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护理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护理

一、伴胃食管反流病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秦娟[1](2021)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管理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92例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儿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的疾病管理情况,哮喘控制效果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儿饮食、正确吸入激素、规范用药、定期复诊管理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护理后,较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社会功能、生理、心理评分均更高(P<0.05);研究组患儿AT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对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患儿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疾病管理能力,有利于哮喘的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王凯[2](2021)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前后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等数据进行统计,来评价加味小柴胡汤的临床疗效,肯定经方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型且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予加味小柴胡汤口服,每日1剂,每日2次。对照组予20mg艾司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每次2粒,每日1次。治疗周期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RDQ积分、中医证候积分表、焦虑抑郁量表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复发率变化,并检测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结果:1.西医症状方面:(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1%,两组整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西医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西医单项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治疗后积分对比,治疗组在改善胸痛方面比对照组效果更好(P<0.05)。2.中医证候方面:(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整体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前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3)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各单项积分均有所下降,两组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胸胁胀满、嗳气、纳差这3个证候方面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3.焦虑抑郁状态方面:通过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 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与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发现,治疗后治疗组的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加味小柴胡汤在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方面效果更佳。4.复发率方面:在治疗结束8周后进行电话回访,治疗组31例有效患者中,有3例复发,复发率为9.7%;对照组24例患者中有效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较对照组低。5.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未提示有异常状况出现,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小柴胡汤可以通过运转少阳枢机,调节肝胆疏泄,恢复脾升胃降功能,在疏肝健脾降胃,促进胃肠蠕动方面有显着功效,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整体疗效及临床症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并且该方从调理肝胆疏泄入手,对于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临床中有研究意义,值得推广。

孙宁[3](2021)在《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哮病是一种以突然发作、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喉间发出哮鸣音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均可参照其辨证论治。这其中部分支气管哮喘极为顽固,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约5%会发展为难治性哮喘,尤其是激素依赖性哮喘(steroid dependent asthma,SDA),需要长期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才能控制。现代医学对SDA的治疗措施有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撤药与治疗的矛盾,临床多应用中医中药进行干预。然针对其中医证候类型划分、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始终无法得到统一,尚无证候学与治疗学相结合的规范化治疗指南或共识出现,严重困扰着众多的临床医生和患者。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崔红生教授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经验。并重点分析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SDA的分子机制。最后围绕SDA的中医中药应用过程中尚未达共识的证型、遣方用药及安全性等问题进行了德尔菲法的调查问卷初探,详细地进行了专家访谈,拟定了关于SDA中医药诊治的量表,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方法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为计算载体,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用药规律,通过统计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崔红生教授诊治哮病的医案,筛选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纳入病历,通过中国科学院研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录入审核数据,最后利用平台软件以及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总结崔红生教授的用药经验。2.对崔红生教授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分别通过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加减乌梅丸中中药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靶点蛋白和人类激素依赖型哮喘相关的作用靶点,构建有效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网络图;蛋白互作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构建,通过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有效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验证。3.根据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访谈法,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构建SDA治疗量表初稿,并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定治疗量表各级指标,供后续指南的拟定提出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结果1.研究纳入病历2011例/次,共计有效处方1040张。纳入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区间8~99岁。医案中处方用药涉及273味,药物四气以寒、凉为主(共占50.52%),其中寒性药使用最多(占45.92%),其次为温性药、平性药;药物五味以以甘、苦、辛为主(共占87.69%);药物归经以归肺、胃、脾为主(共占57.86%)。医案涉及高频用药补虚药使用最多(占总用药比22.86%),其次为止咳平喘药(占总用药比16.37%)。根据统计结果及组方规律,通过频数及置信度统计得出常见药物组合:麦冬-芦根、芦根-黄芩、炙甘草-枇杷叶、麦冬-黄芩、乌梅-白芍。通过基于网络的关联性分析得出纳入医案中运用的核心方药为:乌梅、白芍、黄芩、紫苏子、金银花、麦冬、芦根、薏苡仁、杏仁、生石膏、桃仁、枇杷叶、桑白皮、桔梗、炙甘草、菊花、防风、桑叶、法半夏、蝉蜕、浙贝母。多项结果均显示治疗中多与吾师的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有密切关系。2.经过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等多个关键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在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JUN)、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 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RAC-α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RAC-alpha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AKT1)、细胞肿瘤抗原 p53(Cellular tumor antigen p53,TP53)等核心基因表达上参与加减乌梅丸方的治疗。KEGG富集分析所涉及的通路包括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PI3K-Akt 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HIF-1 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信号通路(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cAMP 信号通路(cAMP signaling pathway)、Jak-STAT 信号通路(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等。3.建立了 2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及234项三级指标的激素依赖型哮喘治疗量表初稿。结论1.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主要通过祛邪扶正、调补阴阳的治法,提出从肝论治,其经验方-加减乌梅丸方应用频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用药经验。2.加减乌梅丸方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作用机制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对激SDA起到治疗作用。3.通过德尔菲专家访谈法,分析、整合出适合SDA的治疗量表初稿,对未来指南的拟定提供了研究方向与科学基础。

