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建议

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建议

一、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瑶[1](2021)在《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提出乡土地理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知识内涵、掌握知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也是拓展乡土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4F模式作为一种以引导反思为主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设计的死板、学生参与少、被动学习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并使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创造了一种基于不同学习风格的有温度的教学环境,也更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乡土地理的可观察性也决定了4F模式的可行性,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过程奠定了基础,基于该模式的乡土地理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符合当今的教学理念。本文以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研究,二是策略研究。主要研究的问题是高中地理内容中有哪些是可以运用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包头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作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如何设计出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基于以上问题,笔者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行动研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五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并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共六大类9个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城市、经济环境、交通和资源环境问题。第二,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个。分别是以包头市工业区位和布局为主题的“大气多彩,草原钢城”;以包头市的植被和自然地理环境关系为主题的“万亩青绿,城中草原”;以包头市的城市空间布局为主题的“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以包头市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为主题的“塞外通衢,九原文化”;以包头市的水循环为主题的“旖旎石门风景,壮美昆都仑河”五个案例。第三,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包括:(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郑月虹[2](2021)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犯罪率升高等一系列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目前,宜居已成为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因此,城市居民和政府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密切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宜居性的研究,结合包头市中心城区的现状分析,构建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环保与可持续性、城市安全与稳定、社会文化状况、城市治理五个方面。客观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9—2018年包头市城市宜居性变化规律进行综合评价。主观评价借助问卷调查,将包头市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对东河区、昆都仑区、青山区、九原区的宜居性空间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属性特征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进行评价。综合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包头市中心城区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2009-2018年的城市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由此可知,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并且发展速度较快,由2009年的2.092上升到2018年的15.413。近十年,包头市在环保措施、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完善就业政策,持续治理生态环境,提升民生服务水平,加强政府效能和政府系统的管理建设。(2)通过实地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包头市中心城区选定地点发放问卷,获得一手数据。通过将问卷量化分析,得出城市宜居性的总体主观满意度得分为75.7983,达到一般满意水平,并接近于比较满意。从分项指标来看,居民对城市安全与稳定的满意度评价最高,得分为83.8075,达到比较满意水平;环保与可持续性、社会文化状况、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城市治理满意度均为一般满意水平。(3)利用ArcGIS软件对受访者的小区位置进行空间化处理。在空间上,四区的居民主观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从总体评价结果来看,居民满意度从高到低的区域依次为:青山区、九原区、昆都仑区、东河区。(4)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居民对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不同。居民不同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居住时间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明显,而性别、婚姻等对宜居性满意度评价影响较小。(5)根据主、客观评价的分析结果,重点关注包头市目前城市宜居性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提升经济活力和竞争力、保持生态环境持续治理、提高民生服务水平以及加强城市治理四个方面进行改善,为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刘大鹏,马斌,王悦[3](2021)在《工业城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文中提出城市绿色空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城市相比,工业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相对突显,应更加重视防护型绿色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2000—2017年间,工业城市包头市区高质量的绿色空间大量被城市建设占用,城市绿色空间破碎化程度加剧,片状和带状绿色空间分布减少,尚未形成绿色空间生态网络体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现状绿色空间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压力。根据包头市工业城市防护型绿色空间建设需求性特征,基于隔离/保护理念、弹性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等,评估包头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进一步结合2017年绿色空间分布特征,对防护绿色空间建设进行优先级分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区449.5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629.59 km2)的71.41%,与现状绿色空间覆盖率(44.71%)相比,可增加26.7%的绿色空间覆盖率;(2)适宜区面积内存在较大面积的无绿色空间和低质量绿色空间,分别约占适宜区面积的25.73%、47.64%,防护绿色空间网络化程度低;(3)根据防护绿色空间布局建设分区结果,41.02 km2的区域可考虑优先建设绿地面积。