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选拔与培养

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选拔与培养

一、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祝欢[1](2020)在《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文中研究表明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需要经历初选和复选两个环节。其基础训练也要做到严格、细致,以提高人才培训效果。基于此,文章对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进行了研究。

李璐瑶[2](2020)在《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江苏省一些市区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的选拔目前仍采用经验选拔的方式,虽也有理论标准,但还不够完善,未建立科学系统的选材体系。本研究从定量、定性的角度对跳水运动员的选材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调查,初步构建符合少儿跳水运动员特点的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和权重,为江苏少儿基层跳水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对江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着重于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本研究从这两点入手,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调查问卷,结合跳水运动项目特点和专家意见,通过对选材指标的具体筛选,并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确定各级选材指标和权重。研究结果如下:江苏业余体校少儿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其中身体形态包含了13个二级指标,专项素质包含了9个二级指标。两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身体形态:0.503,专项素质:0.497。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构建出完整的权重体系。结论:1、初步构建出江苏少儿业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准确性、科学性及易操作性,适用于江苏各业余体校初级科学选材。2、从本研究筛选出来的指标来看,在运动员初级选材阶段,身体形态和专项素质是最主要的指标,通过对指标权重的分析,身体形态中的跟腱长指标、小腿长和身体外部形态指标比较受到重视;专项素质中的肋木举腿指标和腿部跳跃运动专家比较重视认可。

张瑜[3](2020)在《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竞技体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举国体制下兴起的“三级训练网”培养模式虽然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暴露。随之兴起的“体教结合”模式被采用并推广,但部门之间的矛盾致使“体教结合”模式尚不完善。本文以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题调研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研究方法,了解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同时寻找一个适合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以体育系统为核心、教育系统为辅”的管理体系,坚持以“保持和提升、有保有压、大力发展三大球”的原则项目布局,但仍存在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项目布局不均衡等问题。(2)在办学形式上,市级体校以三集中、县级体校以一集中为主,以体教合办的合作形式为主;以培养省级运动队队员和体育院校学生为主要培养方向,但是运动员就业或出路不明仍是教练员训练中的最大困境。(3)我省运动员生源质量总体较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运动员梯队构成不太均衡,部分体校招生仍较困难。(4)我省教练员学历构成相对合理,但是硕士学历占比较低;职称结构不尽完善,中级职称或中学一级教师职称居多;部分业余体校的教练员以经验选材为主的居多。(5)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情况整体较好;运动员平均每天训练时间长,但效率不高;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训练的科学化程度不高。(6)我省大部分业余体校在文化教学方式上呈现多样化;文化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学训矛盾突出;赛前文化测试总体成效不错但仍有待改进。(7)我省大部分业余体校的场地设施能满足训练,教练员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较少;培养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拨款为主。现阶段适合我省的“体教结合”模式是在“U-S体育协作”的基础上,通过市队校办、省队市办、省队社会办等形式联合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力量进行资源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建议通过深化改革管理体制,合理布局项目;完善培养模式,给予相关政策支撑;加强体教结合;打造“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完善业余体校的考核制度;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文化培养;利用科技助力运动训练,扩大培养经费渠道的对策解决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存在的问题。

