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的天地

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的天地

一、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天地(论文文献综述)

包皓睿[1](2021)在《乐山交互式网络电视政务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赖光君[2](2018)在《涂长望气象科技与教育实践活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涂长望(1906-1962年)是我国近现代着名气象学家、气象教育家、气象社会活动家,英国皇家气象学会首位中国会员、中国军委气象局第一任局长、中国近现代气象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本文以涂长望遗存的相关文献论着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及采访资料,从科技人物史、气象事业发展史的角度对其相关气象实践活动予以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章以涂长望的家庭环境、求学经历为主线,通过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其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对涂长望日后从事气象工作的影响,从中找出涂长望放弃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参加气象事业建设的缘由,涂长望政治思想的转变、个人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当时祖国气象事业建设的需要这三方面的原因促使涂长望走上了气象科学研究学术之路。第二章主要以涂长望的论着以及学界对涂长望学术成果的评价为依托,着重对他研究的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按照时间主线,论证了涂长望在长期天气预报、气团与锋面、中国气候与东亚环流、全球变暖方面取得的学术贡献,理清了涂长望从事气象科学研究的历史轨迹,凸显了涂长望在气象学科领域的学术影响。第三章通过对涂长望任教经历、气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总结了涂长望培养气象人才独特的见解等教育思想;涂长望创办气象院校、组织气象培训班对新中国气象事业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展现了涂长望在中国气象教育史上的重要贡献。第四章通过对涂长望创办气象科学社会团体,举办、参加中外气象学术会议,促进中外气象学界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突出作为气象社会活动家的涂长望历史地位。综上所述,涂长望气象实践活动包举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诸多方面,在气象科学研究方面,涂长望开创了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并对中国气团和锋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气候和东亚环流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在气象人才教育方面,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气象学校、训练班的举办,对我国现代气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气象交流方面,涂长望积极推动中外学术交流,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气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李敏[3](2016)在《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科技兴农的重要支撑,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直接面向农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农技推广主体,具有社会其它机构和组织没有的重大现实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雨城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为雅安市现代化农业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雨城整个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尚不能满足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及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基于农业推广学的所属思想,对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的相关体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雨城区为例对我国西部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的制度机制建设实际情况、地方政府、社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从背景、内容、推广原则、推广模式等方面对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广泛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雨城区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研究。从基本情况出发考察得出结论:其主体单一、传导机制单调、内容狭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第二部分,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单一、传导机制单调、内容狭窄,科研、教育、推广、生产相互脱节,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的症结,特别是当前的推广目标与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与环境的适应性差差和创新性差的问题,从机制、主体等方面细致分析了其中的形成原因。第三部分,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创新研究。主要包含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推广观念创新;二是着眼于整合农业科技服务资源,强调雨城区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使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构成要素发生改变,并赋予体制新的生机。三是具体农业科技服务路径的创新。

韩建昌[4](2016)在《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源于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创造,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指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以自由飞行为特征的通用航空既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通用航空事业之所以不够发达,航空文化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通用航空文化在当代中国刚刚兴起,通用航空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通用航空文化是通用航空的灵魂,与通用航空产业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软件与硬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自由飞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愿望,不仅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标志。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探索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规律,寻找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以及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对选题的缘起、选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第二章,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通用航空文化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本文后续理论架构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章还界定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并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价值观文化层面对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第三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回顾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对航空文化的起源以及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行了考察;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对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行了论述。第四章,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及价值构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该具有的精神特征,并将其概括为自由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人本精神、开放精神、服务精神、法治精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用航空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了交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飞行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论述了自由飞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强化国民航空意识、建设航空强国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论述了文化与产业的关系,分析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气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以及文化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和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第六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通用航空文化建设需要从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构建和系统推进。提出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建设先进航空文化的系列途径。构建了通过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和开发航空文化产品,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从企业文化建设和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考察了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的特点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建构起通用航空文化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内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域,进行通用航空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探索,拓展了当代先进文化的研究范围。二是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产业及人的生活改变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航空文化建设找到了基本的路径依据。研究通用航空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对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从而提供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本文以上述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为分析框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实践层面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反馈验证。

