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堆拉山口开通后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思考

乃堆拉山口开通后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思考

一、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对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武,李彦余[1](2019)在《中国与南亚国家陆、海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方向,是一个相对落后但具有较大合作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区域。虽然我国与南亚国家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往来关系史,但中国与南亚国家陆、海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状况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南亚国家间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潜力的充分发挥。为此,本文在详细梳理中国同南亚国家的陆、海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现状与问题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南亚国家陆、海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的可咨借鉴的对策建议。

刘佳俊[2](2018)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发展潜力分析》文中指出2017年,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经济结构改革之前也有所提高。在这一年,中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领导人出席了G20、APEC等会议并走访了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今年进行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金砖峰会两个主场外交,在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发展多边贸易机制,追求合作共赢理念。“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导的新型地区合作,共有六大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从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上,都具有独特优势。孟中印缅地区的合作从1999年就以论坛形式开始,发展至今已有18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00年四国域内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0.1亿美元,2016年高达2091.4亿美元,增长了近19倍。但域内各国间的进出口额占对外进出口额的比重还是较小,2016年除缅甸域内出口总额占对外出口总额的50%,其余三国各自占比均不足10%,孟缅域内进口总额占对外进口总额的41%,印度约18%,中国此方面占很低。本文主要通过对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以此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现状,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出孟中印缅整体贸易现状,不同类别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贸易潜力,从而为进一步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域内无论是进口贸易总额还是出口贸易总额增长非常迅速,增长了20倍左右。但是从1999年建立合作至今,域内的进口与出口占对外进口与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一直未超过10%,未来增长空间很大。中国和印度在四国贸易总额中占比较大,其中,中国在出口量领先,印度在进口量领先。域内进出口贸易中,从产品类别的变化来看,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增加的更为迅速。由此可知,域内整体贸易结构发生改变,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域内贸易主体正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化。中印和印缅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较高,并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中孟之间出口相似度指数平稳变化,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中缅、印孟和印缅的出口相似度指数近十年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16年趋于上升,这也表明各国在强化出口能力方面的改革举措成效明显。具体来看,中印、中孟以及中缅的初级产品SITC0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相似度较高,SITC1、SITC2、SITC3和SITC4占比较小,除中孟稳中略有上升,其余趋于下降。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情况则不同,中印各类制成品都高,中孟劳动密集型产品较资本密集型产品高,但中缅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密集度较低。印孟和孟缅的初级产品SITC0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相似度较高,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SITC1、SITC2、SITC3和SITC4占比较小,且变化不大。印孟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相似度整体较高,且呈下降趋势。而孟缅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似度高,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相似度较低。中印、中孟和中缅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最高。中印除SITC1和SITC9外都有较强互补性,在SITC6和SITC7上中国更依赖印度,在其余产品上印度更依赖中国。中孟之间,出口国为中国时,除SITC1、SITC3和SITC9外,其余产品都具有较强互补性;出口国为孟加拉国时,只有一半的产品具有较强互补性,分别为SITC0、SITC1、SITC2、SITC6和SITC8。中缅之间,出口国为中国时,除SITC2和SITC9外,其余产品都具有较强互补性;出口国为缅甸时,除SITC1、SITC5和SITC7外,其余产品都具有较强互补性。印孟和印缅之间的普遍产品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当进口国为印度时,除SITC1、SITC5和SITC7外,其余产品都具有较强互补性。印度除SITC8外,无论是在初级产品还是制成品上更依赖孟加拉国,印缅在初级产品上的相互依赖程度最高。孟缅之间除了资本密集型产品外,在其余产品中均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且孟加拉国在制成品上更依赖缅甸,缅甸在初级产品上更依赖孟加拉国。自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成立以来,双边的贸易潜力值一直呈增加趋势,且中印双边的贸易潜力值较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值大很多,中孟和印孟之间的贸易潜力值相对较大。中印在2012年之前基本上处于增加趋势,唯有金融危机后出现了短期的下降,在2012年后受到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双边的贸易潜力值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双边国家,如中孟、中缅、印孟、印缅和孟缅,一直以来都是增加趋势。在贸易潜力开发方面除中缅外,其余的双边贸易潜力均未得到充分实现预期,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杨文武,王彦,李城霖[3](2016)在《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正成为扩大中国西部"内陆沿边开放"战略实施的最为重要的路径选择,也是打通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举措,它对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新战略以及推动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中印缅孟四国在贸易结构、产业格局和互联互通上其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具备开展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基础;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理论价值则在于实现跨境次区域价值链再造与跨境次区域产业结构协同优化升级;而创新区域协作机制、搭建贸易投资产业合作平台、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开展金融、能源、人文等领域合作则成为推进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实践举措。

