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电解中杂质的行为与控制

铅电解中杂质的行为与控制

一、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及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毅[1](2021)在《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今社会对稀贵金属资源不断攀升的需求和愈加严峻的环保要求,从铅铜冶炼过程产出的阳极泥和贵铅中高效、清洁的提炼稀贵金属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真空蒸馏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该物料的处理中,实现了阳极泥中金、银的绿色、高效冶炼,形成最具特色的贵金属冶炼生产工艺。但是,贵铅中各组元挥发及冷凝规律的不清,限制了真空蒸馏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对各组元的挥发及冷凝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丰富有色冶金基础数据,为贵金属冶炼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对贵铅的分离开展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纯金属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图获取了贵铅分离时所需温度、压强范围。对贵铅中Pb-Me、Sb-Me等合金的气液平衡图相和二元相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了各组元在真空蒸馏分离后的存在状态和物相。以分子平均自由程理论分析并获取了各组元在真空气氛下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压强、温度对其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其次,对贵铅中铅、锑、银的挥发与冷凝规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揭示了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实验研究获取蒸馏温度、恒温时间和物料质量对易挥发元素的挥发与冷凝规律的影响机理;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明确了铅、锑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为24~44mm、44~59 mm。最后,以某铅厂产出的贵铅为原料,开展了验证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控冷凝高度下,实现了铅、锑在不同区域的选择性冷凝。在950℃和1250℃下,铅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符合“L=44”和“L=74”的正态分布;锑的优势冷凝区在950℃时也符合“L=44”的正态分布,在1250℃则呈近线性增长分布。最佳工艺条件为1250℃、10 Pa和恒温3 h,此时铅、铋、银的直收率分别达到91%、95%和94%。

温小椿[2](2021)在《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在铅、铋的冶炼过程中,会产出一定量的铅铋银系合金物料,主要可分为 Pb-X 系、Bi-X 系、Pb-Ag-X 系、Bi-Ag-X 系和 Pb-Ag-Bi-X 多元系合金。目前,国内外冶炼厂对其现存分离工艺普遍存在操作繁杂、能耗过大、生产流程长、金属回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更加有效的提高铅铋银系合金物料的利用率,对铅、铋冶炼过程产出的复杂合金物料进行资源化回收已然成为有色冶金行业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铅铋银系合金物料中不同金属相间的物理性质差异,结合相关合金相图的理论分析及平衡计算,创新性地引入超重力冶金技术,借助其强化过滤分离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铅、铋资源综合提取新方法。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针对Pb-X系合金物料,以Pb-Sb二元合金为典型,在时间t=210 s,重力系数G=450,温度T=533 K和过滤孔径dpore=48μm条件下,可分离得到含量为91wt%的上部富Sb相和含量为85wt%的下部富Pb相,且其纯度分别可满足后续铅电解精炼工序和锑精炼的生产要求。同时,明晰了 Pb与其他元素在不同Pb-X系合金物料(1#~5#)中的定向迁移行为与分离规律。这也为其它Pb-X系合金物料的分离提供了理论指导。(2)探究了铋冶金过程中二元Bi-X系合金的分离问题,分析了元素Bi的迁移规律与凝固组织结构。结果表明,Bi-Zn、Bi-Cu、Bi-Pb、Bi-Ag和Bi-Sn二元合金超重力分离得到的富Bi相纯度分别达到97.1%、99.7%、99.4%、96.3%和97.1%以上;富Bi相的质量比例βBi-rich分别为85%、96%、87%、84%和61%;杂质元素Zn、Cu、Pb、Ag、Sn去除率分别可达80%、98%、90%、75%和88%。这一结果不仅是后续含Bi多元系合金物料的分离基础,而且为从粗铋熔体中绿色、高效提纯Bi提供了指导方向。(3)在揭示Pb-X系合金分离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 Pb-Ag-X三元系合金超重力凝固过程各元素的分配行为。结果发现,Pb-Ag-Sb合金中95.02wt%的元素Ag被富集至下部Pb基体中,这有利于在后续铅电解精炼中回收Ag;而上部主要为含量达90.8wt%以上的富Sb相,也可满足后续锑精炼的生产要求。此外,结合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提出了一种“硫酸化焙烧蒸硒-碳热还原-超重力分离得Pb-Ag-Cu”处理含银铅铜阳极泥的新技术路线。首先,采用硫酸化焙烧方式去除其中99.9%的Se;其次,在1173 K条件碳热还原2 h,使主金属还原至金属态;最后,经超重力分离可得到Pb-Ag-Cu合金相和残碳相。在G=600,T=1423 K和t=5 min条件下,Pb-Ag-Cu相的质量比重可达83%,且Pb、Ag、Cu的回收率分别达98%,96%和89%以上。结合相图理论分析与平衡计算发现,经连续降温熔析至熔体凝固后,可分别得到上部Cu-Ag相和下部Pb-Ag相。(4)由Bi-Ag合金初步分离得到的粗Bi相,结合Bi-Ag-Zn相图理论分析和平衡计算,明晰了其加锌提银的机理。提出了一种Bi-Ag合金“①超重力粗分铋银熔体—②加理论量锌提银—③超重力分离得富Bi熔体”路线。在T=543 K、G=400和t=5 min条件下,可分离得到含量为99.38wt%富Bi相。Ag去除率(yAg)和Zn去除率(γZn)分别可达99.84%和91.16%。同时,富Bi相质量比重MBi-rich为83.92%。此外,金属Ag主要存在于一段分离得Ag-Bi相和二段分离得Ag-Zn相中,可返回银转炉配料或送鼓风炉单独处理。(5)针对Pb-Bi-Ag-X多元系合金,明晰了 Pb-Ag-Sb三元合金和Pb-Ag-Bi-Sb四元合金中多金属的分离机制。如:Sb-25%Pb-5%Ag合金,可超重力过滤得到上部富Sb相和下部富Pb相,且元素Ag主要存在于上部试样中;Sb-22%Pb-5%Ag-3%Bi合金,可超重力过滤得到上部富Sb相和下部Pb-Bi相,且绝大部分的Bi均存在于下部试样中。此外,对于典型的Pb-Bi-Ag-X多元系贵铅合金,提出了一种两段熔析分离的工艺流程。在T=573 K、t=5 min和G=600条件下,可一段分离得到含量为32.89wt%的上部粗Ag相;而下部Pb-Bi相中元素Ag含量仅为0.89wt%,可通过超重力进一步分离其中的Pb 和 Bi,Ag一次富集率δAg可达 97.94%;在 T=843 K、t=5 min 和 G=600条件下,粗Ag相经二段分离可得到含量为46.88wt%的上部粗Sb相和含量为55.82wt%的下部富Ag相,Ag二次富集率γAg可达92.04wt%。经两段熔析分离后,Ag总富集率ζAg达90.14%以上。

