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晔、杨延钊父子

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晔、杨延钊父子

一、北宋时期抗辽民族英雄——杨业 杨延昭父子(论文文献综述)

牛放[1](2022)在《铁血陕北汉子》文中研究说明从一望无垠的内蒙古草原,一进入陕北,便是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黄土的褶皱如同大地脸上的皱纹,让这块土地变得十分沧桑而厚重。毫无疑问,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我们瞬间就会想到刘志丹、谢子长,这些离我们最近的英雄是当之无愧的铁血陕北汉子,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陕北的泥土。然而,我现在要说的不是他们,而是历史更遥远的另一群陕北男人。统万城,李继迁寨,或者府谷,哪一块黄土不是陕北男人的灵魂?如果一定要立一块石碑来刻写陕北血性男儿的名字,

李鑫雨[2](2021)在《豫剧“杨家将”剧目探究》文中指出豫剧是极具地方性的大众艺术,它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着这方土地人民的是非道德与爱恨情仇。因此,豫剧在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剧种特色与创作规律,这样的独特性也影响到了豫剧“杨家将”剧目的创作。豫剧中的“杨家将”传统剧目大概有四十多出,其来源大体可归为八类:来源于《昭代箫韶》等大戏、或连台本戏的剧目;来源于《杨家将演义》等志传小说的剧目;来源于艺人口述本的剧目;来源于民间传说的剧目;来源于其他剧种移植的剧目;来源于元杂剧的剧目;来源于鼓子词的剧目;来源于河南坠子小唱本的剧目。根据具体来源,可以将豫剧“杨家将”剧目的创作类型大致归为五种:来源于志传小说的剧目创作;取材于连台本戏的剧目创作;根据民间传说创作和老戏改编的剧目;剧种间相互移植的剧目创作;其他来源的剧目创作。需要强调的是,各类剧目的创作是无法用单一的取材来源和单一的创作方法去归类解释的,比如一部《破天门》就会同时向元杂剧、连台本戏、小说取材,它的创作方法也涉及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剧种地域特色等等,因此,各类剧目取材的交错的现象和关系是很难理清楚界限的。豫剧“杨家将”剧目塑造了一批目的相同、行为近似的群体英雄形象,但却因为寻找到了每一个英雄的不同特点而使得他们的故事并不显得重复单调。它们在民间艺术的土壤里生根,汲取着民风民俗成熟发展,是过去苦难社会中百姓的精神避难所,不仅紧贴着古今观众的审美及道德评判,更是戏剧创作丰富的素材宝库。

