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战略新动向

跨国公司战略新动向

一、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1)在《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并购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逐步由绿地投资向外资并购为主转变。在外资并购中,无论是对于我国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驰名商标均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及多元的功能,存在加强乃是特别的保护需求。我国企业引进外资的目的与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目的往往是不同的。我国企业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带来先进的技术或是经营管理经验;外国投资者则是希望并购能够进一步帮助其拓展中国市场和销售渠道,或利用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拓展产能、延展产品生产线。如何在双方的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首先,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是动态的。在早期的外资并购中,由于国内企业对驰名商标潜在价值认识不足,涉及的驰名商标价值未得到公正评估、驰名商标被外方无偿使用、驰名商标受到外方排挤退出市场,以及驰名商标归属权丧失,成为了外资并购中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的主要情形。在经历了早期驰名商标流失的阵痛之后,我国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护自身驰名商标的重要性,但是这种保护更主要集中于企业进行外资并购的准备阶段。在外资并购协议的签订阶段,如何科学设置我方驰名商标保护的有关条款至关重要。此外,在科学有效的并购协议签订之后,一旦外资企业不执行并购协议,合资企业经营运转不佳,最后致使我国驰名商标流失,是近年来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新生情形。其次,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从宏观政策层面来说,我国利用外资产业结构政策对指导我国引进与利用外资、规范与管理外资的产业方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外商投资在我国享有“超国民待遇”的情况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第二,无论是我国国内的反垄断法还是有关规制外商投资的立法,均有不足之处。就反垄断法而言,一方面,我国关于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仍待完善;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商务部在否决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理由之中,亦未提及避免我国驰名商标流失这一因素。就外资立法而言,《外商投资法》第二十二条明确了我国对于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十三条涉及在外资并购中的经营者集中问题,第三十五条正式引入了外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但是均是概括性的规定,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跟进规则,距离保证制度的有效运作和实施仍存在改进空间。第三,就我国目前缔结的双边投资条约而言,存在着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的现象,尤其体现在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规制不足。第四,从企业层面来说,在商定并购协议条款的过程中,我国企业缺乏确立专门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或是附件的意识。同时,我国企业存在未能通过尽职调查识别恶意收购,以及忽视对于己方驰名商标价值评估的情况。而跨国公司则往往通过低估中方商标价值,冷藏、淘汰或是淡化中方企业拥有的驰名商标,以及限制开发和独享的方式,削弱我国企业驰名商标的市场竞争力,致使这些驰名商标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被市场规则淘汰”。如果一份并购协议的条款可能致使我国企业驰名商标流失,那么至少从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的视角来看,企业双方的利益未能达到平衡,即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的利益处于失衡状态。再次,鉴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表现与成因的复杂性,在解决该问题时需遵循以下导向。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保护自然有其重要性,在外资并购发展中驰名商标不断流失的情形下,更有着紧迫性。然而,这种保护也需有适度性。外资并购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行为,企业自身的事务应当由企业自身决定。但是,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不仅关乎我国企业自身利益,还会影响国家产业安全利益,甚至是消费者的利益。外资并购中的驰名商标流失,将会致使相关主体的利益受到影响,从而产生利益失衡的情形。因此,为了实现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的利益平衡,我国企业在进行外资并购时,应当充分调查外国投资者的并购动机,找寻相对公平正义内涵。一方面,利益与公平、正义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外资并购过程中,对于驰名商标如果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将会有助于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相对公平”。另一方面,在涉及驰名商标的外资并购中,无论是我国的国内法,还是我国与他国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都应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最后,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建议。第一,尽管我国《反垄断法》中的企业合并控制规则已经有所改进,但在外资企业合并控制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巴西经济保护和管理委员会在高露洁棕榄收购巴西科里诺斯一案中的审查决定,以及南非竞争法庭在雀巢收购辉瑞一案中的相关裁决,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第二,明确外资并购中涉及驰名商标反垄断审查的标准。例如,反垄断审查应当明确,外资企业完成外资并购,是否会在获得我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带来负面效应。第三,建立一个从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部门负责维护、再到多部法律和产业政策法规共同作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发挥法律的整体合力。第四,从外资立法层面而言,我国目前的外资立法仍有细化完善的空间。一方面,外资立法应当引导规范外商投资方向,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外资立法宜引导规范外资并购行为,明确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标准。第五,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合作战略上宜有所区别。完善我国已经签署或是正在谈判的双边投资条约,加强对于侵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利益行为的规制。第六,我国企业应当科学设置外资并购协议中的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完善外资并购协议中关于驰名商标利用和保护的规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正确分析外国投资者选择我国企业作为并购目标的真实目的,理性评价外国投资者;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综合采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求最终确定的评估价值能最大限度地接近被评估的驰名商标的真实投资价值。

戚聿东,朱正浩[2](2020)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及动力机制分析》文中认为在当前逆全球化浪潮下,主要发达国家投资政策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特点,即对外国投资政策的趋紧和国内投资政策的宽松。在此背景下,世界FDI受到严重冲击,但生产性服务业FDI却逆势增长,在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上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总结了世界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新趋势,揭示生产性服务业FDI逆势增长的逆向动力、正向动力及其作用机制。作为应对策略,中国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FDI全球布局多元化发展,推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业FDI,以"新基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开放,不断优化外商营商环境,推动并引领全球数字经济领域投资的规则制定。