华宏全,徐蕾[3](2020)在《铜冶炼烟尘综合回收中高杂粗铅电解实践》文中认为介绍了云铜西科公司在铜冶炼烟尘综合回收过程中对高铋铅合金阳极电解的研究和生产实践。通过生产实践,形成了一套高杂铅阳极长周期电解一次产出合格1#电铅的技术,如清洁高效的溶铅补铅专利技术,电解液脱杂净化方法,生产过程操作方法等。

彭少君,徐庆新[4](2019)在《浅析铅电解生产中杂质金属的行为及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阐述了目前铅电解生产过程中杂质金属的影响,并通过阳极泥的电化学行为来分析这些影响,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柯文帅[5](2018)在《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探讨》文中指出铅电解是工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艺,其中电解液杂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析出铅的质量。本文首先介绍了铅电解过程的技术原理和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杂质的行为特点,最后总结了几点控制方法,以供参考。

闫琼琼[6](2018)在《粗铅电解前火法初步精炼工艺的改进》文中研究表明粗铅是制造铅电解阳极板的主要原料。结合生产实际情况,阐述了粗铅在铅电解前初步除杂的工艺。采用粗铅熔析除铜和加硫除铜工艺,可确保铅熔液化学成分达到电解生产工艺要求,为铅电解提供合格的阳极板,使生产顺利进行。

闫琼琼[7](2018)在《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结合铅电解厂生产实践,阐述了杂质铜、铋在铅电解过程中的行为及有效控制方法

