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方法

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方法

一、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再申[1](2021)在《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文中认为曼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要比东南亚其他地区发达得多,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有深厚的积淀,是地域性建筑“生长”和“演变”的“温床”。近年来,曼谷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正在赶超亚洲其他城市,泰国建筑师也进行了较多的当代地域性建筑实践,这些建筑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其中很多建筑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获得了国际建筑领域的认可,当代地域性建筑正在这片优渥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笔者从材料表达的角度切入对地域性建筑进行研究,对于国际性和地域性融合的大都市曼谷而言,无疑是值得探讨的主题。本文以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为研究载体,以探寻材料的表达策略为研究目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并对每种材料的本体性质、特点及应用方式展开分析,以建立材料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基础;其次,对相关案例进行解析研究,从共生表达、应对生态、延续文化三个层面切入,对建筑材料如何进行地域性表达进行具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表达呈现出不断交织的状态,材料在地域性表达的过程要注重与时代性和在地性的共同结合,需要运用“互融”、“对比”、“适宜性建构”、“融合环境”、“置换”、“重构”六个方面的设计表达策略才能更加适宜地完成地域性表达这一实践和研究命题。本文在表达和建构双重层面上探讨了地域性建筑与材料表达之间的契合点,为材料表达和地域性建筑方面的研究“舔砖加瓦”,并为国内对于东南亚建筑领域的研究填补了内容。

刘小艳[2](2020)在《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默特地区因明末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驻牧而得名。16世纪中叶,以土默特部为代表的蒙古右翼将藏传佛教继元朝之后再度引入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得以在蒙古地区传播,该地区因此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传播的发源地,伴随着宗教传播,历史上土默特地区兴建了大量藏传佛寺,土默特归化城在清代曾有“召城”之美誉。该地区殿堂建筑装饰艺术作为蒙古藏传佛教建筑文化中的重要载体,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其中蕴含了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本研究以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为主要对象,通过对现存的50多座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的实地考察,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从设计学角度出发,融合历史学、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构成元素及特征进行分析与概况,整体梳理了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屋面、屋身、台基等基础装饰部位,对其装饰艺术纹样、工艺、色彩等进行系统的剖析,进而探讨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力图构建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体系,从而诠释受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是蒙古藏传佛教建筑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该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体系,为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蒙古藏传佛教殿堂建筑保护起到借鉴作用,对于现代内蒙古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燕峰羚[3](2019)在《探究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尼泊尔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下,以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的宗教建筑通过测量、拍照、走访等进行信息采集与考察。经过搜集资料和整理剖析,进而得出以下结果:将分为三个章节,其中第二、三节是重点章节,主要以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为切入点,分别用六个部分详细阐述尼泊尔当地的宗教建筑特征。

葛莹莹[4](2019)在《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部分内容的翻译过程而撰写,主要探讨了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问题,从显性化语义结构和非人称主语句两个层面展开,探讨显性化语义结构和非人称主语句的翻译方法。《建筑细部》是一本专注于介绍建筑细节构造设计的专业杂志,包括建筑细节设计的项目、工程实录、新科技、新产品等,本杂志通过向读者展现建筑世界最新材料及最新科技,营造一个更为直接的交流互动空间,进而为业内人士拓宽视野、接轨世界提供更为便捷的机会。本次翻译原文为建筑英语文本,文中使用了多种显性化语义结构,还频繁使用了非人称主语句,体现了建筑英语语义客观、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显性化语义结构主要体现在词汇衔接、照应手段的运用上;非人称主语句可进一步细分为事物名词作主语和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因而,为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建筑英语的客观性,对于显性化语义结构的翻译,笔者保留并体现了原文的词汇衔接手段和照应关系,并结合具体语境采用了重复、增译等翻译策略;对于事物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笔者采用了增译、引申有灵动词词义等翻译策略,对于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笔者采用了语序调整、词性转换和增译等翻译策略。笔者希望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能为其他从事建筑英语翻译的译者以及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韦玉姣[5](2019)在《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大量调研、访谈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演进的研究。