结果可为包头市及同类型城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侯鹏飞[4](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伴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国内影视作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影视城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然而,伴随着影视后期制作技术的突飞猛进,影视基地的拍摄需求却大大降低。新建的影视城往往缺乏地域性差异,主题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于是,影视城纷纷由单一的影视拍摄模式转向融合影视拍摄和文化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这就不可避免要求新建影视城必须要树立符合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本底。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较新的建筑类型,影视城规划设计相关研究还相对不足,急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文结合本学科相关理论和文化学、传播学、影视学科等相关理论,以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影视城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案例解析,总结出一般影视城选址、定位、功能构成与空间布局、外部空间、建筑设计等方面普遍使用的策略与手法。然后在包头地域文化资源解析的基础上,运用地域文化叙事结合城市意象理论,展开北方影视城核心区的总体布局和设计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的总体设计策略;其次,在策略指导下着力就其主题定位、功能构成、空间布局、文化叙事、建筑设计、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等层面展开系统化研究。最后,通过对个案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提炼,尝试提出一般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与建议,希望能为其他同类影视城的规划设计提供有用的参考。

王灏翔[5](2020)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精神面貌的的体现,具有文化历史的城市其公共空间是城市地域文化的表达,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形成独特地域城市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有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以及其他环境设备要素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的城市广场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济发展水平提升显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现代城市生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逐渐显现出来,作为居民休息的重要场所被大家所关注。因此,打造具有地域文化、城市精神、历史文脉以及准确反映本地主导产业等要素的城市广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文化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学科理论为基础,从地域文化视角对城市广场进行研究。广场空间可被视为与地理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寻找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联系,还有就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新的解决途径。研究首先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广场的关系出发,指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的作用。然后研究了城市广场的类型、特征、功能与其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主要研究的行政类广场、主题类广场以及文化类广场进行案例解析与设计要点总结。接下来探讨了地域文化对于城市广场的影响,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解析以及对我国城市广场地域性设计现状做出判断。通过巴彦淖尔三种不同类型城市广场的地域文化的表达进行实证分析,通过设计者视角与使用者的使用后评价各层面总结归纳问题,并运用此方法对上述重点案例进行空间的品质提升。最后总结了城市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原则、方法以及策略等,论述在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表达中如何运用规划学、景观学以及美学等理论进行设计。文章结尾是由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对于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在社会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思考。

袁开文[6](202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水是生存之本,万物之本。当前,世界人口密度的持续增加与水资源的低效利用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现有土地的多度开发与利用,致使城市绿化面积越来越少。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节水型城市绿地应运而生。因此本论文选择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节水型城市绿地为研究重点,基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分析该地区城市绿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际案例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基于此,本论文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的规划设计为例,针对场地内部特殊的土地现状对该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场地现状等综合分析,总结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体系;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多样性;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的设计策略。首先,通过GIS平台计算设计场地的汇水区域和面积,进一步得出该场地可收集的雨水量,基于此数据确定该场地内的调蓄区分布及面积。在对场地内的湟水河可能引发的雨洪问题进行防洪设计,打造集防洪蓄水和亲水休闲于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其次,合理配置耐旱植物群落,注重植被的季节性和颜色变化,打造多季节丰富的植物景观。在最大化满足节水的同时兼顾其美观性和经济价值。最后,通过对民和县社会人文以及游客需求的了解,在设计场地内植入丰富的功能活动体检空间,打造节水型园林和综合性中央公园有机融合的城市空间。本论文基于文献综述与具体的案例研究为将来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提供一些参考价值和实践经验。