李超超[8](2018)在《高氯酸法粗铅电解精炼新工艺及其工程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铅酸电池以其技术成熟、电化学性能稳定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汽车、电动车、UPS和太阳能发电重要的化学电源,极大促进了精铅消费的增长。粗铅精炼主要有火法精炼和电解精炼两种精炼工艺。由于火法冶炼工艺存在工序复杂,铅直收率和贵金属回收率低,高能耗,环境污染严重等缺点,因此湿法精炼工艺成为优选工艺。现有的湿法电解工艺是以氟硅酸作为电解液的Betts法,该方法不仅存在电解能耗高的问题,而且在电解过程受热易挥发并分解出有毒氟化物HF和SiF4,对员工身体、车间环境和大气造成严重的氟污染。针对粗铅湿法电解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稀高氯酸溶液作为稳定的非氧化性电解液,在安阳岷山集团建立了 9.1 m3的电解装置,进行新型无氟节能粗铅电解精炼工艺工程化研究。围绕粗铅电解精炼过程,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恒流电解、动电位扫描、交流阻抗和塔菲尔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联合添加剂对铅阴极电沉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添加剂A、添加剂C和添加剂D作为联合添加剂可以获得良好的沉积铅效果。(2)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电解液中的主要杂质对铅阴极电沉积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氯酸作为电解液电解槽电压更低,杂质不会积累到有害程度;在电流密度400 Am-2条件下,阳极泥含量0.4 g L-1、Cu2+含量 0.003 g L-1、Bi3+含量 0.002 g L-1、Fe3+含量 1.5 g L-1、Sb3+含量0.3 g L-1时不会对电解槽压、沉积铅纯度和形貌产生较大危害;针对复产初期杂质超标问题,采用金属置换法可将电解液净化至安全线以下。(3)在经历200 L、500L到9m3三个阶段200余天的连续电解,结果表明:电解条件范围为HClO4浓度240-250 g L-1,Pb2++浓度85-95 g L-1,电解温度35-50℃,电解液循环速度20-45 Lmin-1,电流密度170-350 A m-2;新工艺在170 A m-2电流密度下,吨铅能耗仅48 kWh,电流效率大于99%,可比柏兹法节能60%,沉积铅纯度可达99.9991%;当电流密度300 Am-2时,吨铅能耗仅90kWh,电流效率大于97%。在高氯酸体系进行粗铅电解精炼,可以达到节能、增产、环保的目的,并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轩[9](2017)在《废铅酸电池中回收高纯度金属铅和α-PbO新工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性能,循环寿命、价格、大电流充放电和安全性等优势,铅酸蓄电池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二次电池,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启动、通讯设备基站和UPS储能等多种领域。同时大量废电池的累积,带来了严峻的回收问题,成为了整个铅行业中的研究重点。为了克服火法回收铅存在的高能耗、铅蒸汽和铅粉尘的二次污染等一系列缺点,当今工业采用了金属铅(Pb)为中心的湿法工艺回收废铅酸电池,即将含铅废料先火法处理得到粗铅,再通过电解精炼得到精铅,最后通过氧化获得铅粉。而针对湿法回收金属铅依然存在的流程复杂,电耗高,利用率低等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开发直接湿法回收氧化铅(PbO)的工艺。本论文首先针对以金属铅为中心的湿法回收工艺在电解精炼过程中存在的高电耗,低效率和电解液污染等问题,开发了一种在高氯酸(HClO4)体系下粗铅电解精炼清洁、节能、高效的新工艺。然后针对直接湿法回收PbO的工艺存在的含铅溶液难循环、含铅化合物回收不彻底、PbO纯度不达标等问题开发并研究了将废铅膏和废板栅通过废硫酸(H2SO4)预硫酸化,再将硫酸化产物在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脱硫-重结晶或者在ROH-R2SO4共轭溶液中浸出-碳酸化-热分解法得到高纯α-PbO的符合原子经济的工艺。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内容:1、粗铅在HClO4体系中电解精炼研究该工艺采用了高导电能力的HClO4-Pb(CLO4)2复合溶液为新电解液,骨胶和木素磺酸钠为添加剂对粗铅进行电解精炼。通过研究HClO4作为电解液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发现HCLO4在浓度为1-6 mol L-1 65℃下不表现氧化性。其次,系统地研究了 H+浓度、Pb2+浓度、温度、电流密度等条件对电解精炼过程能耗和电沉积过程等影响,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循环和放大规模实验,实验表明,HClO4浓度为2.8molL-1,Pb2+浓度为0.4mol L-1,电解液温度为45℃下粗铅在相同电流密度20 mAcm-2下,粗铅在新型工艺的电解精炼平均每吨产铅能耗是传统柏兹法的1/3,得到99.9992%的高纯精铅。