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防洪堤护坡方法改进

洞庭湖区防洪堤护坡方法改进

一、洞庭湖区防洪大堤护坡方式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姜祥德[1](2020)在《洞庭湖区典型江段管涌除险与防治调查和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洞庭湖区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防洪险情突发区域,其防洪薄弱环节体现在湖区堤防岸线长、年久失修、堤防标准低,堤防管涌险情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就有40多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旱,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旱。若不能及时发现管涌并进行快速处理很容易造成垮堤的险情,研究堤防管涌防治与治理方法,对提高湖区防汛抢险决策和堤防运行管理水平,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洞庭湖区为研究区域,通过梳理洞庭湖区现有自然水系、河道堤防、重要堤垸、防洪工程现状等,总结洞庭湖区现有堤防险况、险情类型,并结合案例剖析险情发生时的处理措施及后期整治措施,最后以2018年汛期益阳市赫山区资江羊角段特大管涌险情的抢险及治理措施为实例,分析该管涌险情的成因、处险方式。并利用理正岩土渗流软件对该堤段整治前后的渗流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本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洞庭湖区河湖众多,四水及洞庭湖共有自然岸线4122km,人工堤防2918km;各大重要堤垸共有险段251段,共计353.4 km,并对各堤段存在问题进行分类,并进行总结发现造成洞庭湖区堤防主要险情的因素为:①堤基、堤身透水性强;②汛期高水位持续压力渗透;③透水地基表层虽有粘性土覆盖但局部有薄弱部位。(2)对洞庭湖区近年发生的近100例管涌险情进行分析与总结,结合实际案例对渗漏(管涌)、脱坡、散浸和翻沙鼓水等管涌险情的抢护措施进行研究,详述其险情成因、不同情况下的抢护方法,提出后期渗流整治措施与方法,主要措施为减压井渗流控制体系与垂直防渗墙渗流控制体系。(3)以2017年益阳市赫山区资江大堤羊角段险情为例,结合现场资料和渗流分析发现该险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长时间的雨水浸泡、外河高水位、河道采砂、堤附近民用压把井破坏了黏土覆盖层等影响,主要抢险措施为堤内坡压脚支撑、堤顶塌陷部分填土恢复,后期治理主要采取充填灌浆及内坡填筑砂卵石压浸平台。通过对羊角段险情的整治前后的渗流计算表明,治理措施已有效减弱渗流量,阻止管涌再次发生,其治理效果明显。

曾文[2](2018)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文中认为数千年来,洞庭湖区以其“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优越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与适宜的气候,物阜民丰,赢得“鱼米之乡”美誉。目前,洞庭湖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渔业生产基地,在湖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洞庭湖区的长期开发活动,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近代以来洞庭湖湖泊面积迅速萎缩,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洞庭湖区的围湖造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具体表现为:泥沙大量淤积,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垸老田低,洪涝灾害频发;钉螺滋生,血吸虫病疫情严重;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比较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上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探讨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还原从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社会共识的复杂历史过程,对了解现代中国社会如何逐步实现从过度开发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从对政府、民间在洞庭湖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纵向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和绿色湖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湖区气候、江湖关系等自然因素和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工业化、城镇化等社会因素均对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发生着深刻影响。气候变化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加重、鱼类资源减少、候鸟的栖息环境恶化、鼠害加重、血吸虫病传播加剧,江湖关系变化导致洞庭湖调蓄能力减弱和洪涝威胁加重。社会因素使得人类一直在能动地改变周遭环境,使自然环境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破坏。从洞庭湖区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的角度,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整体上形成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环境治理与保护过程。从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这一历史阶段,洞庭湖区的社会经济尚处于以农垦为主的农业经济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围绕水患、疫病、围湖造田而展开。建国之初,面对洞庭湖区年久失修的堤垸、水患威胁以及疫病危害等主要环境问题,党中央把对荆江和洞庭湖的治理作为头等要事来办。自1952年开始,湖南省委集中力量整修洞庭湖。根据江湖关系的现状和实际,采取了荆江分洪工程、湖区堤垸的修复工程和南洞庭湖整修等工程。这一历史时期里,政府主要是向洞庭湖要地要粮,人与湖争地,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面积急剧减少,“以粮为纲”“向湖中要粮”“几年再造一个县”“农业学大寨”“灭螺与生产并举”等口号盛行,围湖造田、乱围滥垦现象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洞庭湖区堤垸化使得湖面不断被堤垸分割包围,增加了修防负担及抗洪难度,并导致枯水季节水资源局部短缺。洞庭湖区的围垦与抗洪,体现着洞庭湖区农业经济时代的历史特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当地的工业进步和发展程度,工业化、城镇化成为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世纪结束的这一历史阶段,是洞庭湖区开始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主要围绕新型的工业和城镇污染而展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洞庭湖区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轻型工业为主、轻重结合的的工业发展格局。在众多工业类别中,石化、能源、电力、冶金机械和电子信息等新兴现代工业占据了重要位置,成为湖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工业文明在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也同步产生,其中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洞庭湖区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而且变得更加严重,到20世纪末演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并逐渐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在这一背景下,政府环保意识开始兴起,环保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环保政策措施与法律法规日益健全,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湖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等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日趋完善,省人大开始部署全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主动监督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依然停留在以政府为主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层面,而且仍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态文明意识尚未觉醒。