崔莉[3](2019)在《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地理空间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促进要素流动和深化分工的重要方式。自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最早提出雁阵理论来探讨利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升级之后,整个东亚地区产业升级的实践都离不开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的推动。这些实践的成果促使我们思考我国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是否也可以成为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产业升级的力量,从而弥合区域发展差距,带动经济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升级阶段,多年高速发展中所积累的问题和矛盾将逐步显现出来,其中区域间发展差距的日益扩大是无法被忽略的突出难题。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以资源依赖型产业为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下面临着转型和升级,同时也存在发展高附加值先进产业的强烈需求,从而逐步缩小与东中部地区的产业差距,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反观东中部地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压力的增加,制度改革成本的上升,其产业发展的供求矛盾与日俱增。可以说,通过实施区际产业转移和承接来探索中国雁阵模式的发展,从而推动各区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新时期各区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尤其对于西部地区而言,经济粗放式发展令其产业发展水平常年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也给生态环境提出了重要的挑战。那么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究竟对产业的优化升级有什么理论和实际的影响?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实进展是什么状况?在承接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规避风险?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放大产业转移的正面效应从而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对西部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梳理和研读过程中发现关于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之间关系的现有研究虽然视角多样化,研究体系较为完整,研究内容丰富。但反映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承接与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之间机理的理论研究仍相对欠缺,同时针对这一主题以西部地区为对象的实证研究仍有可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研究重点就是阐明区际产业转移承接对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机理并利用西部各省区的数据对理论研究中阐明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验证与分析。整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对产业转移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重点是从空间区域的角度划分和界定两类产业转移并对它们的差异性进行解析。并对贸易角度、产业发展角度和微观创新角度的产业转移相关理论和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然后以雁阵理论为基础构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并从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影响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价值链的嵌入和攀升以及产业集群式转移影响本地生产网络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来阐明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同时在对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2010年至2016年27个行业绝对产值及相对份额的发展演变情况,对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规模、行业特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实证研究方面分别对理论研究中提出的机理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计量回归模型的GMM估计方法和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方法依据西部各省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其中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来进行实证分析;而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并沿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由于回归方程数量多且数据样本量大则采用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对于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的协同效应则采用动态演化博弈及赋值仿真的实证分析方法。最后在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对策建议。针对论文主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后,本文获得了以下结论:.从空间区域角度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基于地理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与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两者的概念内涵和发展特征均有所差异。基于地理空间的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主要对象,但在互联网经济深刻改变当前产业发展内容的情况下,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过程适用雁型发展理论的一般规律,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嵌入到区际产业价值链中并在技术创新等因素的推动下沿价值链攀升;区际间产业集群式转移对于西部地区本地生产网络的深化发展有推动作用。而因为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产业在价值链上的位置、本地产业集群和生产网络的发展程度都是影响承接地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因素,因而从理论上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可以推动其产业的优化升级。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区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且各省区的承接行为不仅影响自身的技术创新而且还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但是该正面促进作用较为有限。第二,目前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来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并未发挥出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影响仍需要用更长期的实践来进行检验。第三,西部地区通过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会影响其产业发生与价值链的关联作用,但该作用的强度在西部各省区间并不平衡,同时整体而言当前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于西部地区产业沿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第四,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及仿真结果显示产业集群式转移在承接地与本地生产网络企业进行协同过程中只有博弈系统各方成员获得的协同净收益高于协同的净成本,才能激励集群式移入企业和本地生产网络企业留在产业集群式转移后在承接地构建的新生产网络中来共同发展并最终推动承接地产业网络的深化和产业的优化升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突破了学术界一直以来只围绕地理空间展开产业转移研究的限制,引入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产业转移的新概念,并对从空间区域角度划分的这两类产业转移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方面明确了本文所研究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是属于传统地理空间上产业转移的范畴,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产业转移概念内涵体系。然后针对目前关于西部地区通过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内在机理的研究相对欠缺这一局限性,深入并系统的开展了包括产业价值链、产业集群式转移等新鲜内容在内的机理研究。也在实证研究中涉及到了区际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层面。但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模型和实证分析模型中只涉及到了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其产业优化升级的单向作用机理,未能构建起既阐明单向作用机理又反映机理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模型。同时受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定量研究的解释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为在本文基础上开展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李捷[4](2013)在《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信息、经济、资源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直接投资(FDI),已经取代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推手。世界各国政府也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以此带动本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呈现的多极化格局,国际区域间的分工形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区域分工主体由原本以国家为主体的形式,逐渐转向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形式,科技进步与地域分工不断深化。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不久之后,蔓延于欧洲多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断扩大,世界经济走势变得扑朔迷离。因此,跨国公司能否突出重围,满足多元化与差异化的发展需求,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让人充满期待。