席蕊[4](2020)在《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制订并印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表示体育人才资源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首要驱动力,要积极推进人才强体的战略实施。《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提出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不断壮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提高体育后备的综合素质。竞技体操是我国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夺金优势项目,但体操项目的发展却受到参与人口不足、后备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河南省作为传统的人口大省,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获得了世界体操冠军的荣誉战绩,在此批队员退役后河南体操便陷入了后备人才数量不足的困境。即便2010年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成立,做出了多项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截止目前河南体操在训人口仍仅有百余人。运动员梯级队伍结构不合理、教练员队伍的执教活力难以激发、学训矛盾突出、科学化训练水平不足等问题都影响着体操后备培养工作的进展。因此应根据河南省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探索适合本省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法,提升体操人才储备数量及培养质量,推动河南省体操项目进一步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体操训练基地、郑州市体操中心和平顶山市中心体校的竞技体操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针对运动员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采用了合理的调查方法,从后备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培养过程、培养效果、培养保障等方面对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针对培养环节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运动员方面来看:当前河南省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整体数量较少,各梯级队伍后备人才储备不足,输送路径缺乏内部竞争压力,且出现全省男女体操运动员人数比例失衡状况;二、三线训练队伍的运动员流动性较大;进行走训的队员学习效果良好,但以三集中形式管理的借读队员的成绩普遍难以达到学校要求。2.由教练员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的总数偏少,且由外省引进人才数目较少;全省体操执教队伍以老带新情况较好,但各级训练单位存在教练资源分配不合理现象;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并具有良性发展趋势;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晋升被编制数量所限制;培训次数较少,组织形式单一,普遍存在多方面知识及实践方法需求。3.由训练方面来看:地市级三线队伍的训练时长不足,队员的参训时间难以固定;各训练单位的训练计划制定结合大纲情况不理想,且地市级训练点的训练计划完成度不足;与往年相比家长送来参训的队员人数增多,体操的社会群众基础差但被城市家庭接受的程度出现一定的提升。4.由赛事和成绩方面来看:幼儿体操比赛发展情况较好,逐渐发展为河南省体操项目选材的主要来源渠道,但赛事建设仍存在“断档”情况;近十年来,成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较男子更稳定,青年组女子获奖人次起伏较大,女子团体成绩自2016年至今发展较好,成年组男子团体未获取过名次;河南省男子体操运动员的跳马和吊环两项成绩较为稳定,但男子成年组在单杠、自由体操和双杠出现了明显弱势,女子运动员的跳马和自由体操两项成绩较突出,且其他各项目的发展都较为均衡。5.由发展保障方面来看:河南省竞技体操各训练单位的条件及设施基本可满足运动员训练需求,但三线队伍的训练场地设施和后备保障不够完善;选材渠道较少,选材的质量和准确性缺乏相关设备及条件的保障;针对教练员的奖惩规定不明确;体操相关发展政策的制定、传达及落实缺乏联贯性。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河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下达文件政策保障体操进校园,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训及赛事的承办;(2)河南省应加强引进外省优秀教练员工作,并制定教练员奖惩等可行性政策,合理分配资源,科学协调运动员的学、训和生活;(3)教练员树立正确执教观念和训练目标并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加强优质运动员的引进工作;(4)鼓励相关社会机构承担体操宣传推广工作,以开展体操运动俱乐部的方式扩充参与人口基数。

