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战略重点

非洲战略重点

一、对非洲的战略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张宏明[1](2021)在《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度变革,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国际政治又重回大国竞争时代。作为快速崛起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是影响国际关系变化最为活跃的因素,并为世界格局重组注入了强大的动能,但同时由此所引发的外部环境变化也在重塑着国际社会其他成员与中国的关系,进而重新界定着中国的国际身份。作为中国国家战略之国际战略之"地区战略",非洲在其中的定位虽未变化,但随着美国对华政策在策略层面的调整和中国外部环境及国际处境的变化,非洲在中国外交全局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美国加紧修复与盟友关系以巩固其外交"基本盘",并试图通过构建"全球民主国家联盟"重塑美国的世界领导力,特别是试图通过"价值观认同"将大国竞争引入非洲,进而挤压中国外交空间的"非常态"情况下,中国对非工作的重心及中国对非洲的优先需求抑或也应做出相应调整。在过渡性的环境中,中国对非工作除了拓展和维护中国在非洲利益这一常态情况下的目标任务之外,还需要配合、策应事关中国外交全局的战略行动。

蒋存鑫[2](2021)在《特朗普政府“新非洲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沈丁心[3](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认为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胡锡琴[4](2021)在《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世纪以来,随着“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中非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尤其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对非洲援助秉承“义利相兼”的理念,充分彰显“平等、互助、互惠、精准、包容”的援助特征,对非洲援助的力度和深度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提升,在国际对非洲援助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坚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首要目标和行动方向。虽然国际、国内社会关于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关注日益提高,但对其援助目的、援助效果却存在诸如“新发展经验的示范者”、“新殖民主义”、“资源攫取论”等褒贬不一的评价。这既与援助自身的作用机理高度复杂,援、受双方异质性极其明显、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等因素有关,也与对援助认知偏差、统计口径差异、研究方法各异等因素有关。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新世纪以来对非洲援助最多的国家,中国对非洲的援助呈现典型的“南南合作+援助”的模式,具有显着的民生性和平等性,与西方主要援助国实施的“南北援助”迥然各异。因此,研究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对于新世纪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既具深远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研究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对受援国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既是考证通过援助带来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跨国流动能否为受援国吸引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又是思考援助能否促进受援国的贸易便利化,还是审视援助能否实现中国发展减贫经验在非洲的跨国再生产和本土化,缓解和消除非洲的极端贫困状况,更是探寻援助与增长之间“黑箱效应”的有效破解路径,回归到援助能否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这一核心命题。论文以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依据从理论到实证的研究路径,遵循“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展开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总论部分首先展开中国对非洲援助、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相关理论基础的文献综述,随之梳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主要形式及现实特征,然后基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视角,将援助经济增长效应分解为援助流入对受援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以及援助流入从需求侧拉动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贸易效应及减贫效应(贫困的消除有助于受援国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从而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以此形成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框架。分论部分首先分别从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减贫效应进行研究,阐释其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并对其国际直接投资效应、贸易效应及减贫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随后,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援助流入促进受援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并对其宏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论文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体现为通过对非洲援建基础设施可以降低中国对非国际直接投资的物流成本,其先导效应也可抑制其国际直接投资风险,并且还可通过援助有效缩短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的制度距离,释放制度摩擦缓解效应。实证检验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对非洲援助具有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作用,且存在“门槛效应”,即在中国对非洲援助初期,基础设施领域是援助流入的重点,较为健全的基础设施为外资流入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能力不断增强,然而援助对投资的吸引力却并不持续。