贾凯露[3](2021)在《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杨家将传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将世家传说,经过历代民众的口传心授,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品格和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学界关于杨家将传说的研究颇为丰硕,主要集中于历史考据和文学阐释,较少关注传说的活态传承,以及在生活语境、实践层面探讨传说与民众、村落关系的研究。事实上,杨家将传说广泛流传于北方乡村社会,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的鹿蹄涧村是以杨氏居民为主的北方宗族村,村内有祭祀北宋名将杨业的杨忠武祠,村民中百分之八十都姓杨,并称自己是杨家将后人。杨家将传说作为一种英雄家族传说流传于鹿蹄涧村,影响杨氏宗族的建构,成为凝聚宗族力量、强化宗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本文探讨具有宗族性指向的杨家将传说如何影响杨氏宗族村的问题,将搜集到的田野资料放置于杨氏宗族的定居历史记忆、先祖世系追认、宗族精神传承等层面予以分析,论证承载地方民众历史记忆的传说在宗族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意义与目的,与传说和杨家将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田野选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和依托资料四个方面。第一章,鹿蹄涧村杨家将传说的生成语境,主要是对传说生成的历史语境和流传的地方语境的分析。第一节从宋代的边患与战争,杨家将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鹿村杨家将传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第二节探讨传说流传的地方语境,指出代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为传说的流布奠定了空间基础,延续至今的宗族文化是杨家将传说动态传承的地方语境。第二章,鹿蹄石传说:宗族村由来的历史记忆。本章以宗族传承物鹿蹄石及其相关传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在宗族定居和村落由来记忆书写中的作用。鹿蹄石传说是杨氏宗族刻意建构的阐释本宗族定居历史的文化真实,具有浓厚的宗族特色。本章从传说的口承文本、族谱记忆、衍生叙事着手,指出鹿蹄石传说在宗族村落书写历史记忆时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章,口述族谱:基于传说建构的宗族世系。这一章着力于分析鹿蹄涧村基于传说建构起的宗族世系。族谱与传说是呈现在不同载体上的宗族记忆,是族众基于历史对家族文化和祖先记忆的整理、编写与传承。与正史记载的人物关系不同,鹿蹄涧村的杨氏族人信奉自己建构起的族谱世系。本章从“我们是杨六郎的后”“杨宗保确有其人”“没有杨门女将哪来的俺们”三方面分析,指出传说内容虽不一定真实,但能真实反映民众思想,是族人共同笃信的历史记忆,得出传说影响宗族世系建构的结论。第四章,英雄世家:传说精神强化宗族认同。本章分析杨家将传说中的英雄群像,指出传说塑造的先祖形象已成为一种英雄指代性形象,传说传递的忠勇精神强化了鹿蹄涧村杨氏的宗族认同。正因传说给予族众的英雄世家的宗族认同感,鹿蹄涧村的宗族活动才会延续至今。结论部分在总结前几章内容与观点的基础上,讨论了传说与宗族之间良性互动的问题。文章把研究对象杨家将传说置于当代宗族村落的生活空间中,以多次田野调查搜集到的一手活态资料为基础,探讨杨家将传说在当代与宗族文化互动的关系。作为宗族共享的文化知识,鹿蹄涧村杨家将传说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已然成为一种宗族精神符号。一方面,传说在宗族成员追溯起源历史、构建族谱世系、强化宗族认同等各方面均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稳定的家族群体也给予传说持续讲演的动力,使得传说传承更加稳定。

杨帆[4](2019)在《神木市杨家将故里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经济建设取得极大的进步,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大步伐也带来了城镇规划建设忽略文化根基、盲目趋同的问题,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程,各地都有区别于其他地域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将这些文化资源合理的转化利用有利于地区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同时也可以唤起人们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文化在城镇发展的影响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城镇公园的景观空间营造作为文化载体为地域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的公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园逐渐向文化主题化发展。文化主题公园是一种以特定文化为设计主题的公园形式,它除了满足休闲观光和旅游开发需求外,同时把一定时期或某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提炼,综合体现在园林设计中供人欣赏,这种新型公园形式如今受到越多人的喜爱和重视。神木市是宋代爱国名门杨家将的故里,杨家将的故事所流传出的忠烈爱国、勇于牺牲、骁勇善战的杨家将精神历经千年,仍然被人们缅怀赞扬,本文认为神木市店塔镇作为杨家将历史的起源地和宋文化发展的高潮之地,历史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适宜建造文化主题公园。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文化发展局势、城镇文化建设问题、神木独有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需求几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明确了在神木市建设杨家将文化主题公园的方向;其次,探索文化和文化主题公园的概念,引申出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真实性、创新性、艺术性等表达原则和直接运用雕塑小品、间接运用文化元素的表达策略,穿插优秀案例分析文化在景观中的转化运用,并总结案例的可借鉴之处用来指导实践设计部分;最后,基于对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以神木市杨家将故里文化公园为实践,分析项目可行性和场地的现状情况等提出方案的总体规划及分区设计,将设计用地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展示区、生态休闲区、生态湿地区、滨水景观区,并将提炼的文化元素和故事很好的与景观串联起来融入景观节点、雕塑小品等的细部设计中,完成杨家将文化主题公园整体规划设计。本次设计试图为中小城镇科学利用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休闲旅游景区提供可借鉴之处。