张泽君[5](2020)在《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竞技体育(athletic sports)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之一,即是追求运动成绩最优化,也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出优异的竞赛成绩,更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展现国家竞技实力和对外宣传的核心路径。国家进步的体现先决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而竞技体育的发展则取决于各竞技项目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配置。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过程中,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成为摘金夺银、取得佳绩,以及提升我国竞技实力在国际地位的关键要素。而奥运会和冬奥会作为集规模最大、竞技水平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国际性的综合体育赛事,成为检验及展现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平台。然而,纵观当前国内竞技体育的实际发展境况,在竞技项目布局、优秀运动员方面存在“两极分化”的显着失衡性时空分布格局。对此,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研究尝试从地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与揭示出我国各竞技项群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动力因素以及形成机制,这对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发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与分布的地理学归因、革新区域间优秀运动员和项目发展的筛选与划分方法、优秀运动员的“跨界跨项选材”与“异地竞训”等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技术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参赛的832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地学归因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与中国人口分布特征高度吻合,并符合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在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中各项群优秀运动员呈现“两极分化”、“东密西疏”的显着性失衡分布势态;其中胡焕庸线右侧黑、辽、鲁、京、苏、沪、闽等沿海省、直辖市为高簇值集聚分布区域;线左侧的藏、宁、青、甘、新等省、自治区为低簇值分布区域。2.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时空分布恰似一把蓄势待发的“弓箭”,其中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城市群构成一把“弓”形;以新疆为起点,经甘肃、宁夏、陕西至上海;以西藏为起点,经四川、重庆至上海的连线构成西北内陆→东部沿海的“两支箭”;自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呈现出“点状扩充、团状分布”的格局;各项群运动员多数集中在胡焕庸线右侧经济较发达、环境舒适、人口基数大的沿海城市群,其中东北、华东地区沿海城市分布集聚度明显高于西南、西北地区,整体空间分布自东向西人口数量跨幅较大,具体表现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梯度分布的显着差异性特征。3.空间因素是制约运动员成才、流动与分布的主导要素,具体包括空间内的自然地理要素、经济基础要素、历史文化要素、人力资本要素,以及由体育产业、基建设施、个人职业发展等构成的社会环境要素。其中省域间各异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要素支配着竞技项目类型布局;而区域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储备量强弱程度,以及个人心理动机直接决定了运动员流动及分布格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运动员分布规律呈正相关性,并随经济发展格局呈“T”字形特征,并将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及老东北工业经济区的城市作为辐射源的中心引擎,按照海拔的高低顺序实现“高密度城市群向邻近省市流动”或“低密度城市群向高密度省市靠拢”的双向互动的辐射性流动。4.我国优秀运动员时空分布特征的形成遵循了经济、社会、人口等学科领域中运用较广泛的“马太效应机制、梯度推移理论、中心辐射效应、非衡效应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运用其发展规律,有效阐释、厘清省域空间内各项群优秀运动员的成才、流动、分布与“人口—资源—环境—文化”组构的地理学归因与互动逻理性关系。根据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各级地方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区位自然地理与社会环境的有力资源,在确定优势、潜优势和弱势项目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拔尖的优势项目、着重开展潜优势竞技项目和优秀体育人才的培育来权衡各区域内竞技体育的整体竞技实力,尽可能缩小各区域竞技体育人才的失衡性分布。2.建议尝试打破传统常规选材的认知观,充分利用区位互补优势,依托竞技项目结构属性和人才体格特征,健全“跨界跨项”选材、培育的指标系统与政策制定。3.建议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在竞技体育训练经费、场地(馆)设施建设、教练员与运动员薪资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与金额比重;建立相邻地区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联动机制,并通过“点-线-面”的辐射效应和扩充模式,提升竞技实力和优秀运动员的培育、储备与输送。4.建议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后续体育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过程中加强创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注重借鉴、引入和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拓宽与创新在竞技实力格局、竞技项目分布、运动员成才与流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思路,推进对体育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建构符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成才—流动—分布”的系统体系,改善各地区竞技实力与竞技人才的均衡性,推动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建议今后研究者选用大样本量的对象进行分析与论证,以此来提升更具翔实性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和实证数据的参考性价值。

宁夏风[6](2020)在《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并存在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界的先行者,其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解决竞技体育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加快竞技体育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发挥市场作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新时代背景,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再在“市场供求理论”、“经济人”理论基础上,围绕运动员和体育赛事为核心,从供求、竞争、价格三要素的角度对竞技体育市场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市场机制如何解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以新时代“人的需求”为导向、运动员和体育赛事为核心展开研究,提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和建议。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市场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单一的管理模式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市场机制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市场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中运用不充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权责分明的“双轨制”运行模式在短期内能发挥有效作用;使市场在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举措。从而提出几点具体有效的建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建设积极性、构建权责分明的“双轨制”竞技体育过渡发展模式以及建立较完善的运动员价格补偿机制,等等,目的是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实现体育强国梦。