文章无意于构建庞大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照片、图纸和阐释,记录和展示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和建筑的多样性,进而从一个连续的、历史的角度来诠释他们的演进及其背后的机制。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的地理类型、形态和公共空间的组成及特点,从而从空间角度勾勒出壮族、侗族传统村寨的整体图景。第二部分,选取典型地区的壮、侗族传统干栏民居进行剖析,分析干栏的功能布局、结构、造型、材料等,以获取其形态特点、异同及演化方式。壮族麻栏分别以南壮区和北壮区的典型建筑实例为代表,以掌握南壮麻栏和北壮麻栏之间是否有渊源关系,北壮麻栏如何演化以适应较为寒冷和坡度更陡的山区地理环境。侗族传统干栏分别以三江县南部具有汉文化背景的南寨村、和里村,以及三江县北部高定寨的典型建筑为代表进行分析,以掌握不同文化背景对干栏的影响。第三部分,分别对壮族、侗族六个传统村寨——南壮区的那坡县达文屯、南壮区的扶绥县坡只屯、北壮区的龙胜县龙脊村、三江县北部的侗族高定寨、三江县南部的侗族南寨村、和里村近20年来的演进,进行调研。论文对六个村寨的地理环境及文化背景、产业特点、政府在推进村寨发展中采取的方式和措施、村寨及建筑演变的方式进行分析,以掌握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方式及推动因素。研究表明,壮族和侗族虽相近但彼此之间的影响不大。汉族虽在侗族聚居区侗化,但仍保持汉文化传统,并吸收侗族建筑技艺的精华;侗族建筑不同程度地受汉族影响。壮、侗族传统村寨和建筑都有一个趋势:更加开放,接受外来建筑技术和材料,因防火和生产方式改变,楼居向半楼居、地居建筑发展,由木结构向砖木结合、砖混及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发展。研究还表明,具有团结互助精神并有固定的一系列仪式活动的村寨或村寨联盟,大多拥有丰富的、代表本民族建筑艺术水平的村寨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多由本民族的匠师设计和建造,与环境和谐并体现民族特色。最后,论文提出了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演进的启示,可为广西的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全文共18万字,图表181个)

廖文宇[6](2018)在《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广州做为近代史迹型城市,其近代建筑占据着辉煌的一篇,数量也较多,这其中沙面建筑群等西式建筑因其造型独特、可识别性高而名声大噪,对其研究和保护的着作也较丰富,传统类和仿传统类建筑因数量少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保护,唯独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处在一个尴尬的境界,有时候被误认为传统建筑或西式建筑,对其没有一个定论,也缺少正确的保护修缮措施。本文主要着墨于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中偏中式的建筑,对于偏西式风格的建筑稍有提及。正文从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的研究背景讲起,接着讲述了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研究意义和目的,并且初步界定了其时间、类型特征等,让读者对其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增加了辨识力,然后介绍了现有的研究状况,指明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方向,接着摆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途径,整理出了研究思路。接下来的第二章论述了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形成的地理气候、历史人文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接着总结出其发展历程,罗列出了现存建筑遗产的类型,让读者对其有更细致、全面的认识。后半部分开始讲述修缮技术,第三章先指出修缮的依据,包括国内外、广州市三级法律条文和修缮所要坚持的原则,这是修缮所必须满足条件。第四章指出了当今广州市内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的修缮现状,包括正反两部分,随后总结出常规的修缮技术,包括建筑的屋顶、楼地面、楼梯、墙体和门窗等五部分。第五章总结难点的修缮技术以及个人对建筑遗产修缮保护的相关建议。

郭亚男[7](2017)在《藏传佛教文化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建构研究》文中认为西藏的独特性主要在于两点,其一是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的特殊高原环境;另一重要因素则是西藏全民信仰佛教,即我们熟知的藏传佛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与西藏地区的特殊高原环境有着相当程度的联系,从而产生了西藏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本文主要探讨藏传佛教文化对于西藏建筑的现实影响及长远意义,分析西藏传统建筑对藏传佛教文化回应所采用的空间建构手法,以期为现代西藏建筑建造提供现实依据。本文引入宗教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理论方法,对西藏传统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其物质形态生发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探究西藏传统建筑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对应建构关系,从而总结出一定的对应性逻辑关系。首先以浅析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入手,从历史演变、宗教观念、派系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的符号转化四个方面对藏传佛教文化进行探讨。事实上,在佛教传入以前原始苯教早已是藏地的主要信仰宗教,至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与原始苯教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经历了政权推动、民间改造等等过程,慢慢形成了独有的宗教观念及神学理论,经由不同的理论观念推动下又产生了多种派系文化,才形成今天我们所知道的藏传佛教文化。从传播者方面考虑其理论观念需要传承、需要广泛传播于民众,则需要将其抽象的理论概念进行物化、符号化,以便于大众理解与接纳,使其观念融入到生活的各方面;而从藏传佛教的绝对信仰者方面来看,需要将其物化或符号化,以便于在行为上表达其信仰的崇高,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藏传佛教文化作为西藏地区的核心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而建筑作为生活行为、民众思想的物化承载者,在刻意或不经意之间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这里主要研究西藏传统建筑中对藏传佛教文化具有独特回应或受其影响而产生的选址布局、空间架构、色彩使用、装饰内容、建造手法等方面的共同点和逻辑性。西藏地区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藏族人自古以来对自然造物的敬畏之心,从而也促使了原始苯教的发端,直至后期形成藏传佛教文化,因而要研究宗教文化影响下的藏区传统建筑应从原始苯教阶段入手。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传统建筑可分为两类进行研究,一类是受到藏传佛教文化教育的组织性大传统建筑,如寺庙、宫殿、园林等,经过精心的规划设计,完全服务于藏传佛教文化的一种建筑;另一类则是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的自发型小传统建筑,如一般民居、庄园、碉楼等,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本情况下,民众根据精神需求而自发进行的空间或装饰等的设计。