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免疫荧光法对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

一、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论文文献综述)

丁宇斌[1](2021)在《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异质性明显的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特征为髓系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外周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减少,高风险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DS患者骨髓内恶性克隆的扩增可能与其免疫妥协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青黄散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已获得确切明显的疗效,能够在改善外周血象的同时降低骨髓恶性克隆负荷。前期研究表明青黄散作用于人MDS细胞株MUTZ-1能够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的表达,提示青黄散可能通过调控TRIF信号通路增强机体对骨髓恶性克隆的免疫杀伤而发挥临床疗效。本研究首先探索和分析了青黄散对临床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TRIF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青黄散发挥临床疗效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必要在细胞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哪些因素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以青黄散的有效成分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进行了细胞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表明青黄散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时间相关,提示作用时间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首先探索了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MUTZ-1细胞的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临床实践发现不同配比的青黄散具有的临床疗效不尽相同,提示配比关系可能影响青黄散对TRI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细胞实验中随后探索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在同一处理时间下对TRIF信号通路的活化效应。第一部分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探索青黄散对MDS患者骨髓细胞内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于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共计48例,其中39例为MDS患者,9例为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髂骨骨髓穿刺术抽取骨髓液样本,使用qPCR测定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为以下三组:未治疗组,16例MDS患者在未服用青黄散时取样测定,取样后开始服用青黄散;已治疗组,23例MDS患者在已服用青黄散3个月时取样测定;对照组,9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无需服用青黄散。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三组目的基因mRNA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IRF3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1),TRIF、TRA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TRIF、TRAF3、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IRF3、IFN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1),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降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2)表观遗传调控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①与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 IDH1、IDH2、SF3B1、ZRSR2、U2AF1、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降低(P<0.01,P<0.01,P<0.01,P<0.05,P<0.01,P<0.01,P<0.01,P<0.05),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已治疗组SRSF2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升高(P<0.01),U2AF1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着性降低(P<0.05),其它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未治疗组相比:已治疗组DNMT3A、IDH1、IDH2、SF3B1、ZRSR2、TP53、RUNX1、EZH2、BCOR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性升高(P<0.05,P<0.01,P<0.01,P<0.05,P<0.05,P<0.05,P<0.001,P<0.01,P<0.01);其余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MDS患者骨髓细胞存在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下调,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2)青黄散可能促进DNA甲基化修饰(DNMT3A、IDH1、IDH2)、组蛋白修饰(EZH2)、DNA 转录(RUNX1、TP53、BCOR)、mRNA 前体剪切(SF3B1、ZRSR2)等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第二部分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明雄黄和靛玉红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同一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分别处理48h、72h和96h,每个处理时间点均设立药物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6组在处理后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GSH、MDA的含量和SOD的活力在药物处理组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P<0.01),且均在72h显着高于48h和96h(P<0.05);(2)qPCR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AF3、IRF3、IFN-β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TBK1、IKKε、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72h达到最大值(P<0.05),TRIF、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96h达到最大值(P<0.05);(3)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在药物处理组中,TRIF、TRAF3、TBK1、IKKε、IRF3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均在48h达到最大值(P<0.05),NQO1的蛋白杂交强度相对值在96h达到最大值(P<0.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在96h均高于在48h和72h的相对含量(P<0.05),且在48h、72h、96h三个时间点IFN-β的相对含量均明显高于IFN-α(P<0.01)。研究结论:青黄散可能引起细胞内氧化应激并活化TRIF信号通路,促进TRIF、TRAF3、TBK1、IKKε和IRF3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可能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增加而不断增强,且在活化前期以IFN-β表达为主。