张梦雪[5](2014)在《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面对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农业产业化较低、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不高的现状,加强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显得尤为迫切。我国自2008以来在全国全面铺开大学生村官计划,这项计划的启动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的后备人才以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更好的发展输送优质的人力资源。而农业高等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良好的结合点。本文以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为主体,以农业推广、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人力资本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和国外主要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前提下,以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为例,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提出“一村一名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构想,探讨我国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应采取何种模式,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汪洋[6](2012)在《国家安全视阈下的载人航天工程》文中认为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作指导,在现实建构主义的框架下,全面考察了国家安全视阈下的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首先,载人航天工程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体现为它是大国地位象征的价值:为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而言,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是立足于和平崛起的前瞻性决策,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是我国和平崛起的实力展示,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增强了我国和平崛起过程中的国家威慑力量。其次,载人航天工程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体现在它作为外空存在的价值:一方面,载人航天工程是确保外空存在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载人航天工程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再次,载人航天工程对于国家安全的意义体现在它作为大科学工程的价值:载人航天工程是军民融合的大科学工程,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载人航天工程也是支撑国家科技安全的大科学工程,是国家整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载人航天工程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工程,有助于夯实国家安全的物质及精神根基。

冯晓慧[7](2011)在《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研究和相关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本文初步提出了邮政社会综合服务的概念。邮政社会综合服务是指利用邮政的网络和网点资源与众多的外联单位携手,为社会提供非邮政基本业务,通过整合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邮政特有的综合优势,使邮政成为社会服务的企业载体,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而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为公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种类,用以满足公民生存、生活、发展的某种直接需求,使其受益或享受。本文基于有关研究成果并借鉴实际经验,结合河南邮政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运用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理论和前沿信息技术(IT服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首先,本文论述了我国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新公共服务理论、社会服务的概念、邮政社会综合服务的内涵等内容;其次,通过对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需求分析和SWOT分析,提出了重点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加盟网点、投递网、信息化平台四个核心方面的建设;再次,对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四个核心方面的建设提出了建设思路、对策及建议;最后,通过河南邮政针对农村市场服务平台建设为应用实例,说明了河南邮政在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为以后的平台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同时也梳理了河南邮政所面临的形势与机遇,以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来转变邮政发展模式而提出了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的对策和建议。

