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应用维生素B_2治疗兔角膜碱烧伤

局部应用维生素B_2治疗兔角膜碱烧伤

一、维生素B_2局部用药治疗兔角膜碱烧伤(论文文献综述)

冯丹[1](2020)在《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对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分析不同年龄阶段的治疗效果及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非随机性研究,选取于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湖南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确诊为圆锥角膜患者30例48眼。满足纳入、排除标准,行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术中采用的紫外光A辐照度为45mW/cm2,照射时间2分钟,辐照总能量为5.4J/cm2。随访术后1周开始观察在裂隙灯下角膜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情况,记录术后各时间段(1月、3月、6月、1年)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眼镜矫正视力(BSCVA)、眼内压(IOPg)、补偿性眼压(IOPcc)和反应角膜锥样突起形态指标:角膜最大曲率(Kmax)、角膜散光、角膜最薄点厚度(TCT),同时观察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利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术前及术后随访的各时间点的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未成年组及成年组中术前及术后1年相关参数比较时,组内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段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其中有2眼(4%)出现轻度角膜基质混浊(haze),在术后3月内消退。4眼(8%)出现角膜上皮愈合延迟超过1周以上,无患者发生感染及因病情进展需行角膜移植术等。UCVA术后各时间段(1月、3月、6月、1年)较术前相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SCVA术后1月较术前下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较术前提高,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VA提高2行及以上的有7眼(15%),波动在1行以内的有34眼(71%),下降大于2行及以上有2眼(4%)。BSCVA提高2行的有16眼(33%),波动在1行以内的有32眼(67%),下降大于2行及以上有0眼。IOPcc术后各时间段较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IOPg术后3月、6月、1年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值均在正常眼压范围内。反映圆锥角膜锥样突起形态指标:Kmax术后1年较术前下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max减少2 D及以上的有3眼(6%),减少1 D的有6眼(13%),不变的有35眼(73%),增加1 D及以上的有4眼(8%)。角膜散光值术后各时间段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CT术后1月、3月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月、1年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年龄组比较:UCVA、BSCVA术前、术后1年的变化值,未成年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OPcc、IOPg术前、术后1年的变化值,未成年组与成年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反映圆锥角膜锥样突起形态指标:成年组术后1年的Kmax较术前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成年组术前的Kmax较成年组高(P<0.05),成年组术后1年Kmax变化值较未成年组高(P<0.05)。两组间角膜散光值术前、术后1年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年组术后1年的TCT较术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年的TCT的变化值,未成年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行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安全、可靠。2.本治疗方案可改善圆锥角膜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可降低角膜最大曲率值,延缓及控制圆锥角膜进展。3.本研究中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一年后角膜最大曲率值降低效果成年组较未成年组效果明显。

