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一次性弯针经皮乙醇注射治疗恶性肝肿瘤及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CT引导下一次性弯针经皮乙醇注射治疗恶性肝肿瘤及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一、CT-guide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with disposable curved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liver neoplasms and their metastases in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论文文献综述)

孔繁磊,李晓光[1](2021)在《腹部顽固性癌痛的腹腔神经丛消融治疗》文中研究指明腹痛是腹部肿瘤患者最常面临的也是最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癌痛三阶梯管理原则可解决大部分患者的癌痛问题,但该治疗原则下存在20%~30%治疗失败的顽固性癌痛患者。许多医师主张将针对该类患者的介入性疼痛管理作为癌痛管理的第四级阶梯。腹腔神经丛消融技术是其中的代表。然而,该技术在临床上并不普及,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术后短期复发问题也亟待解决。近年来腹腔神经丛消融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对腹腔神经丛消融术的解剖原理、现有的化学消融及射频消融技术、有效性及安全性和术后复发的病理学基础做一综述。期望能有助于介入性疼痛管理方法在癌痛治疗中的推广与发展。

贾国荣[2](2021)在《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发病率高且预后欠佳。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无法手术切除且未远处转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conventional-TACE,c-TACE)和药物缓释微球肝动脉化疗栓塞(drug eluting bead-TACE,DEB-TACE)复发率较高、远期疗效欠满意。经肝动脉放射栓塞(transarterial radioembolization,TARE)使用介入方法向肝动脉注入放射性药物,使放射性核素潴留在肿瘤局部发出β-射线治疗肿瘤,已在临床得到初步应用。TARE作为一种新型经肝动脉治疗方法,有希望与TACE协同治疗提高对肝癌的疗效。目的:设计一种新型纳米材料体系,采用影像学手段观察纳米材料在肿瘤部位聚集,监测TACE+TARE协同治疗肿瘤疗效,探索其效能的优化和治疗机制,实现诊疗一体化。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2)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3)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包括动物模型制备、显像条件摸索、TACE+TARE术的实施、术后多手段评价治疗效果。具体步骤为:(1)通过水热法合成具有CT/MR显像功能的BaGdF5纳米粒子,表面包裹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使其实现自聚集,在材料表面装载顺铂(cisplatin,CDDP)以及标记131I,最终合成131I-BaGdF5@PDA-CDDP纳米复合物。(2)使用CCK-8法研究BaGdF5纳米粒子、CDDP、131I不同材料组合对人肝癌细胞Huh7的治疗效果。使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各治疗组在常氧以及乏氧条件下细胞治疗后DNA双链断裂相关的蛋白γ-H2AX表达水平。(3)将纳米复合物与碘油混合后经肝动脉选择性注入兔肝VX2肿瘤区域,实现纳米复合物在肝内肿瘤的直接高效药物递送以及栓塞治疗。治疗效果评价包括18F-FDG PET/CT以及TUNEL免疫荧光。治疗后3天及5天使用18F-FDG PET/CT观察各组肿瘤术后病灶糖代谢活性,即平均糖代谢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ean)变化。通过肿瘤样本的TUNEL免疫荧光表达阳性率判断肿瘤细胞凋亡程度。使用SPECT/CT、MRI、生物电镜从不同角度观察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以及全身的分布代谢情况。通过SPECT/CT观察不同时间点131I以及含131I纳米复合物在肿瘤部位滞留情况,通过MRI的T1WI显像验证纳米粒子BaGdF5@PDA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使用生物透射电镜在细胞水平了解131I-BaGdF5@PDA-CDDP以及碘油进入VX2瘤细胞的分布情况。最后使用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TAE术后肿瘤局部乏氧情况。结果:(1)BaGdF5纳米粒子直径10 nm左右,PDA均匀包裹纳米材料并发生自聚集后达到亚微米级别,粒径160 nm左右。BaGdF5@PDA的X线衰减系数为4.73,MR纵向驰豫率为0.45。纳米粒子装载化疗药物CDDP的载药率为10.3%。对BaGdF5@PDA进行131I标记,标记率达到90%,131I-BaGdF5@PDA在PBS中稳定性略优于在胎牛血清、生理盐水中。(2)CCK-8细胞实验结果证明131I-BaGdF5@PDA-CDDP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共孵育48小时后人肝癌Huh7细胞存活率为7.58%±1.06%。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γ-H2AX荧光表达强度为BaGdF5@PDA-CDDP组(199.41±44.65),131I-BaGdF5@PDA组(171.16±44.40),高于CDDP组(115.31±34.77)以及131I组(96.44±26.88)。表明纳米材料装载CDDP或者标记131I后的治疗效果优于单药CDDP或单纯131I治疗组。乏氧条件下131I-BaGdF5@PDA-CDDP组治疗γ-H2AX表达荧光强度为201.51±49.67,高于其他各组。(3)将各组纳米粒子与碘油混匀后通过肝动脉注入VX2肿瘤供血动脉并栓塞,治疗后5天18F-FDG PET/CT复查结果显示,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区域SUVmean为治疗前肿瘤SUVmean的16.03%±5.67%,效果最明显,其次为碘油+BaGdF5@PDA-CDDP组(32.96%±3.54%)。TUNEL法评价VX2瘤细胞凋亡情况,131I-BaGdF5@PDA-CDDP组染色阳性率为101.47%±4.77%,高于BaGdF5@PDA-CDDP组(81.70%±3.40%)以及131I-BaGdF5@PDA组(46.64%±7.83%)。SPECT/CT结果表明术后72小时131I-BaGdF5@PDA-CDDP组的肿瘤病灶中131I的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131I-BaGdF5@PDA组以及单独131I组。MRI图像显示BaGdF5@PDA组和131I-BaGdF5@PDA-CDDP组肿瘤与肝脏T1信号之比相较于术前分别增加8.00%±1.29%、6.71%±1.42%,对照组未出现明显变化。生物电镜结果显示碘油和纳米粒子进入肿瘤细胞。H&E染色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在体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器官毒性。99mTc-HL-91 SPECT乏氧显像初步验证了TAE术后肿瘤局部存在乏氧,较未治疗肝VX2瘤显着。结论:本实验成功合成纳米复合物131I-BaGdF5@PDA-CDDP,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探究了该纳米复合物对于兔肝VX2瘤的TARE+TACE协同治疗效果,证明该材料同时具有放化疗协同并显像的诊疗一体化功能。