韩玉梅[5](2019)在《杨家将武术的挖掘整理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在北宋时期,杨家将因其能征善战的英雄事迹和对国家的忠爱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它深深扎根于这片古老中华文明之乡。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杨家将武术在促进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延续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杨家将故事、形象演变、戏曲等方面的研究也不少,但是研究杨家将武术、杨家将武术文化及武术套路发展文献少之又少,因此,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探讨杨家将武术的挖掘整理与发展对策研究,有很大的空间的,具有一定可行性。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对于杨家将武术的发展而言,能否把握历史机遇,实现杨家将武术的和谐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以杨家将武术的挖掘整理与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杨家将武术的历史渊源作以简要概述;重点对推动杨家将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杨家枪法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杨家将武术文化在发扬民族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运用实地考察法,对杨家将及杨家将在不同地区的相关古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参与了《神木县杨家将武术文化开发研究、战术武功研讨及武术套路挖掘整理》的课题,参与了杨家将武术系列套路的整编,通过一系列调研访谈,对河南、神木、西安等地区的杨家将武术发展现状进行考查,力求获取一手相关的资料。运用访谈法对杨家将武术相关传承人进行逐一走访,了解传承内容和传承脉络。在保留杨家将武术技法特点的情况下融入现代武术的特性及表现方式进行套路整编,运用动作影像拍摄法录制图片和视频;结合访谈和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发扬传承杨家将武术。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杨家将武术在古代军事战争时期产生,当时国家内外交困的社会条件铸就了杨家将武术的独特背景。杨家将相关的历史建筑是杨家将武术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是杨家将武术文化发展的足迹,更是杨家将将士们忠贞爱国主义形象的传承和延续。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促进杨家将武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宋朝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将门世家的影响;文艺作品的发展;史料记载与大众流传度的影响。(2)有关杨家将武术代表之杨家枪的探究中,分析了杨家将武术之杨家枪法在中国器械史上的地位,它由战场杀敌开始到后来的人们的不断改进演变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杨家枪,可以说在清代之前杨家枪一直占据着“霸主”的地位。(3)杨家将武术文化的精神所在:①忠于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②成仁取义的无私奉献精神;③一脉相承的家国主义情怀;④追求和谐统一的不屈意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民族精神:①创造精神;②奋斗精神;③团结精神;④梦想精神。它能够和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民族精神融合。(4)通过对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天津、四川等省市有关杨家将武术传承人及爱好者的实地调研访谈,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及便于现代推广和发展的基础上整编出来杨家将武术套路之杨家拳,套路以文字叙述和动作示意图呈现。(5)对杨家将武术发展推广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①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传播体系;②认识杨家将武术文化价值;③发展杨家将产业链;④建立杨家将历史系料库;⑤成立杨家将武术文化研究中心;⑥响应国家政策,紧追全民健身浪潮;⑦组织编排大型杨家将武术题材类舞台剧;⑧定期举办杨家将武术交流赛;⑨积极推动杨家将武术进入校园,弘扬武术文化。杨家将英雄故事历经岁月流传,为世人所钦赞。杨家将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杨家将武术是传统武术大家庭的一分子,杨家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于人们来说,较为熟知的大都是通过戏剧、小说、影视等方式和研究展现的,而对于武术套路技法方面表现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渊源的探究、套路的整理、发展策略的畅想,旨在杨家将武术能推广出去,走的更远。

侯卫星[6](2016)在《注释》文中提出[1]帕米雪峰:指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不周山、葱岭,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中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平均海拔40007700米。主要居民为塔吉克族。[2]龙江黑岛:即黑瞎子岛,又称抚远三角洲、熊瞎子岛,位于黑龙江和乌苏