2、废铅膏和废板栅的催化硫酸化过程研究以铅膏、板栅和废硫酸作为原料,系统地研究了H2SO4浓度、反应温度、复合催化剂和反应时间对硫酸化转化的影响,着重研究了Fe2+对Pb-PbO2固相反应的催化机理,在H2SO4为2 mol L-1,1Fe2+浓度在 0.1 molL-1,乙二胺 0.1molL-1,氯化铵(NH4Cl)0.1molL-1,温度为65 ℃,时间在4-5 h条件下,经过前8次循环实验验证,硫酸化转化率在 99.2-99.6%。3、PbSO4在NaOH溶液中脱硫-重结晶过程研究通过PbSO4在NaOH溶液中脱硫过程研究表明,PbSO4在10 wt.%NaOH溶液中,与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1:2.8条件下脱硫10min,脱硫率高达98%,从脱硫母液得到了副产物芒硝(Na2SO4·10H2O),整个过程Pb和SO42-均物料平衡。在PbO重结晶过程中,在低浓度NaOH溶液中,重结晶产物为片状、杂质含量略高的Β-PbO,在高浓度NaOH溶液中,重结晶产物为颗粒状、高纯α-PbO,对重结晶过程时间、温度、搅拌等条件加以控制得到粒径合适的PbO晶体。对回收PbO生产的铅酸电池进行了初始容量、高倍率放电、低温接受性能和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测试,表明了在前350次循环使用过程具有比传统电池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4、PbSO4在ROH-R2SO4共轭溶液中浸出-碳酸化-热分解工艺研究该工艺通过铅膏中的PbSO4组分在ROH-R2SO4共轭缓冲溶液的浸出-杂质分离,以及净化母液的二氧化碳(CO2)碳酸化-热分解过程回收高纯度的α-PbO,并实现了络合母液和CO2的循环使用。浸出过程中,本文系统地研究了 PbSO4在共轭溶液中的溶解和分离过程,在最佳条件2.0 molL-1 R2SO4、12.5 mol L-1ROH和反应时间20 min,硫酸铅(PbSO4)溶解度高达113 g L-1。碳酸化过程中,通过温度,搅拌速度,老化时间和Pb2+浓度对中间体碳酸铅(PbCO3)形态的影响进行了优化。在温度、搅拌速度、陈化时间和Pb2+浓度对PbCO3形貌的影响,以及PbCO3在不同温度、时间下的热分解循环过程。热分解过程中,控制分解温度为450℃,获得99.992%的高纯的α-PbO。实验表明,铅膏铅浸出率达99.8 ± 0.15%,铅回收率为99.85%,回收的α-PbO(99.99%)制作的铅酸电池在前350次表现了比现有岛津法PbO生产电池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程新华[10](2016)在《无碳排放熔盐电解之镍基合金惰性阳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熔盐电解技术是制备铝以及其它多种先进材料的重要方法,但目前仍然采用的是消耗性炭素阳极,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02等温室气体。要保护环境,使熔盐电解成为无碳排放的绿色技术,寻找开发新的高性能惰性阳极代替炭素阳极,就成为熔盐电解领域关键而又紧迫的科技问题。合金材料具有导电性好、抗热震性强、易于机械加工、容易与金属导杆连接等优点,被认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惰性阳极材料,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镍基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和抗热腐蚀的性能,长期以来受到材料学界的重视,对其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过去人们还主要是将其作为抗高温结构材料,而不是将其作为电极功能材料来研究,对其在高温熔盐环境中的电化学行为包括其电化学稳定性和电催化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例如:镍基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具有抗氧化性,但能不能抗各种熔盐的腐蚀?这种氧化膜能否阻止析氧电位下合金基体的阳极溶解?阳极氧化时氧化膜的组成结构能否发生有利的变化或者自我修复?能否将空气氧化与阳极氧化互补产生耐蚀协同效应,从而找到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制备合金惰性阳极的方法?本文研究就是企图探讨和解决这些科学问题。为此,本文选择了目前研究较少的Ni-11Fe-10Cu合金体系作为模板,以其表面氧化膜的组成、结构、稳定性和性能为主线,将电化学方法与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结合起来,比较系统地研究了Ni-11Fe-10Cu合金的表面氧化膜的成膜过程及其规律,考察了材料加工工艺、掺杂元素、氧化温度、成膜方法等因素和条件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比较了其化学与电化学稳定性,并在实际熔盐电解体系中进行了应用研究,深入地探讨了镍基合金作为熔盐电解惰性阳极的可能性,获得了一些新的科学认识,为寻找高性能合金阳极材料提供了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第一,采用金相显微镜(OM)、SEM-EDX、XRD、TGA、EPMA等测试技术和表征方法研究了Ni-11Fe-10Cu合金空气氧化预成膜规律并考察了材料加工工艺对合金空气氧化预成膜过程的影响。轧制态和铸态Ni-11Fe-10Cu合金在750℃时的氧化动力学符合抛物线规律,氧化膜未出现剥落,而在850和950℃时符合线性规律,氧化膜出现严重的剥落。