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句形式中宾语表达的声调问题

疑问句形式中宾语表达的声调问题

一、疑问句形式做宾语表示的语气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祁彩虹[1](2021)在《《风云初记》与《三里湾》中的问句对比研究 ——兼析孙犁和赵树理的言语风格》文中研究指明

施乐琪[2](2021)在《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山西晋城市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特点。本文依据参考语法的描写性、分析性原则,对晋城市方言语法进行全面、细致、系统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先对参考语法进行了概述,然后说明目前已有的参考语法研究成果、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和晋城市方言研究成果,最后介绍晋城市方言的基本概况。第二章描写晋城市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并对晋城市方言的儿化系统和连调系统进行归纳与描写。第三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词类、构词法、构形法,重点关注附加式和重叠式在构词、构形方面的区别,并首次对方言的重叠生成过程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代词系统,主要研究方言里极富特色的人称代词和指示词。三身代词在主宾语位置和领属位置上的用法极具方言特点,存在叠加使用现象;指示词有多种读音,也存在叠加使用现象,并在不同程度上语法化为方言中的结构助词。第五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并深入研究定语领属结构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三种:领属标记结构、并置结构和含三身代词结构,进一步排列出领属结构中的多项等级序列。第六章考察晋城市方言的谓词性短语,对方言里所有的谓词性短语结构进行描写,系统研究具有方言特点的框式状语、中补短语、介词短语。第七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简单句,先介绍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然后描写十三类句式结构,重点分析富有方言特色的“动”字句和“得”字句。第八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复杂句、复合句,先描写方言中的复杂句,然后系统分析方言中复合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类型。第九章讨论晋城市方言的句类与语气,分别描写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并从语义角度对晋城市方言的疑问句进行重新分类,同时关注与各个句类密切相关的句末语气词。第十章关注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和时系统,总结出方言里的体标记和时标记,并通过体、时标记在同一句中的共现现象证明晋城市方言体、时相分,最后罗列句末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三者连用的所有可能。第十一章从句法、语义功能描写晋城市方言的话题标记,并总结话题标记的发展过程。第十二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回顾具有方言代表性的语法特点,并说明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王瑞鑫[3](2021)在《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文中认为本文研究山西运城万荣方言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万荣方言中与语法结构相关的系列问题,第十二章对万荣方言的整体特点做以概括。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山西万荣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同时对参考语法及万荣方言的研究现状、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关注万荣方言的音系,包括万荣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儿化韵系统、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文白异读现象等。第三章主要讨论了万荣方言的词、词类和构词、构形法。文章分别从构词和构形两个角度对各个词类的形成进行了探讨。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名词性短语。除了对传统句法结构意义上的名词性短语结构进行讨论之外,还重点关注了万荣方言中的领属结构。第五章主要考察指示与称代范畴。对万荣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分别做了意义和功能上的分类。第六章讨论万荣方言中的谓词性短语。对万荣方言中各种结构类型的谓词性短语做了列举概括。第七章讨论万荣方言中的简单句。除了讨论完整句和非完整句的句法构成外,还探讨了万荣方言中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等。第八章介绍了万荣方言的句类和语气词。对万荣方言中的四大句类和语气词所能出现的语境、表达的不同语气等都做了分类描写,还探讨了语气词结合使用的情况。第九章概括了万荣方言中的时体系统,对表示不同时态的时标记、动作完成不同情况的体标记,以及时标记和体标记的共现情况都做了分析和探讨。第十章讨论了万荣方言中的从句和关联复句的标记及模式,尝试对万荣方言中的复句关联标记模式概括出一个蕴含性等级序列。第十一章描写了万荣方言中的话题标记,对不同话题标记前所能出现的成分及结构,以及每个话题标记所表示的不同语义色彩都做了分析和探讨。第十二章是大结论部分,整体概括万荣方言在各章节内容中所呈现出来的具有特色的地方以及相对应的特点。

周萍[4](2021)在《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中有大量的语气副词,揣测类语气副词作为语气副词中的一个小类,它多用于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性推测,可以起到减缓或加强语势的作用,帮助言说者更好地表达,实现交际意图。本文研究的“别是”“别不是”是一组形式对立,但表义基本相同的揣测类语气副词。经梳理文献可知,虽然学界对“别是”“别不是”进行了分别研究和对比分析,但就其研究现状而言,关于二者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较少。尤其是关于二者作为表义基本相同的两种格式为什么能够同时存在,以及造成二者之间个性差异原因这些问题的探究却鲜少涉及。