杨凡[7](2016)在《杨家将形象演变及文化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杨家将故事作为中国古代经典故事之一,历经千年盛传不衰,以经典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后人喜爱和关注。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北宋前期的历史到南宋话本、金院本、元杂剧、明小说、地方戏再到连环画、影视剧、评书、网络游戏无所不包,是文人创作与民间艺术的荟萃。鉴于各个时代背景不同,杨家将主要人物形象演变略有差异,但其彰显的文化意蕴却具有普适意义。从史学文本、小说着作、戏曲剧作到新媒介下的杨家将形象的形成与演变,辅之以主要作品及剧作,作一个综合分析,探究不同时期的杨家将故事形象演变与重写的文化意义颇有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历史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进行分析。史书文本中的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忠贞勇敢等品质很清晰,我们可以说历史中的杨家将,是一座英雄的丰碑,骁勇善战于杀场上,英勇杀敌于抵御外患战役中,不怕牺牲、舍生取义、忠心卫国的大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章是对宋代话本、戏曲中杨家将形象的纵向传播分析。自元代到明代中后期以来,联系当时史实,分析话本中的杨家将,并以元杂剧代表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谢金吾乍拆清风府》为主分析杨家将形象的演绎过程。第三章是以明小说《杨家将演义》——关于杨家将故事讲述的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为重点,分析男将形象和女将形象的特点及成因,再以清后戏曲《四郎探母》、地方戏《穆柯寨》、《辕门斩子》以及当下刘兰芳评书为例对杨家将形象作以解读。第四章是新媒介环境下的杨家将形象传播。分析探讨影视剧中的杨家将形象的演变特点及成因,通过影视作品、连环画、网络、电子游戏对杨家将形象重塑,可以进一步引导当下探讨中国古典文化精髓,塑造民族精魂。第五章是杨家将故事重写的文化意义,探讨其形象演变的轨迹所彰显的文化底蕴。家国文化、妇女文化、民族文化是杨家将故事之所以一代又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的价值所在。

张小倩[8](2015)在《“杨家将”创作与接受研究》文中认为清人俞樾言:“演义家所称名将,在唐曰薛家,皆薛仁贵子孙也;在宋曰杨家,皆杨业子孙也。”杨业及其子孙三代抗辽的事迹,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记录总不超过万字。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民间传说中,杨氏一门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传说中衍生出多若繁星的戏曲、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其影响甚至已扩展到网络游戏。杨家将故事之所以可至“里儿野竖,皆能道之”的地步,这与它之发生始于民间集体创作分不开。这不同于作家文学,前者作为文艺作品出现,是劳动人民、民间艺人、进步文人共同协作的成果。不同时代的接受者(包含历代的创作者)带着自己的“审美期待”投入已有的史实或前文学作品的阅读,并根据“期待视野”的反馈,对文学作品进行“填空”与“再创作”。笔者就是以分析不同时期“杨家将”作品的特点以及与前时代相比所发生的内容及形式变化为主要脉络,探讨相异时代的不同接受者对杨家将故事不断“再创作”的影响。全文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写正史、野史中的“杨家将”形象及其在宋元的发展概况,分析故事在这两个时代受众之所以广的原因,并通过史实与话本、杂剧中故事的对比,找到其中的变化及其原因。