杨角[7](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常雪娃[8](2020)在《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的激增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发了住宅的大量需求。随着房地产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浪费使用,居住用地呈现无序扩张,城市内居住用地的增长速度过快,致使居住用地与城市人口的比重失衡,居住区空间形态布局混乱,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包头市具有优越的区域位置,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性质发生了较大转变,土地政策、住房制度也进行了转变,房地产市场不断得到发展,空间的均质化现象也由空间异质性所代替。近些年包头市在人口增加速度减缓的情况下,住宅建设用地仍在建设用地中占据较高比例,但包头市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并未达到用地规范标准。通过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包头市中心城区人口-居住用地协调程度属于严重不协调状态,形势较为严峻,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已经饱和但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分布不均衡,新区存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布局不合理等现象。包头市现存的居住区之间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老旧居住区无法满足现在人们生活的需求,新建居住区缺乏吸引力,导致入住率较低等。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本文根据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历程及特征并结合土地政策、住房政策等,运用历史资料搜集、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以包头市现存各类型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居住区内、外环境出发,通过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从发展时间角度梳理出包头市居住区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从规划设计角度提出包头市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具体改造与设计方法。文章重点研究居住区的形态发展以及适宜的规模与布局,提出适宜包头市的居住区合理尺度范围,从居住区内部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组织、绿地及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与外部城市道路、城市绿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关系的探讨,分析包头市既有居住区,提出适宜包头市发展的居住区布局形态设计方法,以期为未来的包头市居住区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杨婧[9](2020)在《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在社会经济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占据首要位置,具有满足人类生活所需的社会经济和景观功能。绿地系统综合指标体系对全面科学评价城市绿地系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有了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等国家政策的出台,我国对小城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步,但大多数小城镇还没有将绿地系统规划纳入城镇基础建设的重点部分,导致它们在绿地系统方面的系统规划存在诸多问题。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更多的是绿色健康的生活,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对人的绿色生活需求有很大的推进作用,所以对城镇绿地系统的规划与构建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本次规划通过研究土左旗察素齐镇的绿地系统现状,分析现存问题和优势,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供可行性措施,依据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对察素齐镇绿地系统构建与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现状研究和城镇发展情况,确定本次规划目标为将土默特左旗建设成为一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环境优良的园林宜居县城。至2030年末城镇绿地率达42.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m2/人。通过此次的规划研究,为以后小城镇绿地系统的构建与规划提供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信息。

张欣苗[10](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开发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故研学旅行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内容,若要开发各个地区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关键,因此,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容研究,二为策略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有哪些高中地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开发?呼和浩特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开发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提出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科书,提出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40项,课题45项;第二,开发出呼和浩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5处,其中自然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5处,人文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0处;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自己案例、实施自己案例,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5条策略,包括:(1)开发宗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的;(2)开发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出发点;(3)开发方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实际;(4)开发形式:主题——课题——任务单;(5)开发方案: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师生交流,修改完善;第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组成,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主题与课题、课程安排、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结反思、注意事项和研学任务单等10个组成部分;第五,设计了5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类。

二、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乡土地理
        2.教学案例
        3.教学模式
一、4F教学模式理论
    (一)4F教学模式基本组成
    (二)4F教学模式应用程序
    (三)4F教学模式应用注意事项
        1.F1(Fact)环节注意事项
        2.F2(Feel)环节注意事项
        3.F3(Find)环节注意事项
        4.F4(Future)环节注意事项
二、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一)基于4F模式进行乡土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2.依据教材确定适宜乡土地理教学的内容
        3.依据4F模式确定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基于4F模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资源分析
        1.遴选的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基于4F模式的包头市高中乡土地理教学内容
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筛选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自然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2.人文地理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围绕课标教材,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2.运用乡土地理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知识理解
        3.通过“观察—感受—学习—应用”模式增能提智