因此,援助流入不能仅重视援助流入规模的增加,而应在援助后期将工作重心放在援助分类,加强对教育、生产部门领域的援助,促进受援国制造业以及工业化体系的建立。第二,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贸易效应表现为通过对非洲提供与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援助带来的贸易成本削减效应,通过与贸易政策与管理相关的援助产生的贸易自由化传导效应,还通过与贸易自主发展能力相关的援助产生的贸易环境优化效应。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洲援助能够促进中非双边贸易的发展,加大非洲对华的出口效应,以及进口效应。中非双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中国企业对非洲国际直接投资能显着提高中非双边贸易的发展,在进口、出口效应中均有体现。同时,东道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因素在双边贸易效应和出口效应中均具有正向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中非双边贸易往来中,非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类商品对华出口仍占较高比重,也体现出中非贸易的资源禀赋优势互补。第三,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减贫效应意味着通过对非洲援助能充分发挥中国减贫经验在非洲的国际示范效应,有助于提升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还可缓解受援国的债务水平。实证分析表明非洲受援国的贫困改善与援助是息息相关的,援助能够促进受援国的减贫,特别是提升受援国的人力资本对受援国减贫具有长期的改善作用。尽管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确有助于提升受援国的贫困改善,但其影响却较缓慢,这也印证了减贫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虑到援助的异质性,论文将援助分为类似于OECD界定的官方发展援助(ODA-like)和其他官方融资(Other Official Flows-like,简称OOF-like),结果显示两者均有助于受援国减贫,但就其援助效果而言,OOF-like援助效果更为明显。中国作为一个同时拥有援助国和受援国经验的发展中大国,结合自身的发展经验,在对非洲援助实践中致力于为受援国提供高效的发展方案和发展援助,有助于构建受援国的产业体系,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同时,对受援国政府部门实施债务减免,既减少了受援国金融风险危机爆发的可能,使政府有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受援国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对其长期艰巨的减贫工程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基础。最后,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包括援助流入对受援国宏观经济增长产生的物质资本补充效应、人力资本提升效应,以及技术传递与外溢效应。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主要目的并不仅是提供金融援助,而是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尤其是提供技术援助,从根本上培育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项目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民生服务、技术人才、农工业合作等领域,体现出强烈的民生性和平等性。实证检验表明中国对非洲援助通过物资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应、技术传递和溢出效应,直接促进了受援国的宏观经济增长。中国对非洲援助对受援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是有效的,但关于援助对经济增长是否具有门槛效应,目前还不确定。同时,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受援国的经济增长也具有正相关关系,符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推理。基于研究结论,论文对改善中国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建议主要有:大力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尊重受援国,提升受援国公平参与全球发展的机会;积极构建公平有效的对非洲援助新体制,从援非的实施路径、发展多元化的援助合作方式着手,提升援助的实际效果;强化援、受双方的有效沟通,增进南北援助国之间的理解,减少援助实施的交易成本,更好地发挥援助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为促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论文将援助流入、受援国FDI、贸易、减贫(贫困的消除有助于受援国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从而刺激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视为拉动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四轮驱动力”,系统分析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以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理论支撑,论文提出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框架既包含援助流入对受援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也包括从需求侧影响经济增长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及减贫效应。学界对OECD主要援助国对非洲援助关注较多,而对中国对非洲援助议题关注相对较少。同时,学界也多单方面关注援助有效性、政策动机,多论证援助对受援国的经济增长,或投资,或贸易,或减贫的单方面影响。可见,关于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这一议题的系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基于分析援助对受援国的直接投资、双边贸易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援助对消除受援国贫困的作用,最后回归于探究对受援国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充分融入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有助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第二,论文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对非洲援助在受援国发挥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机理和路径,结合系统GMM模型、分位数回归、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FGLS模型等实证方法相结合,分别检验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减贫效应与宏观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洲援助具有明显的“平等、互助、互惠、精准、包容”特征,呈现出典型的“南南合作+援助”、“命运共生型”援助模式,切实致力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有力的驳斥了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洲援助“新殖民主义”、“资源攫取论”的观点。