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的问题

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吴祖光[1](2020)在《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radio frequenc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RF-ICP)常作为氮/氧化物薄膜(Ga In Al N、Zn O)、稀释氮/氧化物薄膜(Ga In As N、II-VI元素掺杂)生长及氢等离子体原位清洁等多种用途中氮、氧或氢等元素原子的产生源;是实现如:高K栅介质材料、Ga N基LED、功率放大器、自旋电子材料加工的重要工具。目前在我国关于等离子体的扩散、应用、理论及设计研究很多,但专门应用于表面材料科学研究的RF-ICP设备来源主要依赖于进口,在国内也未实现商业化,这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在薄膜技术及半导体技术等领域上的发展。本文在综合低温射频等离子体理论和国际上现有射频离子源优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可广泛应用于金属有机气相外延(MOVPE)、氢化物气相外延(HVPE)、化学束外延(CBE)及分子束外延(MBE)等多种用途的RF-ICP。RF-ICP产生等离子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放电室及射频线圈尺寸是影响放电效果的关键参数。为了能够综合分析影响RF-ICP放电效果的各个因素,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低压非热力学平衡状态下的等离子体仿真模型,对放电室及线圈参数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别对不同型式线圈结构条件下的感应磁场分布、感应电流分布、沉积功率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获得最佳的放电室及射频线圈设计参数。为了设计一种适合RF-ICP使用的射频电路,采用Multisim软件对所设计的射频功率电路进行了仿真计算。此外,根据RF-ICP结构及实际需要,设计了气体导入装置、屏蔽装置、冷却装置、电气连接件及其他辅助装置,完成了RF-ICP整体结构的设计及装配,并对各部件设计原理和要求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了测试RF-ICP实际性能,搭建了一套真空测试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该RF-ICP满足设计要求,可实现气体电离过程,并可实现在不同功率下维持气体放电状态,能够很好的进行流量控制,耦合效率高且性能稳定。实现了RF-ICP在国内的商业化生产,为我国真空设备领域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设计方法也可为其他尺寸或型式RF-ICP的设计提供指导,为进一步更高端更专业化RF-ICP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刘延龙[2](2019)在《单侧计轴传感器磁场分析与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铁路占用检测技术是保障铁路运营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单侧计轴传感器以其简单的结构、全面的功能、较高的可靠性,逐渐发展成为铁路占用检测领域中的重要设备,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单侧计轴传感器是根据列车经过时,感应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变化来进行计轴的,无车轮时的感应电动势、有车轮时的感应电动势及有车轮时的感应电动势变化率是决定传感器性能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以单侧计轴传感器为研究对象,以磁路解析法与磁场分析法对单侧计轴传感器参数变化时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单侧计轴传感器的参数优化方法。基于磁路解析法给出了单侧计轴传感器感应电动势的解析表达式,为设备的设计优化提供指导方向。分析了单侧计轴传感器的计轴原理;针对由具有不规则几何结构的传感器、铁轨、车轮及它们空间位置关系构成的复杂三维结构,采用磁场分割法与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磁通管的划分与磁阻的计算,建立了无车轮时与有车轮时的等效磁路网络模型;根据磁通管的分布特点,采用磁通管分类方法,对等效磁路网络模型进行了简化,并建立了磁路解析法的单侧计轴传感器感应电动势的数学模型,给出了无车轮与有车轮时感应电动势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与实际测量,验证了磁路解析法的有效性。为了更详细地分析参数变化时传感器空间磁场变化规律,建立了无铁轨无车轮、有铁轨无车轮、有铁轨有车轮三种情况下传感器空间磁感应强度分布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基于磁场分析法的感应线圈中感应电动势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假想磁荷法的无铁轨、无车轮时铁芯内部与铁芯外部的磁感应强度计算模型;通过研究铁轨的涡流分布,给出了基于矢量格林公式的铁轨涡流在铁轨空间产生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对车轮物理模型的二维简化,对运动车轮涡流场的状态进行分解,给出了车轮涡流场的稳态分量计算模型与瞬态分量计算模型,进而建立了车轮涡流在空间中产生的磁感应强度计算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对所提计算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了研发出性能优异的单侧计轴传感器,采用改进的多种群遗传算法对传感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给出了使传感器性能最优的参数匹配。通过磁路解析法与磁场分析法,确定了对单侧计轴传感器性能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分析了各参数变化对无车轮时与有车轮时感应电动势的影响,给出了各参数与感应电动势及其变化率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关于感应电动势变化率、无车轮时感应电动势与有车轮时感应电动势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基于加权组合法将多目标优化函数重构为单目标函数,通过判断矩阵法给出了各个分目标函数的加权因子;基于交叉率与变异率自适应方法、大变异方法,提出了基于改进多种群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单侧计轴传感器参数优化方法。通过仿真计算,对基于优化算法的参数匹配与其他的参数匹配的目标函数值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提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优化后的传感器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了所提优化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分析车轮与传感器感应线圈水平距离变化时感应线圈感应电动势的变化曲线,给出了传感器性能的评判方法;设计了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通过高低温测试、电磁兼容测试、振动与冲击测试,验证了无干扰与有干扰条件下优化后传感器的综合性能对比于优化前的改善情况,从而证明了所提优化方法对改善传感器综合性能的有效性。