林玉杰[4](2016)在《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贸易基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形势和自身发展需求所提出的伟大战略,旨在带动和提高沿路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建设水平,共同繁荣共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印孟缅经济走廊作为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与中巴经济走廊一起被首先推行,具有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促进中印孟缅四国间的经贸发展是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四国间贸易发展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等将为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意义、目标及框架,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背景、最新进展和存在的困难。接下来重点研究中印孟缅四国的贸易合作情况,从贸易总量、发展趋势、增长率、产业布局等方面对四国间贸易进行纵向对比。并运用指数分析法分析了中印孟缅四国各自的产业优势、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将各国的贸易合作可能性具体到了行业层面。然后利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影响各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运用引力模型的结果预测了贸易发展潜力。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接下来经济走廊的建设要注重几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政治互信、人文交流以及大力创新经贸合作形式。同时中印孟缅四国贸易合作潜力很大,但面临的困难还是需要逐步去克服。今后经济走廊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处理多方利益,尊重和维护各国的独立性,积极主动协商项目,力求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陈瑞欣[5](2016)在《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八大后,中国调整了周边外交政策。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并为今后5至10年中国进行周边外交作出战略部署,确定了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解决方案。在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与互联互通。这两次的外交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大政方针,为周边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论文以中共十八大作为时间节点,研究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论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历史的回顾,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周边外交政策调整由国家大战略决定、受大国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影响;周边外交区域合作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安全、人文诸领域并重;周边安全由政治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和舆论领域。论文分析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因素,认为它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服务于中国提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大战略;二,中国与周边国家复杂海疆争端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促使中国必须调整周边外交政策;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对中国周边环境造成的复杂局面促使中国必须调整周边外交政策。论文着重探讨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和实践几个方面的调整。周边外交思想方面,明确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正确义利观、周边命运共同体等。在周边外交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周边外交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方面全面推进。政治上,中国国家领导人频繁与周边国家领导人会面,加深战略互信,并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经济上,把“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对接,积极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加快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安全上,加强与周边国家军队联演联训,积极传播中国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与周边国家在非传统安全的合作;人文交流上,加大对周边国家的教育文化援助力度,国家领导人率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视培养睦邻友好的生力军,推进与周边国家睦邻互信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实践呈现立体化、多元化、跨越时空的基本特征。论文也分析了目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并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认为政治上应加强与周边国家战略互信,与美国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经济上通过“一带一路”建设顺利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风险和周边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安全上应借鉴陆地划界的经验妥善解决海岛争端,同时改善中国舆论传播机制,化解舆论风险;人文上应坚持与周边国家扩大人文交流,培养睦邻友好的后备军;加速中国主流媒体国际化进程,不断引导周边国家媒体舆论发挥正能量。

张艳秀[6](2015)在《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中指出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从构想至今,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因各种复杂的制约因素而发展缓慢,这既包括外部因素对次区域合作的渗透削弱,也包括内部成员或因自身问题、或因双边关系矛盾的纠葛不清而导致的合作进程滞缓。但是无论如何,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如能将影响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性因素降至最低程度,那么该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会是南亚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它不仅会拉动次区域成员间经济的增长,对于南亚甚至是整个亚洲的经济贸易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次区域成员通过经济上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合作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彼此信任感,对于次区域成员的双边关系的改善以及次区域内安全的实现也颇有益处。一般而言,影响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因素有三,一是全球层面的因素,二是区域层面的因素,三是国家层面的因素。本文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从新区域主义理论中剥离出可供阐述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遇到的问题,并最终提出未来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在全球层次、区域层次以及国家层次的发展路径。