中国对非洲援助对受援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既有基础设施效应,也有先导效应,还具有制度摩擦缓解效应。对受援国的贸易具有成本削减效应,贸易自由化传导效应和贸易环境优化效应。中国对非洲援助既能发挥中国减贫经验的示范效应,又能提升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还可通过援助改善受援国的债务水平。援助是否对受援国宏观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讨论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中心问题。论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对非洲援助有助于发挥对受援国的物质资本补充效应,提升受援国的人力资本,同时技术援助有显着的外溢效应,进而促进受援国的宏观经济增长。第三,论文通过调研掌握了对非洲援助相关工作及研究人员对中国对非洲援助规模、援助质量及援助展望的一手资料。调研形式为向世界银行、中非发展基金、高校从事援助非洲问题的学者等发放中英文版本的对非洲援助质量问卷。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受访对象关于对非洲援助的援助规模、援助质量及援助展望的认知并不统一,也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实证检验方面,论文将中国对非洲援助类型划分为ODA-like和OOF-like,并引入了援助的滞后期,通过实证检验中国援助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43个样本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双边贸易效应、减贫效应,以及宏观经济增长效应。

郭锐,梁立昌[5](2021)在《冷战后韩国对非洲政策的范式转换: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实用主义》文中研究表明韩国对非洲外交始于20世纪60年代,冷战时期韩国对非洲政策以政治关系为主,经济合作为辅。冷战结束后,韩国对非洲政策的范式转换加快,从政治功利主义转向经济实用主义,以多样化的外交方式推动韩非关系走向全面化和立体化。进入21世纪,从卢武铉时期开始,韩非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地区治理等领域迅速展开。国内利益考量、非洲国际地位变化、大国战略博弈是影响韩国对非洲政策的重要因素。目前,韩国已是非洲国家的重要合作伙伴,致力于不断完善对非洲政策体系,拓宽对非洲合作领域,韩国资本和技术正加快挺进非洲市场。不过,韩非构建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任重而道远,相应条件尚不成熟。

张铮[6](2020)在《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沿线国家,非洲成为中国重要的援助对象,然而中国对非洲的援助规模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依旧存在争议。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对非洲援助和对非洲农业援助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其中现状分析基于Aid Data数据库,对相关的援助流向进行详细分析。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选取了 2000-2014年中国对外援助的48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以外交、人道主义关怀、经济和制度因素作为自变量,同时引入受援国的人口、人均GDP和GDP增长率和受援国官方语言是否为英语等作为控制变量,对受援国接受来自中国的援助总额,官方发展援助规模(ODA)和非官方发展援助规模(OOF)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中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受到外交和人道主义关怀因素影响,即有利的外交因素会使中国对非洲官方发展援助增加,同时中国的官方发展援助彰显人道主义关怀;第二,中国的非官方发展援助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即贸易和石油这些经济因素的增加会促进中国对非洲的非官方发展援助;第三,制度因素对中国对非洲的官方发展援助和非官方发展援助的影响都不明显,即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不考虑受援国的制度条件。第四,在分组对贷款和赠款类型的援助分析时,发现贷款类型的援助受到经济因素的正向影响,而赠款类型的援助主要考虑人文主义关怀。第五,在分组对较高和较低收入水平的国家进行研究时发现,中国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援助的影响因素不同,对高收入水平国家的援助受到经济因素影响明显,而对低收入国家的援助受到的影响都不明显。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对非洲援助不断升级,考察中国对非洲援助规模的影响因素,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未来在非洲的援助举措具有现实意义。

孙一[7](2020)在《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发展起来,国际上的对外援助体制机制也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是在世界快速发展的同时,非洲地区的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1999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发布了《减贫战略文书》(PRSP)。与之前的开发计划不同的是,《减贫战略文书》的目标更加明确,就是要直接的解决受援国贫困层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减贫战略的分析,能够更好地为援助国提出更多的对外援助建议,同时为受援国的贫困改善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法。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接受对外援助和进行对外援助的国家,在对外援助的经验方面非常丰富,对外援助体制机制也相当成熟。90年代以后,日本也开始响应国际上的号召,开始以减贫战略为对外援助的核心战略,同时将对外援助的重心从亚洲转向非洲。日本加大对非洲的对外援助,一是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二是能够提高日本的政治影响力。在减贫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日本制定了详细的行动步骤。首先充分了解受援国的情况,其次选择合适的援助项目,并设定合理的指标,最后针对援助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日本对非洲的援助以经济援助为主,政治、自然环境等的援助为辅助。在减贫战略框架下,全方位的对非洲进行援助。通过对日本在减贫战略下对非援助的分析,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建立更有效的援助战略、积极协调国内各方共同援助等需要进行更加细致的规划与安排。所以,我国在今后的对外援助中还需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加强,让我国的对外援助更加高效。

