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以回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

尝试以回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

一、尝试以解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媛[1](2021)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其中第一、二、三学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分别不低于5万字、40万字、100万字。对阅读量做出最低规定,旨在督促教师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当前阅读教学大多以单篇为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等问题已经引起广大学者与一线教师的重视。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群文阅读,对传统单篇阅读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容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高阶思维,还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增强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与教师开始重视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但目前关于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因此,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既能理论化群文阅读教学,又能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从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效果。本研究首先通过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关注相关动态,尝试从内涵、发展脉络两个方面对群文阅读教学进行解读。其次,以相关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包括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基本环节、实施原则、实施策略以及评价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构建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于Q市S小学以部编版为教材的五年级A班的课堂教学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三轮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实践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对每个环节的策略方法进行优化,直至建构出能适用于实践的较为完善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得出实践尝试的效果。最后,研究进一步对群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评价三个方面指出可借鉴的经验和策略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今后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丰富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叶文婷[2](2021)在《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阅读理解题成为初中数学考试中的一种热门题型,并且在中考数学中占据了较大的分值。数学阅读理解题作为一种新的题型进入初中教材,与传统的数学教材相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数学的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的应用能力。由于数学阅读理解题是一类文字叙述较长、综合性强、灵活性高的题型,所以它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能力。对学生来说解决这一类题型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对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为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将考查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整体情况,包括出现的错误及出现错误的原因。首先,选取南宁市一所公办中学的八年级的三个班级作为研究的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运用SPSS20.0统计工具进行整体的描述统计和男女生之间的独立样本T检验,接着运用Excel表格,对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和分析。其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数学优、中、差各2名学生进行个案访谈,并结合测试卷的解答情况来分析八年级学生在解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具体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提出矫正的策略和教学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整体水平偏低,其中在解答学习研究型的水平最高,解答知识迁移型的水平最低。2.八年级男女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无显着性的差异。3.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的错误类型可归纳为:理解错误;解题策略错误;操作错误;表达错误。4.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层次最多的是数学解题策略错误。5.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对数学阅读理解题不熟悉;题目阅读材料过于冗长;模仿、类比解题的能力不强;计算能力不强;畏难情绪的存在;总结反思意识不强。6.八年级学生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时出现解题错误矫正的策略:注重阅读,提高读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数学思维,加强类比模仿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算能力;加强自我监督和管理意识。

刘钊伶[3](2021)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而,“综合与实践”板块强调要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与探究的平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意识。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作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开设的意义重大,该栏目的开设不仅能够促进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效落实,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近年来对于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颇少,故对于如何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指导性建议也没有比较权威的文章。本研究尝试以南宁市一所初中学校为例,探索“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内容与认识,研究“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为“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开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本研究为调查教师与学生使用“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情况以及教学情况,在实习学校对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把教师问卷划分为“理解研究”、“整合情况”、“运用情况”、“评价情况”四个维度,把学生问卷分为“认识”、“兴趣”、“体验”、“动机”、“价值观”五个维度,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相关结论。在此基础上,分别选取七、八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法对这两节课堂实录进行分析,并对听课教师与上课学生进行访谈,进而更深入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看法,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结论。最后,针对开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综合上述两个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持认可态度,但“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却存在“总体状况一般,有待提高”的问题。2.七、八、九年级学生对于“实验与探究”栏目中认识、兴趣、体验、价值观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都是显着的,而动机维度的差异性不显着。3.