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太平洋构造域东海构造格架与地质演化

中国沿海太平洋构造域东海构造格架与地质演化

一、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1](2020)在《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控制。近年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提出为深入理解东亚洋陆汇聚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维。本文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为指导,依托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际资料与成果,在东亚大陆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的框架内,对中国海域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总结,初步形成了以"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期伸展、分层控制"为核心的"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并进一步提出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本文首次将大洋板块与大陆边缘稳定地块之间的区域,划分为"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这一独立的一级构造单元,按照构造演化的差异,以台湾岛界大致可以分为北部的日本—琉球段和南部的菲律宾段"。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以全新视角诠释了中—新生代以来在西太平洋俯冲汇聚系统下,东亚大陆发生的多期次地质构造事件的深部板块动力学过程,特别是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了中国海域东部带状变化、南部环状变化的地貌特征。海域地貌格局进一步控制了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陆源碎屑—条带状"和南部海域"短源河流-高角度陆坡-混合物源-环状分布"的沉积分异模式。

谯鹏志[2](2020)在《晚中生代以来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们江流域地处我国东北中俄朝三国交界处,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与吉黑褶皱造山带交接部位,又是古亚洲洋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叠合部位,该地区地质构造情况复杂,广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针对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运动学特征、构造应力场及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较薄弱。本文重点选取图们江流域的断裂带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等方面为研究对象,野外调查了各断裂带的构造形迹,观测并记录大量韧~脆型变形构造(如断层、节理、劈理带等)的产状,讨论了各断裂带的性质和规模、变形特征、新构造运动、构造应力场及其构造演化。图们江流域韧-脆型变形构造主要形成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区域上这一时期以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规模较大且多形成于两大构造域转换的阶段,其次为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北西向断裂多形成于晚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至白垩纪早期,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左行平移的特征,龙井—堡格砬子断裂在延吉盆地内还发育有正断层构造;以敦化—密山断裂为代表的北东向断裂多形成于早中生代三叠纪,断裂规模较大且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早期具有逆冲的特征,晚期受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走滑拉分、断陷盆地,新生代构造反转再次逆冲,断层带内可见有断层泥;近东西向断裂既有晚中生代以前的古断裂复活,也有新生代受构造抬升作用形成的新断裂;近南北向断裂多形成于早白垩世的应力伸展阶段,经历了由正断性质转变为左旋逆冲的过程。研究区进入滨太平洋构造域发展阶段以来,古构造应力场至少存在三期转换,即早侏罗世~中侏罗世以NWW-SEE向挤压应力为主;晚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早期以NW-SE向伸展应力为主;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构造应力场再次恢复NW-SE向的挤压状态,局部可能又派生了NEE-SWW向的挤压应力。新构造时期构造应力场由水平的挤压应力转变为垂向应力为主,断层活动多表现循古断裂的继承性活动,断续分布。现代构造应力场以近E-W向挤压为主,活动性偏弱,近年来地震多为深源地震。本文将图们江流域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的构造域转换阶段、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的滨太平洋构造域强烈挤压阶段、晚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早期的转换伸展阶段、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的构造正反转阶段以及新近纪至今的新构造运动阶段。