进入21世纪后,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后,国务院提出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引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作为灾后重建指导原则。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朱镕基2002年6月检查和考察湖南防汛工作时有关恢复洞庭湖往日“浩浩汤汤”景色的指示,拟定了一系列重整洞庭湖的计划,编制规划了“4350工程”,期望通过工程实施使得洞庭湖的湖面面积恢复到1949年前的4350平方公里。这一时期,政府和民间均对洞庭湖区生态日趋恶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反思,开始达成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在贯彻国家的生态文明战略的基础上,湖南省确立了建设绿色湖南战略,开始严格实行洞庭湖区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实施了综合治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渔民上岸、关闭湖区造纸企业等措施。以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并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列入国家级发展战略重点示范区为标志,洞庭湖区开始迈进生态文明新时代。从鱼米之乡到生态经济区,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共识,构成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事业发展的历史主线。应当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以整合社会力量、创新管理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依法治湖为重点,构建洞庭湖生态安全管理模式,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

雷文[3](2018)在《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沉降变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闸地基沉降变形,是影响水闸施工和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研究闸基沉降变化规律,探索其破坏机理机制,对工程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针对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沉降变形破坏机理问题,以沱江下堵口排水闸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探索了通过土体e-p曲线和c、φ值推求邓肯-张参数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以便为数值计算提供所需计算参数。以沱江排水闸为例,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差分法分析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的沉降变形规律,揭示了沉降变形主控因素。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标准固结试验、直剪试验测得了沱江地基土e-p曲线、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值、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值,采用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获得了地基土的相关邓肯-张参数取值。2.根据试验得到的e-p曲线和抗剪强度参数,利用邓肯-张参数简化分析方法推求了土体的邓肯-张参数,并与对应的三轴压缩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其相对误差较小,表明利用邓肯-张参数简化分析方法推求邓肯-张参数是合理可行的。此外,利用数值反分析方法研究了软土的邓肯-张参数,其计算成果与简化分析法推求结果较为接近,进一步验证了简化推求法的可性性。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研究表明:(1)不同堤身高度情况下,随着堤身高度每增高2m,堤身土最大沉降位移平均增加54.9%,地基土最大沉降位移平均增加43.7%。伸缩缝的第一、三主应力最大拉应力值整体呈增大趋势;(2)不同内、外侧坡坡比组合情况下,随着坡比逐渐减小,沉降变形逐渐减小,伸缩缝的第一、三主应力最大拉应力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3)不同类型地基土情况下,随着地基土参数压缩模量逐渐增大,沉降位移逐渐减小,减小幅度值呈非线性趋势,伸缩缝的第一、三主应力最大拉应力值整体上呈减小趋势,且减小量是非线性。

刘德谦[4](2017)在《东保闸穿堤涵管结构变形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穿堤建筑物稳定性研究是堤防工程勘测、设计、施工、运行中重要研究对象。洞庭湖区穿堤建筑物大多修建在软土地基上,极易出现不均匀沉陷、裂缝、滑动等结构性破坏。本文针对东保闸穿堤建筑物破坏机理问题,以东保闸穿堤涵管为研究对象,结合e~p曲线的特征分析,改进了基于压缩实验的邓肯张参数(K、n、G、F)估计方法,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差分法分析研究了东保闸穿堤涵管滑移变形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涵管及八字墙结构的抗滑稳定安全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及初始孔隙比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得到了孔隙比与压应力间的函数关系。利用所得的函数关系,研究了土体初始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进而通过构造lg(E/Pa)-lg(σ3/Pa)关系,获得了K、n参数估计方法。在固结压缩实验数值模拟中,引入邓肯张切线弹模和切线泊松比,采用摩尔库伦弹塑性模型,模拟标准固结实验过程,分析压缩变形与压应力的关系,并与物理实验成果进行对比,从而反演分析了邓肯张参数(K、n、G、F)。2.研究表明,东保闸涵管区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变化对涵管变形的影响较大。以设计院给定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为基准,由于在回填施工过程中遭遇持续降雨以及压实度不足等问题,当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减小50%,涵管及八字墙的水平位移增加了0.3cm,增幅2.00%,竖向位移增加了 3cm,增幅1.67%;第三主拉应力最大为0.04MPa,增幅33%;塑性区体积增加了 15 m3,增幅43%。说明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的降低可能会导致涵管水平向产生滑移。3.地基粉喷桩的长度及涵管分节长度对于涵管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和应力分布影响较大。当粉喷桩长度均等时,18m长粉喷桩计算得到的地基土最大沉降位移相比实际12m长粉喷桩减小了 3cm,减幅比例达12.8%;当两边桩群与中间桩群不等长时,中部最大沉降位移减小了 1.1cm,减幅4.7%,有效减少了不均匀沉降。伸缩缝数量的减小即涵管分节长度增大使涵管第三主压应力分布更加集中于伸缩缝位置处,当分节长度由8m增加到12m时,最大第三主压应力增加35%。4.正常情况下,第八节涵管及八字墙仅受主动土压力时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为3.99,基底摩擦系数f对此种方案下的抗滑稳定性影响最大,极差影响值为1.1907,影响力度最小的因素是回填土粘聚力,极差影响值为0.1232。当回填土粘聚力为12kPa,内摩擦角为9°时,其产生的下滑推力最大为840kN,此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最小为1.04,涵管结构的抗滑稳定性最小。

