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矮化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

水稻半矮化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

一、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月[1](2020)在《三个(半)矮秆水稻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文中认为株高直接影响水稻生物产量和抗倒伏能力,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绿色革命基因”sd1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然而,单一矮秆基因的使用会造成遗传背景狭窄、杂种优势利用局限、缺少遗传多样性等问题。因此,挖掘和研究新的矮秆基因可以拓宽水稻矮秆育种的遗传基础并更加深入了解有关水稻株高的分子机制。矮杆基因sdq(t)和sde(t)为本课题组分别从地方品种黔农和特矮中分离获得的与sd1不等位的两个新半矮杆基因,而dn(t)为从浙江矮秆品种丛腊矮携带的新矮秆基因。本研究以携带有sdq(t)、sde(t)和丛腊矮的dn(t)基因的三个中选5号高秆突变体(ZX5T)的近等基因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农艺性状考察、表型及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对sdq(t)和sde(t)进行了精细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从双矮秆地方品种黔农中分离得到1份携带sdq(t)的半矮秆材料新黔矮,以高秆突变体ZX5T为轮回亲本,以新黔矮为供体亲本,育成了ZX5T的近等基因系ZX5T-sdq(以下简称sdq)。与ZX5T相比,sdq除了第一节间比例显着增加,其他节间均等比例缩短,表明sdq是“d6”类型的矮秆突变体。通过细胞学观察分析发现,sdq整个第二节间细胞数目极显着减少,纵切面细胞长度极显着缩短,推测sdq第二节间缩短是由细胞数目减少和细胞长度缩短共同决定的,其半矮秆性状是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同时受到影响。外源激素处理实验表明sdq对赤霉素(GA3)较为敏感,对油菜素内酯(BR)不敏感。遗传分析发现sdq矮秆表型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进一步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将SDQ定位在第2号染色体上InDel标记Q14和I2567之间,其物理距离为99Kb。定位区间内共有12个预测基因。通过BSA测序和定位区域的亲本间测序表明,Os02g0479700基因上sdq存在拷贝数变异,另外在Os02g0480466和Os02g0480800的基因间序列上及Os02g0480800内含子上各存在一个单碱基突变。2.从双矮秆地方品种特矮中分离得到1份携带sde(t)的半矮秆多分蘖材料新特矮,以高秆突变体ZX5T为轮回亲本,以新特矮为供体亲本,育成了携带sde(t)的ZX5T近等基因系ZX5T-sde(以下简称sde)。与ZX5T相比,sde各节间均按比例缩短,表明sde是“dn”类型的矮秆突变体。通过细胞学观察分析发现,sde节间细胞数目极显着减少。外源激素处理实验表明sde对GA3和GR24不敏感。遗传分析发现sde半矮秆表型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基于sde/NJ6的358个F2隐性植株,将SDE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的In Del标记DE2和d CAPS标记ME2之间,其物理距离为58Kb。定位区间内共有9个预测基因。通过BSA测序和定位区域的亲本间测序表明,在sde和ZX5T之间,只有Os06g0154200的第一个外显子2102bp处存在一个核苷酸替换(从C到T),导致第702位精氨酸(R)替换为色氨酸(W)。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sde茎和穗部的表达显着增加。此外,Os06g0154200已被报道为一种与独角金内酯相关的基因D3,其突变体表现为多分蘖和矮化,与sde相似。因此我们推测SDE是多分蘖矮秆基因D3的一个新的弱等位基因。3.以高秆突变体ZX5T为轮回亲本,以丛腊矮为供体亲本,育成了携带dn(t)的ZX5T近等基因系ZX5T-dn(以下简称dn),dn平均株高为44.74cm,外源激素处理实验表明dn对GA3敏感,遗传分析表明dn矮秆表型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通过基因初定位,初步将dn(t)基因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上。

高其森[2](2017)在《水稻半矮秆基因sdm的遗传定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矮秆基因sd1就是人类开启水稻抗倒伏的第一个里程碑被后人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降低水稻株高的基因资源上还是停留在sd1的利用上,长期对单一基因过度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本研究中的材料M22-3-2是从粳型亲籼系材料M22-3-1中获得的一个矮秆突变体,M22-3-2具有多蘖、矮生等特征,平均植株高度在72.8±1.05cm之间,实验利用水稻半矮秆籼稻品种明恢63与突变体M22-3-2杂交并构建定位群体,在研究所获得的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得到了以下的研究结果:1.材料M22-3-2属于dn-矮秆类型,其主要农艺性状为短叶、叶片厚、多蘖、穗数少、株型矮生。2.突变体M22-3-2与M22-3-1以及半矮秆品种明恢63之间只有1对矮秆基因的不同。3.精细定位sdm基因过程中开发了一批多态性标记,经过多态性分析获得了9对引物用于进一步精细定位。4.本研究利用M22-3-2与明恢63杂交F2代把sdm基因进一步精细定位在12号染色体标记RIDM-197001与标记RM7102之间物理距离为1900kb。5.在标记RIDM-197001与标记RM7102物理距离1900kb范围内有75个候选基因,通过对候选基因以及sdm突变体表型分析推测sdm基因可能是通过控制GA合成以及其信号传导的一类基因。本研究把sdm基因精细定位在12号染色体上,目前还没有该区域相关矮秆基因的研究报道是一个新发现的矮秆基因,精细定位该基因可以为后续基因图位克隆作准备。

