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一、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利[1](2021)在《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研究工作,为了克服广大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领不足”的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策部署,干部学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为干部教育提供了学习材料。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以及教材建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所做的重要理论贡献、重要建设经验,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的学习、研究、开发、编着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来看,全面抗战爆发以来,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党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大量存在,党的一些领导人及广大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不高,对“真”“假”马克思主义识别能力不强,为了提升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干部教育第一”的工作方针。延安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党中央有条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党的领导干部和大批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队伍中,壮大了教材建设的力量。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前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及其不足。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前,党内“左”倾教条主义思想没有彻底清除,这些思想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通过对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对其特征进行归纳,研究发现这一时期主要以马恩列斯类着作、苏联教科书、各干部学校的自编教材、讲授提纲及讲义、中央领导人的着作、党的文件等作为教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不足,不足之处有教材普遍缺乏,有些教材脱离中国革命实际,部分教材内容晦涩难懂等。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干部学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的建设情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在教材领域,延安整风开始后,教材建设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干部学校使用的教材真正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原则和标准,将毛泽东和一些中央领导人的着作、“二十二个整风文件”和《整风文献》当作核心教材,同时有选择性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着作,主要选择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符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着作学习。此外,干部学校将党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策略和时事、以及党报党刊作为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与中国革命实际联系紧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材已经形成。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为“大学习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准备了学习资料,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研究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当今中共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着重要意义,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地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何明霞[2](2021)在《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伦理即为革命思想的政治规定化,它彰显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和人生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时期的革命伦理价值观倡导对革命理想的坚持与对革命事业的献身精神,要求对民族、阶级革命实践的全力投入与无私奉献,强调以工农为主体的无产阶级革命群体与革命利益,革命伦理价值观为革命实践的最终胜利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文艺是创作主体进行伦理思想实践的一种形式,文艺观的形成就是创作主体以文艺为中介与客观现实世界进行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过程。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于延安时期的特殊历史语境之下,对具体的文艺创作与文艺活动进行指导实践而生发出的意识形态产物。本论文旨在考察革命伦理观与延安文艺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文艺是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出对政治革命的配合与宣传功能,这将为如何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伦理观提供参考与反思。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论文的选题缘由以及该研究的学术意义,并对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概念梳理,如对延安文艺和革命伦理做出的概念界定和阐述,最后对所涉及的延安文艺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梳理,其中文献包括延安文艺史料类、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研究成果类以及针对延安文艺本身的研究成果类。在对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找到研究目标,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包括五章:第一章总述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第二、三、四章则是革命伦理观在延安文艺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呈现出的总体特征,分别为:延安文艺的大众性、延安文艺的阶级性与延安文艺的民族性;第五章深入政治、历史语境维度,理解延安文艺时期对革命伦理价值观做出历史选择的原因。结语部分针对延安文艺革命伦理对于个体伦理的相对忽视做出了分析,总结了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的不足所在,但究其缘由也是历史现实所致。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中国启蒙思想兴起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发生颠覆了传统文艺中的伦理思想,在这场文艺思想解放运动之中强调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体主义伦理观,祈望以文艺作品与文艺运动唤醒个体之我。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战争的升级,个体主义伦理观开始逐渐向集体主义伦理归依,此时的文艺革命伦理观体现出重视集体与倡导奉献的特点,这标志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初步确立。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大众化”方向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本位的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形成与确立。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在文艺作品与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对无产阶级的认同与对革命目标的强调。第二章着重探讨在革命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延安文艺形成的大众化发展方向对个体主义伦理思想的冲击,以及个体主义向革命大众的迎合与归并。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与阶级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延安社会中的落后者成为了被大众改造与团结的对象,女性走出阶级压迫走入革命群体成为了革命力量,个体主义成为了集体主义的组成部分。个人主义在革命实践中被重新定义与改造。革命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追求个体自由与价值的个人主义伦理观被追求社会救亡与阶级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伦理观所覆盖,延安文艺因此呈现出大众性的革命伦理思想特征。第三章考察革命伦理思想影响下的延安文艺中的阶级认同意识,分别选取了家庭、文艺社团、民间文艺三个延安文艺的组成部分进行梳理和分析,考察它们如何在革命伦理思想的引导与规训下实现阶级立场的转变,从原本松散的状态下一跃成为延安文艺革命伦理思想的创造者和宣传者。本章之中所论及的革命伦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中因阶级认同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伦理形态,这种伦理思想对延安文艺所产生的影响有效的聚集了革命力量、推进了革命进程。在延安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无产阶级身份认同意识成为了革命伦理的组成部分,阶级身份的认同替代了原有的价值观判断。