徐美[5](2013)在《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提出开展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对推进湖南省土地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设绿色湖南、生态湖南、“两型社会”、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湖南省区域实际,基于生态学、土地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现状警情评价——警情预测——排警调控”的思路,构建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预测模型和调控模拟模型,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1)系统梳理了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内涵、理论、研究内容、结构和方法。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突变理论、系统论、生态幅理论和耐受性定律、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控制论等;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即明确警义、分析警情、探索警源、预报警度和排除警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采取“明确警义→分析警情→探索警源→预报警度→排警调控”的流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系统结构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系统、预警分析系统、预报系统和调控系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方法有黑色预警法、绿色预警法、黄色预警法、红色预警法、白色预警法,调控的方法可以借鉴生态安全领域的有关方法,包括情景分析法、决策支持法、模式调控法、控制论方法等。(2)剖析了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0年湖南省土地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低于其人均生态足迹,土地生态出现赤字,土地资源处于不安全状态,有必要进行预警及调控研究,以明确其警情状况。(3)基于PSR模型框架,从压力、状态、响应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空两个维度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1996-201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呈下降态势,由“高警”(橙灯)下降到“中警”(黄灯),但总体上下降幅度有限,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压力系统的预警指数呈波动状上升态势,警度由“高警”(橙灯)上升到“重警”(红灯);状态系统的预警指数呈略微上升态势,警度基本处于“中警”(黄灯)状态;响应系统的预警指数呈迅速下降态势,警度由“重警”(红灯)直线下降至“轻警”(蓝灯)。②从生态安全警情空间格局看,201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基本呈“中部警情高,四周警情低”的格局。在各子系统上,2010年,压力系统呈“湘中和湘北警情高,湘东、湘南、湘西南和湘西北警情居中,湘西警情偏低”的格局;状态系统呈“湘西南警情低,其他地区警情高”的格局;响应系统呈“湘北和湘东警情相对较轻,湘南和湘西南警情居中,湘西地区警情相对较重”的格局。在预警指数演变态势上,1996-2010年的15年间,怀化、湘西州呈逆向演化态势,其他市州呈正向演化态势。在警度格局演变状况上,则由1996年“西部警情低,其他地区警情高”的格局演化成2010年的“中部警情高,其他地区警情低”的格局。(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3个指标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十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机制包括社会经济机制、产业结构机制和自然机制。其中社会经济机制是影响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机制和最深层次原因;产业结构机制为第二影响因子;自然机制为第三影响因子。(5)在现状警情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RBF),基于Matlab7.10.0应用软件编写程序,对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RBF模型有较高的模拟精度,能较好地拟合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②在各子系统的警情演变趋势上,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系统的预警指数将逐步波动上升,到2020年将接近0.63,处于“重警”(红灯)状态;状态系统的预警指数也将略微波动上升,到2020年基本处于0.41-0.42之间,虽仍为“中警”(黄灯),但变化形势不容乐观;响应系统的预警指数将进一步下降,越来越趋近“轻警”(蓝灯)状态的下限。③总体而言,若不发生大的变故,2011-2020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将基本维持1996-2010年的变化趋势,波动中略有下降,基本处于0.46-0.49之间,继续维持“中警”(黄灯)水平。(6)基于情景分析法,设置人口调控情景、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情景、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情景、统筹协调情景四个情景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调控问题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四种情景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人口调控情景、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情景、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情景下,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数下降幅度有限,均无法达到警度降低的目的;统筹协调情景下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得到缓和,到2020年将下降至“轻警”状态,说明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态势的缓和,需要压力、状态、响应系统的统筹管理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统筹调控。(7)从调控模式(包括总体调控模式及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水土流失地区、矿区、湖区等典型地区的调控模式)、区域调控(包括长株潭低山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湘北平原湖泊土地生态功能区、湘西山地山原土地生态功能区、湘中℡湘西南山地丘岗土地生态功能区、湘南山地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五个功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控(基于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法,运用WinQSB应用软件,制定湖南省土地利用结构调控方案)、调控措施和策略等方面对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的有效调控与管理提供参考。

李慧[6](2013)在《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洞庭湖频繁发生的洪水灾害自古以来威胁着湖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随着国家新的治水思路的提出以及三峡工程的兴建运行,洞庭湖的治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洪水灾害的基本理论出发,以历史观和哲学观为指导,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洞庭湖区自远古时期至建国以来的历代防洪思想和措施进行剖析,将历史时期湖区防洪理论、治水思想、水利方针与政策、机构设置与立法、防洪措施、以及区域内城市防洪等史料进行梳理,并根据洞庭湖区的洪水灾害特点,划分出洞庭湖区人类防洪史的四个阶段,即明朝以前时期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明清时期的“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民国“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防洪思想方略的总结归纳,探讨洞庭湖区自古以来的防洪思想与措施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前洞庭湖区防洪发展现状,提出洞庭湖区今后防洪减灾的方向和途径,旨在为今后洞庭湖的综合整治提供技术参考。