赵冬梅,郭姣,宋阳[3](2017)在《任务驱动法在功率放大电路教学中的实践》文中指出功率放大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类比教学法、实验仿真等为辅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包括明确目标,提出任务;发现问题,逐步解决;仿真验证,完成任务等环节。教学实践证明将任务驱动法引入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凯南[4](2015)在《基于802.11标准的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电子对抗、卫星通信系统不断地快速发展以及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使得无线通信产品大规模地采用微波集成电路,这将能使得产品更加小型化而且方便携带。因为低噪声放大器(LNA)通常都是出于接收机中的起始部分,所以其性能指标会对无线接收系统造成很大的改变。本文设计了两款低噪声放大器,其中第一款工作在2.4GHz频率、第二款工作在5GHz频率。设计指标分别满足802.11b协议和802.11ac协议,能够为此频段下的无线通信接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噪声,同时带来一定的增益,增加接收灵敏度。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无线网络802.11协议整体的发展过程,从最初2.4GHz的802.11b到现在的5GHz的802.11ac,得出符合需要的指标。分析了低噪声放大器的相关设计理论,并对常见的电路进行改进。(2)2.4GHz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采用的是单级放大电路并在源极加入负反馈,通过对偏置电路设计、稳定性分析、输入与输出匹配电路的设计,从而设计出增益>15dB、噪声系数<0.5的LNA。(3)5GHz低噪声放大器设计,通过分析采用的是两级级联的工作方式。偏置电路中采用双电源接入方式,而负反馈则由后一级电路加入,同时设计出能使得带宽增加的匹配电路。最终设计出增益>25dB、噪声系数<1.2的LNA。

陈龙聪,江奇峰,高斌,熊兴良[5](2013)在《叠加定理在三极管放大电路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医学电子学课程教学中,三极管放大电路是重点和难点,但现有大多数教材在相关内容的呈现上存在不足,再加上医学生工科知识比较欠缺,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存在困难。将"叠加定理"融入到相关教学内容中,实践证明,可让医学生更容易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苏变玲,雷能芳[6](2012)在《模拟放大电路实验现象的理论与图解法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影响放大电路性能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采用理论与图解法结合的方法,解析了模拟放大电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似乎无法解释或跟理论相悖的实验现象,较直观地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放大电路的性能,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模拟放大电路的原理与实质。

张小英[7](2010)在《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取决于教育。我国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注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论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论文较多。但是关于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论述却很少。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逐渐与课程教学整合,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另外,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入门性质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高等教育工科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因此,本课程是高校许多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与此同时,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因为内容多、课时少、课堂信息量大、电路图多、电路图复杂、知识难度大而成为了最难学的课程之一,被戏称为“魔电”,其教学效果一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综上所述,我想通过本研究不仅能够掀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新篇章,还能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双主”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测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研究法:在我系选择两个平行的06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班,其中的一个班为实验班,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然后通过理论成绩、实验成绩、课程成绩三类成绩作为统计结果的依据,最终得出结论。本研究的结论表明采用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之间进行“协作”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技巧等。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是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还应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搞好资源建设和应用三个方面做出不断的努力。

胡英华,张学燕[8](2010)在《类比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阐述了类比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对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用类比法作出简单的分析。

卢玉和,仝庆华,张丽,杨春花[9](2009)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核心内容“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探讨了"基本放大电路"在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中核心地位,分析了"基本放大电路"和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阐述了"基本放大电路"教学的总体思路和做法.