第四章论述了民族主义伦理思想作为延安文艺一贯的价值标尺,在延安文艺中的变化、运用与发展。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延安地区的历史语境与革命任务发生了转变,在抗战时期,革命伦理中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延安文艺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广泛的运用。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革命目标的转变,延安文艺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合谋的状态继续作用于革命伦理思想之中,成为构建延安革命伦理思想的道德评判标准,这种合谋关系主要体现在“民族性与阶级性”和“民族性与现代性”之中。首先,在民族性与阶级性的关系中,阶级矛盾取代民族矛盾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中,民族主义是具有阶级立场的,不同的阶级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性,但民族主义也存在着国民所共有的属性,在具体情况中可做出具体的分析。延安文艺中的民族性是与阶级性互为条件且可实现互相转化的。其次,在延安革命伦理思想中,民族性与现代性并不是互为悖反的关系,将“现代性”蕴含于“民族性”之中建构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新型革命伦理思想,是延安文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的成功实践。第五章主要以政治现实与历史语境为视角,理解延安文艺对革命伦理价值观的选择原因。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本就受到政治形态的影响,政治伦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会成为影响文艺实践的价值标尺,文艺革命伦理观的价值指向就是通过文艺实践对政治活动的影响建立良善正义的社会秩序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自我修德。延安时期在特定的革命历史语境之下,文艺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媒介,通过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使得文艺作品与文艺活动承担着革命文化的宣传与发展义务,呈现出大众性、阶级性与民族性的特点,革命伦理思想对文艺的介入使得文艺成为了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革命伦理思想对意识形态的介入使得政治伦理的正义关切表现为对革命的过度关注,忽略了文艺本身的建设与发展,损害了文艺的独立性与审美的多样性。今天我们以革命伦理为角度对延安文艺进行重新审视,就是要回到历史的现场之中客观的思考革命伦理的价值所在,可以说,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将文艺看作是人民大众主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政治革命伦理活动。结语部分对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中个体主义的缺失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在历史特殊时期,对革命伦理思想的强调彰显了崇高的民族信仰与革命信念。革命伦理思想通过对延安文艺的介入参与到了革命事业的实践中,对现代化国家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对集体主义与革命伦理过于关注的同时,却造成了对个体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相对忽略,致使个体生命与个人价值在革命语境之下的被漠视与被削弱,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延安文艺在整体上呈现出对革命理想的单一化追求,与人类情感本应该丰富的审美感受有所悖离,但放置于大的时代之中,文艺作为能动于革命实践的意识形态,做出顺应时代的历史选择也是使命使然。

王子栩[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情况,梳理学习制度建设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保障以及学习成效等具体内容,总结特点和经验,可以为今后党内学习制度的修订提供有益的参考,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学习大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从制度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历程,拓宽了中国共产党学习史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的相关内涵和外延。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为研究对象,将其出台背景、指导思想、主要内容、演进特点和时代经验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在方法论层面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采取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等研究方式,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具体研究方法,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揭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并将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以逻辑的形式呈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构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制度体系。学习制度建设的学习目的更加明晰、学习内容更加科学、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资源更有保障、学习成效更加显着。党员干部通过制度化的学习,提升了能力素质,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进一步提高,开创了以全党大学习推动事业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的同时,学习制度建设还有着提升空间,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保障等方面需要深入进行探索。学习制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便更紧密、更充分地体现新时代特点。

赵子夜[4](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中华民族历来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时积淀出无数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但在数千年的封建思想浸染下,传统的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在其内容上均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暴力、愚昧、迷信、色情等诸多封建落后因素。这些封建落后的思想异质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新中国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完全疏离的,必然要受到整饬与改造,使其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轨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随着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新的文艺机构团体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传统文艺改造运动逐渐拉开帷幕。期间,中国共产党相继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分别对传统文艺的体制、艺人、内容进行由内而外,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造。虽然在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总的来说,通过传统文艺的改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了传统文艺的发展繁荣,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同时也进一步明晰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理清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了“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在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党史学、艺术学、文学等知识,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研究法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背景、步骤、措施、作用、问题等进行综合研究,以总结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文艺工作的历史规律,为当下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具体来看,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的背景、国内外学者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及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同时对论文中所涉及的一些特定名词进行具体阐释。第二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该部分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列宁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三方面分别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理论基础;随后对苏区时期和延安时期文艺改造的历史实践进行总结回溯,总结中国共产党改造传统文艺的实践经验;最后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改造的现实缘由进行系统分析,包括推进文艺现代转型、整饬伦理道德观念、重塑民族国家理想、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等等。