经过以上史料整理工作和个人反思,在学习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洞庭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建议,即:①妥善处理江湖关系;②提高湖区防洪能力与防洪标准;③加快蓄洪区安全建设;④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唐嶷林[7](2013)在《长株潭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湖南省将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作为一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仅水利工程建设得以高速发展,水利工程后期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流经区内的湘江洪水峰高量大,又受到下游洞庭湖高洪水位顶托,水情不断恶化,而现有的防洪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城市防洪必须从单一的工程建设转向与后期运行管理相结合的思路。本文针对长株潭湘江防洪工程,对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调查研究区域内湘江流域概况、防洪工程背景及湘江流域主要防洪工程概况。对于长株潭城市群,防洪工程的建设不仅能防洪减灾、改善交通、生态环保等,而且防洪工程的综合利用还带动周边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三市融城、城镇发展。(2)通过对长株潭地区水管单位调研分析,总结该地区防洪工程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权责不明确、重建轻管、维修养护制度不合理、水管单位人员超编、管养人员素质不满足要求、管养经费不足等问题。以目前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为依据,提出完善措施,初步构建适合长株潭防洪工程管理体系。(3)长株潭湘江防洪体系建成后,相关的水管理单位还没有明确的的规程,通过资料收集,依据相关规范,并参考、借鉴省内外相关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确定了长株潭防洪工程管理范围、管理内容,提出适合该地区实施的防洪工程管理制度。(4)通过对长株潭防洪工程现场调研,总结出防洪工程中存在防洪标准低、防洪设施薄弱、维护标准不明确、工程质量不满足要求。依据现有工程技术水平和相关规范,提出长株防洪工程运行维护措施。(5)工程运行维护措施与科学的防汛管理措施相辅相成将工程效益最大化。在长株潭湘江流域的洪泛区内可以推行洪水保险,调整和控制洪泛区的经济发展,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防洪事业、促进防洪建设的发展。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涉及社会、经济和各学科领域,需要建立各项数据库,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水管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保证长株潭湘江堤防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如城市内涝、堤防工程运行管理中相关机构的合作模式,防汛预警系统开发和洪水调度最优方案选择等。

邓晨华[8](2012)在《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日益迅速,与此同时,政府对城乡统筹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人们对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洞庭湖区村镇的经济力量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居民生活环境恶劣,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导致湖区生态效益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及建设应该如何进行,是关系到当地村镇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湖区自然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解析,深入研究国内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学习国内外湖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在对湖区典型村镇的人口、经济、居民点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修建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湖区村镇的发展现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结合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总结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特征以及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最后在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模式、低成本生态型基础设施和相关实现机制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论文通过对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研究,力图探求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技术策略,并希望能以此作为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优化传统基础设施规划理念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湖区村镇以及相关地区的同类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邓命华,段炼中,黄昌林,余元君[9](2009)在《新技术在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快新技术在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提高洞庭湖治理科技含量,分别对堤防渗控、堤岸防护、软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阐述了洞庭湖区新技术应用的主要特点,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新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应根据各类新技术的特点并结合洞庭湖的实际情况加强新技术应用研究的观点。

邹声杰[10](2009)在《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堤坝管涌渗漏无损探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一种间接勘探方法,有其应用的条件性、局限性和多解性,尤其是对埋深较大而空间尺寸相对较小的管涌渗漏通道的探查,现有勘探方法在可靠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很难用于汛期紧急抢险中。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长江水利委员会联合资助重大项目《洪水特性与减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0099620)以及科技部项目《堤坝隐患快速探测技术及装备研究》(项目编号:2000年科学事业费农业与社会公益专项),基于何继善院士提出的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探测法基础上,论文对流场拟合法理论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流场拟合法探测系统的优化和升级奠定了基础。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水流场与电流场拟合理论研究、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探测数值模拟、流场拟合法物理模拟研究以及流场拟合法在复杂条件下的工程应用研究。在水流场与电流场拟合理论研究中,通过对流场拟合法基本原理的推导,从理论上分析确认了水流场和电流场的相似性。通过解析分析,论证了通过固定点源电流场拟合管涌渗漏水流场的合理性,根据这一结果,从理论上证明了几种理想情况下电流密度与水流场速度分布的拟合关系,这是数值模拟计算和堤坝管涌渗漏拟流场探测技术的基础。在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探测数值模拟中,提出基于ANSYS平台温度场来模拟电流场,算例结果表明ANSYS温度场计算精度完全达到模拟要求。