梁美娟[3](2020)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行经腹超声引导对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病例共50例,分为经腹超声活检组与内镜下活检组、常规超声活检组与超声造影活检组、病灶最大径<5cm组与≥5cm组、胃肠道肿物不同生长类型组,评估不同组别之间穿刺标本满意率、穿刺诊断成功率以及总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不同组别之间的诊断效能和安全性。结果:1.入组的50例病例均为经腹超声引导活检,最终临床诊断结果显示42例恶性病变,8例良性病变。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4.0%(47/50)和穿刺诊断成功率90.0%(45/50)。2.同时行经腹超声和内镜下活检的肿物有12例,其中外生型8例,壁内型2例,内生型1例,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标本满意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标本满意率(100%)相近。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于外生型的肿物穿刺诊断成功率100%,与内镜活检内生型肿物的穿刺诊断成功率(100%)相近。3.入组的50例病例中,外生型37例,壁内型9例,内生型有4例,三种类型的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P=0.560,P>0.05),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对外生型及壁内型胃肠道肿物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4.入组的50例病例中,超声造影引导下穿刺活检的病例有8例,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5.2%)和诊断成功率(90.5%)有高于超声造影引导活检(87.5%、87.5%)趋势,但样本量较少。5.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4.1%(16/17),穿刺诊断成功率88.2%(15/17),病灶最大径≥5cm组,穿刺标本满意率93.9%(31/33),穿刺诊断成功率90.9%(30/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05),最大径≥5cm组数量较多,病灶大小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穿刺标本满意率和穿刺诊断成功率较相近。6.入组的50例中,一次穿刺手术中穿刺取样2针36例,取样3针8例,穿刺取样2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92.3%(36/39)、穿刺诊断成功率89.7%(35/39),穿刺取样3针的穿刺标本满意率100%(8/8)、穿刺诊断成功率87.5%(7/8),穿刺取样2针和3针满意率和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1.000,P>0.05)。7.本研究中2例术后诉轻微腹痛,3例术后肿物周围少许液性暗区,轻微并发症发生率10%(5/50),对症处理后无进展。结论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可评估穿刺路径,主要适用于外生型肿物、部分壁内型及较大的内生型肿物,且具有微创、实时动态、安全简便、成功率高的优势。在内镜无法取材或取材不足时,或内镜活检受限时,经腹超声引导穿刺活检也许有优势,能够成为消化内镜重要的补充手段之一;经腹超声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他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李炜[4](2020)在《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逐渐被用于转移性骨肿瘤治疗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是PVP术中最常用的填充材料,其注入椎体后不但可起到可加固病椎缓解疼痛的作用,还可通过聚合时高热以及MMA单体的毒性杀伤肿瘤,但单纯PMMA骨水泥的抗肿瘤作用弱,疗效不持久。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大量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机体内残留或转移的肿瘤细胞。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与呈递肿瘤抗原是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中最重要的环节。免疫调节剂—咪喹莫特(Imiquimod)又称R837,是常见的Toll样受体-7(Toll-like receptor-7,TLR-7)激动剂,可以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但单纯应用R837并不能引起强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抗体(anti-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 antibody,aCTLA4ab)是一种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细胞杀伤作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并已在临床应用。因此,我们设想将R837负载于PMMA骨水泥上构建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骨水泥,同时联合ICI增强新型骨水泥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课题通过多个肿瘤模型对新型骨水泥联合ICI的治疗肿瘤的疗效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探索了联合治疗的机理,期望研究结果为骨转移肿瘤治疗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目的:构建负载R837的PMMA骨水泥(R837-PMMA),研究其表征特性及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超声波助溶将R837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A)混合成为R837-MMA,将PMMA粉末与MMA按质量体积比3:2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制成R837-PMMA。应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测定PMMA与R837-PMMA聚合时温度变化。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R837-PMMA在缓冲液溶液中R837的释放情况,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R837-PMMA微观结构。用MMT法检测R837-PMMA骨水泥对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小鼠CT26皮下肿瘤模型研究R837-PMMA在体内对DCs成熟的影响。结果:在R837-PMMA扫描电镜图像中可见小分子R837附着于其表面。PMMA与R837-PMMA聚合过程均能释放大量热量,达到较高温度并持续较长时间,负载R837会降低骨水泥聚合时的最高温度(t=11.352,p<0.001)。