史料大多以记载杨业的生平为主,略有提及其子孙杨延昭、杨文广的事迹,然而宋朝话本却有了《五郎为僧》,虽然现在只能看到其目录。元朝幸存下了两本杂剧即《昊天塔孟良盗骨殖》与《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与前面作品对比,这两部杂剧有些新的元素出现,比如杂剧中用词的“中原化”倾向;僧侣形象的登台;鬼魂托梦情节的出现。这些变化一方面受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评话、杂剧这类大众艺术形式本身要求极力迎合观众审美有关。第二章主要论述明清时期杨家将故事的丰富及与宋元相比较而呈现的变化,同样试图找出其变化的原因。杨家将故事在明清发展颇为繁荣,这与明、清的时代需要和读者审美期待分不开。具体到明朝,四本杂剧剧本因是当时在宫廷演出的脚本,服务对象与元朝杂剧不同,所以在内容方面有一些特殊的变化。如叙述忠奸斗争的比例上升;增强了封建说教比重;宗教宿命论色彩增加。另外,《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两本影响最深远的小说也因为编撰者的不同,在内容与思想上有些相异。前者属于书商型操作,通俗性更为明显;后者在书写上文人色彩要浓厚许多。另就清朝而言,杨家将故事的演绎多在戏曲上,其中论述的重点放在宫廷大戏《昭代箫韶》与各地的民间戏曲之间的对比研究上。第三章论述民国以来的“杨家将”形象的丰满和这个时期作品再创作的特点及其蕴含的民众审美心理。本章在民国时期与建国后至80年代中叶所用笔墨相对有所减弱,因为这个时期的再创作更多的是对“杨家将”这类经过几代流传后已具有“原型”意义的题材的不断重演。相较之下,本章重点论述的是80年代中叶之后,因为社会急速发展以及电视、网络这类新媒介的出现、普及,而引发的人们对杨家将精神的解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影视中主题的严重偏离;一系列调侃戏谑杨家将的网络小说出现;“杨家将”暴力网络游戏的盛行。而与之相对的,日本作家北方谦三却因成功改编《杨家将》而获吉川英治文学奖。杨家将故事发展至今的两种不同的现状值得思考。综上而言,本文以接受美学的视角,旨在论述杨家将故事演变至今的每个时段的变化,并在变化中发掘接受者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卢光月[9](2015)在《清宫连台本戏《铁旗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旗阵》是清代宫廷中演述杨家将故事的连台本大戏之一,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它自乾嘉年间创编以后,道光、咸丰、光绪三朝皆有演出,鉴于该剧在杨家将故事发展史方面以及清代宫廷连台本戏发展史方面所具有的代表性,本文以《铁旗阵》为主要研究对象。清代以前,杨家将曲艺、小说已经非常繁盛,如果说清宫连台本戏《昭代箫韶》是历代杨家将故事集大成的戏曲作品,那么,《铁旗阵》则反映了杨家将故事在清代尤其是在清宫中的流变。通过文本细读与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铁旗阵》的人物形象及剧情主要受到了民间评话、说唱等曲艺的影响,其在清宫中的产生,与其创作群体所属地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与清代统治者的政治意图、文化政策等密切相关。《铁旗阵》在各朝演出脚本大致相同,道光、咸丰两朝其演出体制比较固定,演出脚本也无太大变化。笔者通过文献考据发现,《铁旗阵》在清代宫廷中演出的次数并不止于王芷章、周明泰等人等所记载的四次。道咸年间《铁旗阵》“分段”演出的脚本应是改“本”为“段”,这之前《铁旗阵》脚本应是十本一百零三出;而光绪年间《铁旗阵》改“段”为“本”则是从咸丰年间就开始的,且其改“段”为“本”并非重归道咸之前的分本方式。另外,光绪年间演出本将昆弋本改为皮黄本,其改编底本应为道光、咸丰年间的演出脚本。