通过对堤防大坝管涌渗漏的拟流场法探测数值模拟,讨论了电流密度三分量和矢量场异常形态特点,得出了如下特征:X分量在渗漏入水口部位会产生一个双极性异常;Y分量和Z分量存在极值;在水底测量灵敏度最好,测量效果最好;Z分量区分渗漏异常的效果最好;电流密度矢量汇聚于渗漏入水口部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底局部低阻体、传感器倾斜、远极距离以及渗漏通道电性参数对探测结果的影响,为野外实际查漏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探测物理模拟研究中,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完成了电流密度的三分量测量试验分析,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一致。通过野外试验场地模拟试验,获得了电流密度Z分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从而通过物理模拟试验进一步证明了水流场异常和电流密度异常的相关关系,为方法技术的生产试验和仪器装备的研发升级奠定了基础。复杂条件下流场拟合法工程应用研究选取了浏阳市株树桥水库渗漏、汉寿县阁金口闸特大管涌以及洪泽湖大堤管涌等三个典型案例,应用DB系列堤坝管涌渗漏探测仪准确地探查出了管涌渗漏的入水口部位,为这些工程的及时治理提供了依据。众多成功应用的工程实例,表明流场拟合法能够用于地质地球物理条件复杂的水库查漏、汛期恶劣条件下江河堤防管涌渗漏的快速探测,同时也为仪器的定型及批量生产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流场拟合法的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物理模拟试验以及工程应用研究,表明流场拟合法是一种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效率高、分辨率高的堤坝管涌渗漏探测方法,根据流畅拟合法研制生产的仪器装备适用于各种工作条件下堤坝管涌渗漏的快速探查任务。

二、洞庭湖区防洪大堤护坡方式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洞庭湖区防洪大堤护坡方式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洞庭湖区典型江段管涌除险与防治调查和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管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洞庭湖区域概况
    2.1 洞庭湖区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2 洞庭湖区气象水文
        2.2.1 气象特征
        2.2.2 洪水特征
    2.3 洞庭湖区工程概况
        2.3.1 主要水系的自然岸线与人工堤防
        2.3.2 堤垸工程
        2.3.3 上游控制性调洪水库
        2.3.4 天然湖泊、分洪及泄洪洪道
    2.4 洞庭湖区管涌险情及其驱动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堤防管涌的紧急处置与防治措施
    3.1 管涌发生时的抢护措施与实例分析
        3.1.1 散浸(渗水)除险方法与实例分析
        3.1.2 翻沙鼓水抢险方法与实例
        3.1.3 漏洞除险与实例分析
        3.1.4 脱坡抢险方法与实例
    3.2 抢险工程的后期治理
        3.2.1 减压井渗流控制技术
        3.2.2 垂直防渗墙渗流控制技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洞庭湖区资江特大管涌险情处置分析
    4.1 资江特大管涌险情概况
    4.2 管涌出险原因分析及现场处置措施
    4.3 资江管涌发生前后渗流计算分析
    4.4 后期治理的渗流分析与相应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本文中使用的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1949年前洞庭湖区环境变迁的回顾
        一、晚清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民国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二节 自然条件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一、气候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二、长江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三、四水水系与洞庭湖区环境变迁
    第三节 人类经济活动与1949年以来洞庭湖的环境变迁
        一、发展战略与洞庭湖环境变迁
        二、人口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三、农业生产与洞庭湖区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 水患、围湖造田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1949-1978)
    第一节 政府对洞庭湖区的认识、规划和治理
    第二节 水患危机与洞庭湖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水患危机
        二、洞庭湖区的水利建设
    第三节 疫病危机与洞庭湖区环境治理
        一、洞庭湖区的疫病危害
        二、疫病防治与环境保护
    第四节 围湖造田工程与洞庭湖区环境恶化
        一、持续不断的围湖造田运动
        二、围湖造田对洞庭湖区环境的破坏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治理的绩效
        一、洞庭湖环境的局部改善
        二、洞庭湖区环境存在严重隐患
第三章 工业化进程与洞庭湖区环境保护(1979-1999)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
        一、洞庭湖区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二、生产责任制实施后农业的大发展
        三、工农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
    第二节 环保意识的觉醒与洞庭湖区环保机构的建立
        一、政府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洞庭湖区政府环保机构的建立
        三、政府环保政策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四、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第三节 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治理
        一、洞庭湖区水污染的源头
        二、污水的治理
    第四节 洞庭湖区面积继续缩小与环境保护
        一、洞庭湖区面积急剧缩小导致的环境问题
        二、洞庭湖区的环境治理工程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绩效
        一、洞庭湖区治理工程取得一定成效
        二、环境危机比较严重
第四章 生态理念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与修复(2000-2016)
    第一节 新时期洞庭湖区环境危机日趋严峻
        一、洞庭湖区水土流失严重
        二、血防压力加大
        三、水质污染加剧
        四、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第二节 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一、洪水频发引发政府对洞庭湖区生态系统的反思
        二、政府生态文明战略的确立
        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第三节 政府修复洞庭湖区环境的主要措施
        一、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二、造纸企业污染治理工程
        三、洞庭湖综合治理工程
    第四节 社会各界与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
        一、社会各界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修复的讨论
        二、社会环保团体的快速增加
        三、社会各界开展的环保活动
    第五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绩效
        一、洞庭湖区环境恶化的趋势开始得到扭转
        二、形势依然严峻
第五章 评价
    第一节 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区的环境保护问题
        一、鄱阳湖治理的历程与主要经验
        二、从鄱阳湖治理看洞庭湖环境保护的绩效
    第二节 1949年以来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特点
        一、政府是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主体