刘思彤[2](2018)在《姜黄素通过Notch信号通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体内、体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建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体外培养模型并探讨姜黄素对其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抑制作用的机制及靶点。2、建立兔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模型,观察姜黄素对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治疗作用。方法1、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并培养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传代后观察及鉴定内皮细胞,建立体外HUVECs模型。(1)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培养基(1,5,7.5,10,20umol/L)培养内皮细胞不同时间(12,24,48h),CCK-8法测定姜黄素对HUVECs增殖的影响;(2)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培养基(5,10umol/L)培养24h,划痕法测定姜黄素对HUVECs迁移的影响;(3)将细胞分成5组,更换不同的培养基,分别为对照组(含0.1%DMSO)、A组(含5umol/L姜黄素)、B组(含10umol/L姜黄素)、C组(含10ng/ml VEGF)、D组(含10ng/ml VEGF+10umol/L姜黄素),培养48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细胞中Notch1、Dll4及Bcl-2的mRNA相对表达量。2、将24只日本大耳兔行碱烧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姜黄素组,每组12只。对照组给予0.1%DMSO生理盐水结膜下注射,姜黄素组给予40umol/L姜黄素溶液结膜下注射,0.5ml/次,1次/2日。每天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于碱烧伤后第1d、7d、14d利用眼前节照相仪拍照,记录CNV长度和计算CNV面积;分别于碱烧伤后第7d、10d、14d随机从两组中抽取3只兔处死后取角膜,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Notch1、Dll4及Bcl-2蛋白含量。结果1、(1)提取的原代细胞经镜下观察及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证实为HUVECs。姜黄素对HUVECs增殖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姜黄素对HUVECs迁移的抑制作用也随着浓度的增加作用增强。(2)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A、B与对照组相比,HUVECs细胞中的Notch1、Dll4、Bcl-2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高,mRNA的表达量降低。C组中Notch1的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ll4、Bcl-2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Notch1的mRNA表达与C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中Dll4、Bcl-2的mRNA表达均较C组明显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碱烧伤后第15d,两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碱烧伤后第7d,姜黄素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为(20.56±2.09)mm2,对照组为(27.92±1.28)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213,p<0.05);碱烧伤后第14d,姜黄素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为(11.86±1.23)mm2,对照组为(31.98±2.48)mm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2.585,p<0.05)。(2)ELISA结果显示碱烧伤后7d时Notch1、Dll4及Bcl-2蛋白含量在对照组均较姜黄素组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d时对照组中三种蛋白含量继续增高,姜黄素组蛋白含量降低不明显,表达量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对照组和姜黄素组蛋白含量均降低,Bcl-2蛋白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角膜组织中Notch1、Dll4与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对照组分别为0.817、0.950,姜黄素组为0.833、0.700(在0.05级别,相关性显着)。结论1、利用胶原酶Ⅰ消化法可以获得HUVECs,成功建立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模型。且姜黄素可以在5umol/L20umol/L的范围内抑制HUVECs的增殖及迁移。2、在兔角膜碱烧伤新生血管生成中的早期,姜黄素可以减少角膜中粗大血管生成,降低新生血管的面积。3、姜黄素可以明显降低Notch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其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长的机制之一。

刘思彤,吴志鸿[3](2017)在《角膜新生血管机制及姜黄素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由于维持角膜无血管的平衡因素被破坏,角膜缘的毛细血管侵入角膜周边部1~2 mm而引起的致盲性病理改变。近些年发现姜黄素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故文中主要总结影响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多种细胞因子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和姜黄素对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成果。

肖可人,何书喜[4](2016)在《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技术是通过紫外光A和感光剂核黄素的光化学反应使角膜基质内胶原纤维形成共价键,从而增加胶原纤维机械强度、生物学稳定性及角膜抗扩张能力。角膜融解(corneal melting)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非感染性角膜溃疡。我们对角膜融解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及紫外光A核黄素介导角膜胶原交联术基本原理、在角膜融解方面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综述。

龙凯[5](2015)在《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临床上角膜移植术等技术日趋成熟,迫切需要既具备高生物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又兼具角膜生理功能的修复材料。胶原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然而纯胶原角膜修复材料具有力学性能不足,易降解等缺点,尤其在临床移植手术中,其韧性极差,不能耐受缝线牵拉,容易出现植片碎裂。因此,本论文对这种纯胶原角膜修复材料进行改性:与丝素蛋白复合交联,以期获得力学性能、耐酶解性能更好的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同时将紫外光/核黄素交联法用于角膜修复材料的制备,以期获得交联度更大的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并探究辐照时间和辐照强度工艺条件对制备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丝素蛋白含量分别为0%(Col)、5%(CS05)、10%(CS10)、20%(CS20)的复合膜,利用SEM对其形貌进行观察,分别表征了含水率、透光率、力学性能以及体外生物相容性(细胞形貌、细胞活性和增殖及组织学切片)及动物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丝素蛋白的加入,复合膜的层状结构变得不明显,同时导致材料表面变得粗糙,其中CS10表面出现纤维结构,为细胞的粘附提供了更多的结合位点;丝素蛋白的加入导致了材料透光性能的增加和含水率的提高;复合膜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材料的韧性。其中CS10具有更加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体外细胞实验反映出丝素蛋白/胶原复合膜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更有利于细胞粘附;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了丝素蛋白/胶原复合膜(CS10)良好的力学性能,尤其是耐手术线缝合,丝素蛋白-胶原复合膜(CS10)在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以促进角膜修复。采用辐照时间分别为5 min、15 min、30 min、45 min和60min,辐照强度分别1 m W/cm2、3 m W/cm2、5 m W/cm2、10 m W/cm2和20m W/cm2的工艺制备角膜修复材料;实验结果表明紫外光/核黄素交联法可以提高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交联度,同时改善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耐酶解性能等;优化选取05C,即辐照强度3m W/cm2,辐照时间为30min,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细胞形貌、细胞活性和增殖及组织学切片),实验结果表明05C可以促进细胞粘附,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动物实验表明05C具有良好的体内生物相容性,同时可以引导角膜修复。综合分析,辐照强度为310m W/cm2,辐照时间为3045min,为最佳制备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工艺条件。