本文通过对跨国公司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最新的数据与案例,归纳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这一结论对于东道国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跨国直接投资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发现其新趋势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的地位不断上升;2、跨国并购涉及的行业范围更加广泛且垄断性增强;3、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更加注重发挥产业和知识的聚集效应;4、品牌营销成为跨国公司营销的重点。其次,回顾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对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试探性投资阶段,1979—1991;持续增长与高速发展阶段,1991—2001;调整与提高阶段,2002至今)的主要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三,通过具体的数据对比和案例分析,总结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断加大,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投资的“集群化”和“独资化”倾向日益加强。最后,结合国际、国内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针对当前我国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引入和利用现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加有效的发挥跨国投资的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总体看来,要推动跨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必须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优化FDI的投资结构,平衡FDI的地域流向,促进FDI对“绿色经济”的投入,处理好FDI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如何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加快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我国政府吸纳外资,构建“四化两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王子先[5](2012)在《全球服务外包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文中认为国际服务外包从2007年开始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服务外包日益成为跨国公司的核心战略。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服务外包战略转型进一步加速,跨国公司开始更多将ITO、BPO、KPO等业务捆绑式发包,直接服务于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外包模式日益向基于核心能力培育的战略模式转型,服务外包日益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核心战略,服务外包网络成为其实现价值链分解和有效配置治理的核心资源。我国部分沿海中心城市也开始出现服务外包高端化趋势,特别是在岸服务外包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创新。但是我国服务外包仍处于规模扩张阶段,总体处于低端位置,与印度服务外包多元化高端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现阶段服务外包战略与政策,都需要适应新形势进行重新定位和完善。

顾春太[6](2012)在《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呈现出被半成品模块的生产和供应逐步取代的趋势、市场供应与需求具有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大大加快,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的、被许多大型跨国公司所一直推崇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局限。为了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主动性,汽车、电子、通讯等诸多产业的跨国公司开始主动调整产业链条,将一些利润率较低的环节转移出去,转而主攻本企业最具有竞争力的环节和领域。跨国公司生产链条垂直分离化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新现象出现了。所谓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指跨国公司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或者说从价值链体系的某个阶段中撤离出来,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产品、支持服务或者职能活动。这一概念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从现实边界向虚拟边界的转变,是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是企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形成过程。论文在介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垂直专业化指数的方法,对近年来跨国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度量,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总体势头看,自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从其区位结构看,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但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较快;从其行业结构看,中高技术行业的垂直分离化水平要高于中低技术行业。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战略性外包、设立虚拟组织等方式实现。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厚的原因,可以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进行解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动,特别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出现、消费需求的进一步细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发生了位移。新的历史条件下,跨企业生产网络的形成,给企业带来了异于纵向一体化的新优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实施垂直分离和网络构建,企业获得了生产经营的灵活性;通过对外转移生产环节,将自身的经营领域集中,引导规模经济向生产环节内部发展;实施垂直分离化的企业间结成网络,可以集中网络内企业的优势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产品。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轨迹。在垂直分离化的影响下全球贸易结构有了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服务贸易为代表的生产链垂直贸易兴起并朝着加速化、高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发达国家发展的速度更快。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在加强了跨国公司对产业纵向控制的同时,还给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此外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的产业结构。跨国公司新趋势的发展还带动了科技资源配置的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空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波动风险面临被放大的危险。作为一个开放度较高的国家,中国的发展受到跨国公司生产变动的深远影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发展引起了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的重构,带来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马太效应”,强化了跨国公司对纵向生产链条的控制与压榨,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面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当立足于主动调整,积极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补足经济发展的“短板”,推动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开放引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建立产业攀升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经济园区发展,打造新形势下对外经济合作的平台;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区域集约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性区域建设;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立各区域间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我国承接新型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袁海霞[7](2010)在《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发展趋势及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发展,在近几十年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经济全球化推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又有新的发展趋势。