聂瑶[8](2011)在《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文中指出世界上许多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证明了城市主题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如巴黎的“世界时装”、慕尼黑的“啤酒城市”和维也纳的“世界音乐”等。城市中所发生的大事件总能为城市的建设带来变化,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会能够增强主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独特的城市主题正是能够形成城市大事件催化剂,能够带动城市建设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日照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城市实力的增强,2003年4月8日的日照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打造“水上运动之都”的战略构想,随着各项大型国内和国际水上运动赛事的申办成功,世帆赛基地和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等大型赛事项目的建成,水上运动主题在这个年轻的海滨城市开始逐步成型,打造出了其特有的城市品牌。本文以日照城市为背景,以水上运动主题为线索,论述水上运动主题与日照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探索日照市为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以及为承办大型水上运动会所进行的相关体育运动区域和场所的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对促进日照市的水上运动的相关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对促进日照的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本文对今后研究我国其他进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打造城市主题建设的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本文讨论了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空间在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空间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的模式,并就国内的相关城市大事件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水上运动主题已经成为日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广泛地影响着和改变着日照这座城市和市民的生活。水上运动主题的发展带动的并非只是日照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利用自然环境和体育赛事集聚效应的同时,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丰富了城市内涵,改善了城市环境,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丰富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和内容并因此给市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方堃[9](2010)在《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公共治理的碎片化和分散化问题突出,城乡及区域之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以及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服务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以“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从整体性治理的视角对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运行机制及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思路和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全文涵括七个部分即“一绪论、五章、一尾论”。绪论简要阐述了研究的动因及意旨,厘定和缕析了相关重要概念,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检视和评价等。第一章至第五章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依据“总和分”的关系将第一章至第四章与第五章在研究内容上分开。前者为与“服务三角”模型框架相对应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四个子系统;后者则是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专题研究。第一章探讨了农民需求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农民需求的类型、强弱、差别以及表达、满足和反馈等机制予以深入的研究;第二章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以及纵横两个维度,揭示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政策子系统的运行机理;第三章描述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历程、近况及前景,对“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功能模块、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四章剖析了造成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人员配置、绩效考评、激励、职业道德和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化路径;第五章从“服务三角”模型的系统标准出发,对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的八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尾论在总结全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阐明了政府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与现实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理念和视角新颖。本文以“促进城乡统筹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理念,从现代系统管理科学的视角,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碎片化问题进行审视,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及各子系统的功能。这种研究理念和视角在国内同类成果中具有新颖性。(2)分析工具和方法先进。本文超越了以具体公共服务项目作为对象的“拼盘式”研究套路,以体现现代服务管理特色的“服务三角”模型为框架,综合运用了制度分析、经验分析、统计分析、实证检验、比较分析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种先进研究方法。(3)理论建构独特。目前,我国正处在“十一五”末和“十二五”规划制定的时空交汇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亟需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国家标准。本文尝试性地将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应标准整合到由“农民需求子系统”、“公共政策子系统”、“服务平台子系统”和“人力资源子系统”构成的总体战略之中,这在国内学术界具有独到性。(4)政策建议应用性强。本文对“十二五”期间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公共就业、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服务体系做了专题性研究,阐明了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准和着力点,前瞻性地构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对接”的政策策略,具有相当强的应用性。

徐骏,何亮亮[10](2009)在《气象法初论:基本范畴、调整对象与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复杂多变、极端天气现象频仍发生、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气象科学的快速发展变得必要且可能,并相应地引起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为调整与规范既有的以及新兴的气象社会关系,气象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研究气象法这一新兴法律部门,首要是研究其基本范畴、调整对象与专有特征。它们既是气象法独立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构成要素,更是气象法创制与适用的前提与根本。

二、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天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天地(论文提纲范文)