现代建筑建造手法更加多样,材料选择更加广泛,但面对西藏这一独特地区,如何选择适合它的独特解决方式。本文在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西藏传统建筑反应宗教文化方面的研究分析,找到其中的内在联系,总结归纳其中的对应性逻辑。进一步研究如何开展西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工作,针对如何在藏区的新时期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同时如何创新的体现藏传佛教文化内涵提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吕琴[8](2017)在《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传承与现代化 ——以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为例》文中认为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生动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建筑材料,现代化生活设施,机械化生产工具等现代技术极大的影响了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的传承。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的“现代化”已是必然趋势。本文选取西南山地传统民居中具有代表性的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作为研究重点,分别从现代建造体系、传承人与政府政策三方面论述吊脚楼的保护现状:现代建造体系(如现代建筑形式、材料、设备、工具)极大地影响了吊脚楼的传承;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使传承人不断减少,工艺逐渐失传;政府未明确民居的修缮与新建政策,未有效保障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根据以上三方面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传统建造体系现代化(如传统民居现代化、传承传统工具、建房模式现代化),寻求民居传承的新方法;建立“匠人名录”与“匠人协会”,保护传承人并推广相关建造工;政府还需帮扶传承人。接着重点探讨保护措施中吊脚楼传统民居现代化的方式,从关注居民的生活舒适性出发,通过实测及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室内环境(包括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空气品质)以设施设备等落后于现代建筑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现代化改进措施:改进吊脚楼民居空间布局方式,加设室内卫生间并规划二层;改良传统围护结构工艺方式,提高围护结构防寒、防潮、防水、隔音等性能;引入现代沼气设备,解决室内卫生间排污排废问题并引入清洁能源。本文力图为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传统民居的现代化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技术图纸,为今后传统民居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任康康[9](2017)在《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能耗比重逐年增大,并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及农民对于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农村住宅的能耗也在与日俱增。本文主要针对利辛地区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进行调研和研究,在实际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对农宅提出一系列简易方便的节能改造措施,以期在经济合理的前提下,提高农宅的舒适性,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论述了当前中国建筑的能耗现状,并且随着我国节能型社会的建设及大量农村住宅的兴建、农民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农村住宅能耗逐年递增,农村住宅的节能形势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建筑节能分析研究,总结出适合利辛地区的经济适宜的节能改造措施。最后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第二章:利辛地区农村住宅概况。本章首先从地理、历史、气候、自然及人文等方面对利辛地区进行介绍,然后在测量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利辛地区农村住宅的种类、户型特点以及有关节能方面的生活习惯。通过仪器对农宅的室内外温湿度、壁面温度、室内照度等方面进行测量,从侧面对比分析各类农宅在节能方面的优劣之处。第三章: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本章首先提出改善农宅室外微环境是非常省时省力,并且是效果比较显着的方法。针对墙体提出了利用攀援植物做种植墙体、利用麦草秸秆等做草砖墙、新建墙体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提高墙体热工性能等节能措施;针对屋面提出了种植屋面、通风屋面、加设生物质吊顶及泥被屋面等节能措施;针对门窗提出了控制窗墙比、提高门窗气密性、贴节能膜等措施提高门窗保温隔热性能及增设门窗遮阳等节能措施。最后结合农宅特点提出了太阳能及空气能的利用方法,并且建设沼气池合理利用农村地区家禽家畜排泄物,美化环境。第四章:改造后农宅能耗模拟。本章通过Ecotect软件分别对砖木农宅及楼房这两类利辛地区现存比例较大的农宅进行了能耗模拟,每类住宅都采取原始状态、采取了单一或者多种节能措施、整体采取节能措施等四种方案进行能耗模拟,以对比分析各种措施以及整体采用的节能效果。第五章:总结和展望。本章归纳总结利辛地区农宅在节能方面的优劣之处及文中提到的各种节能改造措施。强调提升农民节能意识及政府正确倡导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当前农宅的节能改造还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及研究。

张会民[10](2015)在《豫南地区初级中学被动式教学楼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中之重。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使得学校建筑也越来越更好的服务与师生。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能源危机、空气污染、温室效应接踵而至,而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也占据重要比重。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也要求对在以后的建筑建设中要减少其对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为了给中学生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响应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被动式建筑对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起到重要作用,也是对豫南地区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校建筑设计节能体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理位置会造成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上碰到不同的问题,由于豫南地处夏热冬冷地区,且属于夏热冬冷和寒冷地区的过度地带,这就造成了其在被动式节能设计上面临更大的挑战,论文在此重点探讨豫南地区初级中学教学楼的节能设计。