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别是/别不是”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描写,在梳理共性的基础上,着力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以期充实揣测类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为类似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些许启示,同时也为一些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研究思路。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绪论部分主要涵盖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并对国内揣测类语气副词以及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的相关研究简要做了文献梳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第一、二、三和四章。第一章,对“别是”“别不是”的句法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分别从句法位置、词汇共现、句类选择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发现“别是”“别不是”在句法分析中共性大于个性,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位置和共现成分上。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并对“别是”“别不是”所出现的语义背景进行归纳,得出“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和语义背景结构模式。在“别是”“别不是”在语义分析中,本文发现二者在语义特征上存在细微差异。第三章从表达功能、信息功能、篇章功能和评价功能四个方面来探究“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功能。虽然“别是”“别不是”都具备以上四种语用功能,但是二者主观性和确信度并不相同,而且语义关系也存在差异。第四章主要梳理“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并进一步探究二者的虚化机制。第三部分为结语部分。本文在完成对“别是”“别不是”在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的考察后,梳理得出两点结论。同时,指出了下一步继续研究的方向。

王玉婷[5](2021)在《《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文中认为《盛明杂剧》是明代沈泰编订的一部明代杂剧重要总集,包括60篇杂剧剧作,全书共三十八万余字。其中宾白语言口语性强,反映出整个明代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以《盛明杂剧》宾白助词为研究对象,对书中部分助词进行穷尽式统计,描写其分布和使用情况,着重梳理助词由实到虚语法化的路径,并就某些语法现象联系其背景剧目现代方言用法,对不同方言区助词语用情况作以比较,在汉语史和方言之间相互印证。全文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分析《盛明杂剧》宾白动态助词“着”“却”“过”“得”“将”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着”“得”“过”用法稳定,“却”由於“了”的普及数量骤减,并重点描写了前四个助词词义由实到虚语法化的进程,虚化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第二章主要描写《盛明杂剧》宾白中三个主要事态助词“了”“来”“去”,和一个特殊的用法“去来”,穷尽各个语法格式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探求各自发展的历时过程,总结特点。第三章选取《盛明杂剧》宾白主要使用且具有背景方言特色的三个结构助词“个(个)”“价(家)”和“得(的)来”描写,“个”用法丰富,语法化过程较为复杂,同时就这三个助词某些特殊现象联系其背景剧目现代方言的用法,在汉语史和方言之间得以印证。第四章描写了《盛明杂剧》宾白语气助词“者”“咱”“则个(个)”的使用情况,并将“者”“着”“咱”“则个(个)”的来源关系和用法的发展情况作以论述。结语部分对《盛明杂剧》宾白各类助词的情况作了总结,肯定其在明代汉语助词系统中的共性,同时突出自身的特点。

高增霞[6](2021)在《“管……呢”否定义的来源》文中认为以"管……呢"为代表的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管"字句,其否定意义来源于提醒意图,谈话的一方通过陈述对方刚刚发生的行为,促使对方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适切性。"管"字句是一种元语否定,其否定义是其语用功能规约化或习惯化的结果。

沈洋[7](2020)在《类型学视野下铜陵方言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属安徽省,铜陵以铜而兴,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的美称。铜陵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属于比较复杂的方言系统,主要使用两种方言,分别为江淮官话和吴语。本文以铜陵方言为研究对象,借鉴铜陵方言的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与其他地区方言的疑问句的研究,尽量全面地描述铜陵方言疑问句,以丰富铜陵方言语法研究。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分析了铜陵方言疑问句的类型。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铜陵市的基本概况、疑问句的研究情况、铜陵方言语法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概括总结了吴语方言区的疑问句,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江淮官话方言区的疑问句类型,第四章在类型学视野下考察了两大方言区疑问句的共性与个性,对铜陵方言疑问句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第五章结语主要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描述,预测将来铜陵方言哪个方言区更占据优势性地位,并梳理本文的不足之处。由于铜陵方言处于吴语和江淮官话两大方言地交界地带,因此铜陵方言有着两种不同的方言形态。本文以铜陵方言疑问句的类型作为主线,贯穿全文,总结了两大方言区各自的方言特点,在类型学视野下,探究了两大方言区蕴涵的共性特点。在特指问句中,两大方言区疑问词大部分都是疑问代词,小部分表示疑问功能的是短语,在数量上,吴语方言区的疑问代词更多样化,江淮官话方言区的疑问代词或疑问短语基本都是吴语方言区疑问代词用法合并,发音的简化而来。在正反问句中,两大方言区都不存在正问与反问两种情况,且有一个固定结构:个/过/□[a213]+VP。其中“个”“过”“□[a213]”是疑问标记词,承担疑问功能,“个”是“过”音变简化而来,不同地是江淮官话方言区多用“个”,吴语方言区多用“过”“□[a213]”(用得少),另外江淮官话方言区还存在“VP-Neg-VP”结构。在是非问句中,两大方言区一般都由疑问标记“个”与“过”承担疑问功能(江淮官话方言区多用“个”,吴语方言区多用“过”),固定结构为:个/过+VP。此外,在是非问句中语气词一般承担调节语气的作用,表疑问的语调基本都是上升语调,主要承担惊讶和质疑的功能,通过研究,将铜陵方言是非问句可分为三大类型:肯定是非问、否定是非问、语调是非问。在铜陵方言中,对于正反问句和是非问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铜陵方言正反问与是非问是一种有标记范畴的句类,且两种句类共用同一个标记模式“个/过(是)+VP”,受周边方言强势影响,“个”“过”“□[a213]”三个记音标记由“K—VP”结构中“可”语流音变而来,并总结归纳了铜陵方言疑问句K—VP结构类型三个表现形式,分别为“一般K—VP结构”“附加式K—VP结构”和“混合式K—VP结构”。最后,结合铜陵方言疑问句的特点,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观点,打破了疑问句的“四分法”,将铜陵方言疑问句分为两大类:疑问代词疑问句和非疑问代词疑问句。