通过对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设置目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的认识程度以及教学实施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2)教师对“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作用的认识、对教科书中设置“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3)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兴趣情况之间存在相关性。(4)学生主动学习“实验与探究”栏目内容的情况与学生对“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学习态度之间存在相关性。4.“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是有效果的,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探究性思维的增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5.“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内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方面,教师自身对该栏目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到位,并且在思想上认为栏目内容在考试大纲中没有明确要求,考试也不考。(2)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探究性意识和探究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并且学生多少会存在一定的学习惰性,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等。6.“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效果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有:(1)教师日常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讲授式来开展,极少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2)由于中考考试压力的影响,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重,学生的学习压力也重,故对中考有关的内容才注重,其他知识和能力则忽略了;(3)学校不够重视,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等。本文提出的建议有:在栏目设置方面,内容要广泛有趣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栏目的数量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等;在栏目教学方面,合理利用“实验与探究”栏目,满足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等;在栏目学习方面,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分享探究思路和探究方式方法,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总结,注重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联系等。

罗婷[4](2021)在《借助手持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阎雪[5](2021)在《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教师专业化的热潮中,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早已经历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化。为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国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本,旨在规范中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行为。然而,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的行为仍层出不穷,这暴露出我国规范存在教师主体认同度低、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弱、缺乏伦理性与专业性等问题。由于数学学科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等特点,在基础教育领域所造成的学生数学学习差异、教育公平等问题比其他一些学科更加严重。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学数学教师为主要调查对象,结合中学生和家长的视角,调查研究多主体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有针对性的进行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确定了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国内外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等相关文本中,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包括哪些?(2)中学数学教师以及相关利益者所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是什么?(3)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怎样的专业伦理负面行为?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界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等核心概念,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其次,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四个国家和地区成文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出文本中涉及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然后,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辅以访谈法,对中学数学教师、初高中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以获得教师、学生和家长等主体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综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及文献中涉及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编制三个主体问卷,教师和学生问卷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调查教师和学生对问卷中各项的认同程度,以认同程度均值大于3且标准差小于1为基本分析标准,并结合教师和学生意见分布,筛选出教师和学生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家长采取开放式调查问卷,选取3个问题答案数据合并后频数不低于10的行为,作为家长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综合三个主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形成多主体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清单。最后,本文应用案例分析法,并结合访谈法,从教学伦理角度出发,结合笔者课堂观察的中学数学教学情境和数学教学内容,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评价活动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分别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伦理意蕴及其对应的分析框架,对案例中中学数学教师的伦理认知和行为表现进行分析,突出中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伦理问题。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多主体认同的四个维度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清单。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制订与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教育两个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冯春艳[6](2021)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实效性,科学教育的目标由只关注知识的获得转向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观念性思考在聚合碎片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阶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其中“生命观念”置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首位,生命观念最具学科特色属性,是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标志和关键。然而,教师们仍未真正进入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中,他们的教学仍旧停留于传统概念教学范式之内:重内涵轻外延、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授轻探查、重表象轻深度。