孙冰[6](2014)在《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感染性角膜炎是眼科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疾病之一,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大部分的细菌性和病毒性角膜炎对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好,治愈率较高。真菌因其细胞壁厚,抗药性强,真菌性角膜炎的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炎等感染性角膜炎,必须采取角膜移植手术,才可能控制感染,挽救视功能。受到角膜供体来源限制,这类患者往往失去手术时机导致视力严重损害、眼球萎缩甚至眼球摘除。核黄素紫外线角膜交联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圆锥角膜的临床治疗。核黄素即维生素B2,是一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在角膜交联的过程中,受一定波长(365nm或370nm)紫外光照射,核黄素吸收能量转变为激发态,产生氧自由基和单态氧,可导致微生物的核酸断裂并阻止核酸复制,这一原理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兴趣。将核黄素角膜交联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等难治性角膜感染疾病,有望达到既可以灭活病原微生物,又可以通过胶原纤维交联增加角膜硬度及减少瘢痕形成。目的本研究采用目前临床通用的标准参数的核黄素紫外线角膜交联方法,探讨核黄素角膜交联在离体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灭活效应,以及其对两种致病菌所致的新西兰大白兔的实验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离体试验:将分离纯化所得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分别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液配制菌悬液,根据麦氏浊度仪调整浓度(茄病镰刀菌菌悬液1.0麦氏单位浊度相当于3×108CFU/ml,白色念珠菌菌悬液0.5麦氏单位浊度相当于1.5×108CFU/ML),用无菌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10倍配制两种真菌菌悬液原液,以平板菌落计数法确定原液实际浓度。实验分4组:对照组、核黄素组、紫外线组、角膜交联组(核黄素+紫外线)。核黄素组和角膜交联组的菌悬液均由所配原液加入适量PBS溶液和核黄素溶液后倍比稀释所得,使菌悬液浓度等级分别约为106、105、104、103、102CFU/ml,最终核黄素浓度则均为0.1%。对照组、紫外线组的菌悬液不含核黄素,仅由上述原液加入适量PBS倍比稀释,使菌悬液浓度等级分别约为106、105、104、103、102CFU/ml。各组的菌悬液均于每次实验前半小时内配制。角膜交联组和紫外线组的菌悬液在洁净工作台避光进行标准角膜交联参数的紫外线照射,核黄素组和对照组培养板在洁净工作台避光保存(无紫外线照射)。时间均为30min。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并比较4组:对照组、核黄素组、紫外线组、角膜交联组(核黄素+紫外线)各浓度等级菌悬液的残留菌数(CFU/ml),以及各浓度等级菌悬液的抗菌率2动物模型:经角膜基质注射法制造两种致病菌的真菌性角膜炎的新西兰大白兔模型。茄病镰刀菌组和白色念珠菌组各20只。每只兔随机1眼采用核黄素角膜交联治疗,茄病镰刀菌组对侧眼滴那他霉素滴眼液,白色念珠菌组对侧眼滴酮康唑滴眼液治疗。于治疗前当日和治疗后第1,3,7日裂隙灯显微镜行角膜2%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测量角膜溃疡的最大直径,观察前房反应等。于第7,14日记录两组的交联眼和药物眼溃疡愈合的眼数。于第14日将两组的交联眼和药物眼未治愈者处死,取中央直径9mm角膜片,立即称重后培养,72小时后菌落计数。另从两组的交联眼和药物眼角膜溃疡均愈合者各2眼处死,摘除眼球,角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核黄素角膜交联可部分灭活低浓度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在白色念珠菌菌悬液的各稀释浓度中,角膜交联组的残留菌数均低于对照组、核黄素组和紫外线组(P<0.01),对照组、核黄素组和紫外线组的残留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交联组的抗菌率在浓度等级106、105、104、103、102CFU/ml的菌悬液中,分别为32.2%、33.1%、49.0%、57.8%、62.3%。抗菌率与菌悬液浓度对数转换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拟合方程为抗菌百分率=82.043-8.452×菌悬液实际浓度(Lg值)(P<0.01)。在茄病镰刀菌菌悬液的104、103、102CFU/ml浓度中,角膜交联组的残留菌数均低于对照组、核黄素组和紫外线组(P<0.01),对照组、核黄素组和紫外线组的残留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交联组的抗菌率在浓度等级104、103、102CFU/ml的菌悬液中,分别为25.7%、28.2%、45.1%。抗菌率与菌悬液浓度对数转换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拟合方程为抗菌百分率=66.060-9.567×菌悬液实际浓度(Lg值)(P<0.01)。2茄病镰刀菌组中,交联眼治疗前溃疡直径,治疗后第7日溃疡直径0.41±0.27mm,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药物眼治疗前溃疡直径,治疗后第7日溃疡直径0.75±0.32mm,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第7日,交联眼溃疡愈合15眼,药物眼13眼,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日,交联眼溃疡愈合17眼,药物眼13眼,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日,交联眼溃疡未愈合5眼,茄病镰刀菌含量34.74±8.17CFU/g,药物眼溃疡未愈合7眼,茄病镰刀菌含量54.27±7.35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色念珠菌组中,交联眼治疗前溃疡直径,治疗后第7日溃疡直径0.18±0.07mm,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药物眼治疗前溃疡直径,治疗后第7日溃疡直径0.56±0.22mm,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第7日,交联眼溃疡愈合16眼,药物眼12眼,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日,交联眼溃疡愈合17眼,药物眼14眼,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日,交联眼溃疡未愈合3眼,白色念珠菌含量为28.63±7.79CFU/g,药物眼溃疡未愈合6眼,白色念珠菌含量44.15±6.48CF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交联眼角膜组织切片显示胶原纤维排列整齐紧密,瘢痕组织不明显。结论:1.离体条件下,标准参数的核黄素角膜交联方法对较低浓度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有部分灭活效应,抗菌率与菌液浓度对数值负相关。2.标准参数的核黄素角膜交联方法有效治愈兔模型的茄病镰刀菌和白色念珠菌角膜炎,并有利于角膜组织修复。核黄素角膜交联有望成为临床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新方法。