隆娟洁[8](2010)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从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可以大致划分为港澳台投资(THM)和其他外商投资(OFC)两种类型,其中港澳台资本一直占据着较大比重。由于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在项目规模、产业投向、技术含量、区域分布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考察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时有必要将其划分为来自港澳台的投资和来自其他外商的投资,考察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本论文以不同来源地FDI为切入点,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总体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计量检验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工业部门、服务业、跨国公司R&D投资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分析方面,论文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分析框架: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是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人员培训效应和关联效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果是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来源地外资带动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实证检验方面,论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扩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检验分析和对比研究。考察和检验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是否显着为正、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异同。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第一,对我国FDI流入的最主要领域即工业部门进行分析,以内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行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考察了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外资来源地差异导致其对资源密集度不同的行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工业行业而言,不同来源地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多表现为行业间溢出效应,行业内溢出效应尚不显着;且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更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尚不明显,总的来说,港澳台资本的溢出效应相应地大于其他外商资本。对于地区层面而言,东部地区的FDI溢出效应不显着,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FDI存在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尤其是中部地区的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正溢出效应。第二,在全球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FDI新趋势下,我国服务业FDI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论文采用案例分析和计量检验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当期,其中,港澳台投资存在显着的负向溢出效应,其他外商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正溢出效应。第三,在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FDI新趋势下,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资和研发机构数量发展迅速。论文在对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后,采用企业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外资来源地不同的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且港澳台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相应地高于其他外商投资的R&D技术溢出效应。基于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积极提升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内资企业技术水平或生产率的提高,实现技术进步。

李梦奇[9](2009)在《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新动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跨国公司是FDI的主体,对技术发展影响重大,这就要求学者们应全面、科学地评价跨国公司FDI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在考察跨国公司对华FDI战略变化新动向的基础上,探讨跨国公司FDI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首先梳理国内外有关技术溢出的理论文献和实证文献,为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提供依据。回顾了我国引进FDI的历史进程,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FDI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跨国公司也逐步出现了独资化、研发机构本土化、进一步加强技术控制等新动向。结合2005年至今跨国公司对我国FDI的实际情况,分析跨国公司的战略新动向,挑选其中最为明显的独资化和研发本土化,进行博弈分析,探讨跨国公司FDI战略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接下来采用面板数据构造模型,对1998-2007年外商投资中的独资方式对我国内资工业部门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溢出效应并不显着的结论,而且发现FDI的技术溢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然后考察1980-2007年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我国国内研发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其结果,发现跨国公司对华FDI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技术进步的真正源泉在于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吸收能力。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措施和建议,即国内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其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从而激发外资的技术溢出,推动我国技术进步。

刘毅[10](2009)在《基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区位投资战略上出现的由南向北的转移,为东北地区吸引国际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东北振兴概念的形成,东北地区应顺势而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应对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承接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论文以国际投资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了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协同学理论和博弈论理论等理论知识,采用了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跨国公司投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外资来源,跨国公司投资的行业分布、跨国公司投资方式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跨国公司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投资现状。从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区位优势、经济结构特点、成本优势与基础设施状况、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系统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的新动向,深入分析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区域选择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及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方式新动向。对东北地区对跨国公司对投资战略的影响因素以及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博奕论理论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关联,构建了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博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博弈分析。并基于协同学理论研究了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协同关系,构建了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协同模型。构建了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包括资源与条件吸引机制、竞争与合作互动机制、多边区域协调机制、政策保障机制,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构建了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的评价,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提出了促进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的对策保障。

二、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三、研究方法、预期创新与难点
        (一)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点、难点
    四、论文框架等内容
第一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提出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价值巨大且功能多元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经济价值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特殊功能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的表现
