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一、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彤[1](2020)在《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与债务保守行为》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债务保守行为是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实务中,有很多企业的债务水平远远低于主流资本结构理论的最低预测值,甚至一些企业债务水平为零,这种现象被称为“低杠杆之谜”或“债务保守行为”。同时,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各地资本市场表现出流动性不足问题,以及我国2015年出现的极端流动性枯竭导致的“千股跌停”现象,均是由于流动性共性引发的极端现象。其中,有研究表明我国股市流动性共性问题又比较显着,却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探索流动性共性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一步从新的视角对企业债务保守行为进行解释。本文以200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企业债务保守行为,并深入分析流动性共性对企业债务保守行为的影响,并从资本结构视角探讨流动性共性对债务保守行为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分析牛、熊市及不同产权性质条件下的流动性共性对企业债务保守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性共性与债务保守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流动性共性越高,企业越容易采取债务保守行为,甚至偏好零负债。此外。经进一步检验发现,在牛、熊市不同市场态势下,流动性共性在熊市期间对企业债务保守行为的正向影响显着增强。相比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流动性共性对企业债务保守行为的影响显着增强。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个股流动性(水平)与公司财务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关,探究流动性共性与企业债务保守策略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化对市场微观结构与公司财务之间的交叉研究,完善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对于上市公司债务保守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资本结构优化、以及资本市场制度改革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李洋[2](2020)在《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者行为》文中指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核心,如何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阶段的实际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为基础,建立投资者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市场出清模型,探究信息披露质量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盈余公告漂移和管理层信息披露择机现象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研究了中国资本市场中分析师预告行为、公司业绩预告行为和管理层自利行为,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本部分通过引入预期偏差和参考点依赖偏好系统刻画投资者的有限理性特征,构建了包含信息摩擦和投资者学习的两期经济模型,探究了信息披露质量、投资者有限理性程度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价格发现效率与投资者有限理性程度负相关,与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并证明投资者预期偏差和参考点依赖偏好是导致盈余公告漂移现象的重要原因。其次,分析师预告的披露行为及有效性研究。本部分以分析师预告发布前后信息不对称的变化为切入点,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角度探究分析师预告信息融入市场价格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分析师预告发布后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减少,说明分析师预告中包含普通投资者不知道的信息。在进一步的稳健性检验中,发现分析师预告的准确程度、乐观程度、发布时间及发布数量,和分析师的努力程度、工作经验及行业排名,都是影响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的重要因素。再次,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行为与市场反应研究。本部分系统探究了中国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的行为模式及其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业绩预告的准确性与披露时间呈倒U形关系,说明上市公司披露业绩预告采取策略性披露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会计截止日期之后,业绩预告披露时间越晚,市场价格反应越小,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越大,说明投资者认为会计截止日期之后发布越晚的业绩预告可信度越低,且投资者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最后,信息披露与管理层自利行为研究。本部分通过分析业绩预告信息精度与未来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来验证公司管理层是否存在信息操纵行为。研究发现业绩预告信息精度不仅会正向影响短期收益率,也能预测长期收益率,说明管理层可能进行信息精度操纵。进一步分析表明,当管理层发布的业绩预告信息精度越高时,上市公司的正向盈余管理行为越明显,业绩预测越可能低于实际业绩,且内部人在预告发布后更有可能买入公司股票。此外,投资者成熟度和外部监督环境是影响管理层信息精度操纵的重要因素,当投资者成熟度越高或外部监督环境越强时,管理层实施信息精度操纵的可能性越低。

张婷[3](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80、9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至今作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实验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等互相融合发展。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核心是研究在给定的交易规则下,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和结果,不仅揭示了市场交易规则对价格形成的影响,还能帮助市场管理者分析优化交易规则。微观市场结构理论一方面将价格形成过程与交易者行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将市场行为看成单个交易行为的总和,将价格预测问题转化为潜在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目前,已经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交易者行为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传统的研究大多以交易量作为交易行为的表征。但是交易量高可能是由于买方或者卖方占优势,也可能仅仅是因为该交易日交易者的交易兴趣较高,而单纯的交易量指标会忽略掉交易方向信息,而无法区分这些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指令不平衡作为交易行为的度量,他们认为指令不平衡能够同时反映交易量和交易方向,因而包含更多信息。指令不平衡相关的研究在美国股票市场开始得最早,也研究得最为全面。大量学者发现了美国市场指令不平衡存在很强地自相关性,与收益率也有很强的同期相关性。随后,关于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关系,以及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效率的研究在全球金融市场引起关注,包括日本股票市场、澳大利亚股票市场等。本文立足于中国股票市场,研究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的统计性质,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以指令不平衡为指标,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以及市场的微观结构分类。我们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总体指令不平衡的概率密度分布有明显的“胖尾”特征,用学生分布函数和q-指数分布函数拟合经验分布,能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我们通过比较这两个分布函数拟合残差的均方根来比较拟合优度,结果表明学生分布的拟合效果更优。我们同时采用了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进行拟合,极大似然估计的整体拟合优度高于最小二乘估计,而最小二乘估计能更好地拟合尾分布。在单个股票指令不平衡的分布拟合中,学生分布函数的表现也更好。然后,本文通过非参数方法检测到指令不平衡分布具有幂律尾特征。已有大量研究将指令不平衡作为交易行为的度量,并发现了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紧密联系。关于中国股票市场中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预测作用已经一些研究结果,但是所得结论并不一致。已有的研究存在样本股票少或是样本期短的问题,因此,基于更完整的样本股票和更长的样本期,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日度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重新检验日度指令不平衡的预测效果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选取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作为样本,样本期为2000年1月到2011年12月。本文结合Chordia等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中日度指令不平衡也是显着自相关的,而且同期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滞后期指令不平衡能够显着预测未来收益率,指令不平衡的预测作用不仅在全样本中显着,而且在按市值分组和按换手率分组的子样本中也是稳健的。而且,我们发现当天的涨跌停限制对指令不平衡的预测效果有显着为正的影响。另外,本文基于日度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作用构建了交易策略,实证结果表明该交易策略能得到显着为正的回报。而且,在与只买或只卖的被动交易策略进行比较时,基于指令不平衡的交易策略在获得相当的回报时,夏普比率明显低于被动交易策略。这个研究结果为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结果,也为指令驱动市场中存货效应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研究提供新的阐述。