杨凡[10](2014)在《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北宋时期抗辽民族英雄——杨业 杨延昭父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宋时期抗辽民族英雄——杨业 杨延昭父子(论文提纲范文)

(2)豫剧“杨家将”剧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来源及发展
    第一节 “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源头
    第二节 “杨家将”故事在戏曲中的发展
    第三节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来源及发展
第二章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创作
    第一节 来源于志传小说的剧目创作
    第二节 取材于连台本戏的剧目创作
    第三节 据民间传说创作和老戏改编的剧目
    第四节 剧种间相互移植的剧目创作
    第五节 其他来源的剧目创作
第三章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豫剧“杨家将”剧目中的群体英雄形象
    第二节 独特的女性英雄形象
    第三节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艺术特色与创作特点
第四章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影响与流传
    第一节 民风民俗的展现
    第二节 豫剧“杨家将”剧目的流变与传承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田野点介绍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依托
1 鹿村杨家将传说的生成语境
    1.1 传说生成的历史语境
        1.1.1 宋代的边患与战争
        1.1.2 杨家将传说的历代演变
    1.2 传说流传的地方语境
        1.2.1 代县——杨家将戍守的边关要地
        1.2.2 鹿蹄涧村——杨姓宗族村
2 鹿蹄石传说:宗族村由来的历史记忆
    2.1 神鹿指引:宗族定居与村名由来
        2.1.1 鹿蹄石传说的口承叙事
        2.1.2 村名传说中的文化意蕴
    2.2 族谱叙事:村落历史的正统化书写
        2.2.1 族谱记载的鹿蹄石传说
        2.2.2 “不受重视”的开基祖杨友、杨山
    2.3 衍生叙事:宗族传承物的显灵传说
        2.3.1 神鹿重现传说
        2.3.2 鹿蹄石治病传说
    小结
3 口述族谱:基于传说建构的宗族世系
    3.1 与历史相左的族谱世系
        3.1.1 《杨氏族谱》七次修订
        3.1.2 谱载杨家将先祖世系
    3.2 “我们是杨六郎的后”
        3.2.1 传说附会史实:英雄六郎
        3.2.2 六郎记忆衍生的村名传说
    3.3 “杨宗保确有其人”
        3.3.1 族谱记载的宗辈先祖
        3.3.2 推理存在的杨宗保
    3.4 “没有杨门女将哪来的俺们”
        3.4.1 令人存疑的女将先祖身份
        3.4.2 依女将传说塑祖先新像
    小结
4 英雄世家:传说精神强化宗族认同
    4.1 祖先英雄形象与爱国精神的延续
        4.1.1 杨老令公与祭祖活动
        4.1.2 六郎智勇击退辽兵
        4.1.3 五郎铁棍忠勇卫国
        4.1.4 七郎忠魂护佑族众
    4.2 女将英雄与宗族性别符号化认同
        4.2.1 守护家族的佘太君改姓传说
        4.2.2 杨门女将传说强化英雄认同
    4.3 英雄家族与满门忠烈的精神认同
        4.3.1 銮驾传说:提升家族地位
        4.3.2 禁忌传说:强化家族历史
    小结
结论 传说与宗族的良性互动
附录:传说文本节选
    附录1:《杨宗保确有其人》
    附录2:《木阁村的传说》
    附录3:《八姐九妹逞英豪》
    附录4:《杨门女将逞英雄》
    附录5:《八姐九妹为啥一直没出嫁》
    附录6:《杨门女将杜金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神木市杨家将故里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机遇
        1.1.2 城镇发展需要科学注入文化软实力
        1.1.3 神木发展依托特有文化资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
        1.3.1 文化
        1.3.2 文化主题公园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文化主题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 文化主题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1.1 主题真实性
        2.1.2 文化创新性
        2.1.3 审美艺术性
        2.1.4 文化教育性
        2.1.5 可持续性
    2.2 文化主题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策略
        2.2.1 传统园林的设计借鉴构成整体表达
        2.2.2 景观要素的协调统一构成直观表达
        2.2.3 文化元素的提取运用构成意向表达
    2.3 文化在杨家将故里文化公园中的景观转换
        2.3.1 杨家将文化的具体内容
        2.3.2 杨家将文化的提炼转译
3.项目基础概况
    3.1 项目背景
        3.1.1 神木杨家将文化的特有资源
        3.1.2 神木建文化公园的发展需要
    3.2 场地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场地现状
        3.2.3 地貌水文
        3.2.4 气候特点
        3.2.5 文化构成
        3.2.6 植物资源
    3.3 项目定位
        3.3.1 文化定位(高品质的历史文化体验地)
        3.3.2 市场定位(高品质的全民休闲娱乐地)
        3.3.3 景观定位(高品质的城市周边休闲地)
4.方案总体规划和布局
    4.1 总体规划
        4.1.1 功能规划
        4.1.2 空间规划
        4.1.3 交通规划
    4.2 小结
5.方案设计
    5.1 分区设计
        5.1.1 杨家将中心广场区
        5.1.2 杨家将文化展示区
        5.1.3 生态休闲区
        5.1.4 生态湿地区
        5.1.5 滨水景观区
    5.2 景观要素设计分析
        5.2.1 地形水体
        5.2.2 建筑
        5.2.3 景观小品
        5.2.4 铺装
        5.2.5 植物配置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历史文化与现代造园巧妙结合,创新文化景观转换
        6.1.2 园区建设和城镇建设互动发展,提升地域环境改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获奖情况及研究成果
附录
附件