论文总共有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背景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方法和框架,阐明了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理论方法。第二章则对豫南地区的地域特征及现有初级中学的建筑特点两方面入手,对豫南地区初级中学教学楼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并总结该地区现有中学教学楼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结合豫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分析出现有中学教学楼的能耗特点与构成。第三章依据豫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以驻马店地区为对象,对教学楼的规划、单体、室内空间、立面等进行节能设计,满足其在冬季保温、夏季隔热的节能效果,在进行立面设计时结合软件对教学楼的自然采光进行分析,使教室的采光设计满足其学习的基本要求。第四章则对教学楼的技术构造进行节能设计,从墙体、屋面、门窗以及地面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教学楼的节能设计。第五章则从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生态型环保材料入手,研究豫南地区中学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第六章为结语,以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研究为基础,用全面和系统的观点来对中学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总结出适合豫南地区中学教学楼的节能设计建议。同时也指出在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以后能够继续完善。整篇论文从外部环境、单体设计方式、构造技术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四个方面来探讨豫南地区初级中学的被动式节能设计,参照德国被动房的设计标准,总结出适合豫南地区的中学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方法,希望对以后的教学楼设计有所启示。

二、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法(论文提纲范文)

(1)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与在地化交融的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
        1.1.2 建筑材料在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性
        1.1.3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2 针对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1.4.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问题及方法
        1.5.1 研究的问题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及其使用的材料
    2.1 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产生背景
        2.1.1 地域环境与气候
        2.1.2 本土历史与文化
        2.1.3 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2.2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
        2.2.1 传统地域性建筑的传承
        2.2.2 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表达
        2.2.3 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全新展现
    2.3 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1 材料在传统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2 材料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3.3 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2.4 小结
第三章 材料的本体分析
    3.1 传统材料
        3.1.1 砖
        3.1.2 石材
        3.1.3 木材
        3.1.4 竹材
        3.1.5 其他传统材料
    3.2 现代材料
        3.2.1 混凝土
        3.2.2 玻璃
        3.2.3 金属
        3.2.4 塑料
        3.2.5 其他复合材料
    3.3 小结
第四章 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
    4.1 时代发展背景下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
        4.1.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共生
        4.1.2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反衬
        4.1.3 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方法
    4.2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4.2.1 材料对热带地区气候的应对性表达
        4.2.2 材料对场所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4.2.3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应对表达的方法
    4.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的延续表达
        4.3.1 材料的“置换”表达
        4.3.2 材料表达对泰式文化的延续
        4.3.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延续表达的方法
    4.4 小结
        4.4.1 本章案例总结
        4.4.2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表达特性
        5.1.1 传统材料的表达特性
        5.1.2 现代材料的表达特性
    5.2 对地域性建筑与建筑材料表达的内涵认知
        5.2.1 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解和分析
        5.2.2 曼谷地区的材料表达创作对我国热带地区建筑创作带来的启示
    5.3 展望和不足之处
        5.3.1 展望
        5.3.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2)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国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及寺院营建概况