最后,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为导向,以指令不平衡为研究视角,本文探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和市场微观结构分类。首先,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日度指令不平衡存在显着的自相关性,而日度收益率的自相关性较弱。基于这个结果,本文检验了中国股票市场收敛到有效的速度。实证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收敛到有效需要120分钟到150分钟。大市值股票和低换手率股票的收敛速度更快,为10分钟到30分钟。更进一步,本文将市场中的交易者分为大的个人交易者、大的机构交易者、小的个人交易者和小的机构交易中四类,研究不同类型交易者指令不平衡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分类。实证结果表明,机构交易者指令不平衡的持续性强于个人交易者。对于个人交易者,不同交易者之间的模仿行为是指令不平衡持续性的主要原因,而对于机构交易者,则主要是来源于交易者为了降低成本而拆分指令。最后,我们研究了不同交易者限价指令和市价指令的比例以及表现,结果表明个人交易者的市价指令表现较差,这类交易者通常是噪声交易者或流动性交易者;而机构交易者的市价指令能在对股价不造成显着影响的情况下获得收益,说明机构交易很有可能获得内幕消息,并据此采取一定的交易策略减小价格影响,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类交易者通常为知情交易者。除了大的个人交易者,市场中的限价指令都能获得为正的收益,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在没有指定做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做市行为也能够有效的进行。综上,以指令不平衡为研究视角,我们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指令驱动的新兴市场,已经足够有效容纳市场指令不平衡带来的价格压力,但是市场价格发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戚思智[4](2020)在《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4年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经过5年的市场化改革,云南建立了以中长期交易为主体、日前交易为补充的“云南模式”。然而当前的云南电力市场存在中长期合约物理执行困难、物理交割与电网安全存在矛盾、电价波动等问题。市场参与主体对建设电力金融市场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如何在云南现有的市场基础上构建适合云南的电力金融市场体系,将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本文以云南当前的电力市场为出发点,对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相关要素展开详细分析,试图构建适合云南的电力金融市场体系。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内容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第二部分从电力市场化与电力金融市场、电力金融市场模式、电力金融市场产品与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三个角度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当前电力金融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向。第三部分对国外成熟电力金融市场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发展电力金融市场的前提条件以及发展逻辑。第四部分分析了云南当前电力市场体系,并指出当前云南电力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电力金融市场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从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发展基本思路、电力金融市场模式、电力金融市场产品、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四个方面对云南电力金融市场设计研究。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文就如何建设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得出以下结论:(1)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建设应“立足云南、面向全国、对接境外”,并坚持“现货交易为主,金融交易为辅”的发展思路。(2)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应选择一体化模式,即由电力交易中心为主体建设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使电力现货交易与金融交易并存。(3)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建立双边差价合约备案结算机制,由自由的双边差价合约向标准的差价合约过渡,并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引进电力期货、电力期权、金融输电权等电力金融衍生产品。(4)为适应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管理需要,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可以通过电力交易中心自我管理、信用管理、建立保证金制度(目前法律有限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池文涛[5](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程序化高频交易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针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微观结构的高频分析越发迫切。美国市场70%的交易都是由算法和高频交易完成的,而目前中国市场的算法与高频交易量占比只有10%左右。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算法与高频交易量将迅速增加。高频交易特征之一为手续费占比高,常常超过50%,所以用限价单代替市价单是抵消交易成本的方式之一。高频交易的特征之二为频繁挂撤单,对于某些高频交易策略,例如做市策略,需要在限价单与市价单之间进行灵活切换。近年来,大额交易也需要采用TWAP和WWAP等算法交易策略来降低市场冲击成本,核心同样是尽量用限价单替代市价单。所以对限价单成交概率的研究非常重要。这几年国内外研究高频交易主要研究切入点为订单薄(LOB)的动态变化。而订单薄的维度之多、状态空间之大难以用准确的数学模型进行建模与描述。国内外学者构建基于随机过程、统计方法或者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价格与波动率的形成与演变等,但对动态过程的建模依旧使用了很多静态变量,造成对订单薄动态特征的刻画不够准确。本文通过对深交所股票Level-2快照(tick),逐笔委托和逐笔成交数据进行建模,深入分析订单薄的动态过程,通过多维hawkes模型与订单薄毫秒级高频重构动态计算订单速率,通过成交时间分布,订单速率不平衡和线性模型估计了限价单的成交概率,通过分析模型参数和成交概率发现了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高频特征。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交易机制与订单薄特性。阐述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者从客户端下单到订单进入交易所订单薄队列,以及完成成交的全过程,分析了高频交易的主要技术、程序化交易流程、网络延时对交易的影响、主要的高频策略原理等。用数学定义描述订单薄的形成机制和订单薄的产生是双边连续拍卖的结果,说明订单薄中各种事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订单流和价格与成交量需要满足一致性原则,进一步说明价格是订单薄动态变化的内生变量。订单薄中买卖限价单与市价单的到达速率、订单价格、时序与订单大小共同决定了市场价格。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订单薄每时每刻的形态,这也是本文对订单薄高频重构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订单流的研究发现中美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不同,中国股票市场订单薄中的订单流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不平衡比例平均为35%;而美国市场为5%,并解释了其中的原因。由于中国市场对频繁报撤单的限制,其撤单率平均为8%,而美国市场为35%左右。所以订单流的不平衡(OFI)在中国股票市场并不能解释价格短期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订单的时间维度,引入买/卖队列中限价单在单位时间内执行效率的不平衡(OEI)指标,通过线性模型发现订单薄的OEI是对价格高频变化影响的重要因素,当把OEI加入到Cont等(2013)模型中解释价格的变化,其R2比之前模型在中国市场提高了47.8%,36.8%,和45.9%。当市场流动性更充裕的时候,OEI解释力比流动性差的时候提高了477.2%,387.6%和333.9%。本文通过时间维度来继续深入研究订单薄的动态特征,计算订单到达队列的速率和订单的成交概率。接着说明了订单的到达对订单薄的冲击作用是持续变化的,作用随着时间在衰减,所以用核函数为负指数形式的多维hawkes模型来描述订单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基于多维hawkes过程,建立了订单到达速率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并用内点法求解其极大似然函数,最后用非线性优化的参数值动态地计算了买一减少、买一增加、卖一减少、卖一增加这4种类型订单每种订单到达订单薄队列的瞬时速率,每种订单速率都会受到其它类型订单到达队列的影响。分析了多维hawkes模型计算的时间复杂度,表明用高频数据(精确到毫秒)来建模与求解的时间复杂度非常高,从数学上说是一个算力密集问题。本文的研究改变了之前研究将订单速率作为一段时间内的“匀速直线运动”的静态方法。通过分析多维hawkes模型的参数,发现在同样的高频时间段内,参数中跳跃幅度相对大小和最优买/卖价格的迅速变化一致;参数中衰减速率相对大小和最优买/卖队列的长度变化一致。是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高频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同时为了提供另一种订单速率快速求解方案并计算限价单成交概率。论文第五章通过逐笔委托和逐笔成交数据,建立了实时订单薄高频重构算法来动态描述每时每刻订单薄的形态,使订单薄的刷新频率从3秒一次升级到10毫秒一次,或者每当订单薄事件发生,就更新一次订单薄。从而把hawkes模型计算订单速率变成可以对每时每刻订单薄队列进行直接加减运算而得到。对订单薄的高频重构带来了三大作用:(1)能100%准确地判断当订单薄事件发生时,该事件发生在订单薄中的哪个队列,哪个价格档位,从而判断是否属于最优买卖队列;(2)动态计算每次订单速率的变化,而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值;(3)提供了除了时间复杂度较高的多维hawkes模型以外,普通服务器就可以实时计算的方法,从而保证交易信号的及时性。第六章先分析了限价单成交时长的分布,发现随着交易时间增加,限价单数量逐步变得稀疏与陡峭,且买/卖两方分布基本对称。基于历史数据计算了在中间价不变的情况下订单的实际成交概率,发现所有实验标的股票的实际成交概率都是随着成交时间的长短,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且这种趋势和队列消耗速度与订单深度的比值走势完全一致,上述规律成为基于线性模型实时计算限价单成交概率的重要依据。