R837可从PMMA中缓慢释放,3小时释放约15.24%。两种骨水泥均能抑制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增殖,负载R837后骨水泥细胞毒性无明显增强。体内实验表明R837-PMMA瘤内注射后,引流淋巴结中成熟DCs 比例平均达41.63%,优于单纯PMMA骨水泥(p=0.015)。结论:本实验研究成功制备了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R837-PMMA骨水泥,且升温效果满意,附着在骨水泥上的R837可在该体系内缓慢释放,促进DCs成熟迁移。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R837-PMMA治疗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VX2瘤块接种建立兔椎旁原发肿瘤以及远处皮下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未治疗对照组、PMMA组和R837-PMMA组,每组6只。针对椎旁原发肿瘤给与PMMA与R837-PMMA组于CT引导下瘤内注射骨水泥。观察远处肿瘤大小变化,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实验动物生存期等指标,评价R837-PMMA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随后,以上述方法再次建立一批椎旁肿瘤模型,每组3只,观察未治疗对照组与PMMA组、R837-PMMA组治疗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R837-PMMA组兔VX2椎旁原发肿瘤治疗后,远处皮下肿瘤的生长也受到抑制,该组兔生存时间较对照组与PMMA组延长。ELISA检测显示R837-PMMA治疗后兔血清IFN-γ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流式细胞检测表明R837-PMMA治疗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含量升高最明显,其中CD8+T细胞含量为10.91±1.92%,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2)与 PMMA 治疗组(p=0.012)。结论:本研究证实新型R837-PMMA骨水泥肿瘤内注射可抑制远处肿瘤生长,并引起外周血CD4+T细胞与CD8+T细胞增加。第三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对远处肿瘤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原位肿瘤等2个小鼠模型,各组小鼠治疗后通过测量CT26远处肿瘤大小,及小动物活体成像监测乳腺癌转移,ELISA法检测各组TNF-α、IFN-γ、IL-6、IL12p70等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生存期等方法评价R837-PMMA骨水泥联合aCTLA4ab治疗抑制远处肿瘤及转移的疗效。结果: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中,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生长显着受抑制,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其余4组(p<0.001)。在小鼠Luc-4T1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小动物活体成像提示联合治疗显着抑制并延缓转移的发生。R837-PMMA联合aCTLA4ab在小鼠CT26双边肿瘤和Luc-4T1乳腺癌原位肿瘤模型中均能显着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并显着升高血清中TNF-α、IFN-γ、IL-6、IL12p70等细胞因子水平。结论:本研究证实R837-PMMA肿瘤内注射可引起抗肿瘤免疫反应抑制远处肿瘤,联合aCTLA4ab可增强其抗肿瘤免疫反应,能够进一步抑制远处肿瘤生长与转移发生。第四部分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目的:研究R837-PMMA联合aCTLA4ab能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抑制肿瘤,并探讨联合治疗抑制远处肿瘤、转移和复发的机理。方法:建立小鼠CT26双边肿瘤模型,随机分为手术、PMMA、R837-PMMA、PMMA+aCTLA4ab和R837-PMMA+aCTLA4ab等5组,每组3只。各组原发肿瘤治疗后第7天收集远处肿瘤,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远处肿瘤内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效应T细胞(Teff)、调节性T细胞(Treg)的含量。建立小鼠CT26单侧肿瘤模型随机分组同前,每组9只,肿瘤治疗后第40天,每组处死3只小鼠并通过流式细胞检测观察脾脏中中枢记忆T细胞(TCM)与效应记忆T细胞(TEM)含量。剩余每组6只小鼠再次接种CT26肿瘤细胞,观察肿瘤大小、生存期、治疗后第6日血清TNF-α、IFN-γ水平等指标,评价各组治疗后是否产生免疫记忆效应。结果: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原发肿瘤后,远处肿瘤内CD3+T细胞比例最高,其中该组CD8+CTL含量平均为13.31%,伴有CTL/Treg比值与Teff/Treg比值显着升高。此外,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组小鼠再次接种肿瘤前TEM比例显着高于其他组,再次接种肿瘤后第6天血清TNF-α、IFN-γ水平显着升高,且肿瘤生长较其余4组明显抑制,生存期显着延长。结论:R837-PMMA联合aCTLA4ab治疗可通过促进T细胞特别是CD8+CTL浸润至远处肿瘤内,并通过aCTLA4ab阻断Treg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还可通过产生强力的免疫记忆效应清除再次接种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复发的作用。

王可武[5](2020)在《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腹膜后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发现时肿瘤往往巨大或侵犯周围血管而无法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报道相对较少,但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介入方法可以在手术前起到新辅助治疗的目的,也可以在晚期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姑息性治疗中缓解症状和延长生命。腹膜后恶性肿瘤介入诊疗的方法主要有血管造影、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动脉栓塞治疗、放射性碘粒子植入治疗、化学消融治疗等。介入诊疗总体上具有安全、有效、便捷的特点,在腹膜后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钟业鸣[6](2019)在《多电极消融系统行血管内去神经术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比格犬应用多电极消融系统行血管内去神经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18只体重10.2±1.1kg,雌雄不限的健康实验用比格犬(由东南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动物许可证编号:SYXK(苏)2016-0013)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即刻处死组、长期随访组、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6只。