程媛媛[8](2020)在《印度外交话语演变视角下的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外交功能日益彰显。受历史、地缘因素影响,印度与非洲关系源远流长。印度独立以来,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多重利益作用下,印非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本研究以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因素分析法,从外交话语的视角研究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在软实力、硬实力和精明实力三个外交话语时期的政策和主要实践举措,总结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特点、成效和不足等。独立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印度信奉软实力外交话语。外交中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积极争取非洲政治力量。这一阶段,对非高等教育援助以寻求政治认同和政治利益为目的,以设立印度文化奖学金项目为起点,以签订教育和文化交流协议为主要形式逐渐开展起来。在此过程中,对非奖学金项目、高等教育人员和机构交流和建立非洲研究院等高等教育援助举措也陆续出现。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印度信奉硬实力外交话语,对非外交开始从政治利益转向了经济利益,对非高等教育援助也更加强调经济和技术合作相融合。此阶段,对非奖学金项目缓慢发展,印度技术与经济合作项目兴起,印度与非洲国家开始设立联合大学,至80年代,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拓展到了远程教育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逐渐信奉精明实力外交话语,印非之间逐渐建立起新型伙伴关系,对非高等教育合作日益受到重视。传统高等教育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和通讯技术、农业、医学等优势学科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出现了以泛非电子网络计划和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机构为代表的创新举措。另外,许多高等教育合作项目也逐渐形成印度在非的品牌,如加纳-印度科菲·安南信息和通信技术卓越中心就是印非合作的典范。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呈现出愈加鲜明的特点。对非高等教育合作既日益凸显其服务于印非外交的功能,也开始发挥高等教育外交的功能。布局上,印度注重多层面建立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并突出能力建设。内容上,印度更加重视优势学科领域的合作,在合作中引导非洲高等教育的“印度化”。对非高等教育合作在时间的累积下也产生了很大成效。对非奖学金项目的影响日益深远,科研合作成果也更加显着,在非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机构的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明显,远程教育项目取得重大成就,多层面的高等教育部门、人员往来日益频繁等。但是也出现了合作规模小、项目兑现能力不强的问题。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对非交往中,应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合作;也要加强非洲研究,培养更多懂非洲国情和语言的人才;根据非洲需要,加强非洲医学和基础设施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强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高等教育合作;利用中国大学海外分校助力中国大学在非洲的输出。

汪心宇[9](2020)在《2000年以来中美对非经贸政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非洲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包括中美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加强了在非洲的经济参与。贸易和投资作为中美两国对非经贸合作的主要形式,在两国对非经济活动中逐渐发挥主要作用。对非经贸政策在两国对非政策中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中美作为当今世界的两个大国,其对非经贸政策不仅会对非洲国家产生重要影响,也会影响世界上其他国家对非政策或战略的制定。同时这两个国家的对非经贸政策对彼此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研究中美两国对非经贸政策的异同以及产生这些异同背后的动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对非经贸合作和对非经济关系,有助于判断两国对非经贸政策走势并为中国对非经贸政策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中美两国与非洲的贸易和投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深入研究2000年以来中美两国出台的对非主要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本文以中非合作论坛作为中国对非经贸政策的分析和研究框架,并分别研究了美国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贸易非洲”倡议、“电力非洲倡议”以及“新非洲战略”等。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国对非经贸政策层面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异同背后的经济动因、政治动因和安全因素。强调经贸合作的互利、鼓励扩大贸易和投资规模、推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加强政策针对性、进行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是中美两国对非经贸政策的共同要点。两国政策的差异性体现在对贸易结构和贸易质量的关注度不同、投资政策定位不同、政策对象范围不同、创新之处不同等方面。中国对非经贸政策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而附加政治条件是美国对非经贸政策的重要特点。中美两国对非经贸政策都具有经济、政治和安全三方面的考量。中国对非经贸政策主要出于对经济利益和中非共同发展目标的追求,而美国对非经贸政策主要出于对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的追求。尽管中美两国经贸活动在非洲的竞争不可避免,但共同利益的存在使得两国具有协调合作的可能性。