    2.1 土默特地区自然环境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候环境
    2.2 藏传佛教在土默特地区的传播发展及寺院营建
        2.2.1 明朝时期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及发展
        2.2.2 清朝时期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及发展
        2.2.3 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及发展
    2.3 寺院选址布局对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的影响
        2.3.1 选址影响
        2.3.2 布局影响
    2.4 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风格
        2.4.1 汉式殿堂建筑风格
        2.4.2 藏式殿堂建筑风格
        2.4.3 汉藏结合式殿堂建筑风格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构件要素
    3.1 台基及地面装饰
        3.1.1 台基
        3.1.2 铺地
    3.2 墙面装饰
        3.2.1 外墙
        3.2.2 内墙
    3.3 屋面及顶棚装饰
        3.3.1 屋面
        3.3.2 顶面
    3.4 门窗装饰
        3.4.1 门
        3.4.2 窗
    3.5 梁柱装饰
        3.5.1 柱
        3.5.2 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形态
    4.1 装饰题材与内容
        4.1.1 植物类
        4.1.2 动物类
        4.1.3 几何类
        4.1.4 宗教类
    4.2 装饰材料与色彩
        4.2.1 装饰材料
        4.2.2 装饰色彩
    4.3 装饰工艺
        4.3.1 雕刻
        4.3.2 彩绘
        4.3.3 烧造
    4.4 文化内涵
        4.4.1 装饰的表现方法
        4.4.2 装饰的审美理念
        4.4.3 装饰的宗教思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现代运用
    5.1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价值与困境
        5.1.1 装饰的价值
        5.1.2 面临的问题
    5.2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的保护原则与措施
        5.2.1 原真性与整体性原则
        5.2.2 完善管理机制
        5.2.3 传播方式多元化
    5.3 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元素的现代运用
        5.3.1 传统装饰元素重构
        5.3.2 现代技术运用
        5.3.3 空间情景营造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土默特地区寺庙分布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探究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尼泊尔的地理环境
    1.1 自然地貌
    1.2 气候条件
2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柱式与门窗
    2.1 基座
    2.2 檐柱
    2.3 门窗
        2.3.1 门
        2.3.2 窗
3 尼泊尔宗教建筑的构成要素与装饰艺术
    3.1 斜撑
    3.2 屋顶
    3.3 宝顶
4 结语

(4)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背景介绍
    1.2 文本特征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2.4.1 翻译审校
        2.4.2 翻译评估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显性化语义结构翻译的客观性再现
        3.1.1 词汇衔接
        3.1.2 照应
    3.2 非人称主语句翻译的客观性再现
        3.2.1 事物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
        3.2.2 抽象名词作主语的主语句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总结与启发
    4.2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术语表
致谢

(5)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村寨的定义与性质
        1.1.1 村寨的定义
        1.1.2 村的性质及其历史演变
        1.1.3 寨的性质及其历史演变
        1.1.4 解放后广西村寨性质的概括
        1.1.5 本文所研究壮、侗族传统传统村寨的界定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3 已有相关研究回顾
        1.3.1 国外传统村寨(村落)及其建筑研究概况
        1.3.2 国外关于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和建筑的研究
        1.3.3 国内关于传统村寨(村落)及其建筑研究概况
        1.3.4 国内关于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和建筑及其背景方面的研究
        1.3.5 国内关于壮、侗族的传统村寨建筑与及其演进的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小结
    1.4 本文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1.5 本文借鉴的理论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1.5.1 借鉴的理论
        1.5.2 采用的方法
        1.5.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广西壮、侗族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
    2.1 广西的自然环境
        2.1.1 地理概括
        2.1.2 地形
        2.1.3 河流与海港
        2.1.4 气候和物产
    2.2 民族渊源——岭南骆越、西瓯的后裔
        2.2.1 古代广西的世居先民——百越支系之(西)瓯、骆(越)民族
        2.2.2 发展中的壮、侗族先民——封建社会的蛮、俚、乌浒、僚、峒
    2.3 封建王朝开发及广西社会制度变迁对壮、侗族的影响
        2.3.0 秦汉以后的郡县制对壮、侗族的影响
        2.3.1 壮、侗族现代身份的确立
        2.3.2 唐至五代时期羁縻制度对壮、侗族的影响
        2.3.3 宋至清的土司制度对壮、侗族的影响
        2.3.4 民国广西省县制及“三位一体”基层行政组织对壮、侗族的影响
        2.3.5 新中国的自治区、市、县及自治县对壮、侗族的影响
    2.4 壮、侗族分布格局
    2.5 壮、侗族的传统经济形态与社会组织
        2.5.1 传统经济形态
        2.5.2 传统社会组织