郎磊[4](2020)在《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1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病人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治疗的不同方案进行系统评价,首先对其有效性做出评价,其次研究与安慰剂相比PPI能否改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合理化的循证依据。2本研究的目的是随着PPI在肾移植患者中越来越多地使用,PPI的不良反应对肾移植患者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尚不清楚。我们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以评估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提供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移风险评估工具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本研究的方法是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明确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采取计算机数据库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查找相关文献,然后层层筛选出合格的研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量表)进行严格评价。根据结果提取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发表偏倚分析和亚组分析,进行定性和定量描述,最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 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共纳入37个RCT,包括476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1)可以降低哮喘症状评分[WMD=-0.43,95%CI(-0.54~-0.31)];(2)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评分[WMD=-0.96,95%CI(-1.31~-0.60)];(3)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EV1[WMD=0.31,95%CI(0.20~0.43)]和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WMD=2.10,95%CI(1.39~2.81)];(4)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PEF[SMD=0.87,95%CI(0.41~1.34)];(5)可以降低肺功能指标PEF变异率%[WMD=-4.42,95%CI(-5.74~-3.10)];(6)可以提高肺功能指标FVC[WMD=0.19,95%CI(0.05~0.33)];(7)可以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RR=1.25,95%CI(1.08~1.44)]和总体控制有效率[RR=1.43,95%CI(1.18~1.72)]。2 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PPI在肾移植患者中安全性评价,共纳入13个回归性研究,包括4132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使用PPI相比,移植术后使用PPI,(1)会增加胃肠道反应的风险[RR=3.69,95%CI(1.44~9.47)];(2)会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RR=2.33,95%CI(1.07~5.07)];(3)会降低血清镁浓度[WMD=-0.15,95%CI(-0.26~-0.04)];(4)不会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R=1.22,95%CI(0.93~1.58)];(5)不会影响患者的存活率[RR=0.99,95%CI(0.97~1.01)];(6)不会影响移植物失功[RR=1.24,95%CI(0.74~2.07)]。结论1在胃食管反流合并哮喘的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可以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降低哮喘症状评分,提高哮喘控制有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肺功能。通过亚组分析,我们进一步得出,影响PPI疗效的因素包括联合应用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给药频次、给药疗程等。建议PPI与DOM或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联用,且一天两次(BID)给药,治疗时间大于8周,能够显着改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哮喘症状和肺功能。2在肾移植患者中,与不使用PPI相比,使用PPI时,不会增加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的风险,患者的生存率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需要密切关注血清镁浓度,防止发生低镁血症的发生,及时补镁。此外,使用PPI时,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由艰难梭菌感染造成腹泻的发生风险会增加。