张帅[7](2014)在《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分析》文中提出世界经济发展至今日,形成了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大趋势,很多国家顺应这种趋势主动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去。孟中印缅地区山水相连,地理位置优越,四国连接着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该地区人口截止2010年已超过27亿,有着广泛的人口资源和市场,除此之外孟中印缅地区是全球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四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之间互补性强,经济发展潜力大。因此,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有着较强的现实基础。然而,由于孟中印缅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中印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问题,以及四国对合作的信任程度不够,导致了四国的合作进程比较缓慢。随着近几届“孟中印缅经济合作论坛”的举行,四国已就加强贸易、金融、政治、旅游、教育、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逐渐达成了共识,并且寻求在更广泛的领域达成统一的合作与交流意向,尤其在加强各国间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合作方面,各国的合作愿望逐渐增强。本文立足于现阶段孟中印缅地区开展全面合作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孟中印缅开展合作过程中的障碍,力争为中国在全面参与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中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本文除引言、结论和展望外包括五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二章具体阐述了孟中印缅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其贸易水平、金融合作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未来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三章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对孟中印缅的双边贸易进行量化,得出了影响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引力模型,最后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的出口贸易未能达到饱和状态。第四章从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四个层面分析了中国与孟印缅扩大合作的可行性。第五章分析了双边与多边经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障碍及每个障碍的具体情况。第六章结合可行性和面临的障碍,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国与孟印缅经济合作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是目前对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中,大多集中在贸易合作,本文不仅仅把贸易合作作为经济合作的重点,还考虑了经济合作的另一方面金融合作,以及政治、文化、自然因素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另一个创新点是通过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对孟印缅三国的出口额进行了回归分析,然后对中国与孟印缅的贸易潜力进行了预测。

李凌,常亚青[8](2012)在《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边境经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边境不再是人为阻隔生产要素流动的非贸易壁垒,而是促进国际专业化分工和形成循环因果积累效应的天然地理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印边境贸易的专业化模式和贸易模式以及边境贸易政策对中印边境贸易的影响,以论证中印两国经贸的比较优势在边境地区的空间整合,最终推动中印边境贸易健康发展。

韩俊宇[9](2010)在《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是全国最丰富的省区,是我国主要的水战略资源贮存区,是全国水资源最富集和外在潜力最大的地区。在全球性水危机和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二十一世纪,其水资源作为国家和区域国际战略资源将备受重视。我国新时期的治水方针,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强调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提出要强化水资源的规划与统一管理,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综合治理,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西藏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可再生性维持,影响到我国与境外相邻流域国的可持续发展、睦邻友好、区域国际合作、跨境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维护、国防安全等重大国际战略问题。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将西藏水资源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是西藏乃至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一项有着十分重要战略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本文将分四个部分对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分布看西藏水资源在全国所占份额的分析,凸显出西藏水资源在我国总体水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合理、正确、尽快开发利用,将对西藏及至全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在当前形势下开发西藏水资源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西藏水资源不仅是彻底解决我国广大地区缺水的可行性抉择来源;也是有效治理北方沙尘暴之可利用的宝贵资源;它对国土荒漠化治理、有效提升我国人民未来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空间、国防建设等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意义。第三部分主要从西藏水资源开发的时代紧迫性和历史机遇方面进行分析。从国内方面分析,三峡水库大坝和青藏铁路的成功修筑建成为我们积累了大型水利开发建设和高原冻土施工的宝贵经验,更为我们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理应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而在资金投向方面,应向西部地区倾斜,应向国家战略安全建设大型施工项目倾斜;而西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亦有赖于内地资金的建设性投入和本地就业机会的增加。从国际方面分析,更时不我待。印度正策划在其所侵占的我国西藏藏南地区(印度称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修建规模比三峡大坝还要大的水库大坝,如让其占了先机,则陷我于被动。第四部分以“西藏水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办法”为题,通过分析西藏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制约因素,包括环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资金、技术与人才匮乏以及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的安全保障问题;民族地区利益关系处理,达赖集团及其藏独分子的干扰与破坏问题;外国因素尤其是与印度的水资源利益分配及其边界争端问题等。从而提出解决的观点与建议,进一步论证了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现实可行性。

孙雯[10](2010)在《印度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印关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历来十分注重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以及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07年印度国民生产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同时,依托经济的迅速发展,印度在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中国与印度同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又互为邻国,中印关系同时涉及到中国对外关系的三个重要层面。对印度的发展以及中印关系的研究是我国国际关系领域的一项重要议题。随着两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世界影响的日趋增强,中印在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不断变化,中印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无论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都非常重要。探讨印度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印关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明确地认识到中印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我国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外交影响力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更有效地改善和推进中印关系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两国的发展状态,调整认知、趋利避害,维护我国根本利益,实现两国互利共赢,构建世界和谐发展。本文共计三章六节,从中印关系的发展历史入手,探究中印关系的发展规律,归纳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新时期印度的快速发展给中印政治、经济,安全诸方面关系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论述发展中印关系的必要性,展望两国关系前景,探讨发展中印关系的有效途径。为使研究更有益和有效,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印度是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在印度快速发展及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中印政治、经济,安全诸方面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两国利益的重合大于分歧,历史遗留问题等负面因素不应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绊脚石,合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共同的战略选择,增强互信与加强合作是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