第三部分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MUTZ-1的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处理人MDS细胞株MUTZ-1,共设置10个处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35 μg/L明雄黄),C组(70μg/L靛玉红),D组(35μg/L明雄黄+35μg/L靛玉红)、E组(35μg/L明雄黄+52.5μg/L靛玉红)、F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G组(35μg/L明雄黄+315μg/L靛玉红)、H组(17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I组(350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J组(抗氧化组,35μg/L明雄黄+70μg/L靛玉红+抗氧化剂NAC)。在处理72h后运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测定上述各组TRIF信号通路基因和抗氧化应激NQO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运用ELISA实验测定细胞因子I型IFN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氧化应激相关产物测定结果:GSH含量在F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低于B-I组(P<0.001);MDA含量在H组达到了最大值(P<0.001),在J组最低(P<0.001);SOD活力在B组达到了最大值(P<0.05),在 J 组最低(P<0.05);(2)qPCR实验结果:TRIF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E组最高(P<0.01);IKKε、IRF3、IFN-β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B 组最高(P<0.05);TRAF3、TBK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F组最高(P<0.05);IFN-α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C组最高(P<0.05);NQO1 基因的 mRNA 表达量在 D 组最高(P<0.05);TBK1、IKKε、IRF3、IFNα、IFNβ、NQO1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加入抗氧化剂的J组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TRIF和TRAF3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J组均明显低于A-G组的表达量(P<0.01)但与H组和I组无明显差异(P>0.05);(3)WesternBlot实验结果:TRIF、TRAF3、TBK1蛋白表达量在C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KKε和NQO1蛋白表达量在D组高于其它各组(P<0.05),IRF3蛋白表达量在F组高于其它各组(P<0.001)。TRIF蛋白表达量在E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RAF3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TBK1蛋白表达量在G组低于其他各组(P<0.01),IKKε蛋白表达量在J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IRF3蛋白表达量在H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NQO1蛋白表达量在A组低于其它各组(P<0.01);(4)ELISA实验结果:IFN-α和IFN-β在H组达到最大值(P<0.05,P<0.01),且在H组IFN-β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IFN-α(P<0.01);(5)TOPSIS综合评价分析结果: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mRNA表达总体上在F组最高,在J组最低;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总体上在D组最高,在I组最低,J组与I组相接近。研究结论:(1)明雄黄和靛玉红在配比为1:1时可能最大程度地促进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的蛋白表达;(2)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激活TRIF信号通路级联反应并促进细胞因子Ⅰ型IFN的表达;(3)明雄黄和靛玉红所致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影响TRIF信号通路及其终端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表达量。

宋明珠[2](2021)在《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目前在我国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为普遍。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是指先前存在有血液系统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或者是一些既往实体肿瘤的患者在早期接受细胞毒性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放、化疗之后逐渐形成的髓系白血病。与原发AML相比,S-AML疾病发病率低,患者预后更差,总体生存期更短。目前,临床上针对S-AML患者的治疗仍然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达到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的目的。白血病精确的诊断分型是正确选用治疗方案的前提。目前,国际通用MICM分型,包括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此种分类方法对白血病病情评估、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染色体异常在血液系统肿瘤如AML中发挥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因而,了解染色体的异常在S-AML病人中发挥的作用对于疾病进一步危险度分层可能有益。综合国内外文献,目前临床上关于S-AML的研究较少,因而了解S-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染色体异常等对S-AML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都非常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S-AML患者基本临床特征进行收集,对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等进行具体分析,来探寻可能影响S-AML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就诊我院的41例S-AML患者,收集SAML患者初次诊断为AML时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学、骨髓或外周血的流式免疫分型、骨髓染色体核型、治疗方案、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其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S-AM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20-78岁),男性22例,女性19例,39例(95.1%)继发于血液系统肿瘤,其中63.4%的患者继发于MDS。(2)收集到的26例S-AML患者的染色体结果中,10例为正常染色体核型,16例为异常染色体核型。(3)S-AML患者免疫表型分析可存在伴淋系表达,主要为伴CD7、CD56和CD4表达,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与染色体异常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4)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更高(P<0.05)。(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预后更差(P<0.0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超二倍体总体生存率较低,亚二倍体总体生存率更低(P<0.05)。结论S-AML患者染色体大多为异常核型,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病人血清LDH水平更高。此外,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S-AML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all,OS)更短,且亚二倍体的OS短于超二倍体。