刘圣康[5](2020)在《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为2.5%~7.8%,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GERD诊断率升高,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患者中GERD发病率为43%~8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基于3S现象(spilling、spraying、spurting)、反流物损伤、微吸入、食管支气管反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等机制,相互影响,且哮喘合并GERD又是“难治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RA)”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学对BA合并GERD(BA/GERD)的治疗受“分科而治”影响较显着,或以哮喘治疗为主,或以GERD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总体原则是以抗炎、解痉、平喘联合长期抑酸治疗,其缺陷是哮喘患者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激素会诱发或加重反流;而抑酸治疗仅能降低酸的浓度,对反流本身及非酸反流无效,且长期服用PPI(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有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肺部感染等风险,不利于哮喘的控制。中医学界也具有上述特点,对二者合并后的定位、主次不清,病机及治疗缺乏整体认识,导师崔红生教授基于中医学整体观、脏腑辨证及少阳枢机理论,结合二者合并后的病机特点,提出“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枢机不利”乃BA/GERD的核心病机。研究目的:探讨BA/GERD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导师和调枢机论治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合并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制定相关词组如哮喘相关词组:咳嗽、咳、嗽、呛;喘、喘息、气促、短气;哮;胸闷。反流症状相关词组:吐酸、吞酸、醋心、噫醋、噫酸、泛恶、嗳饱、嘈辣、食痹、中酸、反酸、呕苦、呕涎、烧心、呕气、嗳腐、哕,于中医资源网、中华医典进行检索相关方剂,并运用频数分析,了解用药方向。(2)运用SPSS Modeler 18对符合纳排标准的导师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绘制频次表、网络图、聚类树状谱系图,结合跟师侍诊所学进行相关解读。(3)结合崔教授以往研究、典型病案、导师指导进行经验总结。研究结果:古代方药部分共纳入42条,比较符合预期目标物的为壬水金丹、杏胶饮,其余方剂为喘病、吐酸相关方剂,进行频数分析,显示用药方向以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导师方药部分最终纳入导师103个处方,得出二阶、三阶、四阶及五阶用药表,网络关联出16组药对,聚集出五个类别,基于临床划分的各类型哮喘GerdQ得分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为西医学概念,需要在中医学中理清其定位及病机特点,导师提出BA/GERD属于“哮病”的一个特殊亚型,提示当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哮病治疗为主,而又互相兼顾,治疗上以和调枢机贯穿始终,分别从枢机不持、枢机不运、枢机不利、枢机不调进行辨治,临床效果显着,导师经验符合中医学整体辨治理念,具有较独特的辨证处方用药特点,对中医药辨治复合性疾病具有借鉴意义。