750℃时生成的氧化膜均由CuO外层、NiFe2O4中间层和NiO内层组成,此外,在合金基体附近还存在Cu富集层。铸态Ni-11Fe-10Cu在750℃时的抛物线速率常数相对较大而且氧化膜中的Cu富集层厚度不均匀,与该合金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枝晶状偏析以及缺陷分布不均匀有一定的关系。热锻工艺能够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此外,还对多层氧化膜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第二,采用OM、SEM-EDX、XRD、TGA、EPMA等测试技术和表征方法研究了掺杂A1和Y对Ni-11Fe-10Cu合金空气氧化预成膜过程的影响。铸态Ni-11Fe-10Cu-6Al和Ni-11Fe-10Cu-6Al-3Y两种合金在750、850和950℃的氧化动力学均符合抛物线规律,氧化膜未出现严重剥落,而且氧化膜的结构不同于Ni-11Fe-10Cu合金。Ni-11Fe-10Cu-6Al合金在750、850和950℃生成的氧化膜的结构随温度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而且温度越高有利于Al2O3层的形成,进而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掺杂Al不仅能够改善氧化膜与合金基体的粘附性,还能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Ni-11Fe-10Cu-6Al-3Y合金在750、850和950℃的氧化增重度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大,而且氧化膜结构更复杂。尽管掺杂Al和Y能够改善氧化膜与基体的粘附性,但是由于含Y氧化物在含Y金属间化合物偏析处沉积,阻碍了Al的有效扩散,抑制了A1203薄层的形成,增加了内氧化程度和深度,使得合金材料的抗氧化性能降低。第三,采用OCP、LSV、CV、恒电位阳极氧化、EIS等电化学测试技术以及SEM-EDX、XRD等表征方法研究了轧制态Ni-11Fe-10Cu、铸态Ni-11Fe-10Cu、铸态Ni-11Fe-10Cu-6Al和铸态Ni-11Fe-10Cu-6Al-3Y裸金属电极以及空气预氧化电极在750℃ Na2CO3-K2CO3熔盐中的阳极氧化的成膜过程并考察阳极氧化对空气预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的影响。在该熔盐体系中,所有的电极均能发生钝化,而且在析氧电位附近均存在明显的析氧电流,均能发生析氧反应。裸金属电极以及空气预氧化电极在熔盐中阳极氧化后形成的氧化膜结构明显不同于空气中氧化形成的氧化膜,而且在阳极氧化过程中,空气预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均会发生变化或者重构,然而阳极氧化能够逐渐增大重构后的氧化膜的保护性,可以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并且根据初始氧化膜的结构和性能产生不同效应,即修补增强效应、重构恢复效应和破坏效应。通过空气预氧化或者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均能对合金基体提供一定的保护性,而且空气预氧化有助于提高阳极氧化后的氧化膜的保护性。轧制态Ni-11Fe-10Cu预氧化电极在阳极氧化过程中表现出修补增强效应且缺陷较少,而铸态Ni-11Fe-10Cu预氧化电极在阳极氧化过程中表现出重构恢复效应并存在较多的缺陷,这说明轧制态Ni-11Fe-10Cu电极材料的性能要优于铸态Ni-11Fe-10Cu电极材料:此外,由于铸态Ni-11Fe-10Cu-6Al-3Y电极材料在阳极氧化的过程中内氧化程度明显,稳定性不如铸态Ni-11Fe-10Cu-6Al电极材料。第四,采用CV、恒电位电解和恒槽压电解等电化学测试技术以及SEM-EDX、XRD等表征方法考察了轧制态Ni-11Fe-10Cu阳极在750 ℃ Na2CO3-K2CO3熔盐中电化学还原固态Co304制备金属Co的应用情况。轧制态Ni-11Fe-10Cu阳极表面在该熔盐中能够形成稳定的氧化膜,可以作为惰性阳极使用从而实现金属钴的绿色电化学冶金。固态C03O4在该熔盐中的电解还原过程分为两步,C0304首先被还原成CoO,然后进一步被还原生成金属Co。在-1.25V (vs.Ag/Ag2SO4)电位下恒电位电解或槽压超过1.7 V恒槽压电解均可制备出金属Co。实验发现可以通过调控施加的电位或者槽压对CoO和金属Co的颗粒尺寸、形貌以及晶体结构进行调控。电解的电流效率超过95%,电解能耗低至2.16kW·h/kg-Co。第五,采用LSV测试技术以及在透明槽中以恒电流电解的方式考察了几种预成膜电极在960℃冰晶石-氧化铝熔盐体系中的应用情况。在该熔盐体系中,轧制态Ni-11Fe-10Cu裸金属电极不能钝化,而铸态Ni-11Fe-10Cu-6Al裸金属电极在一定程度能够发生钝化。轧制态Ni-11Fe-10Cu合金和铸态Ni-11Fe-10Cu-6Al合金的预成膜电极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能够为合金基体提供一定的保护性。轧制态Ni-11Fe-10Cu 750 ℃空气预氧化电极、阳极氧化电极、空气氧化结合阳极氧化电极作为阳极时在该体系中能够析出氧气气泡,然而氧化膜在电解的过程中会受到明显的破坏,均不能长时间电解;铸态Ni-11Fe-10Cu-6Al 950 ℃空气预氧化电极以及950℃空气氧化结合阳极氧化电极作为阳极时在该体系中不能析出氧气,所发生的电极反应为合金基体氧化以产生氧化电流的反应。