        4.教师引导观察思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5.采取问题链组织乡土地理情境创设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一)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
        2.依据高中生特点
        3.依据4F模式教学特性
        4.依据乡土地理特征
    (二)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组成
    (三)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主题选择分析
        2.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呈现
        3.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启示
    (四)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1.紧扣一宗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设计宗旨
        2.运用两手段:“化繁为简,以情激趣”整合乡土地理信息
        3.把握两方向:基于4F模式升华学生观察认知,巩固知识获得
        4.划分四阶段:教学设计关注差异化,教学过程实现四步进阶
        5.创设多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乡土情境
五、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准备过程
        2.实施过程
    (二)评价与反思
    (三)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遴选包头市适合4F模式的高中地理教学内容
        2.设计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5 个
        3.提出了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乡土地理考察与访谈记录表
附录二:包头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附录三:乡土地理教学设计案例一览表
附录四: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五: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六: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表
附录七: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
致谢

(2)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总体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宜居性的概念
        2.1.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2 城市宜居性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居环境理论
        2.2.2 生态城市理论
        2.2.3 新城市主义管理理论
        2.2.4 安全城市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城市宜居性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市宜居性研究进展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概况
    3.2 自然环境状况
    3.3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4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客观评价实证分析
    4.1 客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方法
        4.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指标体系构建
    4.2 评价方法
    4.3 测度过程
    4.4 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5章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5.1.3 问卷的信度分析与预调研
        5.1.4 数据获得和主体特征分析
    5.2 调查指标量化及评价分级方法
    5.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主观评价居民满意度分析
        5.3.1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总体调查评价与分析
        5.3.2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一级指标满意度频度分析
        5.3.3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调查二级指标满意度分析
        5.3.4 居民评价满意度空间分布特征
    5.4 居民不同社会属性特征对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1 不同属性居民对包头市宜居性满意度评价
        5.4.2 居民属性与宜居性评价的相关关系分析
第6章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存在问题
        6.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实力有待提高
        6.1.2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6.1.3 民生领域问题和文化设施不足
    6.2 包头市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6.2.1 激发经济活力,完善基础设施
        6.2.2 加强环境保护,提升生活质量
        6.2.3 提升民生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包头市城市宜居性满意度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工业城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来源
    1.3 研究区绿色空间变化概况
    1.4 研究方法
        1.4.1 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指标体系
        1.4.2 绿色空间布局原则
        1.4.3 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综合评价
2 结果分析
    2.1 单因素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分析
    2.2 防护绿色空间布局综合适宜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4)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3.1 主要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外影视城规划相关研究
        1.4.2 国内影视城规划相关研究
        1.4.3 现状研究小结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2 影视城相关理论研究
    2.1 影视城相关概念及类型
        2.1.1 影视城相关概念
        2.1.2 影视城主要类型
    2.2 国内外影视城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2.2.1 国内外影视城发展历程
        2.2.2 国内影视城开发模式
        2.2.3 国内影视城基本特征
    2.3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在影视城规划设计中的结合
        2.3.1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概述
        2.3.2 影视作品中的城市意象与地域文化叙事
        2.3.3 地域文化叙事与城市意象理论相结合研究影视城规划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典型影视城案例解析
    3.1 案例选取的原则
    3.2 影视城案例简析
        3.2.1 镇北堡西部影城
        3.2.2 横店影视城
        3.2.3 中央电视台无锡影视基地
        3.2.4 白鹿原影视城
        3.2.5 好莱坞环球影城
        3.2.6 案例简析小结
    3.3 案例影视城规划设计手法解析
        3.3.1 选址与定位分析
        3.3.2 功能构成、空间布局分析