杜威振[3](2017)在《水稻矮生基因sdm的定位及其与Sd1基因的互作效应》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矮源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和70年代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我国水稻单产发生了两次革命性飞跃。水稻育种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就是利用半矮秆基因sd1培育抗倒耐肥的新品种,从而大幅度提高了世界粮食产量。可长时间使用单一半矮源基因sd1,既不利于保持矮源的多样性,也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因此发掘、鉴定和利用新的矮秆资是水稻育种重要的任务。本研究以矮杆多蘖突变体M22-3-2和八个不同供体且携带Sd1基因的高杆SSSL(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材料为亲本杂交,经过5代的回交和筛选,将sdm基因和八个来源不同Sd1基因和分别导入到华粳籼74中,构建以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单片段代换系和双片段聚合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携带sdm基因和Sd1基因的SSSL及Sd1-sdm双片段聚合系。2013年早季前人利用矮杆多蘖突变体M22-3-2分别与八个不同供体来源的高秆SSSL材料杂交,获得八个同时含有Sd1基因和sdm基因杂交组合F1;从2013年晚季至2014年晚季,用F1与华粳籼74回交获得八个含有同时含有Sd1基因和sdm基因的BC3F1。在2014年晚季,选择覆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316对微卫星标记对八个组合的BC3F1进行全基因组背景检测,发现这些BC3F1中含有610个华粳籼74遗传背景以外的其他片段。为了获得以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的sdm-Sd1双片段聚合系,从2015年早季至2015年晚季,继续用华粳籼74回交BC3F1,最终获得八个含有同时含有Sd1基因和sdm基因的BC5F1。经过全基因组背景检测,发现这些BC5F1只含有携带Sd1基因和sdm基因的片段,其他遗传背景与华粳籼74相同。2016年早季种植BC5F1,从分离群体BC5F2中获得了一系列纯合的sdm-SSSLs、Sd1-SSSLs和Sd1-sdm双片段聚合系单株,这些单株在2016年晚季发展成株系并考察其表型。2.sdm基因的代换作图。本研究经过连续5代的回交和筛选,在2015年晚季和2016年早季,共获得了27个以华粳籼74为遗传背景且覆盖矮生突变体M22-3-2第12号染色体的次级SSSLs。根据单片段重叠群作图原理,利用这些SSSLs将sdm基因定位在标记MM1304(物理位置10,045,571bp)与C30(物理位置13,660,480bp)之间,约3000 kb范围内。3.水稻sdm基因与Sd1基因的互作效应。2016年晚季,种植八个组合的sdm-Sd1双片段聚合系,从株型、粒型和产量分析基因sdm和Sd1的互作效应。在成熟期,与华粳籼74相比,Sd1-sdm双片段聚合系粒型、千粒重变化不大,株高增高22%左右,分蘖增加200%,产量增加35%。株高的增加表现为各节间按照相应比例伸长,这主要是Sd1基因和sdm基因相互作用引起的。分蘖的增多主要是由于sdm基因的效应,分蘖的增多促使产量的提高。本研究将矮生多蘖sdm基因和高杆Sd1基因导入到华粳籼74遗传背景中,构建了一系列的次级SSSLs和sdm-Sd1双片段聚合系。利用单片段重叠群初步定在着丝粒区域的sdm基因。研究表明,Sd1-sdm双片段聚合系改良华粳籼74的株型,提高华粳籼74的产量,实现“矮中求高”的设计育种目标。Sd1-sdm双片段聚合系是一种新的半矮秆资源,具有较强的育种潜力。

程朝平,叶新福[4](2016)在《水稻矮生性突变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矮化育种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水稻育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中国粮食增产以及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综述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矮化植株的特征特性、矮化机理及矮秆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在利用水稻矮秆突变体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陈峰,林红珍,周起先,李华东,徐建第,姜明松,张士永,朱文银[5](2013)在《水稻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株高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矮秆基因参与水稻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矮秆基因的研究对于水稻株型改良和揭示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矮秆基因的遗传、利用和基因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骆卫峰[6](2012)在《一个水稻隐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文中研究指明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半矮化基因sd-1的利用引发了水稻生产上的“绿色革命”。