周欣雨[8](2020)在《《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研究》文中提出《清文启蒙》成书于1730年,是一部满汉合璧式满语教科书。该书第二卷题为“兼汉满洲套话”,内容为日常口语对话,生动记录了清代早期的北京话,其中反问句使用频率高、句式丰富、语用功能多样,对丰富清代北京话和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论文以《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中的反问句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汉语反问句和《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的相关研究;简述《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研究意义、目的与方法。第二部分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分析《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中的反问句。从句法角度为《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分类,并对各类反问句进行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的综合考察。《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按句法结构可分为两种:唯反问结构反问句和非唯反问结构反问句;根据主要成分的不同,我们将之进一步细分为以疑问代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以语气副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以语气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和以连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四类。在语义方面,主要考察《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否定指向和否定方式;在语用方面,主要考察《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用功能。在对《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总结了《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特点。唯反问结构是只能构成反问句的结构,它的存在说明反问句不仅是语用问题,也是句法问题,而句法又与语义、语用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唯反问结构进行重点研究,以加深对反问句的认识。最后一部分对《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中的唯反问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些唯反问结构在清代中后期北京话文献(《儿女英雄传》和《春阿氏》)和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和演变情况,分析了唯反问结构在发展中出现的异同点及原因,并选取典型唯反问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以期在对比中深入了解《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唯反问结构的特点,以呈现汉语唯反问结构发展演变脉络的部分特点与原因。

张小龙[9](2020)在《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勾漏片粤语分布在两广地区的交接地带,从语言本体来看属于比较古老的粤语,对于粤语史而言研究价值很高,但相比广府片粤语,勾漏片粤语的语法研究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地处粤西北地区的勾漏片粤语连山话,本文选取连山话的疑问句作为研究对象,以丰富连山话的语法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语料,并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实验语音学、语言类型学等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系统、深入的描写分析。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分为五小节,分别介绍连山县简况、本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正文,共有五章组成:第一章对是非问进行描写,主要从疑问语调、疑问语气词这两个角度对其进行考察分析。第二章是对正反问进行描写,主要是对“VP-Neg-VP”和“VP-Neg”问句、重叠式问句进行分析论述。第三章是对特指问的疑问代词系统、表疑类型以及它的简略形式进行分析论述。第四章是描写选择问的结构类型以及选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第五章是将连山话的疑问句和广州话的疑问句进行类型学方面的比较研究。第三部分为本文结语,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点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收集和整理语料时注重多样的语料获取途径,如录制连山的山歌、记录连山新闻中的方言对话等;本文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本文运用实验语音学、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的相关知识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连山话的疑问句进行系统、深入的考察分析。勾漏片粤语的语法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还可以为勾漏粤语的研究提供新的方言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粤语研究的“西进”力度。