基于多维hawkes模型与订单薄高频重构所得的订单速率进行了限价单成交概率的估计:首先使用first passage time和扩散极限方法计算在订单速率平衡的情况下,限价单的成交概率,发现和实际概率分布相差很远,分析了该方法的不足。但发现波动率和限价单的成交时间负相关。其次在订单速率大多数时刻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订单速率与线性方程估计限价单交易所需时间,用所需时间找到过往在这个时间内且在订单薄中间价不变的条件下的历史限价单实际成交概率,这个概率便是这笔限价单模型所估计的实时成交概率。从而完成从限价单成交时间到成交概率的转换。从而可以根据最新限价单的真实成交时间分布变化,更准确地用模型估计限价单成交概率。在样本内,发现有些股票在连续月份的概率估计的准确率都很高,估计准确率最高可以达到80%,且在相同时间段内,实际概率和模型计算概率走势一致。在样本外,准确率比样本内有所下降,但依旧较高。实际概率和模型计算概率走势有时候一致,有时候有所改变。对比发现基于多维hawkes模型比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方法所计算的限价单成交概率平均准确率更高。最后发现基于股票全天交易时段的多维hawks参数的平均值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在高频下微观结构具有三大特征:(1)订单薄队列的消耗速率几乎都大于队列的增长速率。(2)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市价单(主动单)的冲击造成的,市价单的冲击来的迅速,消散的也快;而限价单来的慢,但作用持续的时间也长,队列的增加是一个相对持续缓慢的过程。(3)不同订单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甚至大于订单本身的自激励效应。依据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高频特征9个。最后针对日内模式发现对于多维hawkes模型参数中每种订单总的跳跃幅度,计算买卖方向总的跳跃幅度差,其方向和日内收盘价与开盘价差的方向一致。本论文的研究可为高频交易,尤其是做市商策略及VWAP与TWAP算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对完善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尤其是在高频下的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许高庆[6](2020)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现代证券市场证券结算系统的核心制度,中央对手方通过介入市场已成交合约的交易双方之间,成为所有买方的卖方和所有卖方的买方,并据此确保合约的正常履行。中央对手方的安全与效率对于整个证券市场运行带来重要影响,如果缺乏适当管理,其可能成为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源头。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级贷款人对于房屋抵押贷款的大面积违约,危机在金融体系内的蔓延则主要是由于信用违约互换(CDS)等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信息不透明,致使次贷违约风波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迅速传染,进而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与场外衍生品市场的混乱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得益于中央对手方清算制度,场内衍生品市场在危机发生期间一直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危机过后,监管机构与学界迅速研究与总结结算系统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G20集团在2009年美国匹兹堡峰会共同提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明确要求“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中央对手方清算”。虽然此次危机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影响有限,但是内在的经验教训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基于上述考虑,论文试图从中央对手方的视角,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体而言,论文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问题:第一,在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实践中,中央对手方的作用发挥存在哪些问题,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产生哪些影响?第二,中央对手方在管理结算风险中发挥哪些作用,通过何种途径施加管理,作用机理如何?第三,为更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在结算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应作哪些改革与优化?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全文研究的原因与目的,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在实践中的延续,第三个问题则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第一个问题,论文对我国证券市场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展开梳理,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演进,重点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探讨形成现有结算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历史原因。针对第二个问题,论文运用金融风险管理理论、金融稳定理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对于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中央对手方基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条直接管理结算风险的作用路径,以及通过提升市场流动性、缩小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间接降低结算风险的两条间接影响渠道。并基于直接作用路径分析结论,分别从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事中测度以及事后处置等环节入手,分析我国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其中,在风险的事前预防环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现行结算风险预防机制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对通过交易制度预防结算风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开展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方向;在风险的事中测度环节,从现有证券市场静态结算保证金制度弊端着手,梳理关于结算保证金制度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探索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并运用GARCH族模型以及历史模拟法对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测度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风险的事后处置环节,总结中央对手方处置结算风险应当遵循的三条原则,并对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具有风险共担性质的结算违约基金问题进行实证探讨。对境外主要国家(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改革实践进行梳理,并对其中涉及强化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改革措施的共性特征进行提炼。试图通过多维度分析,寻求有关第一个问题的解题答案。针对第三个问题,论文基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结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提出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包括:在金融制度改革层面,建议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加强对于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在证券行业层面,建议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以及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QCCP)认证制度;在证券结算机构层面,建议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以及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但是,论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均有不足。而随着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不断产生变革性影响,还需进一步考虑金融科技对于证券结算风险的作用与影响,这也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陈志兰[7](2020)在《噪音下扩散过程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Black和Scholes用连续时间扩散模型来描述标的资产价格,并在假定标的资产价格服从几何布朗运动的前提下,给出了着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从此扩散模型在金融数学领域有了极大的应用。漂移系数和扩散系数对扩散模型有关键作用,它们的非参数估计问题是当今金融数学研究热点。另外,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高频数据的存储成本在降低可获得性在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使用包含丰富资产价格信息的高频数据进行相关研究。如何在使用含有噪音的高频数据的同时改进现有扩散模型非参数估计方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一方面利用预平均方法对高频数据进行了降噪处理,在保留了高频数据丰富信息的同时减小了市场微观结构噪音给模型系数估计带来的误差。另一方面利用非对称伽玛核函数代替传统局部常数核回归估计法使用的对称高斯核,非对称核函数的分布密度函数是非负的,在实际数据具有非负性时它可以有效解决标准对称核存在的边界效应问题,有效提高非参数估计的估计精度。本文基于降噪后的数据利用非对称伽玛核构造了扩散模型漂移系数和扩散系数新的估计量,在一些常见的假设条件下,推出估计量的一致性与渐近正态性,并给出了重要的引理和主要结果的证明。在给出估计量之后,通过蒙特卡洛模拟了平稳和非平稳两种情况,从估计图、估计误差指标、QQ图及KS检验等几方面对估计量的有限样本表现进行了评估,发现基于预平均降噪处理的数据,用非对称伽玛核构造的局部常数核回归估计量在两种情况下表现都很稳健,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最后将本文提出的非参数方法应用到上证50ETF期权产品定价研究中,利用50ETF基金一分钟收盘价估计市场波动率,并将其代入期权定价公式。实证结果表明,一分钟高频数据具有市场微观结构噪音,直接利用计算得到的理论价格和实际价格存在较大的偏差,经过预平均降噪处理之后,期权定价效果得到改善。在实证数据具有非负性时,非对称伽玛核相比对称高斯核在期权定价中的表现更优。另外对比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的定价效果,也说明了在进行金融市场相关研究时使用高频数据的必要性。