        2.5.3 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2.6 教育、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
        2.6.1 教育
        2.6.2 生活习俗
        2.6.3 民族文化
        2.6.4 宗教信仰
第三章 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的类型、形态和公共空间
    3.1 壮、侗族村寨的地理类型
        3.1.1 盆地平峒型村寨
        3.1.2 山区河谷型村寨
        3.1.3 山区弄场型村寨
        3.1.4 高山型村寨
        3.1.5 小结
    3.2 壮、侗族传统村寨的空间形态
        3.2.1 散布型
        3.2.2 线型
        3.2.3 组团聚集型
        3.2.4 小结
    3.3 壮、侗族传统村寨的公共空间
        3.3.1 以室外场地为中心的壮族传统村寨公共空间
        3.3.2 以具有象征意义的鼓楼为标志的侗族传统村寨公共空间
第四章 广西壮、侗族传统干栏民居
    4.1 壮、侗族干栏民居的历史背景
    4.2 壮族的传统麻栏
        4.2.1 壮族麻栏的类型
        4.2.2 南壮大叉手麻栏
        4.2.3 北壮穿斗结构麻栏
        小结
    4.3 侗族的传统干栏民居
        4.3.1 侗族的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
        4.3.2 侗族传统干栏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处理
        4.3.3 侗族传统干栏实例
    4.4 壮、侗族的传统干栏民居的比较
        4.4.1 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4.4.2 结构上的差异
        4.4.3 屋面曲线的做法
    4.5 壮、侗族民居的建造过程
第五章 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及启示
    5.1 壮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
        5.1.1 农业型壮族村寨及建筑的演进实例
        5.1.2 农业兼旅游业型村寨及建筑的演进——以北壮区龙脊古壮寨为例
        5.1.3 壮族村寨演进小结
    5.2 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
        5.2.1 农业兼旅游业型村寨及建筑演进实例——三江县高定寨
        5.2.2 农业型村寨及建筑演进实例——三江县和里村、南寨村
    5.3 壮、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演进的启示
        5.3.1 壮、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特点的比较
        5.3.2 壮、侗族传统村寨特点的比较
        5.3.3 壮侗传统村寨及建筑演进的启示
结语:研究成果、创新点与工作展望
    一、研究成果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广西壮、侗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第三章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的类型、形态与公共空间
        4、第四章广西壮、侗族传统民居
        5、第五章广西壮、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及启示
    二、创新点
    三、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6)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时间界定
        1.3.2 类型界定
    1.4 研究现状
        1.4.1 岭南近代建筑研究现状
        1.4.2 广州近代建筑修缮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阅读研究法
        1.5.2 实地考察研究法
        1.5.3 调查访谈研究法
        1.5.4 比较分析研究法
        1.5.5 跨学科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的形成和发展
    2.1 广州的地理气候环境
        2.1.1 地理气候环境简介
        2.1.2 地理气候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2.2 广州的人文环境
        2.2.1 人文环境简介
        2.2.2 人文环境对建筑的影响
    2.3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的发展过程
    2.4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的种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修缮依据
    3.1 修缮法规
        3.1.1 国际性保护文件
        3.1.2 国家法规、条文
        3.1.3 广州市法规、条例
    3.2 修缮原则
        3.2.1 真实性原则
        3.2.2 不改变原状原则
        3.2.3 完整性原则
        3.2.4 最小干预原则
        3.2.5 可识别性原则
        3.2.6 可逆性原则
        3.2.7 慎重选择保护技术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的常见修缮技术
    4.1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的修缮现状
        4.1.1 不当的修缮方式
        4.1.2 正当的修缮方式
    4.2 屋顶的修缮技术
        4.2.1 平屋顶
        4.2.2 坡屋顶
    4.3 楼地面、楼梯及台阶的修缮技术
        4.3.1 木楼面、楼梯
        4.3.2 钢筋混凝土楼面、楼梯
        4.3.3 钢楼梯
        4.3.4 石板地面、台阶
        4.3.5 水磨石地面、楼梯
        4.3.6 阶砖地面、台阶
    4.4 墙体的修缮技术
        4.4.1 墙体清洗
        4.4.2 墙体修缮
    4.5 门、窗的修缮技术
        4.5.1 木门窗
        4.5.2 金属门窗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的难点修缮技术
    5.1 玻璃地砖的修缮技术
        5.1.1 玻璃地砖的简介
        5.1.2 玻璃地砖的修复
    5.2 灯柱的复建技术
        5.2.1 灯柱的简介
        5.2.2 灯柱的复建
    5.3 木楼梯的改缮技术
        5.3.1 木楼梯的简介
        5.3.2 木楼梯的改缮
    5.4 老虎窗的复原技术
        5.4.1 老虎窗的简介
        5.4.2 老虎窗的复原
    5.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修缮技术现状调查报告
附录二 :部分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藏传佛教文化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缘起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受藏传佛教文化教育”与“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