LDH和染色体核型的异常与S-AML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进行S-AML风险分层的有价值的指标,以便获得基于风险分层开发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马蓉艳[3](2020)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免疫指标特点等,探讨慢性炎症及免疫异常与MDS发病的相关性,阐述MDS免疫功能紊乱对疾病的影响及其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首次确诊的、血清免疫学检查完善或既往有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Ds)病史的142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或ADs,将患者分为三组:(1)合并ADs组(n=33);(2)无相关症状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n=19,简称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3)无自身免疫异常组(n=90,为对照组)。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血清EPO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2016WHO分型、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及生存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142例MDS患者中52例(36.62%)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其中33例(23.24%)合并明确诊断的ADs,19例(13.38%)仅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相比,合并ADs组:女性、MDS-EB-1亚型、IPSS-R评分为中高危组比例较高,血清EPO水平较低,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IL-6、TNF-α、IFN-γ、IL-17水平较高(P<0.05);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发病年龄较大且年龄≥60岁患者占有比例较高,外周血中仅IL-6、IFN-γ水平较高(P<0.05),但在性别、2016 WHO分型构成比、IPSS-R预后分组、转白率方面无显着差异。三组间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TET2、SF3B1等基因突变频率均无明显差异,但TET2在合并ADs组中突变频率最高,DNMT3A在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U2AF1、SF3B1在无自身免疫异常组中突变频率最高。异常染色体核型、突变基因与相关免疫学指标无明显相关性。合并ADs组、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低于无自身免疫异常组(分别为34.00个月、37.00个月vs48.00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0.208),但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ADs是影响MDS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5)。结论: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高达36.62%,合并ADs与MDS-EB-1亚型、IPSS-R评分较高危组及预后不良相关,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MDS其炎症和免疫指标变化更为明显,提示慢性炎症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参与了MDS的发生、发展,该研究结果对指导MDS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赖秋宇[4](2020)在《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地西他滨单药、D-CAG方案化疗并可评估疗效的25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地西他滨单药2例,D-CAG组23例。评估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评估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再收集同期首次接受IA、DA方案化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的59例初治AML(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A37例,DA22例。纳入这8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一、DAC组25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48.0%,ORR为84.0%;再诱导治疗后 CR 率 68.0%,ORR 为 88.0%。1 年 OS 为 60.2%,2 年 OS 为 52.7%,未观察到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二、非DAC组59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为44.1%,ORR为62.7%;再诱导治疗后CR率为45.8%,ORR为62.7%。1年OS为71.5%,2年OS为53.0%,有6例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除有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外还出现肝功能不全、心脏毒性、水肿、皮疹、休克等不良反应,经支持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耐受。三、在疗效的影响因素上,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起病时PLT<40×109/L是AML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但暂未发现影响CR率的因素。在预后的影响因素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外周血WBC≥20×109/L、ASXL1突变、未接受移植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AC方案对AML患者诱导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早期死亡率低,适用于基础情况较差、合并严重血小板减低或老年AML患者。AML起病时外周血PLT<40×109/L是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成年AML患者起病时WBC≥20×109/L或伴有ASXL1突变,OS缩短,而患者化疗后接受移植治疗则可延长OS,改善预后。

高宠[5](2018)在《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文中认为1 背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恶性克隆性血液病。该病发病过程缓慢,以贫血、出血及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在发病过程中,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风险。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证候虚实并见,错综复杂。多数患者起病隐匿,病情缠绵,病程较长,临床多见疲乏无力、心悸气短、面色萎黄,或见午后颧红、五心烦热、咽干舌燥,皮肤瘀斑、瘀点,舌淡红,少苔,脉细等“气阴两虚、血瘀内阻”的症状。因此“气阴两虚,血瘀内阻”是贯穿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全程的主要病机,故临床可采用“益气养阴活血”的治疗原则。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现代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局。其中,DNA异常甲基化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活化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既往的研究表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Wnt信号通路抑制因子高甲基化是导致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重要原因。尽管,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已得到认可,临床总反应率较常规治疗已明显提高,但在总生存时间上并无明显优势,而且还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课题组前期临床实践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经益气养阴活血法组成的“益髓颗粒剂”治疗后,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和/或升高外周血象,并能改善和/或舒缓去甲基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此外,基础研究表明,益髓颗粒剂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血清TGF-β及C-myc表达等综合作用。