即刻处死组与长期随访组行血管内去神经术,即刻处死组手术完成后处死;长期随访组继续饲养3个月后处死;假手术对照组将消融导管置入腹主动脉腹腔干起始部而不进行消融,继续饲养3个月。分别检测术前、术后即刻、15天、30天、90天血液学指标,并于术后当天及术后第60天进行腹主动脉CTA检查,术后90天行DSA检查。处死实验犬后取腹主动脉标本切片、染色观察动脉壁及神经元细胞变化。结果即刻处死组、长期随访组12只比格犬均完成血管内去神经术,无意外死亡。解剖后肉眼观察所有实验犬均未出现腹主动脉穿孔及周围组织坏死等情况。各组实验犬CTA及DSA均未见血管损伤。假手术对照组与长期随访组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白细胞:12.5±1.5×109/L vs 13.2±0.7×109/L,P=0.275;红细胞:7.0±0.6×109/L vs6.3±0.4×109/L,P=0.0 89;总胆红素:2.9±0.4 umol/L vs 3.0±0.6 umol/L,P=0.681;谷丙转氨酶:40.4±10.8 IU/L vs 36.7±5.7 IU/L,P=0.168;谷草转氨酶:50.6±10.7 IU/L vs 48.2±9.4 IU/L,P=0.221;尿素氮:7.2±1.2 mmol/L vs 6.9±0.8 mmol/L,P=0.505;肌酐:60.0±9.1 umol/L vs 59.2±8.9 umol/L,P=0.81;凝血酶原时间:7.2±0.7 s vs 7.0±0.7 s,P=0.719)。病理切片示即刻处死组、长期随访组实验犬均存在神经损伤,周围组织未见明确损伤;假手术对照组实验犬神经束结构完整,未见明显损伤。结论血管内去神经术应用于比格犬是安全、可行的。

徐加菊[7](2010)在《兔多器官VX2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改进兔VX2肝癌、肾癌、乳腺癌、脑瘤模型的制作方法,使之更为简便、省时,并且提高成瘤率。同时,探讨肿瘤模型影像学表现。方法(1)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1只),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18G针植入VX2瘤块组织法分别接种于兔肝脏左叶(A组),兔肝脏右叶(B组);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行彩超、CT和常规病理检查。(2)VX2肾癌模型的制作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1只),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18G针植入VX2瘤块组织悬液法分别接种于兔左肾(A组)及右肾(B组);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行彩超、CT和常规病理检查。(3)VX2乳腺癌模型的制作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11只),分别采用经皮穿刺18G针植入VX2瘤块组织悬液法(A组),切开局部皮肤VX2瘤块组织移植法(B组),接种于兔胸壁左侧第2乳头垫下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行彩超、CT、MR和常规病理检查。(4).VX2脑瘤模型的制作新西兰大白兔1 2只,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微创定位颅骨钻孔组织块移植法(A组:取事先剪成大小约1mm3的瘤组织块1~2块植入预先打好的颅骨孔内)及微创定位颅骨钻孔瘤组织块悬液注入法(B组:取VX2肿瘤组织块悬液0.3ml注射接种入预先打好的颅骨孔内)。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行CT及MR检查,观察神经系统体征变化,自然死亡后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统计肿瘤接种成功率;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观察肿瘤的大体表现及转移情况;观察动物自然生存情况;死亡后尸检;肿瘤组织经10%福尔马林固定后,病理检查。结果1.兔VX2肝癌模型:22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总成瘤率72.7%(17/22),肝左叶接种组(A组)成功率90.9%(10/11),肝右叶接种组(B组)成功率为54.5%(7/11),两组接种成功率无显着差异, (P>0.05)。2.兔VX2肾癌模型:15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总接种成功率为68.2%(15/22),左肾接种组(A组)成功率为54.5%(6/11),右肾接种组(B组)成功率为81.8%(9/11),两组接种成功率无显着差异,(P>0.05)。3.兔VX2乳腺癌模型:18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总接种成功率为81.8%(18/22),组织块悬液种植法接种组(A组)成功率为90.9%(10/11),组织块移植组(B组)成功率为72.7(8/11),两组接种成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4.兔VX2脑瘤模型:5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总接种成功率为41.7%(5/12),组织块移植组(A组)成功率为83.3%(5/6),组织块悬液种植组(B组)成功率为0(0/6),AB两组接种成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彩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组织块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兔VX2肾癌模型,采用组织块悬液注射法建立兔VX2乳腺癌模型,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建立兔VX2脑瘤模型,使制作过程更为简便、省时:采用彩超、CT及MR平扫对瘤灶进行动态检测、评价,可更为准确、及时地观察瘤灶的发生、发展等影像学改变。

陈勇[8](2007)在《一种新的消融剂—碘油化疗药乳剂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经皮穿刺消融术在肿瘤局部治疗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射频消融和经皮穿刺瘤内酒精注射。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具有创伤较大,弥散性差,可引起剧痛等缺点,且一般仅适合于较小的肿瘤。本研究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Chemotherapeutic Agents Lipiodol Emulsion,CALE)作为一种新的化学消融剂,以提高药物在病变内的浓度和存留时间,提高灭活病变的效能。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其它恶性实体瘤和眼眶静脉畸形的方法,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分3组病例进行临床研究:(1)经皮穿刺注入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57例患者,男性53例,女性4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8.02岁。诊断为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原肿瘤直径小于5cm 11例(19.3%),5cm~10cm 28例(49.1%),大于10cm 18例(31.6%)。共进行了90例次的治疗,即分90个靶区的治疗。