曾维贞[10](2020)在《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我国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和非洲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八大行动”,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篇章。伴随着中非友好关系的快速发展,中国对非援助获得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中国加强对非援助,一方面有助于推动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有助于今后中国援非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中国帮助非洲的同时也扩大了自身在非洲地区的朋友圈,实际是发展一种合作共赢的援助模式。当然,中国对非援助取得成效的同时掺杂着许多质疑的声音和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要在国际政治理论视角下客观公正地探究中国对非援助的发展、现实状况下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以及产生的原因,究其根本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对外援助作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中国对非援助作为国际援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新形势下中国对非援助问题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国援非过程中的阶段进行梳理,发现中国在援非过程中一直面临着西方舆论的指责、对非援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面临着来自西方传统援助大国和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援助竞争等挑战,进一步从我国对非援助工作缺乏一定的宣传度和透明度、援助管理组织体系冗杂、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和评估机制、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等方面分析了产生以上挑战的原因,通过一定的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在参考西方传统援助大国的援助经验和中国对非援助的具体情况基础上,提出拓宽援助宣传途径和公开一定的援助数据、完善援助法律和独立自主的评估机制、在互利型援助模式下注重非洲自主发展和关注非洲民众的精神诉求等建议对策,完善援非工作的同时促进中非共同发展。

二、对非洲的战略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非洲的战略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世界格局的演化趋势与中国的角色
    (一)世界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阶段性特征
    (二)中国在世界格局重组中扮演的角色
二 中国外部环境的变化与非洲的角色定位
    (一)美国对华政策转向与中美关系的走势
    (二)外部环境变化对中国国际处境的影响
    (三)非洲在中国国际战略中的角色定位
三 中美战略博弈背景下中国对非洲战略需求
    (一)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在策略层面的特点
    (二)中美战略博弈下中国对非洲的优先需求
    (三)大国竞争时代非洲在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作用
        第一,非洲在中国外交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第二,非洲是中国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平台。
        第三,非洲是中国运作大国关系的重要环节。
四 结语

(3)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对外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对外援助与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
        1.2.3 关于促贸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
        1.2.4 关于对外援助与受援国减贫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核心概念
        2.1.2 中国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经济学理论
        2.2.2 国际政治学理论
        2.2.3 国际社会学理论
        2.2.4 中非命运共同体理论
3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形式及特征
    3.1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主要形式、规模及结构
        3.1.1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主要形式
        3.1.2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规模
        3.1.3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结构
    3.2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时代特征
        3.2.1 中国对非洲援助进入“南南合作+援助”的机制化阶段
        3.2.2 从意识形态输出向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转变
        3.2.3 从政治外交单一驱动向多维动机驱动的转变
        3.2.4 南南援助与南北援助的异质性日益凸显
    3.3 国内外对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认知
        3.3.1 来自国际社会的认知
        3.3.2 来自国内社会的认知
4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框架
    4.1 新世纪中国援助促进非洲受援国经济增长的路径解析
        4.1.1 从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层面的解析
        4.1.2 从促贸援助层面的解析
        4.1.3 从减贫效应层面的解析
        4.1.4 从宏观经济增长效应层面的解析
    4.2 新世纪对非洲援助宏观经济增长效应的作用机理
        4.2.1 对非洲援助促进受援国资金累积的作用机理
        4.2.2 对非洲援助改善受援国人力资本的作用机理
        4.2.3 对非洲援助提升受援国技术水平作用机理
5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
    5.1 中国对非洲国际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
        5.1.1 对非洲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上升
        5.1.2 对非洲国际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多样化
        5.1.3 对非洲国际直接投资国别分布的差异化
    5.2 国际直接投资效应作用路径
        5.2.1 援建基础设施,降低FDI物流成本
        5.2.2 援助的先导效应,降低FDI投资风险
        5.2.3 援助缩短了制度距离,释放制度摩擦缓解效应
    5.3 对非洲援助的国际直接投资效应检验
        5.3.1 国际直接投资效应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3.2 援助对国际直接投资的“门槛效应”