因此,课题组基于前期临床与基础研究结果,提出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应机制是否与去甲基化相关的科学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以Wnt信号通路为主线,以SKM-1细胞皮下荷瘤裸鼠为研究对象,试图阐明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潜在的效应机制,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基础研究依据。2 目的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以益髓颗粒剂为干预药物,设立不同实验组,观察药物干预后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及蛋白变化,探讨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潜在效应机制。3方法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并设立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益髓颗粒剂中剂量组、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免疫表型;分组后除模型组不予药物治疗外,阳性药物组按0.5mg/kg/天的剂量给予裸鼠腹腔注射地西他滨,连续给药5天;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均按0.2ml/10g/天体积药物灌胃干预14天。第15天实验结束后,脱颈处死裸鼠,剥离各组移植瘤,称重,计算抑瘤率和生存期;采用BSAS、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检测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4 结果4.1移植瘤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流式细胞术免疫学分析结果:CD33+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90.3%,CD13+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3.1%,CD11b+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3.6%,CD4+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74.5%,HLA-DR的细胞约占单个核细胞的56.0%,该结果与人MDS细胞株SKM-1主要特性相符。4.2干预效果观察观测结果如下:①体重:益髓颗粒剂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与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肿瘤体积:益髓颗粒剂各实验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肿瘤抑制率:阳性药、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56.64%、50.691%、26.97%、23.78%。高剂量组、阳性药组瘤重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小鼠生存时间: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6.71d,生命延长率为45.2%,与模型组、阳性药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3效应机制研究研究结果如下:①BSAS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中剂量组的SFRP5基因平均甲基化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1);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中剂量组SFRP5基因平均甲基化表达水平均低于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P<0.05)。②Real-time RCR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DNMT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低剂量组SFRP5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β-catenin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C-myc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CyclinD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DNMT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SFRP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Wnt3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抑制Wnt3a蛋白表达能力高于益髓颗粒剂低剂量组(P<0.05);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剂量组C-myc、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阳性药抑制C-myc、CyclinD1蛋白表达能力高于益髓颗粒剂中剂量组(P<0.05)。④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阳性药组、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Wnt3a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阳性药组及益髓颗粒剂高、中、低剂量组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5结论该项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通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裸鼠皮下种植SKM-1细胞,建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荷瘤裸鼠模型,具有成瘤率高、动物存活时间长的特点,是探讨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机制研究理想模型工具。②益髓颗粒剂能抑制SKM-1细胞皮下移植瘤增殖,延长荷瘤裸鼠生存期。③调控DNA甲基化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是益髓颗粒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重要疗效机制。

张红[6](2012)在《原癌基因Bmi-1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此病具有高风险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特征。近几年有研究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而此类细胞可能正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克隆及最终转为急性白血病的根源。随着该病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如何从分子水平对MDS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价是最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原癌基因Bmi-1是多梳基因(Polycomb group genes)家族重要的调节基因,其表达对维持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必不可少。本实验通过SYBRGreen相对定量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其中难治性贫血(MDS-RA)17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24例,所有的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①利用SYBR Green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Bmi-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MDS恶性克隆的标志;②流式细胞仪检测MDS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计算CD34+CD38-CD123+细胞的比例,从免疫表型方面寻找MDS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③分析Bmi-1的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骨髓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结果1.Bmi-1表达水平测定:①41例初治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Bmi-1于对照组无表达、RA组相对表达量为1.42±0.70、RAEB组相对表达量为3.29±1.14。