刘金水,许怀智,蒋一鸣,王军,何新建[3](2020)在《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古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该盆地不仅是印度-太平洋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域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特提斯洋构造域一部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盆地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早白垩世以前主要受古亚洲-特提斯洋构造体制影响的强烈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为早白垩世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的陆缘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大陆边缘拗陷和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弧后裂陷两大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可细分为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和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杜先利[4](2019)在《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文中指出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包括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和漠河盆地五大盆地,位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西侧,南北长约1650km,多个中生代沉积断陷盆地发育其中,盆地总面积约为20.0×104km2。西部盆地群构造和地层在西部和北部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东部受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大兴安岭断裂带影响,南部主要为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华北板块北部分布的断裂带等。中国东北地区的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特点是几个大陆地块的融合以及古亚洲海洋的最终封闭;中生代的构造作用与演化与环太平洋构造系统有关;自中-晚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的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封闭控制影响。可知,研究区构造复杂,受深部构造以及多个构造体系的影响,而盆地群的形成演化是否具有统一的成盆地质背景,盆地形成演化处于什么构造环境,盆地群之间岩浆作用有什么关系,盆地群的形成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差异等需要得到解决。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地球物理资料、锆石U-Pb年代学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对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进行岩浆序列和岩浆作用研究,分析盆地群之间岩浆作用相互关系,对比松辽盆地形成演化,探讨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对大兴安岭西部火成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大兴安岭西部划分了6期岩浆事件,发生于古生界奥陶世至中生界早白垩世。第一期:510450Ma,裂解伸展环境;第二期:330300Ma,碰撞挤压环境;第三期:290270Ma,伸展拉张环境;第四期:255230Ma,碰撞挤压环境;第五期:200170Ma,先期伸展拉张,后期挤压抬升;第六期:150110Ma,伸展拉张环境。其中后两期岩浆事件与区内盆地群关系密切。第二期岩浆事件,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基底形成;第三期岩浆事件与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华北克拉通、西伯利亚克拉通的碰撞有关;第四期岩浆事件时期,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以及根河盆地地层逐渐开始沉积,二连盆地基底形成,此时北部的蒙古-鄂霍茨克洋开始闭合;第五期岩浆事件,二连盆地地层开始沉积,以北的海拉尔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根河盆地以及漠河盆地,被构造运动改造,出现伸展沉降或挤压隆升,形成了基底错综复杂的断陷盆地;第六期岩浆事件时期,西太平洋板块对北亚地区开始发生俯冲,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基底和沉积地层被进一步改造。松辽盆地第三期岩浆事件及第六期岩浆与大兴安岭西部岩浆事件为同期发生。西部盆地群晚古生代受控于古亚洲构造域,晚中生代-新生代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以及古太平洋构造域叠加影响。二连盆地主要经历了挤压隆升-伸展断陷-挤压沉积-伸展断陷-构造反转,与大兴安岭西部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从而形成了基底复杂的断陷盆地;海拉尔盆地经历了初始张裂期-断陷扩张期-持续稳定断陷期-断坳转化期-坳陷期-萎缩期,盆地基底形成并改造,沉积地层被构造抬升或沉降,与大兴安岭西部26期岩浆事件相关;漠河盆地经历了伸展-断陷-抬升-挤压-伸展,与大兴安岭西部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拉布达林和根河盆地经历4期岩浆事件,主要与大兴安岭西部第2期以及第5、6期岩浆事件相关。最后一期岩浆事件后,各个盆地都已基本稳定。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来看,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岩多为偏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微量元素显示出轻稀土富集型,铕元素(Eu)总体上显示弱亏损-弱富集,且具有富集高场强元素,贫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表明岩浆可能存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地幔和地壳物质的岩浆混合作用,是洋-陆、陆-陆构造运动洋壳或下地壳部分熔融或后造山运动形成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海拉尔盆地岩浆活动开始时间约为晚古生代,主要是由于古亚洲洋闭合导致构造运动,其它4个盆地岩浆活动基本都为中生代侏罗纪或白垩纪,主要受控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以及西太平洋板块的运动。结合前人对西部盆地群烃源岩评价,并对比松辽盆地油气形成条件,西部盆地群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薛伟[5](2019)在《滇东南老君山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君山矿集区地处印支板块同华南板块构造接触部位,是滇东南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一员。本文以老君山矿集区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构造变形、控矿构造进行解析,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岩成矿构造背景,明确矿集区控矿因素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作用,搭建矿集区控矿构造时空格架,探讨成矿构造演化背景及成矿规律,并最终建立综合找矿控矿模式,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对老君山矿集区都龙锡锌铟矿床、南温河钨矿床、洒西祖母绿矿床开展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明确了典型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结合年代学测试及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矿床成因、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规律。识别出矿集区两种不同类型的矿化,中侏罗世逆冲推覆构造主导的韧性剪切面是矿集区似层状矽卡岩钨矿床的产出空间,燕山晚期伸展滑脱构造形成的滑脱面、脆性剪切裂隙是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床及钨、祖母绿脉状矿体的成矿空间。对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要素系统分析总结,认为矿集区为以中侏罗世逆冲推覆构造为主导的,挤压推覆-伸展滑脱-区域走滑多期多层多位的控矿构造格局。构造因素是矿集区矿床分布规律控制的核心,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构造是成矿作用的关键,区内构造变形的形态(赋矿空间)、成矿地层要素的分布(赋矿层位)、成矿屏蔽层(成矿地球化学屏障)及岩浆热液作用(成矿物质、热来源)运移空间(矿体形态)无一不受构造的控制,构造作用贯穿矿床发展的各个阶段。建立了矿集区中生代以来“一体(老君山复式岩体)一两类(两种控矿构造空间)一三层(三种容矿层)一四期(四期成矿事件)”的综合控矿成矿模式,明确了矿集区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提出都龙矿区南部西部新寨岩组及寒武系地层深部、南温河矿区南东部南温河片麻岩深部及洒西矿区北西花邱鹏、北东部洒西岩组为矿区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开展的有利方向。