张陪[6](2020)在《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食管反流性哮喘(gastroesophageal reflux asthma,GERA)作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食管外症状之一,涉及多个系统,临床表现复杂,目前临床使用的西医药物对于本病的治疗存在局限性。本课题组在前期一系列研究中发现针刺督脉背段能够有效地通督降逆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本项研究仍然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作比较。旨在评估“通督降逆”针刺法对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观察针刺干预前后穴位痛阈的变化,验证督脉背段阳性压痛反应点是否可以辅助诊断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方法收集北京广济中医医院针灸科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就诊的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均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30例。针刺组年龄25~70岁,平均(54.53±1 3.18)岁;病程1年~38年,平均(8.12±9.14)年;男性1 1例,女性19例。西药组年龄33~73岁,平均(53.27±11.42)年;病程1.5年~50年,平均(8.98±9.97)年;男性13例,女性17例。两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加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每次20mg,每日2次,服用8周。针刺组在规范抗支气管哮喘治疗基础上行“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即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穴位及非穴位,每周共3次,分别在周二、四、六上午治疗,8周为1个疗程。通过观察分析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reflux disease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评分、GERD 次要及食管外症状评分、穴位压痛及痛阈变化等来对比“通督降逆”针刺法与西药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1.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的RDQ对比,针刺组恶化0例,无效2例,有效14例,显效11例,痊愈3例。西药组恶化0例,无效22例,有效7例,显效0例,痊愈1例。针刺组愈显率46.67%;西药组愈显率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的RDQ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在治疗后两组GERA患者RDQ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并且治疗后刺组RDQ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针(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哮喘控制测试比较,针刺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3例,良好控制的有16例,未控制的有10例,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为66.70%。西药组哮喘完全控制的有0例,良好控制的有4例,未控制的有26例,西药组哮喘控制率为13.33%。经统计学分析比较,针刺组哮喘控制率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与西药组患者在治疗后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均有所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ACT评分差值比较,针刺组高于西药组(P<0.05)。3.两组GERA患者的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程度评分比较发现,两组治愈人数和显效人数均为0,针刺组有效人数为27;无效人数3人,西药组有效人数3人,无效人数27。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9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10%,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睡眠障碍等评分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五官牙科症状、情志不畅等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西药组仅有五官牙科症状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降低(P<0.05);针刺组对以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针刺组与西药组在循环系统症状的改善上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比较,西药组治疗前后的总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组在治疗后总评分低于治疗前总评分(P<0.05)。4.两组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程度检查分析比较,发现针刺组在治疗后的督脉背段压痛程度明显比治疗前减轻(P<0.01),而西药组仅有T3和T11棘突下的压痛程度比治疗前减轻(P<0.05)。并且治疗后比较,针刺组的压痛改善程度显着优于西药组。5.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进行组内比较,针刺组T3、T4、T5、T6、T7、T8、T10、T11、T12棘突下压痛阈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西药组仅有T6、T7、T9棘突下压痛阈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针刺组在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督脉背段T3~T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改善明显优于西药组。结论1.本研究哮喘控制测试结果和RDQ评分表明,“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GERA与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的西药组对比,对哮喘的控制率和RDQ的愈显率明显优于西药组,对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改善也明显优于西药组。说明采用“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不但能够很大程度地控制哮喘和反流症状,同时能够减轻各伴随症状,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两组GERA患者治疗前后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压痛程度和压痛阈值的变化对比也表明针刺对GERA患者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的压痛改善程度优于西药组,探查督脉背段T6~T9棘突下的压痛阳性反应点可以辅助诊断GERA。

王菊花,张慧芳[7](2019)在《基于询证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以询证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对照研究,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2例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纳入研究,以贯序法分为A、B两组,在院期间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以询证理论为基础的系统化健康教育,B组则予一般内科常规基础护理。加强治疗随访,记录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CERDQ)评分、生活质量核心简表(QOL-C30)情况,同时观察哮喘症状的变化,对2组患者治疗预后及生活质量做出评价。结果:治疗8wk后,A组CERDQ评分显着较B组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估显示,A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治疗后评分均显着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哮喘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B组,哮喘疗效总有效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采用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之上的健康教育可有效促进患者预后,进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有重要影响。

程云仙,阿米那·吾斯曼,朱丽红[8](2019)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58例,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9例。治疗期间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患儿则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比较2种护理模式对患儿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儿喘息、咳嗽及肺部哮鸣音等症状消失时间、出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3.6±1.5)d vs (5.8±2.2)d,(3.4±1.7)d vs (5.0±2.8)d,(4.0±0.9) vs (6.1±2.1)d,(5.0±2.2)d vs (9.0±3.5)d],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9, P<0.001; t=2.670, P=0.010; t=5.102, P<0.001; t=5.226, P<0.001)。研究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出院后1、3、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93.1%(27/29) vs 72.4%(21/29),(70.3±5.5)分vs (60.1±4.8)分,(82.1±4.9)分vs (71.3±3.8)分,(90.1±3.7)分vs (79.8±4.2)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P=0.037;t=7.563、9.457、9.814,P均<0.001)。结论 GERD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和康复出院时间,提升其后期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刘教春,郑林,詹志刚,陈光[9](2016)在《24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4 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A组),GERD患者40例(B组),支气管哮喘合并GERD患者32例(C组),对3组患者行24 h食管p H监测,记录胃酸反流的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 H<4的百分比,并行食管测压。结果C组及B组近段、中段远端的食管体部压力低于A组;A组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蠕动波传导速度高于C组及B组,反流频数C组低于其他两组;A组酸反流总次数,总计、立位、卧位p H<4的百分比和De Meester评分均少于C组及B组。结论 24 h动态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时间,卧位p H<4百分比及反流频数是重要的参考指标。