张滨[10](2009)在《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文中认为低噪声放大器作为微波接收系统的重要组件之一,它对整个接收系统的接收灵敏度和噪声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是一种新型的场效应晶体管,具有高频率、低噪声、大功率等一系列的优点。用HEMT制作的多级低噪声放大器已广泛用于卫星接收系统、电子系统及雷达系统。论文在分析微波低噪声放大器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进行了设计研究。该电路采用三级放大,低噪声放大器选用ATF-36077晶体管,通过仿真分析,完成了偏置电路以及输入、级间和输出的匹配电路设计。设计中在源极加入反馈微带线来改善电路的稳定性,在电路的第三级晶体管的栅源之间加入负反馈网络来改善电路的增益平坦度和输入输出驻波比。采用ADS软件进行全部电路的优化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低噪声放大器工作在3.7GHz—4.2GHz波段,增益大于30dB,噪声系数小于0.6dB,驻波比小于2,达到了设计指标的要求。

二、采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典型的射频等离子体源介绍
        1.3.1 CCP等离子体源
        1.3.2 ICP等离子体源
    1.4 低温等离子体基本过程
        1.4.1 等离子体基本反应过程
        1.4.2 等离子体振荡频率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RF-ICP原理及初步设计
    2.1 RF-ICP基本原理
    2.2 趋肤深度
    2.3 等离子体理论模型
        2.3.1 变压器模型
        2.3.2 金属圆柱体模型
    2.4 E-H模式转换
    2.5 RF-ICP初步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仿真及参数设计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2 电子密度分布
    3.3 感应磁场分布
    3.4 离子密度与电离度
    3.5 感应电场分布与线圈阻抗
    3.6 沉积功率
    3.7 放电室半径尺寸
    3.8 其他仿真参数
        3.8.1 电子及放电室温度
        3.8.2 等离子势能与激发态氩原子密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F-ICP结构设计
    4.1 放电室及射频线圈结构设计
    4.2 射频连接器件
    4.3 气体导入器件与安装法兰
    4.4 其他部件
    4.5 RF-ICP的装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射频功率电路设计
    5.1 射频电路结构设计
    5.2 信号发生电路
    5.3 前级驱动电路
    5.4 功率放大电路
    5.5 阻抗匹配网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过程及分析
    6.1 实验平台搭建
    6.2 测试过程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单侧计轴传感器磁场分析与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铁路占用检测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轨道电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2 光纤光栅计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3 双侧计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4 单侧计轴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2.5 其他类型铁路占用检测设备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推动单侧计轴传感器发展的关键技术分析
        1.3.1 单侧计轴传感器存在问题分析
        1.3.2 磁路解析与建模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3 电磁场计算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4 基于结构参数的设备优化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单侧计轴传感器的磁路解析
    2.1 引言
    2.2 单侧计轴传感系统介绍
        2.2.1 单侧计轴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电路结构及功能实现
    2.3 传感器磁路模型的建立
        2.3.1 无车轮时磁路模型的建立
        2.3.2 有车轮时磁路模型的建立
    2.4 各部分磁阻的计算
        2.4.1 无车轮时各部分磁阻的计算
        2.4.2 有车轮时各部分磁阻的计算
    2.5 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2.5.1 无车轮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2.5.2 有车轮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
    2.6 三维有限元仿真与实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侧计轴传感器的电磁场求解
    3.1 引言
    3.2 传感器磁感应强度分布研究及感应电动势计算模型
        3.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3.2.2 铁芯内部磁感应强度分布
        3.2.3 铁芯外部磁感应强度分布
        3.2.4 感应线圈感应电动势的计算模型
        3.2.5 解析计算与仿真结果分析
    3.3 铁轨涡流场及其对磁感应强度分布影响的研究
        3.3.1 涡流分布及其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分布
        3.3.2 解析计算与仿真结果分析
    3.4 车轮涡流场及其对磁感应强度分布影响的研究
        3.4.1 物理模型的二维简化
        3.4.2 运动车轮涡流场的状态分解
        3.4.3 基于分离变量法的涡流场控制方程求解
        3.4.4 解析计算与仿真结果分析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侧计轴传感器的参数优化
    4.1 引言
    4.2 COMSOL仿真模型的改进剖分方法
    4.3 参数变化对传感器性能影响的分析
        4.3.1 感应线圈角度变化
        4.3.2 感应线圈与铁轨、车轮间的空间位置变化
    4.4 单侧计轴传感器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4.4.1 传感器参数优化模型建立
        4.4.2 多目标优化的评价函数重构
        4.4.3 改进的多种群自适应遗传算法
        4.4.4 优化前后不同参数间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后的单侧计轴传感器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优化后的传感器计轴性能分析与测试
        5.2.1 传感器计轴性能评判方法
        5.2.2 优化后的感应线圈感应电动势测量与分析
        5.2.3 优化后的传感器计轴性能测试
    5.3 优化后的传感器综合性能测试
        5.3.1 高低温测试
        5.3.2 电磁兼容测试
        5.3.3 振动与冲击测试
        5.3.4 其他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任务驱动法在功率放大电路教学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
    1.1 明确目标, 提出任务
    1.2 发现问题, 逐步解决
    1.3 仿真验证, 完成任务
2 结语