卢恩兰[10](2020)在《关岭方言疑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关岭方言疑问句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取语料,在此基础上,借鉴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疑问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以及文献法等方法,首次对关岭方言疑问句进行较为系统地描写与分析,力图从多角度对关岭方言疑问句进行深入分析以丰富西南官话的语法研究。本文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部分大致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关岭县的地理历史、方言音位系统以及关岭方言目前的研究现状等内容。正文部分由四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主要讨论关岭方言表达疑问范畴的手段,关岭方言表达疑问范畴的手段有语调手段、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第二章主要讨论关岭方言疑问句的类型,关岭方言疑问可分为是非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特指疑问句,本章还讨论了各个类型的疑问焦点和疑问程度;第三章主要讨论关岭方言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关岭方言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可分为疑问词的非疑问功能和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主要有陈述、指令、拒绝、感叹以及一些基础的人际互动功能等;第四章主要讨论关岭方言疑问句的类型学特征,并用分析性的眼光来分析关岭方言疑问句。结语部分概括文章的主要结论,指出文章不足之处以及将来想要努力的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为语料创新和研究思路创新。语料创新,关岭方言属西南官话川黔片中的黔中小片,目前没有关于这个方言小片的研究成果,本文首次以关岭方言疑问句为对象进行描写分析,也首次对黔中小片方言疑问句进行语料收集,所以在语料上有所创新;研究思路创新,以往的疑问句研究中,大多只描写疑问句的分类,本文不仅运用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分析了关岭方言疑问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内容,还运用了语言类型学的理论将关岭方言疑问与其他西南官话的疑问句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关岭方言疑问的类型学特征。

二、疑问句形式做宾语表示的语气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疑问句形式做宾语表示的语气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 参考语法研究综述
        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晋城市(城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2.1 地理位置
        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晋城市方言研究概述
        3.1 语音方面
        3.2 词汇、语法方面
    第四节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4.1 研究目的、意义
        4.2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晋城市方言音系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
        1.1 声母
        1.2 韵母
        1.3 声调
    第二节 儿化系统
        2.1 儿化韵
        2.2 儿化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连调规律
        3.1 两字组连调规律
        3.2 重叠连调规律
第三章 词类
    第一节 词类与词义
        1.1 开放性词类
        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构词与构形
        2.1 复合式
        2.2 附加式
        2.3 叠音与重叠式
    第三节 其他手段
        3.1 合音词
        3.2 分音词
        3.3 变音别义构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1.1 三身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
        1.3 三身代词的叠置现象
        1.4 非三身代词
        1.5 “热~=”的发展及用法
        1.6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第二节 指示词
        2.1 指示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2.2 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2.3 指示词的叠加现象
        2.4 指示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2.5 指示词的回指功能
    第三节 疑问代词
        3.1 疑问代词的读音及意义分类
        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1.1 定中短语
        1.2 联合短语
        1.3 数量短语
        1.4 同位短语
        1.5 指量短语、“的”字短语
        1.6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中领属结构
        2.1 领属标记结构
        2.2 并置结构
        2.3 含三身代词结构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普通谓词性短语
        1.1 动宾短语
        1.2 主谓短语
        1.3 联合短语
        1.4 连谓短语
        1.5 兼语短语
    第二节 中补短语
        2.1 结果补语
        2.2 程度补语
        2.3 情态补语
        2.4 可能补语
        2.5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2.6 数量补语
        2.7 时地补语
    第三节 状中短语
        3.1 短语类别
        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介词短语