其中,R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明显高于RA组(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MDS组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RA组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高于RA组(p<0.01)。②Bmi-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细胞比例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显着(p<0.01)。3.Bmi-1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以及骨髓染色体之间的关系:①Bmi-1高表达组,骨髓原始细胞>5%的病例数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显着(p<0.01)。②Bmi-1高表达组,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增多, Bmi-1低表达的患者,其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癌基因Bmi-1的表达与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具有相关性;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增高,并且RA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AEB组明显高于RA组; Bmi-1基因高表达组,其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高于Bmi-1低表达组。因此,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MDS患者在分子水平上的恶性程度标志之一,其表达越低,反映其分子水平上恶性程度,表达越高,预后差,风险度高;反之,表达水平越低,预后较好,风险度越低。

李丽娟[7](2011)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的分化异常进行检测,并对其分化异常的部分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同时进一步寻找MDS恶性克隆细胞,并探讨其过度增殖、分化异常及凋亡逃逸等恶性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新诊断的MDS患者62例、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病例对照组16例及正常对照32名。第一部分检测MDS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患者骨髓粒系、单核系及红系分化抗原;干细胞分群;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分化异常情况与染色体恶性克隆负荷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导致MDS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的相关机制,采用FCM检测MDS患者干/祖细胞表面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TpoR)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干/祖细胞转录因子GATA-1、GATA-2的表达情况;RT-PCR的方法检测GATA-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第三部分寻找MDS恶性克隆细胞,检测MDS患者骨髓干细胞中白细胞介素-3受体α(IL-3Ra)表达情况,并探讨IL-3Ra阳性细胞的异常增殖及分化特征。结果第一部分粒系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的模式和比例:选择CD13/CD11b CD13/CD16及CD11b/CD16组合来分析粒细胞分化抗原表达模式,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骨髓粒系细胞组合模式分别为“对钩”、“镰刀,或“反7”状,MDS患者骨髓粒系细胞发育分化中的抗原表达失去正常序贯表达模式,呈现抗原的连续性表达中断等不同程度的改变。高危组CDllb/CD11b+比值(0.32±0.29)明显高于低危组(0.16±0.23)、病例对照组(0.05±0.03)及正常对照组(0.07±0.05,P<0.01);高危组CD16/CD16+比值(1.32±0.77)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0.33±0.32)和正常对照组(0.39±0.31,P<0.05);高危组骨髓粒细胞CD13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侧向角散射光信号(SSC)的MFI明显低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高危组CD11b-HLA-DR+(4.08%±2.97%)、CD11b-HLA-DR’(14.90%±15.44%)、CD16-HLA-DR- (38.98%±21.59%)、CD11b+CD16-(32.57%±16.52%)及CD13+CD16-(43.97%±20.31%)细胞占粒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病例对照组及对照组(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系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的模式和比例:选择CD13/CD16和CD11b/HLA-DR组合来分析单核细胞分化抗原表达模式,MDS患者骨髓单核系细胞发育分化中的抗原表达模式相对于对照组的序贯组合模式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高危组CD11b-HLA-DR+(12.38%±8.97%), CD11lb+HLA-DR-(38.33%±18.43%)细胞占单核系细胞比例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高危组单核细胞CD14(56.74%±17.73%)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64的表达率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56(32.45%±20.07%)、CD34(13.54%±13.73%)及CD7(15.31%±12.76%)表达率明显高于病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红系细胞分化抗原表达的模式和比例:应用CD71和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GlyA)的组合来分析红系细胞的分化,对照组和病例对照组两种抗原的组合模式均为双阳性表达,部分MDS患者可见CD71和GlyA表达不同步现象。低危组和高危组CD71+、GlyA+细胞占CD45-细胞的比例均显着低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CD71+GlyA+双阳性细胞分别占CD45-、CD71+细胞的比例均显着低于病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 CD71+GlyA+双阳性细胞占GlyA+细胞的比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DS患者粒系、单核系及红系抗原表达的比例和模式的异常数目与IPSS(国际预后积分系统)积分(r=0.662, P=0.000)、WPSS (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积分(r=0.602,P=0.000)及恶性克隆负荷(r=0.477,P=0.001)均呈正相关。高危和MDS-AML组骨髓CD34+细胞比例(2.29%±2.17%、18.69±17.47%)明显高于对照组(0.36%±0.49%,P<0.05)。低危、高危及MDS-AML组CD34+CD38+细胞相对比例(86.09%±7.79%、81.68%±11.82%、82.88%±2.60%)显着低于对照组(92.21%±3.85%,P<0.05),而CD34+CD38-细胞比例(13.91%±7.79%、18.32%±11.82%、17.13%±2.60%)显着高于对照组(7.79%±3.85%,P<0.05)。MDS组CD34+CD38-细胞比例与IPSS (r=0.493, P=0.001)、WPSS积分(r=0.586,P=0.000)均呈正相关。