(2)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治疗其它恶性实体瘤25例,包括:肺癌(7例)和肝癌肺转移(1例),结肠癌(4例)、嗜铬细胞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等术后肝转移(7例),食管癌纵隔转移(1例),宫颈癌术后局部复发(2例),卵巢癌术后局部复发(1例),肝癌(4例)和乳腺癌(1例)的腹膜后淋巴结和胸、腹壁和盆腔转移(5例),肺癌肾上腺转移(1例)。肿瘤大小(以最大直径为准)2.8cm~18cm,平均7.46cm。其中直径小于3cm者6例(24%);直径在3cm~5cm之间者4例(16%);直径大于5cm者15例(60%)。共行34例次治疗,即有34个靶区。前述2组患者在术前均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或行经动脉区域性化疗灌注术,其中17例行外科手术切除,包括原发性肝癌(5例)、结肠癌(4例)、嗜铬细胞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食管癌(1例)、宫颈癌(2例)、卵巢癌(1例)和乳腺癌(1例)。行本术前均常规CT和DSA动脉造影检查,观察靶区大小、位置、形状、边界以及动脉血供情况。所有患者均为动脉造影表现为少血供或不能找到供血动脉者。在透视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到靶区后,注入CALE。术后1周内行X线平片或CT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其疗效、术后副作用和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继而每半年一次随访。若发现病灶残留复发,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行再次治疗。(3)经皮穿刺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PLE)治疗眼眶静脉畸形(OVM)。15例OVM患者,右眼6例,左眼9例,均单眼发病。病程最短2年,最长10年,平均3.9年。患者均有眼球突出,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明显。眼球突出时两侧相差≤5mm者11例,5~8mm者4例,平均值为4.2mm。视力减退4例,复视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治疗前均先直接穿刺OVM造影进一步证实。确诊后将PLE透视下缓慢注入到OVM内。随访8~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结果(1) 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90例次靶区本术。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靶区大小及CALE的用量为:最大直径<3cm者40例次,乳剂的量为3.0ml~7.0ml,平均6.0ml;3cm~5cm者43例次,乳剂的量为12.0ml~20ml,平均15ml;>5cm者7例次,乳剂的量为24ml~40ml,平均36ml。乳剂在靶区内的弥散方式有:团或片状4例次(4.4%),细密网格状79例次(87.8%),经动脉血管网状弥散2例次(2.2%)。油珠状5例次(5.6%)。混合型本组8例次(11.8%),均出现在团或片状患者和细密网格状患者中。术后1周内影像学检查表明疗效优者(乳剂在靶区存积达100%)10例次(11.1%),良(乳剂在靶区存积达90%以上)47例次(52.2%),有效(乳剂在靶区存积弥散<90%)者33例次(36.7%),无效者(乳剂在靶区无存积)0例次。治疗前AFP为阳性的43例患者,总共行本术治疗75次,治疗后AFP值下降,优(AFP值下降>50%)者17例次(22.7%);良(AFP值下降<50%,>30%)者33例次(44.0%);有效者(AFP值下降<30%)22例次(29.3%);无效(AFP值无下降或升高)3例次(4.0%)。经1次或多次治疗后14例患者AFP降到正常范围,占28%。术后1个月CT复查碘油在靶区沉积较好者(存积达100%)54例次(60.0%)。随访2月~6年,平均2.5年。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00天,200天累积生存率85%,600天累积生存率30%。术后的主要副作用有:发热22例次(24.4%),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11例次(12.2%),穿刺部位疼痛17例次(18.9%),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见并发症。(2) 25例其它恶性实体瘤患者,行34例次本术。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靶区大小和CALE的用量:最大直径<3cm者6例次,乳剂的量为2.0ml~8.0ml,平均4.0ml;3~5cm者21例次,乳剂的量为6.0ml~15ml,平均10ml;>5cm者7例次,乳剂的量为18ml~35ml,平均26ml。乳剂在靶区内的弥散方式有:团或片状6例次(17.6%),细密网格状27例次(79.4%),经动脉血管网状弥散1例次(2.9%)。油珠状4例次(11.8%)患者,出现在团或片状患者和细密网格状患者中,各2例。术后1周内影像学检查表明疗效优者4例次(11.8%),良者13例次(50.0%),有效者11例次(32.4%),无效者0例次。肿瘤标志物检查显示疗效优者:5例次(14.7%),良的14例次(41.2%),有效11例次(32.4%),无效(升高)4例次(11.8%)。术后1个月CT复查见乳剂在靶区沉积较好者12例次(35.3%)。随访2月~4年,平均1.6年。中位生存时间350天,200天累积生存率90%。主要副作用有:发热7例次(20.6%),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5例次(14.7%),穿刺部位疼痛7例次(占20.6%),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稍有下降但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术后并发症3例(9%),1例出现直肠瘘,未做特殊处理,2月后症状缓解。气胸和皮下积气各1例,未做特殊处理,自行吸收。(3)所有15例OVM患者均成功注入PLE。技术成功率为100%。PLE用量为1.5~3ml,平均2.2ml。术后患者均可出现眼部肿胀,1周内可消失。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消失,眼部外观恢复正常。3例视力恢复,2例复视患者均消失。头低位或压迫颈静脉时,仍有2例轻度突出,两侧相差≤2mm。未见眼眶内出血,眼部瘢痕等并发症。结论GALE作为一种新的化学消融剂,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和其它一些恶性实体瘤,是有效和安全的,为临床上不适合经动脉途径给药的患者,提供了又一微创的治疗方法。经皮穿刺注入PLE治疗眼眶静脉畸形亦是安全和有效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左长京,王敏杰,王培军,陈炜,郝强,张火俊[9](2002)在《可弯曲穿刺针在CT引导下肝脏肿瘤乙醇消融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可弯曲穿刺针在肝脏肿瘤乙醇注射消融 (PEI)中的使用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 :18个 <5 cm的肝脏恶性肿瘤应用可弯曲穿刺针行 PEI。对位置深或中心层面穿刺途径中有门脉、胆管阻挡常规穿刺针不易穿中的小病灶 ,首先将外套针穿至病灶旁 ,再通过外套针将可弯曲细针的弯曲方向对准病灶并穿入病灶内 ,注入适量乙醇 ;对较大病灶通过改变弯针的方向在病灶内多点注射乙醇。结果 :18个肝脏肿瘤经≥ 2次 PEI,乙醇弥散区均覆盖全部病灶。 3个月后 CT多期扫描或增强MRI复查 ,≤ 3cm的肿瘤完全坏死 10个、大部坏死 2个 ,>3cm的肿瘤中完全坏死 4个 ,大部坏死 2个 ,部分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显着下降。 结论 :使用可弯曲穿刺针行肝脏肿瘤 PEI操作方便、效果良好 ,可作为常规穿刺针的重要补充。