二、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对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对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发展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研究评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一、内容安排
        二、主要创新
        三、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
        一、增长极理论
        二、生长轴理论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理论
        一、理论概念
        二、效应分析
    第三节 贸易效应理论
        一、贸易静态效应理论产生
        二、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第四节 引力模型理论
        一、理论产生
        二、理论发展
第三章 BCIM发展历程与贸易现状
    第一节 BCIM发展历程
        一、BCIM产生背景
        二、BCIM发展历程
    第二节 BCIM贸易现状
        一、区域与商品贸易结构分析
        二、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分析
第四章 BCIM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
        一、模型简介
        二、数据选取
    第二节 贸易潜力分析
第五章 BCIM发展前景与启示
    第一节 BCIM发展前景
        一、对域内贸易的影响
        二、对域外贸易的影响
        三、未来发展的前景
    第二节 BCIM发展启示
        一、加强多轨形式合作
        二、发挥边境区位优势
        三、增强相互依赖度
        四、改善贸易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4)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贸易基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 中印经贸相关问题研究
        2. 中缅经贸相关问题研究
        3. 中印孟缅经贸相关问题研究
        4. 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相关研究
        (三) 小结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内容结构
    五、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概述
        (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三)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二、贸易指数运算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概况
    一、“一带一路”战略
        (一)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 “一带一路”战略的框架思路
        (三) 沿边经济走廊的合作目标
    二、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基本情况
        (—) 中印孟缅经济走廊提出的背景
        (二) 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已取得的进展
    三、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困难
        (—) 政治、民族立场制约合作
        (二)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实力不匹配
        (三) 经贸合作深入开展难以实现
第四章 中印缅孟贸易发展现状及指数分析
    一、中印孟缅四国贸易发展概况
        (一) 中印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二) 中孟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三) 中缅双边贸易发展现状
        (四) 印缅孟的贸易合作现状
    二、贸易指数分析
        (一) 贸易结合度指数
        (二)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 贸易竞争力指数
        (四) 贸易互补性指数
        (五)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六) 小结
第五章 中印缅孟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数据选取、来源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检验与处理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中印缅孟贸易合作潜力预测
第六章 促进中印孟缅贸易发展及经济走廊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合作模式,深化经贸发展
        (一) 深入发掘贸易潜力,细化合作产业
        (二) 探索新的贸易合作形式
        (三) 加强区域内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四) 消除贸易壁垒
    二、加强政治互信,维护共同利益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
    四、处理好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利益重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一节 周边外交的内涵与中国周边国家范围
        一、周边外交的含义
        二、中国周边国家范围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演变过程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变化
        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变化的因素
第二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
    第一节 中国国家大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
        一、中国国家大战略内容
        二、中国国家大战略需要调整周边外交政策
    第二节 中国与相关国家海洋争端凸显周边外交的重要性
        一、中国与相关国家海洋争端近况
        二、中国维护海洋权益须加强周边外交
    第三节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促使中国必须高度重视周边外交
        一、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
        二、中国周边外交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应对复杂事态
第三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提出
        二、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意义
    第二节 先义后利的新型义利观
        一、新型义利观的提出
        二、践行新型义利观的意义
    第三节 荣损与共的周边命运共同体
        一、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第四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实践
    第一节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
        一、加强双边外交,深化睦邻友好关系
        二、推进多边外交,贡献中国智慧
        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
    第二节 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融合
        一、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二、加快与周边国家金融合作
        三、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
    第三节 拓展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
        一、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传统安全合作
        二、扩展与周边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积极参与多边安全机制构建
    第四节 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一、加深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
        二、开创对周边国家传播的新格局
        三、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五章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特征
    第一节 参与主体的立体化
        一、政府先行,民间活跃
        二、议会推动,政党跟进
    第二节 参与领域的多元化
        一、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
        二、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安全、人文合作的新布局
    第三节 参与内容的跨越时空
        一、人文交流跨越时空
        二、经济外交跨越时空
第六章 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思考
    第一节 当前中国周边外交面临的挑战
        一、政治因素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TPP的签订等因素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
        三、日、美、邻因素影响中国周边安全