        5.3.3 东道国规模差异化条件下援助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贸易效应
    6.1 对中非双边贸易的现实考察
        6.1.1 中非贸易总额的变化
        6.1.2 中非贸易的商品构成
        6.1.3 中非贸易的地理分布
    6.2 对非洲援助的双边贸易效应作用路径
        6.2.1 与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援助带来贸易成本削减效应
        6.2.2 与贸易政策与管理相关的援助产生贸易自由化传导效应
        6.2.3 与贸易自主发展能力相关的援助产生贸易环境优化效应
    6.3 对非洲援助的双边贸易效应检验
        6.3.1 双边贸易效应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3.2 援助对中非双边贸易规模促进作用的检验
        6.3.3 援助的进口效应和出口效应
    6.4 本章小结
7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减贫效应
    7.1 对非洲贫困的现实考察
        7.1.1 贫困人口规模及人均预期寿命
        7.1.2 贫困人口地域分布
    7.2 对非洲援助减贫效应的作用路径
        7.2.1 通过援助发挥减贫经验的示范效应
        7.2.2 通过援助提升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
        7.2.3 通过援助改善受援国的债务水平
    7.3 对非洲援助的减贫效应检验
        7.3.1 减贫效应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7.3.2 援助总量对受援国减贫的影响
        7.3.3 援助异质性对减贫效应的实证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
    8.1 非洲经济增长的困境
        8.1.1 非洲经济增长的时序变化
        8.1.2 非洲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
        8.1.3 非洲经济增长的阶段位次
    8.2 对非洲援助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作用路径
        8.2.1 援助的物质资本补充效应
        8.2.2 援助的人力资本提升效应
        8.2.3 技术援助的外溢效应
    8.3 对非洲援助的宏观经济增长效应检验
        8.3.1 经济增长效应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8.3.2 援助对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8.4 本章小结
9 提升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的对策建议
    9.1 完善对非洲援助管理体制,提升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
        9.1.1 改革对非洲援助管理体制,提升援助资源的协同整合能力
        9.1.2 优化对非洲援助领域,提升对非洲援助经济增长效应
    9.2 坚持包容平等的发展援助,培育受援国自我发展能力
        9.2.1 通过包容平等的对非洲援助,增进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
        9.2.2 坚持包容性视域下的援助,提升受援国自我发展能力
    9.3 积极与利益相关主体沟通,维护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9.3.1 增强与国际发展合作机构的资源整合和经验共享
        9.3.2 改善援助数据透明度从而增进与其他援助国的互信
附件1: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件2: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调查问卷(英文版)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5)冷战后韩国对非洲政策的范式转换: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实用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变动世界中韩国对非洲政策的调整
    (一)突出“实利外交”政策理念
    (二)重视韩非经济合作机遇
    (三)与世界其他大国竞逐非洲市场
二 韩国对非洲政策范式转换的政策工具
    (一)宣介重视韩非经济合作的政策取向
    (二)强化支点国家建设
    (三)构建多元对话机制
    (四)突出共享韩国开发模式
    (五)增进民间社会交流
三 韩国对非洲政策调整的成效
    (一)韩非贸易起伏性增长
    (二)韩国对非洲投资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韩国对非援助规模持续扩大
    (四)参与非洲地区治理的空间大幅扩展
四 韩国对非洲政策的发展趋势

(6)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及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论文的不足
2 研究综述
    2.1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国际评价
    2.2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影响因素
        2.2.1 外交考量
        2.2.2 经济因素
        2.2.3 制度因素
        2.2.4 人道主义关怀
    2.3 外国援助的积极与消极结果
    2.4 对外援助、FDI与贸易
    2.5 现有研究评述
3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与现状
    3.1 中国对非洲援助分析
        3.1.1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历程
        3.1.2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现状
    3.2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分析
        3.2.1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发展历程
        3.2.2 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现状分析
    3.3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机遇和挑战
        3.3.1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机遇
        3.3.2 中国对非洲援助的挑战
4 中国对非洲援助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说
    4.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2.1 被解释变量
        4.2.2 外交因素解释变量
        4.2.3 人道主义关怀解释变量
        4.2.4 经济因素解释变量
        4.2.5 制度因素解释变量
        4.2.6 控制变量
    4.3 数据的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异方差和自相关
        4.3.3 内生性问题