段丽宁[7](202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自北京奥运会我国夺得金牌榜首位,至第30届、31届我国金牌榜排名下降以来,竞技体育的发展愈受关注。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才效益不高等现象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快速发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进行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的改革,以满足新常态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使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改革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创新与丰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需要。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是本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文中首先诠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下,探究分析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五要素问题,为深度理解问题,进一步剖析问题存在的成因;最后,根据问题的本源、当今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引领等,构建相对应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为:有效制度供给是供给侧改革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体现;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常态情势驱动;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的内在诉求。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人力数量、质量结构失衡;经费来源、分配结构失衡衡;场地数量、开放结构失衡;制度数量、分类结构失衡;创新能力、转化结构失衡。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项目类别归属差异、地区经济水平不均、系统归属不同、举国体制的路径依赖、运动员退役保障出路不足、运动竞赛数量差异、体育项目市场化程度不均、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指导思想为新发展理念: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集约发展的动力引擎、协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诉求满足的根本保障。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路径构建内容为“八双”:“双创”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举国体制模式和创新社会力量培养的模式;“双化”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科学化训练和人文化教育;“双减”减少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治功利化和工具性管理;“双扩”扩大后备人才培养的专项化训练项目数量和适度扩大竞技后备人才参加竞技比赛的项目与比赛级别;“双转”竞技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从竞技体校向普通学校转变和体教分离向体教融合转变;“双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育系统和非体育系统共同进步、共赢共享;“双到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府主导到位和市场主体到位;“双配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选、训、赛、管、医、科一体化”配套制度改革和运动员退役出路方面的配套制度改革。6.基于供给侧改革“八双”政策主张的“八双组合路径”:“双创”是发展动力和方向指引;“双化”是贯穿于培养过程的核心主线;“双减”、“双扩”和“双进”构成了竞技体育领域培养的思路模式和具体方案;而“双转”、“双到位”和“双配套”构成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支撑;“八双”之间相互联系又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

吴跃[8](2020)在《转型背景下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兼项训练现状研究 ——以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为例》文中认为为备战冬奥会和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许多地方的运动项目开始转型发展到冰雪等优势项目上,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劣势项目的发展和人才流失等问题,兼项训练的应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本文以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兼项训练的成功案例为例,了解其队伍建设和训练模式,并通过文献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的统计等方法,对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的5名教练员和53名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队伍兼项训练过程中的优势和制约因素等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得出结论:1.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开展兼项训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正是通过兼项训练的开展保留了吉林省竞技体操项目的延续,也为自由式滑雪项目提供了人才和技术基础,大大缩短了训练的周期,是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2.兼项训练开展的过程中,队伍中有充足的运动员储备,教练员具有很强的执教能力,但教练员人数偏少,自身也没有兼项训练的经历,在多年的训练中教练员积累了丰富的兼项训练经验,但也暴露了医疗设施等硬件条件的不足的情况。3.自由式滑雪队兼项训练的开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既具有自身的优势,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提出建议:(1)利用互联网机制,加大对兼项训练方法的宣传(2)健全竞赛机制,完善、培养师资力量(3)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练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4)更新机构设置,增加医疗体系,健全的医疗设施,保证运动员的安全,加大训练效率。