平原[8](2019)在《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高频时间序列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建模和预测问题,并将重点放在考虑跳跃过程和微观结构噪声影响下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建模及预测问题上。高频数据的产生带来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随着取样频率的逐渐增加,市场的微观结构噪声也越来越大。此外,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使得学者们纷纷将跳跃行为引入到已实现波动率预测问题的研究中。本文主要基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跳跃行为进行研究,对考虑跳跃行为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时变和多模型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以期进一步提升对我国证券市场未来波动率的预测精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于高频时间序列的已实现波动率的建模及预测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一、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TTSRV),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在刻画真实波动率上的优势,我们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这一新的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TTSRV在有跳跃过程和市场微观结构噪声影响的条件下可以更加有效的刻画真实波动率,从而有效提升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测精度。二、我们将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TTSRV)引入到经典的HAR-RV类模型中来对中国沪深300股票指数的波动率进行预测。我们先对经典的HAR-RV模型和HAR-TTSRV模型的样本外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又对考虑了隔夜回报、杠杆效应和测量误差的两类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得出了TTSRV在各种情况下都有效提升了模型预测精度的结论,从而从实证的角度有效支持了TTSRV这一估计量对跳跃过程刻画更为精确的理论假设,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更为有效的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三、我们将融资买入和融券卖空约束这一因素引入到已实现波动率模型中去,使得跳跃过程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预测,从而增加预测模型整体的预测精度。我们首先从样本内的预测结果出发,发现无论基于融资买入约束、融券卖出约束或是两者共同考虑的情况下,预测模型的结果都清晰的表明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约束对波动率有着十分显着的影响。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引入融资买入约束和融券卖出约束提高了跳跃过程的刻画精度。本文还将经典的基于HAR-RV模型的跳跃部分的系数,由不随时间变化的常数变为随融资融券买入卖空约束的强弱而改变的时变系数,并基于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样本外预测结果得到了将跳跃过程时变后的模型预测精度显着提高的结论。这就进一步从流动性冲击的角度验证了融资融券买入卖空约束对于跳跃过程以及波动率预测的重要意义。四、我们考虑构建时变动态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引入了Kalman Filter规则使得单个模型的参数随时间而变化,并且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基于时变参数的单个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模型效果要明显优于基于固定参数的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考虑多模型动态时变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将DMA及其改进后的ADMA方法引入其中,通过构建一个模型族并赋予每个模型的权重来消除单个模型预测效果不稳定的缺陷,我们的实证结果也表明基于不同参数的DMA和ADMA方法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比大多数单个模型都要高,体现了基于动态平均方法的多模型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在预测效果上的稳健性。五、我们利用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对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尾部风险进行测度。我们引入了极值理论来刻画尾部风险,并将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引入到尾部风险的度量中,以沪深300股指期货为样本,构建了RV-EVT模型来度量其尾部风险,并将本文构建的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模型与经典的基于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模型进行比较。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引入极值理论可以更为准确地刻画极端条件下的尾部市场风险,同时对未来波动率预测精度的提升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市场尾部风险的刻画精度。

曹阳[9](2019)在《过度自信市场中的公共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会影响股票定价,但投资者通常难以获取关于股价的全部信息,信息不对称问题便由此产生。信息不对称会使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效率低下。故我国股市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然而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投资者也常常表现出过度自信等非理性行为。本文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框架,运用理性预期思想,通过调整公共信息披露的形式和引入投资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建立模型,分别讨论了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比例外生和内生时公共信息披露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从私人信息外生获取的角度建立模型,分析价格信息量、资金成本和流动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当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时,增加人为操纵部分的精度会提高价格信息量,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流动性。当存在难度效应时,上述市场均衡特征的变化并不确定,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取决于难度效应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影响。第二,本研究假设投资者需要付出成本获取私人信息,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及市场均衡特征的变化。研究发现:当难度效应较弱时,信息市场存在替代效应;当难度效应较强时,信息市场存在互补效应。此时,增加人为操纵部分的精度对价格信息量、资金成本和流动性的影响与金融市场均衡有所不同。鉴于此,管理层在对公共信息进行监管的同时除要考虑到难度效应对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影响、引导投资者情绪之外,还需注意私人信息的外生和内生性,采取适当的监管策略,才能使股票市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陈涵[10](2019)在《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成为我国现代信托业的开端。经过39年的高速发展,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2018年达到22.7万亿元,信托业远远超越了保险业规模,稳居金融行业第二大的地位。但在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的同时,信托业大而不强,信托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步凸显。信托业如何突破瓶颈,重新审视发展路径,在做大信托规模的同时做强信托资产,提升信托业发展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信托业共识,而信托受益权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流通受限成为做强信托资产的障碍。信托受益权是信托关系中的受益人根据信托合约享有的请求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等权利。我国将信托受益权界定为私募性质,在交易机制不完善、信托产品不能公开营销、投资者准入门槛高、流通渠道分散等限制条件下,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乱象丛生,出现李鬼信托、违规分拆信托受益权等现象,损害投资者利益,降低信托业声誉,扰乱金融业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而民事信托业务在我国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发挥信托财产管理制度的本源作用,制约了信托业的发展。因此如何系统设计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以降低流通障碍,减少流通乱象,规范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促使信托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提高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信托受益权价值,做强信托资产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流通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是本学位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是在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中,通过制度、规则、流程等条件明晰各参与主体和客体(流通交易双方、信托公司、监管者等作为参与主体,信托受益权作为交易标的)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以实现信托受益权流通功能的体系。