        (一)早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二)近期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的流失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的影响
    二、国内执法不力及法律规制不足
        (一)反垄断执法不力
        (二)外商投资法律中相关规制不足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衡平关照不足
    四、企业层面原因
        (一)并购协议中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设置不足
        (二)外资并购中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企业利益失衡
        (三)外国投资者实施商标策略削弱驰名商标市场竞争力
        (四)我国企业对驰名商标保护意识不足及保护手段不力
第三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导向
    一、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保护的适度性
    二、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相关主体利益平衡的实现
    三、外资并购中商标权保护的基本逻辑
        (一)并购准备阶段
        (二)并购执行阶段
        (三)并购整合阶段
第四章 解决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的路径
    一、域外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一)美国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二)欧盟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三)其他国家经验对我国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应对的启示
    二、反垄断法和外资立法层面
        (一)反垄断立法的完善与执法的加强
        (二)外商投资立法的完善
    三、投资条约中知识产权利益的再平衡
    四、企业层面
        (一)外资并购协议驰名商标保护条款的科学设置
        (二)我国企业通过尽职调查避开外国投资者恶意收购
        (三)我国企业通过价值评估明确自身驰名商标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及动力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
    1.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逆势增长
    2.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的行业结构调整趋势
    3.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区域分布趋势
二、 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的动力机制探析
    1.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的逆向动力:逆全球化浪潮的影响
        (1)逆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国内投资政策转向“宽松”。
        (2)逆全球化浪潮下发达国家对外国投资政策趋紧。
        (3)趋紧的外国投资政策成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格局变化的逆向动力。
    2.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正向动力分析
        (1)企业战略驱动。
        (2)产业链带动。
        (3)投资自由化政策驱动。
        (4)技术进步驱动。
    3.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的动力机制分析
三、 政策建议
    1.推动生产性服务业FDI全球布局多元化发展
    2.推动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产性服务业FDI
    3.以“新基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新一轮开放
    4.不断优化外商营商环境,助推生产性服务业FDI持续增长
    5.借力数字经济“新基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领域投资规制的制定

(3)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转移研究综述
        1.2.2 承接产业转移影响产业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内涵
        2.1.1 产业转移的内涵
        2.1.2 产业优化升级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
        2.2.2 产业优化升级相关理论
    2.3 本章总结
第3章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
    3.1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影响的理论研究框架
    3.2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机理
        3.2.1 区际产业转移提升承接地技术创新水平的路径
        3.2.2 区际产业转移——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产业优化升级理论模型
    3.3 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机理
        3.3.1 区际产业转移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路径
        3.3.2 区际产业转移——要素流动和配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
    3.4 区际产业转移推动承接地嵌入价值链并逐步攀升的作用机理
        3.4.1 基于价值链的产业转移
        3.4.2 区际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业嵌入价值链并攀升的作用机理
    3.5 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协同发展的作用机理
        3.5.1 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
        3.5.2 产业集群式转移
        3.5.3 产业集群式转移与承接地生产网络的协同发展机理
    3.6 本章总结
第4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和特征事实
    4.1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4.1.1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4.1.2 西部地区产业要素空间分布和专业化优势
        4.1.3 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
    4.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与分析
        4.2.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测量方法和统计数据
        4.2.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程度分析
    4.3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3.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现状
        4.3.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作用的实证研究
    5.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效应
        5.1.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5.1.2 实证检验
        5.1.3 实证分析和结论
    5.2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效应
        5.2.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5.2.2 实证检验
        5.2.3 实证分析与结论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价值链和生产网络作用的实证研究
    6.1 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的价值链嵌入和攀升效应
        6.1.1 指标选取、数据处理与模型构建
        6.1.2 实证检验
        6.1.3 实证分析和结论
    6.2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承接地生产网络协同效应
        6.2.1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6.2.2 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构建与分析
        6.2.3 模型仿真与综合分析
    6.3 本章总结
第7章 西部地区提升区际产业转移承接正向作用的对策建议
    7.1 提升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7.1.1 完善承接地的制度环境
        7.1.2 强化承接地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支撑环境
        7.1.3 加强西部省区间承接过程的统筹协调
    7.2 扩大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规模
    7.3 提高西部地区的区际产业转移承接质量
        7.3.1 科学选择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类型
        7.3.2 丰富西部地区承接产业的类型
        7.3.3 注重传统产业承接后的深化发展
    7.4 加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落地的稳定性
        7.4.1 加强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建设
        7.4.2 重塑现代产业组织形式和提升区际产业转移的根植性
第8章 主要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3 文章结构安排
    1.4 主要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重点、难点
2 跨国公司全球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
    2.1 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的地位不断上升