        1.3.2 “组织性”与“自发型”
        1.3.3 “大传统”与“小传统”
    1.4 相关研究状况
        1.4.1 关于藏传佛教文化的研究状况
        1.4.2 关于西藏传统建筑的研究状况
        1.4.3 相关研究状况总结
    1.5 研究范围与内容
        1.5.1 研究范围界定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藏传佛教文化与西藏建筑文化
    2.1 藏传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1.1 以苯教为主的藏区原始宗教
        2.1.2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2.1.3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2.1.4 本地化后的藏传佛教
    2.2 藏传佛教观念及其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2.2.1 自然观
        2.2.2 宇宙观
        2.2.3 洁净观
        2.2.4 生死观
    2.3 藏传佛教主要派系文化及建筑特点
        2.3.1 格鲁派(黄教)
        2.3.2 宁玛派(红教)
        2.3.3 噶举派(白教)
        2.3.4 萨迦派(花教)
    2.4 藏传佛教文化符号提取及建筑装饰应用
        2.4.1 提取符号的文化内涵
        2.4.2 提取符号的装饰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织性大传统建筑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3.1 空间布局
        3.1.1 藏族传统的空间布局观
        3.1.2 “神圣中心”空间观
        3.1.3 “三界宇宙”空间观
        3.1.4 发展完备的“曼荼罗”宇宙结构图示
    3.2 建筑形制
        3.2.1 “拉康时期”的单一化形体
        3.2.2 复兴时期的多样化形制
        3.2.3 稳定时期的完备化形制
    3.3 单体构成
        3.3.1 殿堂建筑
        3.3.2 经院建筑
        3.3.3 僧居建筑
        3.3.4 藏式佛塔建筑
    3.4 色彩含义
        3.4.1 色彩的宗教含义及用法
        3.4.2 色彩的构图形式
    3.5 建筑细部
        3.5.1 屋顶形式
        3.5.2 墙体细节
        3.5.3 门窗及其装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发型小传统建筑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4.1 聚落形态
        4.1.1 以寺院为中心的聚落平面形态
        4.1.2 以寺院为中心的聚落立体形态
    4.2 空间构成
        4.2.1 洁净空间构成
        4.2.2 神圣空间构成
    4.3 建筑细部
        4.3.1 屋顶形式
        4.3.2 墙体细节
        4.3.3 门窗及其装饰
    4.4 色彩观念
        4.4.1 主要用色及含义
        4.4.2 色彩构图形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一)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传统民居建造手法比对
    (二)面对西藏地区新建建筑出现问题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藏传佛教文化符号提取及建筑装饰应用总结表
    附录B 寺院建筑立面色彩构图比例样本分析列表
    附录C 寺院建筑开窗比例样本分析列表
    附录D 民居建筑开窗比例样本分析列表
    附录E 民居建筑立面色彩构图比例样本分析
    附录F 论文图表索引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G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情况
致谢

(8)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传承与现代化 ——以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范围界定——西南山地
        1.1.2 对象选取——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1.5.1 研究重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概述
    2.1 西南山地传统民居概况
        2.1.1 自然与人文因素
        2.1.2 干栏建筑
    2.2 影响鄂西土家族吊脚楼的自然因素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环境
        2.2.3 地形地貌
    2.3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特征
        2.3.1 平面形制
        2.3.2 工艺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困境与对策
    3.1 .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困境
        3.1.1 现代建造体系的影响
        3.1.2 传统建造工艺后继无人
        3.1.3 政府政策缺乏引导力度
    3.2 .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传承对策
        3.2.1 体系现代化,探索新出路
        3.2.2 建立“名录”“协会”,保护核心关键
        3.2.3 政府健全政策,加大引导力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室内居住环境不足
    4.1 .吊脚楼室内物理环境的缺陷
        4.1.1 实测村落基本状况
        4.1.2 实测仪器
        4.1.3 实测对象
        4.1.4 测点布置
        4.1.5 实测结果分析
    4.2 .吊脚楼室内生活设施落后
        4.2.1 卫生间设施
        4.2.2 厨房与火塘设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及其建造工艺现代化
    5.1 .典型案例分析
        5.1.1 康万福宅
        5.1.2 九子抱母农家乐
        5.1.3 小结
    5.2 .平面布局现代化
        5.2.1 “一”字形
        5.2.2 “L”形(钥匙头)
        5.2.3 “U”形(三合水)
    5.3 .围护结构工艺现代化
        5.3.1 材料选择
        5.3.2 楼地面
        5.3.3 墙体
        5.3.4 屋顶
        5.3.5 门窗
    5.4 .设施设备现代化
    5.5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建筑能耗现状
        1.1.2 农村住宅的节能改造形势
        1.1.3 利辛地区农宅的节能改造潜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概况
    2.1 利辛地区的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点
        2.1.3 自然资源
        2.1.4 文化风情
    2.2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分析
        2.2.1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的特点