从机制设计的主体需求角度分类,流通机制包括交易机制(估价标准、报价规则、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和配套机制(如政策法律机制、税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流通渠道):交易机制设计旨在规范流通市场的交易规则,体现为对流通市场参与主体满足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条件的设置,最大化参与主体的期望效用;配套机制设计则主要体现为监管者对流通市场主体参与约束条件的设置,规范流通市场在制度层面的机制设计,旨在满足监管者的监管需求,构建规范透明的流通市场,降低监管成本。本文研究路线是结合国内外信托业发展的背景来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流通机制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和完善流通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比较提出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设计思路,根据我国信托受益权的特性进行流通机制的系统设计,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和后续研究方向。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纵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结论建议三大部分。首先,为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本文从民事信托发源地的英国、商事信托发达的美国和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的日本出发对比分析国外信托业发展背景下的信托受益权流通,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发展历史脉络依次从政府主导的财政支持阶段到银行附属通道业务发展阶段再到信托公司主导的信托受益权流通三个阶段进行纵深梳理,结合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其问题及成因,为机制设计作铺垫。在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纵向解析上,文章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分析信托受益权流通对我国信托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民事信托的发展,回归信托本源,优化信托业务结构;提高商事信托受益权的流通性,促进长期投资,推动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减少信托受益权流通障碍导致的效能损耗,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作用。基于信托业发展的历史数据,本文整理汇总了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信托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反应信托业发展的指标——新增集合信托规模每增加1%,人均GDP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均提高0.0008%。结合信托受益权流通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托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分析,可见信托受益权流通具有宏观经济效应。因此完善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有利于规范流通市场,降低流通障碍,减少流通乱象,进一步发挥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通过国外的横向比较和我国历史发展的纵向分析,可见完善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具有必要性,并且进一步提炼出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信托受益权按照性质分类,统一流通市场,分类交易;大力发展民事信托,回归信托本源;完善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发挥其投融资功能。其次,本文第二大部分(第四、五、六章)主要探讨如何设计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在流通机制的顶层设计上,本文提出“信托受益权按照性质分类、分类估价、分类交易、统一流通市场、流通渠道分层次流转”的指导思想,其中:信托受益权按性质分类是流通机制的前提;交易机制是流通机制的核心;政策法律机制、税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流通渠道等配套机制是流通机制的基础设施,保障交易机制的有效运行。本文探索交易机制的设计,先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适用定期拍卖机制,再结合机制设计的经济理论,从机制设计理论基准模型出发,探讨了其理论分支——拍卖理论的基准模型;基于拍卖理论的基准模型进行拓展,放宽基准模型的假设条件分别研究民事信托受益权和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作为信托受益权的重要类别,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最能体现信托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是基于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条件进行交易机制的设计,实现民事信托委托人和信托公司的期望效用最大化。通过理论建模推导出信托公司的最优竞拍策略,并得出以下与现实相符的结论:当信托公司作为竞拍人的数量增加时,信托公司的服务质量会提升,手续费报价减少,信托公司的期望收益降低,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增加;当信托公司的专业能力越强时,信托公司的手续费报价会相应降低,期望收益增加,委托人的期望效用也会增加。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以家族信托为算例求解信托公司的最优竞拍策略,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作为信托受益权的第二大类别,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则大相径庭,基于可分物品视角的拍卖理论和双向拍卖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激励相容、参与约束和预算约束等条件进行交易机制的设计,实现市场交易主体期望收益最大化。通过理论建模推导出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最优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并以集合信托受益权的交易案例进一步说明商事信托受益权进行标准化估价的流程以及流通市场的最优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在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中,信托公司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市场组织者和做市商的角色定位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其中做市商更能体现信托公司的专业优势,本文基于做市商竞争报价模型推导出信托公司的最优报价策略。文章最后提炼出基本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了主要贡献、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方向。文章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国内外信托业发展的背景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环境和完善流通机制的必要性;系统设计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拓展拍卖理论基准模型应用到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交易机制的分类研究。

二、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与债务保守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流动性共性
        1.2.2 债务保守行为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本结构理论
        2.1.2 市场微观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债务保守行为研究
        2.2.2 流动性共性相关研究
        2.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流动性共性与企业债务保守
    3.2 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与企业债务保守
4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变量设计
    4.3 模型构建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5.2 回归结果分析
        5.2.1 流动性共性与企业债务保守
        5.2.2 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与企业债务保守
    5.3 稳健性检验
    5.4 内生性检验
    5.5 进一步分析
        5.5.1 牛、熊市与流动性共性对企业债务保守的影响
        5.5.2 所有权性质与流动性共性对企业债务保守的影响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者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 本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者行为相关研究综述
    2.1 信息披露与价格发现
        2.1.1 信息披露动机理论
        2.1.2 信息披露效应理论
        2.1.3 信息融入理论
    2.2 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者行为
        2.2.1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研究综述
        2.2.2 信息披露与分析师行为研究综述
        2.2.3 信息披露与管理层行为研究综述
    2.3 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
        2.3.1 分析师预告与市场反应研究综述
        2.3.2 业绩预告与市场反应研究综述
        2.3.3 业绩公告与市场反应研究综述
第3章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
    3.1 引言
    3.2 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研究评述
    3.3 基本假设
        3.3.1 关于投资者类型的假设
        3.3.2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
    3.4 完全理性条件下的价格发现分析
    3.5 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价格发现分析
    3.6 数值模拟