        4.1 介词及介词短语意义分类
        4.2 介词悬空现象
        4.3 后置词及框式介词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1.1 完整句
        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一般动词谓语句句式
        2.1 处置句
        2.2 被动句
        2.3 连谓句
        2.4 兼语句
        2.5 致使句
        2.6 双宾句
        2.7 存现句
        2.8 领有句
        2.9 系词句
        2.10 比较句
        2.11 比况句
    第三节 特殊动词谓语句句式
        3.1 “动”字句
        3.2 “得”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复杂句和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1.1 补足语从句
        1.2 定语从句
        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2.1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2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3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7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8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2.9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九章 句类与语气
    第一节 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 陈述句
        1.2 祈使句
        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2.1 有疑而问
        2.2 无疑而问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晋城市方言的体系统
        1.1 完成体—兰_1[l(?)~0]、唠[lo~0]
        1.2 持续体—呢_1[n(?)~0]
        1.3 经历体—过[ku?~(53)]
        1.4 起始体—开[k(?)~(33)]
        1.5 继续体—下去[(?)iɑ~(53)k(?)(?)~0]
        1.6 短时体
        1.7 尝试体
        1.8 反复体
    第二节 晋城市方言中的时系统
        2.1 过去时—来[l(?)~0]
        2.2 现在时—兰_2[l(?)~0]、呢_2[n(?)(?)~0]
        2.3 将来时—呐[n(?)(?)~0]
        2.4 参照时间转移现象
        2.5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功能分化
    第三节 体、时标记共现
        3.1 完成体与时标记共现
        3.2 持续体与时标记共现
        3.3 经历体与时标记共现
    第四节 体、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1 时标记与语气词连用
        4.2 体标记、时标记、语气词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
    第一节 单音节话题标记
        1.1 哇
        1.2 呀
        1.3 来
        1.4 咾
    第二节 多音节话题标记
        2.1 咾时/咾咾时
        2.2 咾哇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研究重点回顾
        1.1 附加与重叠
        1.2 人称代词与指示词
        1.3 定语领属结构
        1.4 短语与简单句
        1.5 复杂句与复合句
        1.6 句类与语气
        1.7 时体
        1.8 话题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参考语法及山西方言的研究概述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1.1.2 山西方言的研究概述
    1.2 万荣县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2.1 地理位置
        1.2.2 历史沿革
    1.3 运城及万荣方言的研究概述
        1.3.1 语音方面
        1.3.2 词汇、语法方面
    1.4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1.4.1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4.2 研究意义
        1.4.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万荣方言音系
    2.1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特点
        2.1.1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1.2 万荣方言的声韵调特点
    2.2 万荣方言的儿化系统
    2.3 万荣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2.4 万荣方言的文白异读
    2.5 万荣方言语音上的内部差异
    2.6 符号体例及说明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3.1 词类与构词法概说
        3.1.1 词类概说
        3.1.2 词的形态概说
    3.2 复合式构词法
    3.3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1 前附式
        3.3.2 后附式
        3.3.3 附缀
    3.4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1 名词的构词与构形
        3.4.2 动词的构词与构形
        3.4.3 形容词的构词与构形
        3.4.4 副词的构词与构形
    3.5 合音词和分音词
        3.5.1 分音词
        3.5.2 合音词
    3.6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4.1 人称代词
        4.1.1 三身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1.2 三身代词的功能分类
        4.1.3 叠置现象
        4.1.4 非三身代词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4.1.6 小结