(4)基于802.11标准的低噪声放大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无线局域网络概述
    1.3 本文主要安排
第2章 射频电路理论
    2.1 传输线理论
        2.1.1 传输线的基本特性参数
        2.1.2 驻波系数和行波系数
        2.1.3 输入阻抗
    2.2 史密斯圆图
        2.2.1 归一化阻抗
        2.2.2 阻抗圆图
        2.2.3 阻抗匹配
    2.3 二端口网络
        2.3.1 二端口射频网络参量
        2.3.2 参量特性
    2.4 本章总结
第3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基本设计理论
    3.1 稳定性分析
        3.1.1 晶体管的稳定性
        3.1.2 稳定性判别的图解法
        3.1.3 输入稳定圆和输入稳定区域
        3.1.4 放大器的稳定条件
    3.2 动态范围
    3.3 放大器的噪声
        3.3.1 噪声系数
        3.3.2 等效噪声温度
        3.3.3 多级放大器噪声系数表达式
    3.4 增益(GAIN)
        3.4.1 功率增益的定义
        3.4.2 最大功率增益
        3.4.3 等增益圆
        3.4.4 增益平坦度
    3.5 输入输出匹配网络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2.4GHz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4.1 ADS2011软件的简介
    4.2 器件及性能指标
        4.2.1 器件选择
        4.2.2 电路结构形式的选择
        4.2.3 性能指标
    4.3 电路设计步骤
        4.3.1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4.3.2 偏置电路的设计
        4.3.3 稳定性分析
        4.3.4 匹配电路的设计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5GHz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5.1 晶体管选择
    5.2 单级放大器设计
        5.2.1 静态工作点的选择
        5.2.2 单级偏置电路设计
        5.2.3 单级放大器S参数仿真
    5.3 两级放大电路设计
        5.3.1 两级连接方案
        5.3.2 两级放大电路的匹配电路研究
        5.3.3 两级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5.4 整体电路的优化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模拟放大电路实验现象的理论与图解法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 负载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1 对Au的影响
    2.2 对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3 单级放大电路的级联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4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5 结 语