对株高性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影响株高的各种基因及其涉及的调控途径,为进一步的株型育种奠定基础。通过对来源于日本特早熟粳稻品种Kitaake的组织培养后代突变体的研究,我们获得了以下的结果:1.突变体表现为矮化(野生型株高大约为67.2cm,突变体株高大约为38.6cm),植株细小,紧凑,测量发现四个节间均缩短,属于dn型矮秆。突变体的机械强度低,容易折断,叶倾角不变,叶片变小,分蘖数不变,籽粒变窄,千粒重降低明显,结实率下降。2.通过水培法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分别做了赤霉素梯度处理,发现野生型和突变体的第二叶鞘均伸长,突变体对高浓度赤霉素处理不是很敏感,因此推测突变体的赤霉素合成途径没有缺陷。3.茎秆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突变体的维管束数目变少,纵切发现突变体茎秆细胞长度变短。4.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的矮化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和培矮64杂交的F2,F3,F4群体,将基因定位于第四染色体长臂168KB的区间内,通过在线水稻基因注释系统对该区间预测发现共有29个开放阅读框,其中有6个是未知蛋白,这为以后进一步精细定位该基因,阐明其矮化机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陈仁霄,张所兵,赵凌,朱镇,张亚东,陈涛,王才林[7](2010)在《来源于02428ha的水稻双矮品系的获得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半矮秆广亲和粳稻亲本02428为父本,以其半矮秆突变体02428ha为母本进行杂交,从其F6稳定群体中筛选到3个双矮品系08-4、08-12和08-19,2008年测量其株高分别为62.4±3.3 cm、66.0±1.5 cm和67.5±1.7 cm。分别以3个双矮品系为亲本,与南京6号、南京11号及培矮64S杂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个双矮品系的矮生性状均受两对隐性半矮秆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与半矮秆基因sd1等位,另1对为与sd1不等位的隐性半矮秆基因sd-h(t)。本研究为半矮秆基因sd-h(t)的分子定位、基因克隆及其作用机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徐斌[8](2007)在《籼稻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组在佳禾早占与特丰占构建的F11代群体中发现一株矮秆多蘖突变体(XMD),经多代自交纯合获得稳定株系。该矮秆多蘖突变体表现为:矮秆,仅40-50cm;纤细多蘖,多达100多个分蘖;叶片形态细窄;谷粒为长粒型,结实正常。本实验利用GLD1(本研究组的一个高秆种质材料)、广场13(GC13)分别与XMD进行杂交,构建了2个F2群体:GLD1/XMD群体、GC13/XMD群体。对上述群体的表型(株高、分蘖数、穗长、倒一节长、倒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和倒五节长)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株高性状等发生典型的孟德尔式分离,分离比例为3:1,矮秆突变体XMD受一对隐性矮秆基因控制;XMD植株的穗长和各伸长节间都有相应的缩短。对上述两个分离群体分别进行了株高和分蘖数的相关性分析,获得相关系数分别为-0.851**和-0.709**(**代表P=0.01水平显着)。株高与分蘖数呈极显着密切负相关,表明矮化与多蘖两基因紧密连锁或是同一基因。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通过BSA(bulk sergeant analysis)法构建遗传连锁群。利用在GLD1/XMD群体的基因池间表现出多态性的8个标记构建了一个连锁群,包括8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22.2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2.8cM;利用在GC13/XMD群体的基因池间表现出多态性的8个标记构建了另一个连锁群,其中包括7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73.4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0.5cM。采用MCIM(mixed-model 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作图法对两个F2分离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性状进行QTL分析,每个群体均得到一个株高QTL和一个分蘖数QTL。GLD1/XMD群体定位到的株高QTL(qPH-1-1)位于SSR标记RM30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0.2cM,与RM302的遗传距离为4.