        3.6.1 有限理性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与价格发现效率模拟
        3.6.2 有限理性条件下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定价偏误模拟
        3.6.3 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析师预告披露行为及有效性
    4.1 引言
    4.2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4.2.1 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发展现状
        4.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3.1 样本选择与描述
        4.3.2 模型设计
        4.3.3 估计方法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0 描述性统计
        4.4.1 分析师预告对信息不对称的短期影响
        4.4.2 分析师预告对信息不对称的长期影响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分析师预告发布时间与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
        4.5.2 分析师预告发布数量与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
        4.5.3 分析师预告特征与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
        4.5.4 分析师特征与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行为与市场反应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5.3.2 主要变量及定义
        5.3.3 实证模型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4.1 业绩预告披露时间与业绩预告准确性
        5.4.2 业绩预告披露时间与价格反应
        5.4.3 业绩预告披露时间与信息不对称下降幅度
    5.5 稳健性检验
        5.5.1 剔除季度和中期业绩预告样本
        5.5.2 剔除定期公告中的业绩预告样本
        5.5.3 剔除业绩预告修正公告样本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信息披露与管理层自利行为
    6.1 引言
    6.2 文献评述、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6.2.1 信息精度研究综述
        6.2.2 信息操纵研究综述
        6.2.3 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多元回归检验结果及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5.1 信息精度与短期市场反应
        6.5.2 拓展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概述
    1.2 指令不平衡的定义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安排
        1.3.1 论文研究目标
        1.3.2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1.1 存货模型
        2.1.2 信息模型
    2.2 金融市场有效性理论
        2.2.1 有效市场假说的发展历程
        2.2.2 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态
    2.3 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
        2.3.1 国外市场研究综述
        2.3.2 中国市场研究综述
    2.4 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检验
        2.4.1 国外市场研究综述
        2.4.2 中国市场研究综述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中国股市指令不平衡的统计性质
    3.1 概率分布的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3.1.1 数据介绍
        3.1.2 研究方法
    3.2 概率分布的参数拟合
        3.2.1 所有股票的总体样本
        3.2.2 单个股票样本
    3.3 幂律尾指数的非参数测定
        3.3.1 每分钟指令不平衡的研究结果
    3.4 概率分布的时间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股市日度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关系
    4.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4.1.1 数据介绍
        4.1.2 研究方法
    4.2 指令不平衡与收益率的同期关系
    4.3 指令不平衡对未来收益率的预测作用分析
        4.3.1 全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4.3.2 子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4.4 同期指令不平衡控制下的预测效果分析
        4.4.1 全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4.4.2 子样本预测效果分析
        4.4.3 涨跌幅限制对预测效果的作用分析
    4.5 基于指令不平衡的交易策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股市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收敛速度分析
    5.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5.1.1 数据介绍
        5.1.2 研究方法
    5.2 日内指令不平衡和收益率的统计性质
    5.3 收益率与指令不平衡的单变量回归分析
        5.3.1 全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
        5.3.2 子样本单变量回归分析
    5.4 收益率与指令不平衡的多变量回归分析
        5.4.1 全样本多变量回归分析
        5.4.2 子样本多变量回归分析
        5.4.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股市市场有效性检验及市场微观结构分类
    6.1 数据介绍以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介绍
        6.1.2 研究方法
    6.2 指令不平衡持续性原因分析
    6.3 不同类型交易者的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收益率关系分析
        6.3.1 指令不平衡的预测因子分析
        6.3.2 指令不平衡对市场收益率的影响
    6.4 交易者分类以及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6.4.1 不同交易者的市价指定与限价指令结构分析
        6.4.2 不同交易者的市价指令与限价指令收益性分析
    6.5 结果鲁棒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本文创新点
    7.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发表论文目录

(4)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理论基础
        一、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二、电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要素与交易制度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力市场化与电力金融市场
    第二节 电力金融市场模式
    第三节 电力金融产品与电力金融风险管理
    第四节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国外电力金融市场分析
    第一节 国外电力金融市场
        一、北欧电力金融市场
        二、欧洲能源交易市场
        三、美国PJM电力金融市场
        四、英国电力金融市场
        五、澳大利亚电力金融市场
    第二节 国外电力金融市场发展逻辑及启示
        一、电力市场模式与电力金融市场
        二、国外电力金融市场发展逻辑及启示
第四章 云南电力市场分析
    第一节 云南电力能源基础
    第二节 电力市场化交易体系
        一、市场参与主体
        二、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
    第三节 云南电力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中长期合约物理交割执行困难
        二、电力市场化交易风险客观存在
    第四节 云南电力金融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一、建设电力金融市场的内在动因
        二、建设电力金融市场的意义
第五章 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
    第一节 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基本思路
    第二节 电力金融市场模式选择
        一、基本模式
        二、云南电力金融市场模式选择
    第三节 电力金融市场交易工具研究
        一、电力基本特性
        二、差价合约
        三、金融输电权
        四、电力期货
        五、电力期权
        六、云南发展电力金融市场产品的总体思路
    第四节 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研究
        一、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类型
        二、电力金融市场风险特征
        三、电力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机制的构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论文框架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二节 高频交易与算法交易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三节 订单薄特征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四节 限价单成交概率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过往研究不足与改进
第三章 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下交易机制与订单薄
    第一节 交易机制
        一、市场中的参与者
        二、股票市场中的交易模式
    第二节 订单薄
        一、订单与订单薄的定义
        二、订单的细分
        三、订单薄价格与订单到达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订单薄的动态变化
        一、订单薄事件与队列长度变化
        二、订单薄中价格变化的时间
        三、订单薄——排队系统
        四、订单到达速率估计