        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任务艰巨
    第二节 促进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对策
        一、处理好中、美、邻之间的政治关系
        二、采取措施应对经济发展不利因素
        三、积极应对周边地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四、采用多种手段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的梳理及对中印缅孟四国合作的运用
    2.1 区域、次区域概念辨析
        2.1.1 区域
        2.1.2 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合作
    2.2 区域主义相关理论梳理
        2.2.1 旧区域主义
        2.2.2 新区域主义
    2.3 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表述
        2.3.1 中印缅孟四国合作在地理上的指涉范围
        2.3.2 中印缅孟四国合作在内容上的具体界定
    2.4 中印缅孟“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支撑
        2.4.1 旧区域主义理论与新区域主义理论之别
        2.4.2 新区域主义理论分析框架下的四国合作
第三章 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历程
    3.1 孕育期:发挥优势促合作
        3.1.1 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3.1.2 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初步探索
    3.2 形成期:深化合作谋发展
        3.2.1 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
        3.2.2 交流合作多层多样发展
        3.2.3 资源能源互补协作增强
    3.3 新阶段:共谋发展创新高
        3.3.1 四国次区域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
        3.3.2 四国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意义
第四章 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掣肘
    4.1 全球层次
        4.1.1 域外大国介入对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
        4.1.2 其他合作组织对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削弱
    4.2 区域层次
        4.2.1 互信程度低历史问题难解
        4.2.2 次区域内的社会问题严重
        4.2.3 合作缺乏正式制度和规范
    4.3 国家层次
        4.3.1 中国
        4.3.2 印度
        4.3.3 缅甸
        4.3.4 孟加拉国
第五章 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路径探析
    5.1 全球层次
        5.1.1 借鉴其他区域组织的有益经验
        5.1.2 争取其他国际组织的帮助支持
    5.2 区域层次
        5.2.1 核心力量的推动是次区域合作之前提
        5.2.2 低级政治领域共同利益是合作之根本
        5.2.3 相关制度的构建是次区域合作之关键
        5.2.4 深厚的合作文化是次区域合作之基础
    5.3 国家层次
        5.3.1 中国
        5.3.2 印度
        5.3.3 缅甸
        5.3.4 孟加拉国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该地区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二、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将加强区域各国的纽带联系
        三、促进了中国和孟印缅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四、通过经济合作建立政治互信
        五、促进国际金融合作
        六、对中国周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
        二、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研究
        三、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贸易合作现状
    第二节 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金融合作现状
    第三节 中国与孟印缅三国的经济合作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国与孟印缅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贸易引力模型概述
    第二节 模型设定、数据来源及模型的建立
    第三节 数据处理及实证检验
    第四节 对实证结果的解释
    第五节 对孟中印缅区域贸易的潜力预测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经济方面的因素
        一、中印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二、中国与孟加拉国及缅甸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三、中国与孟印缅三国金融合作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政治层面的可因素
        一、中印贸易发展存在利益共同点
        二、中缅之间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三、中孟之间维持着友好关系
    第三节 文化方面的因素
        一、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中国与孟加拉国及缅甸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 自然方面的因素
第五章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障碍分析
    第一节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经济方面的障碍
        一、中印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
        二、双边贸易摩擦愈演愈烈
        三、贸易保护主义障碍
        四、产业相似性及竞争性
        五.金融供给能力的制约
        六、中印战略性能源竞争
        七、资源优势受制于资金短缺
        八、地方在经济合作中发挥的作用有限,难以承担主导作用
    第二节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的政治方面的障碍
        一、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的双边因素的障碍
        二、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的多边因素的障碍
        三、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的合作机制还不健全
    第三节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文化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与印度文化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二、中国忽视在缅甸的文化建设
        三、中国与南亚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密切
    第四节 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中自然因素的障碍
第六章 加快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加深孟中印缅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一、挖掘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的互补性
        二、大力开发各国贸易潜力
        三、共同努力应对贸易摩擦
        四、调整产品与市场结构、淡化竞争
        五、促进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六、鼓励彼此间的投资合作,发展加工贸易
        七、增加科技投入资金,培养复合型人才
    第二节 加快孟中印缅经济合作国家层面的对策
        一、加强孟中印缅国家间政治互信和全方位合作
        二、政府间交流合作同民间全方位进行
        三、拓宽合作领域
        四、完善合作机制
        五、考虑双边和多边的援助来源
    第三节 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孟中印缅经济合作的支持力度
        一、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政策倾斜
        二、对云南的国际大通道建设给予支持
    第四节 深化孟中印缅地区旅游合作
    第五节 加快孟中印缅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构建孟中印缅交通合作机制,确立合作目标及合作项目
        二、积极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8)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边境经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边境贸易
二、中印边境贸易的历史演进
三、中印边境乃堆拉山口的边境贸易
四、中印边境贸易政策对边境贸易的影响
五、进一步加快中印边境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开辟新的中印边境贸易通道
    2、设立中印边境贸易合作特区或自由贸易区
    3、优化边境地区的市场和法制环境
    4、通过政治手段要求印度降低贸易壁垒
    5、对边境贸易给予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