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74.99%和20.70%,总贡献率接近100%;定位到的分蘖数QTL(qTN-1-1)位于SSR标记RM30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2cM,与RM302的遗传距离为3.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52.31%和24.41%,总贡献率接近77%。GC13/XMD群体定位到的株高QTL(qPH-1-2)位于SSR标记RM212和RM128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8cM,与RM212的遗传距离为2.0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45.96%和13.72%,总贡献率接近60%;定位到的分蘖数QTL(qTN-1-2)位于SSR标记RM128和RM246之间,与RM128的遗传距离为1.0cM,与RM246的遗传距离为8.1cM,加性贡献率和显性贡献率分别为30.07%和13.83%,总贡献率接近45%。从上述的QTL定位结果及表型分析可以看出:两个F2群体的株高、分蘖数性状都属于典型的质量性状,两性状的QTL定位在一个非常接近的区域内,而且表型分析时已发现两者呈极显着密切负相关,说明本研究中矮秆突变体XMD的矮杆性状和多蘖性状很可能受同一隐性矮秆基因控制,暂命名为xmd。通过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证明xmd是一个新的矮秆基因。本研究对xmd进行初步的遗传学分析及定位,为进一步进行xmd的精细定位、图位克隆以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对今后的水稻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金华,王丰,廖亦龙,柳武革[9](2007)在《水稻矮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最主要的成就之一。综述了水稻矮化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水稻植株的矮化机理以及矮秆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当前水稻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马良勇[10](2007)在《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文中认为水稻有利基因的发掘、遗传分析和分子定位是水稻遗传育种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黔农、特矮等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遗传和QTL定位研究,从中发现了有希望应用于育种的两个新矮秆基因,并对矮生基因与恶苗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DH群体定位了恶苗病抗性相关的QTL和株高整齐度、抽穗整齐度等株高相关性状的QTL。1、对黔农和特矮两个矮秆地方品种的矮生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黔农和特矮的矮生性均由2对隐性矮生基因控制,其中1对与sd-1等位,另1对与sd-1不等位;并成功地筛选出2个带有新矮生基因的材料“新黔矮”和“新特矮”,分别携带新的半矮生基因sd-q(t)和sd-e(t)。2、对新黔矮的矮生基因sd-q(t)与其他部分矮生基因的等位性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新矮生基因sd-q(t)与d-29、d-32、d-59、sd-g、sd-6和d-1等矮生基因均不等位。3、对携带sd-q(t)等不同矮生基因的材料进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研究表明,不同矮生基因对外源GA3的反应敏感性从敏感至不敏感依次为d-c(t),D-53,sd-1(籼),eui隐性高秆,特矮(sd-1,sd-e(t)),d-29,多基因矮秆(multi-dwarf),d-1,野生型高秆(tall plant),sd-6,d-32,sd-g,sd-q(t),黔农(sd-1,sd-q);对外源PP333反应最为敏感的是携带sd-q(t)、sd-g和eui基因的材料,最不敏感的是多基因矮秆83N1041和携带d-59的DM107-4。在非sd-1矮生基因的育种利用上,可以在苗期利用50mg/L的GA3或30mg/L的多效唑PP333对部分矮生基因进行有效的筛选,提高携带非sd-1矮生基因新品种的育种效率。4、利用高秆突变体ZX5T为轮回亲本,通过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开展了不同矮生基因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d-1与小粒为一因多效;sd-e(t)与多蘖为一因多效;d-32、sd-6、sd-q(t)和sd-g这些半矮生基因的改良后代在育性、粒重、每穗总粒数和株高方面具有仅次于sd-1的优势,有可能作为sd-1的备用矮生基因在水稻育种上应用。5、利用32个携带不同矮生基因型的材料,通过芽期人工接种恶苗病菌和50mg/L GA3处理,比较了矮生基因型对恶苗病和GA3的反应。通过测量幼苗的伸长长度和恶苗病接种苗移栽后的死苗率发现:对外源GA的敏感性与对恶苗病的敏感性之间呈极显着相关;携带sd-1的材料对外源GA3和恶苗病均表现敏感;而携带d-1基因型的材料表现对GA不敏感,但感恶苗病;而所有d-29,sd-6和sd-q(t)基因型材料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可以作为水稻育种的抗源应用。6、对携带sd-1半矮生基因的粳稻品种春江06和籼稻品种TN1以及由它们构建的加倍单倍体(DH)群体,采用芽期接菌方法接种恶苗病菌,进行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分析。研究表明,携带sd-1半矮生基因的双亲均感恶苗病,仅表现感病和高感的差异,共检测到2个QTL:qB1和qB10,分别位于第1和第10染色体上,2个QTL的抗性基因都来自春江06,贡献率相近。7、利用春江06/TN1的DH群体定位了水稻株高整齐度、抽穗同步性、始穗期、齐穗期和有效穗数的QTL。共定位分布于水稻7条染色体上的12个QTL。1个抽穗同步性QTL:qHs8,位于第8染色体上,解释27.7%的变量,来自春江06的等位基因减少3.3d的抽穗历期,提高了抽穗同步性。3个株高QTL:qPhu4,qPhu10和qPhu12分别位于第4、10和12染色体上,解释变异的41.9%;2个始穗期的QTL位于第8和9染色体,各2个抽穗期和齐穗期的QTL则定位于始穗期相同的区域;2个有效穗数QTL位于第4和5染色体,解释变异的34.2%。