(2)涂长望气象科技与教育实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涂长望从事气象工作背景分析
    第一节 涂长望生平及家庭环境
        一、生平简介
        二、家庭成员情况
        三、家乡湖北地区气象灾害频发
    第二节 系统完善的教育经历
        一、幼年时期进入古板而洋气的博文书院
        二、高等教育阶段就读华中大学与沪江大学
        三、研究生阶段留学英国伦敦大学、利物浦大学
    第三节 回国从事气象工作的缘由
        一、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个人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章 涂长望气象科研活动研究
    第一节 涂长望与天气学研究
        一、开创长期天气预报研究
        二、气团和锋面理论研究
    第二节 涂长望气候学研究
        一、中国气候和东亚环流研究
        二、聚焦早期全球变暖研究
    第三节 涂长望推动中国气象台网的建设和气象预报的普及
        一、气象台站的建立与气象预报的普及
        二、气象观测台网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涂长望气象教育活动研究
    第一节 气象人才培养
    第二节 气象人才培训
        一、举办气象观测培训班
        二、组建气象专科学校
    第三节 气象人才引进
第四章 涂长望气象交流活动研究
    第一节 涂长望创办国内气象科技团体
        一、创建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性团体——中国科协
        二、组建中国知识界的政治团体——九三学社
    第二节 编辑出版气象科技书刊
        一、《新民报》上办《科学》
        二、《天气月刊》的创办
    第三节 涂长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举办国内外气象科技会议
        二、参加气象科学界的国际合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重点与方法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方法的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概述
        2.1.1 农业科技推广的概念
        2.1.2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2.2 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
        2.2.1 制度创新
        2.2.2 结构创新
        2.2.3 技术创新
        2.2.4 管理创新
3 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设经验
    3.1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设
        3.1.1 联邦农业部的推广组织机构
        3.1.2 美国州级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州立农学院
        3.1.3 县级农业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3.2 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状况
        3.2.1 农业改良普及系统
        3.2.2 农业协同组合推广组织
    3.3 德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状况
    3.4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状况
        3.4.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形成
        3.4.2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4 雅安市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建设现状
    4.1 雨城区农业的生产现状
        4.1.1 总体基本情况
        4.1.2 设施农业情况
        4.1.3 农机装备设施
        4.1.4 科技农业情况
    4.2 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现状
        4.2.1 政府主管部门
        4.2.2 政府主办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
        4.2.3 科研、教育机构
        4.2.4 其它机构
    4.3 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
        4.3.1 农业主管部门力量相对较为薄弱
        4.3.2 缺乏完善的农业科研体制
        4.3.3 农业科技推广技术不能满足需求
        4.3.4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5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创新体系
    5.1 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
        5.1.1 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
        5.1.2 进一步完善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5.2 改进、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技术,建立信息快速反馈机制
    5.3 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多元化发展
        5.3.1 建立地区多元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体系
        5.3.1.1 建立以科研机构(特别是农科院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3.1.2 建立新型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3.1.3 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地区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3.1.4 建立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地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5.3.2 保障有效的多元次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体系发展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4)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1.1 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2.1.2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精神
        2.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2.2.1 人的本质
        2.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3 文化与自由的关系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2.3.1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3.2 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文化
        2.3.3 通用航空实践与文化生产力
        2.3.4 文化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4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
        2.4.1 航空文化、民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文化的关系
        2.4.2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
        2.4.3 通用航空文化的外在表现
        2.4.4 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
第3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
        3.1.1 航空文化的最早起源——古代人类的飞行向往
        3.1.2 西方近代航空文化的实践探索
        3.1.3 现代航空文化的形成
        3.1.4 世界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繁荣
    3.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和机遇
        3.2.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回顾
        3.2.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的机遇
    3.3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通用航空产业难以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3.3.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3.4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4.1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3.4.2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需要
        3.4.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第4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和价值构建
    4.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具有的精神特征
        4.1.1 自由精神
        4.1.2 探索精神
        4.1.3 创新精神
        4.1.4 人本精神
        4.1.5 开放精神
        4.1.6 公共服务精神
        4.1.7 法治精神
    4.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价值构建
        4.2.1 通用航空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4.2.2 通用航空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2.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共享中国梦
        4.2.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第5章 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
    5.1 产业与文化的关系
        5.1.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2 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现实要求
        5.1.3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态
    5.2 通用航空产业体现航空文化的精神内涵
        5.2.1 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天然的文化气质
        5.2.2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培育航空文化
        5.2.3 以通用航空为手段,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5.3 通用航空企业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3.1 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通用航空特性