(5)杨家将武术的挖掘整理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需要
        1.1.2 杨家将武术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不同地区的杨家将的相关研究
        1.4.2 杨家将武术文化的相关研究
        1.4.3 杨家将故事创编的相关研究
        1.4.4 杨家将女性形象的相关研究
        1.4.5 杨家将武术的产生及其影响研究
    小结
第2章 杨家将武术的历史渊源
    2.1 杨家将主要人物
        2.1.1 杨业
        2.1.2 杨延昭
        2.1.3 杨文广
    2.2 杨家将相关古迹
        2.2.1 杨令公庙
        2.2.2 钟鼓楼
        2.2.3 杨家祠堂
        2.2.4 天波杨府
        2.2.5 杨家城
    2.3 杨家将武术的源起
        2.3.1 杨家将武术的源起及历史史实
        2.3.2 杨家将武术之杨家枪在中国器械史的地位
    2.4 杨家将武术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因素
        2.4.1 杨家将武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2.4.2 推动杨家将武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第3章 杨家将武术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
    3.1 杨家将武术文化的精神所在
        3.1.1 尽忠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3.1.2 视死如归的奉献精神
        3.1.3 一脉相承的家国主义情怀
        3.1.4 追求祖国大一统的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
    3.2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民族精神
        3.2.1 创造精神
        3.2.2 奋斗精神
        3.2.3 团结精神
        3.2.4 梦想精神
    3.3 杨家将精神的时代价值
        3.3.1 爱国如家、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3.3.2 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坚持精神
        3.3.3 家国统一、家风延续的传承精神
        3.3.4 爱好和平、追求平等的奋进精神
第4章 杨家将武术套路与技法整理
    4.1 对杨家将武术技法套路挖掘与整理的研究过程
        4.1.1 搜集整理资料
        4.1.2 实地考察
        4.1.3 讨论研究
        4.1.4 参与神木杨家将表演
        4.1.5 撰写报告编辑完成武术套路
        4.1.6 组织验收相关工作
    4.2 整编原则及意义
        4.2.1 整编原则要求
        4.2.2 整编意义
    4.3 整编的杨家将武术套路之杨家拳
        4.3.1 套路简介
        4.3.2 动作名称
        4.3.3 动作图解
第5章 发扬传承杨家将武术的对策
    5.1 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传播体系
    5.2 认识杨家将武术文化价值
    5.3 发展杨家将产业链
    5.4 建立杨家将历史系料库
    5.5 成立杨家将武术文化研究中心
    5.6 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浪潮
    5.7 组织编排大型杨家将武术舞台剧
    5.8 定期举办杨家将武术交流赛
    5.9 积极推动杨家将武术进校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杨家将形象演变及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历史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一节《资治通鉴》《隆平集》中的杨氏家族叙事
    第二节《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三节《宋史》中的杨家将
第二章 宋元话本、戏曲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一节 宋元话本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二节《昊天塔》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三节《谢金吾》中的杨家将故事
第三章 明清以来戏曲、小说、评书中的杨家将
    第一节《杨家将演义》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二节 杨家将戏剧目探析
    第三节 评书中的杨家将
第四章 新媒介环境下的杨家将形象传播
    第一节 影视作品中的穆桂英形象
    第二节 连环画中的杨家将
    第三节 网络信息与电子游戏中的杨家将形象
第五章 杨家将故事重写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传承忠孝节义的家国文化
    第二节 倡导自由、平等的妇女文化观
    第三节 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公众精神文化主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杨家将”创作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元时期杨家将形象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本事”中的杨家将
        一、官方言说:正史对杨家将的记载
        二、民间言说:宋朝野史笔记、诗词中的“杨家将”
    第二节 评话、杂剧对杨家将形象的“填空”
        一、说话艺术与杨家将故事的丰富
        二、作为舞台艺术脚本之杂剧对杨家将形象的发展
    第三节 观众期待视野对“杨家将”再创作的作用
        一、需要英雄——时代的呼唤
        二、观众于“未定点”之博弈中对杨家将形象的扩展
第二章 明清杨家将形象的定型和丰富
    第一节 明清杨家将故事在戏曲和小说中的“具体化”
        一、明朝“杨家将”的发展概况
        二、清朝“杨家将”创作概况
    第二节 接受主体的“期待”对明朝杨家将故事及其嬗变的影响
        一、明朝人民渴慕英雄
        二、不同接受者的审美期待
        三、从忠君到隐逸
    第三节 清朝对杨家将故事的改编
        一、外族统治下的清初遗民心态
        二、宫廷大戏与民间戏曲
第三章 民国以来杨家将形象的拓展与转型
    第一节 民国以来杨家将故事发展概况
        一、民国时期“杨家将”发展概述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杨家将故事传播情况
        三、80年代中叶之后“杨家将”发展概况
    第二节 大众审美期待与杨家将形象的演变
        一、阐释与过度阐释:传统、现代与后现代诸视野交织的“杨家将”
        二、诸神逃遁——英雄解构的空心化倾向
        三、泛娱乐化——杨家将英雄形象在暴力游戏中的运用
    第三节 一个对照:日本北方谦三对“杨家将”的改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宋朝以来杨家将着作情况
致谢