(9)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四、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综述
第三章 西藏水资源在我国总体水资源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一)我国水资源分布及基本特点
        (二)西藏水资源在全国水资源中的占比
        (三)西藏水资源的特点及目前开发概况
    二、促进西藏水资源开发的原因
第四章 西藏水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彻底解决我国中西北部广大地区的缺水困扰
    二、西藏水资源是有效治理北方沙尘暴之可利用的宝贵资源
    三、对国土荒漠化治理、拓展和提升我国人民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四、对我国国防建设、强化国防纵深等具重要战略意义
第五章 西藏水资源开发的时代紧迫性和历史机遇
    一、当前开发西藏水资源迎来历史性机遇
        (一) 三峡水库大坝和青藏铁路的成功修筑建成为西藏水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大投资力度开发西藏水资源的最佳时机
        (三) 西藏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内地建设性资金的投入
    二、所面临国际性因素的紧迫性
        (一)印度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抢先开发行为
        (二) 恒河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孟加拉国的洪涝灾害解决
        (三) 促使中印边界问题的尽快解决
第六章 西藏水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与解决办法
    一、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的开发与平衡矛盾
        (二)开发资金、技术与人才匮乏
        (三)民族地区利益关系冲突
        (四)达赖集团及其藏独分子的干扰与破坏
        (五)与印度的水资源利益分配及其边界争端问题
    二、解决办法
        (一)及早开展开发前期的自然环境、生态资源预防保护工作
        (二)采用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引进技术与培训人才
        (三)正确处理、兼顾开发各地段各民族的利益
        (四)做好各民族的正面宣传工作,加强工程的安全保护
        (五)通过外交途径、遵循国际原则、有理有利有节地解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印度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印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中印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 中印关系的发展轨迹
        1、初建交的黄金时期
        2、边界冲突后的恶化与缓和
        3、冷战后的关系正常化
        4、新世纪的成熟与发展
    (二) 制约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
        1、边界问题
        2、西藏问题
        3、中巴关系
        4、大国因素
二、印度的快速发展给中印关系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 印度的快速发展对中印关系的新挑战
        1、印度军事实力的增强与中国安全环境
        2、印度经济的发展与中印经贸领域竞争的加剧
        3、印度地缘战略地位的上升与中国影响力的拓展
    (二) 印度的快速发展对中印关系又是新机遇
        1、创造良好的地区与国际环境是两国政治上的共同追求
        2、深化和推进经贸合作是两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3、加强军事交流与互信是两国安全上的必然要求
三、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发展中印关系的意义
        1、中印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
        2、中印关系对地区和平与世界和谐的重要意义
    (二) 发展中印关系的途径
        1、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2、增加中印相互信任
        3、开展中印全面合作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四、乃堆拉山口开放后对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与南亚国家陆、海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建设研究[J]. 杨文武,李彦余. 南亚研究季刊, 2019(01)
  • [2]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贸易发展潜力分析[D]. 刘佳俊.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
  • [3]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研究[J]. 杨文武,王彦,李城霖. 南亚研究季刊, 2016(04)
  • [4]中印孟缅经济走廊建设的贸易基础分析[D]. 林玉杰. 天津师范大学, 2016(10)
  • [5]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思想与实践研究[D]. 陈瑞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6]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 张艳秀. 兰州大学, 2015(03)
  • [7]孟中印缅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对策分析[D]. 张帅.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新经济地理学视域下的中印边境经贸研究[J]. 李凌,常亚青. 社会科学, 2012(10)
  • [9]西藏水资源开发的经济战略研究[D]. 韩俊宇.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4)
  • [10]印度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印关系[D]. 孙雯. 新疆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乃堆拉山口开通后中印缅孟区域合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