姜磊[6](2019)在《强改造作用下川南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扬子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层系以其良好的物质基础,成为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川南长宁、涪陵等地业已成为全国页岩气勘探示范性基地,但四川盆地以外的中国南方广大地区依旧鲜有突破,因此页岩气富集与保存机理及其有效评价已成为业界研究热点。四川盆地是一个周缘活动主控下形成的叠合盆地,其海相富有机质黑色页岩普遍经历了深埋藏、强隆升、强变形作用,简称“强改造作用”。本文以川南地区典型区带及其页岩气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构造变形分析、裂缝分形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包裹体分析、低温热年代学分析和砂箱构造物理模拟等手段,刻画川南地区不同构造样式含气构造的保存条件异同性,进而构建典型构造的页岩气保存条件模型,以期为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及其勘探提供建设性指导。通过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基于野外构造变形和擦痕、节理等构造分析揭示川南地区两期构造变形特征:燕山期NW-SE或近南北向挤压主应力的主构造变形期,新生代喜马拉雅期NE-SW向叠加挤压变形过程。明确了研究区典型构造样式:对冲型背斜(焦石坝背斜)、高陡背斜(大耳山背斜)、核部弱变形的箱状背斜(接龙场背斜)和核部强变形的箱状背斜(威信背斜)。(2)基于地表-地腹特征对比研究系统明确川南地区典型构造样式的变形特征及不同构造带变形异同性。对冲型背斜(如:焦石坝背斜),核部变形微弱、裂缝以早期X型节理,背斜边缘/翼部隐伏断层发育、发育次级褶皱和贯透性节理。高陡背斜(如:大耳山背斜),核部地层紧闭、劈理化构造常见,翼部地层陡立,发育挠曲褶皱、顺层断层、多期节理。核部弱变形箱状背斜(如:接龙场背斜),核部岩层平缓-缓倾,发育寄生褶皱、轴面劈理和剪破裂-剪张性裂隙,翼部二叠系陡倾、发育张性裂隙或顺层断层。核部强变形箱状背斜(如:威信背斜),核部突破断层多,发育寄生褶曲、小断层群、劈理化、密集剪张性节理、雁列脉节理等小构造。它们揭示出川南地区空间上构造样式与变形特征差异性,即娄山断褶带的变形强度大于齐岳山断褶带,二者的变形强度明显大于盆内的川东高陡褶皱区和川南低陡褶皱带。(3)基于热年代学特征及其热史模拟等,有效限定了川南地区晚三叠世末期以来的主要抬升剥蚀构造热事件的时空差异性。抬升剥蚀启动时间自盆外向盆内有变新的趋势,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反映齐岳山断褶带-中央复背斜普遍存在200Ma左右的构造抬升运动。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揭示川东地区晚白垩世(80-70Ma)普遍发生了构造抬升,新生代早中期处于平稳的缓慢抬升冷却阶段。娄山断褶带、川南低陡褶皱带一般在新生代早期50-40Ma发生快速抬升冷却,然后处于平稳的缓慢抬升冷却阶段。盆地西南边界,新生代20Ma以来普遍发生快速抬升冷却,抬升至地表,抬升剥蚀速率5-6℃/Ma。新生代10Ma以来,区域内广泛存在快速抬升。(4)基于埋深-沉降史和包裹体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等揭示出川南地区流体充注序列与区域构造热事件具有明显耦合性。研究表明川东大耳山地区存在多期流体充注明显,两期流体主要充注事件分别发生于晚白垩世晚期-新生代早期和新近纪;川南长宁气田流体充注时间主要在古近纪末期,晚期流体盐度较低。川东地区在白垩纪(燕山运动中-晚期)发生大规模的抬升剥蚀和流体充注事件,川南地区主要在新生代快速抬升剥蚀和流体充注活动。(5)基于裂缝分形学和流体地球化学等明确了川南地区典型构造样式裂缝分形特征、盖层流体活动特征以及滑脱层效应。对冲型构造,裂缝系统以发散的孤立窄裂缝为主,流体活动弱-中等、以内源为主。高陡构造,裂缝系统以发散-随机的窄裂缝为主,流体活动中等、以内源为主。核部弱变形的箱状构造,核部裂缝系统以聚集的窄裂缝为主,陡倾翼以宽裂缝聚集发育为主,流体活动性中等、具多源性(内源流体和外源跨层流体),且受大气淡水作用影响。核部强变形的箱状构造,核部裂缝系统以聚集的窄裂缝为主,流体活动性中等,可能存在外源流体活动。箱状背斜区二叠系-下三叠统裂缝流体活动多数为内源为主、少数区域(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剥蚀区边缘)出现跨层流体活动特征,表明盆外向斜区的二叠系-下三叠统盖层可能仍具备一定的封闭能力。川东高陡背斜带志留系下部普遍存在顺层滑脱变形,从而导致其上、下构造层中流体活动具分层性,即上构造层(志留系-二叠系)和下构造层(中上寒武统-奥陶系)具有相互独立的流体循环系统,上构造层普遍具内源(或内源异位)流体运移特点,盆缘-盆外的下构造层出现跨层流体迁移。(6)基于焦石坝地区叠加变形的砂箱物理模拟与页岩气富集-保存性的耦合关系等划分了4类叠加改造区类型:弱叠加构造区、初级叠加构造区、中级叠加构造区和高级叠加构造区;弱叠加区-初始叠加构造区具备一定的保存条件,中-高级叠加构造区保存条件大大下降。伴随叠加改造增强,页岩气保存条件下降,提出了强变形带15%范围内页岩气保存条件不佳的新认识。进一步结合勘探资料成果等明确了川南地区典型构造样式的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从盆内对冲型构造、高陡背斜、核部弱变形的箱状背斜构造、核部强变形的箱状背斜构造等页岩气有效保存条件逐渐弱化。(7)页岩气产量与页岩储层的自封闭性密切相关。自封闭失效可能是低产的重要因素,密集发育的切层裂缝和页岩储层碎裂化是破坏页岩自封闭性的重要原因。由于纵弯褶皱机制下,强挤压变形对于页岩储层、顶底板、盖层都产生破坏作用,而整体升降运动的构造区一般强褶皱构造、冲断构造欠发育,有利于页岩气保存,往往是页岩气保存条件最好的地区。(8)明确了勘探有利区。盆内远离断层区域普遍具备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保存条件,指出盆内勘探应主要关注页岩储层自封闭性,重点研究构造裂缝破坏作用,勘探有利构造为背斜的缓坡、古隆起周缘的单斜构造。盆外箱状褶皱区的箱状背斜普遍不具备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的底板条件和盖层封闭条件,页岩储层自封闭性差,勘探中建议寻找古隆起边缘、晚期形成的弱变形背斜构造,如断层相关褶皱的初始褶皱期、向斜内晚期形成的正向构造。