CD34+CD38-细胞比例≤12.0%的MDS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CD34+CD38-细胞比例>12.0%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危、高危及MDS-AML组单个核细胞(BMMNC)中Go/G1期细胞比例(94.52%±4.32%,96.07%±3.88%,94.65%±4.55%)明显高于对照组(88.94%±7.30%,P<0.01),而3组患者S期(4.63%±3.34%,3.45%±3.80%,5.12%±4.55%)和G2/M期(0.84%±1.52%,0.48%±0.74%,0.22%±0.34%)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9.06%±6.50%,2.00%±2.93%,P<0.05),3组S+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二部分MDS患者骨髓造血细胞造血因子受体及部分转录因子的检测,对照组骨髓CD34+CD38+细胞亚群EpoR表达率(18.68%±18.34%)显着低于CD34+CD38细胞亚群(63.61%±19.98%,P<0.01),两亚群之间SCF-R.G-CSFR及TpoR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D34+CD38+细胞亚群中,3组间SCF-R和TpoR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低危组和高危组EpoR的表达率(8.30%±6.55%、7.82%±7.98%)明显低于对照组(18.68%±18.34%,P<0.05),G-CSFR的表达率(29.78%±19.14%、28.66%±21.14%)明显低于对照组(44.37%±23.43%,P<0.05);在CD34+CD38-细胞亚群中,3组间SCF-R和G-CSFR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危组和高危组EpoR的表达率(42.19%±21.87%、25.67%±15.64%)明显低于对照组(63.61%±19.98%,P<0.01),TpoR的表达率(5.42%±4.72%、4.05%±3.95%)明显低于对照组(10.13%±8.31%,P<0.05)。MDS患者骨髓CD34+CD38+和CD34+CD38-细胞亚群表面受体表达率低的患者其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受体表达率不低的患者(均P<0.05)。在CD34+CD38+细胞亚群中,低危组和高危组GATA-1的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GATA-2的表达率(12.47%±13.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4%±7.32%,P<0.05),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CD34+CD38-细胞亚群中,高危组GATA-1的表达率(28.16%±13.71%)明显高于对照组(12.76%±14.02%,P<0.05),低危组和高危组GATA-2的表达率(17.12%±10.61%、29.38%±7.71%)明显高于对照组(10.07%±9.26%,P<0.05)。GATA-1基因在高危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的表达量为(0.504±0.156),显着高于对照组(0.323±0.086,P<0.01),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MDS骨髓干细胞中白细胞介素-3受体α(IL-3Rα)表达情况及IL-3Rα阳性细胞增殖及分化等特征的检测。低危组、高危组及AML组CD34+CD38细胞中CD123+细胞比例(42.48%±25.88%、51.62%±29.24%、56.19%±32.20%)明显高于对照组(9.06%±10.04%, P<0.01)。CD 123+CD34+CD38-/CD34+CD38表达率与恶性克隆负荷呈显着正相关(r=0.419,P=0.003),与MDS骨髓粒系、单核系及红系细胞分化模式和比例的异常数目呈显着正相关(r=0.462,P=0.001)。低危组、高危组及AML组CD34+CD38 CD 123+细胞中GATA.1.GATA.2及CD71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其在CD34+CD38+CD123+细胞中的表达率(P<0.01);3组CD34+CD38-CD123+细胞中EpoR表达率高于其在CD34+CD38-CD123细胞中的表达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CD34+CD38-CD123+细胞中CDllb、CD114及Annexin V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其在CD34+CD38-CD123-细胞中表达率(P<0.05)。结论(1)MDS患者骨髓粒系、单核系及红系细胞抗原不同步表达,表现为阶段特异性和系别特异性的异常,诸如成熟阶段细胞异常表达幼稚细胞抗原,SSC值降低即胞质低颗粒化脱颗粒现象、连续性表达中断、抗原部分表达降低缺失,髓系细胞异常表达淋巴系抗原等,并且由低危向高危进展的过程中存在分化异常的积累并与IPSS、WPSS积分及恶性克隆负荷成显着正相关。这提示分化抗原检测可能有助于MDS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2)MDS患者原代骨髓CD34+细胞亚群分化异常,CD34+CD38-/CD34+比例增高,并和IPSS、WPSS积分呈正相关性;骨髓单个核细胞存在G1期阻滞现象,提示MDS患者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异常,CD34+细胞亚群和细胞周期测定有助于MDS患者的辅助诊断以及疗效和预后判断。(3)MDS患者原代骨髓CD34+细胞亚群膜表面部分造血细胞因子受体表达减低,CD34+细胞亚群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表达增高,这可能与MDS患者分化异常导致无效造血有关,且有望用于辅助诊断MDS。(4)MDS患者原代骨髓中CD34+CD38-CD123+细胞增高,并与恶性克隆负荷及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项数目呈显着正相关,这些细胞表现为过度增殖、分化异常、部分造血因子受体的表达缺陷及凋亡逃逸等恶性特征,提示该团细胞可能是MDS恶性克隆细胞及最终转化为AML的恶性根源。

赵利东,薛连国,王莹,杨晋,朱明清,赵绍林[8](2010)在《CD38、CD133抗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分析CD38、CD133抗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MD5患者31例,其中难治性贫血(RA)21例,RA伴铁幼粒细胞增多(RAS)1例,RA伴原始粒细胞增多(RAEB)9例;各种贫血患者11例(贫血组);以同期收治血常规一系或二系减少但骨髓象正常的非血液病患者1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组患者CD38、CD133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1例MDS患者有18例(58.1%)表达CD38,其中RA 12例,占57.1%(12/21),RAEB 6例,占66.7%(6/9);20例表达CD133(64.5%),其中RA 11例,占52.4%,RAS 1例,RAEB 8例,占88.9%。对照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均为10.0%(1/10),贫血组分别为9.1%(1/11)和18.2%(2/11)。与贫血组比较:RA组CD38阳性表达率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P=0.01)。RAEB组CD38及CD133阳性表达率表达亦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1、9.90,P值分别为0.01、0.00)。MDS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7.02,8.99,P均<0.05)。RA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8、5.13,P值分别为0.01、0.02);RAEB组CD38、CD133阳性表达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54、11.82,P值分别为0.02、0.00)。结论在常规开展的抗体组合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8、CD133可提高MDS的诊断率。

刘丹丹[9](200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MIC特点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MDS患者的FAB分型与WHO分型的临床、实验室特点为了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FAB分型及WHO分型的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预后特点以及不同亚型的实用意义,将440例FAB分型(RA、RAEB亚型)及重新分类后的264例WHO分型的MDS患者的临床(年龄、性别及预后)及实验室(外周血、骨髓、染色体及IPSS风险分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MDS患者的FAB分型及WHO分型各个亚型的上述特点各有不同;这两种亚型相比较,WHO分型在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面稍弱于FAB分型,但WHO分型更加细化了FAB分型,将MDS的诊断分型与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更为紧密的结合起来,减少了亚型内的异质性。因此,对于国内MDS患者来讲,可根据临床及科研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分型。而国内的MD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与国外MDS患者相比具有异同点,说明由于民族、种族及地域的差别,MDS患者的特点不尽相同。二、核型异常MDS-RA的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探讨骨髓细胞病态造血是MDS的特点,也是MDS-RA亚型的主要诊断依据。