        二、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社会共识的形成
    第三节 洞庭湖区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教训
        一、主要经验
        二、主要教训
结语: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沉降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和计算研究现状
    1.3 主要技术问题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土物理力学试验
    2.1 概述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过程及结果
        2.3.1 标准固结试验
        2.3.2 直接剪切试验
        2.3.3 常规三轴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邓肯-张参数数值反演和简化分析方法及其验证
    3.1 概述
    3.2 邓肯-张参数数值反演分析法的试验验证
        3.2.1 基于e-p曲线的邓肯-张参数反演思路
        3.2.2 基于标准固结试验的邓肯-张参数反演
        3.2.3 数值模拟标准固结试验与物理固结试验分析
    3.3 邓肯-张参数简化分析方法的试验验证
        3.3.1 基于标准固结试验成果的邓肯-张参数简化解析法
        3.3.2 简化分析法的邓肯-张参数与三轴压缩试验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沉降变形数值研究
    4.1 概述
    4.2 数值模型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边界及初始条件
        4.2.3 计算过程
    4.3 堤防高度对地基沉降变形敏感性分析
        4.3.1 计算方案及计算参数
        4.3.2 位移分析
        4.3.3 伸缩缝塑性区及所受拉应力分析
        4.3.4 综合分析
    4.4 堤防坡度对地基沉降变形敏感性分析
        4.4.1 计算方案及计算参数
        4.4.2 位移分析
        4.4.3 伸缩缝塑性区及所受拉应力分析
        4.4.4 综合分析
    4.5 地基土层参数对地基沉降变形敏感性分析
        4.5.1 计算方案及计算参数
        4.5.2 位移分析
        4.5.3 伸缩缝塑性区及所受拉应力分析
        4.5.4 综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目录)

(4)东保闸穿堤涵管结构变形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1.2.1 洞庭湖软土地质概况
        1.2.2 穿堤建筑物研究现状
        1.2.3 洞庭湖区软土地基穿堤建筑物破坏研究
    1.3 主要技术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e~p曲线的土体变形参数确定方法探究
    2.1 概述
    2.2 压缩试验e~p函数关系分析
    2.3 基于e~p函数关系的邓肯张参数估计
    2.4 基于数值试验的邓肯张参数反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保闸涵管结构变形数值研究
    3.1 数值模型建立
        3.1.1 工程概况
        3.1.2 几何模型
        3.1.3 力学模型及计算参数
        3.1.4 计算方案
    3.2 回填土抗剪强度参数对结构变形影响敏感性分析
        3.2.1 位移分析
        3.2.2 涵管及八字墙所受应力分析
        3.2.3 回填土边坡及伸缩缝塑性区分析
        3.2.4 综合分析
    3.3 粉喷桩及伸缩缝对沉降变形影响敏感性分析
        3.3.1 粉喷桩对地基土沉降变形的影响
        3.3.2 伸缩缝对涵管应力变形的影响
        3.3.3 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保闸穿堤涵管抗滑稳定计算
    4.1 抗滑稳定计算方案设计
    4.2 涵管及八字墙受主动土压力影响抗滑稳定分析
    4.3 涵管及八字墙受滑坡体剩余下滑力影响下抗滑稳定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目录)

(5)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现状
        1.3.3 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现状
        1.3.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及其预警调控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研究
        1.5.2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1.5.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
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研究
    2.1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内涵
        2.1.1 土地生态安全的内涵
        2.1.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的内涵
        2.1.3 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的内涵
    2.2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承载力理论
        2.2.3 突变理论
        2.2.4 系统论
        2.2.5 生态幅理论和耐受性定律
        2.2.6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7 人地关系理论
        2.2.8 控制论
    2.3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基本内容和流程
    2.4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系统组成
        2.4.1 信息收集与整理系统
        2.4.2 预警分析系统
        2.4.3 预报系统
        2.4.4 调控系统
    2.5 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的基本方法
        2.5.1 预警方法分析
        2.5.2 调控方法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3.1 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3.1.2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3.2 湖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2.1 现状结构分析
        3.2.2 现状特征分析
    3.3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3.3.1 土地退化明显
        3.3.2 人地矛盾突出
        3.3.3 土地污染日趋严重
        3.3.4 局部地区土地破坏明显
    3.4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土地资源安全性评估
        3.4.1 生态足迹的内涵及测算方法
        3.4.2 生态足迹的测算
        3.4.3 土地资源安全性判定
    3.5 本章小结
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分析
    4.1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4 指标解析
        4.1.5 指标安全标准的确定
    4.2 警情分析方法
        4.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4.2.2 计算指标权重
        4.2.3 计算预警指数
    4.3 警情评判标准
    4.4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分析
        4.4.1 各子系统生态安全警情分析
        4.4.2 土地生态系统总体安全状况警情分析
    4.5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状况空间格局分析
        4.5.1 现状空间格局分析
        4.5.2 空间格局演变状况分析
    4.6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影响机制分析
        4.6.1 研究方法及指标的确定
        4.6.2 计算过程与结果