闫亚茹[9](2019)在《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练员培养是竞技体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创新型竞技体育发展背景下,教练员的知识补充、接受培训课程及其自学能力是提升其执教能力的关键,而教练员执教能力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训练及其竞技水平,从而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今,各国之间竞技体育的竞争,就是各国教练员执教水平的竞争。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我国教练员执教能力整体水平不高,成为我国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的掣肘。本文以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和执教能力为研究对象,以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管理学、系统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参加2017年全国教练员科学训练系列讲座的中高级教练员为调查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教练员执教知识和执教能力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体系并厘清教练员知识与执教能力间的关系。本研究有两处创新点:第一,构建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等提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构成要素,开发教练员执教知识指标题项,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构建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并进行排序;第二,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与教练员执教能力间相关关系。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英国作为职业体育起源地,在教练员职业化道路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从教练员培养的角度,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中的借助高校智库作用、引进国际先进理念、重视教练员选材培养、出国实践体验以及确定考核标准等措施,是其教练员培养的关键;从教练学的角度,英国以薪资待遇高薪化、培养基地高校化、评估机制系统化、选材模式体系化和课程内容多样化为培养特征,形成了以教练员培养为核心的教练学学科体系。因此,从英国教练员培养的转型模式和评估机制方面对其培养特征进行研究,以借鉴的视角对我国不同层次教练员分层分类培养,发挥组织对职业体育的引领作用。2)我国教练员教育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49-1956年的初步探索期、1957-1965年的初步创立期、1966-1976年的停滞与曲折发展期、1977-1985年的调整与恢复期、1986年至今的快速发展期。当前,竞技体育迅速发展,亟需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教练员。然而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起步较晚,开设的培训课程以单一的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的操作性及应用性,无法适应现代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因此,搭建与国际接轨且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教练员知识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3)目前,我国教练员教育存在知识缺失、实践缺乏、培训缺少的现象,从而导致我国教练员整体执教水平偏低。在竞技体育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教练员知识补充、实践认知、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等是我国教练员培养的关键。4)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分为一般执教知识和专项执教知识。一般执教知识为阅读与撰写、领导与决策、运动人体科学、信息统计、营养卫生;专项执教知识为专项特征、制胜规律、方法手段和训练规划。其中阅读与撰写是教练员最重要的一般执教知识,随后是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领导与决策相关知识、营养卫生方面的知识、信息统计知识;教练员制定训练规划是教练员重要的专项执教知识,随后是专项特征知识、制胜规律和方法手段。5)中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是提升教练员执教能力的基本条件,教练员的知识维度一方面作用于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行为指导、参赛选择、创新方法等,另一方面也反作用于自身执教能力的提高。教练员知识结构对教练员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规划控制能力、训练指导能力、比赛指挥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应激控制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均存在一定的联系。

高明光[10](2019)在《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录音分析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总数量为254人,总量较少,且存在招生困难现象,试训期运动员流失率较大,部分地市体操队无稳定挂靠学校,导致生源数量波动较大。福建省男女体操运动员数量发展较为均衡,以往男运动员多女运动员偏少的局面已经得到改善。不同体操训练点运动员学训矛盾表现的程度不同,省体操队学训矛盾相对突出,而漳州体操训练点则较为缓和;2)福建省体操教练员队伍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但高职称教练员在各地市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教练员总体执教年限较长,但青年教练员人数偏少。教练员缺乏统一的选材标准,近一半体操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缺少了相关选材环节。部分地市体操教练员过少,教练员班子建设困难;3)福建省业余体校中的区县级体操训练点过少。福建省体操后备人才训练梯队所构成的培养模型为两端小中间大的一种状态,与我国竞技体操经典的金字塔式训练模型相差较大;4)福建省多数体操运动员家长最为担心的是子女的文化课学习问题;5)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与职能部门的操办及监管。部分地市培养点的体操场馆及器材状况有待完善;6)福建省在体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培养点数量、举办赛事种类与次数、群众基础、教练员和运动员数量等方面与广东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但在比赛公平性方面,福建省优于广东省;7)通过帕累托分析法对教练员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教练员业务水平、领导重视程度、生源数质量等13项,得出的主要可持续发展策略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体教结合制度、强化科学选材工作等12项。针对研究结果,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调研过程,提出积极推广漳州体操学训模式、完善赛前文化课考试制度等6点补充建议。

二、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选材分析
    1.1 初选
    1.2 复选
2 不同年龄段蹦床运动员的训练任务
    2.1 兴趣培养
    2.2 初级训练
    2.3 中级训练
    2.4 高级训练
3 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培训方法
    3.1 蹦床启蒙阶段的培训方法
    3.2 蹦床基础性训练方法
4 结语