在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时代,高中生物碎片化教学必须要改革,传统概念教学必须要转型,那么,为落实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概念教学将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通过生命观念这样一个概念聚合器将相关概念关联起来,交织成概念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内容的深度理解。本研究聚焦于生命观念,依据概念转变理论、知识结构理论以及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并证明了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是可行的。首先,本研究利用文献法梳理了与学科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相关的研究,并对观念、生命观念、概念教学进行概念界定,明确指出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纵观性认识和理解,是在生物学事实、概念基础之上对概念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或对核心概念的概括性表述和系统阐释。其次,本研究以S学校为个案,通过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进行问题诊断,分析、概括出一线生物学教师们在落实“生命观念”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一线生物学教师对生命观念的内涵认识模糊;在实践上,教师们滞于传统的概念教学范畴之内:缺少促进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教学过程,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存在不足。再次,本研究基于对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的深入思考,构建出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包括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价值意蕴、目标定位、内容分析,并基于与学科观念相关的理论、逆向教学设计理论,构建出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最后,本研究在S学校的高一年级的X班级,利用“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施流程”进行了三轮行动研究,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行动实施——效果检测——总结反思”的步骤程序,不断改进和完善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培养学生形成“系统观”、“结构与功能观”等生命观念。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深入总结、反思,本研究得出这样五条结论: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构建形成、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提出这样四条建议:《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侯奔奔[7](2021)在《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3年,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的贺友直为完成小说《江畔朝阳》连环画的创作任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在其艺术生涯中较为特殊的连环画作品。通过对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的挖掘、整理与考证,揭示出贺友直在北大荒时期的活动和创作的真实情况,以及连环画《江畔朝阳》特殊的“三结合”创作形式,并为人们呈现一套不同于发行版本的未面世连环画手稿。通过对有关人员的采访调研与个案研究等方式对连环画《江畔朝阳》和贺友直写给侯国良、吕敬人、刘宇廉、韩书力信件等手稿内容的考证分析,展现出贺友直“画故事”的连环画创作特点和其连环画创作理念,即“画什么、怎么画”。在贺友直看来,“画什么”就是指从事绘画人员要审视自己,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了解自己最适合画什么,以此为基础寻找创作题材;“怎么画”是你根据所选题材的表现内容、基调和你要表达的东西选择最适合的艺术语言。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几乎贯穿了贺友直的创作人生,他所坚守的连环画道路是在自我审视后做出的自觉选择。对贺友直未面世的日记与手稿的考证和分析分为三个部分:1.考证论述贺友直日记内容:通过对贺友直日记的考证梳理,阐述1973年他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活动和创作情况以及“三结合”的特殊创作形式。2.贺友直绘画手稿作品分析:包括为创作连环画《江畔朝阳》而画的手稿和未曾面世的国画作品,在这些手稿中充分展现了贺友直“画故事”的创作特点,并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性使自己在严谨的连环画创作中始终保有对艺术创作的敏锐力。3.考证分析贺友直文字手稿的具体内容:涵盖贺友直在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任教期间的部分讲义,对连环画创作的感悟与思考的文章,以及贺友直与侯国良、韩书力、吕敬人和刘宇廉的重要书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考证与分析,向人们披露了贺友直大量未面世的原始文献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贺友直在北大荒创作期间史料研究的不足,也从史实考证的深入性和个案陈述的详实性补充了以往对贺友直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想研究的缺失。贺有直的这些日记和手稿也成为其在连环画繁盛与衰落的历史背景下对连环画创作的思考及坚守的史料佐证,传达出他在连环画艺术创作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精神与品格。

陈素芬[8](2021)在《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文中提出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初中语文课程的学习是衔接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重要阶段,但是社会上大部分家长、学生、教师对初中语文课程不太重视,忽略了初中语文在小学和高中阶段的重要衔接作用。与此相应,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发展,在课外辅导中语文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出现了在线直播学习模式,疫情的发生加剧了在线直播学习模式的广泛运用,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社会各界对这个新生事物的出现褒贬不一。因此,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以H公司和Q公司中的初中语文在线直播中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查问卷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析初中语文在线直播一对一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一共分为三章,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是介绍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线上直播发展历程主要是了解直播教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现状,目的是为下文写线上直播教学中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作铺垫。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主要从师生互动性强;足不出户,高效学习;学生来源广泛,教育资源共享;因材施教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二章是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调查问卷与存在的问题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来分析当下初中语文线上直播一对一教学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表现在教学内容功利性强、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专注力不足、教学环节受限制四个方面。第三章是基于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调查分析得到的启示及相关的实践案例。针对第二章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提出了对应的四种解决策略。论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当今社会上的线上直播教学有一些帮助。