二、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及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贵金属的生产与来源
        1.1.1 一次矿产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1.1.2 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1.1.3 铅、铜冶炼副产品中贵金属的生产
    1.2 铅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2.1 火法处理工艺
        1.2.2 湿法处理工艺
    1.3 铜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3.1 火法工艺
        1.3.2 湿法工艺
    1.4 贵铅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1.4.1 传统冶炼法
        1.4.2 真空蒸馏工艺
    1.5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纯物质饱和蒸气压
    2.2 气液平衡相图
        2.2.1 P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2.2.2 S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2.3 相图分析
        2.3.1 铅基二元相图分析
        2.3.2 铋基二元相图分析
        2.3.3 锑基二元相图分析
    2.4 分子自由程分析
        2.4.1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因素
        2.4.2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铅中单质组分的冷凝规律实验研究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操作流程
    3.3 温度场模拟
    3.4 单质铅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4.1 挥发率变化
        3.4.2 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3.5 单质锑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5.1 蒸馏温度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5.2 恒温时间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5.3 物料质量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3.6 单质银、铜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3.6.1 挥发率的研究
        3.6.2 单质银的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贵铅合金的真空蒸馏冷凝规律验证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料
    4.2 实验设备
    4.3 未调控冷凝高度的真空蒸馏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挥发率
        4.3.2 贵铅中各组元的分离与回收
    4.4 调控冷凝高度后真空蒸馏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4.1 蒸馏温度和调控冷凝高度对实验的影响
        4.4.2 产物中Pb、Sb的分布情况
        4.4.3 Cu-Ag-Sb合金分离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铅的冶炼概述
        2.1.1 铅的火法冶炼
        2.1.2 铅锑合金分离的研究现状
        2.1.3 含银铅阳极泥的研究现状
        2.1.4 含银铅铜阳极泥的工艺进展
        2.1.5 贵铅合金物料的工艺进展
    2.2 铋的冶炼概述
        2.2.1 粗铋的火法精炼
        2.2.2 二元Bi-X系合金分离的研究现状
        2.2.3 铋锡合金焊料的处理技术
        2.2.4 铋银锌壳的工艺进展
    2.3 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2.4 超重力冶金技术概述
        2.4.1 超重力冶金技术的原理
        2.4.2 多金属熔体超重力分离的研究进展
    2.5 课题总体思路与研究内容
        2.5.1 计划路线
        2.5.2 研究内容
3 Pb-X系合金超重力低温熔析富集与分离
    3.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3.1.1 Pb-Sb二元系合金
        3.1.2 Pb-X系合金物料
    3.2 离心装置与重力系数的计算
    3.3 相图理论计算与分析
    3.4 明晰Pb-X系合金中元素Pb的分离规律
        3.4.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3.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3.5 Pb-X系合金的低温熔析分离试验
        3.5.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3.5.2 超重力场对Pb-Sb合金分离的影响
        3.5.3 Pb-X系合金物料的熔析分离
        3.5.4 超重力分离Pb-X系合金的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Bi-X系合金熔体中元素Bi的迁移规律
    4.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4.2 相图理论分析
    4.3 Bi-X系合金中元素Bi的迁移行为
        4.3.1 Bi-Zn二元系
        4.3.2 Bi-Cu二元系
        4.3.3 Bi-Pb二元系
        4.3.4 Bi-Ag二元系
        4.3.5 Bi-Sn二元系
    4.4 本章小结
5 Pb-Ag-X三元系合金中元素的分配行为
    5.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5.1.1 Pb-Ag-Sb三元系合金
        5.1.2 含银铅铜阳极泥
    5.2 Pb-Ag-Sb系合金中各元素的分配行为
        5.2.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从含银铅铜阳极泥中分离得Pb-Ag-Cu合金
        5.3.1 技术路线
        5.3.2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5.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碳热还原热力学及相图理论分析
        5.4.1 碳热还原热力学
        5.4.2 相图理论分析与平衡计算
    5.5 Pb-Ag-Cu合金超重力富集试验
        5.5.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5.5.2 分析结果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Bi-Ag-X三元系合金熔析分离的机理与规律
    6.1 原料的制备与基础物性
    6.2 Bi-Ag系中加锌除银机理
        6.2.1 相图理论分析
        6.2.2 Zn理论添加量的计算
        6.2.3 Bi-Ag-Zn合金的平衡计算
    6.3 Bi-Ag-Zn三元合金熔析分离试验
        6.3.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6.3.2 超重力对Bi-Ag-Zn三元合金分离的影响
        6.3.3 Bi-Ag-Zn三元合金熔析分离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Pb-Bi-Ag-X多元系合金的超重力高效分离机制
    7.1 原料与基础物性
        7.1.1 含铅铋银多元系合金
        7.1.2 贵铅合金物料
    7.2 含铅铋银多元系合金的熔析分离
        7.2.1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7.2.2 分析结果与讨论
    7.3 贵铅合金物料两段熔析分离试验
        7.3.1 相图理论分析
        7.3.2 试验过程及分析方法
        7.3.3 分析结果与讨论
        7.3.4 贵铅合金中有价金属的分离机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课题特色与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铜冶炼烟尘综合回收中高杂粗铅电解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杂铅电解参数分析
    1.1 粗铅及铅阳极成份
    1.2 电解液成份
    1.3 铅阳极泥成份
    1.4 电解工艺参数
2 电解液净化与平衡
    2.1 电解液补铅
    2.2 电解液铋的控制
3 结语