第三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该部分主要对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破旧立新,全面改造传统文艺所进行的铺垫工作进行系统地梳理与解构,包括对旧文艺机构的接管与改造、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与利用、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第四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该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首先对这一时期决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五五指示”及文艺整风运动这三个重要节点进行梳理分析,从宏观上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路线。随后从“改制”“改人”“改剧”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的具体措施进行系统阐释解构,如从改革文艺管理体制、改革团体组织体制、改革团体管理体制三个层面对传统文艺体制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思想改造、技能改造、形象改造三个层面实现传统艺人到文艺工作者的蜕变;最后从查禁反动有害的旧文艺、整理改造传统文艺和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三个方面实现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与利用。第五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该部分承接第四章,主要对“双百”方针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嬗变进行解构研究。其中,首先介绍“双百”方针的形成、出台,客观评价“双百”方针对传统文艺改造的影响。之后从传统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四个方面分别阐述“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第六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成果及经验。该部分首先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所取得的成果,并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借此进一步明确今后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七章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反思。该部分对传统文艺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文艺改造中的教训进行深度反思,为当下及今后中国共产党文艺发展的路线政策提供借鉴参考。

吕增艳[5](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朱琳[6](2021)在《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的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913-1966)》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传统师范教育,以及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教育实践经历,使他深化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提出了关于教师工作的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深受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思想和“五四”时期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不仅虚心向老师学习、尊重教师,还致力于提高教师们的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他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分析、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重视平民教育的公平与普及,主张教育应为革命和经济建设服务。青年毛泽东在教育实践中,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在毛泽东的教育救国论思想中,他认为教师的重要作用为运用教育工具促进社会进化,在他的教育思想转变为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后,他认为教师的重要作用为通过培养革命人才来推动社会革命。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的思想的形成呈现出历史阶段性。民主革命时期是毛泽东关于教师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师范教育。在学习期间,他倡议并开办了工人夜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化了对教师工作的认识。1920年,毛泽东担任了一师附属小学校长,随后又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和多所农民夜校,在工作中他致力于改革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脑力和体力的均衡发展,把理论的学习同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号召在各革命根据地开展群众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生产劳动。1936年,毛泽东提议并创办了抗日红军大学,他亲自讲授政治课和做形势报告,培养优秀的军政干部。毛泽东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学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等理论观点,对革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参与指导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他的人民教师思想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他主张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重视教师的思想改造、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党和政府也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教师培养及培训体系。毛泽东要求教师要“又红又专”、虚心做人民的学生、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在党和政府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领导下,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得到了显着提高。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毛泽东所主张的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要有扎实学识、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等理论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等理论观点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导。毛泽东关于教学改革的思想以及他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郝丹梅[7](2020)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闻天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经过五四时期先进思想的洗礼,张闻天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是张闻天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张闻天领导和参与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实践,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这些历史贡献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来源、时代的实践需求和良好的个人条件。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武器,是张闻天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担任领导工作丰富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张闻天的思想认识在经历遵义会议前的重要转变的基础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反思,最终转变到以毛泽东为代表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为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张闻天在党内职务的变动促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心转变。遵义会议至六届六中全会前,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决定了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展开;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干部教育处处长,因而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以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依托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借助《斗争》《解放》《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采用报告发言,利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经典着作、中级读物和辅助读物等教材文本为实践载体,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下,运用说服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批评等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为主线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内涵。