.《伍子胥》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4.《子晚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5.《由余》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6.《尉缭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7.《尸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08.《吕氏春秋》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09.《淮南内》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0.《淮南外》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1.《东方朔》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2.《伯象先生》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3.《荆轲论》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4.《吴子》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5.《公孙尼》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6.《博士臣贤对》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作者传记
    考证
17.《臣说》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8.《解子簿书》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19.《推杂书》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20.《杂家言》
    历代着录
    诸家论说
    考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任勇烈公遗集》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篇《任勇烈公遗集》的版本探微
    第一节 《二峨草堂遗稿》的稿本与单刻本
    第二节 嘉庆九年两湖书屋刻本
    第三节 近文斋刻本
    第四节 民国十年活字铅印本
    第五节 相关问题探析
整理篇《任勇烈公遗集》的整理与校注
    凡例
    卷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一、文字书写传承
        二、前代字书贮存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四、借字
        五、新造俗字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参考文献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凡例
    正文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历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後记

四、黄石公之“履”探微(论文参考文献)

  • [1]包世臣经世散文研究[D]. 赵安妮. 兰州大学, 2021(02)
  • [2]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基于文本的考察[D]. 刘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3]“孝宣情结”与东汉政治[D]. 田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5]十六国时期北凉文士群体研究[D]. 丁瑞昌.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6]中唐梁肃《梁补阙集》研究与整理[D]. 韩中慧. 宁夏大学, 2019(02)
  • [7]北魏前期河北、江南、河西士人政治境遇比较研究[D]. 李稳. 湖北大学, 2019(05)
  • [8]《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书汇考[D]. 李西美. 温州大学, 2019(01)
  • [9]《任勇烈公遗集》整理与研究[D]. 孙效武.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10]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黄石公“行”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