王东东[10](2019)在《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目的:建立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法将VX2瘤组织块种植于15只新西兰大白兔脊柱旁肌肉内建立肿瘤模型。接种后分别于第14、21、28、35天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随机选取1只荷瘤兔处死,行大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5只实验兔脊柱旁肌肉VX2瘤组织块均成功种植,建模成功14只,成瘤率为93.3%。种植瘤CT平扫呈低密度结节灶,边缘模糊。CT增强扫描病变呈环状强化,边缘模糊,中心见低密度坏死区。种植瘤生长迅速,不同时间段肿瘤增长率(Tumor growth rate,TGR)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4)。VX2瘤组织块种植术后第14~28天瘤体大小为1.0~2.5cm。种植瘤坏死率第14~28天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第28天与第35天种植瘤坏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43)。VX2种植瘤病理组织学呈浸润性生长,内部粥糜样坏死。瘤细胞呈条索状或巢状弥漫分布,间质血管丰富。瘤细胞形态不规则,体积较大,细胞异型性明显并见较多核分裂像。第35天时,5只荷瘤兔CT增强扫描发现腹膜后淋巴结及肺转移,2只荷瘤兔脊髓受侵犯。结论:脊柱旁肌肉种植瘤恶性度高,生长速度快,成瘤时间短,瘤组织血供丰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用于研究肿瘤局部治疗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微波消融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的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方法:16只脊柱旁肌肉内VX2种植瘤模型兔随机均分为MWA组和假治疗组。MWA组消融对侧正常肌肉组织模拟肿瘤完全消融。于术前24小时、术后即刻、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时行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于术前24小时、术后72小时、7天及14天麻醉前采集外周血,采用兔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测定)法测定兔血清中COX-2含量。同期灌注扫描后行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与PCN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荷瘤兔外周血清COX-2浓度、肌肉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PCNA及MVD计数。结果:16只荷瘤兔实验技术成功率93.75%。MWA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比较:第14天时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 rate,TGR)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2)。第7天及第14天PCNA 阳性细胞数比例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2小时至第14天MVD计数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MWA组与假治疗组远隔VX2种植瘤CT灌注参数值相比较:第7~14天时血容量(Blood volume,BV)值增加,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期血流量(Blood flow,BF)值降低,组间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第72小时至第14天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mittime,MTT)值增高,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7天时表面渗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增加,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MWA组与假治疗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比较:第72小时及第7天时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24小时及术后14天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WA正常肌肉组织建立的完全消融模型,制作方法简易、可靠,消融后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加速,血流灌注量增加。第三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肿瘤完全微波消融(Microwaveablation,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兔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材料与方法:24只荷瘤兔被随机均分为MWA组、联合治疗组及对照组(A、B及C组)。MWA正常肌肉组织后,联合治疗组每日以50mg Celecoxib灌喂,其余两组生理盐水灌喂。VX2种植瘤CT灌注扫描后经皮穿刺活检,瘤组织行免疫组化CD34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density,MVD)与PCNA阳性细胞数比例。外周血清检测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COX-2)浓度值。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elecoxib对MWA后瘤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能够降低肿瘤内MVD计数并能降低肿瘤血流灌注。B组肿瘤生长率(Tumorgrowthrate,TGR)第14天时较A组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第7及14天时B组瘤组织PCNA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3、0.009),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428、0.152)。第7天时B组MVD计数低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6),第14天时两组间MVD计数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CT灌注参数值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较大。第7及14天时B组BV、MTT及PS值均低于A组,而BF值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第7天时B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较A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22),其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315)。