        3.3.3 地域文化叙事分析
        3.3.4 建筑设计分析
        3.3.5 外部空间景观设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包头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4.1 包头地域文化元素分析
        4.1.1 自然地理环境
        4.1.2 人文历史资源
        4.1.3 城市建筑风貌
        4.1.4 影视文化与文学资源
    4.2 包头石拐区旅游资源分析
        4.2.1 包头周边影视拍摄外景地资源分析
        4.2.2 包头石拐区旅游资源分析
    4.3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叙事线索分析
        4.3.1 叙事素材分析
        4.3.2 叙事线索组织
    4.4 本章小结
5 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
    5.1 北方影视城核心区项目背景
        5.1.1 概述
        5.1.2 策划背景
        5.1.3 区位分析
        5.1.4 用地现状分析
    5.2 地域文化视角下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策略
        5.2.1 规划设计理念
        5.2.2 规划设计定位
        5.2.3 规划设计策略
    5.3 规划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3.2 交通规划与流线组织
        5.3.3 “边界”、“节点”与“标志”景观规划
    5.4 地域文化叙事研究
        5.4.1 区域层面的主题文化编排
        5.4.2 流线组织层面的影视文化叙事
        5.4.3 “边界”、“节点”层面的文化意象叙事
    5.5 建筑设计研究
        5.5.1 游客接待区
        5.5.2 影视接待区
        5.5.3 秦晋风情城
        5.5.4 民国街
        5.5.5 文化创意区
        5.5.6 缤纷游乐场
        5.5.7 西北民居博览园
    5.6 外部空间与景观设计研究
        5.6.1 游客中心广场
        5.6.2 影视接待广场
        5.6.3 中心文化广场
        5.6.4 西北民居博览园前导空间
        5.6.5 秦晋风情城主要街巷空间界面
        5.6.6 民国街主要街巷空间界面
        5.6.7 地景艺术与标志标识设计
    5.7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与建议
        5.7.1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影视城规划设计策略及手法探讨
        5.7.2 对新建影视城规划设计的若干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 Ⅰ 全国主要影视城统计表
附录 Ⅱ 镇北堡西部影城总平面图
附录 Ⅲ 好莱坞环球影城总平面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政策导向:弘扬本土优秀地域文化
        1.1.3 .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空间的重要性
        1.1.4 .问题突出:城市广场特征性的缺失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2 .国内关于城市广场地域性的研究
        1.2.3 .研究趋势与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目的及方法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城市广场的设计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市公共空间
        2.1.2 .城市广场
    2.2 .城市广场的功能作用
    2.3 .广场形式的分类
        2.3.1 .行政类广场
        2.3.2 .文化类广场
        2.3.3 .主题类广场
        2.3.4 .交通类广场
        2.3.5 .商业类广场
    2.4 .城市广场的设计载体解析
        2.4.1 .铺装
        2.4.2 .水景
        2.4.3 .绿植
        2.4.4 .座椅
        2.4.5 .景观小品
        2.4.6 .无障碍设计
    2.5 .城市广场发展动向探析
        2.5.1 .未来发展趋势
        2.5.2 .“公园化”现象
    2.6 .本章小结
3.地域文化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表达
    3.1 .地域文化视角下对城市广场的探索
        3.1.1 .地域文化的组成与特点
        3.1.2 .城市与地域文化的互动
        3.1.3 .城市广场的地域性设计思想
    3.2 .广场地域性表达的影响要素
        3.2.1 .自然环境要素
        3.2.2 .人文历史要素
        3.2.3 .政治经济要素
    3.3 .优秀案例解读
        3.3.1 .行政类广场
        3.3.2 .文化类广场
        3.3.3 .主题类广场
    3.4 .三种类型城市广场设计要点总结
        3.4.1 .行政类广场
        3.4.2 .文化类广场
        3.4.3 .主题类广场
    3.5 .本章小结
4.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现状调查与解析
    4.1 .巴彦淖尔基本概况
        4.1.1 .自然环境概况
        4.1.2 .人文环境概况
    4.2 .地域文化的语言形式
        4.2.1 .民族传统的形态语言
        4.2.2 .地方特色的图示语言
        4.2.3 .民俗图案的符号语言
    4.3 .城市广场解读
        4.3.1 .行政类广场——市政中心广场
        4.3.2 .主题类广场——运动休闲公园
        4.3.3 .文化类广场——河套文化公园
        4.3.4 .三类广场横向对比分析
    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使用后评价
        4.4.1 .选择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法
        4.4.2 .明确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目标
        4.4.3 .构建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模型
        4.4.4 .城市广场空间品质评价方案设计
        4.4.5 .城市广场使用后评价结果分析
    4.5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问题梳理
        4.5.1 .环境设计手法相似
        4.5.2 .地域文化塑造不足
        4.5.3 .广场缺乏主题性规划
        4.5.4 .盲目移植或文不对题
    4.6 .本章小结
5.地域文化视角下巴彦淖尔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思考
    5.1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层面
        5.1.1 .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回应
        5.1.2 .对人文历史要素的回应
        5.1.3 .对政治经济要素的回应
    5.2 .城市广场地域性提升策略
        5.2.1 .本土植物的使用
        5.2.2 .乡土材料的运用
        5.2.3 .传统色彩的搭配
        5.2.4 .地域文化的创新运用
    5.3 .基于使用后评价的改进建议
        5.3.1 .兼顾生态与文化
        5.3.2 .融入文化性元素
        5.3.3 .增加标志性建筑
        5.3.4 .注重人性化设计
    5.4 .城市广场空间提升措施
        5.4.1 .市政中心广场——增加前导空间层次
        5.4.2 .运动休闲公园——现有环境品质提升
        5.4.3 .河套文化公园——提升地域文化氛围
    5.5 .本章小结
6.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广场设计
    6.1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6.2 .城市广场设计方法
    6.3 .城市广场设计要点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
    7.3 .论文展望
后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思考)
致谢
图表目录
附录一 广场空间使用评价调查表
附录二 巴彦淖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授权的专利