        2.2.2 问卷调查及分析
    2.3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的室内外物理环境实测分析
        2.3.1 测试目的
        2.3.2 测试方案
        2.3.3 测试结果
    2.4 本章小结
        2.4.1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2.4.2 利辛地区可采取的传统适宜建造方法
第三章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措施
    3.1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总述
    3.2 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措施
        3.2.1 改善室外环境
        3.2.2 外墙节能改造
        3.2.3 屋顶节能改造
        3.2.4 门窗节能改造
    3.3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3.3.1 太阳能的应用
        3.3.2 沼气池的应用
        3.3.3 空气能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造后农宅能耗模拟分析
    4.1 砖木结构农宅模拟
        4.1.1 砖木农宅模拟方案
        4.1.2 砖木农宅逐月能耗模拟
    4.2 楼房农宅模拟
        4.2.1 楼房模拟方案
        4.2.2 逐月能耗模拟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农宅户型图
附录二:问卷调查表
附录三:问卷统计表
附录四:测试数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豫南地区初级中学被动式教学楼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建筑节约型社会背景下的能源危急
        1.1.2 社会需求
        1.1.3 建设绿色中学校园势在必行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
        1.2.1 豫南地区
        1.2.2 初级中学被动式教学楼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5.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6 全文结构
第二章 豫南地区地域特征及现有初级中学教学楼节能分析
    2.1 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双重气候特征
    2.2 豫南地区初级中学教学楼现状调研与分析
        2.2.1 既有初级中学教学楼能耗特点
        2.2.2 豫南地区调研学校的总体概况
        2.2.3 ECOTECT软件分析
    2.3 问卷调查
        2.3.1 调研问卷设计
        2.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2.3.3 调研问卷分析
    2.4 调研的既有初级中学校园建筑的节能现状及特点
        2.4.1 豫南地区现有初级中学教学建筑能耗特点
        2.4.2 规划设计中的不足
        2.4.3 建筑单体设计中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教学楼的体形与空间节能设计
    3.1 选址和朝向设计
        3.1.1 合理的初中教学楼选址
        3.1.2 建筑总平面的布局及朝向设计
    3.2 被动式教学楼的形体与外环境设计
        3.2.1 豫南地区以气候为依据的设计原则
        3.2.2 教学楼的体形设计
        3.2.3 教学楼的环境绿化设计
    3.3 舒适性的室内空间设计
        3.3.1 从热利用角度设计空间
        3.3.2 从采光角度设计空间
        3.3.3 通风角度下设计空间
    3.4 建筑立面设计
        3.4.1 窗墙比下的建筑立面设计
        3.4.2 通风采光下的立面设计
        3.4.3 建筑遮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中教学楼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研究
    4.1 教学楼墙体节能设计
        4.1.1 被动式墙体节能构造做法
        4.1.2 驻马店地区被动式中学教学楼的节能墙体构造做法
    4.2 屋面节能设计
        4.2.1 被动式节能屋面构造做法
        4.2.2 驻马店地区被动式中学教学楼的节能屋面构造做法
    4.3 门、窗节能设计
        4.3.1 被动式节能门窗构造做法
        4.3.2 驻马店被动式中学教学楼的节能门窗构造做法
    4.4 楼地面节能设计
        4.4.1 被动式楼地面节能构造做法
        4.4.2 驻马店地区被动式中学教学楼的节能地面构造做法
    4.5 软件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被动式初中教学楼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
    5.1 太阳能与被动式建筑一体化设计
        5.1.1 太阳能热水系统
        5.1.2 太阳能制冷系统
        5.1.3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5.2 生物质能的利用
        5.2.1 豫南地区发展生物质能具有的资源优势
        5.2.2 中学建筑中对生物质能的应用技术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豫南地区现有初中学校调研问题表
附录二 豫南地区现有初中学校调研照片
附录三 驻马店地区初中教学楼方案设计图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四、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D]. 陈再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内蒙古土默特地区藏传佛教殿堂建筑装饰艺术研究[D]. 刘小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3]探究尼泊尔宗教建筑的装饰艺术[J]. 燕峰羚. 山西建筑, 2019(19)
  • [4]建筑英语汉译中的客观性再现 ——《建筑细部》(2017年第5期)的翻译实践报告[D]. 葛莹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19(07)
  • [5]广西壮族、侗族传统村寨及建筑的演进研究[D]. 韦玉姣. 东南大学, 2019(05)
  • [6]广州近代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D]. 廖文宇. 广州大学, 2018(01)
  • [7]藏传佛教文化与建筑空间的对应建构研究[D]. 郭亚男.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8]西南山地传统民居及其建造工艺传承与现代化 ——以鄂西土家族吊脚楼为例[D]. 吕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9]利辛地区农村住宅节能改造研究[D]. 任康康.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2)
  • [10]豫南地区初级中学被动式教学楼节能设计研究[D]. 张会民. 沈阳建筑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木门窗框木钉固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