但是,关于MDS-RA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变化的程度、类型及频率尚没有“量化”的研究报道;细胞形态变化的特点与染色体异常的统计学关系更为罕见。因此,为了研究MDS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的大体“图像”,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MDS患者的形态学变化的特点,为MDS的诊断提供更坚实、更丰富的形态学理论依据。本研究以207例非MDS贫血及46例正常核型MDS患者为对照,对48例核型异常MDS-RA患者的形态学特点、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发现核型异常的MDS-RA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异常发生率较正常核型MDS及非MDS贫血患者高,骨髓中病态表现的类型较多,病态细胞比例较高;而某些形态学改变的发生及病态细胞的数量与染色体异常的方式及程度有关。因此研究核型异常RA的形态学及细胞遗传学改变的特点有助于对MDS-R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近年来,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的研究及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及方面对MDS的免疫标志进行了探讨,其中研究最多的为MDS的原始细胞的表型特点。但是MDS患者骨髓幼稚细胞群体的表型特征如何?常规的简单的免疫标志对于MDS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又如何呢?因此,通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MDS,18例从和11例正常人的免疫表型进行检测,发现FAB各亚型的免疫表型特点不同;RAEB的患者其CD13、CD33、CD34的表达占优势;MDS高危组患者与正常人比较CD19、CD20的表达降低,而CD13、CD33的表达偏高(P<0.05);MDS患者与AA患者在T、B淋巴细胞系及髓细胞系的免疫标志表达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因此,①应用常规免疫表型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有助于鉴别诊断AA与MDS,预测低危MDS向高危MDS转化。②MDS患者的髓系抗原的表达占优势,而B淋系抗原表达有降低趋势。四、DNTT及BLNK基因在MDS患者的表达MDS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是一个涉及多基因、多因素、多步骤的异质性疾病。而基因芯片可以短时间内对成千上万个基因进行高通量的检测。通过本研究前期MDS患者CD34+细胞基因芯片的检测,发现与B淋巴细胞相关的BLNK基因及DNTT基因有下调趋势。为了探讨MDS发生的可能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对41例MDS患者、35例非MDS贫血、4例CAA、6例AML患者及22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实时定量PCR检查,发现:①MDS患者DNTT基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非MDS贫血患者比较,表达降低,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RAEB与RA比较,BLNK基因表达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MDS患者BLNK基因的表达与DNTT基因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MDS患者的DNTT基因及BLNK基因表达下调,可能是引起MDS患者B淋系抗原减低的原因之一;DNTT及BLNK基因的检测也许有助于MD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赵广玲,许洪志,黄敏,李元堂,武焕玲,李建峰,马春燕[10](200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对二者发病机制、诊断、分型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用多种单克隆抗体,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术和CD45/SSC设门,对MDS组23例、AA组14例、正常对照组9例的骨髓原始细胞各免疫标志的表达率进行检测。结果MD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造血干/祖细胞抗原CD34、HLA-DR、髓系早期抗原CD13、CD33、单核系抗原CD14、T淋巴细胞抗原CD7的表达率增高,髓系成熟抗原CD15、B淋巴系抗原CD19、CD20的表达率降低,DI值增高(P<0.05);RAEB组与RA组相比CD34、HLA-DR、CD13、CD33、CD14、CD7的表达率增高,CD15、CD3、CD19、CD20的表达率减低,DI值增高(P<0.05)。A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CD34、CD13、CD33、CD15的表达率降低,CD3、CD7、CD25、CD22的表达率增高(P<0.05)。MDS组与AA组相比其CD34、HLA-DR、CD13、CD33、CD14的表达率增高,CD3、CD5、CD7、CD15、CD19、CD20、CD22、CD25的表达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MDS和AA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揭示二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诊断、分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二、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论文提纲范文)

(1)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MDS的临床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qPCR实验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病例信息
        2.2 样本信息
        2.3 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2.4 目的基因mRNA表达的组间差异
    3. 讨论
        3.1 青黄散可能促进TRI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
        3.2 青黄散可能影响多个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的mRNA表达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处理时间下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CCK-8法)
        2.2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2.3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2.4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2.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人MDS细胞株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氧化应激相关产物的测定
        2.2 qPCR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mRNA表达情况
        2.3 Western Blot检测TRIF信号通路各基因和NQO1的蛋白表达情况
        2.4 ELISA检测细胞因子IFNα和IFNβ的相对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配比的明雄黄和靛玉红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氧化应激对TRIF信号通路的影响
        3.3 从氧化应激探讨青黄散的药性功效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青黄散治疗MDS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MDS的先天免疫应答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概述
    1.2 染色体核型异常概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骨髓细胞学
        2.2.2 骨髓或外周血流式免疫分型
        2.2.3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
        2.2.4 治疗方案
        2.2.5 随访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相关实验室检查
    3.3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
        3.3.1 骨髓增生程度
        3.3.2 细胞化学染色