延安时期张闻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而且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军队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文化运动、青年运动等诸多重要实践领域,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不仅在丰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推进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内背景下,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借鉴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王曼[8](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史孟雨[9](2020)在《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劳动贯穿毛泽东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理论状态,对毛泽东劳动观探索要立足于整个中国的历史环境之中,全面审视每个重要历史时期毛泽东劳动观呈现出的不同思想内容。本文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用历史和逻辑辩证统一的方法、系统的对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思想历程和发展脉络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总结发现毛泽东劳动观深刻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用来指导当代劳动观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入为中国工人阶级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理论支撑,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劳动经验为毛泽东的劳动观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中国传统劳动观和五四运动时期非主流劳动观对毛泽东劳动观形成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从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毛泽东思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毛泽东劳动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本文重点从劳动经济观、劳动政治观、劳动观文化观、劳动社会观四个方面对毛泽东劳动观进行了概阐述。对理论的研究要回归到现实的指导上,毛泽东劳动观的研究是为了对当代劳动观构建提供了指导,毛泽东劳动观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保障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培育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培育了全国人民热爱劳动的高涨情绪、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对当代存在的“劳动光荣”理念淡化、劳动教育功能弱化,忽视体力劳动者以及劳动者主体地位下降等劳动问题,研究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对于解决当代劳动问题,构建引领当代正确的劳动观提供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导。

赵磊[10](2020)在《毛泽东历史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历史观基于深厚的理论渊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基础而产生。在早年的私塾教育和新式教育中,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史学、湖湘文化的影响,早期历史观中有着深厚的内圣外王之道。毛泽东投身社会的实际斗争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下,他的历史观从倡导不流血革命的唯心史观彻底转向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唯物史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阶级史观、人民史观得以形成和发展,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生产力史观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毛泽东指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据此,毛泽东基于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革命斗争的实践,发展出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表现为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对统一全党思想、指导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总结出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完整概念,在理论上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呈现出螺旋前进的特点。在革命中,毛泽东始终坚持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扎根人民群众当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社会的发展形态、历史的发展规律,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指引革命的发展,而要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就要研究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根据战争环境的变化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人们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使得实践和认识的内容上升到科学的高度,是为“实践第一”的辩证实践论。毛泽东指出矛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人作为驾驭社会矛盾的主体,只有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才能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界。毛泽东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其历史主体性不容置喙。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毛泽东强调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并指出只有团结中国最广大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才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胜利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历史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通过研究毛泽东的历史观有助于深化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新时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二、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1.视角新
        2.内容新
一、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提高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党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干部教育第一位”的工作方针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可能性
        1.延安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部执政环境
        2.党对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高度重视
        3.党的领导干部加入到教师队伍中
        4.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二、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前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及其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翻译马恩列斯类着作、苏联教科书作为教材
        2.自编教材、讲授提纲、讲义
        3.中央领导人的着作
        4.党的政策、方针、文件
        5.时事报告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不足
        1.教材普遍缺乏
        2.有些教材脱离中国革命实际
        3.部分教材内容晦涩难懂
三、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干部学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的建设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的基本情况
        1.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材
        2.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符合,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马恩列斯原着
        3.以学习党的历史为主的教材
        4.以党报党刊为主的教材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建设的新特征
        1.以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为指导