(2)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员选材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运动员选材意义与重要性
        2.1.2 运动员选材项目的已有研究
        2.1.3 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成果
        2.1.4 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已有研究
    2.2 跳水运动的发展研究
        2.2.1 跳水运动的技术特点
        2.2.2 跳水运动训练特点
    2.3 跳水运动员选材特点及运动员选材已有研究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德尔菲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筛选依据
        4.1.1 跳水项目特点
    4.2 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可行性原则
        4.2.3 全面性原则
        4.2.4 遵循项目特征原则
    4.3 跳水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构建
        4.3.1 选材指标初选
        4.3.2 选材初选指标分析
    4.4 选材指标确定
        4.4.1 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4.4.2 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指标筛选和分析
    4.5 指标权重确定
        4.5.1 一级指标权重
        4.5.2 二级指标筛选以及权重
    4.6 选材指标权重分析
        4.6.1 身体形态指标权重分析
        4.6.2 专项素质指标权重分析
5 结论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录
    9.1 附录一
    9.2 附录二
    9.3 附录三

(3)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体教结合的涵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二、“体教结合”相关内容的研究
    第三节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体教结合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题调研法
        三、专家访谈法
        四、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体制分析
        二、培养模式分析
        三、运动员情况分析
        四、教练员情况分析
        五、训练情况分析
        六、文化学习分析
        七、保障机制分析
    第二节 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系尚不完善,项目布局不太均衡
        二、培养模式尚不完善,运动员就学就业问题较突出
        三、运动员梯队构成不合理,体校招生困难
        四、教练员理论水平薄弱,队伍建设不合理
        五、训练效率不高,训练的科学性较欠缺
        六、文化学习时间少,学训矛盾较突出
        七、科技保障含量较低,培养经费来源较单一
    第三节 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分析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模式构建
    第四节 浙江省体校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改革管理体制,以点带面合理布局项目
        二、继续完善培养模式,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解决就学就业问题
        三、继续加强体教结合,改善运动员梯队构成及解决体校招生问题
        四、打造“复合型”教练员团队,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
        五、完善业余体校的考核制度,提高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六、注重运动员综合素质文化培养,缓解学训矛盾
        七、完善保障机制,借助科技助力运动训练,扩大培养经费渠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求
        1.1.2 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1.1.3 河南省竞技体操发展状况及困境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
        2.1.2 后备人才培养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关于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操教练员的相关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操运动员选材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操训练的相关研究
        2.2.5 关于竞技体操竞赛体系的相关研究
        2.2.6 关于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相关研究
        2.2.7 关于河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2.2.8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历程
        4.1.1 蓬勃发展时期(1978-1997年)
        4.1.2 艰难低谷时期(1997-2010年)
        4.1.3 复苏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4.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4.2.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4.2.2 河南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现状
        4.2.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
        4.2.4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效果
        4.2.5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保障
    4.3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与对策
        4.3.1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3.2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运动员调查问卷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D 教练员访谈提纲
    附录E 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F 运动员(12岁以下)访谈提纲
    附录G 运动员(12岁以下)家长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空间分异”的概述
        2.1.2 “胡焕庸线”的概述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关于人口地理学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
        2.2.2 关于竞技体育区域发展及战略的研究
        2.2.3 关于竞技体育项目区域分布特征研究
        2.2.4 关于竞技体育人才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数理统计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Arc-GIS技术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现况分析
        4.1.1 优秀运动员数量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1.2 各类竞技体育项群人才的整体空间分布现况
    4.2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地域分布特征分析
        4.2.1 地域板块优秀人才的分布特征
        4.2.2 格斗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3 身体接触性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4 隔网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5 同时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2.6 次第竞技类运动项群人才分布特征
    4.3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动力因素分析