    第四节 订单薄中限价单的执行效率
        一、中美股票交易市场订单流的比较
        二、传统订单到达率的估计缺陷
        三、订单薄OEI的引入与线性模型
第四章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第一节 单维hawkes过程
        一、自励计数过程
        二、单维hawkes过程的定义
        三、单维hawkes过程的模拟
    第二节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一、多维hawkes定义与性质
        二、多维hawkes过程的订单薄动态模型
    第三节 数据描述与准备
    第四节 极大似然函数的建立
    第五节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时间复杂度
        一、参数估计
        二、时空复杂度与程序执行效率
第五章 基于订单薄动态模型的订单速率计算
    第一节 基于多维hawkes过程下的订单速率计算
    第二节 订单薄高频动态重构
    第三节 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下的订单速率计算
        一、滑动窗口
        二、队列消耗率
第六章 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 基于实际成交时间的市场微观结构分析
    第二节 实际成交概率的计算
    第三节 基于小波分析的订单薄消耗速率
    第四节 基于first passage time的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
    第五节 基于线性模型的限价单成交概率计算
        一、基于订单薄高频重构的成交概率计算
        二、基于hawkes模型下的成交概率计算
    第六节 模型准确率与模型优劣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6)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2 研究不足
        1.3.3 研究展望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1 结算风险的内涵
        2.1.2 结算制度的演进
        2.1.3 中央对手方管理结算风险的制度优势与负面争议
        2.1.4 保证金制度与结算风险测度
        2.1.5 文献述评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2.2.2 金融稳定理论
        2.2.3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第3章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现存问题与作用机理分析
    3.1 我国中央对手方的发展模式
        3.1.1 独立存在的伴生模式
        3.1.2 无独立存在形态的内部功能模式
    3.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及影响
        3.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梳理
        3.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2.3 结算风险管理现存问题对于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
    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作用机理分析
        3.3.1 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逻辑
        3.3.2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直接路径
        3.3.3 中央对手方结算风险管理的间接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
    4.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4.1.1 中央对手方预防结算风险的国际主流做法
        4.1.2 借鉴与启示
    4.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实践与反思
        4.2.1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实践
        4.2.2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反思
    4.3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事前预防机制的改进
        4.3.1 调整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前预防策略
        4.3.2 完善结算会员管理制度以强化结算风险事前预防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中测度
    5.1 构建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理论探索
        5.1.1 结算保证金与交易保证金的制度比较
        5.1.2 结算保证金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5.1.3 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的设计思路
    5.2 结算风险测度的模型设计与样本数据选取
        5.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5.2.2 模型设计
        5.2.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5.3 基于VaR方法测度结算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于GARCH族模型的VaR计算
        5.3.2 基于历史模拟法的VaR计算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的事后违约处置
    6.1 结算违约处置的基本原则
        6.1.1 及时介入原则
        6.1.2 代位履责原则
        6.1.3 风险共担原则
    6.2 我国证券市场引入结算违约基金的实证研究
        6.2.1 结算违约基金算法概述与评价
        6.2.2 基于上海证券市场的结算违约基金实证研究
        6.2.3 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强化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建议
    7.1 金融制度改革层面
        7.1.1 强化行为监管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发挥
        7.1.2 加强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
        7.1.3 明确中央银行对于中央对手方的“最后贷款人”角色
        7.1.4 加强对于中央对手方基础性制度安排的法律支持
    7.2 证券行业层面
        7.2.1 全面推进货银对付制度改革
        7.2.2 推动交易机制优化以回归交易属性
        7.2.3 推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改革
        7.2.4 建立证券市场合格中央对手方认证制度
    7.3 证券结算机构层面
        7.3.1 构建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
        7.3.2 建立动态结算保证金制度
        7.3.3 建立以风险共担为核心的结算违约处置机制
附录 国际组织对于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噪音下扩散过程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高频数据
        2.1.2 微观结构噪音
        2.1.3 非参数估计
        2.1.4 相关文献评述
    2.2 相关理论
        2.2.1 扩散模型
        2.2.2 非参数回归
        2.2.3 市场微观结构噪音模型
        2.2.4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
第3章 模型构建与非参数估计方法
    3.1 估计量的构造
    3.2 条件假设及理论证明
        3.2.1 假设条件及定理
        3.2.2 引理
        3.2.3 理论证明
    3.3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
        3.3.1 平稳数据
        3.3.2 非平稳数据
第4章 期权定价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2 结果比较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非参估计部分代码
    附录2 数据下载部分代码
    附录3 期权定价部分代码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基于高频数据的波动率度量研究
        1.2.2 基于高频数据的波动率预测模型研究
    1.3 选题的意义
    1.4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
        1.4.1 本文内容结构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波动率度量问题的文献综述
    2.2 波动率预测问题的文献综述
        2.2.1 波动率预测模型的文献综述
        2.2.2 考虑微观结构噪音的波动率预测的文献综述
        2.2.3 资产价格波动率序列跳跃过程文献综述
    2.3 基于波动率的风险刻画问题的文献综述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
    3.1 非参数波动率测度的理论框架
    3.2 考虑跳跃过程和市场微观结构噪声的已实现波动率
    3.3 跳跃过程的门槛截断方法
    3.4 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的统计性质
    3.5 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估计量的模拟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已实现波动率模型研究:基于截断的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
    4.1 跳跃过程的准确刻画
    4.2 基于截断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的波动率预测模型
        4.2.1 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的演变过程
        4.2.2 异质自回归已实现波动率模型(HAR-RV)
        4.2.3 基于截断双尺度已实现波动率(TTSRV)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
    4.3 基于TTSRV的波动率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4.3.1 样本数据来源说明及统计性描述
        4.3.2 样本外滚动时间窗口技术及波动率模型评价比较方法
        4.3.3 基于TTSRV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内估计
        4.3.4 基于TTSRV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外预测能力