        5.3.2 通过社会责任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3.3 通过品牌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4 两种类型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5.4.1 通用航空制造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5.4.2 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第6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
    6.1 协同推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6.1.1 强化政府的航空意识及服务观念
        6.1.2 激发国民的航空意识及参与热情
        6.1.3 发挥通用航空企业的能动作用
        6.1.4 发挥航空学会的桥梁作用
        6.1.5 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6.1.6 发挥硬件与软件的协同效应
        6.1.7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6.2.1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价值观念
        6.2.2 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
    6.3 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开发航空文化产品
        6.3.1 举办航展
        6.3.2 开展主题飞行活动
        6.3.3 举办知识讲座
        6.3.4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6.3.5 运用新闻事件及名人效应
        6.3.6 开发航空文化创意产品
        6.3.7 制作书籍、影视及网络产品
第7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7.1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7.1.1 构建价值理念,塑造发展通用航空的灵魂
        7.1.2 实现知行合一,用发展通用航空的理念引导员工行为
        7.1.3 融入企业管理,建设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子文化
        7.1.4 建设文化阵地,打牢文化建设的基础
    7.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
        7.2.1 举办通用航空活动,普及通用航空文化
        7.2.2 发挥新闻媒介传播作用,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7.2.3 发展航空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传播航空文化
        7.2.4 开发航空文化产品,拓宽通用航空文化传播途径
    7.3 文化建设实践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推广
        2.1.2 现代农业推广
        2.1.3 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2.1.4 大学生村官
        2.1.5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
    2.2 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2.2.2 农村人力资本理论
第3章 国内外主要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比较
    3.1 国内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类型及优缺点比较
        3.1.1 项目推广模式
        3.1.2 综合服务推广模式
        3.1.3 技术承包推广模式
        3.1.4 技术转让推广模式
        3.1.5 技术入股推广模式
        3.1.6 技术开发推广模式
        3.1.7 公司加农户推广模式
        3.1.8 民间组织加农户推广模式
    3.2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比较与启示
        3.2.1 美国“教育-科研-推广”体系
        3.2.2 日本“政府-农业协会”双轨体系
        3.2.3 法国四级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3.2.4 以色列“政府-私营机构”合作模式
第4章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及问题——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村官为例
    4.1 湖南农业大学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
        4.2.1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能力不足
        4.2.2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欠佳
        4.2.3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薄弱
        4.2.4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机制缺失
第5章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探讨
    5.1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1 必要性
        5.1.2 可行性
    5.2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
        5.2.1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典型案例分析
        5.2.2 项目计划型推广模式
    5.3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项目计划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5.3.1 建立农业科技推广项目与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选聘的联动机制
        5.3.2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确定机制
        5.3.3 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执行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机制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国家安全视阈下的载人航天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技术对国家利益的影响方面
        1.2.2 关于国家软实力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相关概念
        1.3.1 国家利益的界定
        1.3.2 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
        1.3.3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
    1.4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用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观做视角
        1.5.2 以现实建构主义为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安全: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复合视角的分析
    2.1 安全与国家安全观
        2.1.1 安全
        2.1.2 国家安全观
    2.2 现实主义安全观
        2.2.1 现实主义安全观
        2.2.2 新现实主义安全观
        2.2.3 结构现实主义安全观
    2.3 建构主义安全观
        2.3.1 建构主义安全观的理论源流
        2.3.2 建构主义安全观的主要理论支撑
第三章 作为大国象征的载人航天工程
    3.1 载人航天工程与国家的国际形象
        3.1.1 美苏(俄)利用载人航天工程提升国际形象的历史经验
        3.1.2 载人航天工程提升国家国际形象的特有优势与一般途径
    3.2 载人航天工程与国家的国内形象
        3.2.1 载人航天工程能增强民族凝聚力
        3.2.2 载人航天工程能振奋民族精神
    3.3 载人航天工程与和平崛起的大国形象
        3.3.1 中国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与意义
        3.3.2 载人航天工程对我国和平崛起的意义
第四章 作为外空存在的载人航天工程
    4.1 保持外空存在是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理由
        4.1.1 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各种理由及其问题
        4.1.2 保持外空存在是近 40 年来推动重大载人航天工程决策的关键依据
    4.2 载人航天工程是确保外空存在的重要手段
        4.2.1 载人航天工程是确立和维护国家外空权利的重要支点
        4.2.2 载人航天工程是控制空间的有生力量
    4.3 载人航天工程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
        4.3.1 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是人类的本能
        4.3.2 载人航天工程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提供了广阔前景和有力手段
第五章 作为大科学工程的载人航天工程
    5.1 载人航天工程是军民融合的大科学工程,有助于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以维护国家安全
        5.1.1 空间科技是军民一体化程度较高的领域
        5.1.2 载人航天工程的军民融合性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5.2 载人航天工程是支撑国家科技安全的大科学工程,是国家整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5.2.1 载人航天工程体现并增强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5.2.2 载人航天工程完善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
        5.2.3 载人航天工程为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平台
    5.3 载人航天工程是影响国计民生的大科学工程,有助于夯实国家安全的物质根基
        5.3.1 载人航天工程能有效促进太空产业的发展
        5.3.2 载人航天工程带动了国家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概述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 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2.1 河南邮政简介
    2.2 河南邮政发展历程分析
    2.3 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背景
    2.4 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意义
3 河南邮政建设社会综合服务平台SWOT 分析
    3.1 优势分析
    3.2 劣势分析
    3.3 机遇分析
    3.4 风险分析
    3.5 基于SWOT 的建设重点分析
4 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重点
    4.1 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4.2 邮政加盟网点建设
    4.3 邮政投递网建设