王典,李鹏,刘财,鹿琪,单玄龙,田有,于涵,杨宝俊[7](2019)在《大兴安岭西盆地群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本文综述该盆地群域受控的区域构造与深部构造背景、盆地群构造特征与性质、主要控盆断裂特征、盆地群油气条件比较以及盆地群域已完成并取得重要结果的地球物理工作.归纳已有主要认识和研究结果:(1)对大兴安岭西侧的盆地群起构造控制作用的构造带包括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塔原—喜桂图缝合带、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额尔古纳—呼伦断裂和得尔布干断裂.(2)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漠河盆地的盆地构造轴向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走向相关;而且三个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走向(隆起、坳陷和推覆带)也具有这类特点.(3)几个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岩石圈地幔厚度自北向南变厚,南部盆地基底与华北地台基底表现类似;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4)在盆地沉积地层方面,漠河盆地的下部是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上部是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海拉尔盆地由下侏罗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上侏罗统的大磨拐河组和下白垩统的伊敏组共同组成扎赉诺尔群,厚约3000m;二连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中下侏罗统主要为含煤建造,上侏罗统为火山岩建造,下白垩统主要为含油建造和含煤建造,上白垩统为砂砾岩建造.(5)盆地群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由本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研究区受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所包括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在岩石圈尺度上三维空间的地球物理场表征;深部构造对盆地群域构造的作用;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依据;从北至南约1650km长的盆地群域构造差异与依据;盆地群(域)油气条件与毗邻的松辽盆地在构造成因上的差异.