(9)清宫连台本戏《铁旗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铁旗阵》的编撰及体制、版本
    2.1 《铁旗阵》的编撰背景、创作群体与编撰时间
        2.1.1 编撰背景
        2.1.2 创作群体、创作时间
    2.2 《铁旗阵》的体制与版本
        2.2.1 《铁旗阵》之体制
        2.2.2 《铁旗阵》之版本流传
第3章 《铁旗阵》情节源流与主题演变
    3.1 《铁旗阵》之情节源流
        3.1.1 杨家将故事源流考
        3.1.2 《铁旗阵》情节来源与衍生
    3.2 《铁旗阵》之主题演变
        3.2.1 从悲歌忠勇到教化忠节的演变
        3.2.2 世俗人情的凸显,婚姻恋情的增加
第4章 《铁旗阵》人物形象来源及塑造
    4.1 《铁旗阵》人物形象来源
        4.1.1 杨家将:偏离前说、自成一家
        4.1.2 其他人物形象:附会捏合、随意点化
    4.2 《铁旗阵》形象塑造
        4.2.1 威震天下的杨门男将
        4.2.2 光彩照人的杨门女将
        4.2.3 各具个性的其他人物形象
第5章 《铁旗阵》之清宫演出
    5.1 道光年间《铁旗阵》之演出
        5.1.1 道光十五年至十六年《铁旗阵》之演出
        5.1.2 道光二十三年《铁旗阵》之演出
        5.1.3 道光年间《铁旗阵》之“分本”演出
    5.2 咸丰年间《铁旗阵》之演出
        5.2.1 咸丰五年《铁旗阵》之演出
        5.2.2 咸丰六年《铁旗阵》之“分段”演出
        5.2.3 咸丰六年《铁旗阵》之“分本”演出
    5.3 光绪年间《铁旗阵》之演出
        5.3.1 光绪二十三年《铁旗阵》演出情况概述
        5.3.2 光绪二十三年《铁旗阵》演出脚本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
    (一) 杨家将第一代:杨业———精忠勇猛、宁死不屈
    (二) 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作战勇猛、屡建奇功
    (三) 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聪慧过人、果敢定夺
二、文学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
三、当代重塑杨家将形象的意义

四、北宋时期抗辽民族英雄——杨业 杨延昭父子(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血陕北汉子[J]. 牛放. 延安文学, 2022(01)
  • [2]豫剧“杨家将”剧目探究[D]. 李鑫雨. 中国戏曲学院, 2021
  • [3]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D]. 贾凯露. 山西大学, 2021
  • [4]神木市杨家将故里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杨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杨家将武术的挖掘整理与发展对策研究[D]. 韩玉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6]注释[J]. 侯卫星. 时代报告(奔流), 2016(12)
  • [7]杨家将形象演变及文化意义研究[D]. 杨凡. 陕西理工学院, 2016(10)
  • [8]“杨家将”创作与接受研究[D]. 张小倩.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6)
  • [9]清宫连台本戏《铁旗阵》研究[D]. 卢光月. 华侨大学, 2015(03)
  • [10]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杨家将形象[J]. 杨凡. 新余学院学报, 2014(06)

标签:;  ;  ;  ;  ;  

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晔、杨延钊父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