    2.2 跨国并购的行业范围广泛且垄断性增强
    2.3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追求产业和知识的聚集效应
    2.4 品牌营销成为跨国公司营销的重点
3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
    3.1 1979 年到 1991 年试探性投资阶段
    3.2 1992 年到 2001 年持续增长与高速发展阶段
    3.3 2002 年至今调整与提高阶段
4 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4.1 跨国公司投资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增加
    4.2 服务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
    4.3 跨国公司投资的集群化和“独资化”趋向日益强化
        4.3.1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集群化
        4.3.2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独资化”趋向
5 我国利用 FDI 的政策建议
    5.1 优化 FDI 的结构
    5.2 平衡 FDI 的地域流向
    5.3 促进 FDI 对“绿色经济”的投入
    5.4 处理好 FDI 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全球服务外包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国际服务外包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
    (一)国际服务外包模式进入加快战略转型阶段
    (二)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趋势
    (三)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与服务外包高端化形成交集
    (四)服务外包网络成为战略资源,高端供应链服务平台功能凸显
我国服务外包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一)我国服务外包规模迅速扩张但总体仍处于低端位置
    (二)与印度服务外包多元化高端化发展比较我国差距明显
    (三)我国服务外包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但不适应全球外包战略转型新趋势
    (四)战略选择
    (五)抓紧完善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政策

(6)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意义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1.2.2 选题的现实意义
    1.3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评述
        1.3.1 关于企业边界和范围的界定
        1.3.2 关于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内涵与度量
        1.3.3 关于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战略产生原因的分析
        1.3.4 对跨国公司实现垂直分离化战略具体形式的分析
        1.3.5 关于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经济效应的分析
        1.3.6 对当前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战略研究的总体评价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思路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的创新
        1.6.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跨国公司生产链条:从垂直一体到垂直分离
    2.1 第二次技术革命与企业垂直一体化生产
        2.1.1 第二次技术革命奠定了一体化的基础
        2.1.2 第二次技术革命增强了企业纵向合并的压力
    2.2 第三次技术革命与企业经营环境新变化
        2.2.1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2.2.2 第三次技术革命再次改变企业经营环境
    2.3 新形势下纵向一体化不再是唯一的最佳方案
        2.3.1 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利益分析
        2.3.2 新形势下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成本日益显现
        2.3.3 垂直分离化渐成企业组织调整新现象
第3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内涵与表现
    3.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的内涵
        3.1.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从现实边界向虚拟边界的转变
        3.1.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是企业网络组织的形成过程
        3.1.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企业垂直专业化生产
    3.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度量与趋势
        3.2.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测算方法
        3.2.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定量研究
    3.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实现模式
        3.3.1 战略性外包
        3.3.2 虚拟组织
第4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的动因分析
    4.1 跨国公司纵向边界理论
        4.1.1 企业契约理论关于企业纵向边界的研究
        4.1.2 基于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理论
    4.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企业纵向关系的解释力
        4.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历程
        4.2.2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内容
        4.2.3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经营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4.3 网络优势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离
        4.3.1 企业生产经营灵活性增强
        4.3.2 引导规模经济向生产环节内部发展
        4.3.3 “梯子原理”与跨国公司垂直分离
第5章 垂直分离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生产链垂直贸易的兴起
        5.1.1 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呈现出加速化发展的趋势
        5.1.2 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
        5.1.3 服务贸易区域结构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趋势
    5.2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与国际生产结构调整
        5.2.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与国际生产分工格局
        5.2.2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
    5.3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促进了 R&D 投资全球化
    5.4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增强了全球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
        5.4.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发展
        5.4.2 部分国家产业空心化的情况更为严重
        5.4.3 全球产业链和产业空心化的发展放大了经济波动的风险
第6章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6.1 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对我国的影响
        6.1.1 引起了对华产业转移的重构
        6.1.2 带来了我国产业升级的“马太效应”
        6.1.3 强化了跨国公司对纵向生产链条的纵向控制与压榨
        6.1.4 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
    6.2 应对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新趋势的对策
        6.2.1 强化开放引领,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6.2.2 建立产业攀升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6.2.3 重视经济园区发展,打造对外经济合作平台
        6.2.4 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区域集约发展
        6.2.5 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性区域建设
        6.2.6 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
        6.2.7 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为我国承接新型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二、经济全球化对跨国公司的影响
    (一) 在范围上, 经济全球化扩大了跨国公司的活动空间, 使跨国公司向全球化扩展。
    (二) 在经营上, 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 在质量上, 经济全球化提高了跨国公司的质量。
三、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
    (一) 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开拓新市场的重要形式
    (二) 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东道国
    (三) 跨国公司战略、结构、经营行为的变化