张志斌[8](2018)在《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文中提出辽宁西部地区中生代构造盆地非常发育,盆地充填的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岩相变化较大、间断多,古生物化石分布不均一,从而导致区域性地层对比困难。平庄盆地大地构造位置隶属于华北陆块北缘与兴蒙复合造山区结合部位,为一个北北东向延伸的断陷盆地,其东、北、西缘均以断裂为界。研究区处于平庄盆地的北缘,其地质构造复杂,第四系覆盖层较厚,地质体呈孤岛状且不连续展布。本次研究在详细收集前人资料基础上,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及剖面测制,系统采集了各类测试样品,运用野外调研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地貌学等多学科相联合的方法,对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北缘的基底及盆地内充填序列进行了剖析,进而对盆地构造演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基底由变质表壳岩、变质深成岩及岩浆岩组成: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及朝阳沟片麻杂岩;岩浆岩包括早三叠世大萝卜沟岩体及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中生代平庄断陷盆地发育于早白垩世,底部由下白垩统义县组构成,盆地依次充填下白垩统九佛堂组、阜新组及上白垩统孙家湾组地层,盆地顶部发育古新统五枝箭组、太平地组,渐新统昭乌达组及中、上更新统,全新统沉积地层。依据岩石组合、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将研究区内义县组划分为三个段,义县组火山岩LA-ICP-MS测年结果为127-114Ma,时代为早白垩世,推断辽西地区义县组火山岩活动结束时间大约114Ma。义县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具有壳源岩浆的典型特征,应是下地壳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作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上地壳物质的混染造成。九佛堂组依据其岩石组合及化石种属总体显示为湖泊沉积特征,九佛堂组为断陷盆地快速沉降至稳定沉降的产物,古地理景观为扇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阜新组沉积时期冲积扇始终较发育,并与河流共同作用,对泥炭沼泽相和煤层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古地理景观为三角洲-河流相环境组合。孙家湾组沉积时期为干旱—半干旱,到半潮湿、半干旱交替,最终形成潮湿-暖温的古气候。孙家湾组上段灰色砂砾岩层是在晚白垩世干旱炎热古气候的大背景上出现的短暂半潮湿—潮湿古气候条件下的沉积产物。通过钻孔分析隐伏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状态,平庄盆地为断陷盆地,控盆断裂明显,盆地北缘物源区为晚侏罗世烧锅营子岩体,盆地北缘的控盆断裂为同沉积构造的控盆断裂,盆地的演化模型为簸箕状形态,展布趋势南东方向逐渐变薄,西南方向逐渐变厚。

连小翠[9](2018)在《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文中指出结合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地层和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对盆地典型地震剖面进行综合解释,得出盆地不同时期地质界面的埋深变化特征,论述了沉降中心的迁移演化规律。研究认为,白垩纪末至古新世末,沉降中心分布于西部坳陷带的台北坳陷和长江坳陷,具有多个沉降中心;始新世至中新世,沉降中心整体迁移到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北部和钓北凹陷;上新世以来,沉降中心迁移到冲绳海槽盆地。总体上,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表现为自西向东呈带状迁移的规律,是对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之间俯冲汇聚引起的构造应力变化在盆内叠加的局部响应。

姜素华,高嵩,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赵斐宇[10](2017)在《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文中指出西太平洋的重磁异常和构造格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使用最新的覆盖全球的重力和磁力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的重力异常进行了研究,使用离散小波变换、解析延拓和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法,反演得到了西太平洋莫霍面深度,结合水深地形数据,得到地壳厚度;通过对地壳厚度的分析,结合磁异常场分布,重新绘制了该区的超壳断裂体系分布图,明确了断层对西太平洋构造格架的控制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海陆综合考虑,结合地块构造层序列、沉积建造、变质作用以及构造演化历史,以地块之间的蛇绿岩带、洋-陆转换带、俯冲带和洋中脊作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对东亚大陆构造域和东亚大陆边缘构造域划分出9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0个三级构造单元,依据地壳类型、位置与板块边缘的性质以及动力学模式,划分了中国近海24个盆地的类型,明确了西太平洋-中国海的现今基本构造格局及演化特征。