        4.3.5 考虑隔夜回报、杠杆效应和测量误差的样本外预测能力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已实现波动率模型研究:基于融资融券约束
    5.1 流动性冲击视角下的跳跃过程
    5.2 一个重要的流动性因素:融资融券约束
        5.2.1 我国资本市场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历程
        5.2.2 融资融券约束对于波动率的影响
        5.2.3 有效度量融资融券约束
    5.3 基于融资融券约束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
    5.4 基于融资融券约束的波动率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5.4.1 融资融券约束指标描述性统计
        5.4.2 基于融资融券约束的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内预测
        5.4.3 基于融资融券约束的波动率预测模型样本外预测
        5.4.4 基于融资融券约束的波动率预测模型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多模型已实现波动率研究
    6.1 动态时变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
    6.2 贝叶斯模型平均(BMA)
        6.2.1 两模型BMA原理
        6.2.2 多模型BMA原理
        6.2.3 BMA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6.3 动态模型平均(DMA)方法及其改进方法(ADMA)
        6.3.1 动态时变模型(TVP)的迭代
        6.3.2 动态平均建模(DMA)方法
        6.3.3 调整后的动态平均建模(ADMA)方法
    6.4 动态时变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实证研究
    6.5 动态时变的已实现波动率预测模型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尾部风险测度研究
    7.1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与管理
    7.2 沪深300 现货与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与市场风险传导机理
    7.3 VaR和 CoVaR的基本原理
        7.3.1 VaR度量的经典方法
        7.3.2 基于高频价格波动的VaR方法
        7.3.3 基于极值理论(EVT)和已实现波动率(RV)的RV-EVT模型
        7.3.4 基于高频价格波动的CoVaR方法
    7.4 实证分析
        7.4.1 样本数据获取及统计特征分析
        7.4.2 沪深300 股指期货市场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7.4.3 基于RV-EVT框架下的尾部风险度量
        7.4.4 基于CoVaR的沪深300 股指现货与期货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1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过度自信市场中的公共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概念和定义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
    2.2 公共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
    2.3 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市场均衡
    3.1 引言
    3.2 基础模型
        3.2.1 模型假设
        3.2.2 市场均衡
        3.2.3 均衡分析
    3.3 虚假信息披露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市场均衡
        3.3.3 均衡分析
    3.4 难度效应模型
        3.4.1 模型假设
        3.4.2 市场均衡
        3.4.3 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市场均衡
    4.1 引言
    4.2 私人信息内生获取
    4.3 均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研究成果
        一、信托受益权:债权、物权、复合权利、特殊权利
        二、信托受益权流通:模式、市场、机制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产权理论
    第三节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一、交易机制理论
        二、做市商理论
    第四节 机制设计理论及拍卖理论
        一、机制设计理论
        二、拍卖理论:基于机制设计理论
第三章 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纵解析
    第一节 国外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向比较
        一、英国:民事信托发源地
        二、美国:商事信托发达
        三、日本:大陆法系信托的典范
        四、横向比较的总结
    第二节 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信托业历史: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渊源
        二、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纵向发展脉络
        三、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制度变迁
    第三节 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二、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三、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完善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必要性
        一、信托受益权流通推动信托业发展:基于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三、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
    第一节 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系统设计
        一、顶层设计思路
        二、流通机制设计前提
    第二节 配套机制设计:流通机制的保障
        一、政策法律机制
        二、税收机制
        三、风险防范机制
        四、流通渠道
    第三节 分类别的交易机制设计:流通机制的核心
        一、分类别的交易机制:民事和商事
        二、交易机制设计:定期拍卖
        三、定期拍卖机制的模型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机制
    第一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拍卖理论基准模型的拓展:多属性物品视角
        二、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理论的文献脉络
    第二节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
        一、交易流程
        二、交易机制模型假设
        三、交易机制模型
        四、理论模型结论
    第三节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模拟算例
        一、算例背景
        二、评分标准
        三、仿真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可分物品的双向拍卖机制
    第一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前提
        一、商事信托受益权的分类
        二、商事信托受益权的估价标准
    第二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可分物品(多物品)拍卖理论的研究成果
        二、双向拍卖理论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
        一、交易流程
        二、交易机制模型假设
        三、激励相容性和参与约束条件
        四、流通市场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
        五、理论模型结论
    第四节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模拟案例
        一、流通标的要素
        二、交易主体报价
        三、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
        四、流通市场效率
    第五节 信托公司的功能定位
        一、市场组织者
        二、做市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章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文章结论与主要贡献
        一、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主要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一、文章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流动性共性、资本结构与债务保守行为[D]. 张彤.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2]信息披露与市场参与者行为[D]. 李洋. 天津大学, 2020(01)
  • [3]中国股票市场指令不平衡与市场有效性研究[D]. 张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云南电力金融市场体系设计研究[D]. 戚思智.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中国股票市场限价单成交概率与微观结构高频分析[D]. 池文涛.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6]我国证券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中央对手方视角[D]. 许高庆.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噪音下扩散过程的非参数估计及其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D]. 陈志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基于高频数据的已实现波动率模型研究[D]. 平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9]过度自信市场中的公共信息披露研究[D]. 曹阳.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 [10]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D]. 陈涵. 深圳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