    4.2 指示代词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与意义分类
        4.2.2 指示代词的功能分类
        4.2.3 指示代词与结构助词的语法共性
        4.2.4 指示代词的回指用法
        4.2.5 指示代词的叠置
        4.2.6 小结
    4.3 疑问代词
        4.3.1 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
        4.3.2 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
        4.3.3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4.3.4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5.1 概说
    5.2 名词性短语
        5.2.1 定中短语
        5.2.2 联合短语
        5.2.3 指量短语
        5.2.4 数量短语
        5.2.5 同位短语
        5.2.6 “的”字短语
        5.2.7 方位短语
        5.2.8 小结
    5.3 领属结构
        5.3.1 概述
        5.3.2 万荣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5.3.3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5.3.4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5.3.5 “人称代词+其他集体领属”的特点
        5.3.6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6.1 概说
    6.2 主谓短语
    6.3 动宾短语
        6.3.1 受事宾语
        6.3.2 施事宾语
        6.3.3 中性宾语
    6.4 状中短语
        6.4.1 状语标记
        6.4.2 副词作状语
        6.4.3 动词作状语
        6.4.4 形容词作状语
        6.4.5 介词短语作状语
        6.4.6 时间名词作状语
        6.4.7 框式状语
    6.5 联合短语
    6.6 中补短语
        6.6.1 结果补语
        6.6.2 程度补语
        6.6.3 情态补语
        6.6.4 数量补语
        6.6.5 时地补语
        6.6.6 趋向补语
        6.6.7 可能补语
    6.7 介词短语
        6.7.1 前置介词
        6.7.2 后置介词
    6.8 连谓短语
        6.8.1 一般连动式
        6.8.2 “有”类连动式
    6.9 兼语短语
        6.9.1 使令式
        6.9.2 爱恨式
        6.9.3 选定式
        6.9.4 “有”字式
        6.9.5 兼语连谓连用/套合式
    6.10 小结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7.1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7.1.1 完整句
        7.1.2 非完整句
    7.2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7.2.1 “叫”字句
        7.2.2 连谓句
        7.2.3 兼语句
        7.2.4 双宾句
        7.2.5 存现句
        7.2.6 领有句:有字句
        7.2.7 系词句
        7.2.8 比较句
        7.2.9 比况句
        7.2.10 “动”/“去”字句
    7.3 小结
第八章 句类、语气
    8.1 句类概说
        8.1.1 陈述句
        8.1.2 祈使句
        8.1.3 感叹句
        8.1.4 疑问句
    8.2 语气词
        8.2.1 单音节语气词
        8.2.2 语气词的结合
    8.3 小结
第九章 时体系统
    9.1 关于汉语体的研究及其定义
    9.2 万荣方言中的体标记
        9.2.1 实现体“唠_了[lau~0]”
        9.2.2 经历体“过[kuγ~(33)]”
        9.2.3 起始体“起[k~hei~(55)]”
        9.2.4 进行体/持续体标记“着[tsγ~0]”
        9.2.5 继续体标记“下去[xa~(33)t(?)~hi~0]”
        9.2.6 结果体标记“下[xa~(33)]”
        9.2.7 短时体
    9.3 万荣方言中的时系统
        9.3.1 过去时标记“去(?)”
        9.3.2 现在时标记“啦[la~0]”和“哩[li~0]”
        9.3.3 将来时标记“也[ia~0]”
    9.4 体标记和时标记的共现
        9.4.1 现在时已然态标记“啦[la~0]”和体标记的共现情况
        9.4.2 现在时正然态标记“哩[li~0]”与体标记“着(?)”的共现情况
        9.4.3 将来时“也[ia~0]”与体标记“唠[lau~0]”的共现情况
    9.5 小结
第十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10.1 从句
        10.1.1 补足语从句
        10.1.2 定语从句
        10.1.3 补语从句
    10.2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10.2.1 定义
        10.2.2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模式
        10.2.3 因果、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4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5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6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7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8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2.9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10.3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11.1 定义
    11.2 万荣方言中的话题标记
        11.2.1 “呢(?)”
        11.2.2 “吧[pa~0]”
        11.2.3 “些(?)”
        11.2.4 “唠(着)(?)”
        11.2.5 “盲=(?)”
        11.2.6 “嘅[kai~0]”
        11.2.7 “去(?)”