二、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动力系统
3 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
    3.1 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3.2 构造单元划分依据——来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新证据
        3.2.1 中国海域及邻区深部壳幔结构信息
        3.2.2 中国海域重要构造边界追踪
    3.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3.4 主要构造单元特征
        3.4.1 欧亚板块
        3.4.2 东亚大陆边缘汇聚带
        3.4.3 菲律宾海板块
4 中生代以来中国海域及邻区大地构造格局演变
    4.1 中生代安第斯型陆缘俯冲体系
        4.1.1 早—中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渐进式俯冲
        4.1.2 晚侏罗世—白垩纪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回卷
    4.2 新生代西太平洋型沟-弧-盆体系
        4.2.1 晚白垩世—渐新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
        4.2.2 中新世以来现代沟-弧-盆体系的形成和演化
        4.2.3 晚白垩世以来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
5 构造地质过程的资源和环境效应
    5.1 海底地貌分布及成因
    5.2 晚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
    5.3 中国海域资源赋存
        5.3.1 油气资源
        5.3.2 海砂资源
        5.3.3 水合物资源
        5.3.4 海底热液资源
6 结语

(2)晚中生代以来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工作过程及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岩浆岩与变质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3.3 变质岩
    2.4 区域构造单元
第3章 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
    3.1 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分布特征
    3.2 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变形特征
        3.2.1 北西向断裂
        3.2.2 北东向断裂
        3.2.3 近东西向断裂
        3.2.4 近南北向断裂
    3.3 小结
第4章 晚中生代以来图们江流域构造应力场及演化
    4.1 地质现象反映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4.1.1 断裂构造反映的构造应力场
        4.1.2 节理及劈理带反映的构造应力场
        4.1.3 新构造运动在研究区内的表现
        4.1.4 构造应力场地球动力学背景
    4.2 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4.2.1 图们江流域及邻区历史地震活动特征
        4.2.2 原地应力测量反映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4.3 晚中生代以来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演化
        4.3.1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期
        4.3.2 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
        4.3.3 晚侏罗世早期—晚白垩世早期
        4.3.4 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
        4.3.5 新近纪至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盆架结构
3 构造演化
    3.1 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的大陆边缘拗陷演化阶段
    3.2 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
        3.2.1 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
        3.2.2 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
        3.2.3 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4 结论