赵虎雷,陈学昂,王燕芳[10](2016)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哮喘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常见临床特点是气道的慢性炎症。患者往往具有呼吸症状病史,包括气短、喘息、胸部发紧和咳嗽等,症状和程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并伴可变性的气流受限。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道而引起反酸、烧心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并导致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道临近组织损害的一种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和胃食管反流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通过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病因病机、中西医治疗进行简要综述,可以为其诊疗提供指导。

二、伴胃食管反流病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伴胃食管反流病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管理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疾病管理情况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
3 讨论

(2)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的剔除、脱落标准
        2.5.1 剔除标准
        2.5.2 脱落标准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随机分组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安全性指标
        3.3 疗效评价指标
        3.3.1 西医总体症状疗效评价
        3.3.2 西医临床症状积分评价
        3.3.3 中医总体证候疗效评价
        3.3.4 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3.3.5 焦虑抑郁状态
    4 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5.1.1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5.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5.1.3 两组患者病程对比
        5.2 西医症状疗效及积分比较
        5.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西医症状疗效比较
        5.2.2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5.2.3 两组治疗前后西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5.3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比较
        5.3.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5.3.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5.4 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比较
        5.5 安全性评定
        5.6 随访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1.1 病名探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
        1.4.1 辨证论治
        1.4.2 经方治疗
        1.4.3 中医外治
        1.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
        2.1 定义及分型
        2.2 流行病学现状
        2.3 发病机制
        2.3.1 抗反流屏障能力降低
        2.3.2 反流物的攻击作用
        2.3.3 内脏高敏感性
        2.3.4 幽门螺杆菌感染
        2.3.5 精神心理因素
        2.3.6 其他
        2.4 治疗
        2.4.1 一般治疗
        2.4.2 药物治疗
        2.4.3 手术与内镜治疗
    3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GERD的研究
        3.1 导师对GERD的辨证思路
        3.2 方解分析
        3.3 单个药物解析
    4 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3)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激素依赖型哮喘概述
        2 激素依赖性哮喘、激素抵抗性哮喘、难治性哮喘之间的关系
        3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诱因
        4 激素依赖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5 鉴别诊断
        6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期辨证论治
        2.2 脏腑辨证论治
        2.3 分型辨治
        2.4 专方专治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2.6 其他治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三步序贯法治疗激素依赖型哮喘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1 三步序贯法理论的产生及内涵
        2 三步序贯法治疗SDA的理法方药
        3 三步序贯法临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的中药用药规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基本信息统计
        2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 基于关联规则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讨论
        1 哮病概述
        2 SDA的中医证治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从肝论治治疗哮病
        5 加减乌梅丸方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加减乌梅丸方治疗SDA的作用机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筛选加减乌梅丸方与SDA的共同作用靶点
        3 关键化学成分-共同靶点网络构建
        4 PPI网络构建
        5 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
        6 分子对接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加减乌梅丸方有效活性成分
        2 加减乌梅丸方-SDA靶点预测
        3 加减乌梅丸方中活性成分与SDA基因网络构建
        4 PPI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5 GO功能富集分析
        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 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8 分子对接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DA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的初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激素依赖型哮喘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方案构建
        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专家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
        2 专家协调程度
        3 专家咨询建议
        4 问卷调查评分结果
        5 构建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
        第四节 讨论
        1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
        2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拟定SDA中医诊疗指南专家调查量表的依据及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PPI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文献纳入标准
        1.1.2 文献排除标准
        1.1.3 文献检索原则
        1.1.4 评价方法
        1.1.5 统计方法
        1.1.6 数据处理方法
    1.2 结果
        1.2.1 文献筛选结果
        1.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1.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2.4 Meta分析结果
        1.2.5 不良反应事件
    1.3 讨论
        1.3.1 研究意义
        1.3.2 偏倚的评价
        1.3.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1.3.4 此次研究设计讨论
    1.4 小结
二、PPI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文献纳入标准
        2.1.2 文献排除标准
        2.1.3 文献检索原则
        2.1.4 评价方法
        2.1.5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筛选结果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3 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2.4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2.3.1 关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2.3.2 关于低镁血症的影响
        2.3.3 关于移植后骨病的影响
        2.3.4 关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2.3.5 关于艰难梭菌感染的影响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PI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本研究“合并”的概念
    2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
        2.1 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概念
        2.2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表现
    3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机制
        3.1 反流物直接损伤、激惹及微吸入
        3.2 神经反射机制
        3.3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3.4 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
        3.5 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
    4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方法
    5 GerdQ对GERD的诊断价值
    6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6.1 基于GERD为主的治疗
        6.2 基于哮喘为主的治疗
    7 不足与展望
        7.1 抑酸治疗及联合疗法
        7.2 rGERD、RA与基因生物治疗
        7.3 分科而治与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学病机认识及治疗
    1 病机认识及治疗
    2 不足及借鉴
    参考文献
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方药研究
    1 古代文献研究部分
    2 崔红生教授诊治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处方数据挖掘
    3 小结
二: 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
    1 总体概况
    2 病名归属
    3 病机及辨治
        3.1 肝胃不和,枢机不持
        3.2 阴虚风伏,枢机不运
        3.3 湿热蕴结,枢机不利
        3.4 寒热错杂,枢机不调
    4 医案举隅及处方特点
        4.1 病例1
        4.2 病例2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GerdQ评分
致谢
个人简历