(4)浅析铅电解生产中杂质金属的行为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铅电解工艺过程简介
2 阳极板中杂质金属的行为及影响
    2.1 铜
    2.2 锑
    2.3 砷
    2.4 铋
    2.5 银
    2.6 锡
3 阳极泥层中的电化学反应
    3.1 铅阳极泥层中的水解反应
4 高杂质铅电解生产实践及控制
5 结论

(5)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铅电解过程的技术原理和影响因素
2 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
3 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控制方法
4 结语

(6)粗铅电解前火法初步精炼工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l粗铅熔析除铜
2 粗铅加硫法除铜
    2.1 加硫除铜过程的理论基础
    2.2 加硫法除铜的生产工艺
    2.3 加硫除铜过程的实际操作
    2.4 加硫除铜作业中锑的影响
3 结论

(7)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铅电解精炼过程
2 降低析出铅含铜含铋的主要措施
    2.1 降低电解液中铜、铋离子的浓度
    2.2 合理控制阳极板的含铜、含铋的量
3 结语

(8)高氯酸法粗铅电解精炼新工艺及其工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的性质
        1.1.1 铅的物理性质
        1.1.2 铅的化学性质
        1.1.3 铅的主要化合物
    1.2 铅资源的来源与应用
    1.3 铅冶炼工艺综述
        1.3.1 火法冶炼工艺
        1.3.2 湿法冶炼工艺
    1.4 铅污染与防治
    1.5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1.5.1 课题的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添加剂对高氯酸体系中粗铅电解精炼工艺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扫描速度对电解液循环伏安曲线的影响
        2.3.2 添加剂A和D作为联合添加剂对电解工艺的影响研究
        2.3.3 添加剂A、C和D作为联合添加剂对电解工艺的影响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杂质对高氯酸体系中粗铅电解精炼工艺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杂质在电沉积过程中行为的理论分析
        3.3.2 杂质对电解工艺的影响研究
        3.3.3 电解液净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氯酸体系中粗铅电解精炼工艺中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ClO_4-Pb(ClO_4)_2电解液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2 粗铅纯度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3 温度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4 电流密度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5 电解极距和循环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6 添加剂对电解中试的影响研究
        4.3.7 沉积铅形貌分析
        4.3.8 沉积铅纯度分析
        4.3.9 电解液的净化处理
        4.3.10 阳极泥洗涤与组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介绍
附件

(9)废铅酸电池中回收高纯度金属铅和α-PbO新工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铅酸蓄电池简介
        1.1.1 铅资源应用概况
        1.1.2 铅酸蓄电池应用
        1.1.3 铅酸蓄电池的主要原料
        1.1.4 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过程
        1.1.5 铅酸蓄电池原理
    1.2 废铅酸电池的产生与回收现状废铅酸电池
        1.2.1 废铅酸电池组成
        1.2.2 资源回收现状
    1.3 回收铅工艺概况
        1.3.1 火法冶炼回收金属铅工艺
        1.3.2 早期的湿法回收金属铅工艺
        1.3.3 直接回收PbO工艺
    1.4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1.4.1 课题的立意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电化学研究体系
        2.1.1 双电极体系
        2.1.2 三电极体系
    2.2 本文中用到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2.2.1 电解
        2.2.2 循环伏安测试
        2.2.3 塔菲尔测试
        2.2.4 交流阻抗测试
    2.3 铅酸电池的性能测试
        2.3.1 电池容量和活性物的计算
        2.3.2 放电制度
        2.3.3 几种电池性能表征
第三章 粗铅在高氯酸体系中的电解精炼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ClO_4-Pb(ClO_4)_2作为电解液的可行性分析
        3.3.2 正交实验对电解精炼工艺条件优化
        3.3.3 HClO_4浓度对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研究
        3.3.4 Pb~(2+)浓度对对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研究
        3.3.5 温度对电解精炼过程的影响研究
        3.3.6 电流密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研究
        3.3.7 电解液的循环电解精炼过程
        3.3.8 扩大规模实验研究
        3.3.9 产品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铅膏和废板栅的催化-硫酸化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废铅膏的分析
        4.3.2 H_2SO_4浓度对铅膏硫酸化过程影响研究
        4.3.3 反应温度对铅膏硫酸化过程影响研究
        4.3.4 催化剂对铅膏硫酸化过程影响研究
        4.3.5 Fe~(2+)对Pb-PbO_2固相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
        4.3.6 不同循环下铅膏硫酸化过程
        4.3.7 铅膏硫酸化前后样品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aOH中脱硫-重结晶法回收PbO过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bSO_4在NaOH溶液中脱硫过程研究
        5.3.2 PbO在NaOH中的溶解-重结晶过程研究
        5.3.3 PbO重结晶过程的条件控制研究
        5.3.4 NaOH的可循环性的验证与物料平衡的衡算
        5.3.5 电池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ROH - R_2SO_4共轭溶液浸出-碳酸化-热分解回收PbO过程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实验步骤
    6.3 结果讨论
        6.3.1 PbSO_4粗品在ROH - R2SO_4共轭溶液的浸出过程研究
        6.3.2 PbSO_4溶液的碳酸化和热分解过程研究
        6.3.3 电池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循环母液的处理
    7.1 HClO_4电解液的洗涤和回用
        7.1.1 引言
        7.1.2 四级洗涤过程的HClO_4损失计算
    7.2 两种脱硫母液的絮凝净化过程研究
        7.2.1 引言
        7.2.2 实验部分
        7.2.3 絮凝过程研究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表