张仁义[9](2020)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成都市Q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学科的实施要求,教师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应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践,将有效教学的调查分为三个方面有序推进,即课前学情有效分析、课中教师有效实施、以及课后有效评价,拓展了对教学有效研究的跨度。首先,根据案例学校实际情况,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学生物理学习的因素。利用软件SPSS工具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得出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各方面能力进行实地考查给分,梳理出案例学校教师各方面能力的得分情况。最后,从课后作业的正确率,月考、期中、期末成绩对比,以及年级前百名学生的动态分布情况三方面分析教学效果,并对数据做进一步推演,归纳出突显教学有效性学生和教师各自的特点,以及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深度挖掘案例学校保持教学持续有效的实质。根据实践调查结果,对比各班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及问题。课堂出现低效的原因:一是偏离学生心灵,优势资源的使用没有更好地对接学生的“适切性”。二是教师教授知识只停留在表面,无法完成对教学设计的“实时”创新,造成学生学习活力的缺乏以及应试能力的不足。三是学生缺乏学习过程、方法、情感的培养,知识构架连贯性不强,缺乏创新思维。四是案例学校教学中有效性体现不足,特别是实验课的管控有较大差异。针对以上的问题,本文对案例学校教学中常见的课型进行深入分析。着重探讨课堂引入、概念的巩固与拓展、课堂总结、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等常规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尤其是严谨的课堂语言、具体的教学目标、流畅的概念生成等课堂细节的处理。总结其优点的同时,探讨典型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最后,结合新课标和现有关于有效教学的理论成果,从课前学习状况,课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后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出问题解决建议。

姚佳佳[10](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二、尝试以解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尝试以解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需要
        2.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3.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阅读教学价值
        4.对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及其效果的研究需要加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2.访谈法
        3.课堂观察法
        4.作品分析法
    (五)研究思路
    (六)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群文阅读教学解读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脉络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提出的现实意义
        2.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建构——统整模式
        2.文本互织理论
        3.读者反应理论
    (三)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四)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议题切入
        2.群文阅读
        3.集体建构
        4.共识达成
        5.读写结合
    (五)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2.合作交流原则
        3.开放性原则
        4.探究性原则
    (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切入议题
        2.精选群文,组织阅读
        3.巧妙设问,深入阅读
        4.集体建构,达成共识
        5.由读促写,由写带读
    (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评价
        1.倡导“为学习的评价”评价理念
        2.倡导多元的评价方式
        3.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尝试
    (一)实践方案
        1.实施对象选取
        2.实施方案设计
    (二)第一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三)第二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
    (四)第三轮实践尝试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3.教学效果
    (五)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学生层面
        2.教师层面
四、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总结与反思
    (一)经验总结
        1.课前准备
        2.课中实施
        3.课后评价
    (二)整体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的问题及步骤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工具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分类与编制研究
        2.2.2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障碍的研究
        2.2.3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解题研究
        2.2.4 关于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教学策略研究
    2.3 关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2.3.1 数学阅读
        2.3.2 数学阅读理解题
    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3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理论构想
        3.2.1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概念
        3.2.2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特征
        3.2.3 数学阅读理解题的维度划分
        3.2.4 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分析的理论依据
    3.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3.3.1 研究对象
        3.3.2 测试问卷的设计
        3.3.3 研究步骤
    3.4 结果分析
        3.4.1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整体分析
        3.4.2 八年级男、女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对比分析
        3.4.3 数学阅读理解题解题错误类型统计分析
        3.4.4 测试卷的定性分析
    3.5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基本特点与分析
    3.6 结论
4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的访谈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过程
        4.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步骤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个案在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基本情况
        4.3.2 个案的访谈内容及结果分析
    4.4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错误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4.4.1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错误原因分析
        4.4.2 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出现错误时的矫正策略
    4.5 结论
5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测试卷
附录2: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错误原因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教学情况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研究综述
    2.1 数学实验的相关研究
        2.1.1 关于数学实验内容的研究
        2.1.2 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2.2 数学探究的相关研究
        2.2.1 关于数学探究学习的研究
        2.2.2 关于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
        2.2.3 关于数学探究能力的研究
    2.3 数学教科书栏目的相关研究
        2.3.1 关于“数学活动”栏目的研究
        2.3.2 关于“阅读与思考”栏目的研究