第14天时,B组与另两组外周血清COX-2浓度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应用Celecoxib能够抑制MWA正常肌肉组织后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及瘤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二、CT-guide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with disposable curved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liver neoplasms and their metastases in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guide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with disposable curved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liver neoplasms and their metastases in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论文提纲范文)

(1)腹部顽固性癌痛的腹腔神经丛消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疾病及癌痛的分类
2 腹腔神经丛的功能及形态学解剖
    2.1 功能学解剖
    2.2 形态学解剖
    2.3 影像学解剖
3 腹腔神经丛消融治疗
    3.1 化学消融
        3.1.1 经皮化学消融
        3.1.2 超声内镜(EUS)引导化学消融
    3.2 RFA
4 腹腔神经丛消融对生存期的影响
5 腹腔神经从消融后并发症
6 神经消融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分类和疼痛复发

(2)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1 BaGdF_5@PDA合成及表征
        1.1.1 实验耗材
        1.1.2 BaGdF_5@PDA纳米粒子合成
        1.1.3 BaGdF_5@PDA的表征
        1.1.4 BaGdF_5@PDA造影剂性能研究
        1.1.5 BaGdF_5@PDA细胞毒性评价
    1.2 ~(131)I-BaGdF_5@PDA-CDDP纳米复合物合成及表征
        1.2.1 BaGdF_5@PDA装载顺铂以及标记~(125)I
        1.2.2 BaGdF_5@PDA-CDDP 的 纳米材料表征
        1.2.3 BaGdF_5@PDA顺铂装载率
        1.2.4 ~(125)I-BaGdF_5@PDA标记率以及标记稳定性
    1.3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放化疗协同治疗效果评价
    2.1 ~(131)I-BaGdF_5@PDA-CDDP的肿瘤细胞疗效评估与探索
        2.1.1 CCK-8 实验方法
        2.1.2 CCK-8 实验结果
    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2.1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2.3 乏氧条件下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
        2.3.1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方法
        2.3.2 化学模拟乏氧条件下的细胞免疫荧光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瘤
    3.1 动物实验模型制备以及显像条件摸索
        3.1.1 兔下肢肌肉 VX2 肿瘤模型
        3.1.2 兔肝VX2 肿瘤模型
        3.1.3 影像学评估肝VX2 瘤生长情况
        3.1.4 经股动脉穿刺肝动脉栓塞术技术条件摸索
    3.2 TACE+TARE实验
        3.2.1 兔肝动脉介入实验结果
        3.2.2 术后 ~(18)F-FDG PET/CT 扫描以及 TUNEL 染色法评估肿瘤治疗效果
        3.2.3 术后的 SPECT/CT 扫描以及 MRI 观察 ~(131)I-BaGdF5@PDA-CDDP 在肿瘤部位的沉积效果
        3.2.4 术后肿瘤组织生物电镜
        3.2.5 术后安全性评价
        3.2.6 初步探索TAE术后肿瘤乏氧情况
    3.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纳米颗粒和微球在基于 TAE 技术的肝肿瘤局部治疗及其诊疗一体化研究中的应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经腹穿刺活检在腹腔病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表征及性能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抑制远处肿瘤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抑制远处肿瘤与转移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5)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断
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血管介入治疗
    2.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血供特点
    2.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化疗
    2.3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动脉栓塞治疗
3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非血管介入治疗
    3.1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25I粒子植入治疗
    3.2 腹膜后恶性肿瘤的化学消融治疗
    3.3 非血管介入的联合治疗

(6)多电极消融系统行血管内去神经术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中文对照及部分缩略词
前言
腹腔神经丛阻滞治疗癌性疼痛
    一、癌性疼痛与腹腔神经丛阻滞
    二、腹腔神经丛阻滞的不同引导方式
    三、腹腔神经丛阻滞的并发症
    四、癌性疼痛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兔多器官VX2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兔VX2肾癌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兔VX2郛腺癌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兔颅内VX2肿瘤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一种新的消融剂—碘油化疗药乳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皮穿刺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第二部分 经皮穿刺注入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治疗其它恶性实体瘤的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经皮穿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注射治疗眼眶内静脉畸形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9)可弯曲穿刺针在CT引导下肝脏肿瘤乙醇消融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