        4.3.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4.3.2 区域经济水平因素
        4.3.3 地域传统文化因素
        4.3.4 人力资本贮备因素
        4.3.5 其它社会环境因素
    4.4 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的形成机制分析
        4.4.1 “马太效应”机制
        4.4.2 “梯度推移”理论
        4.4.3 “中心辐射”效应
        4.4.4 “非衡效应”模式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选题依据
    1.1 现实依据
        1.1.1 “新时代”背景
        1.1.2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1.1.3 《竞技体育“十三五”规划》
    1.2 理论依据
        1.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2.2 市场供求理论
        1.2.3 “经济人”理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1.1 找准我国竞技体育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
        2.1.2 完善竞技体育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2.1.3 为体育强国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3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3 研究综述
    3.1 国内外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3.1.1 国内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3.1.2 国外竞技体育发展研究
    3.2 国内外市场机制研究
        3.2.1 国内市场机制研究
        3.2.2 国外市场机制研究
    3.3 国内外竞技体育市场机制研究
        3.3.1 国内竞技体育市场机制研究
        3.3.2 国外竞技体育市场机制研究
    3.4 主要概念的界定
        3.4.1 新时代
        3.4.2 市场机制
        3.4.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系统分析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5.1.1 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单一制约了运动员的出入口
        5.1.2 资金来源短缺导致运动项目发展不均衡
        5.1.3 激励制度不完善且手段单一导致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失
        5.1.4 训练与竞赛科学化水平低影响了优秀运动员输出效率
        5.1.5 竞技体育配置资源手段单一阻碍了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
        5.1.6 政府过度干预或监管不当导致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效率低
        5.1.7 竞技体育服务产品有待满足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5.2 结合新时代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5.2.1 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
        5.2.2 满足大众对竞技体育产品的需求,要充分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
        5.2.3 提升竞技体育国际竞争力,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
        5.2.4 调动市场主体投入与生产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风险机制作用
        5.2.5 保证竞技体育主体执行力,要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5.3 章节分析与讨论
        5.3.1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分析
        5.3.2 竞技体育管理模式单一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5.3.3 市场机制能从根本上解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5.3.4 市场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运用不充分,市场各机制还有待完善
        5.3.5 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是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5.3.6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性举措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6.1.2 竞技体育单一的管理模式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6.1.3 市场机制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6.1.4 市场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的研究中运用不充分
        6.1.5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制度与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漏洞
        6.1.6 权责分明的“双轨制”运行模式在短期内能发挥有效作用
        6.1.7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举措
    6.2 建议
        6.2.1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市场营造良好的环境
        6.2.2 改变竞技体育单一的管理模式,积极引入其他主体协同管理
        6.2.3 完善竞技体育市场各机制,使市场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6.2.4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
        6.2.5 建立较完善的运动员价格补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常态”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
        1.1.2 后备人才培养路径的言人人殊与亟待完善
        1.1.3 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需要
        1.1.4 后备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构建的需求
        1.1.5 创新与丰富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需要
    1.2 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西方供给经济学
        1.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4 文献综述
        1.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
        1.4.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重要概念释义
        3.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3.1.3 人才培养路径
    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诠释
        3.2.1 有效制度供给:供给侧改革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体现
        3.2.2 供给侧改革: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常态情势驱动
        3.2.3 结构性改革:提升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益的内在诉求
    3.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成因
    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3.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指导思想
        3.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内容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个人简历