    2.4 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相关研究
        2.4.1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外研究
        2.4.2 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国内研究
    2.5 文献总结
    2.6 理论基础
        2.6.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6.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6.3 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2.6.4 维度划分法的借鉴及维度成分的确定
3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文本内容分析
    3.1 概念界定
    3.2 几个版本教材中“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对比
        3.2.1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名称比较分析
        3.2.2 几个版本教材中探究类栏目的数量及分布情况比较分析
    3.3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内容分析
        3.3.1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数量与分布
        3.3.2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呈现方式
        3.3.3 “实验与探究”栏目的分类
    3.4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特点
    3.5 人教版教科书“实验与探究”栏目的作用
4 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的现状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方法及对象
    4.3 调查的设计
        4.3.1 调查问卷的编制思路
        4.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4.4 调查问卷的正式实施
    4.5 数据的处理
    4.6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6.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6.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7 调查结论
        4.7.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4.7.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5 人教版七、八年级“实验与探究”栏目的案例教学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及对象
    5.3 研究设计
        5.3.1 测试卷的编制
        5.3.2 访谈提纲的编制
    5.4 研究的实施
    5.5 七年级《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案例分析
        5.5.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5.5.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5.6 八年级《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的案例分析
        5.6.1 “实验与探究”环节的课堂实录教学片断
        5.6.2 “实验与探究”教学环节的案例分析
    5.7 访谈结果分析
        5.7.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5.7.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8 结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2.1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设置方面的建议
        6.2.2 关于“实验与探究”教学方面的建议
        6.2.3 关于“实验与探究”栏目学习方面的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 “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教学设计
附录4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
附录5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检测题
附录6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检测题
附录7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5)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推动
        1.1.2 国家教师队伍建设要求
        1.1.3 现有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不足
        1.1.4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研究稀少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现状
        2.1.1 教师专业伦理内涵及构成的研究现状
        2.1.2 学科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现状
        2.1.3 教师专业伦理负面(失范)行为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教师专业伦理
        2.2.2 教学伦理
        2.2.3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
        2.2.4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过程与研究框架
4 中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中的负面行为
    4.1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选择
    4.2 中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4.2.1 中国大陆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4.2.2 台湾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4.2.3 香港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4.3 美国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4.4 中美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比较分析
        4.4.1 专业维度下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分析
        4.4.2 学生维度下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分析
        4.4.3 同事维度下的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分析
5 多主体视角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调查
    5.1 家长问卷
        5.1.1 问卷设计
        5.1.2 问卷发放与收集
        5.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5.1.4 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5.2 教师问卷
        5.2.1 问卷设计
        5.2.2 问卷发放与收集
        5.2.3 问卷数据分析
    5.3 学生问卷
        5.3.1 问卷设计
        5.3.2 问卷发放与收集
        5.3.3 问卷数据分析
    5.4 问卷调查结果
6 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师教学伦理负面行为
    6.1 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中的负面行为
        6.1.1 教学内容的伦理意蕴
        6.1.2 典型案例分析
    6.2 数学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负面行为
        6.2.1 教学评价的伦理意蕴
        6.2.2 典型案例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多主体认同的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清单
    7.2 建议
        7.2.1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建设
        7.2.2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策略
    7.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家长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后记(含致谢)

(6)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科学教育对于深度理解的需要