        4.6.3 影响机制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预测
    5.1 预测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5.1.2 RBF的网络学习
        5.1.3 模型学习效果检验
    5.2 RBF在Matlab中的实现
        5.2.1 Matlab概述
        5.2.2 网络输入层和输出层的确定
        5.2.3 基于Matlab的RBF预测模型设计
    5.3 预测过程
    5.4 预测结果分析
        5.4.1 各子系统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5.4.2 土地生态系统总体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调控研究
    6.1 调控目标
    6.2 调控模拟
        6.2.1 调控情景设置
        6.2.2 基于情景分析的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分析
    6.3 调控模式
        6.3.1 总体调控模式
        6.3.2 典型地区调控模式
    6.4 区域调控
        6.4.1 长株潭低山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
        6.4.2 湘北平原湖泊土地生态功能区
        6.4.3 湘西山地山原土地生态功能区
        6.4.4 湘中—湘西南山地丘岗土地生态功能区
        6.4.5 湘南山地丘陵土地生态功能区
    6.5 土地利用结构调控
        6.5.1 调控方法的选择
        6.5.2 调控模型设计
        6.5.3 调控结果及分析
    6.6 调控措施和策略
        6.6.1 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维护土地生态功能
        6.6.2 改革土地管理方式,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
        6.6.3 强力推进耕地资源保护,稳定耕地数量和质量
        6.6.4 提高技术支撑水平,建立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6.6.5 协调相关利益各方关系,建立土地生态补偿机制
        6.6.6 走“两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气候
        2.1.4 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洞庭湖区历代洪水概况
        2.3.1 明代以前时期
        2.3.2 明清至民国时期
        2.3.3 建国以来
        2.3.4 小结
3 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方略
    3.1 明朝以前时期
        3.1.1 防洪思想
        3.1.2 防洪措施
        3.1.3 小结
    3.2 明清时期
        3.2.1 防洪思想
        3.2.2 防洪措施
        3.2.3 小结
    3.3 民国时期
        3.3.1 防洪思想
        3.3.2 防洪措施
        3.3.3 小结
    3.4 建国以来
        3.4.1 防洪思想
        3.4.2 防洪规划
        3.4.3 防洪措施
        3.4.4 城市防洪
        3.4.5 小结
4 洞庭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洞庭湖区防洪对策分析
        4.2.1 妥善处理江湖关系
        4.2.2 提高湖区防洪能力与防洪标准
        4.2.3 加快蓄洪区安全建设
        4.2.4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长株潭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防洪工程管理现状
        1.2.2 国内防洪工程管理现状
        1.2.3 防洪管理启示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长株潭城市防洪工程现状研究
    2.1 研究区域背景
        2.1.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2.1.2 湘江流域概况
        2.1.3 城市群防洪的重要性
    2.2 防洪工程现状调研
        2.2.1 工程总体布置
        2.2.2 工程现状调研
        2.2.3 新建工程汇总
    2.3 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2.3.1 调研范围和内容
        2.3.2 水管单位基本情况
        2.3.3 水管单位人员情况
        2.3.4 水管单位财务收支情况
    2.4 防洪工程现状分析
        2.4.1 运行管理中的问题
        2.4.2 问题的原因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株潭防洪工程管理与维护体系构建
    3.1 构建防洪工程运行管理体系
        3.1.1 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机制的完善
        3.1.2 防洪工程运行管理职责分配
        3.1.3 防洪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定性
        3.1.4 统一防洪工程运行管理制度
    3.2 构建防洪工程运行维护模式
        3.2.1 防洪工程运行管理范围
        3.2.2 防洪工程运行维护模式
        3.2.3 防洪排涝片区划分
        3.2.4 工程具体维护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防洪管理非工程措施
    4.1 汛期管理
        4.1.1 防汛概述
        4.1.2 防汛工作
    4.2 防汛预警
        4.2.1 汛情等级划分
        4.2.2 预警机制要点
        4.2.3 预警系统开发
    4.3 汛期调度
        4.3.1 调度原则
        4.3.2 调度分析
    4.4 洪水保险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项目目录
详细摘要

(8)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1.3 生态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湖区村镇
        1.3.2 基础设施
        1.3.3 空间布局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建设经验
    2.1 相关研究动态
        2.1.1 基础设施的规划
        2.1.2 村镇及村镇空间结构演变
        2.1.3 区域发展研究
        2.1.4 空间结构优化理论
        2.1.5 城乡一体化及相关理论
        2.1.6 Symbio city
    2.2 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
        2.2.1 村镇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2.2.2 湖区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经验
    2.3 小结
第3章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的实态调研
    3.1 调研目的与内容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及内容
    3.2 华容县概况
    3.3 华容县村镇人口和经济发展调研
        3.3.1 人口
        3.3.2 经济发展
    3.4 华容县村庄居民点空间布局调研
    3.5 华容县基础设施建设调查报告
    3.6 小结
第4章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现状
    4.1 湖区村镇发展现状
        4.1.1 自然资源条件
        4.1.2 行政区划
        4.1.3 村镇规模
        4.1.4 村镇经济条件
        4.1.5 生态环境现状
        4.1.6 洞庭湖区开发的空间模式
    4.2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4.2.1 交通系统
        4.2.2 水资源系统
        4.2.3 能源系统
        4.2.4 电信系统
        4.2.5 环卫系统
        4.2.6 防灾系统
    4.3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4.3.1 自然因素
        4.3.2 经济因素