二、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个(半)矮秆水稻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矮秆水稻的命名和分类
    1.2 水稻植株矮化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1.2.1 参与赤霉素途径的水稻矮秆基因
        1.2.2 参与油菜素内酯途径的水稻矮秆基因
        1.2.3 参与独角金内酯途径的水稻矮秆基因
        1.2.4 与其他因素有关的水稻矮秆基因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半矮秆基因sdq的精细定位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农艺性状调查
        2.2.2 细胞切片观察分析
        2.2.3 水稻幼苗的赤霉素处理实验
        2.2.4 α淀粉酶活性检测
        2.2.5 水稻幼苗叶片倾角测定
        2.2.6 DNA提取及PCR扩增
        2.2.7 群体构建及遗传分析
        2.2.8 基因定位
        2.2.9 目的基因的确定与测序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dq表型及农艺性状考察
        2.3.2 sdq茎秆细胞形态观察
        2.3.3 sdq对赤霉素GA的敏感性
        2.3.4 sdq的α淀粉酶活性
        2.3.5 sdq对油菜素内酯BR的敏感性
        2.3.6 sdq的遗传分析
        2.3.7 sdq的精细定位
    2.4 讨论
第三章 水稻半矮秆多分蘖基因sde的精细定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sde表型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
        3.3.2 sde的细胞学观察
        3.3.3 sde对赤霉素GA的敏感性
        3.3.4 sde对GR24的敏感性
        3.3.5 sde的遗传分析
        3.3.6 sde的精细定位
        3.3.7 sde基因RT-PCR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水稻矮秆基因dn的初步定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dn的表型鉴定
        4.3.2 dn对赤霉素的敏感性
        4.3.3 dn的遗传分析
        4.3.4 dn的初步定位
    4.4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1.1 水稻半矮秆基因sdq的精细定位
        5.1.2 水稻半矮秆基因sde的精细定位
        5.1.3 水稻矮秆基因dn的初步定位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水稻半矮秆基因sdm的遗传定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高矮秆的定义以及分类
    1.2 水稻矮化与激素关系
        1.2.1 赤霉素(GA)对水稻的生理生化作用
        1.2.1.1 水稻中与GA合成相关的矮杆基因
        1.2.1.2 水稻中与GA信号转导相关的矮杆基因
        1.2.2 油菜素内酯(BR)与水稻高矮秆
        1.2.2.1 油菜素内酯(BR)合成相关的高矮杆基因
        1.2.2.2 影响油菜素内酯(BR)传递过程的高矮杆基因
    1.3 水稻高矮秆突变体研究现状
    1.4 水稻株高QTL定位以及精细定位
        1.4.1 精细定位原理
        1.4.2 水稻基因精细定位研究进展
        1.4.3 水稻株高基因的克隆
        1.4.4 高矮秆基因在现代育种中的应用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基因遗传鉴定群体构建
    2.3 多态标记开发
    2.4 sdm精细定位的群体构建
    2.5 sdm基因精细定位实验步骤
        2.5.1 主要实验设备
        2.5.2 DNA的提取
        2.5.3 DNA的扩增
        2.5.4 电泳实验
        2.5.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dm矮杆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3.2 sdm突变体株高遗传特性
    3.3 定位标记的开发
    3.4 sdm 基因定位结果以及物理图谱
    3.6 sdm候选基因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sdm新矮秆基因
        4.1.2 InDel标记开发