        (二)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四)传统概念教学转型的现实指向
        (五)个人对于生命观念的研究旨趣
    二、 研究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研究的具体问题
    三、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 概念界定
        (一)核心概念
        (二)相关概念
        (三)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有关学科观念的研究
        (一)学科观念基本内涵的研究
        (二)学科观念构建的教学的研究
    二、 有关生命观念的研究
        (一)生命观念内涵的研究
        (二)生命观念教学的研究
        (三)生命观念评价的研究
    三、 有关概念教学的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的研究
        (二)国外概念转变理论的研究
        (三)国外概念转变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国内概念教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S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选取S学校的原因分析
    三、 研究取向
        (一)质的研究
        (二)个案研究
    四、 具体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四)文本分析法
        (五)行动研究法
    五、 研究过程与资料分析
        (一)身处研究现场——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二)资料搜集与整理
    六、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问题诊断
    一、 理解上的偏颇:对内涵认识模糊
        (一)对生命观念定义的理解偏于一隅
        (二)对生命观念的具体内容认识不清
    二、 实践上的退缩:滞于传统概念教学
        (一)单向度传授概念,缺少学生自我构建观念的过程
        (二)面面俱到理概念,缺乏对概念关系的抽象概括
        (三)重重测试考概念,探查生命观念的过程仍不足
    三、 理解与实践困境之因
        (一)自身之维:思维与行为的怯于尝试
        (二)环境之维:学校与社会的压力制约
第四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路径
    一、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转变理论
        (二)知识结构理论
        (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
    二、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深度理解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三)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
        (四)有利于教师精简教学内容
        (五)有利于教师重构教学方式
    三、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
        (一)高中生物学中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确定高中生物学中的观念目标
        (三)对观念素养层级水平的分析
        (四)基于“理解”指向表达与应用
        (五)生命观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
    四、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内容分析
        (一)高中生物学科内容特点分析
        (二)系统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生命观念
        (三)解析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中的生命观念
    五、 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分析
        (一)对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的整体性分析
        (二)本研究构建的生命观念形成的认知路径模型
    六、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
        (一)单元教学是实现生命观念整体素养的优选路径
        (二)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系统分析
        (三)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实施流程的阶段阐释
第五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尝试与探索
    一、 对教与学的分析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三、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制定行动计划
    四、 行动实施
        (一)系统提取
        (二)揭示前概念
        (三)激发元认知
        (四)抽象概括
    五、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六、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六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与改进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任务型预习的教学实施
        (二)活动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三)加强表达指导的教学实施
        (四)精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通过集体审议确定观念性试题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结果的分析
    五、 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反思不足
第七章 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第三轮行动研究:提升与应用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的研究问题
    二、 制定行动计划
        (一)确定行动目标
        (二)制定行动计划
    三、 行动实施
        (一)设计任务型学习活动
        (二)针对任务型学习活设计表现性评价
        (三)角色扮演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方案设计学习活动的实施
    四、 效果检测
        (一)对任务型学习活动的效果分析
        (二)对观念性试题测试的效果分析
    五、 基于整体行动研究的总结反思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一、 研究结论
        (一)生命观念是集知识、思想与意识为一体的结构化认识体系
        (二)生命观念是以生物学事实和概念为基础经由图式而构建形成
        (三)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生命观念需激发学生的主动认知
        (四)学生形成生命观念最终表现为基于概念性理解的表达与应用
        (五)在概念教学中渗透生命观念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重构
    二、 研究建议
        (一)《课标》应进一步明确生命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具体内容
        (二)生物学科的师范教育应关注对师范生的生命观念的培养
        (三)学校应为教师开展生命观念素养的评价提供一定的空间
        (四)高中生物学教师应在概念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观念
    三、 研究不足
        (一)缺乏对更大范围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的调查
        (二)教学行动研究的范畴需进一步扩大
        (三)在考查学生生命观念形成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 研究展望
        (一)促使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
        (二)持续推进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主要问题点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贺友直艺术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贺友直文字着作
        (三)贺友直对连环画创作的反思: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贺友直日记研究
    一、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一)贺友直来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原因
        (二)连环画《江畔朝阳》的社会评价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环境
        (一)贺友直在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生活体验
        (二)贺友直在北大荒建设兵团的创作环境