        3.3.3 骨髓细胞形态及比例
    3.4 免疫表型检查结果
    3.5 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
    3.6 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的S-AML患者与染色体的相关性
    3.7 异常染色体核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
    3.8 26 例S-AML患者生存情况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染色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与MDS相关的自身免疫异常的特征
    3.2 性别和年龄分层比较
    3.3 MDS诊断分型和预后分层比较
    3.4 初诊时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3.4.1 血清EPO水平
        3.4.2 T淋巴细胞亚群
        3.4.3 细胞因子水平
        3.4.4 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和预后分组
        3.4.5 基因突变
    3.5 转白率和中位生存时间
        3.5.1 三组MDS患者转白率比较
        3.5.2 三组MDS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3.5.3 MDS患者中影响生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合并ADs的 MDS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4.2 合并ADs的 MDS患者免疫指标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
    4.3 合并ADs的 MDS患者预后分析
    4.4 合并血清免疫检查异常的MDS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4.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二部分 DA、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三部分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DNA甲基化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益髓颗粒剂对人MDS荷瘤裸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二 观察SKM-1细胞荷瘤裸鼠生存期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实验三: 益髓颗粒剂对人MDS荷瘤裸鼠抑瘤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6)原癌基因Bmi-1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临床参数
        1.2.2 骨髓粒系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情况
        1.2.3 骨髓单核系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情况
        1.2.4 骨髓红系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情况
        1.2.5 抗原表达比例和模式的异常数目和IPSS、WPSS评分及恶性克隆负荷的关系
        1.2.6 CD34~+细胞及CD34~+CD38~-细胞比例
        1.2.7 骨髓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分布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相关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研究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骨髓CD34~+细胞亚群表面造血因子受体的表达
        2.2.2 骨髓CD34~+细胞亚群核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的表达
        2.2.3 GATA-1基因在MDS组和对照组的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克隆细胞数量及恶性特征的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3 研究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CD34~+CD38~-细胞中CD1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3.2.2 MDS骨髓CD123~+CD34~+CD38~-及CD123~-CD34~+CD38~-细胞的GATA-1、GATA-2、CD71、EpoR、CDllb、CD114及Annexin Ⅴ表达情况
        3.2.3 MDS患者CD34~+CD38~-CD132~+‘细胞比例与恶性克隆负荷及血细胞分化异 常项目数自勺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分化异常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MIC特点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MDS患者的FAB分型与WHO分型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核型异常MDS-RA的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探讨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
    病例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DNTT及BLNK基因在MDS患者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已经发表及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详细摘要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1.2 试剂和仪器
        1.2.1 试剂
        1.2.2 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干/祖细胞抗原表达
    2.2 髓系抗原表达
    2.3 单核细胞表面相关抗原CD14表达
    2.4 T淋巴细胞系抗原CD3、CD5、CD7、CD25的表达
    2.5 B淋巴细胞系抗原CD10、CD19、CD20、CD22的表达
3 讨 论

四、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表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黄散调控TRIF信号通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D]. 丁宇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 宋明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D]. 马蓉艳. 兰州大学, 2020(04)
  • [4]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赖秋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益髓颗粒剂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甲基化研究[D]. 高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原癌基因Bmi-1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D]. 张红. 泰山医学院, 2012(03)
  •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造血细胞分化异常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李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1(12)
  • [8]CD38、CD133抗原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赵利东,薛连国,王莹,杨晋,朱明清,赵绍林. 中国综合临床, 2010(05)
  • [9]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MIC特点及相关性研究[D]. 刘丹丹. 苏州大学, 2009(06)
  • [1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原始细胞免疫表型分析[J]. 赵广玲,许洪志,黄敏,李元堂,武焕玲,李建峰,马春燕.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2)

标签:;  ;  ;  ;  ;  

直接免疫荧光法对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