        4.1.3 sdm矮杆基因与激素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水稻矮生基因sdm的定位及其与Sd1基因的互作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水稻矮生性状及遗传研究
        1.1.2 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emi-dwarf 1(sd1)的研究
        1.1.3 水稻株高基因的定位和功能研究
        1.1.4 基于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携带Sd1和sdm基因的SSSL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来源
        2.2.2 材料种植的方法
        2.2.3 杂交方法
        2.2.4 水稻全基因组背景检测
        2.2.5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2.2.6 数据分析和作图软件
        2.2.7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
    2.3 结果
        2.3.1 目标片段的验证
        2.3.2 水稻全基因组背景检测
        2.3.3 Sd1-SSSL、sdm-SSSL和Sd1-sdm双片段聚合系的建立
        2.3.4 sdm-SSSL的表型分析
        2.3.5 Sd1-SSSL的株高分析
        2.3.6 Sd1-sdm双片段聚合系的株型表现
    2.4 小结
第3章 sdm基因的代换作图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来源
        3.2.2 材料种植的方法
        3.2.3 分子标记检测方法
        3.2.4 株高的测量
        3.2.5 数据分析和作图软件
        3.2.6 代换片段长度的计算
        3.2.7 QTL重叠群作图
    3.3 结果
        3.3.1 sdm基因定位群体的选择
        3.3.2 sdm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3.3.3 利用单片段重叠群对sdm基因定位
    3.4 小结
第4章 水稻Sd1基因与sdm基因的互作效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来源
        4.2.2 材料种植的方法
        4.2.3 株高的测量
        4.2.4 分蘖的测量
        4.2.5 节间的测量
        4.2.6 产量性状的考察
        4.2.7 数据分析和作图软件
    4.3 结果
        4.3.1 八个组合的分蘖发育动态分析
        4.3.2 八个组合的株高发育动态分析
        4.3.3 八个组合的节间长度分析
        4.3.4 基因Sd1与sdm互作对株型的影响
        4.3.5 基因Sd1与sdm互作对粒型的影响
        4.3.6 基因sdm与Sd1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Sd1-sdm双片段聚合系是一种新的半矮秆资源
        5.1.2 对着丝粒区域的sdm基因定位有一定难度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sdm基因定位的多态引物
附录B 高杆材料与W0之间多态大编号引物
附录C 八个高杆供体材料的片段
附表D Sd1-SSSL、Sdm-SSSL和Sd1-Sdm双片段聚合系的片段
附录E 27个SSSL的片段

(5)水稻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矮秆性状的遗传
2 水稻矮化机制
    2.1 植株矮化与节间及伸长的关系
    2.2 植株矮化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3 矮秆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4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4.1 新的矮秆资源的挖掘利用
    4.2 植物矮化的分子机制

(6)一个水稻隐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水稻的矮秆资源利用现状
    1.3 水稻矮秆突变体的类型
    1.4 水稻矮秆基因的分类和命名
    1.5 水稻矮化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1.5.1 赤霉素对植物发育的调控
        1.5.2 油菜素内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控
        1.5.3 独角金内酯对水稻株高的调控
    1.6 水稻中矮秆基因的克隆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水稻隐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2.2 茎秆组织切片观察
        2.2.3 构建精细定位群体
        2.2.4 利用水培法测定突变体对外源GA的敏感性
        2.2.5 DNA提取
        2.2.6 PCR反应
        2.2.7 PCR反应程序
        2.2.8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9. 隐性矮秆基因的初定位
        2.2.10. 矮秆基因的精细定位
        2.2.11 候选基因的测序
第三章 结果和分析
    3.1 矮秆突变体的性状
    3.2 主要农艺性状对比