        2.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始终
        3.注重对党史的研究
        4.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实际
四、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的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影响
        1.为“大学习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准备了学习资料
        2.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
        3.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4.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当代启示
        1.教材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
        2.教材应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有力引导
        3.教材建设应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
        4.干部教育的教材建设要遵循分类分级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延安文艺中革命伦理观的生成
    第一节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历史形态的初步确立
        一、五四时期文艺革命伦理思想的萌生
        二、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初步确立
    第二节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思想体系的成熟
        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确认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革命伦理与文艺实践的深度融合
        三、革命功利主义的形成
    第三节 革命伦理观是延安文艺的内在逻辑
        一、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理论特征
        二、延安文艺革命伦理观的实践特征
第二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大众性问题
    第一节 延安革命伦理对知识分子的大众性改造
        一、知识分子初入延安的群体特征
        二、革命伦理思想的介入与知识分子的全面改造
        三、工农大众的全面融入与阶级思想的完全转换
    第二节 对落后者的大众性规化
        一、边缘化于人民大众主体的落后者
        二、在旧式宗法中的沦落与在革命实践中的自新
    第三节 女性的伦理解放与个体解放
        一、被迫害地位的产生与女性复仇载体的形成
        二、革命伦理思想的萌发与女性解放的革命道路
第三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阶级性问题
    第一节 革命伦理中的家庭关系
        一、革命伦理的替代与家庭伦理的消解
        二、对血缘亲情的跨越与对阶级情感的认同
        三、阶级情感的泛化与家庭范围的扩大
    第二节 文艺社团的转型与延安文艺伦理规范的建立
        一、延安初期文艺社团革命伦理思想的多样化呈现
        二、《讲话》的发表与文艺社团革命伦理思想的一体化建构
        三、文艺社团的革命伦理规范功能
    第三节 民间文艺的革命伦理改造
        一、民间艺人的文化处境与对革命伦理的传播作用
        二、旧艺人身份的摆脱与无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第四章 延安文艺革命伦理的民族性问题
    第一节 延安文艺中民族革命伦理观的形成
        一、民族伦理:延安文艺伦理观的一贯立场、标准与诉求
        二、革命伦理中民族主义的历史形成
        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相互融合
    第二节 民族主义是阶级认同的暂时表现形式
        一、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矛盾
        二、民族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三、阶级认同与民族主义统一于人民大众
    第三节 革命伦理中的民族主义现代化思想
        一、民族国家与延安文艺的现代化
        二、延安文艺民族主义中的现代性
第五章 革命伦理观与延安文艺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革命伦理价值是延安文艺价值评判的内在尺度
        一、中国传统伦理批评与延安文艺的伦理尺度
        二、思想改造与革命伦理
    第二节 延安文艺的革命伦理价值尺度反思
        一、个体责任与人民性价值尺度的建立
        二、从文艺的人性到文艺的人民性
        三、革命伦理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与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
        (二) 研究方式
        (三) 具体方法与技术
    四、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创新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学习制度的理论与历史探讨
    一、学习制度的内涵
        (一) 学习制度的一般内涵
        (二) 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的内涵
    二、学习制度的重要性
        (一) 正视过去不足
        (二) 解决现实问题
        (三) 谋划未来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学习及学习制度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学习的重要论述
        (二) 列宁、斯大林论学习制度
        (三) 毛泽东论学习制度
    四、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历程梳理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习制度建设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学习制度建设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概述
    一、学习制度出台背景
        (一)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 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二、学习制度建设分期
        (一) 学习制度建设初步探索期
        (二) 学习制度建设逐步建立期
        (三) 学习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期
        (四) 学习制度建设快速发展期
    三、学习制度建设指导思想
        (一) 改革开放初期指导思想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指导思想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指导思想
        (四) 新时代指导思想
    四、学习制度建设主客体分析
        (一) 学习制度建设主体分析
        (二) 学习制度建设客体分析
    五、学习制度基本分类
        (一) 综合类学习制度
        (二) 制度化建设类学习制度
        (三) 思想、着作、人物类学习制度
        (四) 集中性教育类学习制度
        (五)阵地建设类学习制度
        (六) 学历及专业教育类学习制度
        (七) 经费及其他类学习制度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具体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制度建设指明了学习目的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学习目的
        (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学习目的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学习目的
        (四) 新时代的学习目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制度建设明确了学习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三)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四) 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方面知识
        (五) 工作方法等知识
    三、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制度建设规定了学习形式
        (一)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二) 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学习
        (三) 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四) 集中性学习教育
        (五) 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四、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制度建设提供了学习保障
        (一) 学习时间的保障
        (二) 学习场所的保障
        (三) 学习经费的保障
    五、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制度建设带来的学习成效
        (一) 学习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 党员干部能力得到提升
        (三) 各项事业发展取得进步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特点
    一、学习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一) 学习制度建设的系统性
        (二) 学习制度建设的层次性
        (三) 学习制度建设系统性和层次性的有机结合
    二、学习制度建设在学习目的上坚持学以致用