    4.4 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5 中国对非洲援助案例一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解决粮食问题
    5.1 案例介绍
    5.2 研究思路
    5.3 案例选择
        5.3.1 利比里亚
        5.3.2 尼日利亚
        5.3.3 马达加斯加
    5.4 数据收集与分析
    5.5 案例分析结果
        5.5.1 援助的效果
        5.5.2 援助的影响因素
        5.5.3 援助的具体举措
    5.6 案例启示
        5.6.1 援助与当地需求相结合
        5.6.2 多种援助举措齐头并进
        5.6.3 提倡“发展引导型援助”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出台及强化相关政策支持
        6.2.2 积极营造全新正面的中国形象
        6.2.3 提高中国对非援助质量
        6.2.4 差异化制定援助政策
        6.2.5 大力培养非洲本地人才
        6.2.6 增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
参考文献

(7)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减贫战略与国际援助
    第一节 减贫战略产生的背景
        一、减贫战略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减贫战略产生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减贫战略的发展过程
        一、减贫战略的产生
        二、减贫战略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 减贫战略的内容
第二章 日本的减贫战略
    第一节 日本对外援助体制的确立与援非历史
        一、日本对外援助的四大阶段
        二、日本对非援助的历史和对非援助外交
    第二节 日本减贫战略的分析
        一、日本减贫战略的理念
        二、日本减贫战略的实践
        三、日本减贫战略的作用
    第三节 减贫战略下日本对外援助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减贫战略下日本对埃塞俄比亚援助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制定
        一、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制定框架
        二、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制定阶段方针
    第二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实施
        一、日本减贫战略中农业发展项目的实施
        二、日本减贫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三、日本减贫战略中教育与卫生项目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评估
        一、关于援助政策目标的评估
        二、关于援助政策效果的评估
    第四节 日本针对埃塞俄比亚减贫战略的反思
第四章 日本援非的减贫战略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对外援助的发展
        二、我国对外援助的现状
    第二节 关于我国今后援非的思考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印度外交话语演变视角下的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1.高等教育的外交功能日益彰显
        2.高等教育在印非合作中日益重要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2.外交话语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印度对非外交政策的研究
        2.印度对非教育合作的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问题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六)研究目的
    (七)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八)研究思路
一、软实力话语与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初始阶段
    (一)软实力话语
    (二)初始阶段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政策分析
    (三)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主要实践
        1.印度对非奖学金项目兴起
        2.印非人员互访活动开始
        3.印度大学开始成立非洲研究机构
二、硬实力话语与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深化阶段
    (一)硬实力话语
    (二)深化阶段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政策分析
    (三)印度对非高等教育援助主要实践
        1.成立印度技术与经济合作项目
        2.印度对非奖学金项目缓慢发展
        3.开始与非洲国家设立联合大学
        4.对非远程教育合作起步
三、精明实力话语与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阶段
    (一)精明实力话语
        1.偏重硬实力的精明实力话语
        2.偏重软实力的精明实力话语
    (二)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阶段政策分析
    (三)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阶段主要实践
        1.印度技术与经济合作项目深入发展
        2.对非奖学金项目不断完善
        3.大规模发展远程教育合作项目
        4.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能力建设项目
        5.典范:加纳-印度科菲·安南信息和通信技术卓越中心
四、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特点、成效和问题
    (一)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特点
        1.高等教育合作服务于印非外交的功能日益凸显
        2.高等教育合作开始发挥高等教育外交功能
        3.多层面建立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网络并突出能力建设
        4.合作中渐显非洲高等教育的印度化
        5.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进行高等教育合作
    (二)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成效
        1.印度对非奖学金项目影响日渐深远
        2.印非高等教育科研合作成果显着
        3.在非高等教育能力建设机构的经济、社会效益日渐凸显
        4.印度对非远程教育项目取得巨大成就