参考文献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研究内容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研究法
        1.4.2.理论研究法
        1.4.3.实例例证法
        1.4.4.实地调研法
    1.5.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阐述及研究进展
    2.1.干旱半干旱地区
        2.1.1.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定义
        2.1.2.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布
        2.1.3.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特征
    2.2.节水型城市绿地
        2.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定义
        2.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产生背景
        2.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内涵
    2.3.国内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2.3.1. 国外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理论研究及现状
3. 对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认识
    3.1.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理论研究
        3.1.1.节水型社会建设
        3.1.2.低影响开发理论
        3.1.3.景观生态学理论
        3.1.4.可持续发展理论
    3.2.基于节水型城市绿地相关技术研究
        3.2.1.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技术规范及标准
        3.2.2.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
        3.2.3.节水型城市绿地的用水水源研究
        3.2.4.节水型园林绿地植物的水利用率
    3.3.目前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绿地存在的问题
    3.4.建设节水型城市绿地的措施
        3.4.1.重视园林绿地水系规划
        3.4.2.调整种植结构
        3.4.3.合理选择植物种类,优化植物配置
        3.4.4.加强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节水意识
    3.5.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的发展目标
4. 相关案例研究
    4.1.雨水收集利用策略:宾夕法尼亚大学—休梅克绿地
        4.1.1.项目概况
        4.1.2.设计策略
        4.1.3.借鉴意义
    4.2.雨洪管理:金华燕尾洲公园
        4.2.1.项目概况
        4.2.2.设计策略
        4.2.3.借鉴意义
    4.3.可持续生态景观:印度卢平研究中心景观设计
        4.3.1.项目概况
        4.3.2.设计策略
        4.3.3.借鉴意义
    4.4.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水景设计:乌鲁木齐小绿谷水景公园坡地设计
        4.4.1.项目概况
        4.4.2.设计策略
        4.4.3.借鉴意义
    4.5.生态修复:抱坡岭公园
        4.5.1.项目概况
        4.5.2.设计策略
        4.5.3.借鉴意义
    4.6.空间利用Bentway公共空间
        4.6.1.项目概况
        4.6.2.设计策略
        4.6.3.借鉴意义
5. 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策略
    5.1.设计原则
        5.1.1.资源节约型原则
        5.1.2.科学设计型原则
        5.1.3.体系完善型原则
    5.2.基于节水的绿地保护与修护
        5.2.1.植被保护和利用
        5.2.2.绿地土壤修复
    5.3.节水型城市绿地水系统设计策略
        5.3.1.雨水利用策略
        5.3.2.再生水利用
        5.3.3.绿地节水灌溉设施
        5.3.4.土壤保水措施
    5.4.节水型城市绿地树种规划与种植设计
        5.4.1.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5.4.2.合理选择耐旱植物群落
        5.4.3.植物需水计算与控制
    5.5.节水型城市绿地铺装设计策略
        5.5.1.铺装材料与绿地节水的关系
        5.5.2.透水铺装的类型和特性
6. 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研究
    6.1.背景概况
        6.1.1.地理环境
        6.1.2.气候条件
        6.1.3.水文条件
        6.1.4.土壤条件
        6.1.5.社会人文条件
    6.2.项目概况
        6.2.1.区位分析
        6.2.2.上位规划解读
        6.2.3.现状分析
        6.2.4.SWOT分析
    6.3.设计方案流程图
    6.4.设计理念及目标
    6.5.设计策略
        6.5.1.以雨水收集为导向,构建绿地节水系统
        6.5.2.合理配置耐旱植物,丰富植物群落
        6.5.3.功能丰富,多样化满足休憩
    6.6.总体规划设计
        6.6.1.总体景观结构
        6.6.2.分区景观详细规划设计
    6.7.水系统设计专项
        6.7.1.雨水收集利用设计
        6.7.2.防洪设计
        6.7.3.生态驳岸设计
        6.7.4.生态水净化系统
        6.7.5.节水型灌溉设施设计
    6.8.植物景观设计专项
        6.8.1.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6.8.2.绿化植被选择
    6.9.其他设计专项
        6.9.1.竖向设计专项
        6.9.2.交通设计专项
        6.9.3.山体修复设计专项
        6.9.4.灰空间设计专项
        6.9.5.服务设施专项
        6.9.6.标识系统专项
        6.9.7.节事活动策划专项
    6.10.用地平衡表
7.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致谢
图纸附录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区域发展背景
        1.1.3 社会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2 国内城市居住区的理论研究与发展研究
        1.4.3 总结
    1.5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居住区空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认知
    2.1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概念解析
    2.2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研究内容
    2.3 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自然环境的影响
        2.3.2 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
        2.3.3 住房制度改革及政策的推动
        2.3.4 城市历史进程的演进
        2.3.5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
    2.4 本章小结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发展与现状总结
    3.1 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居住区发展历程
        3.1.1 居住区发展的阶段划分
        3.1.2 各时期居住区发展历程
        3.1.3 各时期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3.2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分布现状
        3.2.1 中心城区居住区概况
        3.2.2 中心城区居住区分类情况
        3.2.3 中心城区居住区布局倾向
    3.3 本章小结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形态及其空间特征