四、启示

(8)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FDI技术溢出的界定
        1.3.2 FDI技术溢出相关概念辨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2 国内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3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1.4.4 简要评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我国吸收FDI概况和主要来源地FDI分析
    2.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2.1.1 我国吸收FDI的概况
        2.1.2 我国吸收FDI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2.2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和差异分析
        2.2.1 主要来源地FDI的特点
        2.2.2 不同来源地FDI的构成和差异
    2.3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不同来源地FDI变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1 FDI技术溢出效应相关理论
        3.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3.1.2 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理论
    3.2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3.2.1 跨国公司层面因素
        3.2.2 东道国层面因素
    3.3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
        3.3.1 示范-模仿效应
        3.3.2 竞争效应
        3.3.3 人员培训效应
        3.3.4 关联效应
    3.4 不同来源地FDI溢出效应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研究假设
        3.4.2 基本分析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Ⅰ——对工业部门的考察
    4.1 不同来源地FDI工业企业经济指标比较
    4.2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行业层面
        4.2.1 模型选取
        4.2.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2.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2.4 结论
    4.3 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地区层面
        4.3.1 模型选取
        4.3.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4.3.3 检验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Ⅱ——对服务业的考察
    5.1 FDI的新趋势:服务业FDI发展迅速
        5.1.1 服务业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特征
        5.1.2 服务业直接投资发展迅速的原因
        5.1.3 服务业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5.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2.1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
        5.2.2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的现状分析
    5.3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
        5.3.1 从来源地角度看零售业FDI的发展历程
        5.3.2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
        5.3.3 不同来源地零售业FDI的行业间溢出效应
        5.3.4 结论
    5.4 不同来源地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选取
        5.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5.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Ⅲ——对跨国公司R&D投资的考察
    6.1 FDI的新趋势:跨国公司R&D国际化
        6.1.1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特征和趋势
        6.1.2 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理论解释
        6.1.3 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特征
    6.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和动因分析
        6.2.1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现状分析
        6.2.2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的动因分析
    6.3 不同来源地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6.3.1 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
        6.3.2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
        6.3.3 不同类型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
    6.4 不同来源地外资的跨国公司R&D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6.4.1 模型选取
        6.4.2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6.4.3 检验结果及分析
        6.4.4 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对策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主要创新点
        7.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国较大的141家R&D机构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与论文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9)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新动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第二章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的新动向
    2.1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及我国技术引进的历史沿革
    2.2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的新动向
        2.2.1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新特点
        2.2.2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战略的新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变化成因的博弈分析
    3.1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独资化成因博弈分析
        3.1.1 无限回合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3.1.2 跨国公司独资化趋势原因试析
    3.2 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合作研发博弈分析
        3.2.1 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合作研发博弈模型
        3.2.2 技术溢出情况下跨国公司合作研发原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国公司战略新动向对我国技术溢出影响的分析
    4.1 独资方式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分析
        4.1.1 投资方式影响技术溢出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方法
        4.1.2 模型和数据选取
        4.1.3 计量检验结果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跨国公司 FDI与国内R&D对我国技术进步影响的比较分析
        4.2.1 相关文献梳理
        4.2.2 模型设立和数据选取
        4.2.3 计算与检验结果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跨国公司对华战略新动向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5.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10)基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综合评价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2.1 国际投资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内部化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5 比较优势理论
    2.2 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2.2.1 成本学派理论
        2.2.2 市场学派理论
    2.3 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
        2.3.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2.3.2 边际产业转移论
        2.3.3 雁形发展模式
        2.3.4 技术差距理论
    2.4 有关协同学的基本理论
        2.4.1 协同学的相关概念
        2.4.2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
        2.4.3 协同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2.5 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2.5.1 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2.5.2 博弈的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跨国公司在东北投资现状