        5.多层面的高等教育部门、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三)印度对非高等教育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合作规模较小
        2.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的兑现能力不强
五、对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
    (一)日益重视发挥高等教育合作在中国对非交往中的功能
    (二)加强非洲研究,培养懂非洲国情和语言的人才
    (三)加强非洲医学、基础设施等领域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高等教育合作
    (五)海外分校助力中国大学教育在非的输出
六、结语
参考文献
    1.中文类
    2.外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2000年以来中美对非经贸政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创新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美对非贸易政策比较
    第一节 中美对非贸易
        一、中国对非贸易
        二、美国对非贸易
    第二节 中国对非洲的贸易政策
        一、提质增量,优化结构
        二、推进中非贸易便利化
        三、加强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设
    第三节 美国对非洲的贸易政策
        一、出台并修订《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作为对非经贸政策支柱
        二、提出“贸易非洲”倡议促进非洲贸易便利化
        三、出台“新非洲战略”,强调美国优先
    第四节 中美对非贸易政策异同
第二章 中美对非投资政策比较
    第一节 中美对非直接投资
        一、中国对非直接投资
        二、美国对非直接投资
    第二节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政策
        一、鼓励扩大双向投资
        二、突出对非投资重点领域
        三、推进投资便利化举措
        四、引导企业在对非投资中加强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
        五、创新投融资方式,开展产能合作
    第三节 美国对非洲的投资政策
        一、提出“电力非洲倡议”,创新融资渠道
        二、出台建设法案,成立美国国际发展融资公司
        三、商签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第四节 中美对非投资政策异同
第三章 中美对非经贸政策动因分析与比较
    第一节 经济动因分析与比较
    第二节 政治动因分析与比较
    第三节 安全因素分析与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10)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对外援助理论及中国对非援助动机
    2.1 对外援助的概念与类型
        2.1.1 对外援助的概念
        2.1.2 对外援助的类型
    2.2 国际政治理论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2.2.1 现实主义中的对外援助理论
        2.2.2 理想主义中的对外援助理论
        2.2.3 建构主义中的对外援助理论
    2.3 中国对非援助的动机
        2.3.1 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
        2.3.2 中国外交战略的需要
        2.3.3 构建中非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体系
第3章 中国对非援助现状及困境
    3.1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过程
        3.1.1 中国对非援助的初始阶段
        3.1.2 中国对非援助的调整阶段
    3.2 中国对非援助的现状和特点
        3.2.1 中国对非援助的现状
        3.2.2 中国对非援助的特点
    3.3 中国对非援助的困境
        3.3.1 非洲国家社会问题严峻
        3.3.2 中非贸易摩擦
        3.3.3 非洲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偏差
第4章 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
    4.1 对非援助舆论挑战
        4.1.1 西方关于“新殖民主义”的指责
        4.1.2 对非援助缺乏宣传力度
        4.1.3 对非援助信息缺乏透明度
    4.2 对非援助管理机制缺陷挑战
        4.2.1 对非援助法律体系不健全
        4.2.2 援助管理体制冗杂
        4.2.3 构建援助评估体系困难
    4.3 大国对非援助的竞争挑战
        4.3.1 西方国家在非洲的竞争
        4.3.2 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的竞争
第5章 中国对非援助的应对措施
    5.1 舆论措施
        5.1.1 加强中国对非援助的宣传力度
        5.1.2 加强中国对非援助的透明度
        5.1.3 关注非洲民众的精神诉求
    5.2 制度措施
        5.2.1 健全对非援助的法律体系
        5.2.2 完善援助机构的组织体系
        5.2.3 建立完备的评估机制
        5.2.4 加强与多边援助组织合作
    5.3 其他措施
        5.3.1 支持和创新对非援助主体
        5.3.2 加强对非企业管理
        5.3.3 坚持发展互利型援助模式
        5.3.4 注重非洲自主发展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对非洲的战略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对非洲的战略需求[J]. 张宏明. 西亚非洲, 2021(04)
  • [2]特朗普政府“新非洲战略”研究[D]. 蒋存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4]新世纪中国对非洲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 胡锡琴. 四川大学, 2021
  • [5]冷战后韩国对非洲政策的范式转换:从政治功利主义到经济实用主义[J]. 郭锐,梁立昌. 西亚非洲, 2021(01)
  • [6]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铮. 浙江大学, 2020(02)
  • [7]减贫战略下的日本对非援助分析[D]. 孙一. 外交学院, 2020(08)
  • [8]印度外交话语演变视角下的对非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 程媛媛.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9]2000年以来中美对非经贸政策比较研究[D]. 汪心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中国对非援助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曾维贞.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非洲战略重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