        (一)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基础
        (二) 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三) 学以致用的优良传统
    三、学习制度建设在学习内容上注重继承创新
        (一) 学习内容的延续与创新
        (二) 学习内容要重点突出
        (三) 学习内容要与时俱进
    四、学习制度建设在学习形式上丰富多样
        (一) 学习形式与内容相匹配
        (二) 在线学习的兴起
        (三) 学习形式的不断创新
    五、学习制度建设在学习保障上日益完善
        (一) 学习保障的制度化要求
        (二) 学习保障的丰富和完善
        (三) 学习保障的完善是学习制度成熟的表现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经验
    一、始终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学习制度建设的立足点
        (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学习
        (二) 学习离不开制度保障
        (三) 学习制度建设要坚持正确方向
    二、在学习制度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
        (一) 加强学习制度建设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二) 加强学习制度建设顶层设计需考虑的问题
        (三) 发挥学习制度建设顶层设计以上率下的作用
    三、在学习制度建设过程中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
        (一) 学习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
        (二) 学习制度落实存在的问题
        (三) 以“钉钉子”精神破解学习制度落实的难题
    四、在学习制度建设过程中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
        (一) 学习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关系
        (二) 学习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三) 统筹推进学习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做法
    五、在学习制度建设过程中与时俱进加以创新
        (一) 坚持理论创新
        (二) 坚持实践创新
        (三) 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
    六、以全党大学习推动事业大发展
        (一) 强化学习制度意识
        (二) 维护学习制度权威
        (三) 学习制度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基本概念界定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背景
    2.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
        2.1.2 列宁的文艺理论
        2.1.3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文艺理论
    2.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实践经验
        2.2.1 苏区时期的文艺改造
        2.2.2 延安时期的文艺改造
    2.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现实缘由
        2.3.1 协调继承发展,推进文艺现代转型
        2.3.2 培育文化认同,整饬伦理道德观念
        2.3.3 建立人民主体,重塑民族国家理想
        2.3.4 强化宣传机制,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准备
    3.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及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1.1 中国共产党对旧文艺机构的改造
        3.1.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理论的改造
    3.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影响
        3.2.1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
        3.2.2 第一次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1 中央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3.3.2 地方性文艺改造机构和团体的建立
第4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及贯彻
    4.1 中国共产党文艺改造方针政策的出台
        4.1.1 改造的基本方向:第一届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4.1.2 改造的根本方针:“五五”指示
        4.1.3 改造的思想纠偏:文艺整风
    4.2 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体制的改造
        4.2.1 改革文艺管理体制
        4.2.2 改革团体组织体制
        4.2.3 改革团体管理体制
    4.3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艺人的改造
        4.3.1 思想改造
        4.3.2 技能改造
        4.3.3 形象改造
    4.4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内容的改造
        4.4.1 查禁反动有害旧文艺
        4.4.2 整理改造传统文艺
        4.4.3 创作社会主义新文艺
第5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1 “双百”方针的提出
        5.1.2 “双百”方针的影响
    5.2 “双百”方针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改造的继续推进
        5.2.1 改造传统文学的推进
        5.2.2 改造传统戏剧的推进
        5.2.3 改造传统美术的推进
        5.2.4 改造传统音乐的推进
第6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及经验
    6.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作用
        6.1.1 确立社会主义的文艺体制
        6.1.2 推动传统文艺的繁荣发展
        6.1.3 建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
    6.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经验
        6.2.1 文艺的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6.2.2 文艺的发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2.3 文艺的导向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
        6.2.4 文艺的繁荣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7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及启示
    7.1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问题
        7.1.1 文艺改造教条化
        7.1.2 文艺论争政治化
    7.2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进行改造的启示
        7.2.1 尊重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7.2.2 正确处理政治与文艺的关系
        7.2.3 坚持“双百”方针的正确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领域新
        (二)研究思路新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6)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的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913-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析
    (四)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历史传承:吸取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思想的精华
        1.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
        2.毛泽东对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思想的弘扬
    (二)理论渊源:“五四”时期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
        1.毛泽东受“五四”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高扬救亡启蒙的旗帜
        2.信奉“五四”平民教育思想,投身平民教育运动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现实需要:从教育救国到革命救国
        1.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
        2.革命主义教育
二、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教师思想的初步形成(1913-1949)
    (一)从“师范生”到“革命导师”:毛泽东的教师生涯
        1.湖南一师时期的求学经历
        2.筹办工人夜学,倡导平民教育
        3.主办一师附小,改革教育教学
        4.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培养革命人才
        5.领导工农大众的教育运动
        6.创办抗日红军大学,发展干部教育
    (二)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教师思想