(4)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主要问题
        1.2.1 西部盆地群构造环境
        1.2.2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研究现状
        1.2.3 存在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量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古生代构造背景
        2.1.2 中生代构造背景
    2.2 西部盆地群构造阶段
        2.2.1 二连盆地
        2.2.2 海拉尔盆地
        2.2.3 拉布达林盆地
        2.2.4 根河盆地
        2.2.5 漠河盆地
第3章 测试方法及结果
    3.1 样品采集及描述
    3.2 测试分析方法及结果
        3.2.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3.2.2 全岩主量与微量元素分析
第4章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活动序列研究
    4.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活动序列
        4.1.1 大兴安岭西部及松辽盆地岩浆事件
        4.1.2 岩浆活动序列与构造环境
    4.2 岩浆来源与构造背景分析
        4.2.1 大兴安岭西部构造背景分析
        4.2.2 大兴安岭西部岩浆成因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盆地形成演化研究
    5.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之间相互关系
        5.1.1 地质学研究
        5.1.2 地球物理学研究
    5.2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与松辽盆地形成演化关系
        5.2.1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形成演化研究
        5.2.2 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研究
    5.3 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形成与构造演化
    5.4 研究区盆地群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滇东南老君山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区域成矿构造背景研究现状
        1.2.2 老君山矿集区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1.2.3 老君山矿集区控矿构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与执行情况
    1.5 工作量统计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概况
    2.4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
        2.4.1 区域构造格架及演化特征
        2.4.2 区内主要断裂及其特征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老君山矿集区构造及岩浆时空格局
    3.1 老君山矿集区构造格架
        3.1.1 矿集区构造格局
        3.1.2 构造变形特征
    3.2 老君山矿集区岩浆岩时空格局
        3.2.1 岩相学及空间分布特征
        3.2.2 岩浆岩年代学格架
        3.2.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3.2.4 岩浆岩时空格局
第4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1 都龙锡锌铟多金属矿床
        4.1.1 矿区地质概况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控矿构造解析
        4.1.4 构造控矿作用
        4.1.5 控矿构造的形成演化
        4.1.6 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
        4.1.7 构造控矿模式
    4.2 南温河钨矿床
        4.2.1 矿区地质概况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控矿构造特征
        4.2.4 构造控矿作用
        4.2.5 控矿构造及成矿时代
        4.2.6 矿床成因
        4.2.7 构造控矿模式
    4.3 洒西祖母绿矿床
        4.3.1 矿区地质概况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控矿构造特征
        4.3.4 构造控矿作用
        4.3.5 矿床成因及成矿时代
        4.3.6 构造控矿模式
第5章 老君山矿集区中生代构造-岩浆与成矿
    5.1 控矿构造空间格局
    5.2 中生代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
    5.3 中生代构造-岩浆与成矿演化
第6章 区域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6.1 区域成矿控制因素
        6.1.1 地层因素
        6.1.2 构造因素
        6.1.3 岩浆岩因素
    6.2 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6.2.1 矿床成矿时代规律
        6.2.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6.3 矿集区综合找矿模型
    6.4 找矿启示
第7章 主要认识和存在的问题
    7.1 主要认识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6)强改造作用下川南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3 主要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1.4.1 取得的主要认识
        1.4.2 创新点
第2章 川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特征
        2.1.1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简介
        2.1.2 区域不整合面、主要岩性界面与构造层划分
        2.1.3 主要构造单元简介
    2.2 川东-川南渐变型盆山结构及构造变形特征
    2.3 典型构造样式的构造变形特征
        2.3.1 对冲型断背斜-焦石坝构造
        2.3.2 高陡背斜-大耳山构造
        2.3.3 核部弱变形、突破断层欠发育的箱状背斜
        2.3.4 核部强变形或突破断层发育的箱状背斜
        2.3.5 川南差异性构造变形特征对比
第3章 川南强隆升剥蚀作用和流体充注
    3.1 方法简介
        3.1.1 磷灰石裂变径迹简介
        3.1.2 埋藏史模拟与流体包裹体分析
    3.2 川南-川东地区晚白垩世以来的抬升剥蚀过程
        3.2.1 川南和川西南地区典型样品抬升剥蚀过程
        3.2.2 川东-渝东南地区典型样品抬升剥蚀过程
        3.2.3 典型样品的差异抬升作用对比
    3.3 川南典型钻井的埋藏演化史及流体包裹体特征
        3.3.1 大耳山高陡背斜钻井B201 的埋藏史模拟及包裹体分析
        3.3.2 长宁气田地区的埋藏史模拟及包裹体分析
    3.4 差异抬升剥蚀过程-流体充注与页岩气保存条件耦合性分析
第4章 川南地区差异构造的流体活动特征
    4.1 研究方法
        4.1.1 形态学方法
        4.1.2 流体地球化学方法
        4.1.3 锶、碳、氧同位素测试流程简介
    4.2 典型构造样式的流体活动性研究
        4.2.1 对冲型构造-焦石坝背斜裂缝及流体特征
        4.2.2 高陡构造裂缝及流体特征
        4.2.3 核部弱变形、突破断层欠发育的箱状背斜
        4.2.4 核部强变形或突破断层发育的箱状背斜
    4.3 流体迁移与保存条件
第5章 叠加变形与页岩气保存条件相关性模拟
    5.1 砂箱构造格架及边界条件设计
    5.2 模型实验结果
        5.2.1 a=30°均质砂箱物理模型和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
        5.2.2 a=45°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
        5.2.3 a=60°非均质砂箱物理模型
    5.3 焦石坝构造砂箱物理模拟
    5.4 砂箱模型与焦石坝页岩气保存条件对比
第6章 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探讨
    6.1 研究区典型构造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
        6.1.1 对冲型背斜构造
        6.1.2 高陡背斜构造
        6.1.3 核部弱变形箱状背斜构造
        6.1.4 核部强变形的箱状背斜构造
        6.1.5 斜坡构造或者向斜构造
    6.2 基于构造样式的川南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及选区
        6.2.1 盆内的有利构造样式及勘探选区
        6.2.2 盆外的有利构造样式及勘探选区
    6.3 差异性强改造作用是影响页岩气保存条件的关键因素
        6.3.1 构造样式是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表象因素
        6.3.2 滑脱体系可能是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的关键因素
        6.3.3 强改造作用是决定页岩气保存条件的本质因素
        6.3.4 切层裂缝是影响页岩储层自封闭性的关键因素
    6.4 升降作用主导的构造可能是保存条件的有利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大兴安岭西盆地群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背景
    1.1 区域构造 (图1)
    1.2 深部构造背景
2 研究区地球物理工作
3 盆地构造特征
    3.1 盆地主要构造
    3.2 控盆断裂
4 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地层与油气条件比较
5 讨论与结论