屈昕[7](2011)在《综合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分析综合治疗眼部碱烧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5年~2010年眼部碱烧伤32例(50眼)治疗方法。结果:Ⅰ度碱烧伤12眼及Ⅱ度碱烧伤28眼临床治愈,Ⅲ度碱烧伤10眼治疗后角膜云翳4眼,角膜白斑3眼,角膜新生血管3眼。结论:眼部碱烧伤要及时抢救,彻底清洗有毒物质,应用维生素C、地塞米松、抗炎并结合羊膜移植、自体血清结膜下注射等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建明,王玉莲,刘群,马伟,施耘,陈兴[8](2009)在《核黄素在烧伤创面上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核黄素对中、小面积烧伤浅Ⅱ°、深Ⅱ°创面的治疗效果,并评价其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择160例浅Ⅱ°和80例深Ⅱ°中、小面积烧伤患者,将患者创面治疗分为核黄素组和磺胺嘧啶银(SD-Ag)组,观察各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指定时间创面愈合率;创面细菌培养情况;核黄素用于创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对创面的刺激性等。结果:浅Ⅱ°创面:核黄素组完全愈合时间为(9.3±2.8)d,(SD-Ag)组为(11.0±3.5)d,P<0.01;用药后7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8.3±21.5)%及(64.8±23.0)%,P<0.01;深Ⅱ°创面:核黄素组完全愈合时间为(20.9±4.7)d,SD-Ag组为(23.8±6.5)d,P<0.01;用药后20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7.8±16.4)%及(77.6±18.5)%,P<0.01。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等深度烧伤创面核黄素组与SD-Ag组比较,创面均未发生感染情况,细菌学调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黄素比SD-Ag刺激性更小。结论:核黄素是一种可用于浅Ⅱ°、深Ⅱ°中、小面积烧伤创面的有效,安全的外用药,在国内首创中、小面积烧伤创面不使用抗生素。