    3.3 茎秆组织切片观察
    3.4 GA敏感性对比
    3.5 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3.6 矮秆基因的初步定位
    3.7 矮秆基因的精细定位
    3.8 该区间内候选基因预测
第四章 总结和讨论
    4.1 一个新的矮秆突变体的发现和精细定位
    4.2 该突变体对高浓度赤霉素不敏感
    4.3 突变体被精细定位于第四染色体长臂
    4.4 该矮秆基因可能涉及到新的生理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7)来源于02428ha的水稻双矮品系的获得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性状调查及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矮品系的获得
    2.2 农艺性状差异
    2.3 等位性分析
        2.3.1 双矮品系间相互杂交F1株高表现
        2.3.2 双矮品系株高遗传分析
3 讨论

(8)籼稻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前言
    1 水稻矮秆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与利用
        1.1 水稻矮杆基因的发现与分类
        1.2 矮化育种在水稻育种中的贡献
        1.3 水稻矮秆基因的遗传特性
        1.4 水稻矮杆基因的功能研究进展
    2 水稻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与克隆进展
        2.1 水稻矮杆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2 水稻矮秆基因的克隆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2.1 遗传群体的构建
        2.2 株高及分蘖数性状调查
        2.3 统计分析
        2.4 SSR 分析
结果与分析
    1 F2 群体的株高、分蘖数等表型遗传分析
        1.1 GLD1/XMD 群体的株高、分蘖数等表型分离情况
        1.2 GC13/XMD 群体的株高、分蘖数等表型分离情况
    2 遗传连锁群的构建
        2.1 GLD1/XMD 群体遗传连锁群的构建
        2.2 GC13/XMD 群体遗传连锁群的构建
    3 株高和分蘖数性状 QTL 定位分析
讨论
    1 新发现矮杆材料的遗传特性
    2 水稻株高与分蘖数的关系
    3 本研究的xmd 是否为新的矮秆基因
    4 后续的工作重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水稻矮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矮秆基因的发现、定位和遗传学研究
2 水稻矮化的机理研究
    2.1 水稻矮化的细胞学研究
    2.2 水稻矮化与内源激素及环境的关系
3 矮秆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10)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水稻株高性状的研究进展
    1.1 水稻株高的相关概念和类型
    1.2 水稻矮秆的获得
    1.3 水稻株高性状的遗传研究
        1.3.1 矮秆性状的遗传
        1.3.2 与sd-1相关的遗传研究
        1.3.3 非sd-1矮生基因的发掘与遗传研究
        1.3.3.1 国外对非sd-1矮生基因的发掘与遗传研究
        1.3.3.2 我国水稻新矮源的发掘研究
        1.3.3.3 与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3.4 水稻矮生基因的定位
        1.3.4.1 水稻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
        1.3.4.2 已定位的水稻矮生基因
        1.3.4.3 水稻株高的QTL研究
    1.4 水稻矮生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
        1.4.1 与赤霉素(GA)合成有关的矮秆基因克隆
        1.4.2 与GA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
        1.4.3 与油菜素内酯有关的矮秆基因
        1.4.4 其它矮秆基因克隆
    1.5 水稻株高与激素关系的研究
        1.5.1 水稻对外源GA的反应
        1.5.2 株高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1.6 水稻矮生基因与农艺性状
        1.6.1 不同矮生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1.6.2 株高基因与有利农艺性状
    1.7 论文内容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2章 黔农和特矮的株高遗传分析和新半矮生基因的获得
    2.1 材料和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考查统计
    2.2 结果和分析
        2.2.1 黔农和特矮的株高遗传
        2.2.1.1 F_1代的株高表现
        2.2.1.2 F_2代的株高表现
        2.2.1.3 BC_1F_1回交世代的株高表现
        2.2.1.4 F_3代株高性状分离的验证
        2.2.2 新矮生基因的获得
    2.3 结论和讨论