    三、连环画《江畔朝阳》的创作过程
        (一)《江畔朝阳》的核心元素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第三章 贺友直绘画作品手稿分析
    一、《江畔朝阳》创作手稿的由来
    二、《江畔朝阳》连环画手稿作品分析
        (一)手稿《江畔朝阳》创作过程的严谨性
        (二)手稿《江畔朝阳》表现手法的创新
        (三)手稿《江畔朝阳》的构图特点
        (四)手稿《江畔朝阳》时间性的表现
        (五)《江畔朝阳》手稿与发行版本比较
    三、贺友直中国画作品手稿分析
第四章 贺友直文字手稿研究
    一、连环画市场的繁荣与衰落
    二、贺友直课程讲义分析
        (一)中央美术学院年画连环画系的教学讲义
        (二)业余培训班讲课提纲
    三、贺友直连环画体会与思考杂记
    四、贺友直的书信
        (二)《江畔朝阳》的创作形式
        (二)贺友直与吕敬人的书信
        (三)贺友直与刘宇廉的书信
        (四)贺友直与韩书力的书信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及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特点
        一、师生互动性强
        二、足不出户,高效学习
        三、学生来源广泛,教育资源共享
        四、因材施教
第二章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的调查问卷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H教育公司和Q教育公司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模式概述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数据可行性分析
        二、教师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三、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三节 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功利性强
        二、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三、学生学习专注力不足
        四、教学环节受限制
第三章 基于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调查分析的启示及实践案例
    第一节 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内容创新
        一、由“应试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理念”转变
        二、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内容创新
    第二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加强监管
        一、提高教师门槛,增强竞争意识
        二、政府加强监管,完善校外教师培训制度
    第三节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授课平台技术
        一、提升上课趣味性,增强学生上课积极性
        二、提高授课平台技术,控制学生上课界面
    第四节 灵活调整授课方式,减少对网络依赖
        一、提前检查网络状况,使用其他授课方式
        二、提高自我备课能力,减少对网络依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成都市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核心概念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理论基础
        1.5.1 有意义学习理论
        1.5.2 发展性教学理论
        1.5.3 有效知识论
    1.6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2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评判的标准与量表
    2.1 学生学情分析标准
    2.2 课前有效检测量表及评价
    2.3 课中教师能力标准
    2.4 课中教师能力检测量表及评价
    2.5 课后学生能力生成的标准与评价
3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3.1 问卷调查的实施
        3.3.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4 课堂观察对教师专业能力考察的数据分析
    3.5 访谈及听课记录汇总
        3.5.1 学生的特征
        3.5.2 教师的特征
        3.5.3 教学资源的特征
        3.5.4 课中教师有效预设与学生有效生成
    3.6 班级学生能力生成的数据分析
        3.6.1 课后作业检测与评价
        3.6.2 班级月考成绩的检测与评价
        3.6.3 年级月考前百的检测与评价
        3.6.4 基于教学效果较好班级学生和教师的特点归纳
    3.7 调查结论
4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课型的案例分析
    4.1 规律课
    4.2 概念课
    4.3 实验探究课
    4.4 考试评讲课
    4.5 例题课
5 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建议
    5.1 保持教学持续有效课前的建议
    5.2 保持教学持续有效课中的建议
        5.2.1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目标策略
        5.2.2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内容策略
        5.2.3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
    5.3 保持教学持续有效课后评价的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物理课前学情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3 课堂观察教师能力量表
附录4 年级月考前100名班级名额分布原始排名表
致谢

(10)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内容分析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深度学习
        1.5.2 同伴对话反馈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1.6 研究思路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1.7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3.1.1 社会建构主义
        3.1.2 联通主义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4.1.1 课程的介绍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4.4.1 主要结果讨论
        4.4.2 结论与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5.1.1 课程的介绍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5.4.1 主要结果讨论
        5.4.2 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6.1.1 课程的介绍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6.4.1 主要结果讨论
        6.4.2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7.2 启示与建议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作者简历

四、尝试以解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尝试[D]. 王凯媛.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八年级学生解答数学阅读理解题的调查研究[D]. 叶文婷.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3]人教版初中数学“实验与探究”栏目教学实施现状及案例研究[D]. 刘钊伶.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4]借助手持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践研究[D]. 罗婷. 宁夏大学, 2021
  • [5]中学数学教师专业伦理负面行为研究[D]. 阎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指向生命观念形成的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行动研究[D]. 冯春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与连环画《江畔朝阳》相关的贺友直日记和手稿研究[D]. 侯奔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初中语文线上直播教学研究 ——以H公司和Q公司为例[D]. 陈素芬.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9]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 ——以成都市Q中学为例[D]. 张仁义.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3)
  • [10]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尝试以回答学生问题的形式讲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