(8)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 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地层概况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3 遥感解译
第3章 盆地基底分析
    3.1 古元古代宝音图岩群(Pt_1by)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地球化学特征
    3.2 大萝卜沟岩体(ηγ~fT_1)
        3.2.1 岩石学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3 烧锅营子岩体(ηγJ_3)
        3.3.1 岩石学特征
        3.3.2 地球化学特征
第4章 盆地充填序列
    4.1 义县组(K_1y)
        4.1.1 岩石地层特征
        4.1.2 地球化学特征
        4.1.3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1.4 区域同位素测年对比
    4.2 九佛堂组(K_1jf)
        4.2.1 岩石地层特征
        4.2.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2.3 沉积环境分析
    4.3 阜新组(K_1f)
        4.3.1 岩石地层特征
        4.3.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3.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3.4 沉积环境分析
    4.4 孙家湾组(K_2sj)
        4.4.1 岩石地层特征
        4.4.2 区域岩石地层对比
        4.4.3 区域生物化石年代地层对比
        4.4.4 沉积环境分析
    4.5 研究区多重地层划分
第5章 断陷盆地分析
    5.1 同沉积断裂
    5.2 盆地分析
    5.3 盆地演化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与创新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获奖情况
作者从事科研和学习经历的简历

(9)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盆地结构特征
3 沉降中心迁移特征
4 沉降中心迁移的动力学背景
    (1) 断陷期沉降中心迁移的动力学背景
    (2) 拗陷期沉降中心迁移的动力学背景
    (3) 沉降期沉降中心迁移的动力学背景
5 结论

(10)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重力异常研究方法
        1.2.2 磁力异常研究方法
2 重磁场与超壳断裂特征
    2.1 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属性
    2.2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与超壳断裂
    2.3 磁力特征分析
    2.4 断裂体系分布
3 莫霍面特征与地壳性质
    3.1 莫霍面反演
    3.2 莫霍面深度分析
    3.3 地壳厚度分析
4 西太平洋的构造格架与形成演化
    4.1 基本构造格局
    4.2 中国海的构造单元特征
        4.2.1 南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2 东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3 南黄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2.4 北黄海及围区构造单元特征
    4.3 近海盆地的类型及构造演化特征
5 结论

四、中国滨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格架和东海地质演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生代以来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动力下的中国海及邻区构造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J]. 张勇,姚永坚,李学杰,尚鲁宁,杨楚鹏,王中波,王明健,高红芳,彭学超,黄龙,孔祥淮,汪俊,密蓓蓓,钟和贤,陈泓君,吴浩,罗伟东,梅西,胡刚,张江勇,徐子英,田陟贤,王哲,李霞,王忠蕾. 中国地质, 2020(05)
  • [2]晚中生代以来图们江流域断裂构造特征研究[D]. 谯鹏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J]. 刘金水,许怀智,蒋一鸣,王军,何新建. 地质学报, 2020(03)
  • [4]大兴安岭西部盆地群岩浆作用与盆地形成演化[D]. 杜先利. 吉林大学, 2019(02)
  • [5]滇东南老君山钨锡多金属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规律[D]. 薛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强改造作用下川南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D]. 姜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大兴安岭西盆地群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综述[J]. 王典,李鹏,刘财,鹿琪,单玄龙,田有,于涵,杨宝俊. 地球物理学报, 2019(03)
  • [8]平庄断陷盆地北缘中生代火山-沉积地层研究[D]. 张志斌. 东北大学, 2018(01)
  • [9]东海陆架盆地沉降中心迁移演化机制[J]. 连小翠. 上海国土资源, 2018(01)
  • [10]西太平洋洋-陆过渡带重磁异常与构造格架[J]. 姜素华,高嵩,李三忠,曹伟,汪刚,张慧璇,赵斐宇. 地学前缘, 2017(04)

标签:;  ;  ;  ;  

中国沿海太平洋构造域东海构造格架与地质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