    1.3 操作步骤
        1.3.1 准备
        1.3.2 确定穿刺点及途径
        1.3.3 穿刺病灶及注射乙醇
        1.3.4 术后处理
    1.4 疗效判定
2 结 果
3 讨 论

(10)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VX2兔实验模型建立
        1.2 CT扫描及病理学检查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状态及成瘤情况
        2.2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CT特征
        2.3 组织病理学表现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的初步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1.2 肌肉内VX2种植瘤CT灌注成像
        1.3 荷瘤兔外周血及VX2种植瘤组织标本的获取
        1.4 组织标本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1.5 观察指标
        1.6 实验流程及终点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技术操作及病理结果
        2.2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2.3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3. 讨论
        3.1 建立完全微波消融模型的意义
        3.2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3.3 MWA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3.4 经皮穿刺活检及消融的技术特点
        3.5 研究不足
        3.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兔脊柱旁肌肉VX2种植瘤模型的建立
        1.2 荷瘤兔分组
        1.3 给药处理
        1.4 MWA参数及策略
        1.5 CT灌注成像
        1.6 组织病理、外周血标本的获取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1.9 实验流程图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2.3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外周血清COX-2浓度的影响作用
        2.4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3. 讨论
        3.1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外周血清COX-2表达的影响作用
        3.2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作用
        3.3 MWA联合应用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血流灌注的影响作用
        3.4 研究不足
        3.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肝癌射频消融后肿瘤残余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前言
    1. 肝癌RFA导致肿瘤残余的危险因素
        1.1 热沉降效应
        1.2 邻近重要结构
        1.3 HCC形态不规则及浸润性生长方式
        1.4 HCC体积较大
    2. RFA后肿瘤残余的影像学表现
        2.1 超声表现
        2.2 CT表现
        2.3 MRI表现
        2.4 PET-CT特征
    3. RFA术后肿瘤残余的病理学改变
    4. RFA后肿瘤残余所致免疫反应
    5. 减少RFA后肿瘤残余的辅助治疗方法
        5.1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5.2 水分离技术
        5.3 分子靶向药物
        5.4 抑制p-Akt及环氧化酶2途径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CT-guide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with disposable curved needle for treatment of malignant liver neoplasms and their metastases in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部顽固性癌痛的腹腔神经丛消融治疗[J]. 孔繁磊,李晓光.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21(06)
  • [2]基于131I标记的BaGdF5@PDA纳米粒子实现TACE+TARE协同治疗兔肝VX2肿瘤[D]. 贾国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经腹超声引导胃肠道肿物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D]. 梁美娟.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2)
  • [4]负载TLR-7激动剂的新型PMMA骨水泥联合抗CTLA-4抗体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D]. 李炜. 苏州大学, 2020(06)
  • [5]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介入诊疗进展[J]. 王可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04)
  • [6]多电极消融系统行血管内去神经术的动物实验研究[D]. 钟业鸣. 东南大学, 2019(05)
  • [7]兔多器官VX2动物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D]. 徐加菊. 泰山医学院, 2010(02)
  • [8]一种新的消融剂—碘油化疗药乳剂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勇.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4)
  • [9]可弯曲穿刺针在CT引导下肝脏肿瘤乙醇消融术中的应用[J]. 左长京,王敏杰,王培军,陈炜,郝强,张火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2(05)
  • [10]微波消融正常肌肉联合Celecoxib对远隔VX2种植瘤细胞增殖及血流灌注影响作用的初步研究[D]. 王东东.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CT引导下一次性弯针经皮乙醇注射治疗恶性肝肿瘤及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