(7)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对教育要求的变化
        1.1.3 信息技术教育经历的三个阶段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1.2.2 国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过程
第2章 概念术语和理论基础
    2.1 信息技术
        2.1.1 信息技术课程观
        2.1.2 信息技术工具观
        2.1.3 信息技术混合观
    2.2 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2.3.1 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的观点
        2.3.2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的观点
        2.3.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的观点
        2.3.4 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学院南国农教授的观点
        2.3.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儒德教授的观点
    2.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含义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特征
        2.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2.4.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设计的原则
    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5.1 信息技术教育人本论的理论基础
        2.5.2 信息技术教育人本论的研究对象
        2.5.3 信息技术教育人本论的基本观点
    2.6 双主模式
第3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
    3.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总体思路
        3.1.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要素分析
        3.1.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总体思路
    3.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的整合
        3.2.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的实践
        3.2.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整合后评价标准的研究
    3.3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整合
        3.3.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整合的实践
        3.3.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教学整合的评价标准的研究
第4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后教学效果的研究
    4.1 理论课程成绩A
    4.2 实验课程成绩B
    4.3 课程成绩Z
    4.4 两个班的教学效果比较
第5章 结论
    5.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优点
        5.1.1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对教师的优势
        5.1.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对学生的优势
    5.2 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5.2.1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实施"整合"的前提
        5.2.2 建立恰当的评价体系是"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5.2.3 资源建设和应用是搞好"整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06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1、2班的成绩表
附录3 06级电子信息工程本科1、2班的学习小组分组情况表
致谢

(8)类比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类比法简介
2类比法在模拟电子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3在模拟电子教学中应用类比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4结束语

(9)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核心内容“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本放大电路”的地位和作用
    1.1“基本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的关系
    1.2“基本放大电路”和频率特性的关系
    1.3“基本放大电路”和电路中反馈的关系
    1.4“基本放大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的关系
    1.5“基本放大电路”和波形发生变换电路的关系
    1.6“基本放大电路”和稳压电路的关系
    1.7“基本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关系
    1.8“基本放大电路”和信号运算、处理电路的关系
    1.9“基本放大电路”和其它放大电路的关系
2“基本放大电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分析方法的全局性
    2.2 工作原理的重要性
    2.3 定量计算的必要性
    2.4 派生电路的实用性

(10)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低噪声放大器的应用和分类
    1.2 研究意义及发展现状
    1.3 论文工作安排
第二章 低噪声放大电路理论基础
    2.1 二端口网络理论
        2.1.1 S 参量的定义
        2.1.2 S 参量的物理意义
    2.2 放大器稳定性的判定
        2.2.1 稳定性判别方法一:稳定性判别圆
        2.2.2 稳定性判别方法二:利用S 参数的解析式进行判断
    2.3 放大器的增益
        2.3.1 放大器功率增益的定义
        2.3.2 单向化设计
        2.3.3 双共轭匹配设计法
    2.4 微波放大电路中的噪声
        2.4.1 几种主要的噪声源
        2.4.2 噪声的来源
        2.4.3 等效噪声温度和噪声系数
        2.4.4 二端口网络的噪声
    2.5 端口驻波比VSWR
    2.6 工作频率及带宽
    2.7 增益平坦度
    2.8 匹配理论
        2.8.1 集总参数匹配电路
        2.8.2 混合式匹配电路
        2.8.3 分布参数匹配电路
    2.9 小结
第三章 低噪声放大器的器件选择
    3.1 双极晶体管
    3.2 异质结双极晶体管
    3.3 场效应器件
    3.4 器件的选择与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设计
    4.1 设计目标和设计方案
    4.2 直流工作点扫描和偏置电路
    4.3 稳定性设计
    4.4 匹配电路
        4.4.1 输入匹配电路
        4.4.2 级间匹配电路
        4.4.3 输出匹配电路
    4.5 负反馈网络
    4.6 电路的整体优化
    4.7 版图的设计
    4.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四、采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感性耦合等离子体源的设计[D]. 吴祖光.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单侧计轴传感器磁场分析与参数优化研究[D]. 刘延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3]任务驱动法在功率放大电路教学中的实践[J]. 赵冬梅,郭姣,宋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7(05)
  • [4]基于802.11标准的低噪声放大器设计[D]. 李凯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5]叠加定理在三极管放大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 陈龙聪,江奇峰,高斌,熊兴良.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3(04)
  • [6]模拟放大电路实验现象的理论与图解法解析[J]. 苏变玲,雷能芳. 现代电子技术, 2012(05)
  • [7]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D]. 张小英. 西南大学, 2010(05)
  • [8]类比法在高职模拟电子教学中的应用[J]. 胡英华,张学燕.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3)
  • [9]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核心内容“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研究[J]. 卢玉和,仝庆华,张丽,杨春花.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10]C波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D]. 张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用图解法分析放大电路应注意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