        11.2.8 “也[ia~0]”
    11.3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论
    12.1 本文的结论
    12.2 创新与不足
    12.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共性
        一、“别是”“别不是”的句法位置
        二、“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共现
        三、“别是”“别不是”的句类选择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句法差异
        一、“别是”“别不是”的句法位置
        二、“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共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共性
        一、“别是”“别不是”的语义特征
        二、“别是”“别不是”的语义背景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义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共性
        一、表达功能
        二、信息功能
        三、语篇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语用差异
        一、表达功能
        二、语篇功能
        三、评价功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及虚化机制
    第一节 “别是”“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
        一、“别是”的词汇化过程
        二、“别不是”的词汇化过程
    第二节 “别是”“别不是”的虚化机制
        一、“别是”的虚化机制
        二、“别不是”的虚化机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体例
第一章 动态助词
    第一节 动态助词“着”
    第二节 动态助词“却”
    第三节 动态助词“过”
    第四节 动态助词“得”
    第五节 动态助词“将”
第二章 事态助词
    第一节 事态助词“了”
    第二节 事态助词“来”
    第三节 事态助词“去”
第三章 结构助词
    第一节 结构助词“个”
    第二节 结构助词“价(家)”
    第三节 结构助词“得来(的来)”
第四章 语气助词
    第一节 语气助词“者”
    第二节 语气助词“咱”
    第三节 语气助词“则个(个)”
    第四节 “者”“着”“咱”“则个”的关系和用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盛明杂剧》书影
附录二 《盛明杂剧》校录
附录三 本文所涉及《盛明杂剧》剧目作者及方言背景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管……呢”否定义的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假设1:“管……呢”因后续疑问形式宾语而表达疑问语气
三、假设2:“管……呢”是“什么/谁”类反问句省略后的结果
四、假设3:“管……呢”是回声问
五、假设4:“管……呢”不是问句,否定意义来源于对动作行为不适当性的提示
结语

(7)类型学视野下铜陵方言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铜陵市简况和方言概貌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选题价值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吴语为主的铜陵地区疑问句研究
    2.1 特指问句
    2.2 正反问句
    2.3 是非问句
    2.4 选择问句
第三章 江淮官话为主的铜陵地区疑问句研究
    3.1 特指问句
    3.2 正反问句
    3.3 是非问句
    3.4 选择问句
第四章 铜陵两大方言区疑问句共性和个性的考察
    4.1 特指问句
    4.2 正反问句
    4.3 是非问句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8)《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汉语反问句概述
        1 反问句的概念
        2 反问句的研究概况
    (二) 《清文启蒙》概述
        1 《清文启蒙》及其作者
        2 《清文启蒙》的相关研究
    (三) 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1 研究的可行性
        2 研究的重要性
    (四)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理论依据
        3 研究方法
二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句法研究
    (一)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分类方法
        1 前人的分类方法
        2 本文的分类方法
    (二)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分类描写
        1 以疑问代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
        2 以语气副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
        3 以语气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
        4 以连词为主要成分的反问句
    (三)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句法特点
        1 句法结构丰富多样
        2 各类反问结构分布不均衡
        3 各类词表达反问语气的自足性不平衡
        4 语气词使用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5 反问句连用现象突出
        6 整体呈现出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特点
三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义研究
    (一)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义分析
        1 否定指向与否定方式的界定
        2 否定指向与否定方式的分析
    (二)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义特点
        1 否定指向和否定方式与句法结构关联性强
        2 否定指向和否定方式分布具有一定的倾向性
        3 唯反问结构反问句的否定方式比非唯反问结构反问句单一
四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用研究
    (一)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用分析
        1 语用功能的界定
        2 语用功能与句法结构的对应关系
    (二)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的语用特点
        1 表负面态度的语用功能占优势
        2 多用于问话人和受话人意见相左的语境
        3 反问句连用时语用功能基本一致
五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唯反问结构的对比研究
    (一) 唯反问结构对比研究的背景、思路和价值
        1 唯反问结构对比研究的背景
        2 唯反问结构对比研究的价值