    4.4 信息化平台建设
5 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的应用实例
    5.1 背景
    5.2 实施方法及效果
    5.3 案例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8)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日照发展水上运动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整体框架
2 日照水上运动主题及其发展过程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上运动的概念、构成与特点
        2.1.2 日照水上运动主题的概念
    2.2 日照水上运动主题的发展回顾
    2.3 水上运动主题发展战略与日照城市发展
        2.3.1 城市发展
        2.3.2 水上运动主题发展战略
    2.4 本章小结
3 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3.1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3.1.1 促进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
        3.1.2 加速城市结构的优化调整
        3.1.3 水上运动主题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发展
        3.1.4 水上运动主题与主城区的协调发展
    3.2 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
        3.2.1 因地制宜的海滨绿地景观建设
        3.2.2 形成有机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宜人的城市景观
    3.3 城市基础设施
        3.3.1 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3.3.2 改善城市道路交通
    3.4 本章小结
4 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4.1 海滨公共空间体系
        4.1.1 历史演变
        4.1.2 海滨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现有格局
        4.1.3 海滨公共空间网络
        4.1.4 保护发展建议
    4.2 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4.2.1 主城区与海滨公共空间双轴线
        4.2.2 滨海核心区公共空间
    4.3 本章小结
5 相关城市实例研究比较
    5.1 案例分析
        5.1.1 水上运动
        5.1.2 大型运动会
        5.1.3 城市大事件
        5.1.4 主题公园
    5.2 案例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本文的研究动因及相关问题阐释
    一、研究动因及意旨
        (一) 研究动因:将"愿景"变为"现实"
        (二) 研究意旨:统筹城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检视及评价
        (一) 国外研究的总体态势
        (二) 国内研究的基本状况
    三、若干重要概念厘定及缕析
        (一) 公共服务
        (二) 基本公共服务
        (三)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四、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及分析框架
        (一) 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的新范式
        (二) 分析框架:"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尝试
    五、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基本内容及主要方法
        (一) 技术路线:托尼·巴赞的思维导图
        (二) 基本内容:一条主线、四大模块、八个专题
        (三) 主要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六、本文的篇章结构及可能的创新
        (一) 本文的篇章结构
        (二) 本文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农民需求子系统
    一、农民需求系统:以公民为中心的整体主义
        (一) 农村公共需求的"价值套装"
        (二) 驾驭需求变化:为农民量体裁衣
        (三) 农民公共需求的分类和评析
    二、设置农村服务系统"优先级":圈定与排序
        (一)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和问题
        (二) 供需优先序: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三、农民公共偏好的表露:阻滞与疏通
        (一) 集体选择的优势及其限度
        (二) 失语·无奈·被决定: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
        (三) 服务与意愿相吻合的表达机制
    四、塑造服务形象:测量与反馈
        (一) 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和分析
        (二) 评估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衡量整体的尺度
第二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政策子系统
    一、政策环境:复杂变化的"服务蓝图"
        (一) 回眸·反省·突围: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演展
        (二) 动态变量的话语指向
        (三) 目标与手段的张弛:政策工具选择
    二、农村公共服务政策过程:一个宏观描勒
        (一) 决策:农村公共服务中的磋商和参与
        (二) 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执行
        (三) 多管齐下:农村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三、垂直权力的"高":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权责
        (一) "碎片化"政策及其影响
        (二) 基本公共服务链:"中央—省—市—县—乡"政策层次的叠整
    四、平行协同的"长":在层级和部门的矩阵中"水平化管理"
        (一) 国家单方供给的"势单力薄"
        (二) "公私合作"的政策纽带: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筹资
第三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平台子系统
    一、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组成框架
        (一)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历程、现状及问题
        (二) "市、县、乡(镇)、:村"一体化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二、跨边界设计: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 农村公共服务网络化组织结构分布
        (二) 主体、功能与内容:纵横贯通的"宽"
    三、重塑公共服务组织载体: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双溪桥镇为个案的实证研究
        (一) 追捧与质疑:如何使农村公共服务整合起来
        (二) 流程再造与无缝隙服务:"双溪桥模式"的运作逻辑
        (三) 挖掘"主要序列":格子状连接
    四、数字化变革:农村公共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一) 符号网页:Web技术开发
        (二) 数据库:智能服务体系
        (三) 自动化过程: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网格
第四章 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人力资源子系统
    一、追求卓越的"三步曲":飞轮模型
        (一) 农村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概念谱系和分析前提
        (二) 用制度化驱动农村公共服务的飞轮
    二、职业道德与组织精神:目标统一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中的"伦理三角":德性、规则与结果
        (二) 跨界合作的团队文化在农村公共服务中弥散
    三、整合性技能的培养及开发:行为跟进
        (一) 信任:十一项修炼
        (二) 信息系统:皈依"农民本位"
        (三) 责任感:对整体性服务结果负责
        (四) 预算:输入式管理
    四、选才、绩效考核与激励:程序规范
        (一)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配置
        (二) 农村公共服务人员的考评与激励
第五章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相关专题研究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二、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一) 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公共教育服务发展情况比较分析:以美国、韩国和印度为例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三、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部分国家比较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四、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一) 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
        (四) "十二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五、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
        (一)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体系的具体举措
    六、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一) 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七、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
        (一) 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灾害防治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八、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一) 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框架
        (二) "十一五"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三) "十二五"完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具体举措
尾论边"破"边"立":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对接"
    一、整体治理: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旨趣
    二、国家标准: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操作杠杆
    三、城乡大同:"破""立"并举推动政府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公众需求调查问卷(乡村公众卷)
    附录二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相关情况
跋涉之中(代后记)