第3章 sd-q(t)基因与部分矮生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测验种
        3.1.2 试验经过
    3.2 结果和分析
        3.2.1 与sd-1基因不等位的再验证
        3.2.2 与非sd-1主基因的等位性分析
        3.2.3 与多基因矮生性的关系
        3.2.4 与普通高秆、隐性高秆的关系
    3.3 讨论
        3.3.1 矮生性基因的显隐性问题
        3.3.2 如何发掘非sd-1矮生性基因
        3.3.3 sd-q(t)与d-59的遗传关系
    参考文献
第4章 不同矮生基因水稻对GA和多效唑的敏感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处理方法
    4.2 结果和分析
        4.2.1 外源GA_3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生长效应的响
        4.2.2 不同矮生基因在拔节期对GA的反应
        4.2.3 苗期GA处理后对成株期株高的影响
        4.2.4 多效唑(PP_(333))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生长效应的影响
        4.2.4.1 多效唑对不同水稻矮源基因材料苗期的抑制趋势
        4.2.4.2 多效唑抑制不同水稻矮源基因苗期生长的比较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新矮生基因材料的农艺性状比较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水稻不同矮生基因型对恶苗病和GA的反应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植物材料
        6.1.2 恶苗病菌接种和GA_3处理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矮生基因型对恶苗病和GA_3反应的比较
        6.2.2 高秆品种和隐性高秆对GA_3和恶苗病的反应
    6.3 结论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带sd-1水稻抗恶苗病微效QTL的定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水稻材料
        7.1.2 恶苗病菌接种与鉴定
        7.1.3 QTL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DH群体及亲本的抗病性表现
        7.2.2 QTL定位
    7.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稻籼粳交DH群体株高和抽穗整齐度及相关性状的QTLs定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品种间整齐度比较和DH群体构建
        8.1.2 种植及抽穗历期、株高整齐度调查
        8.1.3 相关性分析
        8.1.4 QTL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DH群体和双亲的抽穗整齐度和株高整齐度表现
        8.2.2 整齐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8.2.3 QTL定位
    8.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作者简历

四、水稻半矮秆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个(半)矮秆水稻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D]. 吴明月.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2]水稻半矮秆基因sdm的遗传定位分析[D]. 高其森.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水稻矮生基因sdm的定位及其与Sd1基因的互作效应[D]. 杜威振.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水稻矮生性突变体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程朝平,叶新福. 福建稻麦科技, 2016(02)
  • [5]水稻矮秆基因的研究进展[J]. 陈峰,林红珍,周起先,李华东,徐建第,姜明松,张士永,朱文银. 山东农业科学, 2013(09)
  • [6]一个水稻隐性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D]. 骆卫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7]来源于02428ha的水稻双矮品系的获得与鉴定[J]. 陈仁霄,张所兵,赵凌,朱镇,张亚东,陈涛,王才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0(01)
  • [8]籼稻矮秆多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D]. 徐斌. 厦门大学, 2007(07)
  • [9]水稻矮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李金华,王丰,廖亦龙,柳武革. 杂交水稻, 2007(03)
  • [10]水稻株高相关基因的遗传分析和QTL定位[D]. 马良勇. 浙江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水稻半矮化基因sd-t的染色体定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