(10)无碳排放熔盐电解之镍基合金惰性阳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熔盐电化学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2.1 熔盐电化学技术及其特点
        1.2.2 熔盐电解制备铝
        1.2.3 熔盐电化学新技术
        1.2.3.1 FFC法制备金属
        1.2.3.2 绿色炼铁技术
        1.2.3.3 CO_2资源化的熔盐电化学技术
    1.3 惰性阳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金属氧化物陶瓷材料
        1.3.1.1 尖晶石型金属氧化物材料
        1.3.1.2 SnO_2基材料
        1.3.1.3 CeO_2涂层材料
        1.3.1.4 CaRuO_4材料
        1.3.2 金属陶瓷材料
        1.3.3 金属与合金材料
    1.4 镍基合金材料
        1.4.1 镍基合金材料的高温氧化
        1.4.2 镍基合金惰性阳极材料
        1.4.3 镍基合金惰性阳极性能的改善方法
        1.4.3.1 改进加工工艺
        1.4.3.2 掺杂Al和活性元素改善氧化膜的性能
        1.4.3.3 空气氧化或者阳极氧化预成膜改善阳极的耐蚀性
    1.5 阳极氧化成膜过程的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2 Ni-11Fe-10Cu合金空气氧化预成膜规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恒温氧化实验
        2.2.3 材料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原材料组织
        2.3.2 氧化动力学规律
        2.3.3 氧化膜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掺杂Al和Y对合金空气氧化预成膜过程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恒温氧化实验
        3.2.3 材料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掺杂元素对原材料组织的影响
        3.3.2 掺杂元素对氧化动力学的影响
        3.3.3 掺杂元素对750℃形成的氧化膜结构的影响
        3.3.4 温度对掺杂合金形成的氧化膜结构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Ni-11Fe-10Cu合金在碳酸盐熔盐中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4.2.3 材料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轧制态Ni-11Fe-10Cu裸金属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4.3.1.1 电化学行为
        4.3.1.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4.3.1.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4.3.2 轧制态Ni-11Fe-10Cu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4.3.2.1 电化学行为
        4.3.2.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4.3.2.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4.3.3 铸态Ni-11Fe-10Cu裸金属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4.3.3.1 电化学行为
        4.3.3.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4.3.3.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4.3.4 铸态Ni-11Fe-10Cu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4.3.4.1 电化学行为
        4.3.4.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4.3.4.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4.3.5 几种预成膜电极的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掺杂Al和Y合金在碳酸盐熔盐中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电化学测试方法
        5.2.3 材料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i-11Fe-10Cu-6Al裸金属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1.1 电化学行为
        5.3.1.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1.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2 Ni-11Fe-10Cu-6Al 750℃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2.1 电化学行为
        5.3.2.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2.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3 Ni-11Fe-10Cu-6Al 950℃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3.1 电化学行为
        5.3.3.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3.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4 Ni-11Fe-10Cu-6Al-3Y裸金属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4.1 电化学行为
        5.3.4.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4.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5 Ni-11Fe-10Cu-6Al-3Y 750℃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5.1 电化学行为
        5.3.5.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5.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6 Ni-11Fe-10Cu-6Al-3Y950℃预氧化电极的阳极氧化成膜过程
        5.3.6.1 电化学行为
        5.3.6.2 阳极氧化形成的氧化膜结构
        5.3.6.3 阳极氧化过程中的EIS分析
        5.3.7 几种预成膜电极的稳定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Ni-11Fe-10Cu阳极在碳酸盐熔盐中电化学还原固态Co_3O_4制备Co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CV测试
        6.2.3 三电极体系的恒电位电解
        6.2.4 两电极体系的恒槽压电解
        6.2.5 材料的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o_3O_4的电化学还原机理
        6.3.2 恒槽压电解和能耗分析
        6.3.3 阳极的稳定性
    6.4 本章小结
7 几种预成膜阳极在冰晶石-Al_2O_3熔盐体系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电化学测试
        7.2.3 透明电解槽观察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几种预成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7.3.2 几种预成膜电极的析氧行为与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会议
致谢

四、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及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D]. 周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铅铋银系合金物料超重力熔析分离的基础研究[D]. 温小椿.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铜冶炼烟尘综合回收中高杂粗铅电解实践[J]. 华宏全,徐蕾. 有色矿冶, 2020(02)
  • [4]浅析铅电解生产中杂质金属的行为及影响[J]. 彭少君,徐庆新. 中国有色冶金, 2019(04)
  • [5]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探讨[J]. 柯文帅. 世界有色金属, 2018(21)
  • [6]粗铅电解前火法初步精炼工艺的改进[J]. 闫琼琼. 中国有色冶金, 2018(06)
  • [7]铅电解过程中杂质的行为分析及控制方法[J]. 闫琼琼. 中国有色冶金, 2018(05)
  • [8]高氯酸法粗铅电解精炼新工艺及其工程化研究[D]. 李超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9]废铅酸电池中回收高纯度金属铅和α-PbO新工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 张轩.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10]无碳排放熔盐电解之镍基合金惰性阳极研究[D]. 程新华.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铅电解中杂质的行为与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