        3.1.1 跨国公司在辽宁省投资现状
        3.1.2 跨国公司在吉林省投资现状
        3.1.3 跨国公司在黑龙江省投资现状
    3.2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能力现状分析
        3.2.1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区位优势
        3.2.2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特点
        3.2.3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成本优势与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3.2.4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自然资源状况分析
        3.2.5 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3.3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问题
        3.3.2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问题产生的成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新动向分析
    4.1 跨国公司对我国区域投资战略分析
        4.1.1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区域选择的发展阶段
        4.1.2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区域选择的新动向
        4.1.4 跨国公司投资的区域选择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 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投资战略分析
        4.2.1 跨国公司产业投资转移的一般规律
        4.2.2 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转移的新动向
        4.2.3 跨国公司的产业投资战略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
    4.3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方式选择分析
        4.3.1 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新动向
        4.3.2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并购的效应分析
        4.3.3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方式新动向
        4.3.4 跨国公司在我国独资经营的效应分析
        4.3.5 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方式变迁的成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其投资能力的关联分析
    5.1 东北地区对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及其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分析
        5.1.2 东北地区的外资政策及其对跨国公司投资的影响
        5.1.3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效应分析
    5.2 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5.2.1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北地区整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5.2.2 跨国公司投资对东北地区人力资源的影响
        5.2.3 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5.3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的博弈机理
        5.3.1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博奕类型定位
        5.3.2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博弈模型构建
        5.3.3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博弈分析
    5.4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协同机理
        5.4.1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协调分析
        5.4.2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协同特征
        5.4.3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协同的研究
        5.4.4 跨国公司投资与东北地区承接投资的协同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设计
    6.1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内涵
        6.1.1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的基本特征
        6.1.2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的影响因素
        6.1.3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框架设计及相互关系
    6.2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资源与条件吸引机制
        6.2.1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的自然资源吸引机制条件分析
        6.2.2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环境吸引机制条件分析
        6.2.3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人力资源供应效应分析
        6.2.5 基于螺旋型设计方法的资源与条件吸引机制运行模型设计
    6.3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的竞争与合作互动机制
        6.3.1 建立竞争与合作矛盾统一的互动机制
        6.3.2 基于竞争与合作的互动机理分析
        6.3.3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竞争与合作互动机制的实现路径设计
    6.4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多边区域协调机制
        6.4.1 承接跨国公司投资区域协调机制的优势分析
        6.4.2 区域协调发展的现有机制障碍
        6.4.3 承接跨国公司多边区域协调机制的衍生条件
        6.4.4 多边区域协调机制的多元化路径设计
    6.5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政策保障机制
        6.5.1 政策保障优势分析
        6.5.2 政策保障机制的设计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
    7.1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对象
    7.2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过程
        7.3.1 权重的确定
        7.3.2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
        7.3.3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承接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东北地区承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机制的实施保证对策
    8.1 引资制度建设
        8.1.1 吸引外资领域
        8.1.2 吸引外资目标
        8.1.3 吸引外资对象
        8.1.4 吸引外资方式
        8.1.5 吸引外资监测
    8.2 引资环境建设
        8.2.1 引资硬环境建设
        8.2.2 引资软环境建设
        8.2.3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8.2.4 生态环境建设
    8.3 人才战略建设
    8.4 企业活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跨国公司战略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资并购中驰名商标流失问题研究[D]. 杜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逆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生产性服务业FDI新趋势及动力机制分析[J]. 戚聿东,朱正浩. 经济管理, 2020(07)
  • [3]西部地区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D]. 崔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4]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研究[D]. 李捷.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5]全球服务外包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J]. 王子先. 全球化, 2012(07)
  • [6]跨国公司垂直分离化研究[D]. 顾春太. 辽宁大学, 2012(02)
  • [7]经济全球化下跨国公司的发展新趋势[J]. 袁海霞. 河西学院学报, 2010(01)
  • [8]不同来源地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隆娟洁. 中南大学, 2010(11)
  • [9]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战略新动向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李梦奇. 山东理工大学, 2009(12)
  • [10]基于跨国公司投资战略新动向的东北地区承接机制研究[D]. 刘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跨国公司战略新动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