孙玲[9](2008)在《新型高效Src激酶抑制剂KX01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强效Src激酶抑制剂KX01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介导的细胞生长和移行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化学损伤引起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用放射性Src检测试剂盒测定首先检测KX01对Src激酶活性的影响。然后分别用MTT法检验KX0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的作用;用培养细胞划痕愈伤法检验KX01对HUVEC移行的作用;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验KX01对HUVEC凋亡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KX01对VEGF信号调节因子FAK以及STAT3表达水平的影响。同时应用化学灼伤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检测20nM的KX01对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可行性。结果:KX01对Src激酶的抑制具有剂量依赖性。MTT法和细胞划痕愈伤实验的结果证实浓度为20nM的KX01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时无细胞毒性,可以明显抑制VEGF介导的细胞增殖和移行( P<0.05 )。通过免疫印迹法证实在KX01处理组中Src信号表达减少,其中包括磷酸化FAK及STAT3的减少。以硝酸银烧灼法制备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以浓度为20nM的KX01局部点眼后可以明显抑制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角膜石蜡切片染色发现大鼠角膜基质CD31表达及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结论:KX01对于在血管发生过程起关键作用的内皮细胞增殖移行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成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新型治疗药物。

詹美英[10](2007)在《眼前节碱烧伤31例综合治疗效果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眼部碱烧伤是一种严重的眼外伤,如不及时有效地治疗,终将导致永久的视力障碍。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31例59眼眼前节碱烧伤病人。除了紧急抢救外,主要改善营养紊乱,减轻炎症反应,并尽可能创造条件使眼部组织迅速而无并发症的愈合。现就我们的治疗分析如下:

二、维生素B_2局部用药治疗兔角膜碱烧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B_2局部用药治疗兔角膜碱烧伤(论文提纲范文)

(1)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器材与材料准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用药及随访
    2.6 患者分组
    2.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及参与课题
致谢

(2)姜黄素通过Notch信号通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体内、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和姜黄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姜黄素对兔角膜新生血管中Notch信号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角膜胶原交联基本原理
2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的可能机制
    2.1 角膜融解发生可能机制
    2.2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机制实验研究
3 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临床研究现状
4 紫外光A联合核黄素介导的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安全性
5 小结

(5)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角膜与角膜病
    1.2 角膜修复与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人工角膜
        1.2.2 组织工程化角膜
    1.3 胶原在角膜修复材料中的应用
    1.4 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改性技术与方法
        1.4.1 制备复合材料
        1.4.2 交联
        1.4.2.1 物理交联
        1.4.2.2 化学交联
        1.4.3 胶原取向与自组装
    1.5 丝素蛋白
    1.6 紫外光/核黄素交联法与核黄素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第二章 胶原丝素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理化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1.2 实验设备
        2.2.2 胶原-丝素蛋白复合膜的制备
        2.2.3 理化性能表征
        2.2.3.1 复合膜的形貌观察
        2.2.3.2 复合膜的透光率测试
        2.2.3.3 含水率测试
        2.2.3.4 力学性能表征
    2.3 复合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2.3.1 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分析
        2.3.2 复合膜的透光率分析
        2.3.3 含水率测试
        2.3.4 力学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原丝素蛋白复合膜的生物学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3.2.2 HCEC细胞与膜的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3.2.2.1 材料和样品的准备
        3.2.2.2 细胞培养、传代与接种
        3.2.2.3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3.2.2.4 细胞活性与增殖
        3.2.2.5 H&E染色组织学切片
        3.2.3 板层移植动物实验
        3.2.3.1 动物实验实施方法
        3.2.3.2 裂隙灯观察和荧光素钠染色观察
    3.3 性能评价
        3.3.1 HCEC细胞与膜的体外相容性实验
        3.3.1.1 细胞形貌
        3.3.1.2 细胞活性与增殖
        3.3.1.3 H&E染色切片
        3.3.2 板层移植动物实验结果
        3.3.2.1 裂隙灯观察与荧光素钠染色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核黄素引发胶原交联的工艺研究及交联膜的理化性能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4.2.1.1 实验原料
        4.2.1.2 实验设备
        4.2.2 核黄素引发胶原交联的工艺探究与交联膜的制备
        4.2.3 理化性能表征
        4.2.3.1 交联膜的透光率测试
        4.2.3.2 交联膜的含水率测试
        4.2.3.3 交联膜的交联度测试
        4.2.3.4 热变形温度测定
        4.2.3.5 交联膜的体外降解性能测试
        4.2.3.6 交联膜的形貌观察
        4.2.3.7 交联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4.3 交联膜的理化性能分析
        4.3.1 交联膜的透光率测试
        4.3.2 交联膜的含水率测试
        4.3.3 交联膜的交联度测试
        4.3.4 热变形温度测试
        4.3.5 交联膜的体外降解性能测试
        4.3.6 交联膜的形貌观察
        4.3.7 交联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紫外光核黄素交联胶原膜的生物学性能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5.2.2 HCEC细胞与膜的相容性实验
        5.2.2.1 材料和样品的准备
        5.2.2.2 细胞培养、传代与接种
        5.2.2.3 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5.2.2.4 细胞活性与增殖
        5.2.2.5 H&E染色组织学切片
        5.2.3 板层移植动物实验
        5.2.3.1 动物实验实施方法
        5.2.3.2 裂隙灯观察和荧光素钠染色观察
    5.3 性能评价
        5.3.1 HCEC细胞与膜的相容性实验
        5.3.1.1 细胞形貌
        5.3.1.2 细胞活性与增殖
        5.3.1.3 H&E染色切片
        5.3.2 板层移植动物实验结果
        5.3.2.1 裂隙灯观察与荧光素钠染色观察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真菌性角膜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疾病的应用进展
        摘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离体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物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外文论文