        1.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3.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思想的丰富和发展(1949-1966)
    (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导人民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改造旧教育,重视教师的思想改造
        3.倡导教师参加生产劳动,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教育工作者应“又红又专”
        2.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3.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
        4.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四、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育振兴,师范先行
        3.教师要有扎实学识
        4.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
    (二)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经验指导
        1.培养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2.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3.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4.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三)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1.教师要拥护党的领导
        2.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改革
        3.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4.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张闻天研究成果的介绍
        1.2.2 关于张闻天思想的研究述评
        1.2.3 关于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条件
    2.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2.1.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
        2.1.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
    2.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时代需求
        2.2.1 实现全民族抗战时代任务的需求
        2.2.2 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需求
        2.2.3 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的需求
    2.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2.3.1 扎实的理论功底
        2.3.2 丰富的实践经验
3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
    3.1 延安时期是张闻天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要时期
        3.1.1 遵义会议前后张闻天思想的重要转变
        3.1.2 延安整风运动是实现张闻天思想重大转变的关节点
    3.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重点
        3.2.1 六届六中全会前聚焦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确立
        3.2.2 六届六中全会后集中于理论宣传和干部培养
4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载体
    4.1 干部院校是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4.1.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4.1.2 陕北公学
        4.1.3 延安马列学院
    4.2 报纸刊物是进行广泛宣传、鼓动群众的锐利武器
        4.2.1 《斗争》
        4.2.2 《解放》
        4.2.3 《共产党人》
    4.3 报告发言是进行时政教育的主要形式
        4.3.1 理论深刻、主题明确的会议报告
        4.3.2 文本简短、观点鲜明的总结发言
    4.4 教材文本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教育的重要读本
        4.4.1 编着《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4.4.2 领导编译马列经典着作
        4.4.3 指导中级读物与辅助读物的编辑出版
5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5.1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核心内容
        5.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5.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5.2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是根本出发点
        5.2.1 党的领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核心力量
        5.2.2 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组织保障
        5.2.3 教育引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重要方法
    5.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心任务
        5.3.1 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主要武器
        5.3.2 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导权的争取是核心要素
        5.3.3 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重要方式
    5.4 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是主线
        5.4.1 党的策略路线的宣传教育
        5.4.2 革命前途的宣传动员
        5.4.3 同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6 延安时期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6.1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6.1.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
        6.1.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
        6.1.3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6.2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6.2.1 说服教育的方法
        6.2.2 实践锻炼的方法
        6.2.3 自我批评的方法
7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7.1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1.1 培养能够统一理论与实际的干部
        7.1.2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7.1.3 党组织机构的建立
        7.1.4 党内民主建设
    7.2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2.1 取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
        7.2.3 强化政治教育,规范军队政治行为
    7.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3.1 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7.3.2 “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
        7.3.3 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
        7.3.4 批评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7.4 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4.1 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7.4.2 肯定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7.4.3 重视文化人,培养文化人
        7.4.4 正确指导文化团体,保障文化人利益诉求的实现
    7.5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7.5.1 青年团的改造与优化
        7.5.2 青年救国组织的指导
        7.5.3 青年理想观的培养
8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8.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色
        8.1.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8.1.2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务实性
        8.1.3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前瞻性
    8.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8.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8.2.2 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