        4.3.3 社会因素
    4.4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
        4.4.1 梯度发展特征
        4.4.2 轴线发展特征
        4.4.3 等级发展特征
        4.4.4 湖区地形特征
    4.5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4.6 小结
第5章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1 规划原则
    5.2 规划要求
    5.3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网络化空间布局模式
    5.4 低成本生态型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
        5.4.1 垃圾就地消纳模式
        5.4.2 稳定塘
        5.4.3 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
        5.4.4 人工湿地
    5.5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实现机制
        5.5.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决策模式
        5.5.2 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机制
        5.5.3 统筹规划、各方协作模式
    5.6 小结
第6章 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交通系统
    6.3 水资源系统
        6.3.1 给水系统空间布局
        6.3.2 排水工程规划
    6.4 能源系统
        6.4.1 供电工程规划
        6.4.2 燃气工程规划
    6.5 电信系统
    6.6 环卫系统
    6.7 防灾系统
    6.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 C 幸福乡村镇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 D 幸福乡村镇环境质量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 E 华容县幸福乡村镇住宅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10)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堤坝隐患探测的意义
        1.1.1 堤坝安全现状
        1.1.2 堤坝隐患探测的意义
    1.2 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综述
        1.2.1 堤坝隐患的分类和特点
        1.2.2 堤坝隐患探测技术概况
        1.2.3 堤坝隐患地球物理探测方法技术综述
    1.3 堤坝隐患探测技术现状分析
    1.4 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水流场之电流场拟合理论研究
    2.1 流场法探测堤坝管涌渗漏的基本原理
    2.2 水流场和电流场的相似性
        2.2.1 无涡水流场基本方程
        2.2.2 无旋电流场基本方程
    2.3 理想情况下电流密度与速度分布的拟合关系
        2.3.1 无限大水体中的汇与点电流源的拟合
        2.3.2 半空间表面上的汇与点电流源的拟合关系
        2.3.3 半平面边缘上的汇与点电流源的拟合关系
        2.3.4 应用于复杂渗漏情况的叠加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探测的数值模拟
    3.1 地球物理中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
    3.2 点源三维稳恒电流场有限元分析基本原理
        3.2.1 边值问题
        3.2.2 变分问题
        3.2.3 有限元法求解
    3.3 有限元程序设计及分析软件
        3.3.1 有限元法在地球物理中的应用
        3.3.2 有限元程序设计思路
        3.3.3 有限元分析软件
    3.4 基于ANSYS温度场模块的稳恒电流场模拟
        3.4.1 ANSYS主要技术特点
        3.4.2 ANSYS主要功能
        3.4.3 稳恒电流场的温度场模拟解决方案
        3.4.4 基于ANSYS平台的稳恒电流场数值模拟基本分析过程
    3.5 稳恒电流场的温度场模拟算例分析
        3.5.1 算例1
        3.5.2 算例2
        3.5.3 算例3
    3.6 堤防管涌渗漏点源稳恒电流场模拟
        3.6.1 正常堤防电流密度背景场分析
        3.6.2 带渗漏的堤防电流密度分析
        3.6.3 剩余异常分析
    3.7 水库渗漏带探测模拟
        3.7.1 水库模型
        3.7.2 电流密度三分量特征及剩余异常分析
        3.7.3 电流密度矢量分析
    3.8 其它关键环节模拟结果
        3.8.1 低阻体影响的模拟
        3.8.2 传感器倾斜影响的模拟
        3.8.3 远极影响的模拟
        3.8.4 渗漏通道电性差异对Z分量异常影响的模拟
        3.8.5 探测分辨率的讨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场拟合法的物理模拟研究
    4.1 室内模型试验
        4.1.1 试验模拟准则
        4.1.2 试验设备及材料
        4.1.3 工作方法及结果分析
    4.2 现场模拟实验
        4.2.1 模拟实验场布置
        4.2.2 工作布置及试验方案
        4.2.3 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4.3 低阻干扰物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4.4 传感器倾斜对电流密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条件下流场拟合法工程应用实例
    5.1 流场拟合法创新点及工作布置
        5.1.1 流场拟合法主要创新点
        5.1.2 流场拟合法仪器发展及主要功能特点
        5.1.3 流场拟合法查漏工作方法布置及资料处理
    5.2 流场拟合法在株树桥水库渗漏探测中的应用
        5.2.1 总体情况
        5.2.2 株树桥水库查漏成果
        5.2.3 试堵效果验证
        5.2.4 水下录像验证
        5.2.5 水库放空治理
    5.3 流场拟合法在汉寿县阁金口闸特大管涌探测中的应用
        5.3.1 险情概述
        5.3.2 探测结果及解释
    5.4 流场拟合法在洪泽湖大堤管涌险情探测中的应用
        5.4.1 险情概述
        5.4.2 探测结果及解释
        5.4.3 探测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洞庭湖区防洪大堤护坡方式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洞庭湖区典型江段管涌除险与防治调查和分析研究[D]. 姜祥德. 长沙理工大学, 2020
  • [2]洞庭湖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研究(1949-2016)[D]. 曾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3]沱江下堵口排水闸地基沉降变形研究[D]. 雷文.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6)
  • [4]东保闸穿堤涵管结构变形稳定性研究[D]. 刘德谦.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5)
  • [5]湖南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徐美. 湖南师范大学, 2013(10)
  • [6]洞庭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研究[D]. 李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7]长株潭城市防洪工程运行管理研究[D]. 唐嶷林. 长沙理工大学, 2013(S2)
  • [8]湖区村镇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研究[D]. 邓晨华. 湖南大学, 2012(06)
  • [9]新技术在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 邓命华,段炼中,黄昌林,余元君. 人民长江, 2009(14)
  • [10]堤坝管涌渗漏流场拟合法理论及应用研究[D]. 邹声杰. 中南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洞庭湖区防洪堤护坡方法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