(8)核黄素在烧伤创面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创面和细菌学变化
    2.2 2组创面指定时间的愈合率 见表1。
    2.3 伤后2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2。
    2.4 应用核黄素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9)新型高效Src激酶抑制剂KX01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
第一章 序论
    1.1 角膜新生血管概述
    1.2 角膜新生血管可能病因
    1.3 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
    1.4 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形成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Src 激酶活性测定
    2.3 细胞传代培养
    2.4 细胞毒性测定
    2.5 细胞周期检测
    2.6 HUVEC 移行检测
    2.7 免疫印迹检测
    2.8 大鼠新生血管模型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体外 KX01 对 Src 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作用
    3.2 KX01 的细胞毒性
    3.3 KX01 抑制 HUVEC 细胞移行
    3.4 KX01 抑制 Src 激酶依赖的 FAK 及 STAT3 磷酸化
    3.5 在大鼠新生血管模型中 KX01 对血管形成的抑制
第四章 讨论
    4.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途径
    4.2 剂量选择
    4.3 KX01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移行
    4.4 KX01 抑制 Src 激酶依赖的 FAK 及 STAT3 磷酸化
    4.5 KX01 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
    4.6 血管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角膜新生血管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10)眼前节碱烧伤31例综合治疗效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31例59眼, 男性25例, 女性6例;双眼
    1.2 检查结果
    1.3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维生素B_2局部用药治疗兔角膜碱烧伤(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能量(45mW/cm2)快速角膜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疗效研究[D]. 冯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姜黄素通过Notch信号通路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体内、体外研究[D]. 刘思彤. 锦州医科大学, 2018(10)
  • [3]角膜新生血管机制及姜黄素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 刘思彤,吴志鸿.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10)
  • [4]角膜胶原交联治疗角膜融解的研究进展[J]. 肖可人,何书喜. 国际眼科杂志, 2016(06)
  • [5]胶原基角膜修复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龙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6]核黄素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D]. 孙冰. 山东大学, 2014(04)
  • [7]综合治疗眼部碱烧伤的临床分析[J]. 屈昕.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6)
  • [8]核黄素在烧伤创面上的应用[J]. 张建明,王玉莲,刘群,马伟,施耘,陈兴.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9(03)
  • [9]新型高效Src激酶抑制剂KX01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D]. 孙玲. 汕头大学, 2008(12)
  • [10]眼前节碱烧伤31例综合治疗效果临床分析[J]. 詹美英. 中国乡村医药, 2007(06)

标签:;  ;  ;  ;  ;  

局部应用维生素B_2治疗兔角膜碱烧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