        8.2.3 推进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8.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
        8.3.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8.3.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8.3.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
        8.3.4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由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二) 全球化的挑战
        (三) 网络化的影响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形成过程的研究
        1.3.2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基本内容研究
        1.3.3 关于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研究
        1.3.4 毛泽东劳动观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2 毛泽东劳动观的形成过程
    2.1 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1.1 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
        2.1.2 工人阶级的诞生以及寻求自身解放的需要
        2.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传播
    2.2 毛泽东劳动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2.2.1 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
        2.2.2 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观的实践借鉴
        2.2.3 对中国传统劳动观的批判继承
        2.2.4 对西方非主流劳动观实践的审察
    2.3 毛泽东劳动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
        2.3.1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24年-1927年)
        2.3.2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27年-1937年)
        2.3.3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37年-1949年)
        2.3.4 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劳动观的表现(1949年-1976年)
3 毛泽东劳动观的基本内容
    3.1 劳动经济观
        3.1.1 重视劳动生产对革命和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3.1.2 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1.3 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
    3.2 劳动政治观
        3.2.1 干部劳动成为一项制度
        3.2.2 通过劳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3.2.3 军队变为生产队参与生产劳动
        3.2.4 劳动改造犯罪分子
    3.3 劳动文化观
        3.3.1 无产阶级意识的锻造
        3.3.2 劳动光荣精神的塑造
        3.3.3 多种方式宣传劳动精神
    3.4 劳动社会观
        3.4.1 关注劳动者就业问题
        3.4.2 劳教结合的教育模式
4 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4.1 毛泽东劳动观的历史意义
        4.1.1 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保障
        4.1.2 培养了全国人民热爱劳动的高涨情绪
        4.1.3 培育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1.4 保障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4.1.5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4.2 毛泽东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4.2.1 发扬“劳动光荣”的劳动思想理念
        4.2.2 贯彻劳动平等、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内核
        4.2.3 坚持劳动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2.4 尊重劳动和劳动者,夯实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5 结论
6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毛泽东历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创新点以及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来源
        (二)创新点
        (三)本课题的指导思想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分析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第一章 毛泽东历史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毛泽东历史观的思想基石
        (一)中国传统史学的熏陶
        (二)湖湘文化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直接影响
    二、毛泽东历史观的实践基础
        (一)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和天崩地裂的社会剧变
        (二)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实践
第二章 毛泽东的唯物辩证史观
    一、毛泽东论辩证唯物主义
        (一)矛盾普遍性的观点
        (二)实践第一的观点
    二、毛泽东论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三)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三章 毛泽东的历史规律论
    一、毛泽东论中国社会形态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
        (二)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毛泽东论中国历史发展规律
        (一)新的进步的东西终究要代替旧的落后的东西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三)过渡时期的理论
    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的必然性
        (一)革命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革命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
    四、毛泽东论军事斗争规律
        (一)战争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二)根据战争环境发挥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章 毛泽东的历史实践论
    一、知行合一辩证实践论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三)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一)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第五章 毛泽东的历史主体论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二)人民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三)正确认识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三、无产阶级是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
    四、工农联盟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之本
        (一)中国的工农联盟是一种天然的联盟
        (二)实行土地改革是巩固工农联盟的第一要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干部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材建设研究[D]. 张强利. 延安大学, 2021(12)
  • [2]延安文艺中的革命伦理问题研究[D]. 何明霞. 西北大学, 2021(10)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学习制度建设研究[D]. 王子栩. 扬州大学, 2021(09)
  •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艺的改造研究(1949-1956)[D]. 赵子夜. 吉林大学, 2021(01)
  •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毛泽东关于人民教师的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1913-1966)[D]. 朱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郝丹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9]毛泽东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D]. 史孟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毛泽东历史观研究[D]. 赵磊.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毛泽东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