        3 唯反问结构对比研究的思路
    (二)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唯反问结构的对比研究
        1 对比语料简介
        2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唯反问结构的整体对比分析
        3 《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典型唯反问结构的对比分析
六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一、主要引用文献
    二、专着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致谢

(9)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体例说明
绪论
    一、连山县简况
    二、连山话疑问句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一章 连山话的是非问
    第一节 连山话的语调是非问
        一、连山话语调型是非问存在问题探讨
        二、连山话的低平语调是非问和零语调是非问
    第二节 是非问的疑问语气词
    第三节 连山话中性语气词是非问缺失原因探讨
第二章 连山话的正反问
    第一节 “VP-Neg”型问句的归属
    第二节 “VP-Neg”型问句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第三节 “VP-Neg-VP”型问句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一、V冇/唔V
        二、V/唔VO
        三、VO冇V
        四、A冇/唔AB
    第四节 “是是”型重叠问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一、“是是X”型重叠问
        二、“X是是”型重叠问
        三、“是是X”和“X是是”的区别与联系
        四、重叠问的由来
        五、重叠问的演变
第三章 连山话的特指问
    第一节 连山话的疑问代词系统
    第二节 连山话特指问的表疑类型
        一、询问事物的类属
        二、询问人
        三、询问确指的人和事物
        四、询问时间
        五、询问处所
        六、询问数量
        七、询问程度
        八、询问原因
        九、询问方式或情状
    第三节 连山话的简略式特指问
        一、NP+呢
        二、VP+呢
第四章 连山话的选择问
    第一节 连山话选择疑问句的结构特点
        一、无标记的选择问
        二、有标记的选择问
    第二节 连山话选择问选项间的语义关系
        一、对立关系
        二、差异关系
        三、相容关系
第五章 连山话疑问句与广州话疑问句的类型学比较
    第一节 连山话正反问与广州话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二节 连山话是非问与广州话是非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三节 连山话选择问与广州话选择问的类型学比较
    第四节 连山话特指问与广州话特指问的类型学比较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连山话音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关岭方言疑问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四、关岭县的概况及关岭方言音系
    五、研究现状
第一章 关岭方言表达疑问范畴的手段
    第一节 语调手段
    第二节 词汇手段
    第三节 语法手段
        一、疑问语气词
        二、谓词正反叠用表疑问范畴
        三、多项并举表疑问范畴
第二章 关岭方言疑问句的类型
    第一节 是非疑问句
        一、是非问句的结构形式
        二、不同疑问语气词之间的差异
        三、是非问句的语义类型
        四、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
        五、是非问句的疑问焦点
    第二节 选择疑问句
        一、选择问句的结构形式
        二、选择问句的语义关系
        三、选择问句中的语气词
        四、选择问的疑问程度
        五、选择问的疑问焦点
    第三节 正反疑问句
        一、正反问句的句法结构
        二、正反问句的语义内容
        三、正反问句中的语气词
        四、正反问的疑问程度
        五、正反问的疑问焦点
    第四节 特指疑问句
        一、一般式特指问
        二、省略式特指问
        三、特指问句中的语气词
        四、特指问句的疑问程度
        五、特指问的疑问焦点
第三章 关岭方言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第一节 疑问词的非疑问功能
        一、反问
        二、否定
        三、用于回答特指问
        四、用于非疑问句
    第二节 疑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一、陈述类
        二、指令类
        三、反驳或申辩
        四、拒绝
        五、指责
        六、感叹
        七、人际互动
    第三节 疑问句功能偏离的原因
第四章 关岭方言疑问句的类型学分析
    第一节 关岭方言疑问句的共性特征
        一、是非问句的共性特征
        二、选择问句的共性特征
        三、特指问句的共性特征
        四、正反问句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关岭方言疑问句受分析性语言特点的制约
        一、分析性的特点使关岭方言疑问句缺少形态变化
        二、语序和虚词制约着关岭方言疑问句的句法结构
        三、单音节词根为主制的特征制约着关岭方言疑问句的句法结构
结语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总概括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
    二、学位论文
    三、期刊论文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疑问句形式做宾语表示的语气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风云初记》与《三里湾》中的问句对比研究 ——兼析孙犁和赵树理的言语风格[D]. 祁彩虹. 西南大学, 2021
  • [2]山西晋城市方言参考语法[D]. 施乐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3]山西万荣方言参考语法[D]. 王瑞鑫. 山西大学, 2021
  • [4]现代汉语揣测类语气副词“别是”“别不是”研究[D]. 周萍. 喀什大学, 2021(07)
  • [5]《盛明杂剧》宾白助词研究[D]. 王玉婷. 兰州大学, 2021(02)
  • [6]“管……呢”否定义的来源[J]. 高增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1)
  • [7]类型学视野下铜陵方言疑问句研究[D]. 沈洋. 暨南大学, 2020(04)
  • [8]《清文启蒙·兼汉满洲套话》反问句研究[D]. 周欣雨.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勾漏片粤语连山话疑问句研究[D]. 张小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关岭方言疑问句研究[D]. 卢恩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疑问句形式中宾语表达的声调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