(8)转型背景下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兼项训练现状研究 ——以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兼项训练开展的背景
        1.1.2 兼项训练的开展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
        1.1.3 兼项训练开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案例研究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问卷调查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兼项训练运动员队伍基本情况分析
        4.1.1 兼项训练中运动员数量地域分布情况
        4.1.2 运动员性别、年龄和训练年限情况
        4.1.3 运动员训练态度情况
        4.1.4 运动员科学选材情况
        4.1.5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情况
        4.1.6 运动员参赛与获奖情况
        4.1.7 运动员对未来的出路和担忧情况
    4.2 吉林身省体操队兼项训练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分析
        4.2.1 教练员年龄结构的情况
        4.2.2 教练员执教能力的情况
        4.2.3 教练员学历与职称情况
        4.2.4 教练员运动等级和执教前运动经历情况
        4.2.5 教练员科研能力和岗位培训情况
    4.3 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兼项训练情况
        4.3.1 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相似性分析
        4.3.2 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兼项训练方式
        4.3.3 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兼项训练的满意度
        4.3.4 兼项训练内容安排和训练手段
        4.3.5 兼项训练周期及负荷的安排
        4.3.6 兼项训练中运动员完成教练任务安排情况
        4.3.7 训练恢复及医疗保障情况
    4.4 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兼项训练优势分析
        4.4.1 人才优势
        4.4.2 时代优势
        4.4.3 理论支持
        4.4.4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5 影响兼项训练的成因分析
        4.5.1 社会因素
        4.5.2 学校因素
        4.5.3 家庭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利用互联网机制,加大对兼项训练方法的宣传
        5.2.2 健全竞赛机制,完善培养师资力量
        5.2.3 完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激励机制
        5.2.4 更新机构设置,增加医疗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转型背景下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兼项训练研究》问卷调查表(教练问卷)
附录二 《转型背景下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兼项训练研究》问卷调查表(运动员问卷)
附录三 专家问卷效度调査
附录四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对体育教练员执教知识研究
        1.2.2 国内、外体育教练员执教能力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专家访谈法
    2.3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图
        2.3.1 研究创新点
        2.3.2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及启示
        3.1.1 英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特征
        3.1.2 对我国职业体育教练员培养的启示
        3.1.3 小结
    3.2 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发展历史分析
        3.2.1 我国等级教练员持证执教资格规定
        3.2.2 我国教练员教育概况及课程分析
        3.2.3 小结
    3.3 我国教练员发展与现状探析
        3.3.1 教练员性质及其职责
        3.3.2 我国教练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3.3.3 小结
    3.4 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研究
        3.4.1 我国教练员一般执教知识体系指标研究
        3.4.2 我国教练员专项执教知识体系指标建立
        3.4.3 小结
    3.5 自我创造:厘清教练员执教知识与执教能力关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3 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中文文摘
    1.4 文献综述
    1.5 后备人才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队伍
    3.2 福建省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
    3.3 福建省体操后备人才家长的基本(访谈)情况
    3.4 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
第四章 福建省与广东省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4.1 培养布局点数量
    4.2 教练员人数
    4.3 教练员职称
    4.4 运动员人数
    4.5 培养体制
    4.6 竞赛制度
    4.7 裁判员选派方式
    4.8 群众基础
    4.9 领导重视
第五章 福建省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教练员业务水平
    5.2 领导重视程度
    5.3 生源数质量
    5.4 教练员敬业精神
    5.5 奖惩机制
    5.6 运动员流向保障
    5.7 运动员家长支持度
    5.8 场地器材保障
    5.9 工资待遇
    5.10 培养经费
    5.11 科研支持
    5.12 训赛体制
    5.13 训练效率
第六章 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6.1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6.2 完善体教结合制度
    6.3 强化科学选材工作
    6.4 提高教练员待遇水平
    6.5 争取领导重视
    6.6 推广快乐体操进校园
    6.7 提高教练员业务水平
    6.8 提高比赛公平性
    6.9 增加比赛次数,丰富赛事种类
    6.10 支持社会力量开设体操俱乐部
    6.11 完善后备人才流向与伤病保障
    6.12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J]. 祝欢. 运动精品, 2020(09)
  • [2]江苏省少儿业余体校跳水运动员初级选材指标体系的研究[D]. 李璐瑶.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3]浙江省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D]. 张瑜.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河南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研究[D]. 席蕊. 河南大学, 2020(02)
  • [5]我国优秀运动员地域分布特征研究[D]. 张泽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市场机制研究[D]. 宁夏风.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路径构建[D]. 段丽宁.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转型背景下竞技体操和自由式滑雪项目的兼项训练现状研究 ——以吉林省体校自由式滑雪队为例[D]. 吴跃.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9]我国教练员执教知识体系及执教能力研究[D]. 闫亚茹.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福建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高明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业余体校蹦床运动员选拔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