(6)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认识与思考
        1. 西医对GERD与哮喘关系的研究
        2. 中医对胃与哮喘关系的记述
        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 见喘不治喘: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基本思路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诊疗现状分析
        1. GERA的误诊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GERA误诊状况
        1.2 误诊原因分析
        2. 西医治疗GERA的现状
        2.1 西医药物治疗概述
        2.2 西医手术治疗概述
        3. 中医治疗GERA的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各组治疗方法
        1.8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RDQ量表四大典型症状统计分析
        2.2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分统计分析
        2.3 两组患者GERD次要及食管外症状分析
        2.4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棘突下压痛程度分析
        2.5 两组患者督脉背段T_3~T_(12)段棘突下压痛阈值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通督降逆”针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疗效分析
        4.2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
        4.3 西医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局限性
        4.4 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特点讨论
        4.5 见喘不治喘: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治疗思路
        4.6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存在问题和展望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GERA针灸治疗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询证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分组
        1.2.2 护理方法
    1.3 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食管反流诊断问卷(CERDQ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核心简表(QOL-C30评分)比较(见表2)。
    2.3 两组患者哮喘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
3 讨论

(8)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2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二、2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出院时间比较
    三、2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四、2组患儿出院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

(9)24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检查仪器
    六、观察指标
    七、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3组患者食管测压情况比较
    二、3组患者24 h食管p H监测情况比较
    三、3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讨论

(10)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医机理认识
2 西医治疗
3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4 中医治疗
5 哮喘合并GERD的中西结合治疗

四、伴胃食管反流病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管理能力的影响[J]. 秦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1(10)
  • [2]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D]. 王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崔红生教授治疗哮病中医用药规律及中医诊断与治疗量表拟定初探[D]. 孙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有效性及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安全性评价[D]. 郎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D]. 刘圣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刺督脉背段T3T12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效应研究[D]. 张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询证基础的健康教育对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菊花,张慧芳.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9(S1)
  • [8]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影响[J]. 程云仙,阿米那·吾斯曼,朱丽红.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02)
  • [9]24h动态PH监测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J]. 刘教春,郑林,詹志刚,陈光. 临床肺科杂志, 2016(09)
  • [10]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赵虎雷,陈学昂,王燕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13)

标签:;  ;  ;  ;  ;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