(10)气象法初论:基本范畴、调整对象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气象法的基本范畴
二、气象法的调整对象:气象社会关系
    1. 气象机构组织关系
    2. 气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关系
    3. 气象探测、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关系
    4. 气象行政管理关系
    5. 气象民商事关系
三、气象法的特征
    1. 技术性
    2. 开放性
    3. 同质性
    4. 国际性
    5. 复合性
    6. 广泛性

四、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天地(论文参考文献)

  • [1]乐山交互式网络电视政务平台建设的案例研究[D]. 包皓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涂长望气象科技与教育实践活动研究[D]. 赖光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3]雨城区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的创新研究[D]. 李敏.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4)
  • [4]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D]. 韩建昌.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5]农业院校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D]. 张梦雪.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5)
  • [6]国家安全视阈下的载人航天工程[D]. 汪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2(02)
  • [7]河南邮政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冯晓慧.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8]水上运动主题对日照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D]. 聂瑶. 北方工业大学, 2011(08)
  • [9]当代中国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基于“服务三角”模型的分析框架[D]. 方堃. 华中师范大学, 2010(09)
  • [10]气象法初论:基本范畴、调整对象与特征[J]. 徐骏,何亮亮. 理论月刊, 2009(12)

标签:;  ;  ;  ;  ;  

气象服务应有更广阔的天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