    4.1 建国后住宅建设的起步时期(1949-1978年)
        4.1.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1.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1.3 街坊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2 改革开放后住宅建设大力发展时期(1979-1995年)
        4.2.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2.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2.3 单位制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3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需求多元化阶段(1996-2019年)
        4.3.1 居住区空间内部空间的演变
        4.3.2 居住区空间外部环境的演变
        4.3.3 商品房居住区空间形态特征总结
    4.4 居住区空间形态存在的问题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优化设计方法
    5.1 既有居住区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法
    5.2 包头市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探讨
        5.2.1 适宜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居住区合理建设规模建议
        5.2.2 新建居住区空间形态建设模式的思考
    5.3 居住区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
        5.3.1 多元化背景下的居住区建设与发展
        5.3.2 居住区良好交流空间的塑造
        5.3.3 居住区智慧化与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信息统计表
附录B 图表目录
附录C 包头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9)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案例分析及指导意义
    2.1 国外案例
    2.2 国内案例
3 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
    3.1 概况及现状分析
        3.1.1 城市概况
        3.1.2 绿地现状分析
    3.2 规划总则
        3.2.1 规划编制目的
        3.2.2 规划依据
        3.2.3 规划期限
        3.2.4 规划层次和范围
        3.2.5 指导思想
        3.2.6 规划原则
    3.3 规划目标与指标
        3.3.1 规划目标
        3.3.2 规划指标
    3.4 旗域绿地系统规划
        3.4.1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3.4.2 规划结构
        3.4.3 规划布局
        3.4.4 廊道型地域
    3.5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3.5.1 规划原则与理念
        3.5.2 规划结构
    3.6 绿地分类规划
        3.6.1 绿地分类说明
        3.6.2 公园绿地(G1)规划
        3.6.3 防护绿地(G2)规划
        3.6.4 广场用地(G3)规划
        3.6.5 附属绿地(XG)规划
        3.6.6 区域绿地(EG)规划
    3.7 树种规划
        3.7.1 规划原则
        3.7.2 土壤、水文、植物资源概况
        3.7.3 植物配置比例
        3.7.4 树种选择
    3.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8.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原则
        3.8.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思路
        3.8.3 生态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目标
        3.8.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3.8.5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生态管理对策
        3.8.6 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3.9 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
        3.9.1 现状概况
        3.9.2 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养护
    3.10 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3.10.1 规划原则与要求
        3.10.2 绿地防灾避险现状及能力分析
        3.10.3 防灾避险绿地建设
        3.10.4 避险绿地与避险通道规划
        3.10.5 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3.11 分期建设规划
        3.11.1 近期建设规划
        3.11.2 远期建设规划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路线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与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分析
    (二)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说明
    (二)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组成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一)案例实施
    (二)案例实施启示
六、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附录2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理由
附录4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5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开发策略汇总表
附录6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附录7 蒙草草博园研学旅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致谢

四、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4F模式的高中乡土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 ——以包头市乡土地理为例[D]. 李佩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包头市中心城区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 郑月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工业城市防护绿色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 刘大鹏,马斌,王悦. 自然资源学报, 2021(02)
  • [4]地域文化视角下包头北方影视城核心区规划设计研究[D]. 侯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巴彦淖尔城市广场为例[D]. 王灏翔.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型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以青海省民和县中央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D]. 袁开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8]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区空间形态发展研究[D]. 常雪娃.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9]土默特左旗察素齐镇绿地系统规划[D]. 杨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D]. 张欣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关于包头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